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當會影響GPA嗎?深入解析學業成績、未來升學與職涯的衝擊
「學長,我、我好像有一科要被當了…這會不會影響到我的GPA啊?我聽說GPA超重要,我會不會沒辦法畢業,還是以後找不到工作啊?」小雅焦慮地問著,臉上寫滿了不安。她大一這學期剛開始,就遇到了這樣的大麻煩,整個學期都提心吊膽的。
欸,其實這個問題啊,不只小雅會問,幾乎每個大學生都曾為此煩惱過,或是正在煩惱。大家對於「被當」的恐懼,除了面子問題,更多的是對成績單上那個神秘數字——GPA(Grade Point Average,學業平均成績)的擔憂。那麼,被當究竟會不會影響GPA呢?答案是:是的,被當肯定會嚴重影響你的GPA!而且,這影響可不是一點點,是會實實在在、清清楚楚地拉低你的學業平均成績的。
簡單來說,當一門課被「當掉」時,你的這門課的成績通常會被記為F(不及格),而F在大部分的GPA計算系統中,是會被轉換成0個等第績點(Grade Point)的。想像一下,你修了一堆課,很努力地拿到A、B、C,它們都有相對應的等第績點(例如A=4.0、B=3.0),但突然冒出一門課是F,它卻拿了0點,而且這門課的學分依然會被計入你總修習的學分中。這樣一來一往,你的總績點被拖累,總學分數卻沒有減少,最終計算出來的GPA當然就會應聲而下啦!
Table of Contents
GPA計算方式大解密:被當的具體衝擊
在深入了解「被當」的影響前,我們先來搞懂GPA到底怎麼算的。在台灣,大學的GPA計算方式通常是將各科的「等第績點」乘以該科的「學分數」,然後把所有課程的結果加總起來,最後再除以你所有修習課程的「總學分數」。聽起來有點繞口是不是?沒關係,我們用個簡單的例子來解釋。
假設你的學校採用的是4.0分制(A=4.0, B=3.0, C=2.0, D=1.0, F=0.0),而你這學期修了四門課:
- 國文:3學分,成績A (等第績點4.0)
 - 英文:3學分,成績B (等第績點3.0)
 - 微積分:4學分,成績C (等第績點2.0)
 - 經濟學:3學分,成績F (等第績點0.0)
 
        正常情況下(假設你經濟學是C):
        (4.0*3) + (3.0*3) + (2.0*4) + (2.0*3) = 12 + 9 + 8 + 6 = 35 總績點
        總學分 = 3 + 3 + 4 + 3 = 13 學分
        GPA = 35 / 13 ≈ 2.69
    
        但是,如果你的經濟學不幸被當了(成績F):
        (4.0*3) + (3.0*3) + (2.0*4) + (0.0*3) = 12 + 9 + 8 + 0 = 29 總績點
        總學分 = 3 + 3 + 4 + 3 = 13 學分 (注意:被當的學分還是會算在「已修習」的學分中,只是沒拿到績點!)
        GPA = 29 / 13 ≈ 2.23
    
你看,光是這一門3學分的課程被當,你的GPA就從2.69一下子掉到了2.23!這落差可不是開玩笑的。而且,學分數越高的課程被當,對GPA的衝擊就越大。所以,你問我被當會不會影響GPA?當然會啊!這是個數學題,不是選擇題,更不是是非題,它是個肯定的答案!
被當不只是分數問題:深層影響你想像不到
你可能覺得,不就是一個數字低一點嘛,有那麼嚴重嗎?欸,別傻了,被當的影響可遠遠不止成績單上的一個數字那麼簡單。它會像蝴蝶效應一樣,牽動你整個大學生涯,甚至未來的人生規劃喔。
學業層面的連鎖效應
- 
            畢業門檻的絆腳石:
許多大學都有設定最低畢業GPA的門檻,例如總GPA必須達到2.0以上才能畢業。如果你被當的科目太多,或是GPA一直無法拉回,那真的有可能面臨延畢的窘境,甚至學業預警、退學的危機!你知道嗎,一些私立學校對學生的GPA有更嚴格的規定,連續兩學期GPA低於某個標準,就可能被退學。這可不是開玩笑的喔!
 - 
            重修的成本:
被當的課,如果你是必修,那肯定是要重修的啦。重修意味著什麼?時間成本、金錢成本、精力成本!你得花錢再繳一次學分費,花時間再上一次課、寫一次作業、考一次試。這些時間和精力,本來可以用來修習新的課程、參加社團活動、去實習、或是充實自己,現在卻得花在「還債」上,真的會讓人覺得心很累欸。而且,有些課並不是每個學期都有開,如果被當的課只開上學期或下學期,那你可能還得等上半年甚至一年才能重修,這會直接影響你的畢業進度喔。
 - 
            錯失榮譽與機會:
像「書卷獎」這種學業榮譽,通常都有很高的GPA門檻。你如果GPA被拉低了,要拿到書卷獎就幾乎不可能了。還有一些校內外的獎學金,也都會把GPA列為申請資格。想申請雙主修、輔系、學程,甚至是申請校內外的交換學生計畫,GPA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審核指標。很多頂尖大學的交換計畫,甚至要求GPA必須在3.5以上,被當一科就可能讓你離這些機會越來越遠了啦。
 
