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縣市沒有百貨公司:台灣百貨業版圖的深度解析與商業脈動

前陣子,我一個從北部來的朋友啊,到了某個中南部縣市遊玩,逛著逛著,突然眉頭一皺,好奇地問我:「欸,這裡怎麼都沒看到百貨公司啊?連個像樣的購物中心都沒有,當地人想買東西都去哪兒啊?」哎呀,您是不是也曾有過這樣的疑問呢?尤其在台灣這塊寶島上,北中南大城市百貨商場林立,要找個逛街買東西的地方似乎信手拈來。但是,真要細究起來,還真不是每個縣市都有百貨公司的喔!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個台灣百貨業的神秘面紗吧!

哪些縣市目前沒有百貨公司?答案一次告訴您!

是的,快速且精確地回答您的問題,根據目前台灣的商業發展現況,確實有幾個縣市是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大型百貨公司進駐的。這些地方,主要是:

  • 澎湖縣:離島地區,人口規模與經濟腹地相對較小。
  • 金門縣:同樣是離島,雖然觀光客眾多,但消費模式與台灣本島有所差異。
  • 連江縣 (馬祖):台灣最北的離島縣市,人口稀少,發展條件更為特殊。
  • 嘉義縣:請注意,這裡指的是「嘉義縣」,而不是「嘉義市」。嘉義市區內有新光三越、遠東百貨,但嘉義縣的廣大腹地,目前是沒有百貨公司設點的。
  • 雲林縣:雖然斗六市有一些較為精緻的商業空間(例如誠品生活),但並非我們普遍認知的大型綜合百貨公司。
  • 南投縣:身為台灣唯一的內陸縣,風光秀麗,但南投市、埔里等城鎮,目前仍缺乏大型百貨公司的進駐。
  • 台東縣:台灣東部的後山,雖然近年來觀光產業蓬勃發展,也有秀泰影城廣場這類複合式商場,但仍未有傳統百貨公司設點。

您看,是不是跟我朋友當初的疑問不謀而合呢?這些縣市,有的因為地理位置獨特,有的因為人口結構和消費習慣,所以至今都還沒有大型百貨公司的身影。但這並不代表它們的消費力不足,或是生活不便利喔!恰恰相反,這背後隱藏著許多有趣的在地商業生態和消費模式。

百貨公司?購物中心?大賣場?傻傻分不清楚?

在深入探討這些縣市為何「缺席」百貨巨頭之前,我們得先釐清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百貨公司」到底是什麼?現今社會,零售業態百花齊放,許多人常會把百貨公司、購物中心(Shopping Mall)、量販店(大賣場)甚至outlet搞混,但它們的商業模式和功能其實大相徑庭喔!

傳統百貨公司的定義與特點

在我的觀察裡,傳統百貨公司通常指的是像太平洋SOGO、新光三越、遠東百貨這類,以「樓層」和「商品類別」劃分,提供多元商品如服飾、美妝、家電、居家用品,並設有美食街、餐廳等的綜合性零售業態。它們通常以「聯營扣點」的方式經營,也就是品牌進駐,百貨公司從銷售額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它們非常強調品牌形象、精緻服務和購物體驗,是許多人心目中「逛街」的首選地。

購物中心與其他零售業態的差異

  • 購物中心 (Shopping Mall):通常規模更大,除了零售店鋪外,更強調休閒娛樂,會有大型影城、主題餐廳、遊樂設施等,租金模式多為「包租公」模式,也就是品牌直接租賃店面,營收風險自負。華泰名品城(Outlet)、Global Mall環球購物中心、微風南山等,都是典型的購物中心。
  • 量販店/大賣場:如家樂福、大潤發,主要提供日常用品、生鮮食品、家電等,以「薄利多銷」為主要策略,通常採會員制或大宗採購,價格競爭力強。
  • Outlet (暢貨中心):專門銷售過季商品或特價品的零售場所,通常以折扣為賣點。

所以,當我們說某些縣市沒有「百貨公司」時,主要指的就是缺乏SOGO、新光三越這類提供精緻百貨服務的綜合型商場。即便當地可能有大賣場或一些小型商場,其本質與功能仍有區別。這也是為什麼,當朋友問起時,我會特別強調「傳統意義上的大型百貨公司」喔!

台灣百貨公司分布現況概覽:為何都會區特別多?

