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撫養人 需要報稅嗎?解析申報資格、免稅額與常見誤區
Table of Contents
被撫養人 需要報稅嗎?答案與關鍵考量
最近啊,我在一次家庭聚會上,聽到小林愁眉苦臉地問:「唉,我兒子小傑今年大學畢業前去打工,賺了幾萬元,現在收到扣繳憑單了,他是不是也要自己去報稅啊?他不是我扶養的嗎?」這個問題,相信不少家長都曾遇過,或者說,許多正在打工或創業的年輕學子也滿腹疑問。那麼,究竟像小傑這樣的被撫養人,到底需不需要自己去報稅呢?
簡單來說,被撫養人是否需要報稅,答案並非簡單的「是」或「否」,它完全取決於「個人所得」的實際狀況。如果被撫養人有收入,而且其收入金額達到一定的「申報門檻」,那麼無論他們是否被家長申報為扶養親屬,他們個人都負有申報綜合所得稅的義務。反之,若所得未達門檻,通常就不需主動申報。不過,即便不需申報,有時候主動申報反而能帶來退稅的好處喔!
這篇文章將深入剖析被撫養人報稅的各個面向,從最基本的申報資格判斷,到如何計算所得、常見的扣除額,甚至是那些你可能忽略的報稅「眉角」,都會為你一一釐清。我的經驗是,許多人對這塊領域都存在不少迷思,今天就讓我們把這些疑惑通通解開吧!
判斷被撫養人是否需要報稅的關鍵指標
要判斷被撫養人是否有報稅義務,最核心的考量就是他們的「所得總額」。這裡說的所得,可不只有打工的薪水喔!它可能包含多種類型,而不同類型的所得,在某些情況下,會有不同的判斷標準。
收入類型與申報門檻
在台灣的稅務體系下,我們申報的是「綜合所得稅」。這意味著,所有符合課稅規定的所得,都需要被納入計算。對於被撫養人來說,常見的所得來源大概有幾種:
- 薪資所得: 這是最常見的,比如兼職打工、實習領取的薪水。通常,僱主在支付薪資時會依照規定扣繳部分稅款。
- 利息所得: 存款利息、儲蓄型保險的利息等。
- 營利所得: 如果有自己做網拍、代購,或者在直播平台上賺取廣告分成等,這些可能被歸類為營利所得。
- 執行業務所得: 像是接案、寫稿、設計、家教等,通常屬於這類。
- 其他所得: 比如中獎獎金(非統一發票中獎)、個人競技競賽獎金等等。
一般來說,如果被撫養人僅有薪資所得,那麼當其全年薪資所得未超過「薪資所得免稅額 + 標準扣除額 + 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的總和時,通常是不用繳稅的。例如,以2023年度(2025年申報)的稅制為例,如果一個單身個人(通常被撫養人符合此類)僅有薪資所得,當其薪資所得低於約新台幣42.3萬元(免稅額9.2萬 + 標準扣除額12.4萬 + 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20.7萬),且無其他所得時,理論上應納稅額為零,也就不會收到稅單。
然而,即使所得低於這個金額,如果所得已經被「扣繳」了稅款(例如,薪資單上顯示有預扣稅額),那麼就建議申報,因為這部分預扣的稅款,是需要透過申報才能退還給你的喔!這點很重要,很多人都不知道,白白讓自己的錢放在政府那邊。
至於非薪資所得,例如利息、營利或執行業務所得,這類的所得即使金額不高,也可能會有申報義務。特別是執行業務所得和營利所得,即使實際收入微薄,也可能需要依規定開立收據或發票,並申報綜合所得稅。根據我的觀察,許多學生族群在網路創業或接案時,往往會忽略這部分的稅務責任,這在未來可能會引發稅務風險,不可不慎。
被撫養人的「免稅額」與「扣除額」
在台灣,稅法設計了一套「免稅額」和「扣除額」機制,來降低納稅人的負擔。這些金額是用來從你的所得總額中減除,計算出實際要課稅的「綜合所得淨額」。對於被撫養人而言,這些減除額同樣適用:
- 免稅額: 這是每個人都可以享有的基本扣除額,用來保障基本生活所需。在申報綜合所得稅時,每位納稅義務人、配偶及符合條件的受扶養親屬(包括被撫養人自己),都可以各自列報一個免稅額。
-
標準扣除額 vs. 列舉扣除額: 這是兩種二擇一的扣除方式。
- 標準扣除額: 稅法每年會訂定一個固定的金額(例如單身者為12.4萬元),納稅人不需要提供任何證明文件即可扣除。
- 列舉扣除額: 如果你有符合規定的特定支出,像是保險費、醫療費、房貸利息、捐贈等,而且這些支出的總額超過了標準扣除額,那麼就可以選擇列舉扣除,但需要提供相關證明文件。
對許多被撫養人來說,由於所得通常不高,且沒有複雜的支出,選擇標準扣除額會比較簡單且方便。
- 特別扣除額: 除了上述兩種,還有一些針對特定所得或狀況的扣除額。最常見的就是「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例如20.7萬元),這是針對薪資所得者設計的,可以從薪資收入中再減除一筆金額。另外還有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等。
所以,當你在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報稅時,你需要將「所得總額」減去「免稅額」、「標準扣除額(或列舉扣除額)」以及所有符合條件的「特別扣除額」。如果減完之後的「綜合所得淨額」是零或負數,那麼你就不用繳稅。
我的建議是:即使所得淨額為零,但若有被預扣稅款,仍務必申報。國稅局不會主動退錢給你,你需要透過申報這個動作,才能拿回屬於你的錢。
台灣綜合所得稅申報門檻概覽(2023年度,2025年申報)
為了讓大家更清楚,我整理了一個簡化的表格,讓你知道大致的申報門檻。請注意,這僅為一般參考,實際情況仍需依據個人所有所得類型及金額來判斷。
所得類型 | 一般建議申報門檻(單身者) | 備註 |
---|---|---|
僅有薪資所得 | 超過 免稅額 + 標準扣除額 + 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 (約 NT$423,000) | 即使低於此金額,若有被預扣稅款,仍建議申報以退稅。 |
僅有營利所得/執行業務所得 | 總額超過一定門檻 (例如,執行業務所得超過 NT$180,000;營利所得須依會計方式核算) | 即使所得不多,也可能需申報,並考慮是否涉及營業稅。 |
僅有利息/租賃/其他所得 | 總額超過 個人免稅額 + 標準扣除額 (約 NT$216,000) | 若有被扣繳所得稅,建議申報。 |
綜合多種所得 | 綜合所得總額超過 基本生活費差額 + 各項免稅額、扣除額總和 | 需仔細計算應納稅所得額,判斷是否達到課稅級距。 |
自營作業所得 | 年度淨利超過規定金額 (例如,綜合所得淨額超過基本生活費差額 + 各項免稅額、扣除額總和) | 需特別留意,並可能涉及勞健保投保問題。 |
上述金額為2023年度(2025年報稅)的參考值。每年金額可能會有調整,請以財政部公告為準。
從表格中你可以看到,判斷的邏輯是將你的所有所得加起來,然後扣掉你可以扣除的金額,看看最後剩下多少錢需要被課稅。
被撫養人報稅的流程與注意事項
即便被撫養人最終不需要繳稅,但若符合申報條件,或是有退稅需求,仍需完成報稅流程。這個過程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特別是現在有許多便捷的線上申報工具。
判斷是否需要申報的步驟
