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 care要注意什麼:鼻胃管居家照護全面指南,確保病患安全與舒適
鼻胃管(Nasogastric Tube,簡稱NG Tube)是許多需要長期營養支持或藥物給予的病患,以及無法經口進食或有吞嚥困難者的重要輔助工具。然而,鼻胃管的居家照護絕非易事,它涉及到專業知識、細心觀察以及耐心執行。對於照護者而言,了解「ng care要注意什麼」是確保病患安全、舒適,並預防潛在併發症的關鍵。
本文將深入探討鼻胃管居家照護的各個面向,從基礎的衛生原則到複雜的併發症預防與處理,提供詳盡的指引,幫助您成為一位稱職且自信的鼻胃管照護者。
Table of Contents
鼻胃管居家照護的核心原則
成功的鼻胃管照護始於對基本原則的嚴格遵守。這些原則是預防感染、確保管路功能正常運作的基石。
首要考量:清潔與衛生
清潔衛生是鼻胃管照護中最重要的環節,直接關係到病患的感染風險。
- 執行手部衛生: 在每次接觸鼻胃管或進行任何照護動作(例如餵食、給藥、更換敷料)之前與之後,務必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至少20秒,或使用酒精性乾洗手液。這是預防細菌傳播最有效的方法。
- 設備的清潔與消毒:
- 灌食器具: 所有用於餵食的管灌袋、注射筒、量杯等,每次使用後都應立即清洗乾淨。建議使用溫水和中性清潔劑,徹底刷洗內外,然後用清水沖淨。
- 消毒方式: 清洗後的器皿可煮沸消毒(約10-15分鐘),或使用消毒鍋消毒。如果無法煮沸,可浸泡於稀釋的漂白水(約1:100的漂白水與水比例)15分鐘後,再用大量清水沖淨晾乾。確保完全乾燥再收納,避免細菌滋生。
- 保存: 消毒後的器具應存放在乾淨、乾燥的密閉容器中,避免二次污染。
- 食物與藥物的準備:
- 準備區塊: 確保準備食物和藥物的桌面或檯面清潔,避免與其他生食或不潔物品接觸。
- 食物新鮮度: 灌食用的食物應新鮮、衛生,並在適當的溫度下保存。製作好的管灌餐應在短時間內餵食完畢,未使用的部分應冷藏,並於24小時內用完。
- 藥物處理: 遵照醫師或藥師指示處理藥物,通常需要將藥物磨碎並以溫水溶解。不同藥物應分開溶解與給予,避免藥物交互作用或堵塞管路。
管路固定與位置確認
鼻胃管的正確固定與位置確認,是確保餵食安全並預防管路滑脫的基礎。
- 固定方式:
- 妥善固定: 使用醫用膠帶將鼻胃管固定於鼻翼、臉頰或額頭上。固定時應避免過緊,以免壓迫皮膚或造成不適。建議每1-2天更換一次固定膠帶,以減少皮膚刺激和過敏。
- 輪替固定位置: 定期更換固定膠帶的位置,避免長期固定在同一處,以減少皮膚壓瘡或破損的風險。
- 觀察皮膚狀況: 在更換膠帶時,應仔細檢查鼻翼、臉頰和耳朵周圍的皮膚是否有發紅、破皮或壓痕。若有,應立即處理並調整固定方式。
- 位置確認:
在每次餵食或給藥前,務必確認鼻胃管是否仍在胃部正確位置。這是避免食物或藥物誤入肺部的關鍵步驟,也是「ng care要注意什麼」中最為強調的重點之一。
- 刻度確認: 鼻胃管通常在鼻孔外會留有固定刻度線。每次餵食前,應比對此刻度是否與上次測量時一致。若發現刻度有明顯改變(管路外露變長),可能表示管路有移位或滑脫。