攤開台灣的百貨公司分布地圖,您會發現一個很明顯的趨勢:百貨公司幾乎都集中在人口稠密、經濟活絡的都會區。舉凡台北、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直轄市,百貨公司數量都不少,甚至一個城市就有好幾家,而且各具特色。

都會區的優勢條件

這其實不難理解,百貨公司選址考量最關鍵的因素,無非是「人潮」與「錢潮」。

  • 龐大的人口基數:都會區人口密度高,意味著潛在的消費者數量龐大。
  • 高所得與消費能力:經濟發展良好的都會區,居民可支配所得較高,消費意願和能力也相對較強。
  • 完善的交通網絡:捷運、公車、高速公路等交通便利,能有效匯聚來自四面八方的消費者。
  • 周邊產業鏈完整:百貨公司需要周邊的金融、餐飲、娛樂等產業配合,形成完整的商圈生態。

這些條件,讓都會區成為百貨公司投資設點的兵家必爭之地,也是百貨集團能夠維持高營業額、吸引品牌進駐的根本原因。

這些縣市為何「缺席」百貨巨頭?深層原因剖析

那麼,前面提到的澎湖、金門、連江、嘉義縣、雲林、南投、台東等縣市,為何至今仍是百貨公司的「空白區域」呢?這背後其實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身為一個對台灣零售市場有些觀察的人,我認為以下幾點是主要原因:

人口規模與經濟腹地不足

這絕對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百貨公司是高度依賴「規模經濟」的行業。一家大型百貨公司需要夠多的人口來支撐其營運,包括日常消費、假日採買,甚至舉辦活動來吸引人潮。

  • 人口稀少:像澎湖、金門、連江這些離島,總人口數本身就相對較少,平日的在地消費力難以撐起一家大型百貨的運營成本。
  • 青壯年外流:部分中南部縣市,雖然總人口看似不少,但面臨青壯年人口外流至都會區工作、讀書的問題,導致在地常態性的高消費力人口減少。
  • 經濟腹地分散:例如嘉義縣,面積廣闊但人口分散於各鄉鎮,並沒有一個足夠大的核心聚落能匯聚足夠的消費人潮。百貨公司需要一個「磁吸效應」強大的中心點。

如果沒有足夠的消費人口來「養活」一家百貨公司,即便有業者願意投資,長期來看也難以獲利,甚至可能虧損。這也是為什麼業者在評估時,會將人口普查數據和消費能力分析放在首位。

地理位置與交通不便

地理因素對於百貨公司的選址,影響力可是非常大的!

  • 離島運輸成本高昂:對於澎湖、金門、連江來說,商品運輸成本高昂,且供應鏈複雜,光是把貨物運上島,成本就增加不少,這會直接反映在商品售價上,影響其競爭力。
  • 交通網絡未臻完善:部分縣市雖然位於本島,但其主要城鎮與外部交通連結性較弱,或是縣內交通路網不夠發達,難以有效將周邊鄉鎮的居民吸引至某個單一消費中心。例如南投縣,雖然有國道,但縣內腹地廣大,各鄉鎮居民有其在地消費習慣。

百貨公司需要的是四通八達、方便消費者抵達的地點。如果交通不便,再好的商品也很難吸引人上門。

消費習慣與生活型態差異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面向,也是我個人在觀察地方消費時特別有感觸的。

  • 在地化消費偏好:許多鄉鎮地區的居民,更習慣在傳統市場、夜市、在地雜貨店或中小型超市採買日常所需。他們可能更重視人情味、便利性,或是價格的實惠。大型百貨公司的消費模式,對他們來說,或許不是最優先的選擇。
  • 休閒娛樂選擇不同:都會區居民可能將逛百貨公司視為一種休閒娛樂,但在部分縣市,人們可能有更多親近大自然的戶外活動選擇,或是偏好在地小吃、咖啡廳等特色店家。百貨公司提供的「一站式購物娛樂」模式,不見得完全符合所有地區的生活型態。
  • 電商普及的衝擊:這幾年電商發展迅速,無論是身在都會區還是偏鄉,只要有網路,大家都能輕鬆網購到各式各樣的商品。這無形中也分散了實體百貨的客源,尤其是對非都會區的消費者來說,網購的便利性可能遠大於前往遙遠的實體店面。

所以說,當地人「沒有百貨公司」並不等於「沒有消費需求」,只是他們滿足需求的方式不同罷了!

