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問是什麼職位?解密顧問角色的多元面貌與專業價值
你是不是也常常聽到「顧問」這個詞,然後心裡不禁OS:「顧問是什麼職位啊?到底是在幹嘛的?」「是不是那種講話一套一套的專家?」「薪水是不是很高?」哈,這些問題我剛入行的時候也常常被朋友、家人追著問啦!今天呢,就讓我在這裡好好跟你聊聊,這位在企業界神神秘秘、卻又無處不在的「顧問」究竟是何方神聖。
Table of Contents
顧問是什麼職位?核心職責與專業定位的深入剖析
簡單來說,顧問這個職位,就是一位提供專業建議、解決特定問題、推動變革和創造價值的專家。他通常會以一個獨立、客觀的第三方身份,協助企業或個人診斷現存問題、分析情勢,並根據其專業知識、經驗與方法論,提出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甚至參與執行,直到問題被有效地解決。
你可能會問:「啊公司裡面沒人可以解決嗎?」這就是顧問存在的價值了!很多時候,公司內部可能受限於專業知識的不足、缺乏客觀視角,或是手邊資源、人力不夠,這時候顧問的角色就變得超級重要。他們就像是企業的「外腦」,帶著一套完善的工具箱和一身十八般武藝,幫客戶「把脈」,找出癥結點,然後開出「處方籤」。這可不是簡單的建議而已喔,更多時候,顧問的任務是引導客戶走出困境,甚至帶領他們邁向更高的成就。
為什麼企業需要顧問?解決痛點與創造價值的幕後推手
你可能還是會覺得好奇,花那麼多錢請顧問,值得嗎?欸,我跟你說,絕對值得!企業之所以會找顧問,通常都是遇到了一些「卡關」的問題,自己人搞不定,或是希望能更上一層樓,但又不知道從何著手。以下幾點,就是企業找顧問最常見的理由:
- 缺乏內部專業知識與經驗: 有些問題非常專業,像數位轉型、AI導入、併購談判等,不是每個企業都有這方面的專才。顧問團隊通常集結了各領域的頂尖高手,他們能提供最前沿的知識和實戰經驗。
- 需要客觀且公正的外部視角: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句話用在企業管理上再貼切不過了!內部員工有時候會受限於企業文化、部門利益,或是個人情感,很難客觀地看待問題。顧問沒有這些包袱,能夠「一針見血」地點出問題,甚至提出一些內部難以啟齒的建議。
- 資源與人力不足: 很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手邊資源有限,無法養一大群研究人員或跨領域專家。透過顧問,企業可以在短期內借用高階的專業資源,專注解決特定問題。
- 加速變革與創新: 在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企業需要快速做出反應和轉型。顧問擁有豐富的變革管理經驗和創新方法論,能夠協助企業規劃轉型路徑,並有效地推動執行,避免企業錯失良機。
- 危機管理與風險規避: 面臨危機時,時間就是金錢。顧問能迅速介入,分析危機源頭,提供應對策略,將損失降到最低,並協助企業建立更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
- 提升效率與績效: 顧問透過流程再造、成本優化、組織架構調整等方式,協助企業提升營運效率,增加獲利能力。這可是很多老闆最「有感」的地方!
顧問的多元宇宙:各種顧問類型與其專精領域
你以為顧問都一樣嗎?那你就錯了!顧問的世界可是五彩繽紛、包羅萬象的,就像一個超級英雄聯盟,每個英雄都有自己的獨門絕技。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區分他們:
依服務對象區分:內部顧問 vs. 外部顧問
這大概是最直觀的兩種了,但他們的運作模式和「feel」可是差很多喔!
