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風號是什麼:深入解析台灣電力公司的「海風號」工程船
Table of Contents
海風號是什麼:台灣離岸風電國產化的關鍵艦艇
當我們談論台灣的能源轉型,特別是蓬勃發展的離岸風電產業時,一個近年來備受矚目的名字——「海風號」經常被提及。那麼,海風號究竟是什麼?它不只是一艘船,更是台灣電力公司(台電)在推動能源自主與離岸風電國產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簡而言之,「海風號」是一艘由台灣電力公司自主擁有的、專門用於離岸風電海纜鋪設的先進工程船。
這艘承載著國家能源戰略使命的艦艇,不僅大幅提升了台灣在離岸風電基礎設施建置上的自主能力,更在技術、經濟及產業鏈方面,為台灣的綠色能源發展注入了強心劑。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海風號」的緣起、功能、技術規格、以及它對台灣離岸風電發展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海風號」:從零到一的自主部署
為何台電需要自己的海纜船?
在過去,台灣的離岸風電開發高度依賴國際承包商與其租賃的專業工程船。這類船舶不僅租金高昂,且其檔期往往受到全球市場供需的影響,導致專案進度可能延宕,甚至在緊急情況下難以調度。對於像離岸風電這種基礎建設週期長、投資規模龐大的專案,若關鍵工程船舶受制於人,將對國家能源安全構成潛在風險。
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與考量,台電決心投入資源,打造屬於自己的海纜船。這不僅是為了確保台電自身所開發的離岸風場(如彰化區漁會風場、彰濱外海風場等)能夠按時推進,更是為了響應政府的「離岸風電國產化」政策,將關鍵技術與船舶營運能力留在台灣。因此,
「海風號」的誕生,標誌著台灣離岸風電產業鏈從「仰賴國際」走向「自主掌控」的重要轉捩點。
船舶基本資料與核心功能
「海風號」的全名為「海風號」多功能離岸海事工程船,由台電委託台灣國際造船公司(台船)建造,是台灣首艘且目前唯一一艘由國營事業自有的海纜鋪設工程船。
- 類型: 多功能離岸海事工程船(主要功能為海纜鋪設船)
- 船東: 台灣電力公司
- 長度: 約 143.6 公尺
- 寬度: 約 28 公尺
- 乘員: 可搭載約 80 名船員與工程人員
- 海纜承載量: 可承載超過 6,000 噸的海底電纜,足以滿足大型離岸風場的單次鋪設需求。
「海風號」的核心功能是負責鋪設離岸風場內部的陣列海纜(Array Cables)以及將電力輸送回陸地的輸出海纜(Export Cables)。這些海纜是連接風力發電機組與電網的「血管」,其鋪設的精準度與穩定性直接影響風場的發電效率與運營安全。
技術規格與先進設備
為了適應台灣海峽複雜的海象條件與深水作業需求,「海風號」裝備了一系列世界級的先進技術與設備:
-
DP2 動態定位系統:
DP2(Dynamic Positioning Class 2)系統是船舶工業中最高等級的定位系統之一。它透過電腦控制推進器與舵,結合衛星定位(GPS)、慣性導航系統(INS)等多重感測器,即使在強風、大浪或海流影響下,也能使船舶精準地保持在預設位置或軌跡上,誤差範圍極小。這對於在海底鋪設精密的電纜至關重要,能確保海纜沿指定路線精準鋪設,避免因偏離路線而造成的額外成本與風險。
- 大型張力機與絞纜器: 確保海纜在鋪設過程中,能承受適當的張力,避免損傷。
- ROV(遠端遙控潛水器)作業能力: 輔助海底探測、海纜檢視與修復作業。
- A 型架與大型起重機: 用於輔助海纜下放、打撈或水下結構物作業。
- 整合式自動化操控系統: 高度自動化的操作界面,能有效提升作業效率與安全性。
- 居住與工作舒適度: 船上設有完善的居住艙室、健身房、醫療設施等,確保長時間海上作業人員的生活品質。
「海風號」在台灣能源轉型中的關鍵角色
確保離岸風電開發進度
擁有「海風號」後,台電在離岸風電工程上掌握了更大的主動權。不必再受制於國際船舶的檔期與高昂租金,可以根據自身的開發時程靈活調度。這對於加速推進國家離岸風電專案,確保能如期達成再生能源佔比目標具有決定性意義。
