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神殿裡面有誰:探索羅馬萬神殿的諸神、帝王與偉人
Table of Contents
揭開羅馬萬神殿的神秘面紗:究竟「誰」安息於此?
當我們談論羅馬的「萬神殿」(Pantheon),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其宏偉的圓頂、巨大的拱門以及那道直通天際的天窗(Oculus)。然而,對於「萬神殿裡面有誰」這個問題,答案卻不僅僅是單純的「諸神」那麼簡單。這座承載著近兩千年歷史的古老建築,其內部所「容納」的,遠比表面看起來更加豐富和多元。
從最初作為羅馬諸神的殿堂,到後來轉變為基督教堂,再到今日成為義大利偉大人物的安息之地,萬神殿的身份不斷演變。本文將深入探討,從古代信仰的層面,到文藝復興的藝術巨匠,再到近代義大利的統一者,究竟是哪些「身影」在萬神殿內留下了他們的印記。
最初的奉獻:古羅馬的「諸神殿」
「萬神殿」這個名字本身就揭示了其最初的用途。「Pantheon」一詞源於希臘語的「Pan」(所有、一切)和「Theos」(神),意即「所有神的殿堂」。
- 奉獻給所有羅馬神祇:最初的萬神殿,由阿格里帕(Marcus Agrippa)於西元前27-25年建造,雖然現在我們看到的建築是哈德良皇帝(Hadrian)於西元126年重建的,但其核心功能保持不變——它是獻給所有羅馬神祇的。這包括了羅馬十二主神,如朱庇特(Jupiter)、朱諾(Juno)、密涅瓦(Minerva)、馬爾斯(Mars)等等,也涵蓋了其他無數的次要神祇以及羅馬帝國所征服地區的眾多地方神靈。
- 為何是「所有神」? 這種「包容萬象」的設計,反映了羅馬帝國廣闊疆域的多元文化與宗教。將所有神祇都囊括其中,既避免了對任何特定神明的偏袒而引起爭議,也象徵著羅馬帝國對所有信仰的統治和吸納。在這裡,羅馬人會舉行各種祭祀儀式,向眾神祈禱,尋求他們的庇佑。
因此,從這個層面上看,萬神殿裡面「有誰」?答案是:所有的羅馬神祇。
從異教神殿到基督教聖殿:聖母與殉道者
隨著羅馬帝國的基督教化,許多異教神廟的命運都走向了毀滅或改建。然而,萬神殿卻是一個幸運的例外。在西元609年,教宗波尼法爵四世(Pope Boniface IV)將其獻給聖母瑪利亞和所有基督教殉道者,並將其更名為「聖母與殉道者大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
「這個轉變不僅僅是名稱上的改變,它更是萬神殿得以保存至今的關鍵。藉由基督教會的庇護,它避免了被拆毀或其建材被挪作他用的命運,成為了羅馬保存最完好的古羅馬建築之一。」
這次轉變,也意味著萬神殿的內部空間開始承載新的「存在」——來自基督教信仰的聖母瑪利亞以及無數為信仰殉道的聖徒們的精神。儘管沒有實體的墓葬,但他們的精神力量和紀念意義,深深地融入了這座建築的靈魂之中。
真正的「裡面有誰」:偉大人物的永恆居所
而當人們今天問及「萬神殿裡面有誰」時,通常指的是那些被安葬在這座宏偉建築中的歷史人物。這也是萬神殿在文藝復興和近代義大利史上所扮演的獨特角色。
藝術巨匠:拉斐爾
- 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 1483-1520): 無疑是萬神殿中最著名的「住戶」。這位文藝復興盛期的義大利畫家和建築師,以其和諧、優雅的藝術風格而聞名於世。他於1520年英年早逝,享年37歲。根據他的遺願,他被安葬在萬神殿內,永遠與他所熱愛的古典美學為伴。他的墓碑上刻著:「此處安息著拉斐爾,生前大自然唯恐被他超越,而他一死,大自然又唯恐隨他而去。」這段碑文充分體現了他無與倫比的藝術地位。
義大利統一的締造者:兩位國王
- 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Vittorio Emanuele II, 1820-1878): 作為義大利王國的第一位國王,他被譽為「祖國之父」(Padre della Patria),其陵墓位於萬神殿的右側。他在義大利統一運動(Risorgimento)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最終在1861年將四分五裂的義大利各邦國統一為一個單一的國家。他的安葬地是萬神殿,象徵著新生的義大利民族將其偉大君主與古羅馬的輝煌傳統相連接。
- 翁貝托一世(Umberto I, 1844-1900): 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的兒子,繼承王位後繼續統治義大利,直到1900年遇刺身亡。他的陵墓同樣位於萬神殿內,毗鄰其父。他的王后,薩伏依的瑪格麗特(Margherita of Savoy, 1851-1925),也在翁貝托一世陵墓旁安息。
其他重要人物
除了上述三位廣為人知的人物外,萬神殿內還安葬著一些其他次要的藝術家和建築師,他們在歷史上或許沒有拉斐爾或國王們那樣顯赫,但同樣為義大利的藝術和文化做出了貢獻。
萬神殿的雙重意義:神性與人性的交織
綜上所述,當我們探討「萬神殿裡面有誰」時,答案是多層次的。
- 從其起源來看,它「容納」了古羅馬所有的神祇,是多元信仰的匯聚之地。
- 隨著歷史的演進,它轉變為基督教的聖殿,內化了聖母瑪利亞和殉道者的精神。
- 而在近代,它則成為了義大利藝術巨匠拉斐爾以及統一義大利的兩位國王與王后的永恆安息之所。
萬神殿不僅僅是一座宏偉的建築,它更是一部活生生的歷史書,見證了羅馬從異教帝國到基督教中心,再到現代國家的演變。它將神聖與世俗、古代與現代、藝術與政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其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瑰寶。每一位踏入萬神殿的遊客,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厚重與莊嚴,理解為何如此多的「存在」都選擇在此處留下他們的印記。
常見問題解答 (FAQ)
以下是一些關於萬神殿的常見問題及其簡要解答:
- Q1:為何羅馬萬神殿最初要奉獻給「所有神祇」?
A1:這是為了展現羅馬帝國的包容性,並避免因偏袒某個特定神祇而引發爭議。透過囊括所有已知神祇,萬神殿象徵著羅馬對廣大帝國境內多元信仰的統治與整合。 - Q2:拉斐爾為何能被安葬在萬神殿?
A2:拉斐爾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深受羅馬教廷和貴族的推崇。他生前藝術成就卓著,影響深遠,因此他被安葬在萬神殿被視為對其藝術貢獻的最高榮譽,也是羅馬對藝術天才的景仰。 - Q3:為何義大利的國王會被安葬在萬神殿?
A3:作為統一義大利王國的第一任和第二任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和翁貝托一世在義大利近現代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將他們安葬在萬神殿,旨在將新生的義大利王國與古羅馬的輝煌歷史聯繫起來,賦予其合法性和莊嚴性,並紀念他們對國家統一的貢獻。 - Q4:現在萬神殿還是教堂嗎?遊客可以參觀嗎?
A4:是的,萬神殿目前仍是一座活躍的教堂,定期舉行彌撒。同時,它也是一個對公眾開放的著名旅遊景點。參觀時請尊重其宗教場所的性質,注意著裝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