UVA會曬黑嗎?深度解析紫外線A、肌膚變黑機制與防曬對策
「欸,小雅,妳最近怎麼又曬黑了啦?明明都擦防曬了啊!」
「吼~就不知道啊!我每天都有擦防曬乳出門耶!可是我朋友說,會曬黑的主要是UVA,我的防曬是不是沒擋到UVA啊?UVA會曬黑嗎?這到底是不是真的啊?」小雅一臉苦惱地問我。
Table of Contents
UVA會曬黑嗎?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它是讓你肌膚變黑的「慣犯」!
是的,小雅的朋友說得一點都沒錯!UVA,也就是紫外線A,絕對是讓你肌膚曬黑的主要元兇之一。而且,它不只會讓你的肌膚變黑,它的影響層面比你想像的還要深遠喔!許多人或許會把曬黑跟曬傷畫上等號,以為只要不紅不痛就沒事,但其實曬黑本身就是肌膚受到紫外線侵害的一種表現,特別是UVA,它會悄悄地、持續地對我們的肌膚造成累積性的傷害,遠比你看見的變黑來得更複雜、更深層。
我的觀察是,很多人對紫外線的認識,常常只停留在「會曬傷」或「會曬黑」的表面。但其實紫外線家族可複雜了,分成UVA、UVB和UVC。UVC在經過大氣層時就被阻擋了,不太需要擔心。所以,我們主要要面對的就是UVA和UVB這兩個「搞破壞」的傢伙。而說到「曬黑」這件事,UVA的影響力可說是數一數二的,它的波長決定了它能深入肌膚,啟動一連串的「變黑」反應,甚至是更糟的肌膚老化問題。
深入解析:UVA,讓肌膚變黑的「幕後推手」
想了解UVA為什麼會讓你曬黑,我們得先從它的「身世」談起。UVA的波長介於320nm到400nm之間,是紫外線家族中波長最長的一種。這個「長波長」的特性,賦予了它強大的穿透力,能夠輕鬆穿透雲層、玻璃,甚至到達我們肌膚的真皮層。
相較於大家熟知的UVB(波長290nm到320nm),兩者對肌膚的影響截然不同:
UVA: 波長較長,能量較低,穿透力強,能直達肌膚真皮層。主要導致立即性曬黑和延遲性曬黑,加速肌膚老化(光老化),甚至間接增加皮膚癌風險。
UVB: 波長較短,能量較高,主要作用於肌膚表皮層。是導致曬紅、曬傷(紅腫、疼痛、脫皮)和皮膚癌(如黑色素瘤、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的主要原因。
為了更清楚地幫大家區分UVA和UVB的特性,我製作了一個簡單的比較表:
特徵 | 紫外線A (UVA) | 紫外線B (UVB) |
---|---|---|
波長範圍 | 320nm – 400nm (長波) | 290nm – 320nm (中波) |
穿透力 | 強,可穿透雲層、玻璃、衣服,到達真皮層 | 中等,主要作用於表皮層 |
主要影響 | 立即性/延遲性曬黑、光老化(皺紋、鬆弛、黑斑)、免疫抑制 | 曬紅、曬傷、脫皮、水泡、皮膚癌 |
強度變化 | 全天候穩定存在,陰雨天、室內窗邊也存在 | 中午時段(上午10點至下午2點)最強,季節性明顯 |
防曬標示 | PA+ / PA++ / PA+++ / PA++++ (或PPD) | SPF (防曬係數) |
UVA如何讓肌膚變黑?兩大機制解析
當UVA的「魔爪」伸向我們的肌膚時,它會觸發兩種主要的變黑反應:
-
立即性黑色素氧化(Immediate Pigment Darkening, IPD):
這是UVA導致肌膚變黑最快速、最直接的方式。當UVA穿透到皮膚深層,會立即氧化現有的黑色素(melanin)或黑色素前驅物質。這些被氧化的黑色素顏色會加深,讓你的膚色在暴露於陽光下幾分鐘內就看起來變黑了。這種變黑是暫時性的,通常在幾小時到一天內就會消退。這也是為什麼你剛從海邊回來,就覺得自己「黑了一圈」的感覺。
我個人經驗是,有時候只是中午外出買個午餐,回家照鏡子就覺得臉色暗沉了不少,這通常就是IPD在作祟啦!這種即時的效果,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沒關係,反正過陣子就白回來了」,但殊不知這只是冰山一角。
-
延遲性黑色素生成(Delayed Melanogenesis):
這是UVA導致肌膚「真正」曬黑的關鍵,也是持久性曬黑的主要原因。當UVA持續作用於肌膚,它會刺激基底層的黑色素細胞(melanocytes)製造更多的黑色素。這個過程需要時間,通常在陽光暴露後數小時到數天才會顯現出來,並持續數週甚至數月。這些新生成的黑色素會被傳輸到角質細胞,導致膚色持續變深,形成我們說的「曬黑」。
而且,UVA還會促使黑色素細胞的「樹突」增長,讓黑色素更容易、更均勻地分佈到表皮層的細胞中,從而導致更廣泛、更深沉的膚色變黑。
坦白說,我自己也曾有這樣的迷思,以為只要不曬紅,就是防曬有到位。但後來才明白,UVA是個「安靜的殺手」,它不一定會讓你立即感到不適,卻在默默地累積傷害,加速肌膚老化,甚至提升病變的風險。所以,只關注SPF值而忽略PA值的防曬觀念,真的是大錯特錯啊!
