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dinal是什麼:揭秘比特幣生態中的數字資產新範式與銘文魔法
你或許最近在加密貨幣圈子裡,三不五時就會聽到「Ordinal」、「銘文」或是「BRC-20」這些熱騰騰的詞彙,聽得你霧煞煞,心想這到底是什麼新鮮玩意兒?明明以前比特幣就只是比特幣,一種數位黃金、點對點的電子現金,怎麼突然就變成「畫布」了呢?別擔心,你不是唯一一個有這種困惑的人,很多人一開始也都摸不著頭緒呢!
其實啊,Ordinal,這個詞它指的並不是一個單一的代幣或協議,而是一種在比特幣區塊鏈上,為每一個最小單位——也就是大家常說的「Satoshi」(簡稱「Sat」)——進行獨特編號的「序數理論」(Ordinal Theory)。更進一步來說,它允許我們在這些被編號的 Satoshi 上「刻錄」任意數據,像是文字、圖片、甚至是程式碼,進而創造出具備獨特性的數位資產,這就是所謂的「銘文」(Inscriptions)。簡單來說,Ordinal 開啟了一扇大門,讓比特幣不再僅僅是單純的貨幣,而是承載各種數位內容、具備收藏價值的「畫布」或「載體」!這可是徹底顛覆了我們對比特幣的傳統認知呢!
在本文中,我會帶你深入淺出地探索 Ordinal 的核心原理、它的誕生背景,以及它如何徹底改變比特幣的生態系統。保證讓你讀完以後,對這個近期最發燒的區塊鏈議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Table of Contents
什麼是 Ordinal Theory?其核心概念深度解析
要了解 Ordinal,我們必須先從比特幣的最基本單位說起,那就是 Satoshi(Satoshi Nakamoto 的縮寫,比特幣的創始人)。一枚比特幣等於 1 億個 Satoshi。在 Ordinal Theory 出現之前,所有的 Satoshi 都被視為是同質的,就像一塊錢的硬幣,你手上的跟我手上的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但 Ordinal Theory 的出現,卻賦予了每一個 Satoshi 獨特的身份,這就像是給每一個硬幣都編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流水號!
Satoshi 的序數編號:從零開始,按照挖出順序
Ordinal Theory 的核心想法,就是為每一個 Satoshi 編號。這個編號的邏輯非常簡單而直觀:
- 當比特幣區塊鏈上的區塊被礦工挖出來時,區塊中包含的每一個 Satoshi 都會依照它們在區塊內被創造出來的順序,被賦予一個從 0 開始的連續序數。
- 這些序數是永續且不可變的,一旦一個 Satoshi 被編號,它的序號就永遠不會改變。
這就好比說,第一個被挖出來的 Satoshi 編號是 0,第二個是 1,依此類推。這個編號過程是完全客觀且確定性的,不依賴任何外部數據或中心化機構。這正是 Ordinal 理論之所以強大且去中心化的根本原因。
「第一原理」:比特幣的稀缺性與不可篡改性
很多人可能會問,為什麼非要在比特幣上搞這些呢?這就牽涉到 Ordinal Theory 背後的「第一原理」思維了。比特幣本身被譽為「數位黃金」,最大的特性就是它的稀缺性(總量 2100 萬枚)和不可篡改性。這些特性是寫在比特幣協議裡面的,沒有任何一個第三方能夠隨意修改。
「數位黃金的稀缺與永續,是 Ordinal Theory 賦能數位資產的基石。」—— 這是許多支持者認為 Ordinal 比其他區塊鏈 NFT 更具「原生性」和「長期價值」的關鍵論點。
Ordinal Theory 巧妙地利用了比特幣的這些「第一原理」特性,將數位資產的「元數據」直接刻錄在比特幣的最小單位上,並透過交易追蹤這些帶有銘文的 Satoshi。這意味著,這些數位資產的安全性、不可篡改性和永續性,都直接繼承自比特幣主網,而非依賴於額外的智能合約層或側鏈,這也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
鏈上追蹤的魔力:UTXO 模型
那麼,這些被編號的 Satoshi 又是怎麼被追蹤的呢?這就得提到比特幣獨特的「未花費交易輸出」(Unspent Transaction Output, UTXO)模型了。簡單來說,比特幣的交易並不是像銀行帳戶那樣,將你帳戶裡的錢直接扣掉。而是每筆交易的輸出都是新的 UTXO,這些 UTXO 才能作為下一筆交易的輸入。當你花費比特幣時,你實際上是在花費特定的 UTXO。
Ordinal Theory 的精妙之處在於,它將 Satoshi 的序號與 UTXO 綁定。當一個 UTXO 被花費時,其中的 Satoshi 會按照先進先出的原則(First-In-First-Out, FIFO)被「消費」。這使得理論上,只要追蹤比特幣的交易歷史,就可以追蹤每一個特定序號的 Satoshi 的流向。雖然在實際操作上這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工程,但概念上卻是可行的。
比特幣銘文(Bitcoin Inscriptions)是如何誕生的?
