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流浪狗嗎:深度解析台灣流浪犬議題、現況與解決之道

台灣有流浪狗嗎?答案是肯定的,且議題錯綜複雜

當您在台灣的街頭巷尾、公園綠地,甚至是偏鄉小徑漫步時,看見流浪狗的身影並非罕見之事。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台灣確實存在流浪狗,而且這是一個長期以來,涉及動物福利、公共衛生、環境保護及社會責任等多面向的複雜議題。流浪狗問題不僅是單純的數量問題,更反映了人類社會在動物管理、生命教育以及飼主責任上的種種挑戰。

現況概覽:台灣流浪犬的普遍性與分佈

流浪犬在台灣的分佈廣泛,從熱鬧的城市商圈邊緣、社區巷弄、風景區、工業區,到人煙稀少的山區和海邊,幾乎都能看到牠們的蹤跡。這些遊蕩在外的犬隻,有些是從小在街頭出生長大,有些則是曾經擁有家庭,卻不幸被棄養或走失。

流浪犬的主要來源

  • 棄養: 這是造成流浪犬數量居高不下的主因之一。許多飼主在面對寵物生病、年老、搬家、經濟困難,或僅僅是「不再喜歡」時,選擇將牠們拋棄。
  • 未絕育繁殖: 私下繁殖、不為寵物絕育,導致計畫外或過量的幼犬出生。這些幼犬一旦無法找到新家,便很容易被送走或直接遺棄,成為新的流浪犬源頭。
  • 放養或走失: 部分飼主習慣將寵物放養,使其自由在外遊蕩,這些犬隻很容易走失。一旦找不到回家的路,或晶片登記不確實,就可能回不到原來的家庭。
  • 收容所壓力: 雖然收容所努力安置流浪動物,但數量龐大,且「零撲殺」政策實施後,收容空間與資源面臨極大挑戰,部分動物在等待認養的過程中仍可能因各種原因在外遊蕩。

流浪犬衍生的社會與環境問題

流浪犬的存在,不僅是動物本身的困境,也對台灣的社會和環境帶來了一系列不容忽視的問題。

公共安全疑慮

  • 追逐與攻擊事件: 成群的流浪犬可能追逐行人、騎士、甚至車輛,引發交通意外。在極端情況下,也曾發生流浪犬攻擊人類,導致受傷的事件。
  • 疾病傳播風險: 流浪犬因長期在外,缺乏醫療照護,容易成為疾病的帶原者,例如狂犬病、焦蟲症、疥癬等,對人類及其他寵物構成潛在威脅。

環境衛生挑戰

  • 糞便污染與噪音: 流浪犬的排泄物對環境衛生造成負擔,同時其吠叫聲也可能對周遭居民造成噪音干擾。
  • 垃圾翻找: 為了覓食,流浪犬常翻找垃圾桶,導致環境髒亂,並可能散播細菌。

動物福利困境

「每一隻流浪狗的背後,都可能是一個生命被遺棄的故事。」

流浪犬在街頭討生活極為艱辛。牠們面臨飢餓、口渴、疾病、寄生蟲、天氣變化(酷熱、寒冷、颱風)、交通事故以及來自人類或其他動物的惡意對待。許多犬隻在街頭度過短暫且充滿痛苦的一生,這對一個重視生命價值的社會來說,是沉重的負擔。

台灣政府與民間團體的應對策略

面對日益嚴峻的流浪犬問題,台灣的政府機關與無數熱心的民間動物保護團體、志工,正持續投入資源,採取多元策略來試圖解決這個問題。

政府的政策與措施

「零撲殺」政策(收容所零安樂死)

自2017年2月起,台灣正式實施《動物保護法》「收容所零安樂死」政策。這項政策的初衷是希望提升動物福利,避免收容動物因無人認養而被撲殺。然而,這也對各地的公立收容所造成了巨大的收容壓力,許多收容所空間爆滿,資源匱乏,導致內部管理和動物生活品質面臨嚴峻挑戰。

捕犬、收容與認養

各地動保處或委託的捕犬隊會捕捉流浪犬,送往公立收容所。在收容所中,犬隻會接受健康檢查、絕育,並開放民眾認養。政府也積極舉辦或參與認養活動,鼓勵民眾「以認養代替購買」。

晶片植入與寵物登記

政府推廣強制寵物晶片植入與登記,這是建立飼主責任制的關鍵。透過晶片,可以追溯寵物的來源與飼主資訊,有助於降低棄養行為,並提高走失寵物尋回的機率。

TNVR(誘捕、絕育、疫苗、回置)計畫

TNVR是目前被認為是最人道且有效的流浪犬族群控制方法之一。 其流程為:

  1. T (Trap – 誘捕): 透過人道方式捕捉流浪犬。
  2. N (Neuter – 絕育): 對捕捉到的流浪犬進行絕育手術,避免其繼續繁殖。
  3. V (Vaccinate – 疫苗): 為犬隻注射狂犬病等疫苗,降低疾病傳播風險。
  4. R (Release – 回置): 待犬隻術後恢復並確認健康無虞後,將其回置到原生活區域。這有助於維持該區域的生態平衡,避免因移除犬隻而導致新的流浪犬遷入填補空缺。

TNVR計畫通常由政府與民間團體合作推動,尤其在偏鄉和郊區,對於控制族群數量有顯著成效。

民間團體的力量

台灣有數百個大大小小的動物保護協會、中途之家和志工組織,牠們在流浪犬問題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 救援與安置: 許多團體主動救援受傷、生病或受困的流浪犬,提供醫療、照護,並尋找中途家庭或送往合作的收容空間。
  • 絕育計畫補助: 許多動保團體會提供或補助民眾為經濟困難的流浪犬進行絕育手術。
  • 領養推廣與生命教育: 積極舉辦領養活動,透過社群媒體、網路平台分享送養資訊,並進入校園或社區進行生命教育,宣導負責任的飼主觀念。
  • 志工服務: 許多熱心民眾以志工身份,協助餵養、清潔收容所、陪伴流浪犬,為牠們帶來溫暖。

身為公民,我們能做些什麼?