UVA不只讓你黑,還有更深遠的影響:光老化與健康風險
如果UVA只是讓你的膚色變深,那或許還好,但它對肌膚的深遠影響遠不止於此。UVA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它對肌膚的累積性傷害,這是導致「光老化」(Photoaging)的主要原因。光老化可不是單純的變老,它是紫外線長期照射下,肌膚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的過程。想像一下,你的肌膚就像一塊海綿,UVA就像是無情的陽光,不斷地「曬乾」它,讓它失去彈性。
UVA導致的光老化症狀:
- 細紋與皺紋: UVA會穿透到真皮層,破壞膠原蛋白(collagen)和彈力纖維(elastin)這兩種支撐肌膚彈性的關鍵物質。長期下來,肌膚會失去彈性,出現鬆弛、細紋和深層皺紋。想想看,那些經常暴露在陽光下的人,是不是臉上、脖子上更容易出現歲月的痕跡呢?
- 黑斑與色素沉澱: UVA會刺激黑色素細胞過度活躍,導致黑色素不均勻分佈,形成各式各樣的「曬斑」、「雀斑」、「老人斑」(肝斑)、甚至是更頑固的「色素沉澱」。這些斑點一旦形成,就很難完全去除。
- 肌膚粗糙與乾燥: 長期暴露在UVA下,會削弱肌膚的屏障功能,導致水分流失,肌膚變得粗糙、乾燥、缺乏光澤。
- 微血管擴張: 有些人臉上會出現蜘蛛網狀的紅血絲,這也可能是UVA長期傷害血管壁的結果。
UVA與皮膚癌風險:
雖然UVB是導致皮膚癌(特別是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和黑色素瘤)的主要原因,但現代醫學研究也越來越證實,UVA同樣在皮膚癌的發生中扮演著角色,儘管是間接的。UVA會產生大量的自由基,這些自由基會損害細胞的DNA,雖然UVA不像UVB那樣直接造成DNA雙股斷裂,但它會導致DNA氧化損傷,影響DNA修復機制,從而增加皮膚癌變的風險。此外,UVA還會抑制皮膚的免疫反應,降低肌膚對癌細胞的監控能力,讓癌細胞更容易「乘虛而入」。所以,千萬別以為「只曬黑不曬傷」就沒事,這種想法真的很危險!
面對UVA威脅:全方位的防曬對策
既然UVA這麼「陰險」,我們該如何應對呢?當然是「防患於未然」啦!全方位的防曬是保護肌膚免受UVA侵害的唯一途徑。這不單單是擦擦防曬乳這麼簡單,它需要一套完整的「組合拳」。
1. 防曬乳的選擇:學會看懂防曬標示!
