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速正負多少?解析台灣測速寬容值與罰則全攻略
Table of Contents
別再搞不清楚!台灣超速「正負」多少,一次說明白!
哎呀,說到超速罰單,相信很多駕駛朋友都曾有過心頭一緊的經驗吧?就像前幾天,我那朋友小陳就傳訊息來問:「我開在國道上,速限110公里/小時,我開121公里/小時,這樣會不會被拍啊?聽說有什麼超速正負多少的寬容值?」他一臉茫然,顯然對這「超速正負多少」的眉角還摸不著頭緒。
其實,這就是大家常聽到的「測速寬容值」,或者更白話一點,就是執法單位給予駕駛人的一點「彈性空間」。簡單來說,在台灣,目前交通部公路總局與警方執法實務上,確實存在一個執法的「寬容值」,一般而言,對於速限在100公里/小時(含)以下的道路,這個寬容值是「10公里/小時」;而對於速限超過100公里/小時(如高速公路),這個寬容值則是「10%」。這表示什麼呢?就是如果速限是50公里/小時,你開到50+10=60公里/小時才可能被開罰;如果速限是110公里/小時,你開到110 x 1.1 = 121公里/小時才可能被開罰。所以,小陳的疑問,答案是「會被拍」的機率非常高,因為他已經超過了那個「寬容值」!
什麼是「超速寬容值」?這不只是個數字!
講到「超速寬容值」,很多人會誤以為這是一個讓你多踩油門的「合法空間」,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它背後的考量可是多面向的,絕不是隨便訂個數字那麼簡單。這不僅關乎測速設備的精準度,也涵蓋了交通管理的彈性與社會接受度。
首先,我們要知道,任何精密儀器,包括測速照相機、雷射槍等等,都會存在一定的「誤差值」。雖然現代科技已經非常先進,但要達到百分之百的精準度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交通主管機關和警方深知這一點,為了避免因為儀器本身微小的誤差,導致民眾無辜受罰,因此設定了這個寬容值,作為一個緩衝。這就像你用尺量東西,總是會有那麼一點點的視覺誤差或測量偏差,對吧?
其次,是考量到駕駛人的「反應時間」。當你開車在路上,看到速限標誌,再到你的腳實際鬆開油門或輕踩煞車,這中間總會有一段時間差。這個寬容值的存在,也能給予駕駛人在突然遇到速限變化時,有足夠的時間去調整車速,不至於因為瞬時的超速而立刻被取締,增加了行車的彈性與容錯空間。
再來,這也是交通執法單位在兼顧效率與「民怨」之間的一個平衡點。如果執法過於嚴苛,例如只要超速1公里/小時就開罰,那肯定會引發大量的民怨和行政申訴,嚴重癱瘓執法量能,也讓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大打折扣。透過設定一個合理的寬容值,既能維持交通秩序與安全,又能減少不必要的爭議,讓大眾更能接受。這不只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種社會管理和公共政策的智慧展現。
所以,這個「超速寬容值」絕對不是鼓勵你超速的藉口,而是基於儀器誤差、駕駛反應以及執法彈性等多重考量下,所設定的一個「執法門檻」。它告訴我們,你可以在這個門檻內「不被取締」,但並不代表你「可以」超速。安全駕駛,遵守速限,永遠是第一要務。
台灣超速取締的黃金「正負」標準:看懂這幾點,別再傻傻踩雷!
