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腳痛看哪一科?小兒、骨科、復健科,一篇搞懂孩子腳痛原因與就醫指南

當家中的小寶貝突然抱怨腳痛,身為父母的您,腦中浮現的第一個問題可能就是:「兒童腳痛看哪一科才對?」腳痛在兒童期其實相當常見,從單純的成長痛到需要醫療介入的結構問題或運動傷害,原因百百種。面對孩子的不適,許多家長會感到焦慮,不知道該掛號哪一科,也擔心錯失黃金治療期。本篇文章將為您詳細解析兒童腳痛常見的就醫科別、潛在原因、診斷流程以及居家照護建議,幫助您更安心地處理孩子的腳痛問題。

兒童腳痛,到底該看哪一科?

這是最核心也最常見的問題。事實上,兒童腳痛的就醫選擇並非單一,會根據疼痛的性質、孩子的年齡以及是否有其他伴隨症狀而有所不同。以下列出幾個常見且建議的科別:

首選:小兒骨科

如果您所在的醫院設有「小兒骨科」,這無疑是處理兒童腳痛最理想的選擇。
小兒骨科醫師專精於兒童、青少年骨骼、關節、肌肉及韌帶的發育、疾病與傷害。他們的專業知識不僅涵蓋成人骨科的範圍,更深入了解兒童生長板、骨骼生長、步態發育等獨特之處,能夠提供最精確的診斷與治療建議。

  • 專長範圍: 成長痛、扁平足、O型腿/X型腿、足部畸形、運動傷害(如扭傷、應力性骨折)、骨折、骨骼感染或腫瘤等。
  • 優勢: 醫師對兒童的生理特徵和行為模式有豐富經驗,能更好地與孩子溝通,減少就醫時的恐懼。

次選:骨科 (一般骨科)

如果所在地區的醫療院所沒有獨立的「小兒骨科」,那麼「骨科」則是第二優先的選擇。
一般骨科醫師同樣具備診斷和處理骨骼、關節、肌肉系統疾病的能力。在台灣,許多骨科醫師也累積了豐富的兒童病例經驗,尤其是處理外傷性腳痛(如跌倒、扭傷)或常見的成長發育問題。

  • 適用情況: 無法就近找到小兒骨科、孩子腳痛原因較明確為外傷、或是初次就診評估。
  • 注意事項: 建議選擇對兒童病例有經驗的醫師,或在掛號時特別說明是兒童腳痛問題。

復健科

復健科」在兒童腳痛的診斷與治療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以下情況:

  • 診斷不明確: 有些腳痛可能與肌肉失衡、步態異常、肌腱炎等有關,復健科醫師擅長透過理學檢查評估功能性問題。
  • 非急性疼痛: 對於慢性或反覆發作的腳痛,復健科可以提供物理治療、運動治療、輔具評估與建議(如鞋墊、矯正鞋),幫助改善疼痛、恢復功能、預防再發。
  • 術後或受傷後恢復: 協助兒童從運動傷害、骨折或其他骨骼手術中恢復。

有時候,骨科醫師在評估後,也會將孩子轉介到復健科進行後續的物理治療或運動指導。

小兒科 (一般兒科)

如果孩子除了腳痛,還伴隨發燒、食慾不振、全身倦怠、淋巴結腫大等全身性症狀,或是腳痛不明顯但活動力下降,甚至懷疑是感染引起,那麼可以先掛「小兒科」。

小兒科醫師可以進行初步的全身評估,排除感染、炎症或其他全身性疾病的可能性。若評估後認為是骨骼或關節問題,他們會協助轉診至小兒骨科或骨科。

何時需要緊急就醫?

某些兒童腳痛的狀況可能暗示著更嚴重的問題,需要立即就醫:

  • 急性、劇烈疼痛: 孩子無法忍受,哭鬧不止。
  • 無法承重或跛行: 孩子完全無法用腳踩地,或走路一跛一跛。
  • 明顯變形或腫脹: 腳部出現異常的變形、嚴重紅腫、發熱。
  • 伴隨發燒、全身倦怠、食慾不振: 可能提示感染或全身性疾病。
  • 夜間疼痛加劇且影響睡眠: 排除成長痛後,需警惕潛在問題。
  • 疼痛在休息後仍未改善: 即使經過數小時的休息,疼痛感仍持續。
  • 外傷導致: 跌倒、撞擊後立即出現疼痛、腫脹、活動受限。

