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咬人狗怎麼辦:從現場應變到後續處理的全面指南


碰到咬人狗怎麼辦:從現場應變到後續處理的全面指南

突如其來的犬隻攻擊,被狗咬傷的瞬間,往往令人驚慌失措,手足無措。這種經歷不僅會造成身體上的疼痛與傷害,更可能留下難以抹滅的心理陰影。無論是家中飼養的毛小孩突然失控,還是戶外遇到的陌生犬隻攻擊,迅速且正確的應變處理至關重要,它關係到傷口的癒合、傳染病的風險,乃至於後續的法律權益。

本文將為您提供一份詳細、具體的指南,從事件發生的現場應變、傷口的初步處理、緊急醫療的尋求,到後續的通報程序與法律權益維護,甚至涵蓋心理調適與預防再發生的策略。希望透過這份資訊,能幫助您在不幸碰到咬人狗的情況下,能夠保持冷靜,妥善應對,將傷害降到最低。

現場應變與安全第一:保護自己與蒐集資訊

當您不慎碰到咬人狗時,首要任務是保護自己,並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蒐集有用資訊。

1. 保持冷靜,切勿激怒犬隻

被咬的當下,腎上腺素飆升是自然反應,但請盡力保持冷靜。驚慌失措的尖叫或奔跑,可能會被犬隻視為挑釁或獵物,反而加劇攻擊。

  • 保持不動或緩慢後退:如果犬隻仍在攻擊,請盡量不要奔跑,因為這會觸發牠們的追逐本能。嘗試緩慢地背對牠們,緩慢後退,讓牠們覺得威脅解除。
  • 保護脆弱部位:如果無法躲避,盡可能用手臂或隨身物品(如背包、外套)保護頭部、頸部和喉嚨等脆弱部位。蜷縮成胎兒姿勢,用手保護頭部和頸部,是保護身體的重要方式。
  • 避免眼神接觸:直接盯著犬隻的眼睛可能會被視為一種挑戰。盡量避免眼神接觸。

2. 迅速脫離危險區域

一旦犬隻鬆口或停止攻擊,立即尋找安全的地方。無論是進入建築物、跳上高處,或與犬隻拉開足夠距離,都應以最快速度脫離危險情境。即使傷口疼痛,也請優先確保自身安全。

3. 觀察犬隻與飼主資訊

在確保自身安全後,如果可能且安全,盡量觀察咬人犬隻的特徵,這對於後續的通報與醫療處理至關重要。

  • 犬隻外觀:觀察其毛色、大小、品種、性別、是否有項圈或晶片、是否有特殊標記(如疤痕、瘸腿)。
  • 飼主資訊:如果犬隻有飼主,務必向飼主索取姓名、聯絡電話、地址。詢問犬隻是否定期施打狂犬病疫苗,以及最近一次施打的時間。如果飼主不配合或企圖逃離現場,請記下其車牌號碼、衣著特徵等,並立即報警。
  • 現場環境:記下事發地點的詳細地址,例如巷弄號碼、附近明顯建築物等。
  • 目擊證人:如果現場有其他目擊者,請向他們索取聯絡方式,他們可能成為日後協商或訴訟的重要證人。

重要提醒:在整個過程中,請務必將自身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如果犬隻持續攻擊或您感到生命威脅,請放棄收集資訊,優先尋求幫助並遠離現場。

傷口處理與緊急醫療:避免感染與疾病

被狗咬傷後,及時且正確的傷口處理,是避免感染和潛在疾病傳播的關鍵。

1. 初步傷口清潔與評估

一旦脫離危險,請立即檢查傷口。無論傷口大小,都應進行初步清潔。

  1. 立即大量沖洗:用肥皂和大量流動的清水(或生理食鹽水)徹底沖洗傷口至少15分鐘。這有助於洗去唾液中的細菌和病毒,特別是狂犬病病毒。
  2. 輕輕按壓止血:如果傷口出血,用乾淨的紗布或布料輕輕按壓傷口止血。
  3. 初步評估:觀察傷口類型。

    • 抓傷或輕微擦傷:可能只傷及表皮。
    • 穿刺傷(牙印):這是最危險的類型,因為狗的牙齒細長,會將細菌深層帶入組織,傷口表面看起來小,但內部可能很深,容易形成厭氧環境,有利於厭氧菌繁殖,如破傷風桿菌。
    • 撕裂傷或大面積瘀青:可能造成組織壞死或嚴重出血。

2. 立即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無論傷口看起來多麼輕微,被狗咬傷後務必立即就醫。切勿自行包紮或延誤就醫。醫療專業人員會對傷口進行更徹底的清潔、評估,並決定是否需要縫合、施打疫苗或給予抗生素。

  • 告知醫生詳細情況:向醫生說明被咬的時間、地點、犬隻狀況(是否為流浪犬、是否有飼主、是否已知有施打疫苗)、傷口類型等。
  • 評估感染風險:醫生會判斷傷口感染的風險,並可能開立口服或靜脈抗生素,以預防細菌感染。
  • 傷口處理:深層穿刺傷通常不會立即縫合,而是保持開放引流,以避免細菌被封閉在內部引發更嚴重的感染。但如果是臉部等特殊部位的傷口,醫生會在評估風險後決定是否縫合。