個人發展層面的心理衝擊
「被當的感覺真的很糟,會讓人覺得自己是不是很笨,很失敗。雖然朋友都說沒關係,但心裡還是很不舒服。」
—— 一位不願具名的學生成述
當然,除了實際的學業影響,心理上的打擊也是不容小覷的。被當會帶來挫敗感、自我懷疑,甚至可能影響你的學習動力和自信心。這時候,你可能會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選錯科系了?是不是不適合唸大學?這些負面情緒如果沒有好好處理,其實對你的長期發展是很不利的。但話說回來,一次的挫敗並不能定義你這個人,它只是一個學習過程中的小插曲,重要的是你怎麼去面對和處理它,對吧?
被當對未來升學與職涯的長遠影響
欸,你以為被當的影響就止於大學畢業嗎?錯了!它對你未來的升學和職涯發展,可是有著超乎想像的長遠影響喔。
國內外研究所申請:GPA是關鍵通行證
如果你畢業後想繼續攻讀碩士班、博士班,無論是申請國內的研究所,還是挑戰國外的頂尖大學,GPA絕對是招生委員會評估你的學術潛力時,最最最核心的指標之一。想像一下,你和另外一位競爭者,背景和推薦信都差不多,但人家的GPA就是比你高一截,那教授在做選擇時,自然會傾向那位成績表現更好的學生啊。
為什麼教授這麼看重GPA呢?原因很簡單,GPA是他們評估你大學期間學習態度、知識掌握程度、以及未來研究潛力的最直接、最量化的數據。被當的科目,特別是與你申請科系相關的專業課,會讓教授對你的學習能力產生疑慮。所以啊,如果你的志向是升學,那GPA真的要顧好,它就是你踏入更高學術殿堂的通行證!
求職市場:新鮮人履歷的亮點或痛點
「唉,聽說很多公司都會看大學成績單,是真的嗎?」
對,沒錯!特別是對於應屆畢業生來說,當你還沒有什麼實際的工作經驗可以寫在履歷上時,你的大學成績單、你的GPA,往往就是企業用來初步篩選人才的重要依據。尤其是一些大型企業、外商公司、或是金融、科技、研究、顧問等對學術背景要求較高的產業,他們在篩選履歷時,確實會把GPA列為一個評估標準。有些公司甚至會設定一個最低的GPA門檻,沒達到就直接刷掉,連面試機會都沒有。
當然,這並不是說GPA低就找不到工作。隨著你工作經驗的累積,你的專業技能、實際專案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協調等「軟實力」會變得越來越重要,逐漸取代GPA在履歷中的份量。但是,對於你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特別是「好工作」的敲門磚,一份漂亮的GPA絕對能讓你佔據優勢,更容易獲得面試機會。而當面試官問到你為什麼某科會被當的時候,這時候你怎麼解釋,也是一門大學問喔。
影響推薦信的份量與質量
當你需要老師撰寫推薦信時,如果你的GPA表現不佳,甚至有被當的紀錄,這會讓老師在寫推薦信時,能寫的「亮點」變少,也可能因此影響推薦信的份量和說服力。畢竟,老師也希望推薦的學生是優秀的,能夠在未來有好的發展嘛。
不小心被當了怎麼辦?搶救GPA的實用策略
好啦,說了這麼多被當的「壞處」,你是不是覺得很絕望?別怕!人生嘛,總會遇到一些挫折的。重點是,遇到問題之後,我們該怎麼辦?被當了,確實會影響GPA,但這絕對不是世界末日!只要你採取正確的策略,還是有機會力挽狂瀾,把GPA救回來的。來,我給你一些具體的建議:
1. 冷靜下來,檢討原因
欸,遇到這種事,第一步絕對不是自怨自艾,而是要先冷靜下來,好好地檢討。問問自己:我為什麼會被當?是因為上課不專心?作業沒交?考試沒準備好?還是課程本身對我來說太困難,跟不上?找出根本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是學習方法有問題,還是時間管理不當?甚至是身體健康或心理壓力造成的?坦誠面對問題,才能找到解決的出口喔。
2. 積極與老師溝通
在成績正式出來之前,如果你預感到自己可能會被當,或者成績剛出來不幸被當了,第一時間請務必聯繫你的任課老師!勇敢地寫一封Email,或是直接到老師的辦公室去,禮貌地表達你的困惑,詢問是否有任何補救的機會。有些老師可能會給你補考的機會,或是看在你的學習態度上,在總分邊緣幫你一把。即使沒有,跟老師溝通也能讓你更清楚自己哪裡不足,為接下來的重修或補救做準備。畢竟,老師是這門課的專家,他們最了解你的學習狀況啦。
3. 考慮重修(或補修):這是最直接有效的拉高GPA方式
這幾乎是「被當」後最直接、最有效的補救措施了!被當的必修課,你絕對要重修;如果是選修課,你可以選擇重修,或是修習其他課程來補足學分。當你重修並取得及格成績後,你的GPA計算方式會根據學校的規定有所不同:
- 
            取代舊成績:
大部分學校的做法是,重修後的新成績會取代舊的F成績來計算GPA。舉例來說,你第一次經濟學被當,記為0分;重修後考了B(3.0),那在計算GPA時,就會用B的3.0績點來計算。但要注意喔,成績單上通常會顯示你重修過這門課的紀錄。
 - 
            併計成績:
少部分學校會將重修前和重修後的成績都納入GPA計算,等於你這門課被當了兩次。這種情況會對GPA造成雙重打擊,所以重修的時候更要全力以赴!但在台灣,普遍還是以新成績取代舊成績的做法較為常見。
 
