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神宮是拜什麼?深度解析日本皇室、神道信仰與其深遠影響
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樣,每次跟朋友聊到日本東京,明治神宮總是會被提及?這座隱身在繁華都市中的綠色巨肺,光是聽到名字,腦海中就浮現出高聳的鳥居、莊嚴的參道,以及那股肅穆又寧靜的氛圍。但很多朋友總會好奇地問:「欸,明治神宮到底是拜什麼的啊?它是寺廟嗎?跟一般的神社有什麼不一樣?」別擔心啦,今天就讓我來為你深度揭開明治神宮的神秘面紗,保證讓你茅塞頓開!
Table of Contents
明治神宮:究竟是供奉哪位「神」呢?
說到明治神宮,最核心的問題當然就是它「拜什麼」。簡單來說,明治神宮主要供奉的是日本第122代天皇——明治天皇(Meiji Tenno)與他的妻子昭憲皇太后(Shoken Kotaigo)的御靈。是的,你沒聽錯,不是什麼自然神、也不是某位佛教菩薩,而是兩位真實存在的日本皇室成員,在他們過世後,依循日本神道的傳統,被尊奉為神靈,受到世人的景仰與祭祀。
是不是覺得有點特別呢?這跟我們一般認知的土地公廟、媽祖廟很不一樣對吧。在日本的神道信仰中,「神」的概念非常多元,除了我們熟悉的八百萬神明,像山神、河神、太陽神等等,一些對國家、社會有著巨大貢獻的歷史人物,在他們離世後,其「御靈」也能被奉為神,繼續庇佑子民。而明治天皇與昭憲皇太后,就是這樣被國民深深感念,進而建社奉祀的。
御祭神一:引領日本走向現代的「明治天皇」
要理解為什麼明治天皇會被奉為神,我們就必須回顧一下他所處的時代。明治天皇(睦仁親王)是日本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君主,他的統治時期,也就是「明治時代」(1868-1912年),是日本從封建幕府時代走向現代化國家的關鍵轉捩點。這段時期發生的「明治維新」,可說是徹底改變了日本的命運。
- 政治改革:推翻了長達兩百多年的德川幕府統治,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政府。
- 經濟發展:引進西方技術和產業模式,大力發展工業、鐵路、通訊等基礎設施,讓日本經濟突飛猛進。
- 軍事革新:建立現代化軍隊,增強國防實力,讓日本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國家,躍升為亞洲強權。
- 教育普及:推行國民教育,建立學制,提升國民素質。
- 文化變革:在保留日本傳統文化的同時,積極學習西方文化,形成了獨特的日西融合風格。
可以說,沒有明治天皇的領導與決斷,日本可能就不會是今天我們看到的樣子。他不僅是國家的象徵,更是帶領日本走向富強、擺脫西方列強威脅的關鍵人物。因此,在他於1912年駕崩後,全國上下都沉浸在深深的哀悼之中,許多人自發請願,希望為這位偉大的天皇建立一座神宮,以表達對他的崇敬與緬懷。明治神宮,就是在這樣的民意基礎下應運而生的。
御祭神二:溫柔而堅韌的「昭憲皇太后」
除了明治天皇,明治神宮也同時供奉著他的妻子——昭憲皇太后。或許她的名字在國際上不如明治天皇那麼響亮,但她在日本國民心中,同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在社會福利、教育和女性權益方面,她展現了非凡的遠見與貢獻。
- 推動女子教育:昭憲皇太后非常重視女性的教育,她積極倡導興辦女子學校,推動女子教育的普及,這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無疑是非常前衛且具影響力的舉動。她親自參與創辦了女子師範學校,為日本的女性教育打下了基礎。
- 慈善事業:她熱心於社會公益,經常捐助物資,關懷貧困民眾和弱勢群體,被視為皇室仁慈的典範。
- 國際紅十字運動:昭憲皇太后在推動日本加入國際紅十字會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她本人更是國際紅十字運動的積極支持者,為戰時的傷兵和受災民眾提供了大量幫助。
- 皇室模範:作為一位皇后,她以其溫柔、賢淑的形象,成為了國民心中的女性典範,穩定且默默地支持著明治天皇的改革大業。
昭憲皇太后在1914年逝世,她的離世也讓日本人民悲痛不已。因此,在籌建明治神宮時,人們也決定將她與明治天皇一同奉祀,以彰顯她在明治維新期間,以及對國民福祉所做的貢獻。在我看來,這也象徵著日本社會對皇室夫婦共同努力的認可與尊重,她們的御靈在這裡共同接受著世人的參拜。
明治神宮的誕生與其歷史意義:一份全國人民的禮物
明治神宮不僅僅是紀念天皇皇后的地方,它本身的誕生,就是一個充滿故事和意義的過程。這座神宮的建造,可說是一份來自全日本人民,獻給明治天皇與昭憲皇太后的「禮物」。
「國民總動員」的建造過程
在明治天皇過世後,日本政府和人民決定興建一座規模宏大的神宮來紀念他。這項工程從1915年開始動工,並於1920年正式完工。最讓人感動的是,神宮境內那片廣闊、蓊鬱的森林,並非原生林,而是透過全國人民的努力,一點一滴、一草一木地「種」出來的!