理解了 Ordinal Theory 之後,我們就很容易明白「銘文」是怎麼一回事了。銘文就是將任意數據「刻錄」到被編號的 Satoshi 上,讓這個 Satoshi 帶有額外的資訊,從而變成一個獨特的數位收藏品。
Taproot 升級的催化作用:容量更大、隱私性更好
銘文的實現,可以說與比特幣在 2021 年底實施的「Taproot」軟分叉升級息息相關。Taproot 升級原本的目的是為了提升比特幣交易的隱私性、效率和靈活性,它引入了一種新的腳本語言(Tapscript)和新的地址格式(P2TR)。其中一個關鍵的改動,就是讓交易的「見證資料」(Witness Data)部分可以承載更大的數據量,而且這些數據的費用成本相對較低,並且不佔用區塊的主要空間(只佔見證資料的空間,這部分在區塊容量計算中會有折扣)。
正是這個看似不起眼的技術細節,為 Ordinal Inscriptions 的爆發提供了土壤。開發者Casey Rodarmor巧妙地利用了 Taproot 升級後可以將任意數據作為「見證資料」嵌入交易中的特性,進而創建了 Ordinal 協議。
見證資料(Witness Data)的巧妙運用:將數據寫入區塊鏈
在比特幣交易中,「見證資料」通常是用來存儲簽名等驗證交易合法性的資訊。而 Ordinal Inscriptions 的做法就是將圖片、文字、影片等數位內容編碼後,作為一個巨型的簽名或腳本,附加到一個小額的比特幣交易上,並寫入到該交易的「見證資料」部分。當這筆交易被礦工打包進區塊鏈後,這些數據就永遠地被銘刻在比特幣區塊鏈上了。
由於見證資料在技術上不會直接影響比特幣的「帳本」狀態(也就是誰擁有多少比特幣),因此它不會像傳統的智能合約那樣,直接改變比特幣的發行邏輯或轉帳規則。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比特幣核心開發者認為 Ordinal 不會破壞比特幣「純粹性」的原因之一。
銘刻過程的詳細步驟:一次概念上的拆解
要將一個數位資產「銘刻」到比特幣區塊鏈上,聽起來可能很複雜,但其核心流程其實可以這樣理解:
-
準備欲銘刻的數據:
首先,你得決定你要銘刻什麼。可以是 JPG 圖片、PNG 圖片、GIF 動畫、一段文字、甚至是 MP4 影片或 MP3 音訊檔案。這些數據會被轉換成編碼後的格式,準備寫入區塊鏈。
-
打包數據:
將這些準備好的數據,透過 Ordinal 協議的工具,進行特定的編碼和打包,使其符合比特幣交易「見證資料」的格式要求。這個過程會將數據切分成小塊,並用特殊的 Opcode(操作碼)包裹起來,讓比特幣節點能夠識別這是一段被銘刻的數據。
-
選擇一個「接收」銘文的 Satoshi:
這是 Ordinal Theory 最關鍵的一步。你需要選擇一個或多個「空白」的 Satoshi,作為你銘文的載體。透過 Ordinal 協議,這個特殊的 Satoshi 會被指定為「接收者」,也就是它將會「擁有」這個銘文。
-
建立比特幣交易:
接著,你會創建一筆特殊的比特幣交易。這筆交易會包含兩個主要部分:
- 輸入(Inputs): 用於支付交易費,並且會包含你選擇的那個「接收銘文」的 Satoshi。
- 輸出(Outputs): 其中一個輸出會將承載著銘文數據的 Satoshi 發送到你的比特幣地址(或任何你指定的地址),這樣你就「擁有」了這個銘文。而銘文的數據本身,則會被巧妙地放在交易的「見證資料」部分。
這筆交易看起來就像一筆普通的比特幣交易,但它內部隱藏著承載銘文的數據載荷。
-
支付礦工費並廣播交易:
就像所有比特幣交易一樣,你需要支付一筆礦工費。費率會根據你銘刻數據的大小(也就是交易的大小)以及當時網路的擁堵程度而定。支付後,這筆交易會被廣播到比特幣網路中,等待礦工將其打包進最新的區塊。
-
礦工確認與銘刻成功:
一旦礦工將你的交易打包進區塊並確認,恭喜你!你的銘文就成功地被「銘刻」在比特幣區塊鏈上了。這個銘文現在就永久地與你選擇的那個特定 Satoshi 綁定在一起,並且可以透過 Ordinal 瀏覽器進行查詢和驗證。
這整個過程聽起來可能有點像魔法,但實際上它完全是利用了比特幣協議本身的功能和特性。這也正是 Ordinal 的魅力所在,它沒有引入新的側鏈、新的代幣標準,而是直接在比特幣的「筋骨」上做文章。
Ordinals 帶來了哪些新類型的比特幣資產?