降低成本與提升效益
租賃國際高階海事工程船的費用動輒每日數百萬元新台幣,一個風場的開發週期可能涉及數月甚至數年的租賃。台電擁有自己的「海風號」,雖然初期建造投入不菲,但長期來看,可大幅節省數十億元的租賃成本,顯著降低離岸風電的建置成本,最終有利於穩定電價,回饋全體國民。
培育在地人才與產業鏈
「海風號」的營運不僅僅是船隻的運作,更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來支撐,包括:船舶操作人員、海事工程師、海底電纜專家、水下機器人操作員等。台電透過「海風號」的營運,積極培養台灣本土在海事工程領域的專業人才,提供高技術含量的工作機會。同時,船隻的維護、補給以及未來可能的改裝升級,也將帶動相關本土供應鏈的發展,深化離岸風電產業的國產化程度。
「海風號」的意義遠超越其硬體本身,它是一個活生生的產業大學,為台灣年輕學子與工程師提供了在頂尖海事工程領域學習與實踐的平台,培養出台灣未來發展綠色能源所需的關鍵軟實力。
提升國家能源安全與自主性
在當前的國際地緣政治格局下,掌握關鍵能源基礎設施的自主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擁有「海風號」,意味著台灣在能源轉型的關鍵環節上不再完全依賴外部力量。這不僅是一項經濟上的優勢,更是國家能源安全與戰略自主的重要體現。
「海風號」的未來展望與挑戰
潛在應用與發展
除了為台電自身的離岸風場服務,「海風號」未來還有潛力拓展其服務範圍。例如,可以承擔現有風場的海纜檢測、維護與修復工作;甚至在未來,若台灣有能力發展出更全面的海事工程服務,甚至可將「海風號」的服務推廣至其他開發商或鄰近國家的離岸風電專案。
面臨的挑戰
然而,「海風號」的運營也面臨挑戰。維持一艘大型專業工程船的運營成本(包括燃料、船員薪資、維護保養)是龐大的。此外,全球海事工程技術日新月異,如何持續升級船舶設備、保持技術領先,以及持續培養和留住高階專業人才,都是台電需要長期面對的課題。如何有效排程,避免船舶閒置,使其效益最大化,也是重要的營運策略。
結語
「海風號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僅指向一艘先進的海纜鋪設工程船,更指向了台灣在能源轉型道路上的堅定決心與逐步實現的自主能力。
它承載著台灣綠色能源的希望,是國家能源戰略的重要基石,也是台灣離岸風電產業鏈國產化的具體成果。隨著台灣離岸風電的持續發展,「海風號」將在蔚藍的台灣海峽上,繼續書寫台灣能源自主的新篇章。
常見問題 (FAQ)
為何台電需要擁有自己的海纜船「海風號」?
台電擁有「海風號」旨在減少對國際租賃船隻的依賴,大幅節省租金成本,並確保離岸風電專案的施工進度不受外部因素影響。此外,這也是響應國家離岸風電國產化政策,提升台灣在海事工程領域的自主能力。
「海風號」的主要功能是什麼?
「海風號」的主要功能是為離岸風力發電場鋪設海底電纜,包括連接風機的「陣列海纜」以及將電力傳輸至陸上電網的「輸出海纜」。它配備先進設備,確保海纜鋪設的精準與效率。
「海風號」對於台灣離岸風電產業有何重要意義?
「海風號」的意義在於它加速了離岸風電的國產化進程,創造了大量高技術工作機會,培養了本土海事工程人才,並降低了整體開發成本。更重要的是,它提升了台灣在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上的自主性與國家能源安全。
「海風號」採用了哪些先進技術?
「海風號」配備了諸多先進技術,最核心的是 DP2 動態定位系統,確保在海上作業時的精準定位。此外,還包括大噸位海纜承載能力、高張力機、深水作業能力、ROV(遠端遙控潛水器)作業功能以及高度自動化的整合操控系統等。
如何確保「海風號」的長期運營與維護?
為確保「海風號」的長期運營與維護,台電需持續投入資源進行船員與工程師的專業培訓,建立完善的預防性維護計畫,並策略性地管理備件供應鏈。同時,也要密切關注國際海事工程技術的發展,適時進行船舶升級,以維持其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