- 全國捐獻:當時,日本全國各地,包括殖民地台灣和朝鮮,都響應號召,捐獻了約10萬棵樹木,樹種多達365種。這些樹木從日本各地,甚至世界各地運來,共同種植在這片土地上。
- 志工參與:不僅是政府,廣大國民、學生、退伍軍人等等,都積極參與了植樹活動。據統計,當年有超過11萬名青年志工投入這項工程,他們用雙手親自打造了這片獻給天皇的森林。
- 百年造林計畫:這片森林的規劃非常有遠見,它不是簡單的種植,而是按照「天然林」的生態原則進行設計,預計要歷經100到150年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你現在走進去感受到的那份自然與寧靜,都是先人智慧和努力的結晶啊!
想想看,這片位於東京市中心、佔地約70公頃(約21萬坪)的森林,竟然是這樣「無中生有」地被創造出來,是不是覺得很不可思議?這也展現了當時日本人對皇室的極度尊崇與團結精神。所以,當你漫步在明治神宮的參道上時,別忘了這片森林背後的故事,那可是凝聚了無數人情感和汗水的成果呢。
作為日本皇室與國民連結的象徵
明治神宮的建立,不僅是為了紀念兩位御祭神,更深層的意義在於它成為了日本皇室與國民之間情感連結的橋樑。在明治維新之後,天皇的地位從幕府統治下的虛位,一躍成為國家的精神領袖。明治神宮的存在,強化了天皇作為「神聖」存在,以及國家凝聚力中心的形象。
每年,數百萬的日本人和海外遊客會來這裡參拜、祈福,甚至在元旦進行「初詣」(新年第一次參拜)。這不僅僅是宗教行為,更是一種對日本歷史、文化和皇室的敬意。對於許多日本人來說,明治神宮是他們精神家園的一部分,一個能讓心靈沉澱、感受傳統力量的地方。
神宮的建築與境內導覽:一場心靈洗禮的旅程
親自走一趟明治神宮,你會發現這不只是一座神社,更是一場體驗日本文化、感受自然與歷史的旅程。整個神宮的配置和建築風格,都充滿了神道的莊嚴與和諧。
震撼人心的入口:巨大的鳥居
無論你是從南參道、北參道還是西參道進入,第一個映入眼簾的絕對是那高聳的鳥居。明治神宮的鳥居是日本最大的木製鳥居,高達12公尺,樑柱直徑1.2公尺,光是這份氣勢就足以讓人屏息。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那種巨大、沉穩的感覺,立刻就讓我感受到進入了一個與世隔絕的聖地。
這座鳥居使用的木材來頭可不小,是從台灣阿里山運來的樹齡超過1500年的檜木所建造。這不僅是建築的壯麗,更是台日歷史連結的一個實物見證。穿過鳥居,就像是跨越了一個結界,正式進入了神的領域。
悠長參道與奉獻酒桶
穿過鳥居後,你會走上一條又長又寬的碎石參道。兩旁是蓊鬱的樹林,陽光從樹葉間灑落,形成斑駁的光影。走在碎石路上,那沙沙作響的聲音,彷彿也在提醒你放慢腳步、淨化心靈。在這裡,你會看到兩側堆疊著非常特別的景象:
- 清酒桶(左側):這些是來自日本各地酒造,為供奉神明而捐獻的清酒桶。它們整齊地排列著,色彩鮮豔,是日本酒文化與神道信仰結合的獨特風景。
- 葡萄酒桶(右側):比較特別的是,明治神宮也接受了來自法國勃艮第地區的葡萄酒奉獻。這象徵著明治天皇在世時,積極吸收西方文化的開放精神,也展現了神宮的國際化一面。
這些酒桶不僅是裝飾,更是信徒們對神明的虔誠奉獻,也是神道文化中「御神酒」(供奉給神的酒)概念的延伸。每次看到這些,我都會在心裡默默讚嘆,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在這裡竟然能如此和諧地共存。
淨心淨身的儀式:手水舍
在進入主殿之前,你一定會經過手水舍(Temizuya),這是日本神社特有的淨身場所。在這裡進行的儀式,叫做「手水」,象徵著洗去身上的塵埃和不潔,以潔淨的身心去面對神明。這個步驟看似簡單,其實有它特定的順序和含義:
- 用右手拿起水勺,舀一勺水。
- 先將水倒在左手上,清洗左手。
- 再將水倒在右手上,清洗右手。
- 然後用右手舀水,將水倒在左手掌中,用左手掌中的水漱口(水不要喝下肚)。
- 最後,將水勺垂直立起,讓勺中剩餘的水沿著勺柄流下,沖洗勺柄。
- 將水勺放回原位,勺口朝下。
這個過程讓我感覺像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預備,把日常的喧囂暫時拋開,讓自己更專注於接下來的參拜。
莊嚴的中心:本殿與祈願
經過手水舍後,映入眼簾的就是明治神宮的核心建築群了,包括主殿(本殿)、神樂殿、神符授與所等。整個建築群以傳統的「流造」風格為主,使用檜木建造,屋頂覆蓋著銅板。建築色彩以素雅的木色為主,沒有過多的裝飾,卻散發著一種沉靜而莊嚴的美感。
在這裡,你可以進行參拜祈願。大部分遊客會站在拜殿前,投入「賽錢」(香油錢),然後按照「二拜二拍手一拜」的傳統方式進行祈福:
- 鞠躬兩次:向神明表示敬意。
- 拍手兩次:拍手引起神明的注意。第一次拍手時雙手合攏,掌心稍微錯開,第二次拍手時雙手合攏。
- 合掌祈願:雙手合十,在心中默默說出你的願望。
- 鞠躬一次:再次鞠躬,表示感謝。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祈願或祈求特定事務,也可以到神樂殿申請「御祈禱」(正式祈禱儀式)。我曾經在這裡看過幾對新人舉辦傳統的「神前式」婚禮,新娘身著純白的和服,在神官和巫女的引導下,緩緩走進殿內,那畫面真的美到讓人感動,也讓我覺得神宮不僅僅是紀念,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境內其他值得一訪的景點
明治神宮的境內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 明治神宮御苑:這是明治天皇和昭憲皇太后生前常造訪的庭園,也是神宮內最美的私人庭園之一。裡面有清幽的森林、菖蒲田(每年六月盛開)、以及著名的「清正井」。許多人都相信清正井是個能量景點,能帶來好運。我在那裡感受到的,是那份從井裡湧出的清澈與寧靜,非常療癒。
- 寶物殿:這裡展示著明治天皇和昭憲皇太后生前的遺物、肖像畫,以及與明治維新相關的歷史文物,是了解兩位御祭神和明治時代的重要場所。
- 文化館與禮品店:這裡可以購買到各式各樣的神宮紀念品、御守(護身符)和繪馬(許願牌),為你的參拜之旅留下紀念。
神道信仰在明治神宮的體現:自然與祖先的崇敬
了解了明治神宮所供奉的對象和其歷史,我們更可以進一步探討它如何體現日本神道的精神。神道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宗教,它沒有像佛教或基督教那樣明確的教義和創始人,而是更強調對自然、祖先和生命力的崇敬。
「八百萬神」與「萬物有靈」
神道信仰的核心觀念之一就是「萬物有靈」,認為自然界中的山、川、樹木、岩石,甚至風雨雷電,都有神靈寄宿其中。因此,日本的神社常常建立在自然景觀優美的地方,而明治神宮周圍那片人工栽植的森林,更是將這份對自然的敬畏展現得淋漓盡致。
這片森林不僅僅是風景,它本身就是神宮的一部分,代表著與神靈相連的清淨之地。走在裡面,你會感受到那份自然的生命力,彷彿能與天地萬物產生共鳴。這與我們一般想像中的「宗教場所」可能不太一樣,它更像是一個讓人回歸自然、與神靈對話的空間。
「御靈信仰」:對逝去偉人的永恆記憶
