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胃痛:家長必讀!兒童胃痛原因、症狀、舒緩與就醫指南全解析

兒童胃痛,是許多家長在育兒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看著孩子捧著肚子,皺著眉頭喊痛,焦急的心情溢於言表。然而,兒童胃痛的原因千變萬化,從單純的飲食不適到需要緊急處理的嚴重疾病,範圍極廣。作為一位精通SEO的網站編輯,我們理解家長們在搜尋「兒童胃痛」時,不僅想知道如何舒緩當下不適,更希望能深入了解其背後的原因、辨識危險信號,並學習正確的應對方法。

本文將為您提供一份關於兒童胃痛的全面指南,從最常見的原因、症狀辨識、居家舒緩妙招,到最重要的何時該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我們將一一詳細解析,幫助您更從容地面對孩子胃痛的挑戰。

為什麼兒童會胃痛?深入解析常見原因

了解兒童胃痛的潛在原因,是正確判斷和處理的第一步。胃痛的性質和伴隨症狀,往往能提供重要的線索。我們可以將原因大致分為急性胃痛和慢性/反覆性胃痛兩大類。

急性胃痛的常見原因

  • 飲食問題:

    這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兒童的消化系統相對敏感,若攝取過量食物(尤其油膩、辛辣、生冷)、不潔食物,或是對某些食物不耐受(如乳糖不耐症、麩質敏感),都可能導致腸胃不適,引發胃痛。例如,孩子在派對上吃太多炸雞、薯條和汽水,很可能在餐後出現胃部絞痛。

  • 腸胃感染:

    病毒性或細菌性腸胃炎是兒童胃痛的常見元兇。這些感染通常會伴隨嘔吐、腹瀉、發燒等症狀。病毒感染如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細菌感染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孩子可能因接觸受污染的食物、水源或病患而感染。

  • 便秘:

    長期排便不順暢或糞便堆積在腸道中,會引起腹部脹痛,孩子常會抱怨肚子悶痛或絞痛。這在飲食纖維攝取不足、水分不夠或缺乏運動的兒童中尤為常見。

  • 脹氣:

    吞嚥空氣過多(如邊吃邊說話、喝汽水)、食用易產氣食物(如豆類、花椰菜、洋蔥)或消化不良,都可能導致腸道內氣體積聚,造成腹部脹滿不適甚至疼痛。

  • 闌尾炎 (盲腸炎):

    雖然不常見,但闌尾炎是需要緊急醫療處理的狀況。初期疼痛常從肚臍周圍開始,數小時後轉移至右下腹,並伴隨發燒、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觸診右下腹會有明顯壓痛。兒童的闌尾炎症狀有時不典型,需要特別留意。

  • 其他急性疾病:

    有些身體其他部位的感染或發炎也可能引起反射性腹痛,例如:

    • 泌尿道感染:常伴隨排尿疼痛、頻尿、發燒等。
    • 肺炎:尤其是下葉肺炎,疼痛可能輻射到腹部。
    • 鏈球菌咽喉炎:部分兒童可能以腹痛、嘔吐為主要表現。

慢性或反覆性胃痛的原因

如果孩子的胃痛反覆發作,且持續數週或數月,則需考慮以下可能性:

  • 功能性腹痛 (功能性胃腸道疾病):

    這是兒童慢性反覆性胃痛中最常見的診斷,約佔80-90%。在經過詳細檢查後,排除了器質性疾病(如發炎、感染、潰瘍)後,通常會診斷為功能性腹痛。這類疼痛與腸道敏感性增加、腸道蠕動異常、中樞神經對疼痛的調節失衡有關,且常常受到心理壓力的影響。常見的診斷包括:

    • 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部不適,可能伴隨飽脹感。
    • 腸躁症 (IBS):腹痛伴隨排便習慣改變(腹瀉或便秘)。
    • 腹部偏頭痛:周期性、劇烈的肚臍周圍疼痛,常伴隨噁心、嘔吐、蒼白,家族史中常有偏頭痛患者。
  • 胃食道逆流:

    胃酸或食物逆流至食道,刺激食道黏膜引起疼痛。兒童可能表現為上腹部灼熱感、胸口不適,或非典型症狀如慢性咳嗽、聲音沙啞等。

  • 乳糖不耐症/食物過敏:

    對牛奶、麥麩、雞蛋等特定食物成分不耐或過敏,可能導致食用後腹痛、腹瀉、脹氣等症狀。

  • 壓力與情緒因素:

    兒童的情緒壓力(如學業壓力、家庭問題、社交困難、學校適應不良、焦慮)會直接影響腸胃功能,引起胃痛。這也是功能性腹痛的重要觸發因素。孩子可能會在感到壓力時抱怨肚子痛,而壓力源解除後疼痛則會緩解。

  • 慢性疾病:

    雖然較少見,但某些慢性疾病也可能導致反覆性胃痛,例如:

    • 發炎性腸道疾病 (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伴隨血便、體重減輕、生長遲緩等。
    • 消化性潰瘍:胃酸過多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
    • 膽囊疾病、胰腺疾病:較為罕見。

兒童胃痛的表現與伴隨症狀

兒童的胃痛表現方式多樣,有時難以明確表達。家長需要仔細觀察孩子疼痛的性質、位置、程度以及是否有其他伴隨症狀。

如何判斷孩子的胃痛類型?

