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放量怎麼算:企業與個人必知的完整指南與實用計算方式

隨著全球對氣候變遷的關注日益加劇,無論是企業、政府還是個人,都越來越重視自身的「排放量」。了解並計算排放量,是邁向永續發展、實踐企業社會責任(CSR)以及遵守日益嚴格環境法規的第一步。但面對複雜的數據和術語,「排放量怎麼算」這個問題,往往讓人感到困惑。本篇文章將為您提供一份詳細、具體的排放量計算指南,幫助您釐清概念,掌握實用方法。

什麼是排放量?為何需要計算?

「排放量」通常指的是特定活動在特定時間內,向大氣中釋放的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或其他空氣污染物(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懸浮微粒等)的總量。這些氣體和污染物對地球氣候和人類健康產生直接影響。

計算排放量的主要目的包括:

  • 環境管理與減量: 了解排放源與數量,才能制定有效的減排策略,並監控減排成效。
  • 法規遵循與報告: 許多國家和地區(包括台灣)都有相關法規,要求特定企業或設施定期申報排放量,例如環保署的溫室氣體盤查與登錄規定。
  • 企業社會責任(CSR)與品牌形象: 積極揭露和管理排放量,展現企業對永續發展的承諾,提升品牌聲譽。
  • 碳權交易與碳費機制: 在碳市場中,排放量是買賣碳權的基礎;未來台灣實施碳費時,排放量計算將直接影響企業成本。
  • 成本效益分析: 透過排放量計算,評估能源效率改善、製程優化等措施帶來的環境與經濟效益。

排放量計算的基礎原則與常見方法

排放量的計算方法多種多樣,選擇何種方法取決於排放源的性質、數據的可得性以及所需的精確度。以下介紹幾種常見的計算方法:

1. 排放因子法 (Emission Factor Method)

這是目前最廣泛應用且相對簡便的計算方法。其核心概念是將特定活動的「活動數據」乘以該活動所對應的「排放因子」,即可得出排放量。公式如下:

排放量 = 活動數據 × 排放因子

活動數據 (Activity Data, AD)

活動數據是指導致排放發生的實際活動量或燃料消耗量。精確的活動數據是計算準確排放量的基礎。常見的活動數據類型包括:

  • 能源消耗: 燃料(如汽油、柴油、天然氣、煤炭)的消耗量(公升、立方公尺、公斤等)、電力使用量(度/kWh)。
  • 生產過程: 特定產品的生產量、原材料的消耗量。
  • 運輸活動: 交通工具行駛里程(公里)、貨物運輸量(噸公里)。
  • 廢棄物處理: 廢棄物的產生量或處理量。

範例: 一家工廠每月消耗10,000公升柴油;一家辦公室每月用電5,000度;一輛貨車每月行駛2,000公里。

排放因子 (Emission Factor, EF)

排放因子是指單位活動數據所產生的污染物或溫室氣體排放量。排放因子的準確性直接影響計算結果。排放因子通常由政府機構、研究單位、國際組織或特定產業協會發布,例如:

  • 台灣環保署: 提供台灣地區的各類燃料、電力及製程的溫室氣體排放因子。
  • IPCC (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 發布全球通用的溫室氣體排放因子,分為不同層級(Tier 1, 2, 3),精確度遞增。
  • 能源供應商: 提供其供應電力的排放因子。

排放因子會根據燃料種類、燃燒技術、設備效率、區域特性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因此,選用最符合實際情況的排放因子至關重要。

實際案例範例:

  1. 計算燃料燃燒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假設一家公司每月消耗 5,000 公升 的柴油,且已知柴油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為 2.68 公斤 CO₂/公升 (此為範例數據,請查閱最新官方資料)。

    排放量 = 5,000 公升 × 2.68 公斤 CO₂/公升 = 13,400 公斤 CO₂

    這表示該公司每月因柴油消耗產生 13.4 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2. 計算電力使用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假設一間辦公室每月用電 10,000 度 (kWh),根據台灣電力公司的公告,2022 年電力排放因子約為 0.495 公斤 CO₂e/度 (此為參考數據,請依每年最新公告為準)。

    排放量 = 10,000 度 × 0.495 公斤 CO₂e/度 = 4,950 公斤 CO₂e

    這表示該辦公室每月因電力使用產生 4.95 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CO₂e 代表二氧化碳當量,是將所有溫室氣體的暖化潛勢轉換為二氧化碳的統一單位)。

