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能灌籃嗎?身高不設限,彈跳力與技巧才是解鎖夢想的關鍵!
嘿,各位熱愛籃球的朋友們!你們是不是也跟小明一樣,常常在球場邊看著那些空中飛人輕鬆灌籃,心裡默默想著:「我身高才180公分,也能灌籃嗎?這會不會只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啊?」別擔心,這個問題我聽過太多次了!今天,我就要來打破這個迷思,給你們一個明確的答案,並且帶大家深入剖析180公分也能灌籃的秘密!
Table of Contents
是的,身高180公分絕對可以灌籃!
沒錯,你沒有看錯,也不是在作夢!身高180公分,別說只是摸到籃框,只要經過科學、系統性的訓練,再加上正確的技巧,要完成一次漂亮的灌籃絕對不是天方夜譚。這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特例,而是許多籃球愛好者透過堅定毅力與汗水達成的目標。灌籃的關鍵,並不在於你的身高數字有多高,而是在於你的垂直彈跳高度、靈巧的灌籃技巧,以及那份對籃球始終如一的熱情和不懈的努力。
常常有人誤以為,要灌籃身高至少要190甚至200公分以上。但事實是,只要你的彈跳力能彌補身高上的「不足」,你就能飛越那305公分高的籃框。重點是,怎麼練?練什麼?今天這篇文章,就是要手把手地帶你解鎖180公分灌籃的奧秘!
灌籃的物理學:你需要跳多高才能征服籃框?
在我們開始「練功」之前,先來做個簡單的數學題,了解一下灌籃所需的物理條件,這樣心裡才有個底,知道目標在哪裡,才能更有效率地去達成。
標準籃球架的籃框高度是305公分(約10英尺)。對於一個身高180公分的人來說,他的站立摸高大約會落在225到235公分之間,這會根據每個人的臂展長度而略有不同。舉個例子,假設你的站立摸高是230公分:
- 籃框高度:305 公分
- 你的站立摸高:230 公分
- 你需要額外跳的高度(垂直彈跳):305 公分 – 230 公分 = 75 公分
所以囉,如果你身高180公分,目標就是達到至少75公分左右的垂直彈跳高度。如果你的臂展比較短,可能需要跳得更高一點,反之則可以稍微少一點。75公分的垂直彈跳,對一般人來說聽起來好像有點難,但絕對不是不可能!專業運動員的垂直彈跳隨便都是破百公分的。所以,我們只要努力朝著這個目標邁進,一步一腳印,就能慢慢縮短與籃框的距離。
解鎖彈跳力:科學訓練的魔法,讓你的雙腿像彈簧!
彈跳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透過科學訓練來大幅提升的!這就像練肌肉一樣,只要給予正確的刺激,它就會成長。要提升垂直彈跳,我們需要從幾個關鍵面向著手,全面提升身體的爆發力、力量與協調性。
垂直跳的四大支柱:全面強化你的彈跳根基
想跳得高,不是只靠雙腿猛跳就好,它牽涉到全身肌群的協調發力。以下是提升垂直跳的四大核心要素:
-
力量訓練 (重訓):
這是彈跳力的基礎!力量是爆發力的先決條件。沒有足夠的力量,就像引擎沒有足夠的馬力,再怎麼踩油門也跑不快。我們要專注於訓練下半身和核心肌群,讓它們變得更強壯。
-
爆發力訓練 (增強式訓練/Plyometrics):
有了力量之後,怎麼把力量快速地釋放出來,就是爆發力訓練的重點。增強式訓練能教會你的肌肉如何在短時間內爆發出最大力量,就像壓縮彈簧後瞬間釋放。
-
核心肌群強化:
核心肌群是連結上半身和下半身的橋樑,也是發力的中心。強壯的核心能確保力量傳遞效率,避免力量在傳遞過程中流失,讓你的跳躍更穩定、更有力。
-
柔軟度與協調性:
足夠的柔軟度可以增加關節活動範圍,讓你在起跳時能更充分地蹲下、伸展,同時也能降低運動傷害的風險。良好的協調性則能讓你更有效率地運用全身肌肉,將力量整合起來。
具體訓練菜單範例:讓你的雙腿準備起飛!
