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長怎麼死:揭秘織田信長殞命本能寺之變的歷史真相與未解之謎
Table of Contents
信長怎麼死:揭秘織田信長殞命本能寺之變的歷史真相與未解之謎
在日本戰國時代的群雄逐鹿中,織田信長無疑是一位極具影響力的霸主,他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銳意改革的決心以及統一天下的宏圖大志,被譽為「第六天魔王」。然而,這位即將完成霸業的天下人,卻在天正十年(西元1582年)六月二日,於京都的本能寺,突然死於家臣的背叛。這場震驚日本歷史的「本能寺之變」,不僅徹底改寫了歷史走向,更因其撲朔迷離的過程和信長遺體不知所蹤的謎團,成為後世津津樂道、不斷探討的歷史懸案。
本文將深入剖析織田信長的死因與本能寺之變的始末,從事件背景、關鍵人物、事發經過到各方分析,為您詳細解答「信長怎麼死」這個牽動無數歷史愛好者心弦的問題。
一、事件的導火線:織田信長其人與潛在危機
在探究信長之死前,我們必須先了解織田信長其人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信長性格
獨斷專行、賞罰分明,對待家臣既給予豐厚獎勵,也施以嚴苛懲罰。他致力於推動革新,
打破舊有的階級與傳統束縛,這些舉措在推動日本近代化方面功不可沒,卻也為他樹立了
不少敵人,並累積了家臣間的壓力與不滿。
- 內部的壓力:信長晚年對於麾下將領的態度愈發嚴厲,例如對柴田勝家、瀧川一益、甚至德川家康等盟友都曾有過分苛求的行為。這種壓迫感,可能讓一些家臣感到自身地位不穩或前途堪憂。
- 外部的圍堵:儘管信長勢力如日中天,但仍有毛利家、上杉家、北條家等強敵割據一方,且朝廷與京都的公卿、寺社勢力也對信長抱持複雜甚至戒懼的態度。
- 天下統一的最後一哩路:本能寺之變前,信長正準備對西國的毛利家發動總攻,羽柴秀吉(後來的豐臣秀吉)正在備中高松城與毛利軍對峙,請求援軍。信長親率少量精銳前往京都,準備會合更多部隊後西進。此時,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外部戰事,對身邊的潛在威脅有所輕忽。
二、本能寺之變:關鍵時間軸與地點
本能寺之變,發生於
天正十年六月二日(西元1582年6月21日)的拂曉時分,地點是位於京都中心區的
本能寺。當時織田信長因準備西征,僅帶著少數近侍與侍衛(約百餘人)在此地留宿。
其嫡長子織田信忠則駐紮在附近的妙覺寺。
而背叛者
明智光秀,是織田家最受器重的重臣之一,此前被命令率軍前往備中支援秀吉。
然而,光秀在行軍途中,突然下令軍隊掉頭,喊出了那句震驚日本歷史的名言:
「敵は本能寺にあり!」(敵人就在本能寺!)
光秀率領約一萬三千精兵,在黎明前包圍了本能寺,對毫無防備的信長發動了突襲。
三、背叛者:明智光秀的動機探討
為何明智光秀會選擇背叛自己的主君?這至今仍是日本歷史上最大的謎團之一。
歷史學家和研究者提出了多種假說:
-
怨恨說(怨恨骨髓說)
這是流傳最廣也最為人接受的說法。信長對光秀的羞辱與責罰,可能是導火線。
- 領地沒收與降職威脅:據傳信長曾多次公開羞辱光秀,甚至在一次宴會上,剝奪了光秀在丹波的領地,打算將其轉封到出雲或石見,且光秀的部下也可能被拆散編入其他部隊。這對視名譽為生命的武士而言是極大的侮辱和打擊。
- 對母親的態度:有說法稱信長在攻打波多野兄弟時,曾命令光秀將自己的母親作為人質送去,後又反悔導致光秀母親被殺,這讓光秀對信長積怨甚深。
- 公開羞辱:信長有時會在眾人面前對光秀拳打腳踢,或以言語侮辱。
-
野心說(天下統一說)
光秀可能不甘屈居人下,想趁信長勢力大開之際,奪取天下。他自認才智不輸信長,認為自己也能成為天下人。儘管他後來的「三日天下」證明其謀略不足,但在發動叛亂時,他可能過於自信。
-
朝廷陰謀說
有說法認為,信長晚年對朝廷的態度愈發傲慢,甚至可能計劃廢除天皇。為了維護天皇的權威和傳統,朝廷(或某些公卿)秘密與光秀勾結,策劃了這場政變。
-
四國政策說
信長與長宗我部元親(四國地區大名)的關係惡化,而光秀此前是與長宗我部家交涉的負責人,並曾為其說情。信長突然改變政策,命令光秀討伐長宗我部,這可能讓光秀感到難以執行且背信棄義。
-
其他說法
如細川藤孝(光秀親家)和筒井順慶(光秀盟友)的唆使,或豐臣秀吉在背後煽動(儘管缺乏證據)。
綜合來看,「怨恨說」因其能解釋光秀長期積累的不滿,並與史料記載相符,被認為是最有力的解釋。然而,歷史的真相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
四、本能寺之夜:戰火與終結
天正十年六月二日黎明,明智軍從四面八方湧入本能寺。信長在睡夢中被喧囂聲驚醒,起初以為是部下鬥毆,但在發現叛軍紋章後,立刻意識到是明智光秀的背叛。
「是非もなし」(無可奈何/事已至此)信長發出這聲嘆息,便拿起弓箭,與數十名侍衛和近侍,包括森蘭丸等,展開了最後的抵抗。
寡不敵眾的信長,最終在奮戰後腿入寺內,引燃了大殿。根據歷史記載,為了避免首級落入叛軍之手,信長選擇了
切腹自盡(自害),結束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相傳,森蘭丸忠心耿耿地協助他完成了這一儀式,並放火燒毀了信長的遺體。
同時,信長的嫡長子織田信忠在得知父親遇襲後,迅速從妙覺寺撤退至二條御所,試圖抵抗,但同樣被明智軍包圍,最終也選擇了自盡。
五、信長遺體之謎:歷史的未解之問
織田信長「怎麼死」的直接答案是
切腹自盡於火海之中。然而,更深一層的謎團是:
信長的遺體究竟去了哪裡?
