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石會脹氣嗎?深度解析結石與腸胃不適的奧秘,緩解那些惱人症狀的實用指南!

結石會脹氣嗎?快速答案揭曉!

欸,你是不是也常常有這樣的疑問:「結石是不是會讓人肚子脹脹的,很不舒服啊?」這問題我可聽過好幾次了,身邊的朋友或是來諮詢的朋友,都曾被這個困擾著。直接了當地說,結石本身通常不會直接造成脹氣。但是,嘿,這不代表它跟脹氣完全沒關係喔!腎結石、輸尿管結石在發作時引起的劇烈疼痛,以及為了緩解疼痛所使用的藥物,甚至其帶來的心理壓力,都可能間接導致腸胃蠕動變慢,進而引起脹氣、噁心、嘔吐等消化道不適症狀。所以,如果你有結石又覺得脹氣,那很可能就是這些「間接因素」在搞鬼啦!

那天,小王的困惑與我的經驗談:結石與脹氣的微妙連結

還記得有一次,我那位老友小王突然打電話來,語氣裡滿是焦慮:「欸,我這兩天腰好痛,感覺是腎結石又發作了,可是…可是我肚子怎麼也脹得像顆球啊?還一直想吐,是不是搞錯了什麼?」他那種既痛又脹的感覺,完全能理解。其實,這真的是許多結石患者會碰到的狀況,不只是小王,我在網路上看到許多案例,甚至自己也曾陪親友經歷過,那種腹脹、噁心、吃不下飯的感覺,真的跟肚子裡有顆石頭一樣,讓人坐立難安!

很多人可能會誤以為是消化不良,但當伴隨著腰部劇烈疼痛、血尿時,就得提高警覺了。這篇文章就是要來好好聊聊,結石這個「不速之客」是怎麼間接影響到我們的腸胃,造成那些惱人的脹氣和不適,還有,我們又能怎麼應對呢?別擔心,我會用最白話的方式,把這些複雜的醫學知識,用你我都能理解的語言說清楚講明白,讓你在面對結石時,也能更從容,更知道該怎麼照顧自己。

結石與脹氣:看似無關,實則牽連!深度解析其間接關聯

正如前面所說,結石本身並不是一個會直接產生氣體的東西,所以它不會像吃豆子一樣直接讓你脹氣。然而,身體是個複雜而精密的系統,當一個部位出了問題,往往會牽一髮而動全身。腎結石或輸尿管結石引起的脹氣,通常是透過以下幾種「間接」機制發生的:

疼痛反射性影響:當痛感波及腸道

這是最主要也最常見的原因了!當結石在腎臟或輸尿管內移動、卡住,阻塞了尿液的排出,就會導致腎盂內壓急劇升高,引起劇烈的「腎絞痛」。這種疼痛是非常、非常、非常劇烈的,甚至被描述為比分娩更痛!而我們的神經系統是互相連接的,特別是內臟器官的神經分佈,常常會有交叉和重疊。醫學上稱之為「內臟神經反射」。

  • 迷走神經與交感神經的「串門子」: 腎臟和腸道都受到自律神經系統(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其中迷走神經屬於副交感神經)的調控。當腎臟因結石而產生劇烈疼痛信號時,這些信號可能會透過神經反射,影響到腸道的正常蠕動。想像一下,當你的身體感受到極端壓力(例如劇痛)時,它會啟動一種「戰鬥或逃跑」的反應,這時候消化功能常常會被抑制或變得混亂。
  • 腸道蠕動減緩: 劇烈的疼痛刺激會導致腸道平滑肌痙攣,或者使得腸道蠕動功能減弱、甚至暫停(醫學上稱為「反射性腸麻痺」)。當腸道蠕動變慢,腸道內的氣體和糞便就無法順利排出,於是,脹氣的感覺就油然而生了。有時候,還會伴隨著噁心、嘔吐、便秘等症狀,這就是為什麼小王會感到既痛又脹又想吐的原因了。

泌尿科醫師普遍認同,腎臟疼痛透過神經反射影響消化系統是臨床上非常常見的現象。許多醫學研究也指出,腎臟與消化道的神經分佈確有重疊,使得腎臟疼痛容易引起反射性腸道功能紊亂。這解釋了為何許多結石患者會同時出現消化道症狀。