前面提到,明治神宮供奉的是明治天皇和昭憲皇太后的「御靈」。這在神道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御靈信仰」,它認為當一個人過世後,特別是那些對社會有重大貢獻或非凡能力的人,他們的靈魂並非簡單地消逝,而是會轉化為具有神力的「御靈」,繼續守護和庇佑後代子孫。
這也是為什麼日本有這麼多神社供奉著歷史人物,例如學問之神菅原道真(天滿宮)、戰神德川家康(東照宮)等等。明治神宮就是這種信仰的現代體現,通過祭祀天皇皇后的御靈,人們希望能夠延續他們的功德,獲得他們的庇佑,並永遠銘記他們對日本所做的貢獻。這種對祖先和先賢的崇敬,是日本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
神人共存的觀念
在神道中,神明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存在,而是與人類世界緊密相連的。神社是神明降臨、與人交流的場所。明治神宮的存在,讓現代的東京人,甚至是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都有機會親近並感受日本皇室的歷史與精神。這不是遙遠的歷史課本,而是活生生地呈現在你面前的文化體驗。
每當有祭典活動,或是像我之前看到的神前式婚禮,那種傳統儀式與現代生活的融合,都讓我深深感受到神道信仰是如何融入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它不只是宗教,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精神寄託。
明治神宮的現代意義與文化影響
除了作為歷史和信仰的象徵,明治神宮在現代日本社會中,也扮演著多重角色,對東京乃至整個日本都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東京的綠色肺葉與心靈綠洲
在寸土寸金、高樓林立的東京市中心,明治神宮的廣闊森林無疑是一片珍貴的綠色空間。它不僅改善了都市的空氣品質,更為生活在喧囂中的人們提供了一個可以放鬆身心、感受自然的避風港。
每次從原宿站走出來,喧囂的人潮和商店街的熱鬧,與神宮境內的靜謐形成鮮明對比。這種「一牆之隔」的奇妙感受,讓人彷彿穿越了時空。許多東京上班族在午休時也會來這裡散步,享受片刻的寧靜。對於像我這樣的旅人來說,它更是城市探索中不可或缺的一站,讓人能從繁忙的行程中抽離,獲得片刻的喘息。
文化傳承與國際交流的窗口
明治神宮也是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承地。這裡經常舉辦各種神道儀式、祭典活動,例如每年秋天的例大祭、新年期間的初詣等等,吸引了大量民眾參與。這些活動不僅是宗教儀式,更是展現日本傳統藝術、音樂和服飾的舞台。
同時,明治神宮也成為了國際遊客了解日本文化和神道信仰的重要窗口。每年都有數百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造訪,他們在這裡體驗日式傳統婚禮、購買御守、感受神社氛圍。神宮方面也積極提供多語言導覽和資訊,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更好地理解這裡的歷史與意義。這讓我覺得,明治神宮不僅僅是日本的,它也屬於全世界,它向所有人開放,分享著日本獨特的精神之美。
參拜明治神宮的小撇步與注意事項
為了讓你的明治神宮參拜之旅更加順暢愉快,這裡有一些實用的小撇步和注意事項,希望能幫到你喔!
