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塵室一定要穿無塵衣嗎?深度解析淨化服的重要性與等級劃分

你是不是也曾好奇,走進那些高科技廠房或實驗室時,為什麼大家都穿得像外星人一樣,把全身包得密不透風?我最近就遇到一位朋友小陳,他準備去一間半導體廠面試,聽說以後可能需要在無塵室裡工作。他問我:「欸,無塵室一定要穿無塵衣嗎?感覺穿起來會很悶熱,是不是有時候可以偷懶不穿啊?」

簡而言之,是的,絕大多數情況下,無塵室幾乎是「必須」穿著無塵衣的。這不是什麼選項,而是為了確保產品品質、實驗精確度,甚至工作人員安全的關鍵要求。 無塵衣,或稱為淨化服,是無塵室環境控制污染最直接、最重要的一道防線。

今天,我就來跟大家深入聊聊,為什麼無塵室對穿著的要求會這麼嚴格?無塵衣究竟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以及不同等級的無塵室,對無塵衣又有什麼不一樣的規定呢?

為什麼無塵室要求嚴格的服裝規範?污染的隱形威脅

你或許會想,不過就是幾粒灰塵,有那麼嚴重嗎?答案是:非常嚴重!在許多高科技產業,例如半導體製造、精密光學、生物製藥、醫療器材,甚至是太空科技領域,產品的精密程度已經達到微米甚至奈米級別。這時候,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微小顆粒,都可能成為致命的「殺手」,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你知道嗎?人類本身就是最大的污染源之一!光是我們正常活動時,身上就會不斷產生數以百萬計的微粒,這些「無形」的污染源包括:

  • 皮屑與毛髮: 我們的皮膚每分每秒都在脫落皮屑,頭髮也會掉落,這些都是微小的有機顆粒。
  • 衣物纖維: 我們日常穿的棉質、羊毛衣物,會不斷釋放肉眼看不見的纖維碎屑。
  • 呼吸與說話: 呼出的氣體、唾液微粒,都含有水氣和細菌。
  • 體表微生物: 皮膚表面附著的細菌、黴菌等等。
  • 從外界帶入的灰塵: 沾黏在鞋子、衣物上的環境灰塵。

想像一下,如果沒有無塵衣的保護,這些原本在我們身上看似無害的微粒,進入到無塵室這種極度敏感的環境中,就像是「空投炸彈」一樣。它們可能會附著在晶圓上,導致電路短路;它們可能污染培養皿中的細胞,造成實驗失敗;它們也可能進入精密儀器內部,影響其運作精準度。

所以,無塵衣的存在,就是為了將人體所產生的這些微粒,盡可能地「封鎖」起來,阻斷它們進入潔淨環境,從源頭上控制污染。這就像是為每位進入無塵室的人員,量身打造了一套「個人專屬的潔淨屏障」,確保產品生產和實驗過程的潔淨度達到最高標準。

無塵衣的「身份證」:從ISO潔淨等級看服裝要求

無塵室可不是都一個樣喔!它也是有分等級的,而且不同等級的無塵室,對環境潔淨度、人員進出流程以及無塵衣的要求都有著天壤之別。國際上最普遍採用的標準是 ISO 14644-1,它將無塵室分為 ISO Class 1 到 ISO Class 9。

這個等級數字越小,代表潔淨度要求越高,環境中允許的微粒數量就越少。舉例來說,ISO Class 1 或 2 通常是半導體製造核心區域,而 ISO Class 7 或 8 則可能應用於一些包裝或組裝區域。

那麼,不同等級的無塵室,對無塵衣的要求具體是怎麼樣的呢?我做了一個簡單的表格,讓你一目瞭然:

ISO 潔淨等級 每立方公尺空氣中 ≥ 0.1 µm 微粒最大允許數 典型的應用領域 最低無塵衣穿著要求(參考)
ISO Class 1-2 10 – 100 超高精度半導體、奈米技術 全套無塵連身服(連帽)、無塵鞋/靴、手套、口罩、護目鏡,可能需要多層手套、專用內衣
ISO Class 3-5 100 – 10,000 半導體製造、精密光學、部分製藥填充 全套無塵連身服(連帽)、無塵鞋/靴、手套、口罩、護目鏡
ISO Class 6 100,000 一般半導體組裝、光學鏡片組裝 無塵連身服(可能不連帽,但需戴帽)、無塵鞋/鞋套、手套、口罩
ISO Class 7-8 1,000,000 – 10,000,000 製藥包裝、食品加工、部分組裝區 無塵外套/實驗衣、無塵鞋套、髮帽、口罩
ISO Class 9 不適用(類似普通辦公室) 一般辦公室、倉庫等非潔淨區域 無特殊要求,但通常與潔淨區隔開

注意喔:這個表格的穿著要求只是「參考」的最低標準,實際情況會根據不同公司、不同製程的嚴格程度而有差異。有些公司可能會為了追求極致潔淨,即使是 ISO Class 7 也要求穿到連身服。所以,一切還是以你所在場域的SOP(標準作業程序)為準喔!