訓練計畫的制定要循序漸進,並且根據自己的體能狀況做調整。以下提供一個為期8-12週的訓練計畫參考,建議每週訓練3-4次,每次間隔休息至少一天,讓肌肉有足夠的時間恢復和成長。訓練前一定要充分暖身,訓練後別忘了收操喔!
第一階段:力量基礎 (約前4週)
主要目標是建立強大的下肢力量。
- 深蹲 (Squats): 3-4組,每組6-8下。盡量使用自由重量(槓鈴),感受臀部和腿部的發力。
- 硬舉 (Deadlifts): 3組,每組5-7下。這是一個全身性動作,對核心和後鏈(臀大肌、腿後肌)力量提升非常有效。
- 弓箭步 (Lunges): 每邊腿3組,每組8-10下。可手持啞鈴增加難度,訓練單腿穩定性。
- 小腿提踵 (Calf Raises): 3-4組,每組12-15下。強化小腿肌肉,提供起跳最後的蹬地力量。
- 平板支撐 (Plank): 每次維持30-60秒,做3組。強化核心肌群。
第二階段:力量與爆發力結合 (約第5-8週)
在力量基礎上,開始加入爆發力訓練。
- 箱子跳 (Box Jumps): 3-4組,每組5-8下。選擇一個適合高度的箱子,全力跳上箱子,輕柔落地。這是訓練爆發力的經典動作。
- 深蹲跳 (Jump Squats): 3組,每組8-10下。深蹲到底後,盡可能向上跳躍,輕柔落地。可以徒手或輕負重。
- 跨欄跳 (Hurdle Jumps): (如果條件允許) 擺放3-5個低矮的障礙物,連續跳過。訓練連續跳躍能力。
- 單腿跳 (Single-Leg Hops): 每邊腿3組,每組10-12下。強化單腿的爆發力和穩定性。
- 俄羅斯轉體 (Russian Twists): 3組,每組15-20下(兩側算一下)。強化腹斜肌和旋轉力量。
- 藥球拋擲 (Medicine Ball Throws): 坐姿或站姿將藥球向前方或上方用力拋出。訓練全身協調發力。
第三階段:爆發力與技巧整合 (約第9-12週)
此階段更著重於爆發力的轉換和灌籃技巧的模擬。
- 垂直跳測試與訓練: 每次訓練前或後,進行幾次最大努力的垂直跳測試,觀察進步幅度。
- 連續起跳練習: 模擬灌籃起跳,連續多次原地或小範圍助跑起跳。
- 灌籃模擬訓練: 使用高度較低的籃框(或降低標準籃框),練習抓球、起跳、空中動作和落地。逐漸增加高度。
- 單腿起跳強化: 如果你習慣單腿起跳,多做單腿箱子跳、單腿深蹲跳等。
- 核心懸吊練習: 利用引體向上桿或吊環,做懸吊抬腿、捲腹等,進一步強化核心。
重要提醒: 訓練期間一定要注意休息,充足的睡眠對肌肉恢復和生長至關重要。飲食也要均衡,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如果感覺身體不適,請務必停止訓練並諮詢專業人士。
灌籃技巧大解析:不只跳得高,還要跳得巧!
光有彈跳力還不夠,灌籃是個技術活!就像開車,引擎再好,沒有正確的駕駛技巧也開不好。灌籃需要一氣呵成的流暢動作,才能將你的彈跳力完美轉化為空中作業。
灌籃的黃金步驟:從助跑到落地,一步到位!