藥物副作用的「推波助瀾」:止痛藥的雙面刃

為了緩解結石引起的劇痛,醫師通常會開立止痛藥,特別是當疼痛程度很高時,可能會用到一些較強的止痛藥,例如鴉片類止痛藥。這些藥物雖然能有效止痛,但它們有一個很普遍的副作用,那就是會「減慢腸道蠕動」。

  • 鴉片類止痛藥的影響: 這類藥物會直接作用於腸道的神經受體,導致腸道蠕動明顯減慢,糞便在腸道停留時間變長,水分被過度吸收,容易造成便秘。而便秘本身就是脹氣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因為糞便積聚會產生更多氣體,並且阻礙氣體排出。
  •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 這類藥物雖然不像鴉片類止痛藥那麼嚴重,但長期或大量使用也可能對胃腸道產生刺激,引起胃部不適、噁心等,間接影響消化。

所以,如果你正在服用止痛藥,然後覺得肚子脹脹的,那很可能就是藥物的「功勞」喔!這也是為什麼醫師在開立這類藥物時,通常會提醒患者注意腸道狀況的原因。

心理壓力與焦慮:精神也能影響腸胃

發現自己有結石,或是正經歷結石帶來的劇痛,這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壓力。壓力會顯著影響我們的腸道功能。

  • 「腦-腸軸」的影響: 我們的腸道被稱為「第二大腦」,它與大腦之間存在著複雜的雙向溝通系統,也就是所謂的「腦-腸軸」。當我們感到焦慮、緊張或壓力大時,大腦會發送信號給腸道,影響腸道的蠕動速度、消化液分泌,甚至改變腸道菌群的平衡。
  • 應激反應: 長期的壓力和焦慮可能導致腸道功能紊亂,表現為腸胃蠕動變慢、痙攣,進而引發脹氣、腹痛、便秘或腹瀉等症狀。對於結石患者來說,這種「病痛+焦慮」的雙重壓力,更容易讓腸胃「鬧脾氣」。

飲食習慣的改變:無意間「踩雷」

有些結石患者在發病期間,可能因為疼痛或想吐而食慾不振,或是為了避免加重結石而改變飲食習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攝取了過多容易產氣的食物,或是飲食結構突然大變,也可能導致脹氣。

  • 高產氣食物: 例如豆類、花椰菜、高麗菜、地瓜、碳酸飲料等,這些食物本身就容易在腸道內發酵產生大量氣體。
  • 飲食不規律: 疼痛期間,可能跳餐、暴飲暴食,或是因為臥床休息而缺乏活動,這些都可能打亂腸道的正常節奏,導致脹氣。

合併感染:火上加油

有時候,結石會合併尿路感染(UTI),尤其是當結石堵塞導致尿液滯留時,細菌更容易滋生。感染本身會引起發燒、寒顫、腰痛等症狀,而身體在應對感染的過程中,也可能間接影響消化系統,讓腸胃不適感更為明顯。

腸胃不適的表現有哪些?不只脹氣這麼簡單!

結石間接引起的腸胃不適,除了脹氣,還可能伴隨多種惱人症狀。這就像一個「組合拳」,讓人措手不及:

  • 噁心與嘔吐: 這是腎絞痛時非常常見的伴隨症狀。劇烈的疼痛會刺激迷走神經,進而引發噁心和嘔吐反射。有時候,吐到膽汁都快出來了,但疼痛依然如影隨形,真的讓人痛不欲生。
  • 腹痛: 雖然核心疼痛在腰部,但結石引起的疼痛常常會輻射到腹部,特別是下腹部、鼠蹊部,有時甚至被誤認為是盲腸炎或其他腹部急症。這種腹痛可能不是脹氣引起的,而是疼痛反射,但兩者會互相影響,加重不適感。
  • 食慾不振: 由於疼痛、噁心以及全身的不適,患者通常會食慾大減,什麼都不想吃。吃不下飯,身體就更虛弱,恢復也會受影響。
  • 便秘或腹瀉: 如前所述,疼痛、藥物和壓力都可能影響腸道蠕動。有些人會便秘(更常發生),糞便乾硬難排,進一步加重脹氣;有些人則可能出現腹瀉,特別是自律神經紊亂時。

這些症狀單獨出現就夠讓人難受了,如果同時發生,那真的是身心俱疲啊!