土地成本與投資誘因

百貨公司的開發與營運是一項龐大的資本投入。

  • 土地取得不易或價格昂貴:要在市區取得一大塊方正且交通便利的土地,本身就是一大挑戰。即使是非都會區,如果缺乏合適的商業區土地,或是地價過高,也會讓開發商卻步。
  • 投資回報率評估:百貨集團在評估設點時,會進行非常詳細的市場調查與投資回報率分析。如果預期獲利空間不大,甚至難以達到集團的最低門檻,那自然不會選擇投入。對這些缺乏百貨公司的縣市來說,可能就無法滿足集團在投資回報上的期待。
  • 缺乏政府積極招商:部分縣市政府對於大型商業設施的招商可能沒有足夠的誘因或規劃,無法提供土地、稅務減免等有利條件,也可能影響業者進駐意願。

蓋百貨公司不是兒戲,動輒數十億的投資,業者必然會非常謹慎。

現有零售業態的競爭與替代

就算沒有百貨公司,這些縣市的居民還是會購物啊!這代表著,有其他的零售業態在滿足他們的消費需求。

  • 量販店、超市:家樂福、全聯、寶雅、美聯社等,這些零售巨頭在台灣的佈點非常廣泛,甚至深入鄉鎮。它們提供了大部分家庭所需的日常用品、生鮮食品和部分小家電,價格也相對實惠,成為許多居民的日常購物首選。
  • 在地特色商店與商圈:許多縣市有其獨特的商圈和店家,例如南投埔里酒廠周邊、台東市區鐵花村一帶,這些地方的特色商品和文創小物,反而更能吸引遊客和在地居民。
  • 傳統市場與夜市:台灣傳統市場的生命力非常旺盛,提供新鮮的農產品、海鮮、小吃,以及各種生活雜貨。夜市更是台灣獨特的庶民文化,提供美食、服飾、娛樂等多元體驗。這些都是百貨公司無法完全取代的功能。
  • 電商與直播購物:前面提過,網路購物打破了地理限制,讓居住在沒有百貨公司的縣市的消費者,也能輕鬆買到世界各地的商品。許多在地小農、特色商家也透過電商平台拓展客源,甚至透過直播帶貨創造新的銷售模式。

這些替代性的消費管道,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居民的購物需求,也降低了百貨公司進駐的迫切性與必要性。

「沒有百貨公司」不等於「沒有消費力」:消費型態的轉變

這是我在台灣各地趴趴走時很深的感觸。有時候,外地人會因為沒有百貨公司,就覺得這個地方不夠「進步」或「繁榮」,但這其實是一種刻板印象。沒有百貨公司,並不代表這個縣市沒有消費力,而是它的消費力以不同的形式呈現。

在地消費與觀光消費並存

以澎湖、金門、台東為例,雖然在地人口不多,但每年的觀光客流量非常可觀。這些觀光客的消費力,主要體現在特色伴手禮、在地美食、住宿、遊程體驗上,而不是在百貨公司購買精品或服飾。當地商家也更傾向於發展符合觀光需求的特色商品和服務。

精準型消費與體驗式消費

在這些縣市,人們的消費行為可能更傾向於「精準型消費」。也就是說,他們很清楚自己要買什麼、在哪裡買,不太會有漫無目的「逛」百貨公司的習慣。此外,「體驗式消費」也越來越受歡迎,例如學習在地手作、品嚐特色小吃、參與文化活動等,這些都是百貨公司難以提供的獨特體驗。

小型化、複合式商場的興起

雖然沒有大型百貨,但我們也看到一些縣市開始出現小型、精緻的複合式商場,例如雲林的誠品生活。這類商場通常結合了書店、文創、輕食咖啡等元素,更符合當地居民對「質感生活」的需求,且投資規模和營運壓力也相對較小,更容易成功。這可能也是未來這些縣市商業發展的一種方向喔!

潛在的商機與挑戰:未來的可能性?

