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可以收驚嗎:信仰與傳統習俗的深度交會點
您是不是也曾經聽過身邊的朋友、家人,或是自己本身,在面對某些突如其來的不安、恐懼,或者說不出的身心不適時,會有人提議:「欸,你是不是去『收驚』一下會比較好啊?」特別是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民間信仰與生活習俗是如此的緊密相連,即便您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面對這樣的情況,心裡或許也會冒出一個大大的問號:「身為基督徒,我到底可不可以去收驚呢?」
精確明確回答標題問題:
從基督信仰的核心教義來看,基督徒不建議也不應參與「收驚」這類民間習俗。「收驚」通常涉及與非基督信仰體系的神靈、法術或靈媒互動,其背後的力量來源和原理與基督信仰所宣揚的獨一真神耶穌基督的教導有根本性的衝突。基督徒相信所有平安、醫治、保護與解脫,都單單來自於上帝,並透過禱告、依靠聖經真理、尋求教會肢體協助等合乎聖經的方式來面對各樣的困境。
Table of Contents
小雅的困惑:當信仰遇上傳統習俗的拉扯
小雅是個從小在教會長大的女孩,信主多年,對信仰充滿熱情。但最近她遇到了個難題。她的阿嬤,一位非常疼愛她的傳統台灣女性,最近因為小雅常常加班熬夜、壓力大到晚上睡不好,加上幾次不小心被嚇到,精神狀況看起來有點萎靡,就非常心疼地提議:「雅仔啊,你臉色這麼差,是不是『卡到』了啊?阿嬤帶你去廟裡收驚好不好?很有效的啦,收一收,精神就回來了!」
小雅聽了心裡一緊。她知道阿嬤是出於好意,但「收驚」這兩個字,對她這個基督徒來說,聽起來就是那麼的格格不入。她心想,教會不是常常教導我們,只有一位真神,不能拜偶像、不能求助於其他靈體嗎?但如果直接拒絕阿嬤,又怕傷了阿嬤的心,甚至讓阿嬤覺得基督教是不是太過排斥傳統文化了。她真的好想知道,像她這樣的情況,一個基督徒,到底該怎麼辦呢?這份困惑,我想,許多在台灣的基督徒都曾深刻體會過吧!
這篇文章就是要來好好剖析這個讓許多基督徒感到兩難的問題:基督徒到底可不可以收驚?我們將從「收驚」的本質、基督信仰的核心教義,以及基督徒應如何面對這類困境等幾個面向,為大家提供一個清晰、深入的分析和指引。希望透過這次的探討,能幫助您更明白如何在信仰與文化之間,找到那份合宜的平衡與堅定。
收驚到底是什麼?台灣傳統習俗的深度解析
在我們深入探討基督徒與收驚的關係之前,我們得先搞清楚「收驚」到底在台灣的民間習俗裡,是怎麼一回事。這可不是個簡單的「迷信」兩字就能打發的,它承載著許多在地文化、心理慰藉和宇宙觀念喔!
