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D對眼睛好嗎?深度解析LCD螢幕對視力的影響與護眼之道

你是不是也常常有這樣的疑問啊?「哎呀,我這螢幕是不是對眼睛不好啊?」「LCD螢幕到底會不會傷眼?」尤其是現代人幾乎每天都離不開手機、電腦螢幕,眼睛老是酸澀、疲勞,有時候還會乾澀得像火燒一樣,這種感覺真的超級不舒服的!當我們在討論LCD螢幕對眼睛的影響時,其實這不是一個能用「好」或「不好」簡單蓋棺論定的問題,它更像是一場「人與科技的協調戰」。

精確明確解答標題問題:

LCD螢幕本身並非絕對「好」或絕對「壞」眼睛。在多數正常使用情況下,現代高品質的LCD螢幕結合正確的使用習慣和護眼措施,對眼睛的潛在負面影響是可以大幅降低的。 然而,若長時間不當使用、沒有適當休息,或螢幕本身缺乏護眼技術,LCD螢幕所發出的藍光、頻繁的螢幕閃爍(特別是採用PWM調光的老舊或低階螢幕),以及不適當的亮度與對比度,確實會增加眼睛疲勞、乾眼症的風險,甚至可能對視網膜造成長期影響,並干擾睡眠品質。

LCD螢幕對眼睛的影響:全面剖析

要深入了解LCD對眼睛的影響,我們得先從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顯示器)的基本運作原理說起。跟以前那種厚重的CRT顯示器不一樣,LCD自己不會發光,它需要一個背光模組在後面打光,然後光線穿過液晶層和濾色片,才變成我們看到的影像。這個背光模組、液晶層的運作方式,就藏著許多影響眼睛健康的關鍵點。

LCD工作原理與潛在影響因素

LCD的核心就是利用電壓控制液晶分子的排列,來改變光的穿透率,再透過彩色濾光片形成像素。而這些光線的源頭,就是背光模組。早期的LCD多用CCFL(冷陰極管)作為背光,現在幾乎都換成了LED(發光二極體),這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和解決方案。

1. 藍光問題:是不是真的那麼傷眼?

說到LCD螢幕,大家最常聽到、也最擔心的,肯定就是「藍光」了。到底藍光是什麼?它真的有傳說中那麼可怕嗎?

  • 藍光是啥米?

    藍光其實是可見光譜中的一部分,波長大約在400-500奈米(nm)之間。它的能量比較高,而且穿透力也比較強,可以直達視網膜。自然界中太陽光就含有大量的藍光,能幫助我們保持清醒,調節生理時鐘。問題是,數位螢幕發出的藍光,尤其是一些波長較短、能量較強的「有害藍光」,在特定情況下,確實可能對眼睛造成負擔。

  • 高能量藍光的潛在風險:

    長時間、近距離地暴露在高能量藍光下,對我們的眼睛和身體可是會造成不少困擾的:

    • 眼睛疲勞與乾眼症: 藍光會導致對比度下降,增加眼睛的聚焦難度,讓睫狀肌更努力工作,就容易產生疲勞。同時,長時間專注螢幕,眨眼次數減少,淚液蒸發加快,乾眼症就找上門了。
    • 視網膜黃斑部病變風險: 這是大家最害怕的一點。部分研究指出,高能量藍光可能對視網膜的感光細胞造成光氧化損傷,長期累積下,可能增加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風險。不過,這通常是累積性的,並非短時間內就會發生。
    • 干擾生理時鐘與睡眠: 晚上睡前如果還在盯著手機或電腦螢幕,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而褪黑激素正是幫助我們入睡的「睡眠荷爾蒙」。所以,你是不是有時候覺得明明很累,卻翻來覆去睡不著?藍光很可能就是元兇之一喔!

    但這裡要強調一點,並不是所有的藍光都「壞」,適量的藍光對我們的生理機能還是很重要的。關鍵在於,我們每天面對數位螢幕的時間太長,而且距離又太近,才會讓這個問題變得比較棘手。

2. 螢幕閃爍(Flicker):無形中的疲勞殺手

除了藍光,另一個常常被忽略,但卻對眼睛疲勞影響很大的,就是「螢幕閃爍」了。你可能會說:「我的螢幕哪有在閃啊?」這就是它的厲害之處,它常常是我們肉眼察覺不到的!