前往方式與建議停留時間
- 交通:明治神宮交通非常便利,可以搭乘JR山手線到「原宿站」,或是東京Metro地鐵千代田線/副都心線到「明治神宮前〈原宿〉站」。從車站出來,大約走幾分鐘就可以看到大鳥居了。
- 時間:神宮的開放時間會隨著季節日出日落而有所調整,建議前往前查閱官網。至於建議停留時間,如果只是走馬看花,大約1.5到2小時。但如果想深入參觀御苑、寶物殿,或者好好感受那份寧靜,安排3小時以上會更從容喔。
參拜禮儀與穿著
雖然明治神宮對遊客沒有嚴格的服裝要求,但畢竟是莊嚴的場所,還是建議穿著整齊、端莊。以下是一些小建議:
- 穿著:避免過於暴露或過於休閒的服飾(例如背心、短褲)。整潔的休閒服裝或輕便套裝都很適合。
- 行為:在神宮境內請保持安靜,不要大聲喧嘩。尤其是在本殿附近,手機請開靜音或振動模式。
- 鳥居下:穿過鳥居時,建議在鳥居前輕輕鞠躬,表示對神明的敬意。在鳥居中央是神明走的路,所以建議從兩旁通過。
手水舍淨身步驟:一步步來,心更誠!
這是參拜前非常重要的環節,請務必遵循正確的步驟,展現你的虔誠之心:
- 走到手水舍前,輕輕鞠躬。
- 用右手拿起水勺,舀一勺水。
- 將約三分之一的水倒在左手上,清洗左手。
- 再將約三分之一的水倒在右手上,清洗右手。
- 將水勺換到左手,將水倒在左手掌中,用左手掌中的水漱口(記得水不要直接對著水勺飲用,也不要喝下肚,漱完口的水要吐在手水舍旁的地面或專門的水槽裡)。
- 再次用左手舀水,將約三分之一的水倒在左手上,清洗左手。
- 最後,將水勺垂直立起,讓勺中剩餘的水沿著勺柄流下,沖洗勺柄,完成自我淨化。
- 將水勺輕輕放回原位,勺口朝下。
我個人覺得,即使你對神道信仰不甚了解,單是完成這一套淨化儀式,也會讓你感覺身心都被洗滌過,準備好進入更神聖的空間。
賽錢與祈願:心誠則靈
在拜殿前,你會看到一個大大的賽錢箱。你可以投入一些硬幣作為「賽錢」,也就是香油錢。日本人通常會投入5日圓,因為「五圓」(ご縁, go-en)與「ご縁」(有緣)發音相同,有著結緣的好寓意。投入後,就可以進行前面提到的「二拜二拍手一拜」的參拜方式了。重要的是心意,而不是金額的大小喔!
常見相關問題與深度解答
每次和朋友聊到明治神宮,總會蹦出一些有趣又深入的問題,這裡我就把一些大家常問的、比較有代表性的問題整理一下,提供更詳細的解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明治神宮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樹?這片森林是怎麼來的?
這個問題太棒了!因為這片森林,正是明治神宮最引人入勝的故事之一。很多人以為它是天然原生林,但其實它是一片「人造林」,而且意義非凡!
明治天皇於1912年駕崩後,為了紀念他對日本現代化的巨大貢獻,全國上下都希望能為他建立一座神宮。當時的日本,全國人民上下一心,提出了驚人的「百年造林計畫」。這個計畫的目標,就是要用一百年的時間,將明治神宮所在的這片土地,從原本光禿禿的區域,打造成一片具備完整生態系統的茂密森林。
具體來說,從1915年開始動工興建神宮時,日本全國上下,包含當時的殖民地如台灣和朝鮮,都慷慨地捐獻了大量的樹木。據統計,來自全國各地的近10萬棵樹木,多達365個不同樹種,被運送到東京,由超過11萬名的青年志工,以及普通民眾,親手將它們種植在這片土地上。這不僅僅是種樹,更是一場全民參與的愛國運動和對皇室的深情表達。
園藝和景觀設計師在規劃這片森林時,考慮的是未來的生態平衡,而不是短期的美觀。他們精確計算了不同樹種的生長速度、特性,確保這片森林最終能形成一個自我循環、無需人工太多干預的天然林。如今,這片森林已成為東京市中心一片生機勃勃的綠色肺葉,這裡棲息著上千種昆蟲和鳥類,是許多人暫離都市喧囂,親近大自然的理想場所。所以,當你走在神宮的參道上,感受那份涼爽與靜謐時,其實是踩在無數先人汗水與心血所打造的奇蹟之上喔!
