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ima 是什麼:探索海上孤島的深層故事與歷史迷蹤

某天你可能無意間滑到一張照片,那是一座漂浮在海上、佈滿頹廢水泥建築的孤島,看起來既神祕又帶著一絲末日般的氣息。你心裡或許會納悶:「這究竟是哪裡啊?Hashima 是什麼呢?」說實話,這個問題背後蘊藏著一段令人唏噓不已的歷史,它不只是一個地理名詞,更是一座承載著日本工業化興衰、人性掙扎與歷史傷痕的縮影喔。

快速答案: Hashima(發音為「哈西馬」),更廣為人知的名稱是「端島」(Hashima)或因其外形酷似戰艦而得名「軍艦島」(Gunkanjima),是位於日本長崎縣外海的一座小型孤島。它曾經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以水下煤礦開採聞名,但在1974年煤礦關閉後被徹底廢棄,成為一座無人島。如今,它因其獨特的工業遺跡和複雜的歷史背景(尤其是二戰期間的強徵勞工爭議),於201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是極具象徵意義的歷史地標呢。

Hashima 的地理位置與獨特外貌:一艘漂浮在海上的「軍艦」

Hashima,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軍艦島」,確切地說,它位於日本長崎港西南方約15公里的海域。這座島嶼的面積真的非常小,據說只有大約6.3公頃,也就是不到一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但你看到它的第一眼,絕對會被它那獨特又震懾人心的外貌給吸引住。

它的外形,就像它的別名一樣,的確非常神似一艘停泊在海上的軍艦,尤其從空中俯瞰,島嶼周圍高聳的防波堤和內部密集林立的水泥高樓,活脫脫就是一艘被時間遺棄的戰艦。這些建築多數都是由混凝土建造的公寓大樓,密密麻麻地擠在島上,最高甚至達到九層樓,層層疊疊,形成了一種視覺上的壓迫感,也透露著過去人滿為患的熱鬧景象。這種獨特的景觀,也讓它成了許多攝影師和歷史愛好者追逐的焦點呢。

Hashima 的地形特色與建築群

  • 四面環海的孤立: 它真的是一座孤島,四周都是一望無際的大海,也因此,島上居民的生活與外界聯繫,全賴船隻,這也塑造了它獨特的社群文化。
  • 高聳的防波堤: 為了抵禦颱風和海浪,島嶼外圍建造了堅固的混凝土防波堤,這也讓它看起來更像一艘船的船舷。
  • 密集的水泥森林: 島上幾乎沒有自然空間,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緊密相連、高低錯落的混凝土公寓樓。這些建築不僅是居民的住所,也包含了商店、學校、醫院等各種生活設施,完全是為了最大化利用有限的空間而設計的呢。
  • 連接的通道與天橋: 由於空間有限,島上的建築之間常常透過通道和天橋連接,這讓居民可以不經地面就能穿梭於不同樓宇之間,這點也讓人對當時的建築設計和居民生活方式感到好奇不已。

從繁榮到廢棄:Hashima 的礦業黃金時代與煤炭帝國

Hashima 的故事,其實是一部活生生的日本近代工業化歷史。它的命運與「煤炭」這兩個字緊密相連。時間回到19世紀末,人們在這座小島周邊的海底發現了豐富的煤炭資源,從此,這座原本默默無聞的島嶼,徹底改變了它的命運。

三菱財閥的介入與 Hashima 的崛起

1890年,日本著名的三菱財閥(當時的三菱合資會社)收購了Hashima,並開始大規模地進行海底煤礦的開採。三菱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技術,興建了深達海平面以下數百公尺的礦井,引進了當時最先進的採礦設備。這一舉動,不僅讓Hashima成為日本重要的能源供應地,更將其推向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想像一下,一座面積如此小的島嶼,竟然能容納數千人共同生活與工作!隨著煤礦產量的不斷攀升,為了解決大量礦工及其家屬的居住問題,三菱在島上瘋狂地蓋樓。是的,就是你現在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水泥高樓,它們是當時為了應對人口爆炸性增長而快速興建的。到了1959年,Hashima 的人口達到了歷史巔峰,超過5200人,而當時的島嶼面積才0.06平方公里左右,你說誇不誇張?這讓它的人口密度達到了每平方公里83,500人,甚至比當時東京的人口密度還要高得多呢!這數字是不是聽起來就很驚人?簡直是個「海上蟻窩」啊。