  • PWM調光是主因:

    為了調整螢幕亮度,很多LCD螢幕會採用一種叫做「脈衝寬度調變」(Pulse Width Modulation,簡稱PWM)的技術。簡單來說,它不是連續地把光線變暗,而是透過「快速開關背光」來達到視覺上的亮度調整。開的頻率越快,亮度就越高;關的時間越長,亮度就越低。當這個開關的頻率低於一定程度時(例如200-300Hz以下),雖然我們肉眼可能感受不到明顯的閃爍,但我們的大腦和眼睛卻一直在努力地適應這種明暗變化。

  • 閃爍對眼睛的影響:

    這種不間斷的微小閃爍,就像一個隱形的「勞動者」,在背後默默地讓你的眼睛承受額外的負擔:

    • 眼睛疲勞加速: 眼睛需要不斷地調整以適應閃爍,睫狀肌和瞳孔持續收縮、放鬆,長時間下來當然容易疲勞。
    • 頭痛、偏頭痛: 對於某些對光線敏感的人來說,螢幕閃爍甚至可能引發頭痛或偏頭痛。
    • 注意力不集中: 隱性閃爍會增加大腦的處理負擔,讓人更容易感到精神不濟,影響工作效率或學習專注力。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護眼螢幕會強調「不閃屏」(Flicker-Free)技術,後面我們會再深入探討。

3. 亮度與對比度:恰到好處才舒適

螢幕的亮度跟對比度,也是影響眼睛舒適度的重要因素。想像一下,你在暗暗的房間裡,螢幕卻亮得刺眼;或是在大白天,螢幕卻暗到看不清楚,是不是都超級不舒服的?

  • 過亮與過暗:

    螢幕亮度應該要跟周遭環境光線達到一個平衡。如果螢幕太亮,它會產生眩光,讓眼睛感覺刺痛、疲勞;如果螢幕太暗,你的眼睛會很吃力地去辨識內容,同樣也會造成疲勞。理想的狀況是,螢幕亮度要比環境亮度稍微亮一點點,或是大致相同。

  • 對比度適中:

    對比度太低會讓文字和圖像模糊不清,眼睛需要更努力去辨識;對比度太高則可能讓影像過於刺眼。適中的對比度才能讓內容清晰易讀,減少眼睛負擔。

4. 螢幕解析度與點距:精細度決定舒適度

「解析度」就是螢幕上像素的數量,像素越多,圖像就越細膩。而「點距」(Dot Pitch)則是像素之間的距離。

  • 高解析度的優勢:

    高解析度、高像素密度(例如4K螢幕或Retina顯示器)的螢幕,因為像素點非常小,圖像和文字看起來會更平滑、更清晰,幾乎看不到顆粒感。這樣一來,眼睛就不需要那麼費力地去「補足」那些鋸齒狀的邊緣,自然就能減少疲勞。

  • 低解析度的困擾:

    如果解析度太低,圖像和文字會顯得粗糙、有鋸齒,尤其在觀看細節內容時,眼睛會需要更努力地去辨識,長久下來當然更容易感到疲憊。

5. 觀看距離與角度:姿勢決定健康

這點看似簡單,卻是最常被大家忽略的護眼原則之一。

  • 適當的觀看距離:

    理想的電腦螢幕觀看距離大約是手臂長度(約50-70公分)。手機則應至少保持30公分以上。距離太近會讓眼睛的睫狀肌持續緊繃,增加近視加深的風險;距離太遠則可能讓你習慣性前傾,造成頸部負擔。

  • 正確的觀看角度:

    螢幕的頂端應該略低於你的視線水平,這樣你就能稍微往下看螢幕,而不是抬頭或平視。稍微向下看有助於讓眼球露出面積減少,減少淚液蒸發,間接達到減少乾眼的效果。同時,螢幕應該避免反光,調整角度讓環境光源不會直接反射到螢幕上。

LCD螢幕對眼睛的「好」與「不好」:平衡的視角

前面提了那麼多「不好」的點,那LCD螢幕就真的那麼糟嗎?其實不然。隨著科技的進步,LCD螢幕的製造商也一直在努力改進,加入許多護眼技術,讓它變得越來越友善。

LCD的優勢與演進

現代的LCD螢幕早已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了。新的技術讓它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其他顯示技術有更好的表現:

  • 更高的刷新率: 以前60Hz是主流,現在120Hz、144Hz甚至240Hz的螢幕比比皆是。刷新率越高,畫面流暢度越好,殘影越少,對於高速動態的畫面來說,眼睛追蹤起來會更輕鬆,減少模糊感帶來的疲勞。
  • 更好的色彩準確度與廣色域: 專業級的LCD螢幕能提供極其精準的色彩呈現,對於需要處理圖像、影片的專業人士來說非常重要。雖然這與護眼不是直接相關,但視覺上的舒適度提升,也能間接減少眼睛的負擔。
  • 高亮度與均勻度: 相較於某些自發光技術,高品質LCD在全白畫面下能達到非常高的亮度且均勻度佳,這對於在明亮環境下使用螢幕,或需要特定高亮度的應用場景,是很有優勢的。

護眼技術的發展與應用

為了應對前面提到的挑戰,許多LCD螢幕廠商都開發了各式各樣的「護眼模式」或技術,力求讓螢幕對眼睛的傷害降到最低。

1. 低藍光模式/濾藍光技術

這是最常見的護眼功能之一。它的原理就是減少螢幕發出的藍光量。主要有兩種實現方式:

  • 軟體濾波:

    這是最常見的,你的手機、電腦通常都有內建的「夜間模式」或「閱讀模式」。它透過調整螢幕的色溫,讓畫面看起來偏黃,從而減少藍光。優點是方便、成本低;缺點是會嚴重影響色彩的準確度,對於圖像處理、設計工作者來說可能不適用。

  • 硬體濾波:

    一些專業的護眼螢幕會直接在背光模組或面板層面,透過特殊材料或技術來過濾掉有害藍光。這樣做的好處是,在減少藍光的同時,對色彩準確度的影響較小。但相對來說,成本會比較高。

2. 不閃屏(Flicker-Free)技術

這絕對是現代護眼螢幕的標配。不閃屏技術主要是透過兩種方式來消除PWM調光帶來的閃爍:

  • DC調光(Direct Current Dimming):

    這是最理想的方式。它直接調整電流來控制LED背光的亮度,而不是透過快速開關。這樣光線就是連續的,沒有閃爍問題。但DC調光在極低亮度下可能會出現色彩不均勻或偏色的問題。

  • 高頻PWM調光:

    有些螢幕仍然使用PWM,但會把閃爍頻率提高到非常高(例如數千Hz),高到人眼完全無法感知。雖然本質上還是閃爍,但對眼睛的影響已經微乎其微了。

我個人認為,如果預算允許,優先選擇具備DC調光或高頻PWM調光的不閃屏螢幕,對於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人來說,非常有感!我以前用過沒有不閃屏的螢幕,下班回家眼睛真的累到不行,換了不閃屏的螢幕後,感覺改善很多,至少不會有那種眼睛跳動的感覺了。

3. 環境光感應與自動亮度調整

這功能就像給螢幕裝了一雙「眼睛」。它能感測周遭環境的光線強度,然後自動調整螢幕的亮度,讓螢幕亮度始終與環境光保持協調。這就解決了我們前面提到的「螢幕過亮或過暗」的問題,大大減輕眼睛的負擔。很多手機、平板電腦現在都有這個功能。

4. 抗眩光塗層

螢幕反光也是眼睛疲勞的一大元兇。高反光的螢幕會讓你看起來很費力,因為你的眼睛要不斷地在螢幕內容和反光之間切換焦點。抗眩光塗層(通常是霧面螢幕)可以有效地減少環境光在螢幕上的反射,讓畫面看起來更清晰,眼睛也更舒適。

專業護眼之道:如何聰明使用LCD螢幕?

就算你的LCD螢幕護眼功能再齊全,如果使用習慣不佳,一樣會對眼睛造成傷害。所以,學會「聰明用眼」,才是王道!這裡有幾招護眼秘訣,趕快學起來吧!