- 檢查所有所得來源: 回想你在過去一年中,是否有收到薪水、獎金、利息、稿費、網拍收入、家教費等等。確保你取得所有「扣繳憑單」或相關收入證明。現在很多扣繳憑單都已經電子化,可以直接從報稅系統下載。
- 計算總所得: 將所有來源的所得加總,得出你的「全年所得總額」。
- 確認免稅額與扣除額: 作為一個單身的被撫養人,你通常可以適用個人免稅額、標準扣除額(或列舉扣除額),以及若有薪資收入可適用的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若符合其他條件,如身心障礙、教育學費等,也可列報相關特別扣除額。
-
計算綜合所得淨額:
公式:
綜合所得淨額 = 全年所得總額 - 免稅額 - (標準扣除額或列舉扣除額) - 各項特別扣除額
若計算結果為負數或零,代表你不需要繳稅。若為正數,則需要依照稅率級距計算應納稅額。
- 檢查是否有被預扣稅款: 仔細查看你的扣繳憑單。如果上面有顯示「扣繳稅額」的數字,就表示你的所得已經被預先扣除了一部分稅金。這種情況下,即便你計算出來的應納稅額是零,也強烈建議你申報,才能申請退回這筆錢。
-
決定是否申報:
- 如果綜合所得淨額為零或負數,且沒有任何被預扣的稅款,那麼通常不需要申報。
- 如果綜合所得淨額為正數,或者雖然為零但有被預扣稅款,那麼你就需要進行申報。
如何進行申報
在台灣,個人綜合所得稅的申報方式越來越多元和便利,主要有以下幾種:
- 網路申報: 這是最推薦的方式。透過財政部提供的「綜合所得稅電子結算申報繳稅系統」軟體,或者直接在線上進行申報。你可以用自然人憑證、健保卡+註冊碼、電子憑證或行動電話認證登入。系統會自動匯入你的所得和扣除額資料,大大簡化了報稅流程。
- 人工申報: 填寫紙本申報書,然後親自到國稅局或郵寄申報。
- 稅額試算服務: 對於所得結構單純的納稅人,國稅局會主動寄發稅額試算通知書。如果你同意試算結果,只要簽名確認或透過特定方式回覆即可,非常方便。不過,被撫養人若所得情況複雜,或有多種非薪資所得,可能就不適用此服務。
我在協助家人處理報稅時,幾乎都是使用網路申報。它不僅能自動帶入資料,還能即時計算稅額,如果需要退稅,系統也會引導你完成相關手續,非常人性化。記得,每年5月是報稅季,別錯過了申報時間喔!
被撫養人報稅的常見誤區與迷思
稅務問題常常讓人感到困惑,尤其對於第一次面對的被撫養人或其家長來說,更是如此。以下我整理了幾個最常見的誤區,希望能幫助你避免踩雷。
「我是學生,所以不用報稅。」
這是最常見也最危險的誤解!學生的身份和是否需要報稅沒有絕對的關係。 報稅的義務是基於「所得」而非「身份」。即便你是在學學生,只要你的打工薪水、獎學金(非免稅性質)、利息、網路經營收入、接案所得等,累計達到申報門檻,你就必須依法申報。許多學生會以為「反正爸媽會幫我報」,而忽略了自己個人的所得責任。事實上,你的所得是你的所得,父母的申報是父母的申報,兩者是獨立的。
「爸媽申報我為扶養親屬,那我個人就不用報稅了。」
這也是一個大誤區。家長申報你為扶養親屬,是為了在他們的綜合所得稅中,多扣除一個免稅額,以達到節稅的目的。這筆免稅額是屬於家長的,與你個人是否有報稅義務無關。你個人的所得仍然要單獨判斷是否達到申報門檻。 舉例來說,小明爸爸申報了小明為扶養親屬,每年能多扣9.2萬元的免稅額。但如果小明自己打工賺了50萬元,那麼小明還是必須以個人名義申報綜合所得稅,因為他的所得已經超過了不需要繳稅的門檻。
「打工薪水都被預扣稅了,是不是就沒事了?」