繁華海島上的現代生活

可別以為島上的生活就只是單純的採礦和住宿喔!為了留住礦工、提高生產力,三菱財閥在Hashima上建設了相當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娛樂設施,簡直就是一個自給自足的「海上都市」呢。

  • 居住: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各式各樣的鋼筋混凝土公寓樓,它們被設計成可以抵禦海風侵蝕和颱風的堅固結構。每個家庭的居住空間雖然不大,但至少提供了遮風避雨的場所。
  • 教育: 島上有小學和中學,確保礦工子女能夠接受教育。當時還流傳著一種說法,Hashima 的學生們成績普遍都很好,畢竟在島上,誘惑較少,大家也比較專心讀書吧?
  • 醫療: 當然也有醫院和診所,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畢竟礦工的工作風險很高,醫療設施是必不可少的。
  • 商店與娛樂: 這才是最讓人驚訝的地方!島上竟然有電影院、理髮廳、撞球館、公共澡堂、甚至還有柏青哥店!還有各式各樣的商店,販售日常生活用品。居民們在工作之餘,也能在島上享受娛樂和購物的樂趣。這也反映了當時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下,企業對員工福利的重視,畢竟有好的福利才能留住人才嘛。
  • 宗教與信仰: 甚至還有寺廟和神社,滿足居民的精神需求。

可以說,當時的Hashima 就像一個微型的社會,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人們在這裡出生、成長、工作、結婚、老去,完全能夠在島上過著完整而現代化的生活。不過,這樣繁華的景象並沒有持續太久。

能源轉型與煤礦的衰落

進入1960年代後,全球能源結構開始發生變化,石油逐漸取代煤炭成為主要的能源來源。這對日本的煤礦業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許多煤礦紛紛關閉。Hashima 的海底煤礦由於開採成本高昂,也難逃厄運。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礦工們開始陸續離開這座島嶼,前往其他地方尋找新的工作機會。

到了1974年,三菱正式關閉了Hashima 的煤礦,這也宣告了這座「海上都市」的徹底終結。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島上所有居民全部撤離,Hashima 瞬間從一個熱鬧非凡的「海上黃金島」,變成了一座毫無人煙的「幽靈島」。那些曾經充滿歡聲笑語的公寓、商店和學校,就這樣被時間遺棄,任憑風吹雨打,逐漸走向荒蕪。想到這,心裡是不是也跟著唏噓起來了呢?

歷史的陰影:Hashima 與強徵勞工的沉痛記憶

Hashima 的故事並不是只有工業繁榮與衰落這麼簡單,它還承載著一段極其沉重且充滿爭議的歷史,這也正是它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後,引發國際關注與批評的主要原因。這段歷史,與二戰期間日本的強徵勞工問題息息相關。

被遺忘的苦難:韓國與中國勞工的血汗

在二戰期間,由於戰爭需求,日本國內勞動力嚴重短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本政府和當時的企業(包括三菱)透過各種手段,從朝鮮半島(當時被日本殖民統治)和中國強行徵用了大量勞工。這些被強徵來的勞工,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被迫從事重度體力勞動,其中就包括了Hashima 的海底煤礦。

許多歷史文獻和受害者證詞都指出,當時Hashima 礦井中的工作條件極為艱苦,甚至可以用「地獄」來形容。礦井深達海平面以下數百公尺,濕度高、溫度高、通風差,粉塵瀰漫,瓦斯爆炸的風險也極大。勞工們每天工作時間長,卻只獲得微薄甚至沒有薪資,居住條件也遠不如日本本土礦工。根據多方資料,在Hashima 島上,因事故、疾病或營養不良而死亡的勞工不在少數,他們被剝奪了基本的人權和尊嚴。

這段歷史對於韓國和中國人民來說,是一段無法磨滅的傷痛。他們認為,Hashima 作為「明治日本的工業革命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卻沒有充分地承認和銘記這段強徵勞工的黑暗歷史,是對受害者及其家屬的二度傷害。他們呼籲日本政府和相關企業,應當正視這段歷史,並為受害者提供應有的賠償和道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地位的爭議