無塵衣的「武裝」:各部位淨化服的細節與功能

一套完整的無塵衣,可不是隨便一件衣服就能替代的,它是由多個特殊設計的組件構成的「武裝」,每一個部位都有其不可或缺的功能。

無塵連身服 (Cleanroom Coveralls)

這是無塵衣的核心部分,通常是連身設計,將全身從頭到腳幾乎完全覆蓋。

  • 材質: 最常見的是由100%聚酯纖維(Polyester)織成,並帶有導電纖維(Carbon Fiber)。這種材質的優點是本身不易產生棉絮,纖維強度高不易脫落,而且具備防靜電功能,避免靜電吸附微粒。有些高階的無塵衣,甚至會採用Gore-Tex或其他特殊複合材料,兼顧防護與透氣性。
  • 設計: 通常採用無縫線或內縫線設計,減少線頭脫落的風險。拉鍊也會隱藏起來,或者使用塑膠按扣。有些連身服的袖口和褲管會設計成鬆緊帶或可調節的魔鬼氈,確保與手套、鞋子緊密結合,防止微粒從縫隙中逸出。
  • 功能: 主要作用是阻擋人體皮屑、毛髮、衣物纖維等污染源外洩,同時也防止外部微粒附著到日常衣物上,再透過日常衣物進入無塵室。

無塵頭罩 (Cleanroom Hoods)

這是用來包覆頭部和頸部的。

  • 設計: 有些頭罩會與連身服設計成一體,有些則是分開的。它們通常會覆蓋到脖子,並將前額、耳際等部位完全包覆。一些設計會預留透明的塑膠視窗,方便配戴護目鏡。
  • 功能: 阻擋頭髮、頭皮屑以及耳垢等潛在污染源,特別是那些細小的毛髮,它們非常輕,很容易隨氣流飄散。

無塵鞋/靴或無塵鞋套 (Cleanroom Boots/Booties & Shoe Covers)

穿戴在腳上,用於覆蓋或替換日常鞋子。

  • 材質與功能: 無塵鞋通常由PU或PVC材質製成,具有良好的防滑性和靜電消散功能(ESD)。鞋底會特別設計成不易積累灰塵的紋路。無塵鞋套則是套在日常鞋子外面,提供一層基本的防護。
  • 重要性: 阻擋鞋底從外界帶入的灰塵、泥土,同時避免日常鞋子的材質磨損產生微粒。ESD功能更是防止靜電積聚,避免對敏感電子元件造成損害。

無塵手套 (Cleanroom Gloves)

保護雙手,防止手部的皮屑、汗液和指紋污染產品。

  • 材質: 最常見的是乳膠(Latex)、丁腈橡膠(Nitrile)、聚氯乙烯(PVC)等材質。其中,丁腈手套因其不易引起過敏、耐化學腐蝕、耐穿刺且無粉的特性,在高階無塵室中應用最廣泛。
  • 要求: 必須是無粉(powder-free)手套,避免手套上的滑石粉或玉米澱粉成為新的污染源。
  • 穿戴: 通常會穿戴在無塵衣袖口的外面,確保手套與衣物之間沒有縫隙,形成完整的阻隔。在高潔淨度要求下,甚至會要求戴兩層手套。

無塵口罩 (Cleanroom Face Masks)

用於覆蓋口鼻,阻擋呼吸和說話時產生的飛沫和微粒。

  • 類型: 通常是三層或四層過濾設計,過濾效率高,能有效阻擋微米級的顆粒。
  • 功能: 人在呼吸和說話時會排出大量的微粒和水蒸氣,口罩能有效地將這些污染源攔截住。

護目鏡 (Safety Goggles)