Ordinal Theory 和銘文技術的出現,讓比特幣生態系統瞬間變得五彩斑斕起來,不再只有單調的「錢包餘額」。它催生了幾種全新的數位資產類型,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 Ordinals NFT 和 BRC-20 代幣。
Ordinals NFT:數位藝術品、圖片、影片
當大家談論 Ordinals 時,最直觀想到的就是這些被銘刻在 Satoshi 上的「數位藝術品」或「收藏品」,它們被稱為 Ordinals NFT。與以太坊等鏈上的 NFT 不同,Ordinals NFT 有著幾個顯著的特點:
-
真正意義上的「鏈上」資產:
以太坊等鏈上的許多 NFT,其圖片或媒體檔案通常是儲存在 IPFS、Arweave 或其他中心化伺服器上,智能合約中只儲存一個指向這些檔案的連結。但 Ordinals NFT 則不同,其所有的元數據和實際的媒體內容(如圖片、影片等)是直接被編碼並完整地銘刻在比特幣區塊鏈上的。這意味著只要比特幣區塊鏈存在,這些銘文就永遠存在,無需擔心外部連結失效或伺服器宕機的問題。
-
稀缺性和收藏價值:
由於每個 Satoshi 都具備唯一的序數編號,這也賦予了銘文獨特的稀缺性。有些收藏家甚至會追求特定區塊號碼、特定挖礦難度調整期(Difficulty Adjustment Epoch)或特定挖礦獎勵減半期(Halving)的 Satoshi 上銘刻的資產,這為 Ordinals NFT 增加了額外的敘事和收藏價值。
-
「原子化」性質:
每個銘文都依附於一個或多個 Satoshi,這使得它們具備了「原子化」的特性,可以直接透過比特幣交易進行轉移,簡潔而直接。
BRC-20 代幣:基於 Ordinals 協議的同質化代幣標準
除了獨特的 NFT 收藏品之外,Ordinal 最令人驚豔的應用之一,就是催生了「BRC-20」這個實驗性的同質化代幣(Fungible Token)標準。BRC-20 這個名稱,很明顯是在向以太坊的 ERC-20 標準致敬,但兩者在底層機制上卻有著天壤之別。
BRC-20 的原理:JSON 文本銘刻
BRC-20 代幣的運作原理非常巧妙,它其實是利用 Ordinal 協議在 Satoshi 上銘刻特定的「JSON 文本」。這些文本定義了代幣的發行、鑄造和轉移等操作:
-
部署(Deploy):
一個 BRC-20 代幣的發起者會銘刻一個包含 `p` (protocol, 協議), `op` (operation, 操作), `tick` (ticker, 代幣符號), `max` (最大供應量), `lim` (每次鑄造上限) 等參數的 JSON 文本,來「部署」這個新代幣。例如:`{“p”:”brc-20″,”op”:”deploy”,”tick”:”ordi”,”max”:”21000000″,”lim”:”1000″}`
-
鑄造(Mint):
用戶想要鑄造這個代幣時,則會銘刻另一個包含 `p`, `op`, `tick`, `amt` (數量) 的 JSON 文本。當這個銘文被確認後,相應數量的代幣就會「鑄造」到該用戶的地址上。例如:`{“p”:”brc-20″,”op”:”mint”,”tick”:”ordi”,”amt”:”1000″}`
-
轉移(Transfer):
當用戶想要轉移代幣時,他們會先銘刻一個包含 `p`, `op`, `tick`, `amt` 的「轉移銘文」。這個轉移銘文本身就代表了代幣的所有權。當用戶將這個「轉移銘文」發送到接收方地址時,代幣也就完成了轉移。例如:`{“p”:”brc-20″,”op”:”transfer”,”tick”:”ordi”,”amt”:”500″}`