-
助跑與起跳:
- 助跑: 大多數人會選擇3-5步的助跑,這能幫助你累積水平動能,並將其轉化為垂直動能。速度不是越快越好,而是要控制在你能穩定協調的速度,最後一兩步要加速。
- 起跳準備 (Gather): 在起跳前最後一兩步,你需要將球收緊到身體,準備好跳躍。這一步至關重要,要順暢地將球從運球狀態轉為起跳準備。
- 雙腳或單腳起跳:
- 雙腳起跳: 通常能提供更高的垂直彈跳高度,穩定性好,但需要更好的身體協調性。適合在罰球線附近或近距離起跳。最後兩步通常是「左-右」或「右-左」同時起跳。
- 單腳起跳: 速度感更強,更容易轉換水平動能。適合在移動中或距離籃框較遠時。通常是最後一步用力蹬地起跳,例如用左腳起跳,球拿在右手。
選擇哪種方式取決於你的習慣和優勢,建議兩種都嘗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我的經驗是,剛開始練時雙腳起跳會比較容易穩定,等熟練之後再練單腳起跳會更有滯空感。
- 起跳角度: 通常會選擇從籃框的斜前方助跑,這樣可以更順暢地將球帶入籃框。
-
球的抓握與控制:
這看似小細節,卻是成功灌籃的關鍵!你需要在起跳前將球牢牢抓穩,避免在空中脫手。單手抓球需要更大的手掌和腕力,如果手不夠大,可以選擇用雙手抱球起跳,或是練練單手抓球的穩定度。在空中,將球高舉過頭,準備下壓。
-
空中姿勢與手臂伸展:
起跳後,身體要盡可能地向上、向前伸展。手臂充分伸直,手腕向下壓,瞄準籃框。想像自己要將整個手臂塞進籃框一樣。身體微蜷曲,讓雙腿向上收攏,有助於保持平衡和增加滯空感。這個時候,眼神要死死地盯著籃框,千萬不要因為緊張而閉眼喔!
-
扣入籃框的時機與發力:
當你感覺身體達到最高點時,就是將球「扣」進籃框的最好時機。用手腕和手臂的力量,將球有力地向下壓入籃框。不是輕輕放進去,是要帶著一點爆發力灌進去!如果能抓住籃框,那更是錦上添花,讓灌籃更穩固,也更帥氣!
-
安全落地:
灌籃之後,安全落地也非常重要,以避免運動傷害。盡量用雙腳同時落地,膝蓋微彎緩衝,保持身體平衡。這就像跳高一樣,不是跳上去就好,還要穩穩地下來。
「灌籃不只是垂直跳,它更是全身力量、速度、協調性和時機感的完美結合。」
——某位不知名但經驗豐富的籃球教練
我的灌籃之路:親身經歷與心路歷程,180公分也能飛!
說到灌籃,其實我以前也是個籃球熱血青年,身高180公分整,那時候看到Jordan的灌籃秀,簡直是魂牽夢縈啊!從一開始連籃板都摸不到,到後來能輕鬆抓框,最後真的完成灌籃,這條路走得還真不短,但也讓我學到很多。
剛開始,我跟大部分人一樣,覺得身高就是硬傷。看到球場上那些190公分以上的長人輕輕鬆鬆就把球放進去,心裡真的超羨慕、超沮喪的。每天下課就是往球場跑,練習跳投、運球,但心裡總有個聲音在說:「灌籃啊,你這輩子大概沒機會了吧?」那時候連摸到籃框都覺得好遠。
後來,一個學長看我每天在那邊不死心地跳啊跳,就跑過來跟我說:「欸,你光在那邊跳有什麼用?要有方法啊!」他教了我一些基礎的重訓動作,像是深蹲、弓箭步,還有一些箱子跳。那時候家裡沒錢上健身房,我就自己找公園的階梯跳,拿裝滿水的寶特瓶當啞鈴練。一開始真的超酸痛的,跳個幾下就氣喘吁吁,隔天腿根本抬不起來,簡直是生不如死!
但看到每次跳高的時候,手指離籃框越來越近,那種成就感真的超有感的!從一開始只能摸到籃板下緣,慢慢地摸到籃板上緣,然後再跳起來,指尖碰到籃框,再到後來能把五指整個「扒」在籃框上。中間有段時間卡關超久的,怎麼練都上不去,那時候真的有想放棄的念頭。後來發現是自己太急了,每天都想看到進步,結果反而過度訓練,身體根本沒時間恢復。
調整了訓練頻率,增加了休息,也開始認真注意飲食,特別是補充蛋白質。神奇的是,當我不再那麼急躁,讓身體有充足的恢復時間後,反而突破了瓶頸!有一天,我助跑、起跳,感覺比平常跳得更高,球在手上,往下一壓,「唰!」球應聲入網,而且還抓到了籃框!那種感覺,簡直是難以言喻的興奮和感動!
所以說,灌籃這件事,真的是需要時間累積的。除了科學訓練,心態也非常重要。不要被身高限制住你的想像,相信自己做得到,然後一步一腳印地去執行。遇到挫折是正常的,休息一下,調整方法,再重新出發。灌籃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自我挑戰和成長的過程啦!