實用護眼策略清單

  1. 調整螢幕設定:

    • 亮度: 把螢幕亮度調整到與環境光線大致相同或略低一點。有一個簡單的方法:當你坐在電腦前,看看螢幕上的白色背景,如果它像一個光源在發光,那可能太亮了;如果它看起來像一張紙,那亮度就差不多了。
    • 對比度: 調整到文字清晰、圖像銳利的最佳狀態,不宜過高或過低。
    • 色溫: 建議將色溫調整到稍暖的色調(例如6500K或更低),這樣可以減少一部分藍光。很多螢幕會有「閱讀模式」或「低藍光模式」,可以善加利用。
  2. 保持適當距離與角度:

    電腦螢幕距離你的眼睛約50-70公分,螢幕頂端略低於視線水平。手機和平板至少保持30公分以上的距離。避免螢幕產生反光,調整擺放位置或角度。

  3. 實行20-20-20法則:

    這是一個非常經典且有效的護眼小撇步。每使用螢幕20分鐘,就抬頭看看20英尺(約6公尺)外的景物至少20秒。這樣可以讓眼睛的睫狀肌放鬆,減少疲勞。我個人是每半小時就會起來走動一下,或是去裝水、上廁所,順便讓眼睛休息。

  4. 確保環境照明充足且得宜:

    不要在全黑的環境下使用螢幕,也不要讓環境光直接打在螢幕上造成眩光。理想的狀況是,環境光線柔和且均勻,螢幕與背景的亮度差異不要太大。可以選擇有遮光罩的閱讀燈,或是柔和的間接照明。

  5. 使用防藍光眼鏡或螢幕濾片(選擇性):

    如果你長時間使用螢幕,且螢幕本身沒有很好的低藍光功能,那麼濾藍光眼鏡或螢幕濾片可以作為一種輔助手段。但要注意,過度過濾藍光可能會影響色彩感知,建議選擇能夠過濾有害藍光波段,同時盡量保持色彩準確度的產品。不過,有些便宜的濾藍光眼鏡只是讓畫面變黃,效果不一定好,甚至可能因鏡片品質不佳反而造成視力負擔,慎選才是王道。

  6. 定期檢查視力:

    定期找眼科醫生檢查視力,了解眼睛的健康狀況,及早發現並處理問題。這點超級重要,因為眼睛是靈魂之窗啊!

  7. 選擇具備護眼功能的螢幕:

    在選購LCD螢幕時,優先考慮具備「不閃屏」(Flicker-Free)和「低藍光」(Low Blue Light)認證的產品。這些功能都是為了保護你的眼睛而設計的,多花一點點錢,換來眼睛的舒適度,絕對值得。

  8. 保持眼睛濕潤:

    長時間盯著螢幕,眨眼次數會減少,導致乾眼。記得提醒自己多眨眼,或是在醫生建議下使用人工淚液。保持室內適當的濕度,也能幫助眼睛保持濕潤。

  9. 注重飲食均衡:

    多攝取富含葉黃素、玉米黃素、Omega-3脂肪酸和維生素A、C、E的食物,例如深綠色蔬菜、胡蘿蔔、蛋黃、鮭魚等,對眼睛健康非常有益。

關於LCD螢幕與眼睛健康,常見問題Q&A

你可能會有一些更深入的疑問,沒關係,我這裡幫大家整理了幾個常見問題,希望能解答你的困惑。

Q1:選擇OLED會比LCD對眼睛更好嗎?

這是一個很熱門的問題!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機發光二極體)螢幕與LCD螢幕在發光原理上大不相同。OLED是「自發光」技術,每個像素都能獨立發光,不需要背光模組,這也讓它在對比度、黑色表現和色彩飽和度上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

那麼,它對眼睛真的更好嗎?這其實還蠻複雜的,要分幾個面向來看:

  • 藍光方面: OLED螢幕的藍光問題其實比LCD更複雜一點。雖然它的峰值藍光波長通常比LCD稍微長一點點,落在對眼睛傷害較小的區間,但OLED螢幕的藍光通常佔比更高。也就是說,OLED的藍光總量可能不比LCD少,只是波長分佈可能略有不同。不過,由於OLED可以實現真正的黑色,使得整體畫面亮度可以做得較低,如果能適當調低亮度,也能間接降低藍光對眼睛的影響。
  • 閃爍方面: 大多數OLED螢幕(尤其是手機)在低亮度時,也會採用PWM調光來調整亮度。而且OLED的PWM頻率通常比LCD的PWM頻率更低,這意味著它可能更容易被某些人感知到閃爍,進而引發眼睛疲勞、頭痛等問題。這也是OLED在護眼方面一個比較大的痛點。不過,一些高階OLED顯示器,特別是電視和部分筆電,會採用高頻PWM或者DC調光來改善這個問題。
  • 對比度與黑色表現: OLED在這方面無疑是王者。由於每個像素獨立發光,它能呈現「絕對黑」,對比度極高。這種極致的對比度讓畫面細節更清晰,在觀看電影或圖片時,視覺體驗更上一層樓。理論上,更清晰的畫面應該能減少眼睛的負擔。
  • 色彩鮮豔度: OLED的色彩飽和度通常非常高,看起來很鮮豔。有些人會覺得這種鮮豔度看久了眼睛容易累,但也有人覺得很舒服。這點就比較因人而異了。

總結來說: OLED在對比度和黑色表現上是無庸置疑的優秀,但它在藍光和閃爍(尤其在低亮度下)方面,並不一定比具備先進護眼技術的LCD螢幕來得「護眼」。對於眼睛敏感的人,OLED的低頻PWM閃爍反而可能是一個更大的挑戰。所以,不能簡單地說OLED就一定比LCD更好,關鍵還是要看具體的產品技術、個人的敏感度以及使用習慣。

Q2:濾藍光眼鏡真的有效嗎?要怎麼選?

濾藍光眼鏡確實有其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和選擇上還是有一些眉角要注意的。

  • 原理與作用: 濾藍光眼鏡的鏡片通常會添加特殊的塗層或材料,用來反射或吸收部分藍光。它主要的目的是減少從數位螢幕發出的高能量短波藍光進入眼睛,理論上可以減輕眼睛疲勞,並有助於維持夜間褪黑激素的分泌,改善睡眠。
  • 有效性:

    就減少藍光進入眼睛而言,濾藍光眼鏡是有效的。許多使用者也反映戴上後眼睛確實比較不容易疲勞。但效果的好壞,會因為鏡片品質、濾藍光比例以及個人對藍光的敏感度而有所不同。

    • 過濾比例: 有些眼鏡過濾的藍光比例很高,畫面看起來會明顯偏黃,這對於需要精準色彩的設計師或攝影師來說就不太適合。但對於一般使用者,尤其是在晚上使用,偏黃的畫面可能反而更舒適。
    • 選擇注意事項:

      • 是否有合格認證: 購買時可以留意是否有歐盟CE、美國ANSI等國際認證,這些認證通常能保證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
      • 過濾波段: 理想的濾藍光眼鏡應該主要過濾400-450奈米之間的「有害藍光」,同時盡量讓450奈米以上的「有益藍光」通過,以減少對色彩的影響。
      • 鏡片材質與度數: 如果你有近視,可以直接配戴有濾藍光功能的度數眼鏡。如果沒有,可以選擇平光(無度數)的濾藍光眼鏡。鏡片材質也很重要,要避免劣質鏡片可能造成的眩光或光學變形。
      • 親身試戴: 最好的方式是親自到眼鏡行試戴,感受一下戴上眼鏡後,畫面色彩的變化和眼睛的舒適度。

我的建議是: 濾藍光眼鏡是一個不錯的輔助工具,特別適合長時間使用螢幕、對藍光比較敏感,或者晚上睡前仍需要使用螢幕的人。但它不是萬靈丹,不能取代良好的用眼習慣和適當的休息。

Q3:長時間使用低藍光模式會影響色彩準確度嗎?

是的,長時間使用低藍光模式,尤其是透過軟體調整的低藍光模式,會顯著影響色彩準確度

  • 原理: 軟體低藍光模式通常是透過降低螢幕的藍色光輸出,同時提升紅色和綠色光的輸出比例,讓整體色溫偏暖(偏黃)。這種調整方式直接改變了螢幕的色彩平衡。
  • 影響:

    • 色彩偏黃: 這是最明顯的影響,整個畫面會呈現暖色調,原本的白色會變成米黃色,藍色會顯得黯淡。
    • 色彩失真: 由於藍色分量減少,其他顏色也會隨之失真,例如紫色可能變成紅色,綠色可能變得不那麼鮮豔。
    • 不適合專業工作: 對於從事設計、攝影、影像編輯等需要精確色彩的工作者來說,長時間開啟低藍光模式是不可接受的,因為它會導致你在工作時看到的顏色與實際輸出或其他人看到的顏色不符。