那麼,這些沒有百貨公司的縣市,未來有沒有可能出現呢?當然是有可能的,但這需要多方面的條件成熟。

吸引百貨公司進駐的條件

  1. 人口與產業結構轉型:如果縣市能成功吸引更多產業進駐,創造就業機會,進而帶來人口淨移入,尤其是青壯年與高收入人口,就有機會累積足夠的消費力。
  2. 交通與基礎建設改善:例如高鐵延伸、快速道路開通,將縮短與都會區的距離,並提升縣內交通便利性,有助於匯聚人潮。
  3. 地方政府積極招商:透過提供土地、稅務優惠、行政協助等,降低業者的投資風險與成本,增加其進駐意願。
  4. 發展特色商業模式:百貨公司本身也可能改變策略,推出更貼近當地需求的「迷你百貨」或「在地型購物中心」,不追求全面性的商品類別,而是主打特定客群或特色商品。例如結合觀光、文化、在地農特產的複合式商場。

百貨業自身面臨的挑戰

然而,百貨業自身也在經歷轉型與挑戰。電商的衝擊、消費者購物習慣的改變、實體店面營運成本的上升,都讓百貨公司在展店上更加謹慎。未來,百貨公司可能不再是傳統的樣貌,而是更多元、更具彈性、更注重體驗的複合式空間。對於這些沒有百貨公司的縣市而言,也許未來迎來的會是「購物中心」或是「在地特色商場」,而非我們印象中那種大型百貨公司。

我的觀察與見解:人情味與在地特色

從我的角度來看,一個縣市有沒有百貨公司,絕對不是衡量其生活品質或發展程度的唯一標準。我反而覺得,這些缺乏大型百貨公司的縣市,往往保留了更多獨特的在地風情和人情味。

在嘉義縣的朴子配天宮前,你會看到傳統的糕餅店、小吃攤,感受到濃濃的在地生活氣息;在南投集集火車站周邊,有許多特色小店和自行車道,讓遊客能沉浸在慢活的氛圍中;台東市區的鐵花村,夜晚的燈光藝術和音樂表演,充滿了文創活力。這些都是百貨公司難以取代的體驗。

居民們在這些地方,或許沒有一應俱全的國際精品,但他們擁有的是更緊密的鄰里關係、更接地氣的消費模式,以及更能展現地方特色的生活步調。有時候,逛逛在地市場,和老闆聊聊天,買個當季的蔬菜水果,那種溫暖和自在,反而是大型百貨公司很難給予的。每個地方都有它獨特的魅力和生活方式,這正是台灣多元豐富的可愛之處,不是嗎?

常見問題與專業解答

Q1:百貨公司進駐一個縣市,主要會考量哪些關鍵因素?

百貨公司在決定是否進駐一個新區域時,會進行非常詳盡的市場調查與風險評估。其中,最關鍵的考量點有以下幾個面向:

首先,
「人口基數與消費潛力」絕對是首要之務。百貨公司需要足夠的人口來支撐日常營運,並帶來穩定且具消費能力的人潮。這不僅僅是看總人口,還會細分到可支配所得、年齡結構、家庭組成等。一個區域如果年輕族群多、高薪工作者比例高,那麼其消費潛力自然較大。

其次,
「地理位置與交通便利性」至關重要。百貨公司通常會選擇位於市中心、大眾運輸交會點、主要幹道旁,或鄰近交流道的地方。方便停車、容易抵達、能有效匯聚人流的區位,是其成功的基礎。如果交通不便,就算有廣大的人口,也很難吸引他們前來消費。

再者,
「土地取得與開發成本」也是一大考量。百貨公司佔地廣闊,需要大面積的商業用地。土地價格、開發限制、建物容積率、甚至有無適合的大型素地等,都會影響業者的投資意願。高昂的土地成本若無法透過預期營收攤平,業者自然會卻步。

此外,
「競爭環境與同業態分佈」也會納入評估。如果一個區域已有飽和的百貨或購物中心,新進者要脫穎而出將面臨巨大挑戰。業者會分析現有商場的定位、客群、品牌結構,尋找市場的空缺或差異化的機會。

最後,
「地方政府的態度與支持」也扮演一定角色。地方政府如果能提供土地租稅優惠、基礎設施配合、快速審批流程等行政協助,將大大增加業者投資的誘因與信心。

Q2:購物中心和百貨公司的差異在哪裡?消費者如何選擇?