飲食、休息與預防運動傷害:灌籃之路上不可或缺的護法
光練不吃不睡,那可不行喔!想提升運動表現,特別是高強度的彈跳訓練,飲食和休息跟訓練本身一樣重要,而且還要學會保護自己,避免受傷,這樣才能長久地在球場上飛馳。
均衡飲食:為你的肌肉提供足夠的燃料
- 足夠的蛋白質: 它是肌肉修復和生長的基石。雞胸肉、魚肉、雞蛋、豆製品、乳製品都是很好的選擇。
- 優質碳水化合物: 提供訓練所需的能量。全麥麵包、糙米飯、地瓜、燕麥等都是不錯的燃料。
- 健康脂肪: 幫助吸收維生素,維持身體機能。堅果、酪梨、橄欖油都是好的來源。
- 蔬果: 提供維生素、礦物質和抗氧化劑,幫助身體恢復,抵抗炎症。
- 充足水分: 運動前後、訓練期間都要補充水分,避免脫水影響運動表現。
充足睡眠:身體修復與成長的黃金時間
睡眠時,你的身體會釋放生長激素,修復受損的肌肉組織。不足的睡眠會影響你的體力、反應速度和肌肉恢復,甚至增加受傷的風險。每天建議至少睡足7-9小時,品質好的睡眠比什麼都重要。訓練量大的時候,可能還需要更多喔!
暖身與收操:保護身體的兩道防線
- 暖身 (Warm-up): 訓練前花10-15分鐘進行動態伸展,例如原地小跑步、開合跳、弓箭步、踢腿等,讓心跳逐漸加快,肌肉溫度升高,關節活動開來,能有效預防肌肉拉傷。
- 收操 (Cool-down): 訓練後進行5-10分鐘的靜態伸展,拉伸訓練到的肌群,幫助肌肉放鬆,加速血液循環,排出代謝廢物,減少延遲性肌肉酸痛,也能提升柔軟度。
傾聽身體的聲音:避免過度訓練與運動傷害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練功也是一樣!如果你感覺身體持續疲勞、肌肉酸痛久久不退、睡眠品質變差、甚至情緒低落,這可能是過度訓練的徵兆。適時安排休息日,讓身體充分恢復。受傷了千萬不要硬撐,及早處理,必要時尋求專業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的協助,才是長久之計。記住,健康地訓練才能跳得更遠、跳得更久!
給180公分想灌籃的你:一份完整攻略清單
看了這麼多,是不是已經蠢蠢欲動,想馬上衝去球場試試了呢?別急,為了讓你灌籃之路走得更順遂,我特別整理了一份攻略清單,照著做,離你的灌籃夢想就更近一步啦!
-
評估現狀:
先量一下自己的站立摸高,並試著原地跳高或助跑跳高,看看目前能摸到哪裡。有個基準點,你才能知道自己還需要進步多少,目標會更明確。
-
設定明確目標:
根據評估結果,設定一個實際可行的彈跳高度目標(例如:先提升5公分,再提升10公分)。不要一開始就想直接灌籃,那樣挫折感會很大。
-
制定科學訓練計畫:
參考前面提到的力量和爆發力訓練範例,結合自己的體能狀況,制定一個每週3-4次的訓練計畫。循序漸進,不要操之過急。
-
堅持執行並記錄進度:
訓練是日積月累的過程,持之以恆最重要。建議記錄下每次訓練的內容、組數、次數,以及每週或每雙週的垂直跳測量結果,這樣你能清楚看到自己的進步,會更有動力。
-
錄影分析:
找朋友幫忙錄下你跳躍和灌籃的嘗試。透過慢動作回放,你會發現很多自己可能沒注意到的問題,例如助跑姿勢、起跳時機、空中動作等,這樣才能更快地修正和改進。
-
尋求專業指導:
如果條件允許,可以考慮找一位有經驗的籃球教練或體能教練。他們能提供更個人化、更專業的指導,幫助你避免走彎路,並有效預防傷害。
-
注重恢復與營養:
確保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和適度的休息。這不僅能幫助肌肉修復,還能讓你的身體保持在最佳狀態,為下一次訓練做好準備。
-
保持耐心與熱情:
灌籃的夢想不會一蹴可幾,這需要時間和毅力。過程中一定會遇到瓶頸和挫折,但請保持對籃球的熱情,享受這個挑戰自我的過程。每一次的進步,無論大小,都是值得慶祝的!