遇到以上情況,請勿拖延,盡快帶孩子前往急診或掛相關專科。

揭開兒童腳痛的常見原因

了解了該看哪一科,接下來我們將深入探討兒童腳痛的常見原因,這也能幫助家長在就醫時提供更準確的資訊給醫師。

生長發育相關問題

成長痛 (Growing Pains)

這是學齡兒童(3-12歲)最常見的腳痛原因,通常發生在傍晚或夜間,影響小腿、大腿或膝蓋部位,但腳踝和腳底較少見。疼痛通常是抽痛或痠痛,雙側對稱,休息後會緩解,且不影響日常活動。

  • 特點: 非關節痛,不伴隨紅腫熱痛,白天活動自如,生長快速期較明顯。
  • 處理: 按摩、熱敷、伸展運動,可給予止痛藥緩解不適。

扁平足 (Flat Feet)

兒童扁平足分為「柔軟性扁平足」和「僵硬性扁平足」。大多數兒童都是柔軟性扁平足,站立時足弓消失,但抬腳時足弓會出現,通常不會引起疼痛。如果孩子抱怨足部容易疲勞、疼痛(尤其在足弓或腳跟處),或伴隨步態異常,則需就醫評估。

  • 特點: 足弓塌陷,內側足緣貼地。
  • 處理: 輕微者不需特別處理,若有疼痛或影響步態,可考慮鞋墊、物理治療,極少數需手術。

跟骨骨骺炎 (Sever’s Disease / Calcaneal Apophysitis)

這是兒童和青少年時期(8-14歲)常見的腳跟痛,特別是在活躍、運動量大的孩子身上。它是由於跟腱在跟骨的生長板(骨骺)處受到反覆拉扯和壓力,導致生長板發炎。

  • 特點: 腳跟後方疼痛,活動(尤其是跑步、跳躍)時加劇,休息後緩解,按壓跟骨後方會痛。
  • 處理: 休息、冰敷、伸展跟腱、穿著有良好緩震功能的鞋子或使用矽膠跟墊。通常會自行痊癒。

足舟狀骨結節炎 (Kohler’s Disease)

一種罕見但好發於4-9歲兒童的足部疾病,是由於足弓內側的足舟狀骨血流供應暫時不足,導致骨頭發炎、壞死。通常影響單側。

  • 特點: 足弓內側疼痛、腫脹、壓痛,可能導致輕微跛行。
  • 處理: 休息、避免負重、穿戴保護性鞋具或石膏固定,通常可在數週至數月內自行恢復。

運動傷害與過度使用

扭傷、拉傷 (Sprains and Strains)

兒童在運動中因意外跌倒、扭動、衝撞,可能導致腳踝韌帶扭傷或肌肉拉傷。這是最常見的急性腳痛原因。

  • 特點: 疼痛部位明確,常伴隨腫脹、瘀青,活動受限。
  • 處理: RICE原則(休息、冰敷、壓迫、抬高),必要時就醫檢查是否有骨折。

應力性骨折 (Stress Fractures)

當骨骼在沒有足夠休息的情況下,長時間承受重複性的壓力(如長跑、跳躍運動),會導致骨骼產生微小裂縫,形成應力性骨折。在兒童和青少年運動員中較為常見。

  • 特點: 運動時疼痛加劇,休息後緩解,觸摸特定部位有壓痛。初期X光可能不顯影,需要MRI或骨掃描確診。
  • 處理: 嚴格休息,避免負重,必要時石膏固定。

足底筋膜炎 (Plantar Fasciitis)

雖然在成人中更為常見,但肥胖、扁平足或長期穿著不合適鞋子的兒童也可能發生。表現為足底,尤其是腳跟處的疼痛,晨起第一步或久站後加劇。

  • 特點: 足底疼痛,尤其在腳跟內側,早晨起床或久坐後起身時最明顯。
  • 處理: 休息、冰敷、足底伸展、更換合適鞋子、使用足弓支撐。

鞋具與姿勢問題

不合腳的鞋子(太小、太大、鞋底太硬或支撐不足)、不良的站姿或走路習慣,都可能導致足部壓力分佈不均,引發局部疼痛、磨損或疲勞。例如,高筒鞋對腳踝的過度束縛、平底鞋缺乏足弓支撐等。