無論哪種方式,重修成功絕對能有效拉高你的GPA。而且,重修時因為你已經學過一次,對內容有了基礎認識,通常會有更好的表現。但這也意味著你不能再犯一樣的錯誤,要更認真投入啦。
4. 擬定學業改進計畫
被當了一門課,其實也是一個讓你重新審視自己學習習慣的好機會。別只是重修那門課,而是要全面性地調整你的學習策略:
- 調整學習方法: 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是死記硬背,還是理解式學習?是個人讀書效率高,還是組讀書會討論效果好?
 - 尋求學習資源: 善用學校提供的課業輔導、助教答疑時間、圖書館資源。別害羞,有問題就要問啊!
 - 時間管理: 合理規劃每天的學習時間,避免臨時抱佛腳。提早開始複習,切勿積重難返。
 - 善用辦公時間: 多跟老師互動,了解課程內容,甚至可以請老師幫忙釐清難點。
 
5. 策略性選課
在接下來的學期,你可以稍微調整一下選課策略。除了必修課外,可以考慮選一些你相對有興趣、或過去成績表現不錯的通識或選修課,這些課程通常比較容易取得高分,有助於拉高你的整體GPA。但這不是說讓你去「刷甜課」,而是要「策略性」地平衡你的課業負擔,並確保你能有效地吸收知識。同時,也要注意不要再選到那些你沒有興趣或難度過高的課,避免重蹈覆轍。
6. 保持積極心態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保持積極的心態。一次的挫折不代表你永遠都是個失敗者。許多成功人士也都有過失敗的經驗,重要的是你從中學到了什麼,以及你如何站起來、繼續前進。把「被當」看作一個警訊,一個讓你成長和變得更好的機會。調整好心態,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難,這比什麼都重要啦!
我的觀點與建議
作為一個過來人,我想說的是,GPA固然重要,但它絕對不是衡量一個大學生價值的唯一標準。是的,在某些特定階段(例如申請研究所、新鮮人求職),一份漂亮的GPA確實會給你帶來很多便利和機會。它像是一張入場券,證明你在學術上的努力和潛力。
但是,大學生活更重要的是培養你的軟實力:批判性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精神、溝通表達能力,以及最關鍵的——學習能力和成長心態。一個「被當」的經驗,如果能讓你學會如何面對挫折、如何自我檢討、如何改進學習方法、如何主動尋求幫助,那它帶給你的成長,其實遠比那一個數字上的降低更有價值。
所以,別讓一次的「被當」定義了你整個大學生涯。把它看作是人生中的一個小插曲,一個讓你停下來反思、調整方向的機會。努力去彌補它,然後把重心放在培養那些未來對你更有幫助的實力上。畢竟,出社會後,沒有人會一直盯著你大學的GPA看,大家更關心的是你能為公司帶來什麼價值,你能不能解決問題,你能不能持續學習和成長,對吧?勇敢地面對它,然後超越它吧!
常見相關問題與解答
Q1: 重修後,被當的成績還會出現在成績單上嗎?
會的,通常會。即使你重修並取得了及格的新成績,你原始的「不及格」成績(例如F)通常還是會保留在你的學期成績單或歷年成績單上。不過,大多數台灣的大學在計算累計GPA時,會以重修後的新成績來取代舊的不及格成績進行計算。也就是說,舊的F會顯示在你的成績單上,但它在計算你的GPA時將不再被計入,而是由你重修後獲得的新成績(比如B或C)的績點來代替。
有些學校的成績單上可能會清楚標示該課程為「重修」(Retake)或註記舊的成績,讓紀錄更完整。所以,即使你成功補救了,這段經歷還是會有紀錄,但重要的是,你的GPA會因為重修成功而提升回來。
Q2: 如果被當的科目是選修,我可以不重修嗎?
可以的,如果被當的科目是選修,且這門選修課的學分並非你畢業的「必修學分」或「核心學分」門檻,那麼你確實可以選擇不重修這門課。你只需要確認你是否能夠透過修習其他選修課程,來補足你畢業所需要的總學分門檻就好。