如何判斷你的脹氣是否與結石有關?症狀辨識與就醫時機

既然脹氣是間接引起的,那我們怎麼知道自己的脹氣是不是結石惹的禍呢?這時候,就需要當個偵探,仔細觀察身體發出的訊號了:

結石相關脹氣的「線索」

如果你的脹氣同時伴隨以下任何一種或多種症狀,那就要高度懷疑可能與結石有關了:

  1. 突發性、劇烈且波動的腰部疼痛: 這是腎絞痛最典型的特徵。疼痛通常位於單側腰部,有時會像刀割一樣突然發作,然後緩解一點點,接著又加劇,呈陣發性。疼痛還可能向下腹部、鼠蹊部、大腿內側或生殖器部位放射。
  2. 排尿相關症狀:
    • 血尿: 尿液呈現粉紅色、紅色或茶色,這是結石劃傷尿路黏膜導致的出血。
    • 頻尿、尿急: 尤其是結石接近膀胱時,會刺激膀胱,引起頻尿或強烈尿意。
    • 排尿困難或灼痛: 有時結石堵塞嚴重,會造成排尿困難,甚至完全排不出尿。
  3. 全身性症狀:
    • 噁心、嘔吐: 如前所述,這是疼痛刺激的常見反應。
    • 發燒、寒顫: 如果結石合併尿路感染,就可能出現發燒、畏寒、全身不適等感染症狀。這是需要緊急處理的信號!
  4. 近期有結石病史或高風險因素: 如果你以前有過結石,或是有家族史、飲食習慣不佳等高風險因素,那當這些症狀同時出現時,結石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何時該立即就醫?緊急警報!

如果你出現以下任何一種情況,請不要猶豫,立刻就醫!這可能是結石導致的急症,延誤治療可能會非常危險:

  • 劇烈難忍的疼痛: 即使服用了止痛藥也無法緩解,疼痛程度讓你無法忍受,坐立不安。
  • 發燒合併寒顫: 這表示可能已經合併尿路感染,甚至發展成腎盂腎炎,嚴重者可能引發敗血症,危及生命。
  • 完全無法排尿: 這代表結石可能完全堵塞了尿道,導致尿液滯留,可能造成急性腎損傷。
  • 雙側腰痛: 如果是雙側腎臟同時有問題,那情況通常會比較危急。
  • 單腎患者: 如果你只有一個腎臟,一旦發生結石阻塞,後果會更嚴重。

我的經驗是,當疼痛來襲,尤其是那種劇烈的絞痛,加上噁心想吐時,真的別硬撐,立刻去醫院掛急診是最明智的選擇。醫師會透過影像學檢查(如X光、超音波、電腦斷層)來確診,並給予最及時的處理。

面對結石引起的脹氣,我們可以怎麼辦?緩解策略與日常照護

知道了脹氣的來龍去脈,下一步當然就是怎麼「對付」它了!面對結石引起的脹氣及其他腸胃不適,我們可以從醫療處置和居家照護兩方面著手:

醫療處置:聽從醫師指示最重要

這是核心!所有緩解措施都應該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1. 有效止痛: 醫師會根據你的疼痛程度開立止痛藥,從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到較強的鴉片類止痛藥。止痛是首要任務,因為疼痛緩解了,間接的腸胃不適也會隨之改善。記住,服用止痛藥時,一定要遵從醫囑,不要自行增減劑量。
  2. 促進結石排出: 對於小於0.6公分的結石,醫師可能會建議多喝水,並可能開立α受體阻斷劑(如坦索羅辛),這類藥物可以放鬆輸尿管平滑肌,幫助結石更容易排出。當結石成功排出或取出後,所有的不適症狀自然會迎刃而解。
  3. 必要時的介入治療: 如果結石較大、無法自行排出、引起嚴重阻塞或合併感染,醫師可能會建議體外震波碎石、輸尿管鏡取石或其他微創手術。這些方法都是為了移除「元兇」,從根本解決問題。
  4. 針對脹氣的輔助用藥: 醫師也可能針對脹氣症狀開立一些助消化、排氣的藥物,例如消泡劑(如simethicone),來緩解不適。