解決流浪犬問題,需要政府、民間團體和廣大民眾的共同努力。身為一般公民,我們能做的事情其實很多:

負責任的飼主:從源頭減少流浪犬

  • 務必為寵物絕育: 這是最根本且有效的方法,能從源頭控制流浪犬的數量。除非有明確的繁殖計畫且有能力負責所有幼犬的未來,否則務必為家中寵物進行絕育。
  • 確實植入晶片與寵物登記: 為寵物辦理身份證,一旦走失,也能大大增加尋回的機會。並記得定期更新登記資料。
  • 「不離不棄」: 飼養寵物是一輩子的承諾。在決定飼養前,請三思是否有足夠的經濟能力、時間與空間照顧牠們,並為可能面臨的老病預做準備。
  • 繫好牽繩、看緊毛孩: 帶寵物外出時,務必使用牽繩,避免寵物走失。

支持與參與:為流浪犬盡一份力

  • 以認養代替購買: 如果您計畫飼養寵物,請優先考慮到收容所或動保團體認養。給一個無家可歸的生命一個溫暖的家。
  • 捐款或物資: 支持您信任的動保團體,無論是金錢捐款、飼料、醫療用品,都能幫助牠們繼續運作。
  • 擔任志工或中途家庭: 如果您有時間和能力,可以考慮到收容所或中途之家擔任志工,或成為短期中途家庭,為流浪動物提供過渡的庇護。
  • 宣導正確觀念: 向身邊的親友宣導負責任的飼主觀念,以及TNVR的重要性。
  • 友善對待街上動物: 不隨意餵食可能導致群聚問題,但也不要隨意傷害或驅趕流浪動物。遇到受傷或受困的動物,可聯繫相關單位協助。

結語:共同努力,邁向人與動物共好的社會

台灣有流浪狗嗎?是的,牠們是這個社會的一部分,牠們的存在也提醒著我們,在追求經濟發展與生活品質的同時,生命教育與動物福利的重要性。解決流浪犬問題,沒有單一的特效藥,需要政府的政策落實、民間的積極參與,以及每一位公民的覺醒與行動。透過教育、絕育、認養和立法等多管齊下,我們期望能共同努力,讓台灣成為一個對所有生命都更友善、人與動物能夠真正共好的社會。

常見問題 (FAQ)

台灣流浪狗常見問題解答

以下整理了幾個與台灣流浪狗相關的常見問題,希望能為您提供更深入的了解。

為何台灣會有這麼多流浪狗?
台灣流浪狗數量龐大的主因包括:飼主不負責任的棄養行為、私人或非法繁殖導致的幼犬過剩、以及民眾未為寵物絕育,使其在戶外自由繁殖。加上部分寵物走失後未能尋回,都使得流浪狗數量難以有效控制。

如何分辨街上的狗是流浪狗還是有主犬?
一般來說,流浪狗通常會比較瘦弱、毛髮髒亂、身上可能有傷痕,且對人類保持警戒或畏縮。有主犬通常毛髮較整潔、體態良好,且許多會佩戴項圈或穿戴衣物。然而,這並非絕對,仍有許多流浪狗因長期餵養而狀況良好,或有主犬走失後也可能顯得狼狽。最確切的判斷方式是觀察牠是否有晶片,但這需要專業設備。

如何幫助街上的流浪狗?
若遇到受傷或受困的流浪狗,建議立即聯繫當地動物保護處或動物醫院尋求協助。切勿自行貿然捕捉,以免受傷。若只是單純看見流浪狗,您可以考慮聯繫當地的動保團體,詢問是否有志工願意協助TNVR。若您有能力,以認養代替購買,給牠一個家,或是捐款、擔任志工支持動保工作,都是直接幫助牠們的方式。

台灣政府對於流浪狗的「零撲殺」政策是什麼?
台灣自2017年起,收容所原則上停止對健康的收容動物進行安樂死,旨在提升動物福利。這意味著進入公立收容所的犬隻,只要健康狀況良好,就不會被撲殺。然而,這也導致收容所空間和資源的巨大壓力,強調了更積極的絕育、認養和源頭管理的重要性。

如果遇到攻擊性流浪狗,我應該如何保護自己?
遇到攻擊性流浪狗時,應保持冷靜,避免直視牠們的眼睛,這可能被視為挑釁。不要奔跑或尖叫,這可能刺激牠們追逐。可以緩慢後退,與狗保持距離,或拿起身邊的物品(如雨傘、包包)作為阻隔。若情況危急,可撥打當地動保處或報警專線請求協助。

台灣有流浪狗嗎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