  • 疼痛位置:

    疼痛的位置有時能提供線索。肚臍周圍的疼痛常與腸道問題(如便秘、脹氣、腸胃炎)或功能性腹痛有關;上腹部疼痛可能與胃部問題(如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有關;右下腹疼痛則需警惕闌尾炎。然而,兒童對疼痛位置的描述可能不準確,不能作為唯一依據。

  • 疼痛性質:

    * 絞痛:陣發性、劇烈疼痛,可能是腸道痙攣或阻塞引起。
    * 悶痛/脹痛:持續性、不劇烈的鈍痛,常與便秘、脹氣或消化不良有關。
    * 刺痛/灼熱感:可能與胃酸逆流或潰瘍有關。

  • 發作頻率與時間:

    * 餐後疼痛:可能與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或食物不耐有關。
    * 夜間疼痛:有時是功能性腹痛或潰瘍的表現。
    * 特定情境下發作:如壓力大、考試前發作的胃痛,則需考慮心理因素。

需注意的伴隨症狀 (Red Flags)

某些伴隨症狀提示胃痛可能較為嚴重,需要立即或盡快就醫。

  • 持續性或劇烈疼痛:孩子痛到無法忍受、哭鬧不止,或疼痛持續數小時沒有緩解。
  • 疼痛位置固定且觸壓疼痛加劇:特別是右下腹,需警惕闌尾炎。
  • 高燒不退:體溫超過38.5°C且持續。
  • 反覆劇烈嘔吐:特別是吐膽汁、咖啡色物質或血絲。
  • 腹瀉合併脫水症狀:口乾舌燥、眼窩凹陷、尿量減少、哭泣時沒有眼淚。
  • 血便或黑便:表示消化道出血。
  • 體重不明原因減輕:且伴隨食慾不振。
  • 生長遲緩:長期反覆性胃痛影響營養吸收。
  • 腹部膨脹、僵硬或有明顯腫塊。
  • 精神不濟、嗜睡、意識不清。
  • 生殖器周圍疼痛或排尿困難。
  • 皮膚或眼睛發黃。

兒童胃痛的居家舒緩與照護

若孩子的胃痛不伴隨上述危險信號,且症狀輕微,家長可以嘗試以下居家舒緩方法:

溫和飲食調整

  • 清淡飲食:

    胃痛期間,應讓孩子的腸胃得到休息。避免油炸、辛辣、高糖、高纖維及乳製品。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飯、白吐司、清粥、水煮麵線、米湯、蘋果泥、香蕉、去皮馬鈴薯等。

  • 少量多餐:

    一次攝取過多食物會增加腸胃負擔。建議少量多餐,每餐間隔適當,讓孩子慢慢進食。

  • 補充水分:

    胃痛或腹瀉時容易脫水。應鼓勵孩子補充水分,如口服電解質液、稀釋的運動飲料、米湯、溫開水。避免含糖飲料、果汁和咖啡因。

  • 避免產氣食物:

    如果懷疑是脹氣引起,暫時避免豆類、花椰菜、高麗菜、碳酸飲料等易產氣食物。

物理性舒緩

  • 溫熱敷:

    將溫熱的毛巾或暖暖包放在孩子腹部,溫暖有助於放鬆腹部肌肉,促進腸道蠕動,緩解痙攣性疼痛。注意溫度不可過高,避免燙傷。

  • 輕柔按摩:

    用溫暖的手掌,沿著孩子肚臍周圍,以順時針方向輕柔打圈按摩。這有助於緩解脹氣和促進腸道蠕動,舒緩便秘引起的腹痛。

  • 充足休息:

    讓孩子平躺休息,可以選擇側臥並將膝蓋彎曲靠近胸部,這樣有助於減輕腹部壓力。充足的休息有助於身體恢復。

心理層面支持

如果懷疑孩子的胃痛與壓力或焦慮有關,家長應給予足夠的安慰和支持。

  • 傾聽與安撫:

    溫柔地詢問孩子感受,讓他們知道您在乎他們的不適。嘗試分散他們的注意力,例如講故事、玩遊戲或看書。

  • 找出壓力源:

    嘗試了解孩子近期是否有學業壓力、人際關係問題或其他令他們感到焦慮的事情。若能找到並解決壓力源,胃痛問題可能隨之緩解。

兒童胃痛,何時該帶孩子就醫?