感染或炎症

雖然較為罕見,但骨骼或關節感染(如骨髓炎、化膿性關節炎)會引起劇烈疼痛、局部紅腫熱痛、發燒、畏寒等全身性症狀,需立即就醫。另外,一些自體免疫疾病(如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可能導致關節發炎和疼痛。

其他潛在因素

極少數情況下,兒童腳痛可能與神經病變、腫瘤或其他全身性疾病有關。這通常會伴隨其他更明顯的症狀,且疼痛性質異於前述常見原因,需要醫師仔細鑑別診斷。

帶孩子就醫時的準備與醫師診斷流程

為了幫助醫師更快更準確地找出孩子腳痛的原因,家長在就醫前和就醫時的配合至關重要。

就醫前準備

  1. 詳細記錄疼痛狀況:
    • 時間: 什麼時候開始痛?一天中的哪個時段最痛(早上、下午、晚上)?夜間會痛醒嗎?
    • 部位: 具體是腳的哪個位置疼痛?(腳趾、腳掌、腳弓、腳踝、腳跟、小腿等)是單側還是雙側?
    • 頻率與持續時間: 是持續疼痛還是間歇性疼痛?每次痛多久?
    • 誘發因素: 什麼活動會讓疼痛加劇?(例如,跑步、跳躍、久站、爬樓梯)
    • 緩解方式: 什麼方法可以減輕疼痛?(休息、冰敷、熱敷、按摩)
  2. 觀察孩子的步態和活動狀況: 孩子走路姿勢是否有變化?是否會避免使用某隻腳?活動量是否有下降?
  3. 近期是否有外傷或特殊活動: 近期有沒有跌倒、扭傷、或突然增加運動量?
  4. 鞋具: 可以將孩子平時常穿的鞋子帶去給醫師參考。
  5. 過去病史: 有沒有其他慢性疾病或家族病史。

醫師診斷流程

醫師會根據您提供的資訊,並結合以下步驟進行診斷:

  1. 問診: 醫師會詳細詢問疼痛的狀況、病史、成長發育狀況、生活習慣等。
  2. 理學檢查: 醫師會觀察孩子的步態、站姿,觸摸疼痛部位,檢查關節活動度、肌肉力量、是否有紅腫熱痛、壓痛點等。可能會要求孩子做一些動作來評估功能。
  3. 影像學檢查:
    • X光: 最常用的初步檢查,可以評估骨骼結構、排除骨折、骨腫瘤或明顯的骨骼畸形。對於生長板的評估也很有幫助。
    • 超音波: 可用於評估軟組織(如韌帶、肌腱、肌肉)的損傷或發炎,或是否有積液。
    • 核磁共振(MRI): 若X光無法確診,或懷疑有軟組織損傷、應力性骨折、骨髓炎等更複雜的問題時使用,能提供更詳細的組織影像。
    • 骨掃描(Bone Scan): 適用於懷疑有感染、腫瘤或早期應力性骨折等,能顯示骨骼代謝異常區域。
  4. 實驗室檢查: 若懷疑有感染或炎症性疾病(如風濕性疾病),醫師可能會安排血液檢查(如C反應蛋白CRP、紅血球沉降速率ESR、白血球計數等)。

透過這些檢查,醫師能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腳痛原因,並提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居家照護與預防建議

無論腳痛的原因為何,適當的居家照護和預防措施都對緩解不適和防止復發至關重要。

居家照護

  • 適度休息: 減少或暫停引起疼痛的活動,讓受傷部位有時間恢復。但也要避免長時間完全不動,以免肌肉僵硬。
  • 冰敷與熱敷:
    • 急性疼痛或腫脹: 立即使用冰敷(每次15-20分鐘,每日數次),有助於收縮血管、減少發炎和腫脹。
    • 慢性疼痛或肌肉痠痛: 可在冰敷後或疼痛不劇烈時,改用熱敷,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肌肉。
  • 輕柔按摩與伸展: 對於成長痛或肌肉疲勞引起的疼痛,輕柔的按摩和適度的伸展運動可以幫助緩解不適,但應避免在急性疼痛期進行。
  • 止痛: 在醫師指示下,可給予適量的兒童用止痛藥(如乙醯胺酚或布洛芬)來緩解疼痛。