特點 | 內部顧問 (Internal Consultant) | 外部顧問 (External Consultant) |
---|---|---|
定位 | 公司內部的員工,服務於自己的公司內部專案或部門。 | 獨立的第三方公司或個人,服務於不同的客戶。 |
對組織了解度 | 非常深入,熟悉公司文化、政治生態、內部資源與限制。 | 相對較淺,需要時間學習客戶的行業與內部狀況。 |
獨立性與客觀性 | 受限於公司內部層級與利益關係,客觀性可能受影響。 | 高度獨立與客觀,能夠直言不諱,不受內部關係影響。 |
專業廣度 | 通常專精於特定領域,服務範圍受限於公司內部需求。 | 接觸不同行業、不同問題,專業知識廣度大,經驗累積快速。 |
工作模式 | 固定工作地點,相對穩定,參與長期專案為主。 | 頻繁出差、拜訪不同客戶,專案導向,時程較緊湊。 |
費用結構 | 作為員工領取薪資與福利。 | 以專案或時間計費,費用通常較高,但為短期支出。 |
職涯發展 | 可轉型為內部管理職,或成為特定領域的資深專家。 | 可升遷為更資深的顧問、經理,甚至合夥人,或創業。 |
依專業領域區分:常見的顧問類型
這才是顧問們展現十八般武藝的地方啦!每個領域都有他們專屬的知識體系和解決方案:
- 管理顧問 (Management Consulting): 這可是顧問界的「天龍八部」,通常是最廣泛且被熟知的。他們專注於提升企業的整體經營績效,服務範圍超廣,從策略規劃、組織重組、流程優化、成本控制,到供應鏈管理等,幾乎企業經營的各個層面都能涉足。知名的像麥肯錫、波士頓顧問、貝恩等,都是這個領域的翹楚。
- 策略顧問 (Strategy Consulting): 可以說是管理顧問的一個分支,但更聚焦於企業的「大方向」。他們主要協助企業制定長遠的發展策略、市場進入策略、競爭策略、併購策略等,目標是幫助企業在市場上找到自己的獨特定位,並實現永續發展。
- 財務顧問 (Financial Consulting): 他們的專業圍繞著錢打轉,但可不是幫你理財那麼簡單!財務顧問提供企業級的財務諮詢服務,包括企業估值、併購交易顧問、融資規劃、風險管理、會計準則遵循、稅務規劃等,確保企業的資金運用效率最大化。
- IT/科技顧問 (IT/Technology Consulting): 在這個數位時代,科技顧問簡直是企業的救星!他們協助企業評估、規劃、導入和優化各種資訊科技系統,像是ERP系統導入、雲端轉型、大數據分析、網路安全、數位化策略等,讓企業的科技應用不再是負擔,而是成長的引擎。
- 人資顧問 (HR Consulting): 「人」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人資顧問就是幫助企業把這個資產管理得更好。他們服務的內容包含組織設計、人才招募、績效管理、薪酬福利規劃、員工培訓與發展、企業文化建設等,目的是建立一個高效、健康的人才管理體系。
- 行銷顧問 (Marketing Consulting): 怎麼把產品賣出去?怎麼讓品牌深入人心?這些就是行銷顧問的專長了!他們協助企業進行市場分析、品牌策略制定、數位行銷規劃、顧客關係管理、產品上市策略等,讓企業的產品和服務能精準觸及目標客群。
- ESG顧問 (ESG Consulting): 這是近年來超級夯的一個新興領域!ESG指的是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ESG顧問協助企業評估並提升其在這些非財務面向的表現,例如碳排放管理、供應鏈人權、公司治理透明度等,這不僅關乎企業的社會責任,也越來越影響投資人對企業的評價。
- 其他利基型顧問 (Niche Consultants): 除了上述大宗,還有很多非常專業、針對特定產業或問題的顧問,像是環保顧問、法律顧問、公關顧問、房產顧問、甚至還有專門幫咖啡店做規劃的餐飲顧問呢!可以說,只要有專業知識能解決問題的地方,就有顧問的舞台。
成為一位稱職的顧問:你必須擁有的硬實力與軟實力
當顧問可不是只有一張嘴會講而已喔!這行很吃「真功夫」。要成為一個受人信賴、能真正幫客戶解決問題的顧問,你需要培養一系列的「硬實力」和「軟實力」。
硬實力 (Hard Skills):這是你的「武器裝備」!