錯!被預扣稅款(即薪資扣繳稅額)只是僱主在發薪水時,先代為預繳了一部分稅金給政府。這並不代表你的稅務義務就此完成,更不代表你最終應該繳納的稅額就是被預扣的金額。你的最終稅額需要透過綜合所得稅申報來核算。如果你最終計算出來的稅額比被預扣的少,甚至為零,那麼多扣的錢就只有透過申報才能退還給你。如果你不申報,那多扣的錢就等於是「捐」給國庫了。
「網拍、接案所得很少,國稅局應該查不到吧?」
這更是稅務機關最不樂見的觀念。在數位時代,國稅局的查稅能力越來越強。金流資訊、平台交易紀錄、甚至社群媒體上的公開資訊,都可能成為查稅的線索。即使金額不大,如果沒有如實申報,一旦被查獲,除了補稅之外,還會被處以罰鍰(通常是補繳稅額的0.5倍到1.5倍),並加計利息。這不僅得不償失,還會留下不良的稅務紀錄。我的經驗是,誠實申報,即便所得微薄,也能免除後顧之憂。
我一直認為,稅務規劃的最高原則就是「合法且誠實」。與其提心吊膽,不如一開始就做好申報義務,這樣才能避免未來的麻煩與損失。
常見相關問題與專業詳細解答
為了更全面地解答大家的疑問,我挑選了一些被撫養人常會問到的問題,並提供更詳細的專業解答。
Q1: 爸媽申報我為扶養親屬,那我還需要自己報稅嗎?兩者關係為何?
A: 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疑問,但答案是:這兩者是相對獨立的稅務行為。
當父母在他們的「綜合所得稅」申報中,將你列為「受扶養親屬」時,他們可以因此多減除一筆「免稅額」(例如2023年度每人9.2萬元,若滿70歲免稅額會更高),這直接降低了父母的「綜合所得淨額」,進而減少他們的應納稅額。這是稅法上給予扶養義務人的稅務優惠。
然而,你個人是否需要報稅,則完全取決於你自己在年度內所取得的各項所得,是否達到財政部所規定的申報門檻。換句話說,你個人是一個獨立的「納稅義務人」。即使你被父母扶養,你的薪資、獎金、利息、執行業務所得等,仍是屬於你個人的所得。如果這些所得總額,扣除你個人可享有的免稅額、標準扣除額(或列舉扣除額)及各項特別扣除額後,仍有「綜合所得淨額」,你就必須自行申報綜合所得稅。
舉個例子:假設小美是大學生,她父母申報她為扶養親屬。但小美自己打工和接案,一年總共賺了45萬元。根據前面提到的門檻,小美個人的所得已經超過了免稅、標準扣除及薪資所得特別扣除的合計金額,因此小美必須以自己的名義獨立申報綜合所得稅。她的父母依然可以申報她為扶養親屬以享免稅額。兩者之間沒有衝突,但責任歸屬是分開的。這也是為什麼,當父母在報稅時,通常會詢問被扶養子女的所得狀況,以確保子女沒有超出報稅義務的門檻。
Q2: 我打工的薪水都被扣稅了(有扣繳憑單),是不是一定要報稅才能把錢拿回來?
A: 沒錯,答案是肯定的!你必須透過申報綜合所得稅,才能申請退還這筆被預扣的稅款。
「扣繳」是台灣稅法中常見的一種預繳稅機制。當你領取薪資、利息、租金等所得時,支付方(例如你的打工僱主、銀行等)會依照稅法規定,預先從你的所得中扣除一定比例的稅金,並代為繳納給國庫。這筆錢就叫做「扣繳稅款」,你會在收到的「扣繳憑單」上看到這筆金額。
這筆扣繳稅款只是「預繳」,它不代表你的最終應納稅額。最終你需要繳多少稅,或者是否需要繳稅,必須等到年度結束,你將所有的所得資料彙總,並減除所有可以扣除的項目(免稅額、扣除額等)之後,才能計算出來。
如果計算結果顯示,你最終應繳的稅額是零,或者比你已經被扣繳的稅款還要少,那麼多扣的錢並不會自動退還給你。你需要主動在每年的5月份,向國稅局申報你的個人綜合所得稅。在申報過程中,系統會計算出你的應退稅額,並在完成申報、審核無誤後,將多餘的稅款退還到你指定的銀行帳戶中。因此,即使你的所得不高,沒有達到課稅標準,只要有被扣繳稅款,就務必進行申報,這是你拿回自己錢的唯一途徑。
Q3: 我是學生,兼職做網拍/接案/直播,這些收入算什麼所得?需要報稅嗎?