雖然許多人會混用「百貨公司」和「購物中心」這兩個詞,但在零售業的實務上,它們確實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這也影響了消費者的選擇行為。


百貨公司(Department Store)的核心特色是「百貨齊全」,顧名思義就是商品種類包羅萬象,從美妝保養、服飾配件、精品珠寶、家電用品到家居寢具,應有盡有。它的營運模式通常是與各品牌採「聯營扣點」制,也就是品牌設櫃,百貨公司負責提供場地、行銷宣傳和共同收銀服務,並從銷售額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百貨公司非常注重品牌形象、精緻的購物氛圍、專櫃人員的服務品質,以及節慶檔期的促銷活動。消費者去百貨公司,往往是帶著明確的購物目的,或是追求一種高質感的購物體驗。


購物中心(Shopping Mall)的特點則是「複合式」和「體驗導向」。它的規模通常比單一百貨公司更大,除了零售店鋪,更強調多元的娛樂、餐飲、休閒設施。例如,大型影城、主題餐廳、美食街、兒童遊樂設施、甚至健身房、文創空間等,都可能是購物中心的組成部分。購物中心的營運模式更接近「包租公」,即將空間分租給各品牌與業者,收取租金。消費者前往購物中心,目的可能不僅是購物,更多是為了聚餐、看電影、遛小孩,或進行家庭休閒活動,它提供的是一種「一站式」的綜合生活娛樂體驗。


那麼,消費者該如何選擇呢?
如果您是追求特定品牌商品、注重專櫃服務、享受精緻購物氛圍,或是在特殊節日想選購禮品,百貨公司會是您的首選。

但如果您是想一次滿足購物、用餐、娛樂等多重需求,或是家庭出遊、朋友聚會,希望有更多樣的休閒選擇,那麼購物中心會是更合適的去處。現在許多大型購物中心也會引進百貨公司作為主力店,形成「百貨購物中心」的混合體,模糊了兩者的界線,提供更全面的服務。

Q3:線上購物對百貨公司的影響有多大?這些沒有百貨公司的縣市會受到什麼影響?

線上購物(電商)的崛起,對全球實體零售業都造成了顛覆性的影響,百貨公司當然也不例外。其影響是深遠且多方面的。

首先,
「分流了部分客源」。消費者可以透過網路,隨時隨地、輕鬆方便地購買商品,不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尤其是標準化商品(如3C產品、書籍、部分服飾),線上比價和配送的便利性,大大降低了消費者親臨百貨公司的動機。百貨公司過去引以為傲的「一站式購足」優勢,在某種程度上被電商所取代。

其次,
「加速了價格透明化」。消費者在線上輕易就能比較不同通路、不同平台的價格,使得百貨公司在定價策略上面臨更大壓力,過去透過實體店面資訊不對稱創造的利潤空間被壓縮。

然而,電商也促使百貨公司思考轉型。許多百貨集團積極發展自己的線上購物平台,甚至將線上線下服務(O2O)整合,例如線上訂購線下取貨、會員點數互通等,試圖創造新的消費體驗。

對於
沒有百貨公司的縣市來說,線上購物的影響則更為顯著,且可能呈現兩面性:

  • 正面影響:提升購物便利性與選擇性。對於居住在缺乏實體百貨的地區的居民來說,線上購物彌補了實體通路的不足。他們無需長途跋涉到外縣市的百貨公司,就能輕鬆買到全國甚至全球的商品,大大提升了購物便利性和商品選擇的多樣性。這讓他們的生活品質在購物層面上與都會區的差距縮小。
  • 負面影響:可能進一步降低實體百貨進駐的誘因。正是因為電商已經能夠滿足大部分的購物需求,使得實體百貨公司進駐這些地區的必要性與急迫性降低。業者在評估市場時,會將電商帶來的衝擊納入考量,如果當地居民透過電商已能滿足大部分需求,那實體百貨的預期效益就會被削弱,使得進駐更無利可圖。

總體而言,線上購物不僅改變了百貨公司的營運模式,也重塑了各縣市居民的消費習慣,特別是在沒有實體百貨的地區,電商儼然成為了重要的購物補給站。

Q4:這些沒有百貨公司的縣市,居民平常是怎麼滿足購物需求的?

