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戰傷救護:從戰場到後送的黃金救援法則
Table of Contents
什麼是戰傷救護:戰場上生與死的關鍵抉擇
在戰火瀰漫、生死一瞬間的戰場環境中,傳統的急救措施往往難以應對複雜且高風險的傷情。此時,一種專為作戰環境設計的醫療救援體系應運而生,它就是我們今天將深入探討的「戰傷救護」(Tactical Combat Casualty Care, TCCC)。戰傷救護不僅僅是單純的急救技術,更是一套融合了戰術、醫學與作戰現實的完整流程,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受傷戰士的生存率,並在極端壓力下做出最正確的醫療判斷。
本文將帶您全面了解什麼是戰傷救護,它與一般急救有何不同,其核心階段與關鍵技術,以及為何它在現代戰爭和高風險環境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為何戰傷救護如此重要?與一般急救的區別
戰傷救護之所以能從浩瀚的醫療知識體系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套獨立且被廣泛推崇的準則,主要歸因於其對戰場環境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傷亡模式的精準分析。它與一般民間急救存在本質上的區別:
1. 獨特的戰場環境
- 持續的威脅: 戰場上存在來自敵方火力、爆炸、化學武器等持續不斷的威脅。這意味著施救者本身也可能成為目標,必須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基礎上進行救護,甚至需要先反擊敵人。
- 資源的限制: 戰場資源匱乏,無法隨意獲得專業醫療設備或增援。所有處置都必須仰賴個人攜帶的裝備和有限的藥物。
- 惡劣的條件: 救護可能在夜間、惡劣天氣、崎嶇地形或爆炸後的廢墟中進行,這些都極大增加了操作難度。
- 時間的壓力: 戰場上的黃金救援時間極短,有些傷勢(如大出血)可能在數分鐘內致命。
2. 主要死因的聚焦
根據過去數十年戰爭經驗的統計分析,可避免的戰場死亡(Preventable Combat Deaths)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種原因:
- 嚴重肢體出血(Hemorrhage from Extremities): 約佔所有可避免死亡的60%,尤其常見於四肢。這類出血若不及時控制,患者可能在幾分鐘內因失血性休克死亡。
- 張力性氣胸(Tension Pneumothorax): 約佔可避免死亡的33%,通常是胸部穿透傷導致肺部受損,空氣積聚在胸腔壓迫肺臟和心臟。
- 氣道阻塞(Airway Obstruction): 約佔可避免死亡的6%,常見於頭頸部創傷或意識不清的傷患。
戰傷救護的核心就是圍繞這三大主要死因設計其處置流程,確保傷患能及時獲得最關鍵的救命干預。相比之下,民間急救會更廣泛地考慮所有潛在的急症,例如心臟驟停、中風、過敏反應等。
3. 資源的限制與優先順序
在民間急救中,通常是先撥打119或緊急電話,等待專業醫療人員抵達。但在戰場上,援兵可能遙不可及。因此,戰傷救護強調由非醫療專業人員(即所有戰鬥人員)學習並執行基礎的救命技能,並在專業醫療人員抵達前,維持傷患生命。其優先順序嚴格以生命威脅程度為考量,而非僅僅是「先處理呼吸道」。
戰傷救護的核心原則:TCCC的三個階段
戰傷救護將整個傷患照護流程分為三個關鍵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戰術和醫療考量。這種分段處理方式,允許施救者在不斷變化的戰場條件下,靈活調整其救護策略:
1. 槍林彈雨下的急救:戰火下照護 (Care Under Fire, CUF)
這是最危險也最緊張的階段。此時,戰鬥仍在進行中,施救者和傷患都暴露在敵方火力下。
- 核心目標: 壓制敵方火力,將傷患從危險區域拖離至安全地帶,並在極端必要時,進行緊急的生命威脅性止血。
-
主要原則:
- 交火第一,救護第二: 在未壓制敵人威脅前,首要任務是還擊並尋求掩蔽,而不是直接衝向傷患。活著的施救者才能救人。
- 移動傷患: 盡可能將傷患快速轉移到有掩蔽的安全位置。
- 止血帶的應用: 在此階段,唯一可能進行的醫療干預是針對危及生命的、可見的大出血,快速、高位地應用止血帶。因為在槍林彈雨下,檢查其他傷口或進行複雜處置是不切實際且危險的。
- 不進行氣道處置: 在暴露於敵方火力下,進行氣道處置會讓施救者和傷患長時間暴露在危險中,且效果有限。
2. 戰術野外照護 (Tactical Field Care, TFC)
當傷患和施救者都處於相對安全,不再暴露於直接火力威脅時,進入TFC階段。此時,可以進行更詳細的傷情評估和醫療處置。
TFC階段的核心是「MARCH」原則,這是一個用於評估和處置戰場創傷的記憶法,其優先順序反映了戰場上最常見的致命傷:
- M (Massive Hemorrhage) – 大出血: 這是最首要的任務。檢查所有可能的出血點,並採用各種方法控制。
- 止血帶: 應用於肢體大出血,若先前在CUF階段已應用,則檢查是否正確收緊,並記錄應用時間。
- 止血紗布: 對於無法使用止血帶的軀幹、頸部或腹股溝出血,進行傷口填塞(wound packing)並直接加壓。
- 壓力包紮: 在止血帶或填塞後,進行嚴密的壓力包紮。
- A (Airway) – 氣道: 確保傷患呼吸道通暢。
- 體位調整: 簡單的下顎上提或舌頭前拉即可改善。
- 鼻咽呼吸道(NPA): 對於意識不清但仍有自主呼吸的傷患,插入鼻咽呼吸道可防止舌頭後墜阻塞氣道。
- 環甲膜切開術(Cricothyroidotomy): 這是最後手段,對於嚴重面部創傷或氣道完全阻塞,無法通過其他方式建立通氣的傷患,由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執行。
- R (Respiration) – 呼吸: 處理任何影響肺部通氣的問題,尤其是張力性氣胸。
- 胸腔密封貼片(Chest Seal): 對於開放性氣胸(穿透性胸部創傷),使用胸腔密封貼片封閉傷口,防止空氣進入胸腔。
- 針刺減壓(Needle Decompression): 對於張力性氣胸的傷患,若出現呼吸困難、心跳加快、血壓下降等症狀,由受過訓練的人員在特定位置進行針刺減壓,釋放胸腔壓力。
- C (Circulation) – 循環: 處理休克並維持血液循環。
- 靜脈/骨內輸液: 對於休克或有失血風險的傷患,建立靜脈通路(IV)或骨內通路(IO)以備輸液。
- 輸血或晶體/膠體液: 若條件允許,輸血是最佳選擇;否則使用生理鹽水或林格氏液等進行液體復甦。
- 骨盆固定: 若懷疑骨盆骨折,進行骨盆穩定。
- H (Hypothermia / Head Injury) – 低體溫 / 腦損傷: 防止低體溫,並評估腦部損傷。
- 保暖: 即使在溫暖環境,創傷傷患也易發生低體溫。使用保暖毯、防潮墊、溫暖的靜脈輸液等措施。
- 評估腦損傷: 密切監測意識狀態變化,並對開放性腦部創傷進行初步包紮。
此外,TFC階段還包括:
- 止痛: 使用適當的止痛藥物減輕傷患痛苦。
- 抗生素: 預防性給予抗生素,降低感染風險。
- 骨折固定: 對於四肢骨折進行固定。
- 眼部損傷: 對眼部創傷進行保護性包紮。
- 燒傷處置: 對燒傷進行初步處置。
- 詳細傷情記錄: 記錄所有傷勢、處置措施和時間,為後續醫療提供資訊。
3. 戰術後送照護 (Tactical Evacuation Care, TEC)
此階段是將傷患從戰術環境中撤離至更高一級醫療設施的過程中。此時,傷患可能已經被轉移到專門的醫療後送載具上(如救護車、直升機),並由具備更高醫療資質的人員進行照護。
- 核心目標: 在轉運過程中持續監測傷患生命體徵,繼續進行必要醫療處置,並為移交給下一級醫療機構做好準備。
-
主要原則:
- 持續監測: 不斷評估傷患的生命體徵和意識狀態變化。
- 進階處置: 若有受過訓練的醫療人員(如戰鬥醫療兵、醫師助理)在場,可以進行更為複雜的醫療操作,例如進階氣道管理、更精確的液體復甦、緊急輸血等。
- 通訊與報告: 與後方醫療單位保持暢通聯繫,提前報告傷患情況,以便後方做好接收準備。
- 準備移交: 確保所有傷情資訊、已執行的處置和時間點都已詳細記錄,以便向接收醫療人員進行清晰、完整的口頭和書面報告。
戰傷救護的關鍵處置技術與工具
為確保戰傷救護的有效執行,一系列專門設計的工具和技術是不可或缺的:
1. 止血帶 (Tourniquet)
毫無疑問,止血帶是戰傷救護中最關鍵的工具之一。它能快速有效地阻斷四肢大出血,挽救生命。現代止血帶(如CAT, SOFTT-W)設計輕便、易於單手操作,且能提供足夠的壓力。
2. 止血紗布 (Hemostatic Dressing)
對於無法使用止血帶的軀幹或頸部等部位的大出血,止血紗布(如QuikClot, Celox)含有特殊物質,能加速血液凝固。結合傷口填塞技術,對控制嚴重出血至關重要。
3. 胸腔密封貼片 (Chest Seal)
這是一種帶有黏性的密封貼片,用於封閉胸部的穿透性創傷(開放性氣胸),防止空氣從外部進入胸腔,避免或延緩張力性氣胸的發生。通常帶有單向閥設計。
4. 鼻咽呼吸道 (Nasopharyngeal Airway, NPA)
一種柔韌的管狀物,通過鼻腔插入,進入喉嚨,以保持氣道通暢,防止舌頭後墜阻塞氣道。它適用於意識不清但仍有自主呼吸的傷患,且相較於口咽呼吸道,更不易引起嘔吐反射。
5. 針刺減壓套件 (Needle Decompression Kit)
用於對張力性氣胸進行緊急減壓。通過將一根粗針插入胸腔特定位置,釋放積聚的空氣,緩解肺部和心臟的壓力。這是一項具侵入性且需專業訓練才能執行的救命技術。
6. 保暖措施 (Hypothermia Prevention)
創傷傷患即使在溫暖的環境下也容易出現低體溫,這會加劇凝血功能障礙和休克。因此,使用保暖毯、溫暖的衣物或特製的保暖系統對防止低體溫至關重要。
誰需要學習戰傷救護?
