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為什麼會淹水:全面解析山區洪災成因、衝擊與預防之道
山,給人一種高聳、堅實、不受水患侵擾的印象。然而,每逢颱風或豪雨侵襲,我們卻常會聽到山區發生淹水、甚至嚴重土石流的消息,這讓許多人感到疑惑:
山上為什麼會淹水?
事實上,山區的水患問題遠比平地複雜,它並非單一原因所致,而是自然地理條件與人類活動長期交互作用下的複合產物。本文將深入探討山區淹水的各種成因,從天然環境的脆弱性到人為開發的影響,並進一步探討其潛在衝擊與有效的預防策略。
Table of Contents
為什麼山上也會淹水?揭開山區水患的複合成因
山區的淹水現象,主要可歸結為以下幾大類因素的綜合影響:
一、自然地理因素:先天條件的脆弱性
台灣地處板塊交界,山脈多屬年輕且高聳,這使得山區在面對大量降雨時,本身就存在著易淹水的先天條件。
1. 坡度陡峭與集水效率高
- 逕流速度快:山區坡度普遍陡峭,降雨時雨水在地表流動的速度(逕流速度)極快,減少了水體滲入土壤的時間。當雨水來不及滲入地表,就會在地表累積並向下奔流,形成洪流。
- 集水區效應:山谷地形多為V字型或U字型,天然地形成為一個大型的集水漏斗。當大量雨水從周圍山坡匯集到谷底時,會迅速累積並集中於狹窄的河道,瞬間超越河道的排水負荷,導致河水暴漲溢流,造成淹水。
2. 地質脆弱與土壤涵養能力不足
- 破碎岩體:台灣山區許多地層因造山運動頻繁而破碎、節理發達,這使得岩體本身容易崩解,尤其在飽含水分後,穩定性大幅下降,易發生崩塌。
- 土壤特性:山區土壤通常較為薄瘠,部分區域為紅壤、砂質壤土或崩積土,其保水和透水性各異。當雨量短時間內過大,土壤會迅速達到飽和狀態,失去涵養水分的能力,多餘的水分直接形成地表逕流。
- 風化嚴重:山區岩石長期暴露於風吹雨打,易產生風化作用,形成鬆散的土壤和碎屑,這些物質在豪雨中容易被沖刷而下,加劇泥沙災害。
3. 異常劇烈降雨:極端氣候的衝擊
- 颱風與滯留鋒面:台灣每年夏季與秋季常受颱風侵襲,春夏季則有梅雨鋒面。這些氣候系統往往帶來短時間內、高強度的「短延時強降雨」或長時間的持續性豪雨,遠超過山區水土保持系統所能負荷的極限。
- 雨量超過入滲率:當每小時降雨量遠超過土壤的最大入滲率(即土壤吸收水分的速度)時,即使土壤尚未完全飽和,大部分的雨水也會直接在地表流動,形成強大的逕流,引發洪水。
- 氣候變遷影響:全球氣候變遷導致極端天氣事件頻率增加,過去數十年來,台灣的極端降雨事件有增多趨勢,這使得山區發生水患的機率與嚴重性都隨之提高。
二、人為活動影響:加劇水患風險的推手
除了自然因素,人類在山區的不當開發與管理,更是加劇山區水患風險的關鍵。
1. 濫墾濫伐與植被破壞
- 森林砍伐:樹木的根系有固定土壤、涵養水源的作用。森林茂密的地區,樹冠能攔截部分雨水,減少雨水直接衝擊地表;根系則能將水分導入地下,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一旦山林遭到濫墾濫伐,地表失去植被保護,土壤裸露,雨水直接沖刷地表,不僅加速逕流形成,也帶走大量土壤,導致水土流失嚴重,泥沙量暴增。