雖然不直接針對微粒污染,但在許多無塵室中,特別是涉及化學品或雷射操作的環境,護目鏡是保護眼睛的必需品。

總之,每一件無塵衣的組件,都是經過精心設計和嚴格篩選的,目的就是要達到最大的污染控制效果。它們的材質、設計和穿戴方式,都是為了應對無塵室的嚴苛要求而存在的。

穿戴藝術:無塵衣的正確穿脫流程 (Gowning Protocol)

別以為有了無塵衣就萬事大吉了,穿戴和脫下的過程,其實也是一門「藝術」,更是污染控制的關鍵環節!不正確的穿脫方式,分分鐘會讓你的努力功虧一簣,把外界的灰塵或自身的污染帶入潔淨區,或是將潔淨區的物質帶出。

大部分無塵室都會設有專門的「更衣室」或「氣閘室」(Gowning Room/Air Lock),這個區域會分為「潔淨區」和「非潔淨區」或「準潔淨區」,並有清晰的界線,讓你在穿脫過程中,逐步過渡到潔淨狀態。這點非常重要喔!

以下是一個典型的、較為嚴格的無塵衣穿脫流程:

穿戴流程 (Gowning Protocol)

  1. 個人準備與預備清潔:
    • 換裝: 在進入更衣室前,先將日常衣物換下,穿著公司提供的無塵內衣褲(有些高潔淨度要求)。
    • 清潔手部: 使用消毒洗手液徹底清洗雙手,並用無塵擦手紙擦乾。這一步是最基本的,但也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
    • 取下個人物品: 脫下手錶、戒指、項鍊、耳環等任何飾品,手機也必須依規定放置或帶入(通常需要經過特殊清潔和包裝)。
  2. 進入更衣室的第一步 (從非潔淨區進入準潔淨區):
    • 穿著無塵鞋或鞋套: 通常會有一條「分界線」,在此線前脫下或套上無塵鞋,跨過線後才算進入準潔淨區。有些場域是直接換上專用無塵鞋。
    • 戴上髮帽或頭巾: 確保所有頭髮(包括劉海和後頸的頭髮)都完全包覆在內。
    • 戴上口罩: 緊密貼合臉部,覆蓋口鼻,確保呼吸時不會有空氣從縫隙逸出。
  3. 進入更衣室的第二步 (進入潔淨區前):
    • 穿戴無塵連身服: 這是最關鍵的一步。通常會從褲管開始穿,然後是上身。穿的過程中要非常小心,避免衣服接觸到地面或其他非潔淨表面。拉鍊或按扣要完全扣好。
    • 穿戴無塵頭罩: 如果是分體式的頭罩,在穿好連身服後再戴上,確保頭罩與連身服領口緊密結合,不留縫隙。
    • 穿戴無塵手套: 通常會將手套的袖口套在無塵衣的袖口外面,形成雙層防護,並用手指調整好,確保舒適且無皺褶。如果需要戴兩層手套,則先戴內層,再戴外層。
    • 穿戴護目鏡: 如果有規定,最後戴上護目鏡。
  4. 空氣浴除塵 (Air Shower):
    • 穿戴完畢後,通常會經過一道「風淋室」(Air Shower)。風淋室會從多個方向吹出高速潔淨空氣,將無塵衣上可能附著的微粒吹落,進一步淨化。這是進入核心潔淨區前的最後一道關卡。

脫下流程 (Doffing Protocol)

脫下無塵衣的順序大致與穿戴相反,但核心原則是避免將潔淨區的污染帶到非潔淨區,同時也要避免無塵衣的外部(可能沾染潔淨區物質)接觸到皮膚或日常衣物。

  1. 在離開潔淨區前,先脫下手套(如果是兩層則先脫外層)。
  2. 進入更衣室,在專屬區域脫下連身服。脫的時候應將污染面(外層)向內捲,避免抖動。
  3. 脫下頭罩、口罩、護目鏡。
  4. 脫下無塵鞋或鞋套,並跨過分界線。
  5. 再次洗手,確保沒有將潔淨區的潛在殘留物帶出。

這些步驟看似繁瑣,但每一步都是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污染風險。訓練有素、嚴格遵守規定的工作人員,是無塵室環境得以維持的關鍵!

無塵衣的「壽命與維護」:清洗與管理的重要性

無塵衣可不是穿過就丟的消耗品喔!除非是拋棄式無塵衣(通常用於潔淨度要求不那麼高或臨時訪客),大多數的無塵衣都是需要專業清洗和維護的。這點非常重要,因為錯誤的清洗方式,反而會讓無塵衣變成污染源!

為什麼不能在家裡洗?