在台灣,測速取締的「黃金標準」是依據道路的速限等級來區分的,了解這些眉角,可以讓你對「超速正負多少」有更清晰的認識,避免不小心就收到罰單,荷包大失血。
一般道路與快速道路(速限100公里/小時以下)
對於大部分市區道路、省道,以及部分速限設定在100公里/小時(含)以下的快速道路,警方在執法時,普遍會採用「速限+10公里/小時」作為取締的基準。這是一個相當普遍且民眾普遍認知的執法慣例。
* **舉例說明:**
* 如果某條路段的速限是**50公里/小時**,那麼你開到**61公里/小時**才可能會被拍。
* 如果速限是**70公里/小時**,那麼你開到**81公里/小時**才可能被開罰。
* 如果速限是**100公里/小時**(例如部分快速道路或高架道路),那麼你開到**111公里/小時**才可能被拍。
高速公路與部分快速道路(速限100公里/小時以上)
針對速限設定在100公里/小時以上的道路,主要就是我們的國道(高速公路),以及少部分限速較高的快速道路。在這些路段,由於車速較快,駕駛人反應時間縮短,且超速帶來的潛在危險性更高,因此寬容值則採用「速限的10%」來計算。
* **舉例說明:**
* 如果某國道路段的速限是**110公里/小時**,那麼你的車速必須達到或超過**110 x (1 + 10%) = 121公里/小時**,才會被取締。
* 如果速限是**120公里/小時**(雖然台灣目前國道鮮少有這個速限,但以理論計算),那麼你必須達到或超過**120 x (1 + 10%) = 132公里/小時**,才可能被開罰。
**重點提醒:這「正負」不是讓你超速的藉口!**
各位駕駛朋友,請務必搞清楚,這個寬容值是「執法上的彈性」,而不是鼓勵你「可以超速到這個範圍內」。這兩者有天壤之別!就像警察抓小偷,雖然他們會根據一些證據門檻才會逮捕,但你偷了東西就是犯法,不能因為沒被當場抓到就覺得自己沒事。交通安全是所有用路人的責任,保持在速限內行駛,永遠是最安全、最負責的選擇。別把這些數字當成超速的許可證,那樣真的會得不償失,而且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都是一種潛在威脅。
不同測速類型,寬容值如何適用?
在台灣,測速照相的種類越來越多樣,從傳統的固定桿,到神出鬼沒的移動式測速,甚至還有透過科技計算平均速度的區間測速。那麼,這些不同的測速類型,在「超速寬容值」的適用上,有沒有什麼差異呢?答案是:原則上,這些寬容值都是通用的,但實際情況可能因技術和執法方式略有不同。
固定式測速照相(俗稱「桿子」、「箱子」)
這是大家最熟悉,也最常看到的路邊測速照相機。它們通常會設在容易超速的路段,而且都會在前方設置「測速照相」的預告標誌,讓你有所準備。對於固定式測速照相,上述的10公里/小時或10%的寬容值是「必然」會納入考量的。也就是說,你必須超過寬容值,才會觸發拍照機制。
* **我的觀察:** 這些固定測速點通常設定得很明確,取締門檻也相對穩定。很多駕駛人會因為看到標誌或導航提醒而瞬間減速,導致前方車輛大塞車,這也是蠻有趣的台灣行車文化現象。
移動式測速照相(雷射槍、三腳架、手持測速器)
這種測速方式是由警察或交通大隊人員,駕駛警車或架設三腳架,在路邊隨機進行測速。它們的優勢是機動性高,且通常不會有明顯預告,讓人防不勝防。但就執法精準度而言,現代的雷射槍技術已經非常成熟,誤差極小。儘管如此,執法上依然會遵守上述的寬容值規定。也就是說,即便你的車速只比速限多了幾公里,但沒達到寬容值的門檻,原則上也不會被開單。
* **我的個人見解:** 相較於固定式,移動式測速更容易讓駕駛人感到「措手不及」。這也正體現了執法的隨機性與威懾力,提醒駕駛人任何時候都要遵守速限,而不是只在看到測速桿的時候才減速。我曾經就看過一台車,在雷射槍前緊急煞車,結果差點被後方追撞,真的太危險了!