這是最關鍵的一環!要有效抵禦UVA,選對防曬產品真的非常重要。你必須找標示有「廣譜防護」(Broad-Spectrum)的產品。
-
「廣譜防護」的重要性:
這表示這款防曬乳能同時阻擋UVA和UVB。在台灣,你會看到SPF(針對UVB)和PA值(針對UVA)這兩種標示。在其他國家,可能會有UVA、PPD、星級評分等標示,但它們的核心目的都是一樣的:告訴你這款產品對UVA的防護力如何。
- PA值: 這是亞洲國家常用的UVA防護指標,以「+」號表示防護強度,從PA+到PA++++。
- PA+:輕度防護(延緩曬黑時間2-4倍)
- PA++:中度防護(延緩曬黑時間4-8倍)
- PA+++:高度防護(延緩曬黑時間8-16倍)
- PA++++:最高度防護(延緩曬黑時間16倍以上)
我的建議是,日常通勤至少選擇PA+++,如果長時間戶外活動或是在海邊,務必選擇PA++++。
- PPD(Persistent Pigment Darkening): 這是歐洲和一些國際標準常用的UVA防護指標,數值越高表示防護力越好。PPD 10就表示能延長肌膚曬黑時間10倍。一般來說,PA+++大約相當於PPD 8-16。
- 「UVA」圓圈標誌: 在歐洲,如果防曬產品的UVA防護力達到或超過UVB防護力(SPF)的三分之一,就會有這個圓圈標誌。例如,SPF 30的產品,其UVA防護力至少要達到PPD 10。
- PA值: 這是亞洲國家常用的UVA防護指標,以「+」號表示防護強度,從PA+到PA++++。
-
物理性防曬 vs 化學性防曬:
這兩種防曬的原理不同,各有優缺點:
- 物理性防曬: 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和氧化鋅(Zinc Oxide)。它們像一面「鏡子」一樣,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反射和散射紫外線。
- 優點: 溫和不刺激,對敏感肌友好,塗抹後立即生效。氧化鋅是少數能有效阻擋全波段UVA的成分。
- 缺點: 可能會有泛白問題,質地較厚重。
- 化學性防曬: 含有多種化學防曬劑(如Avobenzone, Oxybenzone, Octinoxate等),它們能吸收紫外線,並將其轉化為熱能釋放。
- 優點: 質地通常較清爽,不泛白。
- 缺點: 可能對某些人造成刺激或過敏,需要塗抹後等待20-30分鐘才能生效。某些成分可能對海洋生態造成影響。
我個人的防曬哲學是:混合使用!平常我會選擇以氧化鋅為主,搭配部分化學防曬成分的「物理化學混合型」防曬乳,既能確保足夠的UVA防護力,又能兼顧使用感。當然,如果妳是敏感肌,純物理防曬會是更好的選擇。
- 物理性防曬: 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和氧化鋅(Zinc Oxide)。它們像一面「鏡子」一樣,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反射和散射紫外線。
2. 正確塗抹與補擦:防曬的「執行力」是關鍵!
就算你買了最好的防曬乳,如果塗抹方式不對,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 用量要足夠: 很多人擦防曬都省著用,結果效果差強人意。臉部防曬的建議用量是「一茶匙」的量,或者你可以用「一元硬幣大小」來估算。身體防曬則要更多,建議是「高爾夫球大小」的量,全身塗抹才夠。
- 塗抹時機: 化學性防曬建議在出門前15-30分鐘塗抹,讓肌膚有足夠的時間吸收並形成保護膜。物理性防曬則可以隨時塗抹,立即生效。
- 補擦很重要: 防曬乳會因為流汗、摩擦、游泳等因素而失效。戶外活動時,建議每2-3小時補擦一次,如果大量流汗或游泳,則要更頻繁地補擦。室內工作者如果長時間待在窗邊,也建議中午補擦一次。
- 塗抹範圍: 不僅是臉,脖子、耳朵、手背、腳背等容易被忽略的部位,都應該仔細塗抹。這些地方也是容易曬黑、曬老、甚至長斑的區域喔!
3. 物理性防曬:防曬的「最後一道防線」
防曬乳是必要的,但它不是唯一的防曬措施。物理性防曬能提供最直接、最全面的保護。
- 遮陽帽: 選擇寬帽沿的帽子,能有效遮蓋臉部、頸部和耳朵。
- 太陽眼鏡: 選擇能100%阻擋UVA和UVB的太陽眼鏡,保護眼睛和眼周嬌嫩的肌膚。眼睛長時間曝曬也會增加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的風險喔!