所有這些操作的狀態,都需要透過一個外部的「索引器」(Indexer)來追蹤和計算。索引器會掃描比特幣區塊鏈上的所有銘文,根據這些 JSON 文本的內容,來維護 BRC-20 代幣的總量和各個地址的餘額。這也是 BRC-20 與基於智能合約的 ERC-20 最核心的區別。
與 ERC-20 的差異:
為了讓你更清晰地理解 BRC-20 的獨特性,我們可以簡單做個比較:
特性 | BRC-20 代幣 | ERC-20 代幣 |
---|---|---|
底層區塊鏈 | 比特幣區塊鏈 | 以太坊(或其他兼容 EVM 的區塊鏈) |
實現機制 | 基於 Ordinal Theory,透過 JSON 文本銘刻於 Satoshi 之上 | 基於智能合約,透過 Solidity 等語言編寫合約代碼 |
智能合約 | 無,純粹依賴鏈上銘文和鏈下索引器 | 有,所有邏輯(發行、轉移、銷毀等)都在智能合約中定義 |
去中心化程度 | 極高,直接利用比特幣協議;但依賴鏈下索引器維護狀態 | 高,合約部署後無法更改;但合約本身由開發者編寫 |
安全性 | 繼承比特幣主網的安全性,極高 | 繼承底層鏈安全性,合約可能存在漏洞風險 |
功能彈性 | 相對有限,主要集中在發行、鑄造、轉移 | 極高,可透過合約實現複雜邏輯(質押、借貸、自動做市等) |
交易手續費 | 比特幣網路的手續費(受銘文大小影響) | 以太坊或其他鏈的 Gas Fee |
可以看到,BRC-20 的設計理念更加「簡潔」和「比特幣原生」。它沒有引入複雜的智能合約,而是巧妙地將代幣的狀態變化記錄在不可篡改的銘文中,並透過外部的索引器來解讀這些銘文。這也讓 BRC-20 在比特幣社群中引發了熱烈的討論和爭議。
其他潛力應用:域名、遊戲內資產等
除了 NFT 和同質化代幣,Ordinal 協議的開放性也讓它有潛力應用於更多領域:
- 比特幣域名服務: 就像 ENS 在以太坊上提供域名服務一樣,未來或許會有基於 Ordinal 的比特幣域名系統,將冗長的比特幣地址轉換成易記的名稱。
- 遊戲內資產: 遊戲道具、角色皮膚等數位資產可以直接銘刻在比特幣鏈上,賦予它們更高的稀缺性和跨遊戲互操作性。
- 文件存儲: 雖然成本高昂,但對於需要絕對不可篡改和永久存儲的檔案(如法律文件、數位證明),Ordinal Inscriptions 提供了一種極致的解決方案。
Ordinals 帶來的革命性意義與其獨特優勢
Ordinal 協議的出現,確實給比特幣生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改變。它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創新,更是一種理念的拓展,讓比特幣擁有了更多維度的可能性。在我看來,其革命性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賦予比特幣新生命:不只是貨幣
長期以來,比特幣在許多人心中就是純粹的「數位黃金」或「價值儲存手段」。儘管也有比特幣擴容的討論,但鮮少有人真正想過,它還能承載如此豐富的數位資產。Ordinal 的出現,徹底打破了這種單一的敘事,它證明了比特幣不僅可以傳遞價值,還能承載資訊、文化和創意。這無疑為比特幣生態注入了新的活力,吸引了更多藝術家、開發者和收藏家投入其中。
去中心化程度極高:直接寫在比特幣鏈上
相較於其他區塊鏈上的 NFT 或代幣,Ordinals 的最大優勢就是它的去中心化程度。所有的銘文數據都直接寫在比特幣主網上,沒有依賴任何智能合約層、側鏈或第三方數據儲存服務。這意味著,只要比特幣區塊鏈不滅,這些銘文就永遠存在,不存在中心化伺服器關閉導致數據遺失的風險。這種「數位原生」的特性,讓其具備了極高的抗審查性和數據永續性。
安全性和永續性:繼承比特幣的安全模型