區間測速(平均速度測量)
區間測速是一種較新的測速方式,它在一個特定路段的起點和終點都設置感應設備,透過計算車輛通過這兩點的時間,來算出你在這個「區間」內的平均行駛速度。如果這個平均速度超過了速限與寬容值,就會被開罰。
區間測速的重點在於「平均速度」,這意味著你無法透過瞬間加速再減速來規避。就算你起點時開得很慢,終點前踩油門,但只要區間平均速度超標,一樣會受罰。關於區間測速的誤差和技術標準,過去曾有些爭議,但目前多數區間測速系統已通過國家度量衡標準的檢定,並且在計算上,也都會將前述的寬容值納入考量。
* **我的觀點:** 區間測速確實有助於改善過去民眾「瞬間減速再加速」的測速迴避行為,更能有效促使駕駛人「全程」遵守速限,對於改善路段整體行車安全與流暢度有正面幫助。這也呼應了交通部希望駕駛人能培養「持續保持安全車速」的好習慣。
科技執法(多功能自動偵測系統)
雖然與「超速」直接相關性較低,但科技執法是近年來發展迅速的另一種取締模式。這類系統通常是利用高畫質攝影機和影像辨識技術,自動偵測闖紅燈、違規停車、未依標線行駛、未繫安全帶、講手機等各種交通違規行為。儘管它們不直接測速,但其精準度和全天候監控的特性,無形中也加強了整體交通秩序的管理。
* **我的提醒:** 雖然科技執法不是直接抓超速,但它讓交通違規無所遁形。這也告訴我們,未來的交通執法會越來越智慧化、全面化,想要投機取巧的空間將會越來越小。
總之,無論測速方式如何演變,那個「超速正負多少」的寬容值,在台灣的交通執法中,都是一個普遍且被遵循的原則。但再次強調,了解它,是為了讓你更清楚規則,而不是給你超速的藉口。守規矩、重安全,才是開車上路最根本的態度。
超速罰單究竟怎麼罰?輕重緩急一次搞懂!
好了,前面我們講了這麼多關於「超速正負多少」的寬容值,現在我們來談談最實際、也最讓大家心痛的部分——超速罰單到底怎麼開?會罰多少錢?會不會記點?這可關係到你的荷包和駕照喔!
在台灣,超速的罰鍰是根據你「超速的公里數」來區分等級的,而且還會分小型車和大型車,甚至還有違規記點的制度。如果超速情節嚴重,更是會面臨吊扣牌照、吊銷駕照的嚴重後果,可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罰鍰計算方式與違規記點
根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以及《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的規定,超速的罰鍰與記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級距。請注意,這些罰鍰金額是「最低」到「最高」的範圍,實際金額會根據你超速的幅度在該區間內進行裁量。
| 違規超速速度(超過速限) | 小型車罰鍰範圍 | 大型車罰鍰範圍 | 違規記點 | 其他影響 |
| :———————- | :————– | :————– | :——- | :——- |
| 1~20公里/小時 | 新臺幣 $1,200 – $1,600 | 新臺幣 $1,400 – $1,800 | 1點 | 無 |
| 21~40公里/小時 | 新臺幣 $1,400 – $2,000 | 新臺幣 $1,700 – $2,400 | 1點 | 無 |
| 41~60公里/小時 | 新臺幣 $1,800 – $2,400 | 新臺幣 $2,100 – $2,800 | 2點 | 無 |
| 60公里/小時以上 (嚴重超速) | 新臺幣 $6,000 – $24,000 | 新臺幣 $6,000 – $24,000 | 3點 | 當場禁止駕駛、吊扣汽車牌照6個月,並應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 |
**違規記點制度說明:**
根據現行法規,駕駛人如果在半年內違規記點達**6點**,就會被吊扣駕照1個月,並需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若在1年內被吊扣駕照2次,再記點的話,就會直接吊銷駕照,而且在規定的時間內不能再考領。這真的很嚴格,記點的累積速度其實很快,尤其如果你是習慣性超速,很容易就達到吊扣駕照的門檻,失去開車的自由。
「嚴重超速」:超速60公里/小時以上,後果超乎你想像!