預防勝於治療

  • 選擇合適的鞋子:
    • 鞋子應合腳,不過大或過小。
    • 鞋面透氣,鞋底有足夠的緩震和支撐(特別是足弓支撐)。
    • 避免長時間穿著高跟鞋、平底鞋或過硬的鞋子。
    • 運動時應穿著專門的運動鞋。
  • 適度運動,避免過度: 鼓勵孩子參與運動,但要量力而為,避免突然增加運動量或訓練強度,給予足夠的休息時間。
  • 運動前熱身與運動後緩和: 充分的熱身能增加肌肉彈性,減少受傷風險;緩和運動則有助於肌肉放鬆和恢復。
  • 均衡飲食,足夠鈣質和維生素D: 有助於骨骼的健康發育。
  • 觀察孩子活動量與步態: 留意孩子是否有長時間抱怨疲勞、或走路姿勢異常,及早發現問題。

常見問題(FAQ)

如何判斷兒童腳痛是成長痛還是其他問題?

為何許多家長會擔心孩子的腳痛是否為成長痛?成長痛通常具有以下特徵:發生在3-12歲兒童,疼痛部位多在小腿、大腿、膝蓋,通常是兩側對稱的抽痛或痠痛,發生在傍晚或夜間,但不伴隨關節紅腫熱痛、跛行、發燒等症狀,且白天活動不受影響。如果腳痛不符合上述特點,尤其伴有腫脹、發熱、局部壓痛、夜間痛醒、跛行或影響日常活動,則需警惕並盡快就醫檢查,排除其他潛在問題。

為何孩子有扁平足,會造成腳痛嗎?何時需要治療?

為何有些扁平足會痛?大多數兒童扁平足是「柔軟性扁平足」,在沒有負重時足弓會出現,通常不引起疼痛,也無需特殊治療。然而,若扁平足屬於「僵硬性扁平足」(抬腳時足弓仍不出現),或即使是柔軟性扁平足但伴隨足部疲勞、足底或腳踝疼痛、步態異常、鞋子磨損不均等症狀,就可能需要醫療介入。醫師會評估是否需要使用矯正鞋墊、進行物理治療,或在極少數嚴重影響功能的情況下考慮手術。

如何舒緩兒童的腳痛,除了休息還有哪些方法?

如何在家舒緩兒童腳痛?除了讓孩子適度休息、減少引起疼痛的活動外,還可以嘗試以下方法:對疼痛部位進行冰敷(急性期)或熱敷(非急性疼痛或肌肉痠痛),每次15-20分鐘;輕柔按摩疼痛區域,幫助肌肉放鬆;若疼痛位於腳跟,可考慮讓孩子穿著有良好足弓支撐和緩震功能的鞋子,或使用矽膠跟墊。在醫師指示下,可適量給予兒童止痛藥。同時,鼓勵孩子進行適度的伸展運動,特別是針對小腿和足底的伸展。

為何孩子腳痛常常在晚上或運動後發生?

為何許多兒童腳痛在特定時間出現?如果腳痛常在晚上發生且不伴隨其他症狀,很可能是「成長痛」的表現,其確切原因不明,但可能與白天活動後肌肉疲勞和骨骼生長有關。若腳痛是在運動後加劇,則需考慮運動傷害(如扭傷、拉傷)、過度使用引起的發炎(如跟骨骨骺炎、足底筋膜炎),甚至是應力性骨折。這些疼痛通常因為活動量增加導致局部組織負擔過重而引發,在休息後會有所緩解。

如何挑選適合孩子的鞋子,預防腳痛?

如何為孩子選擇一雙好鞋?為孩子挑選鞋子是預防腳痛的重要一環。首先,鞋子必須「合腳」,不宜過大或過小,確保腳趾有足夠活動空間,腳跟處貼合不滑動。其次,鞋底應有適度的緩震功能,能有效吸收衝擊力,並提供足弓支撐。鞋面材質應透氣舒適,鞋底不宜過硬或過軟,具備防滑性。建議避免長時間穿著平底鞋或鞋底過薄的鞋子。購買時最好讓孩子試穿後走動幾步,確保舒適。定期檢查鞋子磨損情況,及時更換。

兒童的腳痛雖然常見,但絕不可輕忽。透過仔細觀察、詳細記錄,並選擇正確的醫療科別,家長可以更有效地幫助孩子找出疼痛原因並得到適當的治療。記住,早期診斷和介入,對於孩子的骨骼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兒童腳痛看哪一科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