「收驚」的起源與核心概念
「收驚」顧名思義,就是把受驚嚇而「跑掉」或「散掉」的「魂魄」給「收回來」。在台灣的民間信仰裡,人們普遍認為一個人的生命力、精神狀態,甚至健康,都與其「魂魄」的完整與否息息相關。當一個人受到突如其來的驚嚇、衝擊(例如:車禍、跌倒、做惡夢、見到不潔之物,甚至只是被陌生人突然叫一聲),或是長期處於壓力、疲憊之中,魂魄就可能「嚇到離體」、「散亂不全」,導致精神恍惚、哭鬧不安、食慾不振、失眠、發燒,甚至久病不癒等症狀。這時候,就需要透過「收驚」的儀式來穩定魂魄,讓生命能量回到正軌。
常見的收驚方式與儀式細節
收驚的方式百百種,各地區、不同的信仰體系(道教、佛教、民間信仰等)都有其獨特的儀式。但普遍來說,常見的元素包含以下幾種:
- 呼喚魂魄: 收驚者(通常是法師、道士、乩童或有靈力的長輩)會不斷呼喚被收驚者的名字,同時嘴裡唸唸有詞,目的是呼喚離體的魂魄歸位。
- 符水、米卦: 有些會使用符咒燒化後,將灰燼溶於水中,讓受驚者飲用或擦拭身體。符咒被認為帶有神力,能驅邪、安魂。米卦則是用米粒來判斷驚嚇程度或原因。
- 香枝、金紙: 燃燒香枝,用香灰來做記號或在身上劃符,並燃燒金紙獻給神明,祈求保護與協助。
- 收驚衣: 有些地方會用一件受驚者的衣服,在儀式中作為魂魄的替代物,進行安撫、招魂的動作。
- 法器: 如桃木劍、七星劍、鈴鐺等,被用來驅趕邪靈或鎮壓不好的氣場。
- 神明請示: 許多收驚儀式都會透過神明(如神像、香爐)來進行,相信是透過神明的力量來執行收驚,並給予指示。
這些儀式,對許多台灣人來說,不僅是治療身體不適的方式,更是一種心理上的安慰劑,提供一份歸屬感和安全感,相信有超自然的力量在為他們排除困境。
基督信仰如何看待「魂魄」與「驚嚇」?
好了,了解了收驚的背景後,我們再來看看基督信仰對於「人」的本質和「驚嚇」這件事,是怎麼理解的呢?這跟收驚的觀點,可以說是大相逕庭喔!
基督信仰對人的構造觀點
基督信仰認為人是由「靈、魂、體」三部分組成(有些觀點認為是「靈與魂是同一體,連著肉體」)。無論是哪種解釋,都強調人是一個完整的存在,由上帝親手所造,並將生命氣息吹入人裡面。我們的「靈」是與上帝連結的部分,「魂」包含我們的思想、情感、意志,而「體」就是我們的肉身。這三者是合一的,不像民間信仰那樣,魂魄可以隨意「離體」或「散掉」。
「願賜平安的上帝親自使你們全然成聖;又願你們的靈與魂與身子得蒙保守,在我們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時候,完全無可指摘。」(帖撒羅尼迦前書 5:23)
這段經文清楚地闡明了靈、魂、體是緊密相連的,且上帝會保守我們整體的存在,直到耶穌再來。這意味著,我們的「魂魄」並不會像一個容易受驚的小鳥一樣,隨便就能「飛走」或「散亂」。
基督徒如何理解「驚嚇」和不安?
那麼,基督徒在遇到類似「驚嚇」或身心不安的狀況時,會怎麼解釋呢?我們當然也會有恐懼、焦慮、失眠、精神不濟的時候啊!但基督信仰會從幾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些現象:
- 心理層面的影響: 許多時候,身體或精神上的不適,是來自於現實生活的壓力、創傷、疲憊或疾病。例如,過度勞累會導致失眠和焦慮;一次嚴重的事故可能造成心理陰影(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人體反應,需要的是休息、專業的心理諮詢或醫療協助。
- 屬靈爭戰的可能: 基督徒相信,我們活在一個有屬靈爭戰的世界。有時候,我們的恐懼、不安,甚至是身體上的某些不適,可能源於惡者的攻擊或攪擾。聖經教導我們要「穿戴上帝所賜的全副軍裝」,以抵擋魔鬼的詭計。這不是指魂魄「散掉」,而是指仇敵想藉著恐懼、疑惑來攻擊我們的信心和平安。
- 罪惡的影響: 有時候,內心的不安和焦慮也可能與未處理的罪疚感、對上帝的悖逆,或與人的關係破裂有關。聖經強調,罪會使人與上帝隔絕,帶來內心的混亂和不平安。
- 身體疾病的警訊: 許多身體上的不適,如發燒、食慾不振,更可能是身體正在發出警訊,表示需要醫療專業的診斷和治療。
總之,基督徒不會將這些情況歸因於「魂魄不穩」或「卡到陰」,而是從更全面、更符合聖經真理的角度去分析和應對。
核心衝突點:基督徒與收驚的張力何在?