- 產業知識與專業背景: 你得對你所服務的產業有深刻的理解,知道這個產業的生態、趨勢、痛點和遊戲規則。沒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根本沒辦法給出有價值的建議。
- 數據分析與研究能力: 顧問的工作很多時候就是跟數據打交道。你得會蒐集資料、分析數據、從中找到模式和洞察,然後用這些數據去支持你的論點。不管是市場數據、財務報表、還是營運數據,都要能讀懂、會分析。
- 問題解決框架與方法論: 顧問不是憑空拍腦袋想答案,而是有一套系統性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例如:MECE原則(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SWOT分析、五力分析、魚骨圖、樹狀圖等。這些工具能幫助你結構化思考、拆解複雜問題。
- 專案管理能力: 顧問專案通常時間緊、任務重。你需要有很強的專案管理能力,包括時間規劃、資源分配、風險管理、進度追蹤,確保專案能按時、按質、按預算完成。
- 簡報製作與呈現: 你的「建議」最終都要變成一份精美的簡報或報告,然後清晰地呈現給客戶。簡報的邏輯、視覺設計、口語表達都超級重要,這可是你說服客戶的關鍵!
軟實力 (Soft Skills):這是你的「內功修為」!
如果說硬實力是能讓你「做」事情,那軟實力就是讓你「搞定」事情,並且「搞定人」的能力,我覺得這才是顧問這行最難、也最重要的地方。
- 溝通與表達能力: 這是顧問的吃飯傢伙!不只是會說話,更要會「聽」。你得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用客戶聽得懂的語言溝通,還要能耐心傾聽客戶的需求和疑慮,甚至要能讀懂他們的「弦外之音」。簡報、提案、談判,無一不需要高超的溝通技巧。
- 批判性思考與邏輯分析: 客戶會帶著問題來,但這個問題的表象不一定是真正的問題。顧問需要具備獨立思考、質疑假設的能力,透過嚴密的邏輯分析,層層剝繭,找出問題的根源。
- 抗壓性與適應力: 顧問的工作壓力山大,工時長、任務多、客戶需求又常常變。你得能頂住壓力,在各種不確定性和變化中快速適應,保持清晰的頭腦。有時候客戶的情緒還得你來安撫,是不是很考驗心臟?
- 人際影響力與建立信任: 你不是客戶的員工,你也沒有權力命令他們。你的影響力來自於專業、邏輯和人格魅力。你必須在短時間內建立客戶對你的信任,讓他們願意採納你的建議,並配合執行。
- 同理心與換位思考: 要解決客戶的問題,你得先理解他們的處境、痛點和目標。站在客戶的角度思考,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你的建議才會更貼近他們的實際需求,也更容易被接受。
- 持續學習與自我成長: 這個世界變化太快了,顧問更需要不斷地更新知識、學習新技能。如果你不持續精進,很快就會被淘汰。可以說,顧問就是一個「活到老,學到老」的職業。
顧問的工作流程大揭秘:從診斷到實施的每一步
顧問的工作,可不是憑空丟幾個點子就完事。它通常是一個非常系統化、循序漸進的過程,目的就是為了確保問題能被徹底解決,而且方案能夠順利落地。以下是顧問專案的典型工作流程:
- 專案啟動與範圍界定 (Project Initiation & Scoping):
這一步就像是醫生看診前的問診。顧問會和客戶開第一次會(通常稱為Kick-off Meeting),深入了解客戶目前面臨的挑戰、期望達成的目標、可用的資源和時間限制。這階段的重點是把專案的範圍(Scope)定義清楚,確立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預期成果是什麼?避免做到一半才發現「走鐘」。這裡也會簽訂服務合約,確保雙方權責分明。
- 資料蒐集與分析 (Data Collection & Analysis):
確定了「病症」,接下來就是「檢查」了。顧問會透過各種方式來蒐集內外部資料:訪談客戶公司的各級員工(從高層到基層,甚至是一線作業員,我都會去聊聊,有時候最真實的聲音就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問卷調查、市場研究、競品分析、財務報表審閱、流程文件檢視等等。然後,把這些海量的資料進行系統性的分析,找出數據背後代表的意義和趨勢。
- 診斷問題與提出方案 (Problem Diagnosis & Solution Development):
有了完整的資料和分析,顧問就能對「病情」做出精準的診斷,找出真正的問題根源。很多時候,客戶說的「問題」其實只是「表徵」,顧問要做的就是挖到最深層的原因。接著,團隊就會腦力激盪,結合專業知識和經驗,提出一系列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這些方案會考慮到客戶的實際情況和資源限制,而不是空中樓閣。
- 方案呈現與溝通 (Solution Presentation & Communication):
當解決方案「出爐」後,顧問會透過正式的報告和簡報,向客戶高層和相關利害關係人進行匯報。這時候,你的簡報能力和說服力就超級重要了!你必須清晰地解釋問題、展示分析結果、詳細說明建議方案,並回答客戶提出的所有疑問。這通常會是一個來回溝通和修正的過程,直到客戶完全理解並接受方案。
- 協助實施與追蹤 (Implementation Support & Monitoring):
「紙上談兵」可不是顧問的終極目標!很多顧問公司,特別是那些大型的,會更進一步協助客戶將解決方案「落地」。這可能包括制定詳細的執行計畫、培訓客戶團隊、建立監測指標,甚至直接參與流程的改造。在實施過程中,顧問會持續追蹤進度,定期評估效果,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我個人覺得,能看到自己提出的方案被執行,而且真的帶來改變,那種成就感是無可取代的!