- 防曬衣物: 長袖、長褲、防曬外套,選擇UPF(紫外線防護係數)值高的衣物,是戶外活動的最佳選擇。UPF 50+表示能阻擋98%以上的紫外線。
- 避免陽光最烈時段: 上午10點到下午2點是紫外線最強的時候,如果可以,盡量避免在這段時間外出。
破解防曬迷思:常見的錯誤觀念
在和很多朋友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大家對防曬存在一些常見的迷思,今天就來一一破解它!
1. 陰天/室內就不用防曬?錯!
很多朋友以為只有大太陽才需要防曬,陰天或待在室內就沒關係了。這是個天大的誤解!UVA的穿透力極強,它可以穿透雲層、玻璃窗,甚至到達室內。所以,就算陰天、下雨,或者你整天待在辦公室的窗邊,UVA都還是無孔不入地「攻擊」著你的肌膚。別忘了,曬黑和光老化可是UVA的拿手好戲,這跟有沒有太陽可沒直接關係!
2. 防曬係數越高越好?不一定!
雖然SPF和PA值越高,防護力越強,但這並非絕對。高係數的防曬產品通常質地會比較厚重,也可能增加肌膚負擔,甚至容易致痘。對日常通勤或室內活動來說,SPF 30/PA+++就已經足夠。如果你是長時間戶外活動或去海邊,才需要考慮SPF 50+/PA++++。更重要的是「足量塗抹」和「勤於補擦」,而不是一味追求高係數。
3. 曬黑等於沒曬傷就沒事?大錯特錯!
這是我在前面就強調過,但還是要再講一次的重點!許多人覺得只要肌膚沒有曬紅、脫皮,就代表沒受到傷害。但曬黑本身,尤其是UVA引起的曬黑,就是肌膚受到紫外線傷害的一種表現。它啟動了黑色素的生成,這代表肌膚正在自我防禦以避免更深層的傷害。但是,這個過程也伴隨著膠原蛋白和彈力纖維的破壞、自由基的產生,最終導致光老化和增加皮膚癌的風險。所以,只要曬黑了,就代表肌膚已經在為你「犧牲」了!
4. 擦一次防曬就夠了?不可能!
防曬乳不像魔法藥水,擦一次就能撐一整天。它會因為時間、流汗、摩擦、水分等因素而逐漸失去防護效果。特別是戶外活動時,汗水會沖刷掉防曬乳;摩擦衣物、擦拭臉部也會讓防曬層受損。因此,每2-3小時補擦一次,或是大量流汗、游泳後立即補擦,才是維持防曬效果的關鍵。我都會隨身攜帶小包裝的防曬乳或防曬噴霧,方便隨時補擦,才能真正達到保護喔!
我對UVA防護的個人觀點與建議
作為一個長期與紫外線奮戰的「過來人」,我深知防曬的重要性。它不是一時興起,而是一種需要持之以恆的生活態度。我個人認為,把防曬融入日常護膚流程,讓它變成像刷牙洗臉一樣自然,是保護肌膚最有效的方式。
- 持之以恆的重要性: 防曬是一個長期投資,它的效益不是立竿見影的。你今天所做的防曬,是在為你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肌膚健康打基礎。別等到斑點長出來、皺紋爬上臉才後悔莫及,那時候要彌補,可是要花上更多心力、時間和金錢的。
- 把防曬融入生活習慣: 我每天早上保養的最後一步一定是防曬乳,即使在家,只要坐在窗邊,我也會擦。外出時,除了防曬乳,帽子、太陽眼鏡也是我的標配。這種習慣的養成,會讓防曬不再是負擔,而是自然而然的保護。
- 投資在好的防曬產品上: 防曬是護膚最重要的一環,我建議大家不要在這方面省錢。選擇廣譜防護、質地清爽且能被肌膚接受的產品,這樣你才會有動力每天使用。
- 傾聽自己肌膚的聲音: 每個人的膚質不同,對防曬產品的反應也不同。如果某款防曬讓你感到不適,就勇敢換掉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才能真正堅持下去。
總之,UVA會曬黑嗎?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它還會帶來更深層、更難以逆轉的肌膚老化問題。所以,請務必重視UVA的防護,用科學的態度選擇防曬產品,並將防曬融入生活,讓你的肌膚在陽光下也能保持健康與美麗!