現在,我們來談談最關鍵的部分了。為什麼基督徒在面對「收驚」這件事上,會有這麼大的爭議,甚至被明確不建議參與呢?這不是教條式的禁止,而是根植於基督信仰最核心的教義與價值觀。以下幾個點,就是主要的衝突所在:
1. 獨一真神的排他性:
這是最根本也最重要的原因!基督信仰是嚴格的「一神論」。聖經清楚且反覆地強調,宇宙中只有一位創造主宰,祂是獨一的真神,除此之外,別無他神。我們只能敬拜祂、依靠祂、歸榮耀給祂。舊約聖經中,上帝嚴厲禁止以色列民去效法周遭異教國家的拜偶像、行邪術、求問交鬼的行為,因為這些都是得罪上帝、背離真理的。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出埃及記 20:3)
「你們中間不可有人讓兒女經火,也不可有占卜的、觀兆的、行邪術的、用法術的、唸咒的、問鬼的、過陰的、行巫術的。凡行這些事的都是耶和華所憎惡的;因那些國民行這些可憎惡的事,所以耶和華—你的上帝將他們從你面前趕出。」(申命記 18:10-12)
收驚的儀式,無論其背後的說法多麼溫和,其本質上都涉及向民間信仰的神祇(例如:城隍爺、媽祖、王爺公,或是某位不知名的靈體)尋求協助與保護。這對基督徒來說,就是一種「拜別的神」,或是「將榮耀歸給別的神」的行為,這是信仰上絕對不能跨越的底線。
2. 權柄來源的差異:
基督徒相信,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屬於耶穌基督,祂是萬物的主宰,是勝過一切黑暗權勢的。當我們遇到困境、恐懼、疾病時,我們求助的對象是這位全能、慈愛的上帝,透過耶穌基督的名向祂禱告,支取祂的恩典和能力。祂是唯一能賜予我們真平安、真醫治的源頭。
而收驚儀式所依賴的,是施術者口中所稱的神明或靈體,其權柄來源不明,甚至可能是聖經所指的「邪靈」或「污鬼」。基督徒不應該向這些來源不明的權勢求助,因為那不僅無益,反而可能將自己暴露在屬靈的危險之中,導致更深層的捆綁或攪擾。
3. 得救與醫治的途徑:
基督信仰的核心教義是「因信稱義」,透過相信耶穌基督的救贖,我們的罪得赦免,與上帝和好,並得到永恆的生命。而身體、心靈的醫治與平安,也是上帝恩典的一部分,透過禱告、聖靈的工作、神的話語以及正常的醫療途徑來實現。
收驚則提供另一套解決方案,試圖透過儀式性的操作來「修復」人的生命狀態。這會讓基督徒的信仰立場變得模糊,彷彿上帝的能力還不足以應付所有問題,還需要借助其他超自然力量,這嚴重削弱了對上帝的信心和祂的獨特性。
4. 信仰純潔性的堅持 (避免混雜主義):
基督信仰強調信仰的純潔性,避免將信仰與其他宗教或民間習俗混雜。這種混雜主義(Syncretism)會稀釋基督信仰的獨特性,使人對上帝的認識變得混淆不清。試想,如果一位基督徒,一方面口稱相信耶穌是唯一的救主,另一方面又在感到不安時去收驚,這會給旁人帶來什麼樣的訊息?這會讓人覺得基督徒的上帝不夠力,或者說,信仰只是眾多選擇之一,沒有絕對的權威。
作為基督徒,我們被呼召要活出一個「分別為聖」的生命,不隨從世界的風俗,而是活出與上帝真理相符的生活方式。這不僅是外在行為的模仿,更是內心深處對上帝的完全信靠。
5. 心理與靈性層面的考量:
或許有人會說:「收驚只是一種心理安慰而已,沒什麼大不了的吧?」的確,有些收驚儀式在心理層面可能帶來短暫的安撫作用。然而,對基督徒而言,真正的平安和安慰,來自於上帝的同在和聖靈的工作。這種平安是超越環境的,是從根本上解決人的恐懼和不安的。如果我們轉向收驚來尋求安慰,這會讓我們習慣性地將目光從上帝身上移開,轉向其他非真理的源頭。長遠來看,這反而會弱化我們對上帝的信心,甚至可能打開一道屬靈的破口。
所以,基督徒不參與收驚,並不是對傳統文化或長輩的不敬,而是在於對獨一真神的絕對忠誠,對聖經真理的堅守,以及對自身屬靈安全的高度負責。
那麼,基督徒遇到「驚嚇」或身心不適,可以怎麼辦呢?