在明治神宮可以舉辦婚禮嗎?神前式婚禮長什麼樣子?
當然可以!而且在明治神宮舉辦的傳統日式婚禮,也就是「神前式婚禮」,是許多日本新人夢寐以求的婚禮形式,也是外國遊客非常喜歡駐足觀賞的景象!
神前式婚禮的特色,就是整個儀式在神社的「神前」(神明面前)舉行。新郎通常穿著傳統的和服「紋付羽織袴」,新娘則會穿上純白的「白無垢」,象徵潔白無瑕和重新開始,頭上會戴著特殊的「角隱」(一種白色頭飾,據說有遮蓋新娘「稜角」之意,象徵溫柔順從)或「綿帽子」(一種白色大罩,只有在神前式才可戴)。
整個婚禮的流程非常莊重且富有儀式感:
- 參進:新人和雙方親友在神官和巫女的引導下,列隊緩緩走過參道,前往神樂殿或本殿。這個畫面非常壯觀,經常會引來遊客的圍觀和拍照。我曾經親眼看到一次,新娘白無垢配上神宮的綠意,簡直美呆了!
- 修祓:神官會為新人和親友們進行「修祓」,也就是淨化儀式,清除不潔之物。
- 祝詞奏上:神官向神明稟告新人結合之事,並祈求神明賜福。
- 三獻之儀(三三九度):這是神前式婚禮中最具代表性的環節。新人會交替喝下三只不同大小的酒杯中的清酒,象徵夫妻緣分長久、家庭和睦。這三只杯子和九度儀式都充滿了吉祥寓意。
- 玉串奉奠:新人獻上「玉串」(一種綁著紙條的楊桐枝條),向神明表達感謝和誓言。
- 誓詞奏上:新郎會宣讀結婚誓詞。
- 指輪交換:(可選)部分新人也會在此環節交換戒指。
- 親族固之盃:新人與雙方親友一同飲酒,象徵兩家結為一家。
整個儀式雖然嚴肅,但充滿了神聖感和對傳統的尊重。許多人選擇在明治神宮舉辦婚禮,正是因為這裡的莊嚴氛圍和歷史意義,能讓這份結合更顯神聖與永恆。
明治神宮的鳥居有什麼特別的?為什麼這麼大?
明治神宮的鳥居確實非常特別,不僅因為它的規模巨大,更是因為它背後的深厚意義和選材的特殊性。
首先,規模方面,明治神宮的鳥居是日本最大的木製鳥居。它的主柱高達12公尺,樑柱的長度達到17.1公尺,直徑1.2公尺,重量更是驚人的13噸。想像一下,這麼巨大的木材是如何被運送到東京並搭建起來的,這本身就是一項工程奇蹟,也代表了當時建造者的決心和技術水平。
其次,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這座鳥居的木材來源。它使用的木材是來自台灣阿里山的樹齡超過1500年的檜木。在1920年代,為了建造這座象徵性的鳥居,日本政府在全球範圍內尋找適合的巨型木材,最終在台灣阿里山找到了這棵巨大的檜木。這不僅是建築史上的壯舉,更成為了台灣與日本之間歷史連結的一個重要象徵。
那麼,為什麼會建造這麼大的鳥居呢?鳥居在日本神道中,是「神域」與「俗世」的分界線。跨過鳥居,就意味著你進入了神明所居住的清淨之地。建造如此宏偉巨大的鳥居,有幾個原因:
- 彰顯尊貴:作為供奉明治天皇的神宮,其入口自然也要展現出無與倫比的氣勢與尊貴,以彰顯天皇的崇高地位。
- 震懾人心:巨大的鳥居能夠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和心靈上的震撼,讓參拜者在進入神域前,就已經感受到那份肅穆和莊嚴,自然而然地收斂心性。
- 象徵意義:它象徵著明治維新後日本國力的強盛和人民對皇室的無限敬意。這棵來自遠方(台灣)的千年檜木,也代表著當時日本帝國的廣闊版圖和資源豐沛。
所以,下次你走過明治神宮的鳥居時,不妨多看一眼,感受它背後的歷史厚重感和文化意義,那可不是普通的木頭柱子那麼簡單喔!