- 結案與知識移轉 (Project Closure & Knowledge Transfer):
專案達成目標後,就進入結案階段。顧問會總結專案成果,撰寫結案報告。更重要的是,顧問會將專案期間累積的知識、經驗和方法論,以適當的方式移轉給客戶團隊,確保客戶在顧問離開後,仍能持續運用這些知識,甚至自我優化。這才是真正讓客戶「授人以漁」的最高境界。
顧問職涯發展與挑戰:光鮮亮麗背後的真實面
很多人都覺得顧問這行很光鮮亮麗,薪水又高,但「眉角」可多了!這條路走起來,真的不容易。
顧問的職涯發展路徑,通常是從最基礎的分析師(Analyst)或助理顧問(Associate Consultant)開始,接著晉升為顧問(Consultant)、資深顧問(Senior Consultant),然後是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或Engagement Manager),再往上就是總監(Principal)或合夥人(Partner)了。每升一級,責任和權力都更大,當然薪資也會跟著水漲船高,但所要付出的努力和犧牲也更多。
不過呢,這條路也充滿了挑戰:
- 高壓、高工時: 我身邊很多顧問朋友,常常都是半夜還在趕報告,假日也可能要加班。專案時程很緊、客戶要求很高,加上經常需要出差,這些都讓顧問的生活壓力不小。有時候真的是跟時間賽跑,腦子一刻都不能停下來。
- 持續學習的壓力: 就像前面提過的,如果你不不斷學習新知,很快就會被淘汰。這意味著你必須利用下班時間、週末假期去閱讀、參加研討會、考證照,讓自己保持在知識的最前沿。
- 市場競爭激烈: 顧問這行,能人輩出,競爭非常激烈。你需要不斷證明自己的價值,才能在市場上立足。
- 需要不斷累積實戰經驗與口碑: 顧問是個很看重「戰績」的行業。你成功解決過多少問題?幫助過多少企業?這些都會成為你的金字招牌。所以,你得卯足全力,每次專案都做到最好,才能累積好口碑。
- 人際關係處理: 你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從高階主管到基層員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利益。你得學會如何與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化解衝突,建立合作關係。這比解決技術問題還難好嗎!
關於顧問,你可能還想知道的常見問題
成為顧問的入門磚是什麼?學什麼科系最適合?
欸,這真的是一個萬年大哉問!其實,顧問這行沒有「標準答案」。你看我們公司裡,有唸商學院的,有工程背景的,有法律系的,甚至還有哲學系和藝術設計出身的呢!這就說明了顧問產業對人才的多樣性是持開放態度的。
當然,如果你是商學院(例如企管、財金、會計、行銷)畢業,那在背景上會比較有優勢,因為你已經有了一些商業基礎知識。而工程或科技相關科系的學生,則在IT顧問、數位轉型顧問等領域非常吃香,畢竟懂得技術才能提供更專業的解決方案。另外,如果你是數據分析、統計、數學等量化背景,那更是搶手貨,因為現在的顧問工作非常依賴數據驅動的決策。
不過,我個人覺得,學什麼科系只是「入門磚」。更重要的是,你有沒有前面提到那些硬實力和軟實力。你是不是一個好奇心強、邏輯清晰、善於溝通、而且抗壓性高的人?你是不是有強烈的學習慾望,願意不斷挑戰自己?這些特質,有時候比你的畢業科系更重要喔!很多非商科背景的人,透過輔修、修習商管課程,或是畢業後攻讀MBA(工商管理碩士),也一樣能進入顧問業,而且因為他們有跨領域的思維,反而能提出更獨特的見解呢!