了解了基督徒為什麼不建議收驚之後,問題來了:那如果真的遇到了像小雅一樣,感到心神不寧、精神萎靡,甚至是被「嚇到」的情況,基督徒該怎麼辦呢?難道就只能自求多福嗎?當然不是!基督信仰為我們提供了更深層、更具力量的解決之道。這些方式不僅能帶來真正的平安,更能幫助我們在信心上成長。
1. 立即向上帝禱告與交託:
這是基督徒最直接、最有力的武器!當感到不安、恐懼時,請立刻向上帝開口禱告。祂是全能的上帝,了解我們的一切,也應許會保守我們的平安。你可以這樣禱告:
- 坦誠說出你的感受: 「主啊,我現在好害怕、好不安,心跳得好快,覺得很不舒服…」把所有的情緒都傾倒在祂面前。
- 宣告上帝的同在與主權: 「我知道祢是掌管一切的上帝,祢應許與我同在,祢是我的避難所和力量。」
- 奉耶穌的名趕除恐懼與攪擾: 「奉主耶穌的名,我命令一切非來自祢的恐懼和攪擾離開我!祢的寶血遮蓋我,聖靈充滿我!」
- 求祂賜下平安與醫治: 「求主耶穌賜給我從祢而來的平安,醫治我的身體和心靈,恢復我的精神和力量。」
- 感恩與信靠: 「謝謝主,我知道祢必聽我的禱告,祢是信實的上帝。我將這一切都交託給祢。」
禱告不只是一種行為,更是與上帝建立親密關係的過程。透過禱告,我們將重擔卸給祂,讓祂的平安充滿我們。
2. 研讀聖經,領受神的話語:
上帝的話語是我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是安定人心的力量。當我們心裡不安時,翻開聖經,閱讀那些關於上帝的信實、慈愛、保護和能力的經文,會帶來極大的安慰和力量。例如:
-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詩篇 23:4)
- 「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翰福音 14:27)
- 「耶和華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還怕誰呢?耶和華是我生命的保障,我還懼怕誰呢?」(詩篇 27:1)
這些話語是上帝對我們的應許,默想、背誦並宣告這些真理,能幫助我們抵擋恐懼,堅固信心。
3. 尋求教會牧者與屬靈遮蓋:
基督徒不是單打獨鬥的!我們是基督身體的一部分,在教會中有許多的肢體和屬靈的領袖(牧師、長老、小組長)。當你感到特別不安或被困擾時,不要獨自承受,請立刻聯繫你的牧師、小組長,或你信任的屬靈長輩。他們可以:
- 為你禱告: 牧者會用上帝賜給他們的權柄,奉耶穌的名為你按手禱告,宣告上帝的醫治與釋放。
- 提供屬靈的指引: 他們會從聖經的角度,為你分析情況,提供合乎真理的建議。
- 給予支持和安慰: 在困境中,有弟兄姊妹的陪伴和支持,會讓你知道你並不孤單。
這就好像生病了找醫生一樣,當靈裡出狀況,找屬靈的專業人士來幫助,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4. 專業醫療與心理諮詢:
基督信仰從不排斥科學和專業的幫助。如果你的不安或不適感持續,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請務必尋求專業的醫生或心理諮詢師的協助。有時候,這些症狀可能是身體疾病、情緒障礙或心理創傷的表現。上帝也賜下智慧給人類,發展了醫學和心理學,這些都是祂祝福我們的方式。
禱告不代表不需要看醫生,兩者是可以並行的。我們可以為醫生的智慧和治療效果禱告,讓上帝透過專業人士來醫治我們。