A: 這是一個非常時事性的問題,尤其在斜槓青年越來越多的今天,理解這些新興收入的稅務性質非常重要。
你的網拍、接案或直播收入,通常不會被歸類為「薪資所得」。它們主要可能被歸類為以下兩種所得:
- 營利所得: 如果你的網拍或直播行為有持續性、反覆性,且以營利為目的,甚至有營業登記,那麼這筆收入可能被視為「營利所得」。例如,你持續從事網拍買賣商品,或者在直播平台上累積大量粉絲並收取禮物或廣告費,這些都可能被歸類為營利所得。營利所得的計算方式比較複雜,通常需要減除相關的成本費用才能計算出淨利。
- 執行業務所得: 如果你主要提供的是專業技能或勞務,而非銷售商品,那麼這筆收入可能被視為「執行業務所得」。例如,你接下設計案、撰稿案、程式開發、翻譯或家教等,這些都屬於執行業務所得。執行業務所得通常會適用一個「費用率」,即可以免憑證扣除一定比例的費用,用來計算你的所得淨額。
這些收入都需要報稅嗎?答案是肯定的! 即使你的收入不高,只要有這些營利或執行業務性質的所得,原則上都必須依法申報。不同於薪資所得有較高的免稅額、標準扣除額和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作為免稅門檻,營利所得和執行業務所得在計算上會更為細緻。
對於這些新型態的收入,你需要特別留意:
- 保留所有收入與費用證明: 所有的交易紀錄、匯款單、成本發票等,都應該妥善保存,以便計算正確的所得淨額。
- 注意營業稅問題: 如果你的網拍或銷售行為達到一定的營業額門檻(目前是每月新台幣8萬元,銷售勞務是每月新台幣4萬元),那麼除了所得稅,你可能還需要辦理營業登記並繳納「營業稅」(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這是許多學生或新手創業者最容易忽略的一點。
- 主動申報: 不要抱持「國稅局查不到」的心態。現在許多網路平台都必須提供金流資訊給稅務機關,你的所得都可能被追蹤。主動申報才能避免未來被追查補稅加罰的風險。
我的建議是,如果你的非薪資所得金額較大或業務複雜,可以考慮諮詢會計師或稅務專家,以確保合法合規。
Q4: 如果我符合報稅資格卻沒報,會有什麼後果?