這裡必須特別拿出來講的就是「嚴重超速」,也就是你的車速超過該路段速限達60公里/小時以上。這已經不只是單純的超速了,而是被視為「危險駕駛」的行為。一旦被認定是嚴重超速,那可就不只是罰錢和記點這麼簡單了,後果會非常非常嚴重:
1. **高額罰鍰:** 無論小型車或大型車,罰鍰都會從新臺幣$6,000起跳,最高可達$24,000!這筆錢真的會讓你心痛。
2. **當場禁止駕駛:** 警察會立即要求你停止駕駛,你的車子會被暫時扣留,你必須找人來把車開走,或者等待拖吊,非常狼狽。
3. **吊扣汽車牌照六個月:** 這點最痛!你的車牌會被吊扣半年,這代表你的車子有半年不能開上路。對於需要用車通勤、工作的人來說,這簡直是晴天霹靂,生活與工作都會受到極大影響。
4. **強制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 你必須花時間去上課,而且講習內容會很嚴肅,提醒你安全駕駛的重要性。
各位朋友,我真的奉勸大家,千萬不要以身試法去挑戰「嚴重超速」的底線。當你的車速超出速限60公里/小時以上時,那已經不只是快,而是對自己、對他人生命財產的漠視。這份罰則的嚴厲性,正是要告訴所有駕駛人,在道路上,安全永遠是第一優先,任何飆速行為都是絕對不被允許的。別讓一時的快感,換來長期的不便和沈重的代價。
收到超速罰單怎麼辦?申訴流程大公開!
就算你自認是個奉公守法的好駕駛,也難保哪天不會收到一張「紅色炸彈」——超速罰單。或許是自己一時疏忽,或許是測速有疑慮,甚至可能車牌被冒用。當你收到罰單時,先別慌張,冷靜處理才是王道。這裡我來分享一下,收到超速罰單後該怎麼辦,以及申訴的具體流程。
第一步:確認罰單資訊,別急著繳費!
拿到罰單的第一時間,千萬別急著衝去繳錢!請先仔細核對上面的每一項資訊。
* **違規事實:** 確認是「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速限」。
* **違規地點:** 確認地點描述是否明確,最好能回想自己當時是否確實經過該路段。
* **違規時間:** 時分秒都要確認,這對後續調閱行車記錄器或記憶當時情況非常重要。
* **車號與車種:** 務必確認是你的車牌號碼,而且車種(小型車、大型車)是否正確。
* **照片資訊:** 罰單上通常會附上照片,檢查照片中的車輛是否清晰可辨,車牌號碼是否清楚,以及照片下方顯示的速度資訊。
**我的經驗談:** 我曾經有朋友收到罰單,結果發現照片中的車牌根本不是他的!或者照片模糊到根本看不清楚是哪台車。這些都是可以提出申訴的有力證據。所以,仔細核對,是保護自己的第一步。
第二步:檢視證據,尋找申訴理由
如果你認為罰單有疑慮,例如:
* **測速儀器誤差:** 雖然有寬容值,但如果你覺得測速有問題,這點較難證明,除非有第三方獨立檢測報告。
* **照片模糊或辨識不清:** 車號、車型、甚至駕駛人辨識不清,都是申訴點。
* **路況標誌不清:** 例如速限標誌被遮蔽、毀損,或標線不明確。
* **車輛故障緊急停車:** 如果當時是因為車輛故障迫不得已才超速(極端情況下),或是有其他緊急狀況。
* **非本人駕駛或車牌被冒用:** 如果罰單上的車輛不是你,或者你根本沒在那時間地點出現。
* **測速點不合法規:** 例如在彎道或坡頂等不適合測速的地點設點,且未有明顯預告標誌。
收集相關證據:行車記錄器畫面(最重要的)、照片(顯示標誌不清、路況等)、證人證詞等。
第三步:提出申訴,走合法途徑
如果你有充分的理由和證據,就可以提出申訴。申訴的管道主要有兩種:
1. **向舉發單位申訴:** 罰單上都會有「舉發單位」的資訊(例如國道公路警察局、某縣市警察局交通大隊等)。你可以直接向該單位提出申訴。一般建議先打電話諮詢,確認申訴所需文件和流程。
2. **向交通事件裁決所(監理站)申訴:** 這是更正式的申訴管道。你可以透過書面方式(親自遞交或郵寄)向你戶籍地或違規地所屬的交通事件裁決所提出申訴。
* **申訴應備文件:**
* 申訴書(裁決所網站可下載或現場索取,需詳細說明申訴理由與經過)。
* 罰單影本。
* 相關證明文件(如行車記錄器截圖、照片、行車軌跡圖、證明文件等)。
* 身分證影本。
* 委託他人辦理需附委託書。
3. **申訴時效:** 請務必在收到罰單的**30天內**提出申訴。逾期裁決所就不會受理了!