比特幣網路是全球最安全、最去中心化的區塊鏈之一,擁有無與倫比的算力和數百萬個節點的共同維護。Ordinal Inscriptions 直接利用了比特幣的底層安全性,這使得這些銘文資產繼承了比特幣同樣級別的安全保障。它們不會因為某個智能合約漏洞、某個項目方跑路而消失。從理論上講,它們的生命週期與比特幣網路的生命週期是同步的,這賦予了它們極強的永續性。
「數位原生」特性:真正的鏈上原子化資產
我們經常聽到「鏈上資產」這個詞,但很多時候,鏈上資產的元數據或實際內容其實是儲存在鏈下的。而 Ordinal Inscriptions 則做到了真正的「數位原生」——所有的內容和資訊都原子化地存在於比特幣區塊鏈上。一個銘文就是一個自包含的數位物件,它不依賴任何外部引用。這種特性使得它們的驗證和傳輸變得極為簡潔和直接,也讓它們在數位收藏領域更具說服力。
銘文的兩面性:挑戰與爭議
儘管 Ordinals 帶來了許多令人興奮的可能性,但任何一項顛覆性技術的出現,也必然伴隨著挑戰和爭議。在比特幣社群內部,對於 Ordinals 的態度也呈現出兩極分化的局面,這也是我們需要客觀看待的。
網路擁堵問題:交易量增加、手續費上漲
這是 Ordinals 爆發後最明顯,也是最直接的問題。由於大量的銘文操作需要消耗比特幣區塊空間,導致比特幣網路的交易量大幅增加,區塊鏈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擁堵,連帶使得比特幣交易的手續費水漲船高。對於許多將比特幣視為純粹支付工具的用戶來說,高昂的手續費和緩慢的確認速度,嚴重影響了他們的使用體驗。這也讓一些人擔憂,Ordinals 會不會本末倒置,阻礙比特幣作為全球結算層的發展。
根據區塊鏈數據分析公司 Glassnode 的報告,在 Ordinals 活躍期間,比特幣網路的平均交易手續費一度飆升至數年來的新高,甚至超過了 2021 年牛市的高點。這無疑給許多小額交易的用戶帶來了困擾。
「垃圾郵件」爭議:對核心功能干擾的擔憂
部分比特幣核心開發者和社群成員對 Ordinals 持批評態度,認為這些銘文是「垃圾郵件」(Spam),佔用了寶貴的區塊空間,卻沒有為比特幣的核心功能(即價值傳輸)帶來實質性的貢獻。他們認為,比特幣的設計初衷是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不應該被用來儲存圖片、文字等非金融數據。這種觀點認為,銘文可能會分散比特幣網路的注意力,甚至對其長期穩定性構成威脅。
基礎設施不足:交易市場、錢包支援
儘管 Ordinals 發展迅速,但相關的基礎設施仍顯不足。例如,專門支援 Ordinals NFT 和 BRC-20 代幣的交易市場、錢包和索引服務仍在快速迭代中,用戶體驗尚未達到主流應用水準。這使得一般用戶參與的門檻相對較高,也增加了潛在的安全風險。例如,用戶需要確保使用的錢包確實支援 Ordinal Theory 和銘文的發送與接收,否則可能會造成資產損失。
永續性考量:數據量膨脹對節點的影響
隨著銘文數量的不斷增加,比特幣區塊鏈的數據量也在快速膨脹。這對運行完整節點的用戶來說,意味著需要更大的儲存空間和更高的頻寬。雖然單個銘文的數據量可能不大,但日積月累下,對於比特幣網路的整體去中心化和可訪問性,可能會構成潛在的長期挑戰。畢竟,運行一個比特幣完整節點的成本如果越來越高,可能會導致節點數量的減少,進而影響網路的去中心化程度。當然,也有觀點認為,這種數據增長在可控範圍內,技術升級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我的觀察與看法:Ordinals 的未來走向
作為一個長期觀察加密貨幣生態的愛好者,我個人認為 Ordinals 就像一場針對比特幣「可編程性」的大膽實驗,它強烈地衝擊了比特幣社群長期以來的共識。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這場實驗已經為比特幣生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思考和辯論,這本身就是極具價值的。