2015年,Hashima 在「明治日本的工業革命遺產:鋼鐵、造船和煤礦」的整體項目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遺產。這個消息一出,立刻在國際上引發了軒然大波。

韓國政府和民間團體強烈抗議,認為日本在申遺過程中,刻意淡化甚至迴避了強徵勞工的歷史事實。他們指出,這些遺址雖然是日本工業現代化的象徵,但也同時是無數被強徵勞工血汗的見證。經過多方協商,日本政府最終在世界遺產委員會上口頭承諾,將設立信息中心,解釋包括強徵勞工在內的「所有歷史」。然而,此後日方在履行這項承諾方面的表現,依然備受爭議,被批評未能充分反映這段歷史的沉重性。

我個人認為,世界遺產不僅僅是讚頌人類文明的成就,更應該是警示歷史錯誤、反思過去的載體。如果我們只看到了輝煌,卻選擇性地遺忘了苦難,那麼這份「遺產」的意義,恐怕也會大打折扣。Hashima 就像一面鏡子,映照著日本工業化的光輝,也反射出戰爭時期人性的陰暗面,提醒我們歷史的複雜性和多面性。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談論Hashima 時,絕不能只把它當作一個廢墟或觀光景點,而必須深入了解它所承載的,那段沉重而深刻的歷史。

Hashima 的「廢墟之美」與文化影響力

儘管Hashima 承載著沉重的歷史記憶,但它獨特、荒涼而又充滿故事的「廢墟之美」,也使其在流行文化和藝術創作中佔據了一席之地,吸引了全球無數人的目光。這種對廢棄建築和末日景觀的迷戀,我們稱之為「廢墟美學」或「urbex (城市探險)」。

末日景象的魅力:廢墟攝影與藝術靈感

Hashima 那被海水侵蝕、植物攀附、建築結構搖搖欲墜的景象,本身就是一幅巨大的、不斷變化的藝術品。它呈現出時間與自然對人造物的無情侵蝕,這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和時間的痕跡,對許多攝影師來說簡直是天堂。他們用鏡頭捕捉這份荒涼中的壯麗,以及那些在時間洪流中被遺忘的故事。許多電影、漫畫和遊戲的設計師,也從Hashima 得到了靈感,創造出一個個末日後的世界或神秘的場景。

流行文化的符號:從電影到電玩

Hashima 的獨特外形和神秘氛圍,使其成為了流行文化中反烏托邦、廢墟主題的絕佳取景地。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它在好萊塢大片中的亮相:

  • 《007:空降危機》(Skyfall,2012)的靈感來源: 電影中反派席爾瓦(Raoul Silva)在海上的神秘基地,其原型和部分場景的靈感就是來自Hashima。雖然實際拍攝並不在島上進行,但電影的視覺設計完美捕捉了Hashima 那種頹廢、孤寂又帶有危險感的氛圍,讓更多人對這座「幽靈島」產生了好奇心。相信許多人都是因為這部電影,才第一次聽說軍艦島這個地方的吧?
  • 紀錄片與影視作品: 多年來,有許多日本及國際的紀錄片都曾深入Hashima,試圖揭開這座島嶼的神秘面紗,記錄其歷史和現狀。這些作品通常會結合舊照片、採訪前居民等方式,讓觀眾更立體地了解這座島嶼的前世今生。
  • 電玩遊戲: 在一些生存類、恐怖類或末日題材的電玩遊戲中,也能看到以Hashima 為靈感設計的場景,營造出緊張、壓抑的氛圍。

這些文化作品的傳播,讓Hashima 不再只是一個地理名詞或歷史遺跡,它已經變成了一個充滿想像空間的符號,代表著人類對過去的緬懷、對未來的警示,以及對「被遺忘」這件事的某種浪漫化想像。

Hashima 的現狀與參觀體驗:一扇通往過去的窗

現在的Hashima,在經過多年的風化侵蝕後,大部分建築都已經破損不堪,有些甚至有倒塌的危險。出於安全考量和對歷史遺跡的保護,島嶼並非完全開放,只有部分區域對公眾開放參觀。如果你想親自感受這座島嶼的氛圍,體驗一趟時光之旅,是完全有可能的喔!