**我的建議:** 申訴信函一定要寫得有條有理、清楚明白,態度也要客氣但堅定。將你認為違規事實不成立的理由,以及你所提供的證據,一條一條列清楚,讓審理人員能一目瞭然。
第四步:等待結果與後續處理
提出申訴後,裁決所或舉發單位會進行審核。這個過程可能需要一段時間,大約1至2個月不等。審理結果會有兩種:
* **申訴成功(原處分撤銷):** 恭喜你,罰單撤銷,你不需要繳納罰款,也沒有記點。
* **申訴駁回(維持原處分):** 這表示你的申訴理由不被採納,你還是需要繳納罰款。此時,你可以選擇繳費,或者若對裁決結果仍有不服,可以向地方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但行政訴訟的成本和時間都會更高,通常會建議在有非常明確且強烈證據的情況下才考慮。
申訴是一個保障自身權益的途徑,但成功與否取決於你提供的證據是否充足且具有說服力。所以,開車時還是盡量小心謹慎,遵守交通規則,才是避免罰單的根本之道。畢竟,省下繳罰單的錢,可以拿來吃頓大餐,不是更開心嗎?
為什麼要遵守速限?除了罰單,還有這些你該知道的!
很多人遵守速限,最大的動力可能就是怕被開罰單、怕荷包失血。這當然是一個非常直接且有效的驅動因素。但說真的,遵守速限的意義,遠遠不止於「避免罰款」這麼膚淺。它關係到你的生命安全、他人的生命安全,甚至影響到整個社會的交通秩序和效率。我認為,每個駕駛人都應該深刻理解這背後的深層原因。
1. 安全考量:縮短反應時間,增加煞車距離,提高事故嚴重性
這絕對是遵守速限最核心、也最重要的理由!當車速越快,你對突發狀況的「反應時間」就越短。你可能看到前方有行人、有車輛急煞、有障礙物,但因為車速過快,你的大腦還來不及處理資訊,身體也來不及做出正確反應,意外就發生了。
同時,車速越快,「煞車距離」也會呈幾何倍數增長。想像一下,時速50公里/小時的車子,和時速100公里/小時的車子,在同樣的路況下,煞停所需的距離會差多遠?高速行駛時,即使你看到危險並全力踩下煞車,車子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停下來,衝撞的風險大大增加。
更可怕的是,一旦發生碰撞,車速越快,「事故的嚴重性」就越高。從物理學角度來看,動能與速度的平方成正比。這代表什麼?車速增加一倍,撞擊力道增加四倍!從時速60公里/小時增加到80公里/小時,可能只是區區20公里的差距,但撞擊力道卻天差地遠。高速撞擊,往往導致車毀人亡的慘劇,車上乘客生還機率極低。這不是開玩笑,是血淋淋的教訓。
2. 交通秩序:保持車流順暢,減少不必要的變換車道
你可能會覺得,大家都開快一點,交通不是更順暢嗎?錯了!車速過快會打破道路上原有的「車流秩序」。當少數車輛高速穿梭在車陣中,會頻繁地變換車道、急煞、急加速,這不僅會讓周圍的車輛感到緊張,被迫跟著減速或變道,更會導致「波浪效應」,讓整個車流變得不穩定,反而容易引發塞車。遵守速限,能讓車輛保持相對一致的速度,形成穩定且流暢的車流,減少不必要的變換車道,提升整體道路通行效率。
3. 社會責任:尊重他人用路權利,減少噪音與污染
開車不只是你自己的事,更是涉及到所有用路人的公共行為。當你超速行駛,特別是在市區或住宅區,除了潛在的危險,還會製造更大的噪音。引擎的轟鳴聲、輪胎與地面的摩擦聲,都會對周遭居民的生活造成干擾。此外,超速通常也意味著引擎在高轉速下運轉,這會導致燃料消耗增加,排放更多的廢氣,對環境造成不必要的污染。尊重他人享有安寧、乾淨環境的權利,也是身為駕駛人的一種社會責任。