戰傷救護最初是為軍事人員設計的,但其理念和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於:
- 軍事人員: 所有作戰人員,無論是否具備醫療背景,都應接受TCCC訓練。
- 執法單位: 警察、特警(SWAT)等高風險執法人員,在應對槍擊、爆炸等突發事件時,也需要具備TCCC或其民用版本(TECC,Tactical Emergency Casualty Care)的能力。
- 消防及緊急醫療服務(EMS)人員: 在應對大規模傷亡事件或高威脅環境時,TCCC/TECC原則能指導他們在複雜情況下的處置。
- 高風險工作人員: 如維和部隊、安全承包商、戰地記者或在動盪地區工作的人道主義救援者。
- 一般民眾: 雖然不是完整意義上的TCCC,但學習如何使用止血帶、進行傷口填塞等基本急救知識,對於應對意外創傷或大規模災害同樣有益。
戰傷救護的發展與演進
戰傷救護的理念並非一蹴可幾,它是美國國防部從越戰、索馬利亞「黑鷹墜落」事件,以及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中血淚教訓的結晶。在這些衝突中,許多士兵死於可避免的出血。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美國國防部成立了戰術戰傷救護委員會(Committee on Tactical Combat Casualty Care, CoTCCC),由軍方醫療專家組成,持續研究和更新TCCC的指南。
CoTCCC每年都會審查最新的醫學證據和戰場經驗,不斷修訂和完善其指南。這些指南被全球許多軍隊和執法機構採用,並演變出適用於民間高威脅環境的戰術緊急傷亡照護(Tactical Emergency Casualty Care, TECC),讓戰場上的救命經驗得以惠及更廣泛的人群。
總結
什麼是戰傷救護?它是一套在極端壓力下,將戰術考量與救命醫學緊密結合的系統性處置流程。它打破了傳統急救的框架,優先處理戰場上最常見的致命傷,並賦予所有戰鬥人員在戰火中自救互救的能力。透過不斷的實戰檢驗和科學研究,戰傷救護持續進化,成為現代作戰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旨在確保每一個可能挽救的生命,都能在戰場上獲得那份寶貴的生存機會。理解和掌握戰傷救護的原則,不僅是對生命的尊重,更是提升作戰效能、保障軍隊士氣的重要基石。
常見問題 (FAQ)
如何判斷戰場上是否需要立即使用止血帶?
判斷標準: 當出現危及生命的大出血,如血液呈搏動性或持續性湧出,浸濕衣物,或肢體被炸斷等情況時,應立即考慮使用止血帶。在戰火下照護(CUF)階段,止血帶是唯一建議進行的止血措施。即使現場沒有看到明確的出血點,但傷患肢體受損嚴重,也應預防性使用。
為何戰傷救護強調「止血」優先於「呼吸道」?
原因: 戰傷救護的處置優先順序是基於戰場上「可避免死亡」的統計數據。大出血是戰場上最常見且最快速致命的原因(約佔60%),傷患可能在數分鐘內因失血休克死亡。相比之下,氣道阻塞(約佔6%)和張力性氣胸(約佔33%)致死所需的時間相對較長。因此,戰傷救護的核心原則是先控制大出血,確保傷患不會在處理其他問題前就因失血而死亡,這就是「M」優先於「A」和「R」的原因。
如何讓非醫療專業人員也能有效學習戰傷救護?
方法: 戰傷救護的訓練強調「簡化、實用與重複」。透過以下方式:
- 簡化協議: 將複雜的醫療程序轉化為易於記憶和執行的步驟(如MARCH)。
- 實際操作: 大量使用模擬訓練,讓學員親手操作止血帶、胸腔密封貼片和鼻咽呼吸道。
- 壓力情境: 在模擬槍聲、爆炸和呼喊聲的壓力環境中進行訓練,幫助學員適應戰場壓力並在混亂中保持清醒。
- 持續複訓: 定期進行複訓和考核,確保技能的熟練度和更新最新指南。
戰傷救護是否適用於一般民間的災害現場?
適用性: 戰傷救護的許多原則和技術確實適用於民間大規模災害或高威脅事件(如恐攻、校園槍擊等)。為此,已發展出其民用版本,即戰術緊急傷亡照護(Tactical Emergency Casualty Care, TECC)。TECC沿用了TCCC的核心理念(MARCH原則、分階段照護、重點處理可避免死亡),但在應用上考慮到民間環境的差異(例如通常沒有持續交火、有更完善的EMS系統等)。因此,學習TCCC或TECC的基本技能,對於普通民眾在遇到意外創傷或災害時,也能提供有效的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