外國人可以在明治神宮祈福嗎?流程是什麼?
絕對可以!明治神宮非常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和信徒前來參拜和祈福,它是一個開放且包容的宗教場所。你不需要是神道教徒,也不需要會日語,只要抱持著一顆尊重的心,就可以按照傳統方式進行祈福。
前面提到的「手水舍淨身」和「二拜二拍手一拜」的參拜方式,就是最常見且適合所有人的祈福流程。你可以在主殿(拜殿)前排隊,按照這些步驟進行:
- 排隊等待:在主殿前會有隊伍,請耐心排隊。
- 投入賽錢:輪到你時,將準備好的硬幣(通常建議5日圓)投入賽錢箱。
- 「二拜」:身體彎曲90度,進行兩次深鞠躬,向神明表示敬意。
- 「二拍手」:將雙手舉到胸前,左手稍比右手高一點,然後拍手兩次。第一次拍手時雙手合攏,掌心稍微錯開;第二次拍手時,雙手手掌對齊。這個動作是為了引起神明的注意。
- 合掌祈願:拍手後,雙手保持合十狀態,在心中默默地說出你的願望或感謝的話語。你可以祈求健康、學業、事業、戀愛、家庭幸福等等,任何正向的願望都可以。
- 「一拜」:祈願結束後,再次進行一次深鞠躬,表示感謝。
- 輕輕離開:完成後,輕輕地從拜殿前離開,不要擋住後面的人。
如果你希望進行更正式、更隆重的祈福,例如為了學業、安產、交通安全或生意興隆等特定目的,可以前往神樂殿申請「御祈禱」(O-kitou)。通常會有專門的窗口提供服務,即便語言不通,也可以透過指引或翻譯App來溝通。支付一定的祈禱費用後,會有神官在殿內為你進行儀式,整個過程莊嚴肅穆,更能深入體驗神道的氛圍。結束後,通常會得到一份神符或紀念品。
總之,明治神宮對外國遊客非常友善,你可以放心地前往,感受這份獨特的文化與信仰體驗。我每次去都看到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大家都很自然地融入其中,那種多元共融的氛圍,也是明治神宮的魅力之一吧。
明治神宮與皇居有什麼關係?
明治神宮和皇居(舊稱江戶城,現在是日本天皇的居所)雖然都與日本皇室有著密切的關係,但它們在性質和功能上是截然不同的。
首先,皇居是日本天皇和皇后居住的地方,也是天皇日常辦公、履行公務的場所。它是日本皇室的實際生活和政治中心。皇居的大部分區域是不對外開放的,只有東御苑和部分公共區域可以在特定時間參觀。它代表著日本現任天皇的「現在」和「生活」。
而明治神宮,則是一座為紀念已故的明治天皇和昭憲皇太后所建立的神社。它是一個宗教場所,主要功能是祭祀這兩位御祭神,供國民緬懷和參拜。它代表著明治天皇的「過去」和「精神遺產」。
兩者之間的關係可以這樣理解:
- 皇室傳承:明治天皇是日本歷史上重要的君主,而皇居正是他後代子孫、即現任天皇的居所。明治神宮的存在,是為了紀念這位重要的祖先,也象徵著日本皇室一脈相承的歷史與精神。
- 歷史意義:皇居見證了日本從江戶幕府到明治維新的巨大轉變,而明治神宮正是明治維新成果和天皇在位功績的紀念碑。可以說,明治神宮是對皇居所代表的皇室歷史的一個延伸和紀念。
- 精神與實體:皇居是現任天皇的實體居所和工作場所,代表著皇室的實際存在和運作;明治神宮則是對已故天皇精神的崇敬和寄託,是一個承載著歷史記憶和信仰的空間。
雖然地理位置上它們都在東京市中心,但它們各自承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和功能。皇居代表著皇室的「現在」和「世俗」的一面,而明治神宮則代表著皇室的「過去」和「神聖」的一面。它們共同構成了東京城市風景中,與皇室相關的兩大重要地標。
希望透過今天的分享,你對「明治神宮是拜什麼」以及它背後的故事,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下次去東京,不妨再次造訪明治神宮,用更不一樣的眼光去感受它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