但是,即使你不重修,那門被當的選修課的F成績(0績點)依然會被計入你已修習的總學分中,並對你的累計GPA造成負面影響。它會持續拉低你的平均成績,直到你修習了足夠多的高分課程來稀釋掉它的影響。所以,如果不重修,你的GPA將會一直被這個F拖累。因此,除非你確定那個學分對你影響不大,或者你有信心在其他課上拉高很多分數,否則重修還是會對整體GPA比較有利喔。
Q3: 被當會影響我申請交換學生嗎?
影響很大!可以說是非常大。絕大多數的交換學生計畫,無論是校內的國際交流計畫,還是與國外大學的合作項目,都會明確要求申請者必須達到一定的GPA門檻。這些門檻通常不低,例如可能要求總GPA在3.0、3.3甚至3.5以上。被當一門課,尤其是學分數較高的課程,會直接且顯著地拉低你的GPA,讓你不容易達到這些門檻。
此外,有些交換計畫除了看總GPA,可能還會審核你的「專業科目平均」或「特定領域成績」。如果被當的課剛好是你的專業課,那對申請的負面影響就會更嚴重了。所以,如果你有計畫要申請交換學生,那真的要盡力避免被當,並且努力維持一個高水準的GPA,這是你爭取機會的重要籌碼。
Q4: 企業會不會很在意大學成績單?
對於應屆畢業生或工作經驗尚淺的新鮮人來說,企業確實會比較在意大學成績單,尤其是一些大型企業、外商公司、或是對專業知識要求較高的職位(如研發、金融分析師、顧問等)。這是因為在沒有太多實際工作經驗的情況下,大學成績單是評估你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工作態度的重要參考依據。一份漂亮的成績單可以為你爭取到更多的面試機會。
然而,隨著你工作經驗的累積,大學成績單的重要性會逐漸降低。當你累積了2-3年以上的實際工作經驗後,企業會更看重你的實務專案經驗、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你在過去職位上取得的成就,以及你的面試表現和軟實力(溝通、團隊合作、適應能力等)。這時,你的大學GPA就比較像是個「參考值」,而非決定性因素了。不過,如果你是剛畢業,還是盡量讓你的成績單保持得好看一點喔。
Q5: 除了GPA,大學生還有什麼重要的事情需要培養?
嗯,除了GPA,大學生活還有太多值得你投入和培養的事情了!畢竟,人生不是只有分數啊。以下這些「軟實力」和經驗,對你未來無論是升學還是進入職場,都至關重要:
- 實習經驗: 這是讓你提前了解職場、將理論知識與實務結合的最佳方式。透過實習,你可以建立人脈、學習職場文化、提升專業技能,這些經驗在求職時往往比GPA更有說服力。
 - 社團參與與領導經驗: 積極參與社團活動,甚至是擔任幹部,可以極大地培養你的領導力、團隊合作、溝通協調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是課本上學不到的,卻是未來職場最看重的。
 - 語言能力: 尤其是英文,現在全球化趨勢下,流利的英文能力幾乎是許多好工作的基本門檻。其他第二外語(如日語、韓語、德語)也會是你的加分項。
 - 跨領域學習與專案經驗: 不要只侷限在自己的科系,多去修習不同領域的課程,或是參與一些跨領域的專案(例如競賽、研究計畫)。這能拓寬你的視野,培養你的創新思維和整合能力。
 - 人際關係與網絡: 在大學期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包括同學、學長姐、老師,甚至業界人士。這些人脈未來可能成為你的貴人,給你建議、提供機會。
 - 自我探索與個人興趣: 利用大學的自由時間,多去探索自己的興趣、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培養一些與學業無關的個人愛好。這有助於你更好地了解自己,找到未來人生的方向,也能讓你的生活更豐富有趣喔!
 
所以你看,GPA固然重要,但它只是眾多指標中的一個。一個真正優秀的大學生,除了學習成績好,更重要的是擁有全面的能力和積極的生活態度。被當了,就把它當作一個學習的契機,然後用更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接下來的挑戰吧!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