5. 聖靈的安慰與引導:
上帝賜下聖靈作為我們的保惠師,祂住在信徒裡面,隨時隨地都可以給予我們安慰、引導和力量。當你感到不安時,可以這樣求:
- 「聖靈啊,求祢現在就充滿我,用祢的平安和愛來安慰我不安的心。」
- 「聖靈啊,求祢向我顯明這份不安的根源是什麼?是出於我自己的擔憂?還是仇敵的攻擊?求祢指引我該如何面對。」
聖靈會幫助我們辨別,並引導我們走在真理的道路上。
6. 宣告上帝的同在與權柄:
我們的口舌是有能力的!當恐懼來襲時,我們可以大聲宣告上帝的話語,宣告祂的權柄。例如:
-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
- 「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 「魔鬼退去吧!因為我是屬神的,神與我同在!」
這是一種信心的操練,能幫助我們將焦點從問題轉向上帝,並對抗負面思想。
總之,基督徒面對「驚嚇」或身心不適,絕對不是束手無策。我們擁有全能的上帝作為我們的倚靠,有聖經真理作為我們的指引,有教會肢體作為我們的支持。這些都是比任何民間儀式更真實、更有力量的幫助。
個人經驗與深度反思:理解、溝通與堅定
談到「基督徒能不能收驚」這個話題,我自己也曾有過類似的經驗。記得多年前,一位剛從外地返鄉的朋友,夜裡在夢中被驚醒,嚇得全身發抖。他的媽媽非常著急,第一時間就想到要帶他去廟裡「收驚」。這位朋友其實也是基督徒,但當時他的信心並不是很穩固,面對媽媽的堅持,他感到左右為難。他半夜打電話給我,語氣中充滿了焦慮。
我的第一個反應是提醒他:「不要害怕,上帝與你同在。你現在最需要的是禱告,把你的恐懼交給神。」然後我建議他,在尊重媽媽心意的前提下,可以這樣試著溝通:
- 表達感謝: 先感謝媽媽的關心和愛。「媽,我知道您很愛我,很關心我,謝謝您為我操心。」這能軟化對方的態度。
- 解釋信仰: 溫和地解釋基督徒的信仰立場,但避免用批判的語氣。「媽,您知道我信耶穌,我們相信耶穌是唯一的真神,祂的能力是最大的。當我遇到困難或害怕的時候,我會直接向祂禱告,祂會保護我,賜我平安。」
- 提出替代方案: 表明基督徒有自己的處理方式,並邀請媽媽一起參與(如果合適)。「我現在最需要的是好好禱告,求耶穌幫助我。您可以陪我一起禱告嗎?或者我跟牧師說一下,請他為我禱告,這樣我就會安心多了。」
- 堅持底線: 如果對方堅持,還是要溫柔而堅定地拒絕參與儀式本身。「媽,我可以理解您的擔心,但真的去『收驚』這件事,我的信仰不允許我這麼做,因為我只相信耶穌。您可以幫我煮碗熱湯,或陪我說說話,我都非常感謝。」
在這次事件中,我的朋友最終沒有去收驚,而是選擇了禱告和尋求教會的幫助。雖然過程有些拉扯,但媽媽最終也理解並尊重了他的選擇。最重要的是,朋友經歷了上帝的平安,他的恐懼也逐漸消退了。
這讓我深刻體會到,在台灣的基督徒,面對這樣信仰與傳統習俗的衝撞,真的需要智慧、愛心和堅定。我們不需要去指責傳統習俗的「錯誤」,因為對許多非基督徒而言,那是他們根深蒂固的慰藉來源。我們的重點是表達「基督徒有自己尋求幫助的方式」,而且這種方式是「更有效、更真實」的。這是一個學習「在愛中說真理」的過程,既尊重他人,又堅守自己的信仰底線。
每一次這樣的對話,都是向身邊的人展現基督信仰獨特性和能力的機會。當我們能從上帝那裡領受真正的平安,並活出這個平安時,這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見證了。所以,當你遇到類似的困惑時,請記得,你不是孤單的,上帝與你同在,祂會給你智慧和力量來面對。