判斷何時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是家長最關鍵的決策之一。以下情況務必帶孩子就醫:

立即就醫的緊急情況 (急診室)

當孩子出現以下任何一種情況時,應立即帶孩子前往急診室:

  1. 劇烈且持續的腹痛:孩子痛到無法站立、彎腰或走路,哭鬧不止,且疼痛部位固定。
  2. 右下腹疼痛:尤其是伴隨發燒、食慾不振、嘔吐,觸診有明顯壓痛,高度懷疑闌尾炎。
  3. 腹部異常腫脹、僵硬或有明顯腫塊。
  4. 反覆噴射狀嘔吐、吐膽汁(黃綠色)、吐血或咖啡色物質。
  5. 血便、黑便或瀝青樣便。
  6. 高燒不退且精神極差、意識不清、嗜睡。
  7. 脫水症狀嚴重:如少尿、嘴唇乾裂、眼窩凹陷、皮膚缺乏彈性。
  8. 腹部曾受外傷後出現胃痛。

應就醫但非緊急的情況 (門診)

如果孩子出現以下情況,雖然不需立即去急診,但也應盡快帶孩子去看兒科醫師:

  1. 胃痛持續超過24小時,且居家護理無效。
  2. 反覆性胃痛:胃痛每週發作數次,或持續數週、數月,影響日常生活、學習或睡眠。
  3. 胃痛伴隨輕度發燒或輕微腹瀉、嘔吐,但精神尚可。
  4. 胃痛伴隨排尿疼痛、頻尿。
  5. 胃痛伴隨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或生長遲緩。
  6. 胃痛伴隨排便習慣改變(嚴重便秘或長期腹瀉)。
  7. 孩子因胃痛而拒絕進食、活動力下降。

醫師提醒: 在就醫前,家長可以記錄下孩子胃痛發生的時間、頻率、疼痛性質、伴隨症狀(如發燒、嘔吐、腹瀉、排便情況)、飲食習慣以及近期是否有壓力事件等,這些資訊對醫師診斷非常有幫助。

預防兒童胃痛的日常習慣

預防勝於治療。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助於降低兒童胃痛的發生率。

  • 均衡飲食與良好排便習慣:

    鼓勵孩子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蔬菜、水果、全穀類),多喝水,建立規律的排便習慣,避免便秘。

  • 注重飲食衛生:

    教導孩子飯前洗手,食物充分煮熟,避免生食或不潔食物,減少腸胃感染的風險。

  • 適度運動與充足睡眠:

    適量的運動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改善消化。充足的睡眠則能幫助身體修復,減輕壓力。

  • 培養良好情緒管理:

    教導孩子如何應對壓力和焦慮,例如透過運動、遊戲、藝術創作或與家人朋友分享心事。若孩子長期承受巨大壓力,可考慮尋求專業心理諮詢。

  • 避免過度依賴止痛藥:

    非經醫師指示,不要隨意給孩子服用止痛藥,以免掩蓋潛在的嚴重疾病症狀。

常見問題 (FAQ)

Q1: 如何判斷孩子胃痛是輕微還是嚴重?

A1: 判斷胃痛嚴重性主要看疼痛程度、持續時間及是否伴隨「紅旗」症狀。如果疼痛劇烈、持續不緩解、影響活動力,或伴隨高燒、劇烈嘔吐、血便、腹部腫脹僵硬等,應視為嚴重,需立即就醫。輕微胃痛通常疼痛程度較低,孩子精神狀況良好,可在居家照護後緩解。

Q2: 兒童胃痛時可以吃什麼?

A2: 胃痛時應以清淡、易消化、無刺激性的食物為主,如稀飯、白吐司、水煮麵線、米湯、蘋果泥、香蕉、去皮馬鈴薯等。避免油炸、辛辣、高糖、高纖維、乳製品及咖啡因飲品。應少量多餐,並補充溫開水或口服電解質液。

Q3: 兒童胃痛可以用熱敷嗎?

A3: 可以。用溫熱的毛巾或暖暖包(注意溫度適中,避免燙傷)輕敷在孩子的腹部,可以幫助放鬆腹部肌肉,促進腸道蠕動,對於緩解輕微的絞痛、脹氣和便秘引起的胃痛通常有不錯的效果。但如果疼痛劇烈或伴隨發燒等症狀,熱敷無效,仍需就醫。

Q4: 孩子常說肚子痛是不是心理作用?

A4: 兒童的「心理性胃痛」或稱「功能性腹痛」確實很常見,特別是當排除器質性病變後。壓力、焦慮、學校適應不良等情緒因素會直接影響腸胃功能。然而,這並非「裝病」,而是真實的疼痛感受,只是源於身心互動。家長應認真對待,給予情感支持,並尋找潛在壓力源。若情況持續,應諮詢醫師或心理專業人士。

Q5: 兒童胃痛會自己好嗎?

A5: 許多兒童的胃痛,特別是因飲食不適、輕微脹氣或便秘引起的,通常在居家照護和休息後會自行緩解。然而,如果胃痛持續不緩解、疼痛加劇、反覆發作,或伴隨發燒、嘔吐、血便等危險信號,則不會自行好轉,且可能暗示潛在的嚴重疾病,此時務必立即就醫。

了解兒童胃痛的全面資訊,能讓家長在面對孩子不適時,多一份從容與判斷力。請記住,雖然許多胃痛是良性的,但作為家長,我們永遠應該保持警惕,在必要時尋求專業醫療協助,確保孩子的健康與安全。

兒童胃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