相信我,當你第一次成功灌籃,球重重地砸進籃框的那一刻,所有的汗水和努力都會覺得超值得的!那種征服籃框、飛躍重力的快感,絕對會讓你畢生難忘!所以,別再猶豫了,從今天開始,為你的灌籃夢想動起來吧!
常見相關問題與專業解答
在灌籃的道路上,大家一定會遇到很多疑問。這裡我整理了一些常見的問題,並提供詳細的解答,希望能幫助你掃清迷霧,更清晰地邁向你的灌籃夢想。
灌籃一定要雙手抓籃框嗎?
不一定喔!這是一個常見的誤解。
灌籃的定義是將球透過自己的力量扣入籃框。你可以單手灌籃、雙手灌籃,甚至有些神人可以做風車灌籃或大車輪。抓住籃框本身不是灌籃的必要條件,但通常在成功灌籃後,為了穩定身體或耍帥,很多人會順勢抓住籃框。
對於初學者來說,能夠在灌籃後順利抓住籃框,一方面說明你的彈跳高度綽綽有餘,另一方面也能幫助你安全落地,避免重心不穩。所以,如果你能抓到籃框,那當然是最好。如果目前還不行,先專注於將球成功扣入籃框,抓不抓框可以當作下一個目標。
每天都練跳躍會不會更有效?
理論上每天練習可能會讓你感覺「練得很勤」,但從科學訓練的角度來看,這反而可能適得其反,甚至增加運動傷害的風險。
肌肉在受到訓練刺激後,需要時間來修復和生長。這個過程通常需要24-48小時,甚至更久。如果你每天都進行高強度的跳躍訓練,肌肉和神經系統會持續處於疲勞狀態,無法得到充分恢復,這樣反而會阻礙進步,甚至可能導致「過度訓練」。過度訓練的症狀包括:持續性疲勞、表現下降、睡眠質量差、食慾不振、情緒低落,更嚴重的是容易導致肌腱炎、韌帶損傷等運動傷害。
建議每週進行2-4次的高強度跳躍或爆發力訓練,每次訓練之間至少間隔一天,讓身體有足夠的休息時間。在休息日,可以進行輕量的活動,例如散步、慢跑、伸展或核心訓練,幫助身體主動恢復。記住,訓練和休息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
穿什麼鞋子對灌籃有幫助?
一雙好的籃球鞋確實能為你的灌籃之路增色不少,但它並不會直接提升你的彈跳高度。籃球鞋的主要作用是提供保護、支撐、抓地力和舒適性。
- 緩震: 灌籃和跳躍訓練對膝蓋、腳踝等關節的衝擊很大,一雙有良好緩震功能的鞋子能有效吸收衝擊力,保護你的關節。
- 支撐: 高筒或中筒的鞋子能提供腳踝更好的支撐,在起跳和落地時減少扭傷的風險。
- 抓地力: 優異的抓地力能讓你在助跑和起跳時不打滑,將力量更有效地傳遞到地面。
- 輕量化: 相對輕量的鞋子可以減少腿部的負擔,讓你感覺更輕盈,但這不是絕對,保護性更重要。
所以,選擇一雙適合自己腳型、具備良好緩震和支撐功能的籃球鞋,是保護自己、安心訓練的重要投資。市面上有很多品牌都有推出專業的籃球鞋款,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預算和喜好去挑選,但記住,鞋子只是輔助工具,它不會幫你多跳10公分,真正的關鍵還是來自你的雙腿和訓練。
灌籃訓練多久才能看到成果?