顧問的薪資水準如何?真的很高嗎?
嗯,這大概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之一了!坦白說,顧問的薪資水準普遍來說是高於行業平均的。特別是那些國際知名的頂級顧問公司(例如前面提到的MBB – McKinsey, BCG, Bain),他們給應屆畢業生的起薪可能就已經是其他行業資深員工的水平了。隨著經驗的累積和職位的晉升,薪資漲幅也會非常可觀,達到經理級別甚至合夥人,年薪百萬(台幣)只是小意思,千萬也不是夢。
但這裡要提醒的是,高薪資的背後是高付出和高要求。這不是一份輕鬆賺錢的工作,而是用你的時間、精力、腦力去換取的高報酬。而且,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顧問公司,薪資水平也會有很大差異。大型國際顧問公司通常給得最好,而一些專業型的利基顧問公司或本土顧問公司,薪資結構則會有所不同。所以,如果你是為了高薪才想當顧問,請務必先評估自己能否承受那份壓力,以及是否真的熱愛解決問題的挑戰。如果只看錢,而沒有熱情和能力,這份工作會讓你「心很累」喔。
顧問的工作壓力是不是很大?會不會常常出差?
嗯,我跟你說,壓力真的不小,而且出差是常態,除非你是內部顧問或是特定類型(例如數位行銷顧問可能遠端工作較多)。這是顧問工作的兩個最鮮明也最直接的特點。
先說壓力吧!為什麼壓力大?首先是時間壓力。專案都有嚴格的截止日期,每個環節都環環相扣,不容許延誤。有時候為了趕報告,通宵達旦是常有的事。再來是客戶期望壓力。客戶花大錢請你來,當然期望你帶來「驚豔」的解決方案,而且期望通常是「不合理」地高。你得確保你的建議能真正幫他們解決問題,並且為他們創造價值。最後是績效壓力。顧問公司內部對顧問的績效評估非常嚴格,你必須不斷證明自己的能力和貢獻,才能持續晉升。這種壓力是全面的,從身體到心理,都得有強大的承受力。
至於出差,如果你是外部顧問,出差絕對是家常便飯。想想看,你的客戶可能遍布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你可能今天在台北,明天就飛到高雄,下週又跑到越南。這意味著你得習慣在飛機上、高鐵上工作,住酒店是你的第二個家。雖然現在有了視訊會議,但很多時候,為了深入了解客戶現場、建立更緊密的關係,你還是得「人肉」到場。這種生活模式對個人生活會有很大的影響,需要你和家人、朋友有良好的溝通和協調。如果你是個喜歡穩定、不愛移動的人,那外部顧問可能就不是那麼適合你喔。
內部顧問和外部顧問的職涯發展有什麼不同?