常見相關問題與深度解答
對於「基督徒可不可以收驚」這個議題,延伸出來的相關問題真的不少,這也顯示了台灣基督徒在面對在地文化時,所經歷的掙扎與思考。以下為大家整理一些常見的問題,並提供更詳盡的解答:
Q1: 如果我的非基督徒家人堅持要我去收驚怎麼辦?我不想傷他們的心。
這真的是許多台灣基督徒最常遇到的兩難情境!首先,要理解家人堅持的心情。他們通常是出於對您的愛與關心,真心相信收驚能幫助您。他們並沒有惡意,只是不理解您的信仰立場。因此,溝通的關鍵在於「愛心」與「智慧」。
- 先感謝,再解釋: 首先要感謝家人的關心:「爸/媽/阿嬤,我知道您們很關心我,我很感謝您們。」這份愛的回應能軟化對方的立場。
- 溫和且堅定地解釋信仰立場: 接著,用簡潔、非批判性的語言解釋您的信仰。避免使用「這是邪靈」、「拜偶像」等可能冒犯對方的詞彙。您可以說:「謝謝您們的好意。不過,我信的是耶穌,我從小就知道祂是獨一的真神,祂會看顧我,保護我。當我心裡不安或遇到困難時,我都會直接跟耶穌禱告,向祂求助,因為我相信祂有最大的能力,祂能賜我真正的平安。」強調「我相信」、「我習慣這樣做」,是個人選擇,而不是「你的方式是錯的」。
- 提出替代方案: 告訴家人您會如何處理自己的不安,並可以邀請他們「參與」您尋求幫助的過程(例如,請他們為您禱告,即使他們不信主,但若出於愛心為您禱告,也是一份善意,或讓他們知道您會請牧師為您禱告)。「我現在最需要的是好好休息,並向耶穌禱告。如果可以,您能幫我泡杯熱水,然後讓我安靜一下嗎?我會請教會的牧師和弟兄姊妹為我禱告的。」
- 劃清界線,但保持連結: 若家人仍然堅持,您需要溫柔但堅定地拒絕參與儀式本身,但可以接受他們表達愛的方式。「媽,您幫我準備熱茶、燉湯,我都好謝謝您。但去收驚這件事,我真的不能去,這是我的信仰原則,請您體諒。但我還是很愛您們。」重點是拒絕參與行為,而不是拒絕家人。
- 事後禱告: 無論如何,都要為家人禱告,求上帝軟化他們的心,讓他們也能認識耶穌。
Q2: 收驚真的有「效果」嗎?基督徒怎麼解釋?
這個問題很有趣,因為有時候,你會聽到有人說收驚後確實感覺「有效」。從基督徒的角度,我們可以這樣解釋:
- 心理安慰劑效應: 許多時候,這種「效果」是一種強大的心理安慰劑效應。當一個人處於極度不安、恐懼、或說不清的身心症狀時,只要相信某種儀式或力量能幫助他們,這種信念本身就能產生心理上的舒緩。如同生病看醫生,即使是安慰劑,有時也能讓患者感覺好轉。收驚提供了一種「解釋」和「解決方案」,讓人感覺被理解和被幫助,從而達到心理上的平靜。
- 暫時的靈界干預: 基督徒相信有邪靈(污鬼)的存在,牠們會欺騙、攪擾人。有時,這些邪靈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例如讓人轉向偶像、遠離真神),可能會在收驚儀式中暫時停止攪擾,製造一種「有效」的假象。這就像是魔術師變戲法,讓你看似解決了問題,但背後的真相卻是另一回事。長遠來看,這可能反而讓人更深地陷入靈性上的綑綁。聖經明確指出,邪靈也可以行一些「奇蹟」來迷惑人。
- 病程自然發展或醫療介入: 有時候,人們的不適可能是短暫的、自限性的,或同時有尋求醫療協助,只是剛好在收驚之後症狀減輕,便將其歸因於收驚的效果。
對基督徒來說,我們追求的不是表面的、暫時的「效果」,而是從上帝而來根本性的醫治、平安與釋放。這種平安是穩固的、持久的,並且不會帶來任何屬靈的副作用。
Q3: 我只是感到不安,沒有嚴重到生病,難道也不能去收驚嗎?