登島參觀:規定與安全考量

自從Hashima 在2009年正式對外開放觀光後,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但由於島上環境特殊,參觀是受到嚴格管制的。

  1. 必須跟隨導遊: 遊客不能自行登島,必須參加由長崎當地業者舉辦的「軍艦島登島遊覽船行程」。這些業者會提供導遊,帶領遊客在島上指定區域進行參觀。
  2. 登島條件嚴格: 考慮到天氣和海況對安全有直接影響,如果風速過大、浪高超過規定(通常是超過0.5米),登島行程就會被取消。所以,如果你計畫前往,一定要提前預訂並關注當天的天氣狀況,以免撲空啊!
  3. 活動範圍受限: 遊客只能在島上預先鋪設的觀光步道和觀景平台上活動,禁止進入建築物內部或未開放區域。這是為了保護遊客安全,同時也為了保護這些脆弱的歷史遺跡不被進一步破壞。畢竟這些建築已經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雨侵蝕,結構並不穩定。
  4. 導遊解說: 登島後,導遊會為遊客詳細介紹Hashima 的歷史、建築特色以及當時居民的生活。這也是了解這座島嶼故事最直接的方式。許多導遊本身就是長崎本地人,他們對這座島嶼有著深厚的感情和知識。

從長崎港搭船前往Hashima 大約需要30到40分鐘。航行途中,船上通常會播放關於Hashima 的歷史影片,讓你對即將看到的景象有初步的認識。當船隻緩緩靠近Hashima 時,那獨特的輪廓從海平面浮現,會讓你瞬間感覺像穿越到了另一個時空,非常震撼。

參觀者的感受與反思

去過Hashima 的人,感受通常都非常複雜。一方面,你會被那種巨大的、被廢棄的工業遺跡所震懾,感受到時間流逝的滄桑感,以及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另一方面,當你聽到那些關於曾經的繁榮生活,以及那段沉重強徵勞工歷史的解說時,內心又會湧現出沉重與反思。

許多人參觀後表示,Hashima 不僅僅是一個「廢墟」,它是一個活生生的歷史教室。它提醒著我們,在追求工業發展和國家強大的過程中,不應該忘記那些曾經付出巨大代價、甚至被犧牲的個體。這也是為什麼,Hashima 的存在,以及它所引發的討論,對我們理解歷史、反思戰爭和人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讓我們意識到,歷史從來都不是單一面向的,而是由無數個複雜且相互交織的故事所構成的呢。

Hashima 不只是個島:它所承載的歷史意義與反思

總而言之,Hashima,這座曾經繁榮又被遺棄的「軍艦島」,遠遠不只是一座充滿廢墟的孤島。它就像一個巨大的歷史檔案,記錄著日本近代工業化進程中的輝煌與陰影,也挑戰著我們對於歷史、記憶與遺產的認知。

工業革命的縮影與警示

Hashima 無疑是「明治日本工業革命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展示了日本如何在明治維新後,迅速引進西方技術,發展重工業,從一個封建國家轉變為亞洲首個工業強國。島上密集的建築群和先進的採礦技術,都印證了那個時代日本在技術和經濟上的飛躍。

然而,它也警示著工業發展可能帶來的代價。資源的過度開採、能源結構的變化導致的產業衰落、以及在追求經濟發展過程中可能忽略的人權問題,都在Hashima 的命運中得到了體現。它讓我們反思,人類在征服自然、發展科技的同時,是否也應當更加重視永續性,以及對個體生命的尊重?

戰時歷史的警示與記憶的傳承

Hashima 最沉重也最具爭議的部分,無疑是其與二戰期間強徵勞工的聯繫。它見證了戰爭的殘酷,以及在戰爭機器下,無數普通人被剝奪自由、尊嚴甚至生命的悲劇。這段歷史是日本與其鄰國之間關係中一個敏感而重要的課題。

Hashima 被列為世界遺產,理論上應該承擔起「傳承歷史記憶」的責任。正如許多歷史學家和國際組織所強調的,對歷史的完整呈現,包括其光明與黑暗面,才是真正的尊重歷史。如果我們只紀念成就,卻選擇性地遺忘苦難,那麼歷史的教訓就無法真正地被吸取。Hashima 的存在,時刻提醒我們,要正視過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避免歷史的悲劇重演。這也是為什麼,當你下次聽到「Hashima 是什麼」這個問題時,你腦海中浮現的,不該只是一座廢棄的島嶼,而是一部充滿複雜情感、值得我們深思的歷史長卷。

常見問題 Q&A

Q1:軍艦島現在還能去嗎?參觀需要注意什麼?