常見的UVA與曬黑相關問題Q&A
UVA會曬傷嗎?
嚴格來說,UVA「不太會」直接造成像UVB那種立即性的曬傷(紅腫、疼痛、脫皮)。UVB的波長較短,能量較高,會直接損傷表皮細胞的DNA,導致發炎反應,進而產生曬紅、疼痛的感覺。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曬傷」。
然而,UVA雖然不會直接導致曬傷,但它能深入真皮層,破壞膠原蛋白和彈力纖維,造成細胞損傷和氧化壓力。這種深層的破壞,雖然不會立即以「曬傷」的形式表現出來,卻是導致光老化和長期肌膚問題的「幕後黑手」。所以,當你感覺到肌膚只有曬黑而沒有曬傷時,千萬別掉以輕心,因為UVA的傷害可能正在更深層的地方累積喔!
室內的UVA威脅大嗎?
室內的UVA威脅絕對不能輕忽!如同前面所說,UVA的波長較長,具有極強的穿透力。這意味著它能穿透普通的玻璃窗、車窗,甚至是薄薄的衣物。所以,即使你坐在辦公室的窗邊、家裡的客廳,或者開車上下班,UVA的光線仍然可以長時間、不間斷地照射到你的肌膚。
許多皮膚科醫師都觀察到,長期在窗邊工作的人,靠近窗戶那一側的臉和手臂,更容易出現斑點、皺紋和膚色不均等光老化現象。這就是UVA「積少成多」的威力!因此,即使待在室內,如果長時間靠近窗戶,還是強烈建議要擦上具備UVA防護力的防曬乳,或是拉上窗簾來阻擋紫外線。
開車時UVA會穿透車窗嗎?
是的,UVA會很輕易地穿透一般的汽車玻璃。雖然擋風玻璃通常會對UVA提供一定程度的阻擋,但車門側窗玻璃對UVA的阻隔效果就差很多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計程車司機、貨運司機或是長期開車通勤的人,會發現靠近車窗的那一側臉部和手部,皮膚老化得特別快,斑點、皺紋也特別明顯。
如果你的開車時間很長,或是經常在陽光強烈的時段開車,除了塗抹防曬乳外,考慮在側窗貼上防紫外線隔熱膜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保護措施。另外,戴上防曬手套、穿上長袖衣物,也能提供額外的物理性防護。
曬黑後如何快速白回來?
曬黑後想要快速白回來,其實是需要耐心和方法的。肌膚的變白過程,主要是靠自身的代謝將黑色素排出。這個過程並非一蹴可幾,通常需要數週到數個月的時間,才能讓膚色逐漸恢復到原本的狀態。以下是一些你可以嘗試的辦法:
- 持續防曬: 這是最最最重要的一步!如果不再做好防曬,肌膚會持續受到UVA刺激,不斷生成新的黑色素,你的美白努力就會功虧一簣。所以,無論如何,都要堅持做好UVA和UVB的全面防護。
- 使用美白產品: 選擇含有有效美白成分的保養品,如維他命C、熊果素、傳明酸、菸鹼醯胺(維他命B3)、杏仁酸、A醇等。這些成分可以抑制黑色素的生成,加速黑色素的代謝與分解,或是阻斷黑色素的傳輸。
- 溫和去角質: 定期但溫和地去角質,可以幫助去除含有黑色素的老廢角質細胞,加速肌膚的更新。但要注意不要過度去角質,以免破壞肌膚屏障,反而造成刺激。
- 加強保濕: 健康飽水的肌膚屏障,有助於肌膚的修復和代謝。選擇含有保濕成分的產品,保持肌膚水潤。
- 多攝取抗氧化食物: 飲食方面,多吃富含維他命C、E以及其他抗氧化劑的蔬果,如番茄、柑橘類、莓果、綠葉蔬菜等,有助於抵抗自由基對肌膚的傷害,從內而外協助肌膚修復。
- 尋求專業協助: 如果曬黑情況嚴重或伴隨頑固的斑點,可以諮詢皮膚科醫師。醫師可能會建議進行更專業的治療,如雷射、脈衝光、果酸換膚等,來加速色素的代謝和淡化。
兒童需要特別的UVA防護嗎?