短期內:持續的創新和嘗試
我預期在短期內,Ordinals 生態仍將持續快速發展。會有更多新的代幣標準(如 ARC-20、Runes 等,這些都是針對 BRC-20 痛點的嘗試)、新的應用場景和更完善的基礎設施湧現。開發者們會不斷嘗試在比特幣這塊「畫布」上創造出更多可能性。市場熱點可能會輪動,但創新不會停止。同時,針對網路擁堵和效率問題的解決方案,也將是開發者努力的方向,例如批量處理銘文、優化索引器等等。
長期:作為比特幣生態擴展的重要實驗
從長遠來看,Ordinal 可能不會完全取代以太坊等智能合約平台在 NFT 和 DeFi 領域的地位。畢竟,比特幣底層協議的彈性遠不及以太坊。然而,它作為一種「比特幣原生」的數位資產發行方式,其獨特的去中心化和安全性優勢是其他鏈無法比擬的。我相信,Ordinal 將會成為比特幣生態擴展的重要實驗之一,它激發了比特幣開發者社群對於如何利用比特幣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特性的新思考,可能會引領未來比特幣 Layer 2 方案(如閃電網路、側鏈)的進一步發展,使其能夠更好地承載更多樣的應用。
對開發者和社群的影響
Ordinals 無疑激活了比特幣的開發者社群,讓更多的人開始關注和投入到比特幣生態的建設中。它證明了比特幣並非一成不變,仍有巨大的創新潛力。同時,這場爭論也促使社群更加深入地思考比特幣的定位和未來發展方向。這種思想的碰撞,對於一個健康、充滿活力的生態系統來說,是極其寶貴的。
Ordinals 相關常見問題與深度解答
對於 Ordinals,你可能還會有不少疑問。這裡我整理了一些大家常問的問題,並試著給出一些深入的解答,希望能幫助你更全面地理解它。
Ordinal 是不是讓比特幣網路更慢了?
是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事實。當 Ordinals 銘文和 BRC-20 代幣鑄造活動達到高峰時,比特幣網路的交易量會急劇增加。因為每個銘文都需要在區塊鏈上佔用一定的數據空間,這導致區塊被快速填滿。當區塊滿載時,新的交易就需要等待更長的時間才能被礦工打包確認,因此用戶會感覺到交易速度變慢了,等待時間變長。
同時,由於交易需求旺盛,礦工會優先選擇手續費較高的交易進行打包。這就形成了一個競價市場,導致比特幣交易的手續費大幅上漲。對於那些習慣於低手續費、快速確認的比特幣日常使用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個負面影響。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高手續費也增加了礦工的收益,有助於激勵礦工繼續維護網路安全,對比特幣長期的安全性來說,或許並非壞事。不過,社群內部對於這種影響的權衡,依然存在著激烈的辯論。
Ordinal Inscriptions 會被刪除嗎?
從技術層面來說,一旦一個 Ordinal Inscription 被成功銘刻到比特幣區塊鏈上,它是無法被刪除或修改的。這是因為比特幣區塊鏈本身就具備「不可篡改性」的特性。每個區塊一旦被確認並添加到鏈上,其中的所有數據都會永久保留,任何人、任何實體都無法單方面地將其移除。
銘文的數據是作為比特幣交易的「見證資料」部分存在的,這部分數據和交易本身一樣,都屬於區塊鏈的歷史記錄。所以,只要比特幣區塊鏈存在,你的銘文就會永遠存在。這也是 Ordinals 被認為具備極高永續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它賦予了數位資產前所未有的「數位永恆」屬性。
BRC-20 和 ERC-20 有什麼本質區別?