4. 隱形成本:油耗增加、車輛損耗
你以為超速可以省時間?或許吧,但你很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增加了其他的「隱形成本」。高速行駛會讓引擎處於高負荷運轉狀態,導致「油耗」明顯增加,你的汽油錢會花得更快。此外,頻繁的急加速、急煞車(超速駕駛往往伴隨這些行為)會加速輪胎、煞車片、懸吊系統等車輛零件的「損耗」,增加維修保養的頻率和費用。這些都是你看不到,卻實實在在的開銷。
總而言之,遵守速限,不只是一個法規的遵守,更是一種對生命、對他人、對環境負責的表現。下次當你腳癢想踩下油門時,不妨想想這些「除了罰單之外」的理由,或許你會更願意穩穩地開,安全回家。
專業駕駛人的超速心得:別把寬容值當成「安全區」
身為一個在路上打滾多年的駕駛人,我必須語重心長地跟大家分享一個觀念:超速的「寬容值」,絕對不是給你超速的「安全區」!這兩者之間的界線,如果你沒搞清楚,總有一天會付出代價。
我常常聽到有些駕駛朋友會說:「啊,速限80,我開到90沒關係啦,反正有10公里的寬容值嘛!」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好像在法律邊緣精準操作。但說真的,這種心態潛藏著巨大的風險。
這個「寬容值」的設計,前面我們說了,是基於儀器誤差、駕駛反應以及執法彈性等因素考量。它本質上是一種「執法門檻」,而非「合法速度」。想像一下,交通警察在路上抓酒駕,他會用酒精測試儀測量你的酒精濃度,假設0.15mg/L以下不開罰。難道你會因此就覺得「我喝到0.14mg/L都沒關係,反正不會被罰」嗎?當然不是!因為你知道,只要喝酒開車,就算沒達到開罰標準,你的反應力、判斷力還是會受影響,潛在的危險性依舊存在。超速也是一樣的道理。
當你習慣性地把車速保持在「速限+寬容值」的邊緣,你其實已經讓自己和車輛處在一個相對不穩定的狀態。想想看:
* **突發狀況應變:** 萬一前方突然有車輛急停,或有小動物衝出來,你在速限邊緣高速行駛,能反應和煞停的空間就更小,風險更高。
* **路況瞬息萬變:** 天氣突然變差、路面濕滑、前方有碎石或坑洞,這些狀況都會讓高速行駛變得異常危險,而你原本就預留的安全裕度已經被「寬容值」所佔用。
* **疲勞與專注度:** 長時間高速駕駛本身就容易造成疲勞,而如果你還要時刻關注車速是否在「寬容值」範圍內,那會分散你對路況的注意力,得不償失。
我個人的駕駛哲學是:**寧可比速限少開幾公里,也絕不要拿「寬容值」來當作超速的藉口。** 我會盡量把車速保持在速限以下,或是正好在速限。這樣不僅能確保有足夠的反應時間和煞車距離,也能讓自己開車的壓力小很多,行車過程更加從容和安全。
真正的「專業駕駛人」會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他們明白,在道路上「快」個幾分鐘,換來的可能是無法承受的後果。罰單是小事,但生命安全與家庭幸福才是大事。別讓一時的僥倖,成為日後的懊悔。把車速保持在速限內,享受一段平靜、安全的旅程,那才是真正的「聰明開車」。
常見問題與解答
了解了超速寬容值和罰則,你可能還有一些疑問。這裡我整理了一些常見問題,並提供專業且詳細的解答,希望能幫助你更全面地理解。
超速1公里會被罰嗎?