這兩者啊,就像是同樣在解題,但解題的場域和工具不太一樣,所以職涯發展路徑也各有特色。
內部顧問通常是在大型企業或集團內部擔任策略、營運優化、數位轉型等職位。他們最大的優勢在於對自家公司有著極為深入的了解。他們熟悉公司的文化、歷史、組織結構、人際關係和內部資源。這讓他們在推動變革時,更能掌握「眉角」,避免踩雷。職涯發展上,內部顧問通常會被視為未來的管理階層接班人。他們可以從專案經理、部門主管一路晉升到高階經理人,甚至成為事業群的負責人。他們的發展路徑通常是垂直且深入地扎根於單一組織內,建立廣泛的內部人脈,並將專業知識轉化為組織的長期競爭力。缺點是,相較於外部顧問,他們的視野可能受限於單一產業或企業,累積的跨行業經驗較少。
而外部顧問呢,他們就像是「遊牧民族」,服務於各式各樣的客戶。這讓他們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文化、不同的問題和解決方案。這種廣度是內部顧問難以比擬的。外部顧問的職涯發展通常是快速累積經驗、迅速晉升。他們可能在幾年內就能接觸到數十個專案,從中學習各種解決問題的框架和方法論。他們可以一路往上爬,成為顧問公司的合夥人,或是憑藉著豐富的經驗和廣闊的人脈,轉職到企業界擔任高階經理人(這條路徑非常常見,俗稱「下海」),甚至自己創業,成為獨立顧問或成立自己的顧問公司。他們的挑戰則在於,需要不斷適應新環境、快速學習,並且必須時刻保持外部的客觀性與中立性。
總之,內部顧問傾向於深度耕耘單一組織,追求穩定與組織內的影響力;外部顧問則追求廣度經驗與快速成長,未來發展的彈性與可能性更多元。
顧問是不是都要西裝筆挺,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
哈哈,這可是一個很有趣的刻板印象!我剛入行的時候,也常常想說是不是每天都要打理得「光鮮亮麗」。確實啦,在某些非常傳統、嚴謹的顧問公司,尤其是大型的策略顧問公司,「專業形象」的確是很重要的。 畢挺的西裝、領帶、皮鞋,加上整齊的髮型,給客戶留下專業、可靠的第一印象,這很重要,因為你在賣的就是「信任」。這種打扮有時候也是為了讓客戶覺得「你就是那位能夠幫我解決問題的專家」,某種程度上是建立權威感。
不過,隨著時代的演進,特別是科技顧問、數位轉型顧問等領域,穿著打扮已經越來越多元和彈性了。很多新創公司或強調敏捷文化的客戶,可能更喜歡你穿著休閒一點,不要那麼「正經八百」,這樣反而更能拉近距離,讓溝通更流暢。我常常會看客戶的公司文化來調整我的穿著,如果是科技業客戶,可能就穿個襯衫搭牛仔褲,輕鬆一點;如果是金融業或製造業,那還是西裝套裝比較保險。
所以,與其說顧問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不如說他們給人一種「專業、自信、有解決問題能力」的感覺。這種感覺不是來自於你的名牌衣服,而是來自於你的言行舉止、思考邏輯和你能為客戶帶來的實際價值。真正厲害的顧問,是能讓客戶感覺到你是在「幫助」他們,而不是「指導」他們。有時候太過高高在上,反而會讓客戶有距離感,不利於專案的推動呢!
我的顧問之路心得分享:這份工作帶給我的收穫與啟發
這些年下來,在顧問這條路上摸爬滾打,我深深體會到這份工作的酸甜苦辣,但更多的是它帶給我的巨大成長。我記得有一次,我們接了一個製造業客戶的專案,他們面臨生產成本過高、交期不穩的困境。一開始,老闆們都覺得是現場員工不夠努力,或設備太老舊。
我們顧問團隊進駐後,花了幾個禮拜,從供應鏈、生產流程、人力配置到財務數據,方方面面地深入分析。我跟著現場工程師穿梭在生產線上,跟作業員一起吃飯聊天,甚至親自動手操作一些基礎設備,只為了能更貼近問題的真相。後來我們發現,問題的根源其實是出在物料採購環節的資訊不透明,導致庫存積壓和停工待料。我們重新設計了採購流程,導入了供應商管理系統,並協助他們調整了生產排程。
當專案結案時,客戶老闆在成果匯報會上說:「從來沒想過,我們的問題竟然是出在這裡,你們顧問真的幫我們把盲點都找出來了!」那一刻,那種被客戶信任、看到自己提出的建議真的能為企業帶來實質幫助的成就感,是任何金錢都買不到的。
顧問工作讓我學會了如何從複雜的資訊中抽絲剝繭,找到問題的核心;學會了如何在時間壓力下保持冷靜,做出明智的判斷;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學會了如何與不同背景、不同個性的人溝通協調,建立互信。這份工作,它不僅僅是解決企業問題,它更是解決「人」的問題,因為所有的問題最終都還是要透過人來解決。這也讓我培養出超強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客戶會給你帶來什麼樣的挑戰。
雖然常常為了趕專案熬夜,假日可能也得犧牲,但我覺得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因為在顧問這條路上,你不是單純地完成一份工作,你是在不斷地挑戰自我、突破極限,同時也在為這個社會創造實實在在的價值。如果你也是一個喜歡解決問題、樂於學習、勇於挑戰的人,那麼「顧問」這個職位,或許就是你職涯中的一個超棒選項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