我的看法是: 對於一般上網、閱讀文字、看影片的日常使用,開啟低藍光模式可以有效提升眼睛舒適度,減少疲勞,尤其是在夜間。但如果你是專業人士,需要進行色彩敏感的工作,建議在白天或工作時關閉低藍光模式,並定期進行螢幕校色。在夜間或非專業工作時段再開啟,取得護眼與工作效率之間的平衡。

Q4:除了螢幕本身,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眼睛健康?

螢幕固然是影響眼睛健康的重要因素,但它絕非唯一。很多時候,是多個因素疊加起來,才讓你的眼睛「壓力山大」。

  • 環境照明: 環境光線不足或過亮,都會造成眼睛不適。最佳狀況是,環境光線均勻柔和,沒有眩光,螢幕亮度與環境亮度相符。
  • 用眼習慣: 長時間不休息、眨眼次數過少、觀看距離過近、姿勢不良,這些都是最常見的壞習慣,會直接導致眼睛疲勞、乾眼症,甚至影響視力。
  • 個人體質: 有些人天生眼睛比較敏感,或者本身有乾眼症、高度近視等眼部疾病,就更容易受到螢幕的影響。
  • 飲食與生活習慣: 缺乏維生素A、C、E、葉黃素等對眼睛有益的營養素,以及抽菸、熬夜、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都會間接影響眼睛健康。
  • 空氣品質: 乾燥、空氣污染的環境會加速淚液蒸發,加重乾眼症狀。
  • 壓力與睡眠: 長期精神壓力大、睡眠不足,也會影響眼睛的調節能力和修復,讓眼睛更容易感到疲勞。

所以說,護眼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不能只顧著螢幕,而是要從多方面著手,才能真正讓眼睛健康舒服。

Q5:螢幕越大對眼睛越不好嗎?

這是一個迷思,螢幕的大小並非決定對眼睛好壞的唯一因素,觀看距離和螢幕解析度反而更為關鍵。

  • 觀看距離是關鍵: 如果你用的是大尺寸螢幕,但觀看距離也隨之拉遠,那麼眼睛所看到的視覺角度可能與小螢幕保持適當距離時相差無幾。也就是說,只要保持足夠的觀看距離,大螢幕反而能提供更寬廣的視野和更舒適的觀看體驗,因為你不需要像盯著小螢幕那樣,費力去辨識細節。
  • 解析度很重要: 尺寸越大的螢幕,如果解析度不夠高,那麼像素顆粒感就會越明顯,圖像和文字會顯得粗糙。這種情況下,眼睛會更費力去辨識,反而更容易疲勞。反之,如果大螢幕搭配高解析度(例如一台50吋的4K電視,但在正常觀看距離下),其像素密度足夠,畫面細膩,對眼睛來說反而更輕鬆。
  • 視野舒適度: 在適當的距離下,大螢幕可以讓你在不必頻繁移動頭部或眼睛的情況下,同時看到更多的內容。這對於多工處理或需要瀏覽大量資訊的人來說,可能比小螢幕更有效率,減少脖子和眼睛的運動疲勞。

我的觀點是: 不必過度擔心螢幕尺寸。選擇螢幕時,更重要的是根據你的使用情境和觀看距離,來搭配合適的尺寸和解析度。例如,如果你坐在電腦前辦公,24-32吋搭配2K或4K解析度通常是比較舒適的;如果是客廳電視,則需要更大的尺寸和更高的解析度來匹配更遠的觀看距離。當然,螢幕的亮度、對比度以及護眼功能(如不閃屏、低藍光)依然是選擇時不可忽略的要素。

總而言之,LCD螢幕對眼睛是「好」是「壞」,其實沒有絕對的答案。它更像是一個需要我們去學習、去調適的工具。只要我們能了解它的特性,善用現代科技帶來的護眼功能,再加上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我們的眼睛就能在數位時代裡,依然保持明亮與健康喔!畢竟,眼睛是我們的靈魂之窗嘛,好好愛護它,才能看見更多美好的風景啊!

LCD對眼睛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