是的,軍艦島(Hashima)在特定的條件下是可以參觀的喔!它從2009年開始重新對外開放觀光,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前往。不過,參觀軍艦島並不像去一般的旅遊景點那麼隨意,因為它畢竟是一座荒廢多年的島嶼,考量到安全因素和對歷史遺跡的保護,登島參觀是受到嚴格管制的。

首先,你必須要透過長崎當地的正規旅行社預訂「軍艦島登島遊覽船行程」。這些旅行社通常會提供往返船隻、專業導遊,並且會負責處理所有登島所需的手續。個人是絕對不能隨意登島的,這是為了你的安全,也是為了保護島上的脆弱建築,畢竟它們已經經歷了幾十年的風吹雨打,結構並不穩固。

其次,天氣狀況是決定能否登島的關鍵因素。如果當天風浪過大,超過了規定的安全標準,登島行程就會被取消。所以,建議你在規劃行程時,最好能預留備用方案,並密切關注天氣預報。畢竟,大海的變幻莫測,我們還是要尊重自然的嘛。

最後,當你成功登島後,活動範圍會被嚴格限制在預設的觀光步道和觀景平台上。為了你的安全,也為了避免對遺跡造成不必要的破壞,你不能隨意進入廢棄的建築內部,也不能脫離導遊的帶領。導遊會在一路上為你講解島嶼的歷史、居民的生活以及採礦的過程,這些解說通常都非常精彩,能讓你更深入地了解這座島嶼的故事,絕對能讓你不虛此行喔。

Q2:為什麼Hashima會被稱為「軍艦島」?

Hashima 之所以會被稱為「軍艦島」(Gunkanjima),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獨特的外形。如果你從海上,特別是從空中俯瞰這座島嶼,你會發現它四面環繞的高聳混凝土防波堤,以及內部密集林立的鋼筋混凝土高樓,整體輪廓看起來簡直就像一艘巨大的、停泊在海上的戰艦!

想像一下,那高大的防波堤就像船舷,而島上密集的建築群則像是艦橋和上層結構。這種視覺上的高度相似性,讓當時的人們一眼望去,就聯想到軍艦。這個形象化的稱呼「軍艦島」,其實是民間對它的俗稱,後來卻因為其生動貼切,反而比它原來的官方名稱「端島」(Hashima)更廣為人知,甚至成為了它的一個代名詞。

這個別名不僅反映了它的外貌特徵,也間接反映了它在當時日本工業化和戰備時期的重要性。它就像一艘能源的「戰艦」,在海中默默地為日本提供著重要的煤炭資源。是不是覺得這個名字特別有意思呢?

Q3:Hashima被列入世界遺產的爭議點在哪裡?

Hashima 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確實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議題,尤其是在韓國和中國等受害國之間。這份爭議主要集中在對其歷史的「不完整呈現」上。

日本政府將Hashima 作為「明治日本的工業革命遺產」之一進行申報,強調它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對於日本迅速實現工業現代化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他們側重展示這座島嶼在煤礦開採技術、工業化建築以及當時社會生活方面的成就。從這個角度看,Hashima 確實是日本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縮影,無可厚非。

然而,問題就出在「全面性」上。二戰期間,大量的朝鮮半島人民和中國勞工在非自願的情況下,被強徵到Hashima 的海底煤礦進行勞動,他們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工作,面臨著飢餓、疾病和高強度的勞動,甚至有不少人因此喪生。這段充滿血淚的歷史,卻在申遺過程中被日方輕描淡寫,甚至刻意迴避。

韓國等國認為,如果一個遺產項目包含了如此沉重且不光彩的歷史,那麼在申遺和後續的展示中,就必須充分且誠實地提及這段歷史,並對受害者表達應有的尊重和反省。他們擔心,如果只突出其「工業輝煌」而忽略了「強徵勞工」的黑暗面,無異於美化歷史,這對於那些經歷過苦難的倖存者及其家屬來說,是極大的不公和傷害。

最終,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日本政府在2015年世界遺產委員會的會議上口頭承諾,將設立信息中心,解釋包括強徵勞工在內的「所有歷史」。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外界普遍認為日本在履行這項承諾上做得並不夠到位,這也讓Hashima 的世界遺產地位,始終伴隨著這份難以抹去的歷史爭議。這也提醒我們,歷史的真相,不應該被選擇性地遺忘或掩蓋。

Q4:Hashima上的人都住在哪裡?生活是怎樣的?