根據前面提到的「超速寬容值」原則,答案是「通常不會」。舉例來說,如果速限是50公里/小時,你開到51公里/小時,由於沒有超過10公里/小時的寬容值(也就是50+10=60公里/小時),所以並不會被開罰。同樣地,在高速公路速限110公里/小時的路段,你開到111公里/小時,也因為沒有超過10%的寬容值(110 x 1.1 = 121公里/小時),原則上也不會被取締。
這個寬容值的存在,主要是考量到儀器誤差、駕駛反應時間以及執法彈性。所以,如果你只是輕微超速一兩公里,不需要過於擔心。但這並不表示你可以「故意」地在寬容值邊緣徘徊,因為極端情況下(例如測速設備特別精準,或剛好遇到更新的執法標準),還是存在被取締的極低機率。最保險的做法,永遠是將車速保持在速限以下。
測速照相會提早幾公尺拍?
測速照相機通常會設計成在車輛進入其感測範圍並達到超速門檻時觸發拍照。具體的「提早幾公尺拍」這個說法,其實指的是測速相機的「偵測距離」和「拍照時機」。
一般而言,固定式測速照相機在偵測到超速車輛後,會立即進行拍照。這個拍照點通常是在偵測到超速的「瞬間」,而不是提早或延後很多距離。因為測速相機需要捕捉到違規車輛的清晰影像(包括車牌、車型、甚至駕駛人),所以它們會選擇一個最佳的拍攝位置和角度。警方在架設時也會考量到光線、彎道、遮蔽物等因素,確保拍到的照片清晰可供判讀。
至於移動式測速(雷射槍),警方通常會選擇一個視線良好、且不容易被駕駛人發現的地點進行測速。雷射槍的測距精準度很高,幾乎是「即時」測速,當警察透過瞄準器鎖定你的車速超過門檻時,就會立即拍照存證。所以,很難說有「提早幾公尺」的精確數字,因為測速點就是當時被偵測到的位置。總之,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全程遵守速限,而不是去猜測測速點的位置或拍照時機。
聽說科技執法更嚴格,超速寬容值會取消嗎?
目前來看,科技執法的引入,主要是為了提升交通違規的偵測效率和準確性,但這並不意味著「超速寬容值」會被取消。
科技執法確實讓執法變得更「嚴格」,主要體現在:
1. **偵測範圍廣:** 它可以同時監控多種違規行為,例如闖紅燈、違規停車、未繫安全帶等,而不僅僅是超速。
2. **全天候監控:** 相較於人力執法,科技執法系統可以24小時不間斷運作。
3. **減少人為干預:** 自動化辨識和舉發,減少了人為判斷的誤差和彈性。
儘管如此,對於超速的取締,基於前面提到的儀器誤差、駕駛反應等客觀因素,現行的「超速寬容值」原則依然會被納入科技執法的考量。交通部和警方都明確表示,科技執法會秉持「科學、公正、客觀」的原則,只要測速設備符合國家度量衡標準,並且在舉發時依然會依循現行的裁罰基準和寬容值。
所以,短期內「超速寬容值」並不會因為科技執法的普及而被取消。科技執法的嚴格,更多是體現在「違規無所遁形」上,而不是降低寬容值或更低的取締門檻。
如何查詢自己的超速罰單?