BRC-20 和 ERC-20 雖然名稱相似,都是同質化代幣標準,但它們的「底層邏輯」和「運行機制」存在著天壤之別。這兩者就好比「土生土長」的比特幣原生玩法和「高科技智慧型」的以太坊玩法。
ERC-20 代幣是基於以太坊的「智能合約」運作的。智能合約是一段部署在區塊鏈上的程式碼,它定義了代幣的發行總量、鑄造規則、轉移邏輯、銷毀機制等一切行為。當你操作 ERC-20 代幣時,你實際上是在與這個智能合約進行互動,由合約來記錄和更新你的餘額。整個邏輯都是由程式碼自動執行和管理的,非常靈活且功能強大,能夠實現質押、借貸等複雜的 DeFi 應用。
而 BRC-20 代幣則完全不同,它沒有智能合約!它是基於 Ordinal Theory,透過在比特幣區塊鏈上「銘刻特定格式的 JSON 文本」來實現的。這些 JSON 文本記錄了代幣的部署、鑄造和轉移等指令。一個 BRC-20 代幣的「狀態」(例如誰擁有多少代幣),並不是由鏈上的智能合約來直接計算的,而是由鏈下的一個或多個「索引器」(Indexer)來掃描並解析所有相關的銘文,然後維護一個最新的帳本。這意味著,如果你想要查看 BRC-20 的餘額或歷史,你需要依賴這些索引器。這種設計讓 BRC-20 更為「輕量」和「比特幣原生」,但也限制了它的功能彈性,無法像 ERC-20 那樣實現複雜的邏輯。
總的來說,ERC-20 就像一套完整的自動化工廠,所有流程都由機器(智能合約)自動執行;而 BRC-20 更像是一種「共識記錄」,大家根據銘文上的文本信息,用人工(或程式化的索引器)去計算和追蹤狀態。兩者各有優勢,但本質上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實現路徑。
為什麼 Ordinals 被稱為「數位黃金」的擴展?
這個說法主要源於 Ordinals 協議的兩個核心特性:它「利用」了比特幣的基礎設施,並且「賦予」了比特幣新的價值維度。傳統上,比特幣被視為「數位黃金」,是因為它像黃金一樣稀有、不可偽造、易於分割和攜帶,是價值儲存的優良選擇。
Ordinals 的出現,並沒有改變比特幣作為價值儲存的基本屬性,反而是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了「擴展」。它利用了比特幣的「不可篡改性」和「極致去中心化」這兩個最核心的優勢,將數位藝術品、文字、甚至是 BRC-20 代幣這些「非金融」的數據,直接「銘刻」在比特幣的最小單位 Satoshi 上。這就像是在黃金上雕刻精美的圖案或文字,賦予它除了原始價值之外,更多的藝術價值、收藏價值或功能價值。
所以,你可以把 Ordinals 理解為在數位黃金的基礎上,創造了一種新的「數位文物」或「數位收藏品」的類別。這些銘文資產,繼承了比特幣網路的極高安全性,確保了它們的永久性和稀缺性,這使得它們在數位世界中顯得格外珍貴和獨特。這就是為什麼它被視為「數位黃金」的「價值擴展」或「功能擴展」。
投資 Ordinals 相關資產有哪些風險?
投資任何加密貨幣資產都存在風險,Ordinal 相關資產也不例外,而且由於其新穎性和市場波動性,可能風險更高:
-
高波動性風險:
Ordinal 和 BRC-20 相關資產是加密市場的新興領域,市場情緒波動極大,價格可能會在短時間內經歷劇烈的上漲和下跌。投機成分高,尤其對於新發行的 BRC-20 代幣,其價值往往缺乏基本面支撐,更容易受市場炒作影響。
-
流動性風險:
儘管市場日趨活躍,但相較於主流的加密資產或以太坊上的 NFT,Ordinals 相關資產的交易量和流動性可能相對較低。這意味著在價格下跌時,你可能難以迅速以理想價格賣出你的資產,或者在購買時遇到深度不足的問題。
-
技術風險與基礎設施不成熟:
Ordinals 協議和 BRC-20 標準都還處於早期發展階段,相關的錢包、交易市場和索引器等基礎設施仍在快速完善中。這可能存在潛在的技術漏洞、兼容性問題或操作失誤導致的資產損失風險。例如,使用不支援 Ordinals 的錢包發送銘文可能導致銘文「丟失」或無法被正確識別。
-
市場認知和法律監管不確定性:
由於 Ordinals 是一種全新的概念,其法律屬性在全球範圍內尚未明確,未來可能會面臨監管政策的變化。同時,市場對其長期價值和接受度也存在不確定性。一些比特幣核心社群成員對其持批判態度,這也可能影響其長期發展。
-
網路擁堵和手續費風險:
如前所述,當 Ordinals 相關活動火熱時,比特幣網路可能會出現擁堵,導致交易確認時間延長和手續費飆升。這會增加交易成本,並可能影響用戶體驗。
因此,在投資 Ordinals 相關資產之前,務必進行充分的風險評估,了解其運作原理,並只投入你能承受損失的資金。謹慎是永遠不變的黃金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