Hashima 的居民們主要居住在島上那些高大、密集又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公寓樓裡。由於島嶼面積非常有限,為了容納大量礦工及其家屬,這些公寓樓被設計成盡可能地利用每一寸空間,所以看起來都非常緊湊,甚至有點擁擠。

當時,Hashima 的居住條件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現代化的。每戶家庭都會有自己的居住單元,雖然空間可能不大,但畢竟是當時少數擁有「海上公寓」的地方。公寓樓之間通常有相互連接的通道和天橋,讓居民可以在不落地的情況下,方便地在不同樓宇間穿梭,這在當時來說可是非常先進的設計喔!

至於島上的生活,可以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甚至比許多日本本土的偏遠礦山社區還要來得豐富。三菱財閥為了留住這些重要的礦工,在島上建設了非常完善的生活設施。想像一下:

  • 教育: 有小學和中學,孩子們可以在島上接受教育,不用跑到對岸去。
  • 醫療: 設有醫院和診所,為居民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畢竟採礦工作風險高,醫療保障是必需的。
  • 購物: 有各種商店,像是雜貨店、肉店、魚店等,居民可以在島上買到日常生活所需的一切,非常便利。
  • 娛樂: 最令人驚訝的可能是,島上竟然有電影院、理髮廳、美容院、撞球館、公共澡堂,甚至還有柏青哥店!這讓居民在工作之餘,也能有豐富的娛樂生活,一點也不會覺得無聊呢。
  • 精神生活: 還有寺廟和神社,滿足居民的信仰需求。

儘管空間有限,但Hashima 居民的生活卻非常豐富和自足。他們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社區文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因為島嶼的封閉性而顯得更加緊密。這座島嶼就像一個微型的社會,在那個年代,這裡的生活品質甚至比許多鄉下地方還要好。不過,別忘了,這份繁華的背後,也有著礦工們在高風險下勞作的艱辛,以及那些被強徵勞工所遭受的非人待遇,這也是我們在談論Hashima 居民生活時,不能忽略的另一個面向喔。

Q5:Hashima為什麼會被廢棄?

Hashima 之所以會被徹底廢棄,主要原因是日本國內能源政策的重大轉變,以及隨之而來的煤礦業的衰落。這是一個典型的「夕陽產業」故事。

在二戰結束後,一直到1960年代中期,煤炭在日本的能源供應中都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Hashima 的海底煤礦,作為當時日本最重要的煤礦之一,為國家經濟的復甦和高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那時候,礦工們的收入也相對豐厚,Hashima 甚至被譽為「綠寶石之島」,象徵著當時日本工業的蓬勃發展。

然而,到了1960年代後期,全球的能源結構開始發生了劇烈變化。相對成本更高、環境污染更嚴重的煤炭,逐漸被更經濟、更清潔的石油所取代,這就是所謂的「能源革命」。日本也順應這一趨勢,開始大幅減少對煤炭的依賴,轉而從中東等地區大量進口廉價的石油。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日本國內的許多煤礦,包括Hashima 在內,都面臨著巨大的經營壓力。Hashima 的海底煤礦開採深度越來越深,採礦成本也越來越高,相對於進口石油的價格,已經完全失去了競爭力。繼續開採下去,只會導致巨大的虧損。

因此,經營Hashima 煤礦的三菱公司在經過評估後,最終於1974年1月15日,正式宣布關閉Hashima 的所有煤礦。隨著煤礦的關閉,島上的所有居民,包括礦工、他們的家屬以及其他服務人員,都在短短的三個月內全部撤離。曾經熱鬧非凡的「海上都市」,就這樣在一夜之間變成了無人居住的「幽靈島」,任憑大自然的力量將其吞噬。

所以說,Hashima 的廢棄,並非是突發事件,而是時代巨輪滾動下,能源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結果。它見證了一個產業的興衰,也反映了人類社會在追求進步過程中,不斷變化的需求和選擇。這也是Hashima 故事中,一個非常關鍵的轉折點喔。

Hashima 是什麼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