A: 如果你符合報稅資格(即有申報義務),卻未能在法定的申報期限內(通常是每年5月)完成申報,或者有短漏報所得,那麼一旦被國稅局查獲,將會面臨以下幾種後果:
- 補繳本稅: 首先,你必須補繳所有應繳而未繳的稅款。
- 加計滯納金: 逾期申報會被課徵滯納金。每逾期兩日,會加徵應納稅額1%的滯納金,最高可達15%。
- 處以罰鍰: 這是最嚴重的後果之一。根據《所得稅法》規定,未依規定申報或短漏報所得,除了補稅之外,還會被處以應補稅額0.5倍至1倍的罰鍰。如果是以詐術或其他不正當方法逃漏稅,罰鍰倍數更可能高達1倍至3倍。例如,你應繳稅1萬元卻沒報,可能被罰5千到1萬5千元。
- 加計利息: 自原應繳納稅款的期限屆滿之次日起,至補繳日止,還會按日加計利息。
- 留下稅務紀錄: 未誠實申報或逃漏稅會留下不良的稅務紀錄,這可能影響到你未來申請貸款、信用卡,甚至在某些公共服務或就業方面受到影響。
此外,若你的所得來源是銀行存款利息或股利,且金融機構已依規定扣繳稅款並申報扣繳憑單,國稅局通常會掌握這些資訊。若你的所得較為單純且稅額不高,國稅局可能會先發出「輔導函」提醒你補報。但若所得複雜或金額較大,則可能直接發出「核定通知書」並追繳稅款及罰鍰。
因此,我的忠告是:務必誠實申報,千萬不要心存僥倖。 如果真的不確定,可以主動向稅務機關詢問,或者委託專業人士協助處理。早一步處理,就能避免更多的損失和法律責任。
Q5: 如果我已經獨立生活,但父母仍然把我列為被撫養人,會不會有問題?
A: 是的,這可能會產生問題,且通常會被國稅局剔除補稅。
在台灣的稅法中,要將親屬列為「受扶養親屬」以享受免稅額,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主要包括:
- 年齡限制: 未滿20歲(未成年)或滿20歲以上但因在校就學、身心障礙或無謀生能力而受納稅義務人扶養者。
- 同居一戶或有扶養事實: 如果是直系尊親屬(如祖父母、父母),需要與納稅義務人同居一家或有實際扶養事實。如果是子女、兄弟姊妹等,原則上需要與納稅義務人同居一戶。
- 無謀生能力或在學: 如果滿20歲,必須證明是在學、身心障礙或無謀生能力。其中「無謀生能力」通常指因身體、精神障礙、受監護宣告或有重大疾病,無法工作取得所得,或所得未達基本生活所需。
- 所得狀況: 被扶養人的個人所得若達到一定金額(通常指足以維持生活所需之所得,例如超過基本生活費總額),則可能被認定為「有謀生能力」,就不再符合被扶養的條件。
當你已經獨立生活,例如你已經大學畢業並開始工作,有了穩定的薪資收入,且所得已經足以自給自足,那麼你就可能不符合「無謀生能力」或「受扶養」的條件。如果你的父母此時仍然將你列為受扶養親屬,國稅局在進行資料比對或查核時,一旦發現你不符合扶養條件,就會將這筆免稅額從父母的申報中剔除。
後果是,你的父母會被要求補繳因此而短繳的稅款,並可能被處以罰鍰。這種情況下,雖然責任歸屬在父母,但往往是因為子女的狀況未告知清楚所致。
因此,我會建議你和父母進行充分溝通。如果你已經獨立,有穩定工作和收入,請主動告知父母,請他們在報稅時不要再將你列為受扶養親屬。這不僅是遵守稅法,也是對家庭財務透明負責的表現。這也是我長期以來建議客戶做到的,家庭成員之間財務信息的透明共享,能夠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稅務麻煩。
結語:從被撫養到稅務獨立的成長之旅
看完這篇文章,相信你對「被撫養人需要報稅嗎」這個問題有了更全面且深入的理解。從一開始的模糊不清,到現在能夠清楚判斷自己的所得狀況與報稅義務,這本身就是一個很棒的成長!
總之,被撫養人是否需要報稅,關鍵在於「個人的所得狀況」以及「是否有被預扣稅款」。即便你的所得金額不高,只要達到政府規定的申報門檻,或者曾經有稅款被預扣,那麼主動申報就是你應盡的義務,更是你拿回屬於自己錢的權利。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理清稅務迷霧。稅務知識是每個人邁向財務獨立的重要一步,提早了解並妥善規劃,不僅能避免未來的麻煩,更能讓你的財富管理之路走得更穩健。別讓稅務成為你的煩惱,讓我們一起成為聰明的納稅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