由於本能寺大火,加上森蘭丸等人刻意處理,明智光秀的軍隊在寺內搜索多時,
始終未能尋獲信長的遺骸或首級。這使得信長之死籠罩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 首級去向的說法:
- 徹底燒毀說:這是最普遍的看法,信長為了不讓首級被敵人利用或羞辱,指示徹底焚毀。
- 近侍攜走說:有說法稱信長的近侍或忠臣在混亂中將其首級秘密帶走,埋藏於某處。例如,傳聞信長的首級被帶到了阿彌陀寺,由清玉上人妥善安葬。
- 湖中沉屍說:較為離奇的傳聞,指其遺體被投入琵琶湖或其他湖泊。
遺體未被發現,不僅使得光秀無法向天下展示其「成果」,也為之後的豐臣秀吉提供了
「替主君報仇」的正當理由。這也導致了日本各地流傳著各種信長還活著的傳說,
例如他化身為天海僧正等,這些都側面反映了信長之死在當時造成的巨大衝擊和人們對這位天下霸主的複雜情感。
六、事件的深遠影響:日本歷史的轉捩點
本能寺之變的發生,不僅結束了織田信長統一日本的霸業,也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
徹底改變了日本的歷史進程:
- 「中國大返還」與豐臣秀吉的崛起:羽柴秀吉在得知信長遇害後,當機立斷與毛利軍和解,以驚人的速度從備中高松城撤回京都(史稱「中國大返還」),並迅速擊敗了明智光秀(山崎之戰),為信長報仇。這使得秀吉在織田家內部的繼承權鬥爭中佔據了絕對優勢,最終實現了天下統一。
- 「三日天下」的悲劇:明智光秀在叛變成功後僅僅三天,便被秀吉擊敗,並在逃亡途中被農民殺害。他的「三日天下」成為日本歷史上最短暫的政權之一,也成了背叛者的警示。
- 德川家康的考驗:身在堺市的德川家康在得知事變後,經歷了危險的「伊賀穿越」才得以逃回領地,這段經歷也磨練了他的意志,為他日後建立德川幕府奠定了基礎。
總而言之,織田信長之死是一場
蓄謀已久的背叛與一場無法挽回的悲劇。他以切腹自盡的方式結束生命,
避免了被敵人俘虜的羞辱,也將自己的遺體融入火海,讓其最終歸宿成為永恆的謎團。
本能寺之變,不僅是信長個人命運的終點,更是日本戰國時代由混亂走向統一的關鍵轉捩點。
常見問題(FAQ)
如何確認織田信長是在本能寺自盡的?
雖然信長的遺體未被發現,但多部歷史文獻,如《信長公記》(由信長舊臣太田牛一撰寫)、《兼見卿記》等,均記載信長在遭到明智軍圍攻後,選擇了切腹自盡,並指示近侍放火焚燒寺院,以防遺體被敵人奪走。這些記載雖為事後追述,但在缺乏反證的情況下,仍被視為最可靠的說法。
為何明智光秀要背叛織田信長?
明智光秀背叛信長的原因眾說紛紜,最普遍的解釋是「怨恨說」,認為信長對光秀的長期羞辱、嚴厲懲罰以及潛在的領地變動威脅,使光秀積怨成疾。此外,「野心說」(光秀意圖奪取天下)、「朝廷陰謀說」以及「四國政策說」等也都是常見的假說,但都缺乏確鑿證據。
信長死亡時,他的兒子織田信忠去哪裡了?
織田信長的嫡長子織田信忠當時駐紮在離本能寺不遠的妙覺寺。他在得知父親遇襲後,曾嘗試救援,但未能成功。隨後,信忠迅速撤退至京都的二條御所(御所為天皇居所,但當時二條御所為信長為天皇所建之新居),與明智軍展開抵抗。然而,由於寡不敵眾,他最終也選擇了自盡。
本能寺之變後,誰繼承了織田信長的天下霸業?
本能寺之變後,織田家的天下霸業並非由信長的後代直接繼承。利用「為主君報仇」的旗號,羽柴秀吉(後來的豐臣秀吉)迅速擊敗明智光秀,並在織田家內部的權力鬥爭中取得主導地位,最終統一了日本,開啟了豐臣政權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