如果你懷疑自己可能被開了罰單,或者想查詢罰單的繳費狀況,有幾個方便的管道可以利用:
1. **監理服務網:** 這是最官方且最全面的查詢平台。你可以上交通部公路總局的「監理服務網」(https://www.mvdis.gov.tw/),透過輸入身分證字號、出生年月日,或是車牌號碼,即可查詢到所有交通違規罰單的資訊,包括超速罰單的舉發日期、時間、地點、罰鍰金額、違規事實以及繳費期限。
2. **手機App:** 下載「監理服務App」到你的手機,功能與監理服務網類似,操作更方便。
3. **超商多媒體機(如ibon、FamiPort):** 你也可以到便利商店的多媒體機台,輸入車號和身分證字號,查詢罰單並列印繳費單。
4. **電話查詢:** 撥打各區監理所或交通裁決中心的電話,提供相關資料進行查詢。
建議定期查詢自己的違規紀錄,避免罰單逾期未繳而產生滯納金,甚至被吊扣牌照。
酒駕會影響超速的罰則嗎?
是的,酒駕和超速是兩種獨立的交通違規行為,但如果同時發生,兩者的罰則會「疊加」,而且酒駕的處罰會遠比單純超速嚴重許多。
* **獨立處罰:** 首先,你會因為酒駕被處罰(罰鍰、吊扣/銷駕照、甚至移送法辦),同時也會因為超速被處罰(罰鍰、記點)。這兩者是分開計算的。
* **影響判斷:** 酒駕本身就會嚴重影響駕駛人的判斷力、反應速度和對車速的感知能力。在酒精的作用下,駕駛人更容易超速,也更容易因為超速而發生重大事故。
* **刑責加重:** 如果酒駕並因超速導致事故發生,造成人員受傷或死亡,不僅酒駕會面臨更重的刑事責任,超速的行為也會被納入情節加重的考量,導致更嚴重的法律後果。
所以,酒駕是絕對不允許的行為,其危害性遠大於超速。任何時候,只要喝酒,就絕對不要開車。
超速累犯會加重處罰嗎?
是的,針對特定的「嚴重超速」行為,台灣確實有針對累犯加重處罰的機制。根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規定:
* **一年內再犯嚴重超速:** 如果在一年內再次超速達60公里/小時以上(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危險駕駛」等級),除了原有的罰鍰、吊扣牌照6個月、參加講習外,其罰鍰會加重。甚至,可能導致駕照被吊銷,並且在一定年限內不得再考領。
* **記點制度:** 即使沒有達到「嚴重超速」的標準,但只要持續超速被記點,累積點數達到6點,就會被吊扣駕照1個月;一年內被吊扣2次,就會吊銷駕照。這本身就是一種針對累犯的處罰機制。
這些加重處罰的規定,目的就是為了遏止習慣性違規的駕駛人,提醒他們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不要抱持著「反正只罰一點錢」的心態,因為長期累積下來,付出的代價會非常高昂。
罰單可以分期繳納嗎?
是的,如果你收到的罰單金額較高,或者有經濟上的困難,可以向交通事件裁決所申請「分期繳納」。
* **申請條件:** 通常需要符合一定的條件,例如罰鍰金額達到一定門檻(例如新台幣$3,000以上),或者確實有經濟困難證明。
* **申請程序:** 攜帶身分證、罰單,前往裁決所的服務櫃台提出申請。裁決所會審核你的申請,並核定分期的期數和每期的繳納金額。
* **注意事項:** 一旦申請分期繳納並獲准,你必須按照約定的時間和金額按時繳納。如果其中一期逾期未繳,通常會視為全部違約,裁決所會要求你一次繳清所有未繳的罰款,而且可能會加收滯納金。
所以,如果需要分期,務必先確認相關規定,並確保自己能按時繳納。
在道路上行駛,每一個決定都關乎你我他的生命安全。了解「超速正負多少」的眉角,不是為了讓你遊走在法律邊緣,而是讓你更清楚規則,進而更懂得如何安全駕駛。畢竟,平安回家,永遠是每一趟旅程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