- 農墾地與開挖:坡地開墾為茶園、果園或菜園,雖然有其經濟效益,但若水土保持措施不足,整地過程會鬆動土壤,改變地表水流路徑,使得山坡地在豪雨時更容易崩塌,泥水俱下。
2. 不當開發與建築設施
- 道路興建:山區道路的開闢過程中,常會挖填邊坡,改變原有地形與水流路徑。若排水設施設計不良或不足,道路本身可能成為集水路徑,將大量雨水引導至特定點,造成集中沖刷或堵塞。
- 觀光遊憩區與民宿:為了發展觀光,山區出現許多民宿、露營區及相關建築設施。這些建設的基礎開挖、建物佔用土地、以及產生的廢棄物,都可能破壞原有地質結構和自然排水系統,增加水患風險。
- 橋樑、涵洞設計不當:部分橋樑或涵洞的跨距或口徑太小,無法容納洪峰流量,容易在豪雨期間被樹枝、泥沙甚至土石堵塞,形成「堰塞」效應,導致上游水位暴漲,淹沒周邊區域。
3. 河道與排水系統的人為干預
- 河道瓶頸:為了防洪,部分河段會進行水泥化整治,但若河道過於束縮、彎曲度大或河床淤積嚴重,就會降低其排水能力。當洪水來襲時,水流無法順暢通過,就容易溢出河道。
- 廢棄物堆積:山區居民或遊客不經意丟棄的垃圾、土方、建築廢料等,若堆積在河道、邊坡或排水溝中,在豪雨來臨時會被水沖刷而下,堵塞橋樑涵洞或排水設施,阻礙水流,引發局部淹水。
- 箱涵化:將溪流或排水溝加蓋成箱涵,雖然增加了地表使用空間,但卻限縮了水流斷面。當降雨量大時,箱涵的排水能力可能不足,導致內部水壓過高,甚至噴發路面,形成淹水。
三、複合作用與連鎖效應:災情擴大的惡性循環
上述單一因素往往不會單獨發生,而是相互影響、疊加作用,形成一連串的連鎖反應,使得山區水患的災情擴大。
1. 土石流與崩塌地形成
當山區土壤因長時間降雨而飽和,地質結構又脆弱時,很容易引發大規模的坡地崩塌與土石流。土石流攜帶大量泥沙、石塊與樹木,衝擊力強大,能瞬間掩埋房屋、沖毀道路橋樑,並淤積河道,阻礙水流,形成二次災害,如「堰塞湖」。
2. 蓄洪能力下降與洪水位抬升
大量泥沙從山區沖刷而下,不僅會淤積河道,導致河床抬高,降低河道的通水斷面,也會淤積水庫或滯洪池,大幅減少其蓄洪能力。這使得原本能夠容納洪水的設施,在下次降雨時很快就達到飽和,洪水便容易外溢,導致下游或周邊地區淹水。
山區淹水的衝擊與預防之道
山區淹水和土石流災害對生命財產、基礎設施及生態環境都帶來嚴重威脅,因此了解其成因並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至關重要。
潛在危害不容忽視
- 生命財產損失:最直接且嚴重的衝擊,可能造成人員傷亡、房屋損毀、農作物流失。
- 基礎設施破壞:道路、橋樑、水電管線、通訊設施等被沖毀,導致交通中斷、通訊受阻,影響救援與復原工作。
- 生態環境惡化:土石流會改變河道生態、破壞棲地、影響水質,對生物多樣性造成長遠影響。
- 社會經濟影響:災害後重建費用龐大,觀光產業受損,影響當地居民生計與區域發展。
如何有效預防與減輕山區水患?