- 反抽胃內容物: 輕輕反抽少量胃內容物(通常為黃綠色或透明液體),確認有胃液反抽。若反抽不到胃液或反抽液體呈白色黏液狀(痰液),則應懷疑管路位置不正確,暫停餵食,並尋求專業醫護人員協助。
- 聽診氣泡音(限受過訓練者): 僅限受過專業訓練的醫護人員,將空氣注入鼻胃管並用聽診器聽診腹部,確認是否有氣泡音,以此判斷管路位置。居家照護者不建議自行操作。
- 其他觀察: 觀察病患是否有嗆咳、呼吸困難、嘴唇發紫等現象。若有,應立即暫停餵食,並將管路夾緊。
餵食與給藥的精準操作
正確的餵食與給藥方式,能確保病患獲得足夠營養,同時預防併發症的發生。
準備工作與注意事項
- 病患體位: 餵食前,務必將病患頭部抬高30-45度(半坐臥姿),並維持此姿勢至少30分鐘至1小時,以降低食物逆流或嗆咳的風險。若病患無法維持坐姿,則應將頭部盡量抬高。
- 食物溫度與濃度:
- 溫度: 管灌食物應保持在室溫或微溫(約37-40°C),切忌過冷或過熱,以免刺激腸胃或燙傷。
- 濃度: 依照醫囑或營養師建議調整食物濃度,避免過稠造成堵塞,或過稀導致營養不足。自製管灌食物應確保均勻、無顆粒。
- 管灌前的準備:
- 排氣: 確保灌食空針或灌食袋內沒有空氣,以免空氣進入胃部引起脹氣。
- 潤滑: 若需自行插入或更換(需專業訓練),管路前端應使用水溶性潤滑劑。
- 備好清水: 準備適量溫開水,用於餵食前後潤洗管路,保持暢通。
餵食流程與速度
餵食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避免過快或過量。
- 檢查管路: 再次確認鼻胃管位置正確(參考「位置確認」段落)。
- 反抽胃殘餘量: 緩慢反抽胃內容物,測量殘餘量。
- 標準: 若殘餘量超過100-200毫升(或依醫囑指示),應將反抽物緩慢推回胃中(避免電解質流失),並暫停本次餵食,延後餵食時間,半小時後再測量。若持續偏高,應告知醫護人員。
- 重要性: 胃殘餘量過高表示胃排空不良,此時繼續餵食會增加脹氣、嘔吐和吸入性肺炎的風險。
- 緩慢灌食:
- 重力灌食: 讓灌食空針或灌食袋保持適當高度,利用重力使食物緩慢流入。切勿用手擠壓空針或管灌袋,以免壓力過大導致胃部不適或管路損壞。
- 速度: 每次餵食時間約15-30分鐘,依病患耐受度調整。過快可能引起腹瀉、脹氣或嘔吐。
- 灌食後沖水: 每次灌食完畢,應立即使用至少30-50毫升的溫開水沖洗管路,確保管路暢通,避免食物殘渣積聚導致堵塞。
- 維持體位: 灌食後病患應維持半坐臥姿至少30-60分鐘,待食物消化吸收後再平躺,以降低逆流和嗆咳的風險。
藥物給予的特殊考量
透過鼻胃管給予藥物需格外小心,避免藥物失效或管路堵塞。
- 藥物形式:
- 液體優先: 盡量選用液體藥物。
- 磨碎溶解: 若為錠劑,應先將藥物徹底磨碎成細粉,再以適量溫開水完全溶解,避免殘留顆粒。不可將腸衣錠、糖衣錠、膠囊、緩釋劑型等磨碎,這會破壞藥效或造成危險。不確定的藥物務必諮詢藥師。
- 分開給予: 各種藥物應分開溶解,並分別給予,每種藥物之間以少量溫開水(約10-20毫升)沖洗管路,避免藥物交互作用或沉澱。
- 沖洗管路: 所有藥物給予完畢後,務必再次用足夠的溫開水(約30-50毫升)徹底沖洗管路,確保管路暢通無阻。
保持管路暢通:堵塞的預防與處理
管路堵塞是鼻胃管照護中最常見且令人困擾的問題之一。預防重於治療。
預防堵塞的關鍵策略