3. 狂犬病疫苗與破傷風針

狂犬病是一種致死率極高的病毒性疾病,被狗咬傷後最令人擔憂的就是狂犬病感染。破傷風也同樣危險,尤其對於穿刺傷。

  • 狂犬病疫苗:

    台灣是狂犬病疫區,被任何哺乳類動物咬傷,都應立即評估狂犬病暴露後預防接種。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指引,若被疑似狂犬病動物(包括犬隻)咬傷,應在24小時內施打第一劑狂犬病疫苗。完整的暴露後預防接種通常包含多劑疫苗,請務必按照醫囑完成所有劑量。即使犬隻有施打疫苗,為了您自身的安全,醫生仍可能建議施打。

  • 破傷風類毒素:狗咬傷屬於深層穿刺傷,破傷風感染的風險較高。醫生會根據您的疫苗接種史判斷是否需要施打破傷風類毒素或免疫球蛋白。如果您不確定自己的破傷風疫苗施打紀錄,通常建議施打。

通報與法律權益:維護自身權益

在處理完傷口並尋求醫療協助後,下一步是進行相關通報,並了解自己的法律權益,以確保傷害得到妥善處理,並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1. 通報相關單位

立即將事件通報給當地相關主管機關。這不僅是為了保障您的權益,也是為了追蹤咬人犬隻,評估其健康狀況,並防止牠再次攻擊他人。

  • 動物保護處/防疫所:這是最重要的通報單位。您可以撥打各縣市的動物保護專線或1999市民專線轉接。告知他們事件的詳細情況,包括犬隻特徵、飼主資訊(如果有)、事發地點及您的傷勢。動保單位會介入追蹤犬隻,進行隔離觀察(通常是10天),以確認犬隻是否帶有狂犬病病毒。
  • 警察局:如果飼主拒絕提供資訊、態度惡劣、企圖逃離現場,或者您需要警方協助蒐證(例如調閱監視器),請立即撥打110報警。警方可以協助記錄案發經過,並對飼主進行筆錄。
  • 社區管委會:如果事件發生在社區內,應向社區管理委員會報告,以便其加強管理或協助調解。

2. 蒐集證據與資料

為了後續的協商、求償或法律訴訟,充分的證據是不可或缺的。

  • 照片與影片:拍攝傷口(在不同階段)、咬人犬隻(如果安全)、事發地點、飼主及任何相關標誌的照片或影片。
  • 醫療證明:保留所有醫療費用收據、診斷證明書、病歷紀錄。這些是證明您傷勢和支出的關鍵證據。
  • 通報紀錄:保留您向動保單位、警察局通報的案件編號、承辦人員姓名和聯絡方式。
  • 目擊證人資料:如果現場有目擊者,務必取得他們的姓名及聯絡方式,並詢問他們是否願意作證。
  • 文字紀錄:詳細記錄事發經過、時間、地點、犬隻攻擊方式、飼主回應等,越詳細越好。

3. 了解您的法律權益

根據《動物保護法》及《民法》相關規定,犬隻攻擊導致他人受傷,飼主可能需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甚至刑事責任。

  • 民事賠償:您可以要求飼主賠償醫療費用、交通費、薪資損失、精神撫慰金等。建議先與飼主進行和解協商。若協商不成,可向鄉鎮市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或直接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 《動物保護法》:根據《動物保護法》第7條,飼主應防止其寵物傷害他人。若因管理不當導致寵物攻擊他人,飼主可能面臨罰鍰。
  • 《刑法》:若因飼主過失導致您受傷,飼主可能構成《刑法》第284條的過失傷害罪。這通常需要您主動提出告訴。

在處理法律事務時,如果情況複雜或您對法律不熟悉,建議諮詢專業律師的意見,以確保您的權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心理調適與創傷恢復

被狗咬傷,特別是兒童或對狗有恐懼症的人,可能會留下長期的心理創傷,包括恐懼、焦慮、惡夢甚至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1. 正視情緒,尋求支持

允許自己有情緒反應是正常的。不要壓抑恐懼、憤怒或無助感。與家人、朋友分享您的感受,獲得他們的支持和理解。

2. 逐步恢復接觸

如果對狗產生恐懼,可以從遠距離觀察友善的狗開始,逐步建立對狗的正面認知。但切勿強迫自己,應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

3. 考慮專業心理諮詢

如果恐懼感嚴重影響您的日常生活,導致失眠、焦慮症狀,或出現對狗的病態恐懼(犬隻恐懼症),請考慮尋求心理諮詢或治療。心理師可以提供專業的應對策略和支持,幫助您走出創傷。