是的,即使只是感到輕微的不安或不適,基督徒也不建議去收驚。因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嚴重程度」,而在於「尋求力量的來源」與「信仰的原則」。
- 力量來源的純潔性: 無論是輕微的不安還是嚴重的疾病,基督徒都相信上帝是唯一的醫治者和安慰者。去收驚,即使只是試圖緩解輕微的不安,也是將自己對平安的渴望,轉向了非上帝的靈界力量。這與基督信仰「唯獨上帝」的核心原則是相悖的。
- 屬靈的敏感度: 基督徒被教導要謹慎,避免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和與邪靈有關的活動,即使表面上看起來無害。這就像毒品,即使只是「試一口」也很危險。這種「輕微」的嘗試,可能打開屬靈的破口,讓自己對邪靈的影響變得不敏感,甚至產生習慣性依賴。
- 信心的操練: 輕微的不安,反而是操練我們信心的好機會。這時候,正是我們可以學習如何將一切的憂慮卸給上帝,學習依靠禱告、讀經,並經歷祂真實的平安。若每次輕微不適就轉向其他方式,我們會錯失在信心上成長的機會。
所以,無論是身體上的輕微不適,還是心靈上的不安,基督徒都應當先回到上帝面前,求祂的幫助和引導。
Q4: 基督徒能參加拜拜或祭祖儀式嗎?這跟收驚有什麼不同?
這是一個廣泛且複雜的問題,因為拜拜和祭祖在台灣文化中涵義深遠。簡要來說,從嚴格的基督信仰角度,基督徒不應參與拜拜和祭祖儀式中「祭祀」的環節,因為這被視為向偶像獻祭或敬拜的行為。
與收驚的異同:
- 相同點:
- 本質上都涉及向非上帝的力量尋求: 無論是拜拜祈福、祭祖追思,其儀式本身都含有向祖先靈魂或民間神明獻祭、求保佑的意涵,這都與基督信仰「唯獨真神」的教導衝突。
- 都可能涉及偶像崇拜: 拜拜和收驚通常都會在廟宇進行,或有神像、牌位等元素,這對基督徒而言都是需要避開的偶像。
- 不同點:
- 目的性:
- 收驚: 目的是為了解決個人當前的身體或心理不安,尋求超自然力量直接「介入」來「修復」魂魄。
- 拜拜/祭祖: 拜拜通常是為了一般的祈福、求平安、求財等;祭祖則更是台灣文化中「孝道」的體現,其核心是緬懷先人,表達孝思。
- 文化層面的複雜性: 祭祖尤其複雜,它不僅是宗教行為,更是家族凝聚力、孝道倫理的展現。這使得基督徒在處理祭祖問題時,除了信仰原則,還需更多地考慮家族關係和文化詮釋。
- 目的性:
基督徒面對祭祖的建議:
- 不參與祭拜儀式: 基督徒不應拿香、跪拜、燒金紙,或參與任何祭祀的環節。
- 參與家族聚會,表達孝思: 您可以參與家族的聚餐、掃墓等活動,與家人團聚,表達對先人的思念和尊重。這是一種文化上的參與,而非宗教上的膜拜。
- 用合乎聖經的方式追思: 您可以向家人提議,以獻花、默禱、分享先人美好回憶、播放詩歌等方式來表達孝思,取代傳統的祭拜儀式。這需要耐心的溝通和解釋。
- 為家族禱告: 為您的家人禱告,求上帝讓他們理解您的信仰,並在尊重文化的前提下,找到合乎真理的孝道表達方式。
處理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智慧」、「愛心」、「耐心」與「堅定」。基督徒的目標是活出上帝的樣式,同時也尊重他人,並在可能的範圍內,用生命去影響和改變。
Q5: 基督徒是否完全否定所有民間習俗?