- 足量沖水: 這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
- 每次餵食/給藥前後: 務必使用30-50毫升溫開水沖洗管路。
- 兩次餵食間隔: 建議每4-6小時,或至少每日2-3次,以少量溫開水(約20-30毫升)沖洗管路,保持濕潤。
- 食物/藥物處理: 確保管灌食物質地細緻、無顆粒,藥物徹底溶解。避免餵食過於濃稠或含有纖維的食物。
- 定期更換管路: 依醫師或護理師建議,定期更換鼻胃管(通常約2-4週更換一次,依管路材質而異),即使沒有堵塞也應更換,以降低感染和老化斷裂的風險。
管路堵塞的初步處理
若發現管路堵塞,請勿慌張,並依循以下步驟進行初步處理。若無法解決,務必尋求專業協助。
- 判斷堵塞程度: 嘗試輕輕反抽,判斷是完全堵塞還是部分堵塞。
- 溫水沖洗: 使用5-10毫升的溫開水,連接注射筒,輕輕推入管路,並輕柔來回抽送。切勿用力過猛,以免損壞管路或造成病患不適。
- 暫停餵食: 若無法沖開,立即停止餵食和給藥。
- 尋求協助: 若經過上述方法仍無法暢通,請立即聯繫您的醫師或居家護理師,切勿自行嘗試使用金屬絲或其他工具疏通,這可能導致管路破裂或損傷。
鼻腔與皮膚的細緻照護
鼻胃管長期置放,鼻腔黏膜和周圍皮膚容易受到刺激和壓迫,因此需要特別的照護。
鼻腔黏膜的保護
- 清潔鼻孔: 每日至少清潔鼻孔2-3次,或視情況增加清潔頻率。使用棉籤沾取溫水或生理食鹽水,輕輕清除鼻孔周圍的分泌物和結痂。
- 潤滑鼻腔: 清潔後,可在鼻孔內側塗抹少量水溶性潤滑劑或凡士林,以保持黏膜濕潤,減少乾燥和摩擦引起的刺激。
- 觀察有無異常: 注意鼻腔黏膜是否有發紅、破皮、潰瘍、分泌物增多或異味。若有,應立即通知醫護人員。
皮膚壓瘡的預防
- 定期更換固定膠帶: 如前所述,每1-2天更換一次固定膠帶,並輕輕清潔皮膚。
- 輪替固定位置: 每次更換膠帶時,選擇鼻翼、臉頰或額頭的不同位置固定,讓皮膚有休息的機會。
- 觀察與保護: 仔細檢查管路壓迫處的皮膚是否有發紅、壓痕、破皮或水泡。若發現有壓力點,可使用透氣敷料、水膠體敷料或矽膠貼片進行保護,減輕壓力。
- 保持乾燥: 汗水或分泌物可能軟化皮膚,增加受損風險。確保固定區域皮膚乾燥。
觀察與應變:及時發現潛在問題
細心的觀察是居家照護的精髓。了解「ng care要注意什麼」也包含對病患狀況的全面監測。
密切監測的重要指標
- 病患反應: 觀察病患是否有不適、疼痛、噁心、嘔吐、腹脹、腹瀉、便秘等情況。這些可能是食物不適應、餵食速度過快或管路問題的表現。
- 呼吸狀況: 警惕任何咳嗽、嗆咳、呼吸急促、喘鳴聲、嘴唇發紫等呼吸道症狀。這可能是食物或液體誤入氣管(吸入性肺炎)的徵兆,非常危險。
- 管路狀況: 除了刻度確認,還要檢查管路是否有扭結、破損、滑脫或斷裂。
- 排泄狀況: 觀察病患大小便的量、顏色、頻率和性狀,了解營養吸收和腸道功能是否正常。
- 體溫變化: 定期測量體溫。發燒可能是感染的跡象。
常見併發症的識別與處理
- 管路滑脫或脫落: 若發現鼻胃管刻度明顯改變、管路完全脫落或病患出現嗆咳,應立即夾緊管路,停止餵食,並盡速聯繫醫護人員,切勿自行嘗試推回。
- 吸入性肺炎: 若病患在餵食時或餵食後出現劇烈咳嗽、呼吸困難、發燒、呼吸音異常等,可能是食物或胃內容物嗆入肺部。應立即停止餵食,讓病患側臥,並立即送醫。
- 鼻腔或咽喉損傷: 若病患持續抱怨鼻腔或喉嚨疼痛,或觀察到有出血、潰瘍,應尋求醫護評估。