預防山區水患是一項長期且複雜的任務,需要政府、居民與各界共同努力。
1. 強調國土規劃與永續發展
- 劃定管制區:依據地質、地形、歷史災害紀錄等,劃定敏感區、限制開發區,嚴格管制山坡地開發,避免在土石流潛勢區、地質脆弱區進行不當建設。
- 風險評估:任何山區開發案都應進行嚴謹的環境影響評估和地質災害風險評估,確保開發行為不會加劇水患風險。
2. 強化水土保持與植被復育
- 造林與復育:推動有計畫的大面積造林,優先復育崩塌地與裸露坡面,選擇適地適種的原生樹種,提升土壤的涵養水源能力與邊坡穩定性。
- 農地水保:輔導坡地農業採用等高線耕作、草生栽培、設置截水溝等水土保持措施,減少水土流失。
- 工程與生態結合:興建必要的水土保持工程(如:固床工、攔砂壩、緩衝壩等),應結合生態工法,盡量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衝擊,並維持生態平衡。
3. 健全防災預警與應變機制
- 即時監測:建立完善的雨量、水位、土石流位移等監測系統,透過科技手段掌握山區水文動態。
- 預警發布:依據降雨量和土石流潛勢分析,及時發布土石流黃色警戒與紅色警戒,提醒居民及早疏散。
- 應變演練:定期進行防災演練,提升居民和地方政府的災害應變能力,熟悉疏散路線和避難場所。
4. 推動公民參與與環境教育
- 提升防災意識:透過媒體宣導、社區活動等方式,讓民眾了解山區水患的成因與危害,學習基本的防災知識。
- 檢舉不法:鼓勵民眾監督山區違法濫墾、傾倒廢棄物等行為,共同維護山林健康。
結語
山上為什麼會淹水?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複雜而多面向的。它提醒我們,山區並非絕對安全的避風港,其脆弱性在面對極端氣候和人為干預時會被放大。山區淹水絕非單一原因造成,而是自然與人為因素交織下的複合產物。唯有我們正視這些成因,透過國土規劃、水土保持、防災預警以及全民參與等多管齊下的努力,共同守護我們的山林,才能降低山區水患的威脅,確保人身與環境的安全。
常見問題(FAQ)
Q1: 如何判斷山區是否有淹水或土石流的潛在風險?
A1: 您可以從幾個面向判斷。首先,密切關注氣象局發布的豪雨特報,尤其是山區的累積雨量。其次,若身處過去曾發生土石流或淹水的潛勢區域(可查詢水保局資料),風險更高。此外,觀察周圍環境,如溪水暴漲混濁、溪谷傳出異常聲響、樹木搖晃、坡面出現裂縫或落石、甚至有腐植土味等,都是潛在土石流的徵兆。
Q2: 為何颱風過後,即便天氣轉晴,山區仍可能發生淹水或土石流?
A2: 這是因為土壤對雨水的吸收和反應需要時間。颱風期間的大量降雨會使山區土壤長時間處於飽和狀態,即使雨停,土壤中的水分仍在持續滲透和累積,導致地下水位上升。此時,地質結構較脆弱的邊坡,其穩定性可能持續下降,延遲性地引發崩塌或土石流。此外,溪水暴漲的洪峰也可能在雨停後才抵達下游河段,導致下游淹水。
Q3: 如何應對山區淹水或土石流的突發狀況?
A3: 最重要的是「預防」與「避難」。平時應了解住家或活動區域是否為高風險區,並預先規劃疏散路線。一旦政府發布土石流紅色警戒或撤離命令,務必立即配合疏散到安全地點。若情況危急來不及撤離,應往高處移動,並避免靠近溪流、陡峭邊坡或低窪地區。切勿自行返家或前往災區探視,以免阻礙救援或再次發生危險。
Q4: 為何說「種樹」能有效防治山區淹水?
A4: 種樹在防治山區淹水上扮演關鍵角色。首先,樹木的樹冠能攔截部分雨水,減少雨水直接衝擊地表,降低土壤沖刷。其次,樹木的根系深入土壤,形成天然的網狀結構,能有效固結土壤,增加邊坡的穩定性,大幅降低崩塌和土石流的發生機率。最後,健康的森林土壤擁有良好的透水和保水能力,能像海綿一樣吸收大量雨水並緩慢釋放,減少地表逕流,從源頭減輕洪水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