居家照護與緩解:讓身體更舒服的小撇步

在等待結石排出或接受治療的過程中,一些居家小技巧可以幫助你緩解脹氣及其他腸胃不適:

飲食調整:聰明吃,避免產氣

  • 少量多餐: 避免一次攝取過多食物,減輕腸胃負擔。
  • 細嚼慢嚥: 吃飯速度放慢,可以減少吞入空氣,也有助於消化。
  • 避免產氣食物: 在脹氣期間,暫時避免那些容易引起脹氣的食物,如:
    • 豆類及其製品(黃豆、紅豆、豆腐等)
    • 十字花科蔬菜(花椰菜、高麗菜、包心菜、青椒、洋蔥等)
    • 碳酸飲料、汽水
    • 油炸食物、脂肪含量高的食物
    • 某些水果(蘋果、梨子等,有些人在食用時會脹氣)
    • 乳製品(乳糖不耐症者)
  • 清淡飲食: 選擇清粥、麵條、蒸煮的蔬菜等容易消化的食物。

多喝水:這點真的超級重要!

  • 足夠的水分攝取: 喝水是預防和幫助排出結石的基石!每天喝2000-3000毫升的水,幫助稀釋尿液,減少結石形成,也可能幫助小結石排出。對於脹氣,充足的水分也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糞便軟化,緩解便秘,進而改善脹氣。
  • 慢慢喝水: 不要一次灌入大量水,慢慢小口喝,避免過度刺激胃部。

適度活動:動一動,腸胃也「動」起來

  • 輕度散步: 如果疼痛允許,飯後或日常生活中進行輕度的散步或走動,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氣體排出。絕對不要因為疼痛就一直躺著不動,這樣反而會讓脹氣更嚴重。

熱敷與按摩:物理緩解法

  • 腹部熱敷: 用熱敷袋或溫毛巾敷在腹部,溫熱可以幫助放鬆腸道平滑肌,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脹氣帶來的不適感。
  • 輕柔腹部按摩: 順時針方向輕柔按摩腹部,可以幫助腸道氣體移動排出。但注意,如果疼痛劇烈,就不要貿然按摩。

益生菌:調整腸道菌群

  • 考慮補充益生菌: 如果你長期脹氣,或因為抗生素、飲食改變導致腸道菌群失衡,諮詢醫師後可以考慮補充益生菌。健康的腸道菌群有助於維持腸道功能正常,減少產氣。

避免自行用藥:尤其注意止痛藥!

  • 遵醫囑用藥: 再次強調,所有藥物都應該在醫師指導下使用,特別是止痛藥。不要因為覺得脹氣就自行停用止痛藥,或自行服用其他胃腸道藥物,以免影響結石的治療。

心理調適:放鬆心情很重要

  • 壓力管理: 學習一些放鬆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來管理壓力和焦慮。良好的情緒狀態有助於腸道功能的恢復。
  • 充足睡眠: 休息足夠,身體才有力氣應對疾病。

我的經驗是,當結石疼痛時,除了按照醫師指示用藥,溫和的熱敷和緩慢的散步真的很有幫助。有時候,只是稍微動一動,肚子裡的氣似乎就能順利排出一些,感覺會好很多。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到結石的「根源」,把它處理掉,才能徹底告別這些惱人的症狀。

預防結石,從根源減少脹氣煩惱:治本之道

既然知道結石會間接導致脹氣,那麼最根本的解決之道,當然就是預防結石的發生,或是避免結石的復發了!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預防措施:

  • 足夠的飲水: 這是預防結石最重要也最簡單的方法。每天至少飲用2000-3000毫升的水(約8-12杯),使尿液保持清澈,稀釋尿液中的結石形成物質,降低結石形成的風險。特別是容易流汗或處於炎熱環境者,更應增加飲水量。
  • 均衡飲食:
    • 減少鹽分攝取: 高鹽飲食會增加尿液中的鈣排泄,提高結石風險。盡量選擇清淡口味,避免加工食品。
    • 適量攝取鈣質: 不要因為怕結石就完全不吃鈣,適量的鈣質攝取(來自乳製品、豆製品等)反而有助於在腸道中結合草酸,減少草酸吸收。
    • 控制草酸攝取: 如果你是草酸鈣結石患者,應適度減少高草酸食物的攝取,如菠菜、巧克力、茶、堅果、大黃等。但不是完全不吃,均衡飲食才是關鍵。
    • 增加檸檬酸攝取: 檸檬酸可以抑制結石形成,並幫助溶解已形成的結石。多吃柑橘類水果(檸檬、柳橙)、奇異果等。
    • 適量蛋白質: 過量動物性蛋白質會增加尿酸和鈣的排泄,同時降低尿液中的檸檬酸,增加結石風險。
  • 保持適度運動: 適量的運動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維持骨骼健康,並可能幫助小結石排出。
  • 控制體重: 肥胖是結石的一個危險因素。
  • 定期健康檢查: 如果有結石病史,或有家族史,應定期進行尿液檢查和影像學檢查,及早發現並處理潛在的結石問題。

預防勝於治療,這句話用在結石上再恰當不過了。從生活習慣和飲食著手,不僅能有效降低結石的發生率,也能間接減少因結石引起的腸胃不適,讓你活得更自在、更健康!

常見相關問題與解答:深入你的疑惑

我知道你腦袋裡一定還有些小問號,沒關係,這裡整理了一些常見的問題,希望可以幫你解惑!

Q1: 結石會引起腹瀉嗎?

A1: 結石本身通常不會直接引起腹瀉,但就像脹氣一樣,它有可能間接導致腹瀉。這主要是因為:

  1. 劇烈疼痛: 極度的疼痛刺激會影響自律神經系統,有些人對這種壓力的反應可能是腸道蠕動加快,導致腹瀉。這是一種身體在應激狀態下的反應。
  2. 藥物副作用: 雖然某些止痛藥(尤其是鴉片類)更常引起便秘,但有些藥物或抗生素(如果合併感染)也可能引起腹瀉。
  3. 飲食改變與壓力: 在結石發作期間,患者可能因為食慾不振而飲食不規律,或因心理壓力導致腸道功能紊亂,這些都可能引發腹瀉。

所以,如果你在結石發作期間出現腹瀉,也不要覺得奇怪,這可能是身體對疼痛、藥物或壓力的綜合反應。不過,如果腹瀉嚴重或持續不退,還是要告訴醫生,排除其他更嚴重的腸道問題。

Q2: 腎結石和膽結石引起的脹氣有什麼不同?

A2: 雖然兩者都可能引起脹氣,但它們的發生機制、疼痛部位和伴隨症狀都有顯著差異,這也是區分它們的關鍵:

  1. 疼痛部位和性質:
    • 腎結石: 疼痛通常位於單側腰部或下腹部,呈絞痛性質,非常劇烈,並可能放射到鼠蹊部或生殖器。這種疼痛與消化系統的關聯主要是反射性的。
    • 膽結石: 疼痛通常位於右上腹或中上腹,常常在飯後(特別是油膩食物後)發作,呈持續性鈍痛或絞痛,有時會放射到右肩或背部。膽結石引起的脹氣,往往是因為膽汁排出受阻,影響脂肪消化所致。
  2. 伴隨症狀:
    • 腎結石: 常伴隨血尿、排尿困難、頻尿、噁心、嘔吐,如果合併感染可能會有發燒、寒顫。
    • 膽結石: 常伴隨噁心、嘔吐、消化不良、脂肪瀉(糞便帶油光),如果堵塞嚴重可能導致黃疸(皮膚和眼睛變黃)。
  3. 引起脹氣的機制:
    • 腎結石: 主要透過劇烈疼痛引起的神經反射,影響腸道蠕動,以及止痛藥的副作用。
    • 膽結石: 主要由於膽汁分泌或排出受阻,影響脂肪消化,導致消化不良和產氣。

簡單來說,腎結石的脹氣是「痛到脹」,而膽結石的脹氣則更偏向「消化不良引起的脹」。辨別這些差異對於正確診斷和治療非常重要。

Q3: 哪些食物容易導致結石患者脹氣?