你或許會問,無塵衣髒了,拿回家用洗衣機洗一洗不行嗎?答案是:絕對不行!

「無塵衣的清洗,是一個比你想像中還要複雜的專業流程,它必須在專門的潔淨環境中進行,絕不是家裡洗衣機可以勝任的。」

原因如下:

  • 專業設備與潔淨室環境: 無塵衣的清洗必須在「無塵洗衣房」進行,這些洗衣房本身就是潔淨室等級的,配備有特殊的無塵洗衣機和烘乾機。這些設備能過濾水質、空氣,確保清洗過程不引入新的微粒。
  • 特殊洗滌劑: 使用的洗滌劑是低發泡、無磷、無離子、PH值中性的專用無塵洗劑,避免殘留物附著在衣物上,影響其防靜電和防塵性能。
  • 防止纖維損壞: 一般洗衣機的攪拌方式可能損壞無塵衣的特殊纖維結構,導致其釋放更多微粒,甚至破壞導電纖維,影響防靜電功能。
  • 無塵烘乾與包裝: 無塵衣在清洗後,會在潔淨室內進行烘乾,並在無塵環境中進行折疊、真空密封包裝,確保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不被二次污染。
  • 檢測與修補: 專業清洗公司在清洗後還會進行目視檢查,甚至使用微粒計數器抽樣檢測,確保無塵衣達到潔淨標準。如果有破損,也會在潔淨環境中進行修補。

通常,企業都會與專業的無塵衣租賃及清洗服務公司合作,由他們負責無塵衣的回收、清洗、維護和送回。這樣不僅能確保無塵衣的潔淨度,也能延長其使用壽命。

清洗頻率與報廢標準

無塵衣的清洗頻率取決於無塵室的潔淨等級、人員活動頻率以及污染情況。高潔淨度的無塵室,可能要求每天甚至每次進入就更換清洗;較低潔淨度的,可能一週更換一次。

此外,無塵衣並非無限期使用。當無塵衣出現以下情況時,就應該考慮報廢:

  • 肉眼可見的破損: 如破洞、拉鍊損壞、縫線脫落。
  • 材質老化: 經過多次清洗和使用後,纖維可能磨損、彈性變差,防塵和防靜電性能下降。
  • 永久性污漬: 無法通過專業清洗去除的頑固污漬。
  • 性能下降: 經過專業檢測,防靜電性能或微粒釋放量不達標。

妥善的維護和管理,是確保無塵衣發揮其應有功效,進而維護無塵室整體潔淨度的重要一環。

特殊情況與例外:真的有「可以不穿」的時候嗎?

你可能會問:「那有沒有什麼特殊情況,真的可以不用穿全套無塵衣,甚至什麼都不用穿呢?」

以我的經驗來看,在核心的、高潔淨度要求的無塵室區域(例如 ISO Class 5 或更高),幾乎是不可能不穿無塵衣的。這就像是消防員出任務不穿防火衣一樣,是不可想像的。

但如果是非核心、潔淨度要求較低的區域,例如:

  • ISO Class 8 或 9 的緩衝區/包裝區: 有些僅僅是為了提供一個比外界更清潔的環境,防止包裝過程中引入大量灰塵。這種情況下,可能只需要穿著防塵外套(無塵實驗衣)、鞋套、髮帽和口罩即可。
  • 短暫進入非敏感區域進行觀察: 如果只是短暫進入一些非生產或非實驗區域(例如設備維修通道、潔淨區外的物流緩衝區),且不直接接觸敏感產品或設備,有些公司可能會放寬要求,只要求穿著鞋套和簡易防塵衣。
  • 參觀走廊: 有些無塵室會設計觀景走廊,讓訪客可以在不進入潔淨區的情況下,透過玻璃窗觀看內部運作。在這些區域,通常沒有嚴格的無塵衣要求。

即便如此,我還是要強調,任何進入無塵室環境的人員,都必須遵守該場所的具體規定。 即使只是進入低潔淨度區域,也絕不能掉以輕心。因為一個微小的疏忽,都可能造成連鎖反應,最終影響到高潔淨度區域的產品。寧可過度保護,也不要冒險污染。 這點,是無塵室工作者的基本素養。

我的經驗談:無塵衣不只是規定,更是專業精神的體現

說了這麼多,或許你還是會覺得,穿無塵衣真是麻煩又悶熱,特別是夏天,那種全身被包覆的感覺,真的會讓人想趕快脫掉。我完全理解這種感受!我自己以前也常常覺得穿脫很耗時,工作起來也有些不便。