不,基督徒並非完全否定所有民間習俗,而是需要透過聖經的原則來「分辨」和「檢視」。我們的態度應該是「凡事察驗,善美的持守,惡的禁戒」。
- 需要分辨的標準:
- 是否涉及偶像崇拜或異教神明: 這是最核心的判斷標準。任何涉及向非上帝的神靈獻祭、祈求或連結的行為,基督徒都必須避免。
- 是否涉及巫術、邪術或交鬼: 聖經嚴厲禁止任何形式的巫術、占卜、算命等行為,因為這些都可能與黑暗權勢連結。
- 是否符合道德倫理: 若是習俗本身具有良好的道德意涵(如孝敬父母、睦鄰友善),且不涉及上述兩點,則可以考慮參與。
- 是否對自己或他人造成絆跌: 即使某個習俗本身無害,但若參與會讓信心軟弱的弟兄姊妹跌倒,或讓非信徒對基督教產生誤解,也需謹慎。
- 可以接受的習俗例子:
- 吃湯圓、年夜飯: 這類只是家族團聚、慶祝節日,不涉及祭拜的習俗,基督徒完全可以參與。
- 婚喪喜慶中非祭拜的環節: 例如參與親友的婚禮宴席、去殯儀館單純慰問家屬(但不參與告別式中拜飯、點香等儀式)。
- 傳統建築或藝術: 欣賞傳統建築、廟宇藝術,只要不是去膜拜,只是欣賞其文化與藝術價值,是沒有問題的。
- 需要思考與轉化的習俗:
- 祭祖: 如前面所說,基督徒可以表達孝思,但需用不涉及祭拜偶像的方式。
- 某些地方習俗: 例如入厝、動土儀式,若其核心是對神明的祈求,基督徒則可以用禱告、宣告上帝主權的方式來取代。
基督徒活在世上,要作光作鹽,影響文化,而不是完全與文化隔絕。我們要在愛中尋求智慧,分辨哪些是純粹的文化形式,哪些是與信仰原則衝突的行為,從而活出合神心意的生命。
結論:在基督裡尋找真正的平安與指引
回到文章一開始小雅的困惑,以及更多基督徒在「收驚」這個議題上的掙扎,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是非題,更是信仰與文化深度交織下的挑戰。台灣的基督徒,生活在一個多元信仰的社會中,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堅定信仰,同時又能以愛與智慧面對周遭的傳統習俗,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功課。
「收驚」對於許多非基督徒而言,或許是一種面對未知恐懼,尋求心理慰藉的方式。但對於基督徒來說,我們擁有獨一無二、全能又慈愛的上帝。祂是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也是保守我們靈、魂、體的主。我們所有的平安、安慰、醫治和釋放,都單單來自於祂,透過耶穌基督的救贖,並藉著聖靈的工作臨到我們。
因此,身為基督徒,我們不建議也不應當去收驚。這份拒絕並非對傳統的不敬,而是對上帝的忠誠,對聖經真理的堅守,以及對自身屬靈健康的負責。當不安、恐懼、或說不出的身心不適襲來時,我們擁有更堅實的依靠、更真實的平安來源:
- 禱告: 這是我們與上帝直接對話的管道,將所有的重擔卸給祂。
- 聖經: 上帝的話語是我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是我們信心的基石和力量的泉源。
- 教會: 在基督的身體中,我們有牧者、小組長和弟兄姊妹的支持、遮蓋與代禱。
- 專業協助: 不排斥醫療和心理諮詢,因為上帝也透過這些管道來祝福人類。
願我們每一個基督徒,都能在面對類似的挑戰時,緊緊抓住上帝的應許,用信心代替恐懼,用禱告代替憂慮。願我們所活出的生命,都能真實地見證上帝的平安與能力,並將這份從天上而來的平安,帶給我們身邊的家人和朋友。
記住,真正的平安,不在於儀式或人的介入,而在於那位掌管一切,永不改變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