- 感染: 若出現發燒、鼻腔紅腫熱痛、異常分泌物或異味,可能是局部感染或全身性感染。應立即就醫。
- 腹脹、腹瀉或便秘: 可能是灌食配方不適合、餵食速度過快、水分不足或腸道蠕動異常所致。可嘗試調整餵食速度、配方,或與醫護人員討論。
心理支持與照護者自我關懷
鼻胃管照護不僅是生理上的任務,也對病患和照護者的心理產生影響。
病患情緒的理解與支持
- 耐心溝通: 鼻胃管可能讓病患感到不適、失落或焦慮,影響食慾和心情。多與病患溝通,傾聽他們的感受,給予鼓勵和支持。
- 維持尊嚴: 在執行照護時,盡量維護病患的隱私和尊嚴。
- 創造愉悅氛圍: 餵食時播放輕柔音樂,或在舒適的環境中進行,有助於減輕病患的壓力。
照護者的壓力調適
- 尋求支援: 鼻胃管照護是長期且勞心勞力的工作。照護者應學習適時放鬆,尋求家人、朋友或專業團體的支持。
- 學習與成長: 積極學習相關知識,增強照護技能,能有效降低焦慮。
- 適度休息: 確保自己有足夠的休息,避免過度疲勞。必要時可尋求居家護理服務或喘息服務。
總結來說,鼻胃管居家照護是一項細緻而重要的工作,它需要照護者具備全面的知識、耐心和責任感。透過本文的詳細指引,希望您能更清楚「ng care要注意什麼」,從而為您的家人提供最安全、最舒適的照護,共同面對挑戰,提升生活品質。
永遠記住,當您對任何情況感到不確定或出現無法處理的併發症時,請務必第一時間聯繫專業醫護人員。他們是您最堅實的後盾。
常見問題(FAQ)
如何確認鼻胃管是否仍在正確位置?
在每次餵食或給藥前,最基本的確認方式是觀察鼻胃管在鼻孔外的刻度線是否與上次一致。若有明顯變長,表示可能移位。更進一步,可輕輕反抽少量胃內容物(通常為黃綠色或透明液體),確認有胃液反抽。若反抽不到或反抽液體異常,應立即停止餵食並聯繫醫護人員。
為何鼻胃管餵食後需要灌水?
鼻胃管餵食後灌水的目的是沖洗管路,防止食物殘渣或藥物在管壁上累積而造成管路堵塞。同時,也能將管路內殘留的空氣排出,避免引起病患脹氣不適。足量的沖水是維持管路暢通的關鍵步驟。
如何判斷鼻胃管是否堵塞?堵塞了怎麼辦?
若在餵食或給藥時,發現管路內容物流速明顯減緩、完全不流動,或在嘗試沖水時感覺有阻力,則可能表示管路堵塞。初步處理方式是連接注射筒,注入5-10毫升溫開水,輕柔來回抽送。切勿用力推擠。若無法自行疏通,請立即停止餵食與給藥,並聯繫醫護人員,避免自行嘗試使用其他工具,以免損壞管路或造成病患受傷。
鼻胃管脫落或移位時,我該怎麼辦?
如果鼻胃管意外脫落或您懷疑它已移位(例如刻度變化、病患出現嗆咳),首先應立即將鼻胃管夾緊或反折,停止所有餵食和給藥。接著,立即聯繫您的醫師或居家護理師,並依照他們的指示處理。切勿自行嘗試將管路推回或重新置入,這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如誤入氣管。
長期鼻胃管照護可能有哪些常見的皮膚問題?如何預防?
長期鼻胃管照護可能導致鼻翼、臉頰等固定處的皮膚出現紅腫、破皮、壓瘡或過敏。預防的關鍵在於:每日檢查皮膚狀況;每1-2天更換固定膠帶,並清潔皮膚;定期輪替固定膠帶的位置,讓皮膚有休息機會;若發現皮膚有受損跡象,可使用透氣敷料或水膠體敷料保護,並及早尋求醫護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