當然需要!而且兒童的肌膚比成人更為嬌嫩和敏感,對紫外線的抵抗力也相對較弱。兒童時期若過度曝曬於紫外線下,不僅會增加曬傷的風險,更會累積日後的皮膚癌發生機率,以及提早出現光老化現象。研究顯示,童年時期的日曬經驗,對成年後的皮膚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
為兒童選擇防曬產品時,建議優先選擇成分溫和、刺激性低的「物理性防曬乳」(主要成分是氧化鋅和二氧化鈦),因為它們不易被肌膚吸收,過敏風險較低。此外,除了擦防曬乳,更要結合物理性防護,例如:
- 穿著UPF防護衣物: 選擇有防曬係數的輕薄長袖、長褲、防曬帽。
- 使用寬邊帽和太陽眼鏡: 保護頭部、臉部和眼睛。
- 避免高峰時段外出: 盡量避免在上午10點至下午4點紫外線最強的時段讓孩子在戶外活動。
- 尋找陰涼處: 在戶外時,盡量讓孩子在有遮蔽的陰涼處玩耍。
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防曬習慣,是對他們肌膚健康的最佳投資。
哪些產品能有效阻擋UVA?
要有效阻擋UVA,你需要尋找具備「廣譜防護」標示的防曬產品。具體來說,就是產品包裝上會標示以下任一種或多種指標:
- PA值(PA+至PA++++): 亞洲地區最常見,PA++++提供最高等級的UVA防護。
- PPD數值: 歐洲常用,數值越高防護力越強。
- 「UVA」圓圈標誌: 歐洲產品常見,表示UVA防護達到SPF的至少三分之一。
- 「Broad Spectrum」(廣譜防護): 美國FDA要求標示,表示產品能同時阻擋UVA和UVB。
在成分方面,以下是常見的能有效阻擋UVA的防曬成分:
- 氧化鋅(Zinc Oxide): 這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物理性防曬成分,能有效阻擋所有波長的UVA和UVB,被認為是廣譜防護的最佳選擇之一。
- 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 雖然主要針對UVB,但對短波UVA也有一定的阻擋效果。
- 阿伏苯宗(Avobenzone / Butyl Methoxydibenzoylmethane): 這是化學防曬劑中,唯一能有效阻擋全波段UVA的成分。但它相對不穩定,常需要搭配其他成分來增加光穩定性。
- 麥素寧濾光環(Mexoryl SX / Ecamsule): 這是一種法國萊雅(L’Oréal)獨有的專利化學防曬成分,對短波UVA具有非常好的防護力。
- 特麗普(Tinosorb S / Bis-Ethylhexyloxyphenol Methoxyphenyl Triazine): 一種廣譜化學防曬劑,對UVA和UVB都有優異的防護效果,且光穩定性好。
- 特麗諾(Tinosorb M / Methylene Bis-Benzotriazolyl Tetramethylbutylphenol): 結合了物理防曬和化學防曬的特性,既能反射又能吸收紫外線,對UVA和UVB都有很好的防護。
選擇防曬產品時,務必仔細閱讀成分表和防曬標示,確保你選擇的產品能提供足夠的UVA防護,才能真正有效預防曬黑和光老化。
UVA與美白有什麼關係?
UVA與美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簡單來說,UVA是美白道路上的「絆腳石」,而做好UVA防護則是美白的「基石」。
我們知道,UVA會刺激黑色素細胞生成更多黑色素,導致肌膚曬黑和色素沉澱(如黑斑、雀斑)。如果你在使用各種美白產品,卻沒有做好UVA的防護,那麼你所做的美白努力很可能只是「治標不治本」,甚至會是「白費力氣」。因為UVA會不斷地觸發新的黑色素生成,即使你用美白產品抑制了現有的黑色素,新的黑色素又會不斷冒出來,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對我來說,防曬(特別是UVA防護)是所有美白保養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如果沒有做好防曬,再貴再有效的美白產品也難以發揮最佳效果。只有阻斷了黑色素生成的源頭——紫外線刺激,美白產品才能真正地抑制、分解和代謝現有的黑色素,讓你的膚色均勻透亮。我的經驗是,很多時候,只要把防曬做到位,膚色自然就會提亮幾個色階,那些頑固的斑點也會逐漸淡化,這就是防曬對美白的真正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