這是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也反映了這些地區獨特的在地生活方式。沒有百貨公司,並不代表居民沒有消費能力或需求,而是他們有自己一套滿足購物需求的方式,而且往往更加貼近在地生活。

首先,
「量販店與連鎖超市」是這些地區居民最重要的日常購物場所。全聯、家樂福、大潤發等量販店和連鎖超市在台灣的滲透率非常高,幾乎深入每個鄉鎮。它們提供了最基本的生鮮食品、日常用品、雜貨,以及部分家電、服飾等,價格通常也比百貨公司實惠,是居民日常採買的首選。

其次,
「傳統市場與夜市」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台灣的傳統市場充滿生命力,不僅提供最新鮮的農漁產品、在地小吃,還有許多老字號的雜貨店、服飾店。夜市更是結合了美食、娛樂與購物的多元場域,是許多在地人休閒娛樂和滿足基本購物需求的地方。在這裡,人們買的不是品牌,而是實用性與在地特色。

再者,
「在地小型店家與專賣店」也各司其職。每個鄉鎮都有其「鎮上」的精華地段,集結了藥局、書局、服飾店、鞋店、文具店等小型專賣店。這些店家雖然規模不大,但提供在地居民便利的購物選擇,且通常與顧客建立起更深的人情連結。例如,許多地方會有「五金行」或「雜貨店」,幾乎什麼都賣,是當地人的百寶袋。

當然,前面也提到了
「線上購物與團購」。隨著網路普及,手機購物幾乎沒有地域限制。許多居民會透過PChome、momo、蝦皮等電商平台,購買大型家電、流行服飾、書籍、美妝品等,甚至參與各種社群團購,這大大擴展了他們的商品選擇範圍。

最後,對於一些特殊或高價商品需求,居民可能會選擇
「假日前往鄰近都會區的百貨公司或購物中心」。例如,嘉義縣的居民會到嘉義市區;雲林縣的居民可能選擇到斗六市區的誠品生活,或是南下到嘉義市、台南市,北上到彰化、台中;台東居民則可能會趁著假期到高雄等大城市進行一次性的「大採購」。這也成為許多家庭假日出遊、兼顧購物需求的一種方式。

Q5:未來這些縣市會不會有百貨公司進駐的可能?如果會,會是什麼樣的形式?

探討未來,是很有趣但也充滿變數的。我個人認為,傳統定義上的「大型綜合百貨公司」(如SOGO、新光三越)要大舉進駐這些縣市的機會相對較小,因為上述提及的人口、腹地、消費習慣等基本門檻仍然是客觀存在且難以在短期內改變的。然而,這並不表示這些縣市「永遠」不會有大型商業設施,更可能的會是
「不同形式」的複合式商業空間

首先,
「小型化、在地化的複合式商場」是可能性較高的發展方向。這些商場不會追求像都會區百貨公司那樣包羅萬象的品牌陣容,而是會更精準地鎖定當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和觀光客的消費特色。它們可能結合在地文創、特色餐飲、精品超市、書店、小型影城等元素,營造出一個有質感、有特色的休憩購物空間,例如雲林的誠品生活,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種模式投資規模較小,風險較低,也更容易融入當地生活。

其次,
「觀光型商場或Outlets」在部分觀光客眾多的縣市或許有潛力。像澎湖、金門、台東這類觀光產業發達的地區,如果能整合觀光資源,吸引特定品牌的免稅店或Outlets進駐, targeting的是短期且高消費力的觀光客群,而非完全依賴在地居民,或許能找到新的商業模式。這類模式的成功與否,高度依賴政府的觀光政策、基礎建設以及航空或海運的便捷性。

再者,
「結合地方創生與產業發展」的商業模式也值得關注。例如,如果某個縣市的特定產業(如農業加工、文創手作)發展成熟,形成產業聚落,就有可能吸引相關零售業態的進駐,形成具備特色的「主題式商場」,而非傳統意義上的百貨公司。這需要地方政府更積極的產業輔導與招商引資。

此外,
「數位與實體融合的嘗試」也可能出現。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線上線下結合」的零售據點,例如電商平台在這些縣市設立體驗店或快閃店,或是以智能販賣機、無人商店的形式,彌補實體通路的不足,同時結合科技互動,提供新穎的消費體驗。

總結來說,這些縣市未來若有百貨公司型態的商業設施,將不再是單純複製都會區的模式,而是會
更具彈性、更在地化、更強調體驗或特定主題的複合式商業體。這將是對業者營運智慧和地方政府發展願景的一大考驗。

哪個縣市沒有百貨公司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