2. 直接量測法 (Direct Measurement)

對於大型排放源或關鍵排放點(如發電廠的煙囪、大型工業製程),可以直接透過連續排放監測系統(CEMS)或定期採樣分析來量測排放氣體的濃度與流量,從而計算出精確的排放量。這種方法精確度最高,但成本也較高,主要用於法規要求下的重大排放源監測。

3. 質量平衡法 (Mass Balance)

質量平衡法是基於物質不滅定律。當某一物質(如碳)進入系統後,其最終的去向不是排放到大氣中,就是保留在產品或廢棄物中。透過測量進入和離開系統的含碳物質量,可以推算出排放的碳量。此方法適用於化學製程或燃料中碳含量已知的情況。

排放量 = (物質輸入量 × 該物質的碳含量) – (物質輸出量 × 該物質的碳含量)

4. 模式推估法 (Modeling)

對於複雜的排放源或難以直接測量的情境(例如非點源排放、區域性排放),可以利用數學模型結合各種輸入參數(如氣象數據、交通流量、工業活動數據)來推估排放量。這種方法通常用於空氣品質模擬或國家溫室氣體盤查。

溫室氣體排放量計算的範疇 (Scope 1, 2, 3)

為了更系統化地管理和報告溫室氣體排放,國際上普遍採用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GHG Protocol)所定義的「三範疇」分類法,這對於企業進行碳盤查尤其重要:

範疇一 (Scope 1):直接排放

指組織所「擁有」或「控制」的排放源直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這些排放通常來自於:

  • 固定燃燒源: 工廠鍋爐、發電機、加熱爐等燃燒燃料產生的排放。
  • 移動燃燒源: 公司所擁有或租賃的車輛、船舶、飛機等交通工具燃燒燃料產生的排放。
  • 製程排放: 工業生產過程中因化學反應或物理變化直接排放的氣體,如水泥生產中的碳酸鈣分解、鋼鐵生產等。
  • 逸散排放: 設備洩漏或儲存過程中無意間釋放的氣體,如冷媒洩漏、瓦斯管線洩漏等。

範疇二 (Scope 2):能源間接排放

指組織因購買或使用外購電力、熱力、蒸汽或冷卻水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這些排放並非直接來自組織本身,而是來自能源供應商的發電廠或熱電廠。計算方式通常是外購能源量乘以供應商的排放因子。

範疇三 (Scope 3):其他間接排放

指組織價值鏈中,除了範疇一和範疇二之外的所有其他間接排放。範疇三的來源極為廣泛且複雜,涵蓋了上游(供應鏈)和下游(產品生命週期)的排放,例如:

  • 商務差旅: 員工搭乘飛機、火車等交通工具出差產生的排放。
  • 員工通勤: 員工上下班交通產生的排放。
  • 廢棄物處理: 組織產生的廢棄物在掩埋或焚化過程中產生的排放。
  • 採購的商品和服務: 供應商生產原材料、組件或提供服務所產生的排放。
  • 資本財: 建築物、機器設備的製造與安裝產生的排放。
  • 產品的運輸和分銷: 產品在供應鏈中運輸產生的排放。
  • 產品使用: 銷售給客戶的產品在使用階段產生的排放(例如家電產品的用電)。
  • 產品生命週期結束處理: 產品報廢後的處理排放。

範疇三的計算複雜度高,數據收集困難,但對於全面理解企業碳足跡和制定減排策略至關重要。

台灣相關法規與計算標準

在台灣,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盤查與報告主要依循環保署(現環境部)發布的相關規定。主要法規包括:

  • 氣候變遷因應法: 作為台灣氣候治理的基礎法規,明確了減量目標、盤查登錄與查驗制度。
  • 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及查證管理辦法: 規範了應盤查登錄的排放源、盤查方法、報告格式及查證要求。

此外,企業在進行排放量計算時,也常會參考國際標準和指引,如:

  • ISO 14064系列標準: 提供溫室氣體盤查、量化、報告與查證的國際框架。
  • GHG Protocol: 溫室氣體盤查的國際通用會計準則,也是ISO 14064的重要參考依據。

遵循這些標準和法規,能夠確保排放量計算的準確性、一致性和可比性,進而提升數據的公信力。

計算排放量時的常見挑戰與注意事項

儘管排放量計算有其規範和方法,但在實際操作中仍會面臨一些挑戰:

  1. 數據收集的完整性與準確性: 確保活動數據的來源可靠、記錄完整,避免遺漏或重複計算。特別是範疇三數據,可能需要與供應商或客戶協作才能取得。
  2. 排放因子的選用: 選擇最適用於自身情況的排放因子。例如,不同地區、不同年份的電力排放因子可能不同,燃料的熱值和碳含量也會影響結果。
  3. 範疇界定的清晰性: 清楚劃分範疇一、範疇二和範疇三的排放源,避免範疇之間重複計算或遺漏。
  4. 數據轉換與統一: 溫室氣體種類繁多,需要統一轉換為二氧化碳當量(CO₂e),這需要使用各氣體的全球暖化潛勢(GWP)值。
  5. 邊界設定: 明確定義盤查的組織邊界和營運邊界,即哪些實體、活動和時間範圍的排放量需要被計算在內。
  6. 工具與資源: 市面上已有許多碳盤查工具或軟體,可協助企業更有效率地進行數據管理和計算。必要時尋求專業顧問協助,確保計算的合規性與精確性。

結論:精準計算,邁向永續未來

「排放量怎麼算」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企業和個人走向永續發展的關鍵一步。透過系統性的盤查、精確的計算以及持續的監控,我們可以清晰地描繪出自身的碳足跡,識別主要的排放熱點,進而制定出更具針對性、更有效的減排策略。

精準的排放量數據,不僅是應對法規要求、提升品牌形象的必要條件,更是驅動創新、優化營運、實現資源效率提升的重要工具。讓我們從現在開始,掌握排放量計算的精髓,共同為減緩氣候變遷、共創綠色未來貢獻一份心力。

常見問題 (FAQ)

如何計算個人碳排放量?

計算個人碳排放量通常是透過估算日常生活中的能源消耗、交通方式、飲食習慣及消費行為所產生的排放。您可以利用線上提供的個人碳足跡計算器,輸入您的用電量、每月交通工具里程數、搭飛機次數、飲食偏好(如肉類攝取量)等活動數據,計算器會自動連結相應的排放因子,得出您的估算碳排放量。這能幫助您了解個人生活習慣對環境的影響,進而調整行為以減少排放。

為何不同來源的排放因子會有差異?

排放因子會因多種因素而產生差異,主要包括:地域性(不同國家或地區的能源結構、發電方式不同)、年份(能源效率、技術進步、法規更新導致排放因子逐年變化)、燃料品質(燃料的實際成分、熱值、雜質含量)、技術水準(不同設備或製程的燃燒效率與污染物去除率)、以及數據來源與統計方法。因此,在進行排放量計算時,務必選擇最新且最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官方或權威機構發布的排放因子。

計算排放量對企業有何實際好處?

計算排放量對企業有多重好處:首先,符合法規要求,避免潛在罰款;其次,提升企業形象,滿足利害關係人(投資人、客戶、員工)對永續發展的期待;第三,識別減排機會,透過數據分析找出高排放環節,制定效率提升和成本節約策略;第四,參與碳市場機制,為未來的碳權交易或碳費支付做好準備;最後,提升營運韌性,降低因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並抓住綠色轉型的商機。

排放量計算需要專業軟體嗎?

對於個人或小型組織的簡單排放量計算,Excel或其他試算表軟體搭配公開的排放因子即可應付。然而,對於中大型企業,尤其需要進行範疇一、二、三全面盤查、數據追蹤、報告生成及第三方查證的情況,強烈建議使用專業的碳盤查管理系統或軟體。這些系統通常具備數據自動匯入、排放因子資料庫、多範疇計算、報告自動生成、趨勢分析等功能,能大幅提高計算效率與準確性,並符合相關法規標準。

範疇三排放量為何最難計算?

範疇三排放量之所以最難計算,主要原因在於其來源多元且分佈於整個價值鏈,涵蓋了企業自身控制範圍之外的許多活動。這意味著數據往往分散在數百甚至數千家供應商和客戶那裡,且數據格式不一、難以獲取,甚至可能存在重複計算的風險。此外,許多範疇三排放(如員工通勤、商務差旅)的數據收集缺乏系統性,需要依賴員工填報或外部推估。因此,範疇三的盤查需要大量的溝通協調、數據整合能力以及合理的估算方法,對企業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排放量怎麼算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