預防再次發生:了解犬隻行為與飼主責任

雖然這次是不幸的意外,但了解犬隻行為並倡導負責任的飼主行為,可以有效降低未來被攻擊的風險。

1. 了解犬隻行為語言

許多狗咬人的事件,源於人類誤讀了犬隻發出的警告訊號。

  • 注意警告訊號:狗在攻擊前通常會發出訊號,例如僵硬的身體、豎起的毛髮、低吼、露出牙齒、飛機耳(耳朵向後貼)、尾巴下垂或夾在兩腿間、不斷舔鼻子等。當您觀察到這些訊號時,應立即停止靠近,並緩慢撤離。
  • 避免侵入私人空間:狗有牠們的私人空間和資源(如食物、玩具、地盤)。未經允許不要觸摸陌生狗,尤其是在牠們進食、睡覺或照顧幼犬時。
  • 別打擾休息或受傷的狗:休息中的狗突然被驚醒,或因疼痛而敏感的狗,更容易有攻擊性。

2. 避免挑釁與不當互動

教育孩子如何安全地與狗互動尤為重要。

  • 未經同意,切勿觸摸:在伸手觸摸陌生犬隻前,務必徵求飼主同意。即使是友善的狗,也應讓牠先聞聞您的手背,再溫和地撫摸下巴或胸部,避免直接摸頭。
  • 避免追逐或戲弄:不要追逐或戲弄犬隻,這會讓牠們感到受威脅或被刺激。
  • 尊重犬隻意願:如果犬隻表現出不適或不願被觸摸的跡象,請立即停止。

3. 倡導飼主責任

絕大多數的犬隻攻擊事件,都與飼主管理不當有關。

  • 繫好牽繩:外出遛狗務必使用牽繩,這是最基本的飼主責任,能有效避免犬隻暴衝、追逐或攻擊他人。
  • 社會化訓練:從小對犬隻進行良好的社會化訓練,讓牠們習慣與人和其他動物相處,減少攻擊行為的發生。
  • 定期施打疫苗:按時為犬隻施打狂犬病及其他必要疫苗,保護犬隻健康,也保障公共安全。
  • 勿棄養:流浪犬隻通常具有更強的防衛性和不確定性,棄養行為直接導致流浪犬問題惡化。

結語

碰到咬人狗是一次令人不安的經歷,但透過本指南,您應該已經對「碰到咬人狗怎麼辦」有了全面且具體的理解。請記住,迅速、冷靜且正確的應變處理,是將傷害降到最低,並保護自身權益的關鍵。從現場的即時反應、傷口的細心照護、與相關單位的通報溝通,到心理層面的調適,每一步都至關重要。同時,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也應共同倡導負責任的飼主行為,並學習尊重動物的習性,從源頭上減少這類不幸事件的發生,共同營造一個對人對動物都更友善、更安全的環境。

常見問題 (FAQ)

如何判斷傷口是否需要縫合?

通常,狗咬傷的穿刺傷(牙印)不建議立即縫合,因為這可能將細菌封閉在傷口深處,增加感染風險。醫生會根據傷口的位置(例如臉部傷口可能考慮縫合以減少疤痕)、深度、污染程度和感染風險來評估。一般而言,深層、污染嚴重、或邊緣不規則的傷口,常會採開放式處理或延遲縫合,待感染風險降低後再處理。無論如何,請務必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

為何有些狗會突然咬人?

狗咬人通常不是毫無理由的,背後可能有多重因素。常見原因包括:恐懼或焦慮(感到威脅、被困住)、疼痛或不適(生病、受傷)、護食或護物(保護食物、玩具、幼崽)、領域性攻擊(保護自己的地盤)、母性護幼社會化不足或訓練不當過度興奮或遊戲失控,以及被挑釁或誤讀人類訊號。了解這些潛在原因有助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引發牠們的攻擊性。

被流浪狗咬傷了怎麼辦?

被流浪狗咬傷更需警惕。首先,立即對傷口進行大量清水沖洗。其次,立即前往醫院就醫,並告知醫生是被流浪狗咬傷。由於無法確認流浪狗是否施打過狂犬病疫苗,醫生通常會建議進行狂犬病暴露後預防接種。同時,務必向當地動物保護處/防疫所通報,提供流浪狗出沒的地點和外觀特徵,以便動保單位進行捕捉和觀察,避免牠再次傷人。

咬人的狗沒有打狂犬病疫苗怎麼辦?

若咬人的犬隻確定未施打狂犬病疫苗,或無法確認其疫苗接種狀態,被咬傷者應立即並完整接種狂犬病暴露後預防疫苗,通常需接種多劑。同時,應要求飼主配合將犬隻送交動物保護處或指定動物醫院進行10天隔離觀察。若犬隻在觀察期內出現狂犬病症狀或死亡,應將其腦部送檢,並依檢驗結果評估是否需加打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被狗咬傷後可以要求賠償嗎?

是的,如果犬隻有飼主且攻擊行為是因飼主管理不當所致,您可以依法向飼主請求賠償。根據《民法》第190條,動物加損害於他人者,由其占有人負損害賠償責任;飼主未盡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或有故意過失,也可能需承擔相關責任。您可以要求賠償醫療費用、交通費、因傷無法工作導致的薪資損失、精神慰撫金等。建議收集所有相關證據(醫療單據、照片、通報紀錄等),先與飼主協商和解,若不成可申請調解或提起訴訟。

碰到咬人狗怎麼辦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