這個問題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因為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例如:
- 你目前的體能狀況: 如果你本身就有一定的運動基礎和力量,進步速度可能比從零開始的人快。
- 訓練計畫的科學性與執行力: 訓練計畫是否適合你,你是否能持之以恆、正確地執行每個動作,都會影響效果。
- 年齡與恢復能力: 年輕人通常恢復較快,進步也可能更快。
- 飲食與休息: 營養充足和充分休息能加速肌肉恢復和生長。
- 基因: 每個人的身體素質和對訓練的反應都不同。
不過,一般來說,如果你能堅持至少8-12週的科學訓練,並且嚴格執行,通常就能看到明顯的進步。一開始可能是垂直彈跳高度增加5-10公分,然後慢慢地你會發現摸高的上限越來越高。從摸到籃網,到摸到籃框,再到單手抓框,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重點是,不要心急!灌籃是一個長期目標,把它分解成許多小目標,例如每個月增加3公分的彈跳高度,或是能抓到籃框、能完成一次輕輕的灌籃。這樣你就能在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就感,保持動力。重要的是享受訓練的過程,並且相信自己的潛力。
我很壯,但跳不高,怎麼辦?
這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壯」通常指的是肌肉量大或力量大,但力量並不完全等同於爆發力,更不直接等於彈跳力。
如果你很壯,但跳不高,主要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和解決辦法:
- 缺乏爆發力訓練: 你可能擁有很大的力量(例如深蹲很重),但你的肌肉可能不擅長在極短時間內發出最大力量。你需要更多地加入增強式訓練(Plyometrics),如箱子跳、深蹲跳、跳繩等,來訓練肌肉的快速收縮和放鬆能力,將你的「死力量」轉化為「活力量」。
- 相對力量不足: 雖然你很壯,但如果你的體重也相對較重,那麼你的「力量體重比」可能就不夠高。這意味著你的力量雖然大,但要舉起你自身的體重,仍然顯得吃力。解決方法可以是適度減脂,在保持或增加肌肉力量的同時,減輕身體負擔。
- 技術和協調性問題: 即使有力量和爆發力,如果起跳姿勢不對、助跑節奏不對、手臂擺動不協調,力量就無法有效轉換成垂直高度。多練習灌籃的完整動作,錄影分析,並尋求專業指導來修正技術。
- 核心力量不足: 強壯的核心肌群是力量傳導的關鍵。如果核心不夠力,下半身的力量就無法有效傳遞到上半身,導致跳躍效率降低。加強核心訓練,如平板支撐、俄羅斯轉體、懸吊抬腿等。
- 柔韌性不足: 柔韌性差會限制你的關節活動範圍,讓你無法充分地蹲下或伸展,進而影響跳躍的高度。將動態和靜態伸展納入你的日常訓練。
所以,如果你很壯但跳不高,別灰心!這表示你已經有了力量基礎,現在需要做的就是調整訓練重心,將這些力量有效地轉化為彈跳力。
幾歲開始練灌籃比較好?
灌籃訓練可以說沒有一個絕對的「最佳年齡」,但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側重和考量。
-
青春期(12-18歲):
這個階段是身體發育的黃金時期,特別是骨骼和肌肉系統。對於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來說,可以開始進行一些基礎的力量訓練(徒手或輕重量)、爆發力訓練(跳躍、短跑)和核心訓練。但這個時期,更重要的是全面性的體能發展,避免過早進行高強度、大重量的訓練,以免影響生長發育,或造成運動傷害。應該在專業教練的指導下進行,並確保足夠的休息和營養。重點是培養運動習慣、基礎體能和正確的動作模式。
-
成年期(18-30歲):
這通常是人體體能和運動表現的巔峰時期。骨骼發育已經成熟,肌肉力量和爆發力可以透過系統性的訓練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這個階段可以放心地進行更高強度、更大重量的力量訓練和更複雜的增強式訓練。只要訓練方法得當,搭配充足的恢復和營養,是實現灌籃夢想的最佳時期。許多運動員都在這個階段達到個人巔峰。
-
30歲以後:
雖然身體機能會逐漸走下坡,但這不代表就不能練灌籃了!重要的是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調整訓練強度和頻率。此階段更應該注重訓練前的暖身和訓練後的收操,以及肌腱、韌帶的保護。訓練計畫會更偏向於維持現有水平,避免受傷。可能需要更長的恢復時間,但只要持之以恆,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灌籃仍然是可能實現的目標。我看過很多40、50歲的籃球愛好者,透過持續訓練,還是能輕鬆灌籃,甚至比一些年輕人跳得更高!
總而言之,無論你哪個年齡段,只要身體健康,有決心,有科學的訓練方法,並持之以恆,灌籃夢想就不是遙不可及。關鍵是從基礎開始,循序漸進,並始終把安全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