A3: 對於結石患者而言,除了要考慮會不會加重結石本身的形成(例如高草酸食物、高鹽食物),在脹氣期間,更要特別注意那些普遍容易引起脹氣的食物。這些食物大多富含不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或纖維,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會產生大量氣體:

  1. 豆類及其製品: 黃豆、紅豆、綠豆、黑豆、豆腐、豆漿等,雖然營養豐富,但其中的寡糖容易被腸道細菌發酵產氣。
  2. 十字花科蔬菜: 花椰菜、高麗菜、包心菜、青椒、白花菜、洋蔥、蒜頭等,這些蔬菜中的硫化物也是產氣元兇。
  3. 乳製品: 如果有乳糖不耐症,飲用牛奶或乳製品會因乳糖無法完全消化而在腸道發酵產氣。
  4. 碳酸飲料和氣泡水: 這些飲料本身就含有大量氣體,喝下去直接就把氣體帶入消化道了。
  5. 油炸、高脂肪食物: 脂肪會減慢胃排空速度,讓食物在胃中停留更久,更容易引起腹脹。
  6. 某些水果和根莖類: 例如蘋果、梨子、地瓜、馬鈴薯等,其中的果糖或複雜碳水化合物也可能在腸道發酵產氣。

在結石疼痛期間,腸道本身就比較敏感,建議盡量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並採少量多餐的方式,避免一次攝取過多上述容易產氣的食物。待症狀緩解後,再慢慢恢復正常飲食。

Q4: 止痛藥會加重脹氣嗎?

A4: 是的,某些止痛藥確實會加重脹氣,尤其是鴉片類止痛藥。這類止痛藥(例如嗎啡、可待因及其衍生物)在有效止痛的同時,會對腸道產生顯著影響:

  1. 減慢腸道蠕動: 鴉片類藥物會直接作用於腸壁上的鴉片受體,抑制腸道平滑肌的收縮和蠕動,導致腸道內容物移動緩慢,糞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過長,水分被過度吸收,最終引起頑固性便秘。
  2. 增加水和電解質吸收: 它們還會促進腸道對水分和電解質的吸收,使糞便變得更乾燥、更堅硬,進一步加劇便秘。

當腸道蠕動減慢,糞便積聚,腸道內的氣體就無法順利排出,進而導致嚴重的脹氣和腹部不適。對於長期服用鴉片類止痛藥的患者,便秘和脹氣幾乎是必然會遇到的副作用,甚至需要配合使用軟便劑或瀉藥來緩解。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對腸道蠕動的影響相對較小,但長期使用也可能引起胃腸道刺激,導致噁心、胃痛等不適。

所以,如果你因為結石疼痛而服用止痛藥,並出現脹氣或便秘,一定要告知醫師,醫師可能會調整藥物劑量,或開立相關的緩解藥物。

Q5: 脹氣是腎結石快排出的徵兆嗎?

A5: 脹氣本身並不是腎結石快排出的直接徵兆。 脹氣更像是結石引起疼痛、使用止痛藥或身心壓力下的一種伴隨症狀。當結石即將排出時,你可能會經歷更直接、更明顯的「排石徵兆」,例如:

  1. 疼痛位置的變化: 結石在輸尿管中向下移動時,疼痛的部位可能會隨之改變,從腰部逐漸移向腹股溝或生殖器部位。
  2. 排尿頻率和感覺的變化: 當結石接近膀胱或進入膀胱時,可能會引起頻尿、尿急、排尿時有灼熱感或疼痛感。
  3. 血尿: 結石在移動過程中可能刮傷尿路,導致尿液中帶血,肉眼可見或只能通過尿液檢查發現。
  4. 結石排出: 最直接的徵兆當然就是你真的在排尿時看到了結石!有些結石很小,可能像沙粒一樣,排出時不一定會有明顯感覺,但有些較大的小結石,排出時仍會伴隨疼痛。

所以,如果你感覺脹氣,這可能是結石持續在體內造成困擾的表現,而不是它即將「退場」的信號。若想知道結石是否移動或排出,還是要依賴醫師的專業判斷和影像檢查。

總之,腎結石和輸尿管結石確實可能間接導致脹氣和一系列腸胃不適。這些症狀雖然惱人,但通常會在結石問題解決後逐漸緩解。最重要的還是要及早就醫,找出結石的確切位置和大小,並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治療和日常照護。記住,你的身體很誠實,它發出的每一個訊號都值得你仔細聆聽並給予適當的回應喔!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