但是,當我親身經歷過一些因為細微污染導致產品報廢的案例後,我才真正體會到,這身看似「笨重」的無塵衣,背後承載的是多麼重要的責任。它不只是一件衣服,它是品質的保證,是數十億、數百億投資的防線,更是我們對產品負責、對客戶負責的專業精神體現。

我曾經看過一位資深的工程師,即使只是要進入無塵室裡調整一個小參數,他也會一絲不苟地按照所有的步驟穿好無塵衣,然後再進入。他告訴我:「小陳啊,我們在無塵室裡,就像是外科醫生在手術室裡一樣。任何一個小小的污染源,都可能毀掉我們幾個禮拜甚至幾個月的努力。這身衣服,就是我們的『手術服』,是我們對待工作的態度。」

這句話,深深地印在我心裡。無塵衣,它不僅僅是公司規定,也不僅僅是為了遵守 ISO 標準。它更是我們作為專業工作者的一種「自我要求」,一種對細節的極致追求,以及對潔淨環境的尊重。

所以,如果你未來也需要在無塵室裡工作,請務必認真對待每一次的無塵衣穿戴。相信我,當你看到自己生產出來的產品品質優良,或是實驗數據精確無誤時,你會覺得這一切的「麻煩」,都是值得的!

常見相關問題 Q&A

無塵衣為什麼都看起來差不多?材質有什麼差異?

你說得沒錯,遠遠看過去,無塵衣確實都長得大同小異,幾乎都是白色或淺藍色的一體式連身服。這並不是設計師偷懶喔!統一的顏色和款式,主要還是為了實用性及功能性考量。

首先,白色或淺色系能夠更容易地顯示出髒污或顆粒,方便人員及時發現並處理。而一體式的連身設計,則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開口和縫隙,將人體可能產生的污染源徹底包覆起來,降低微粒外洩的風險。

至於材質,雖然都是聚酯纖維(Polyester)為主,但其中可是大有學問!最主要的差異在於:

  • 纖維織法與密度: 高等級的無塵衣會採用更為緊密的織法,例如「格子狀織法」(Grid Pattern),這樣能有效防止纖維脫落,並提高防塵效果。織得越密,就越能阻擋微粒穿透。
  • 導電纖維含量: 無塵衣通常會織入導電纖維,像是碳纖維,用來導走靜電。不同等級的無塵衣,導電纖維的分佈和含量會有所不同。導電纖維越多,導電格間距越小,防靜電效果就越好,適合對靜電敏感度更高的潔淨室。
  • 透氣性與舒適度: 在確保防護性能的前提下,有些高階無塵衣會採用特殊技術,改善材質的透氣性,例如微孔膜複合材料,讓穿著者感覺更舒適,減少悶熱感。但這通常會增加成本。
  • 耐洗滌性: 優質的無塵衣,其材質和導電性能經過多次專業清洗後,仍能保持穩定,不易失效。這也是為什麼專業清洗這麼重要的原因之一。

所以,別看它們長得像,內在的科技含量可是很不一樣的呢!

為什麼無塵衣不能在家裡洗?

這個問題我們前面有提到過,但因為它真的很重要,所以再強調一次!在家裡清洗無塵衣,絕對是無塵室的大忌!你可以把它想成,就像你不會把開過刀的手術刀拿回家用洗碗精洗一樣,道理是相通的。

原因非常簡單也極其關鍵:

  1. 污染源無所不在: 我們家裡環境的空氣、水,以及洗衣機內部,都含有大量的灰塵、棉絮、微生物等肉眼不可見的顆粒。一般的洗衣機根本無法過濾這些微粒,反而會讓無塵衣在清洗過程中吸附更多的污染。
  2. 材質特性損壞: 無塵衣的特殊纖維(如聚酯纖維和導電纖維)對化學洗劑和機械摩擦非常敏感。家用的強力洗衣粉、柔軟精,以及洗衣機的攪拌方式,都可能破壞這些纖維結構,導致其失去防塵、防靜電的功能,甚至加速纖維老化和脫落。
  3. 殘留物問題: 家用洗劑常常會留下殘留物在衣物纖維中,這些殘留物在無塵室裡會變成新的污染源。專業的無塵衣清洗會使用特殊配方,並經過多重漂洗,確保沒有任何殘留物。
  4. 無塵包裝與儲存: 清洗乾淨的無塵衣,必須在無塵環境中進行折疊、檢測、然後真空密封包裝,確保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不會被再次污染。這是一般家庭環境無法達到的標準。

總之,無塵衣的清洗是一門高度專業的技術活,必須交由具備專業設備和潔淨室環境的廠商來處理,才能確保它的「無塵」品質喔!

