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容易發生熱傷害:深入解析高危險群與預防之道

前言:夏日炎炎,熱傷害的隱形威脅

台灣的夏季漫長且濕熱,每當氣溫飆升,我們往往會將焦點放在如何消暑解渴。然而,在享受夏日陽光與活動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正視一個潛在的健康威脅——「熱傷害」。熱傷害是一系列因身體無法有效散熱,導致體溫升高所引起的症狀,輕則頭暈、噁心,重則危及生命。令人警惕的是,並非所有人面對高溫的風險都相同,有些族群特別容易受到熱傷害的侵襲。

本文旨在深入探討「哪些人容易發生熱傷害」,詳細解析這些高危險群背後的原因,並提供相應的預防策略。了解這些脆弱族群的特性,是我們共同為自己、為家人、為社會築起一道防護牆的關鍵。

哪些人容易發生熱傷害?深入解析高危險群

熱傷害的發生是身體散熱機制失衡的結果,而某些族群因生理機能、健康狀況、生活習慣或環境因素,其體溫調節能力較差,或是更容易暴露在高溫環境下,因此成為熱傷害的高風險群。

高齡長者(65歲以上)

高齡長者是熱傷害最主要的受害者之一,原因包括:

  • 生理機能退化: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的汗腺功能退化,排汗量減少,導致散熱效率降低。
  • 口渴感覺遲鈍:老年人對口渴的感覺較不敏感,容易在不知不覺中脫水。
  • 慢性疾病影響:許多長者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這些疾病本身會影響身體的循環和體溫調節。
  • 服用多種藥物:長者常因多種疾病服用多種藥物,某些藥物(如利尿劑、精神科藥物等)可能影響身體對熱的反應或增加脫水風險。
  • 活動力與獨立性:部分長者活動能力受限,或因獨居而缺乏旁人協助,無法及時發現身體不適或獲取飲水。
  • 節約觀念:部分長者因節約習慣,不捨得開冷氣或電風扇,導致長時間處於悶熱環境。

案例提醒:獨居的爺爺奶奶,可能因為行動不便或節省電費,即使室內悶熱也不願開窗或開電扇,子女或社區應定期探視關心。

嬰幼兒與學齡前兒童(0-5歲)

嬰幼兒與兒童的體溫調節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因此也特別容易受到熱傷害:

  • 體溫調節能力差:他們的汗腺發育不完全,排汗能力不如成人,散熱效率較低。
  • 體表面積相對較大:相對於體重,嬰幼兒的體表面積較大,更容易從環境中吸收熱量。
  • 無法表達不適:嬰幼兒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不適,家長若未密切留意,可能延誤發現熱傷害症狀。
  • 依賴照護者:他們完全依賴照顧者提供水分、調整衣物和創造涼爽環境。
  • 活動力旺盛:兒童天性活潑好動,即使在高溫下也可能持續玩耍,增加體熱產生。

緊急提醒:絕不可將嬰幼兒單獨留在停放的汽車內,即使是短時間,車內溫度也能迅速飆升至致命程度。

慢性病患者

患有慢性疾病者,其身體系統可能已受損,影響體溫調節或應對熱壓力的能力。

  • 心血管疾病患者

    心臟需更努力地工作以增加血液循環、幫助散熱,這對原本功能不佳的心臟是極大負擔,可能導致心臟病發作或惡化。

  •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可能導致神經病變,影響汗腺功能,使身體無法正常排汗。此外,高血糖也可能增加脫水風險。

  • 腎臟病患者

    腎臟功能不佳者在水分和電解質平衡方面本身就有困難,在高溫下更容易失衡。

  • 精神疾病患者

    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可能因藥物副作用(如影響排汗、口乾、鎮靜作用)或對環境感知能力下降,而更容易發生熱傷害。

  • 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

    本身代謝率較高,體內產熱量較多,對高溫的耐受度較低。

服用特定藥物者

某些藥物會干擾身體的體溫調節機制,或增加脫水風險:

  • 利尿劑:增加排尿,容易導致脫水。
  • 抗組織胺:可能減少排汗。
  • 抗膽鹼藥物:阻礙汗腺排汗,導致體溫升高。
  • 精神科藥物(如抗精神病藥、抗憂鬱劑):部分會影響體溫調節中樞或導致口乾。
  • 某些心血管藥物(如乙型阻斷劑):可能影響身體對熱的反應。

如果您正在服用上述藥物,請務必諮詢醫師或藥師,了解在高溫環境下應如何自我保護。

從事戶外或高溫作業者

長時間暴露在高溫或陽光直射的環境中,且需從事體力勞動的職業,是熱傷害的高風險群:

  • 戶外工作者:建築工人、農民、漁民、道路施工人員、清潔隊員、外送員等。
  • 高溫作業者:廚師、爐前工人、消防員、煉鋼廠工人等。

這些人員在高溫下進行體力勞動,身體產熱量大,且可能因工作性質無法及時補充水分或遮蔽,導致身體散熱不及。

運動員及從事劇烈運動者

即使是身體健壯的運動員,若在高溫高濕環境下進行劇烈運動,也可能發生熱傷害。原因在於:

  • 高強度運動產熱量大:肌肉活動會產生大量熱能。
  • 體力透支:長時間運動導致體力消耗過大,身體機能下降。
  • 水分補充不足:運動中若未能及時、足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極易脫水。
  • 過度自信:有時運動員會因為追求成績而忽略身體發出的警訊。

肥胖者

肥胖者體內脂肪較多,脂肪是良好的隔熱體,會阻礙身體散熱。此外,肥胖者的新陳代謝率可能較高,本身產熱量也較大,因此在高溫環境下更容易感到不適。

孕婦

孕婦體內新陳代謝率增加,核心體溫略高於一般人,心臟負荷也較大。在高溫環境下,孕婦更容易感到疲憊,也需特別注意補充水分,避免脫水對自身和胎兒造成不良影響。

酒癮者與藥物濫用者

酒精具有利尿作用,會加速身體脫水。同時,飲酒後會影響身體對高溫的感知能力和判斷力,使人更容易在高溫下做出不當行為,或忽略身體不適的警訊。藥物濫用者也可能面臨類似的判斷力受損和生理功能紊亂問題。

經濟弱勢與居住環境不佳者

這類族群可能因經濟限制,無法負擔冷氣電費,或居住於通風不良、缺乏遮蔽的頂樓加蓋、鐵皮屋等環境,長期暴露在悶熱的室內,且可能缺乏充足的水分補充。

未適應高溫環境者

剛從涼爽地區來到熱帶或亞熱帶國家的人,或經歷長時間涼爽後突然進入夏季高溫的人,身體需要一段時間(約7-14天)才能適應高溫。在這段適應期內,若突然進行高強度活動或長時間暴露於高溫,熱傷害風險會大大增加。

總結與預防建議

熱傷害的威脅不容小覷,而了解「哪些人容易發生熱傷害」是預防的第一步。無論您是否屬於上述高危險群,面對高溫,我們都應該提高警覺,採取積極的預防措施。

共同的預防之道:

  1. 多喝水:不感到口渴也要規律補充水分,避免含酒精或高糖飲料。
  2. 穿著輕便透氣:選擇淺色、寬鬆、吸濕排汗的衣物。
  3. 避免高溫時段外出:上午10點至下午2點是陽光最毒辣的時段,盡量避免戶外活動。
  4. 尋找陰涼處:在戶外活動時,多利用遮蔽物或到室內休息。
  5. 適度休息:長時間工作或運動時,應定時休息,並補充水分。
  6. 使用防曬用品:防曬乳、帽子、太陽眼鏡等,減少陽光直射。
  7. 保持室內涼爽:使用空調、電風扇,保持室內通風。
  8. 留意身體警訊:頭暈、噁心、虛弱、大量出汗或停止排汗等,都是熱傷害的早期症狀,應立即停止活動並尋求協助。

高溫不僅考驗我們的耐熱極限,更考驗我們的健康知識和應變能力。認識熱傷害的高危險群,並將這些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是保護我們自己和身邊親友的關鍵。讓我們一起努力,安然度過每一個炎炎夏日。

常見問題(FAQ)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屬於熱傷害高風險群?

您可以根據本文列出的各項條件進行初步判斷。如果您是嬰幼兒、高齡長者、患有慢性病、正在服用特定藥物、從事戶外或高溫作業、體重過重、孕婦、酒癮者,或是居住環境不佳且缺乏降溫設備,那麼您就屬於熱傷害的高風險群。建議您應特別留意高溫警訊,並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

為何在室內也會發生熱傷害?

是的,即使在室內也可能發生熱傷害。如果室內環境不通風、沒有空調或風扇,且缺乏適當的降溫措施,室內溫度和濕度仍可能升高,導致身體無法有效散熱。特別是高齡長者、嬰幼兒或行動不便者,若長時間處於悶熱且缺乏流動空氣的室內,風險尤其高。

熱傷害有哪些初期症狀?發現時該如何處理?

熱傷害的初期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嘔吐、全身無力、大量出汗(熱痙攣、熱衰竭)或甚至停止出汗(中暑)。一旦發現有這些症狀,應立即將患者移到陰涼通風處,解開束縛衣物,並補充水分(意識清醒者),或以擦拭身體、冰敷頸部腋下等方式幫助降溫,並盡速就醫。若意識不清或體溫持續升高,應立即撥打119。

熱傷害與熱中暑有什麼不同?

「熱傷害」是一個廣泛的統稱,包含了從輕微到嚴重的各種熱相關疾病,如熱痙攣(因大量出汗導致電解質不平衡)、熱昏厥(短暫失去意識)和熱衰竭(身體過度缺水和鹽分,核心體溫通常仍在40°C以下)。而「熱中暑」是熱傷害中最嚴重的類型,指身體散熱機能完全失調,核心體溫超過40°C,並伴有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如意識不清、抽搐、昏迷),若不立即處理會有生命危險。

如何協助家中長輩預防熱傷害?

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協助家中長輩:提醒他們定時喝水,即使不口渴也要喝;確認家中冷氣或電扇是否正常運作,鼓勵他們在悶熱時使用,並告知他們電費可報銷或尋求相關補助;幫他們準備輕便透氣的衣物;避免在氣溫最高時段外出;鼓勵他們到社區活動中心等有空調的公共場所避暑;並定期打電話或親自探視,了解他們的身體狀況,確認他們是否獲得足夠的降溫和水分。

哪些人容易發生熱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