無塵衣穿起來會很熱嗎?如何克服?

哎呀,這真是無塵室工作者最常抱怨的問題之一了!老實說,穿著無塵衣確實會比日常服裝來得悶熱,尤其是在台灣這種亞熱帶氣候,夏天更是挑戰極限。原因很簡單,因為無塵衣材質緊密,透氣性相對較差,加上為了防靜電,通常不會選用純棉這類透氣性好的材質。

但是,為了潔淨度,這「悶熱」是必須忍受的!不過,業界也開發了一些方法來盡量克服這個問題:

  • 無塵室空調與溫濕度控制: 這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無塵室內部會維持恆定的溫度和濕度,通常溫度會設定在相對涼爽的範圍(例如20-24°C),濕度控制在50-60%之間,以減少人員出汗,同時也能抑制微生物生長和靜電產生。
  • 透氣性更好的無塵衣材質: 雖然成本較高,但一些高端無塵衣會採用特殊的微孔膜或複合材料,在不犧牲防護性能的前提下,盡量提高透氣性,讓穿著者感覺更舒適。
  • 無塵內衣: 有些公司會提供特殊的無塵內衣,這些內衣通常由吸濕排汗的透氣材質製成,可以幫助身體更好地散熱和排汗,減少悶熱感。
  • 定時休息與補水: 鼓勵工作人員定時到緩衝區或休息室進行短暫休息,並補充水分,避免中暑或身體不適。
  • 心理調適: 雖然聽起來有點抽象,但保持一個正向的心態也很重要。把它看作是工作的一部分,並且知道這是為了保護產品和自己的努力,會比較容易適應。

當然,如果你真的感覺非常不適,一定要及時向主管或安全人員反映,不要硬撐喔!

無塵室裡可以戴手錶或飾品嗎?

答案是:絕大多數情況下,不行!特別是在高潔淨度的無塵室裡,這幾乎是明文禁止的規定。原因有幾個:

  • 微粒產生: 手錶、戒指、項鍊、耳環等飾品,在摩擦或晃動時,可能會產生微小的金屬、塑膠或寶石碎屑,這些都是無形的污染源。
  • 劃傷產品: 飾品邊緣堅硬,不小心碰到敏感的產品或設備,可能會造成劃傷或損壞。
  • 靜電累積: 部分金屬飾品可能會積聚靜電,在接觸敏感電子元件時,有造成損壞的風險。
  • 清潔困難: 飾品表面可能藏污納垢,難以徹底清潔,將外部的污染帶入。
  • 安全風險: 在某些有移動機械設備的無塵室,飾品可能會被勾住,造成人身傷害。

所以,為了徹底避免這些風險,進入無塵室前,所有個人飾品都必須摘下並妥善保管。對於眼鏡,通常允許佩戴,但可能需要佩戴護目鏡覆蓋。至於手機,許多公司嚴禁攜入,若允許攜入,也需要經過特殊的清潔程序和包裝,並限制使用區域。

如果只是進去一下下,需要穿全套嗎?

這個問題,就像是問消防員:「如果只是進去火場救個貓,需要穿防火衣嗎?」答案通常還是:「需要!」

潔淨室的污染控制,講求的是「一致性」和「無懈可擊」。哪怕只是短短幾分鐘,甚至幾十秒鐘,人體依然會不斷地釋放微粒。這些微粒在潔淨室內,可能會隨著氣流飄散,最終沉降到敏感的產品或設備上。

尤其是對於 ISO Class 5 或更高潔淨度的無塵室,每一位進入的人員,無論停留時間長短,都必須嚴格遵守完整的無塵衣穿戴程序。因為對於這些極致精密的環境來說,任何一點微小的污染,都可能是致命的。

當然,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如果只是進入極低潔淨度要求、且非生產核心的區域(例如 ISO Class 8 的包裝區),有些場所會允許只穿著無塵外套、鞋套和髮帽。但這種情況非常特定,而且還是有基本的防護要求。

所以,結論還是那句老話:在無塵室環境中,永遠「寧可過度保護,也不要冒險污染」。 嚴格遵守規定,是對產品、對環境、更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