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殺了林肯深度解析:美國歷史上最震撼的刺殺案

美國歷史上最令人震驚且影響深遠的事件之一,莫過於第16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的遇刺案。許多人在探討這段歷史時,都會提出一個核心問題:「誰殺了林肯?」本文將深入探討這場刺殺案的來龍去脈、主要人物、動機以及其對美國歷史的深遠影響。

誰是殺害林肯總統的兇手?

刺客揭秘:約翰·威爾克斯·布斯

直接殺害亞伯拉罕·林肯總統的兇手,是著名的舞台劇演員:約翰·威爾克斯·布斯(John Wilkes Booth)。

  • 姓名: 約翰·威爾克斯·布斯(John Wilkes Booth)
  • 職業: 他是19世紀美國最著名的演員家族之一的成員,擁有相當高的聲譽和公眾知名度。
  • 政治立場: 布斯是一名狂熱的南方邦聯同情者和支持者,堅決反對林肯總統的廢奴政策和維護聯邦統一的努力。他將林肯視為暴君,對北方的勝利感到極度不滿與憤恨。

布斯並非一時衝動,他的行動是經過精心策劃的,最初甚至考慮過綁架林肯總統。然而,隨著南北戰爭的局勢明朗化,特別是南方邦聯軍隊在李將軍的帶領下投降,布斯認為綁架已無意義,轉而策劃一場同時刺殺多名聯邦高官的陰謀,以期為南方邦聯製造混亂並報復。

刺殺行動:時間、地點與經過

歷史的定格:1865年4月14日,福特劇院

林肯總統遇刺的夜晚,是美國歷史上一個永遠的痛點。

  • 時間: 1865年4月14日,星期五晚上約10點15分。
  • 地點: 華盛頓特區的福特劇院(Ford’s Theatre),總統當時正在包廂內觀看喜劇《我們美國的表兄弟》(Our American Cousin)。

刺殺的驚心動魄瞬間

「布斯利用他對劇院內部構造的熟悉,悄悄潛入總統包廂的門口。他等待著劇中一個特定時刻——一個能引發觀眾大笑,從而掩蓋槍聲的台詞。當演員說出『你不會離開我,你這個綠色的鄉巴佬!』引發滿堂哄笑之際,布斯迅速推開門,用一把單發的0.44口徑德林傑(Derringer)手槍,向林肯總統的頭部後方開了一槍。」

「林肯總統應聲倒下。布斯隨後跳下約12英尺高的包廂,儘管在跳下時不慎被聯邦旗幟絆倒,導致左腿腓骨骨折,但他依然站了起來,並據說高聲喊道:『Sic semper tyrannis!』(拉丁語,意為『暴君的下場永遠如此!』,也是維吉尼亞州的格言),然後趁著劇院內的混亂和恐慌迅速逃離。」

林肯總統中槍後,隨即被送往街對面的威廉·彼得森的住所進行搶救。醫生們雖然竭盡全力,但由於傷勢過重,林肯總統於次日,即1865年4月15日早上7點22分,在被槍擊約九小時後宣告不治。

刺殺林肯的深層動機

為何布斯選擇了刺殺這條路?

布斯刺殺林肯的動機是複雜且多層次的,核心在於他對南方邦聯的忠誠以及對林肯總統的極端仇恨。

  • 捍衛南方奴隸制度與白人至上:

    布斯是堅定的奴隸制度支持者,他深信白人至上主義,並認為廢除奴隸制度將摧毀南方固有的社會秩序和經濟基礎。林肯總統的《解放奴隸宣言》和廢除奴隸制的努力,在他看來是對南方生活方式的徹底破壞。

  • 反對國家統一與林肯的「暴政」:

    布斯將林肯總統維護聯邦統一的努力視為一種暴政,認為林肯侵犯了各州的權利。他堅信南方有權從聯邦中分離出去,而林肯的政策正在壓制這種權利。

  • 南北戰爭的絕望與報復心理:

    1865年4月9日,羅伯特·E·李將軍在阿波馬托克斯法院向尤利西斯·S·格蘭特將軍投降,標誌著南北戰爭的實質性結束。這對布斯和所有南方邦聯的支持者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在南方大勢已去之際,布斯希望透過刺殺重要政府官員,為邦聯報仇,並在聯邦政府內部製造混亂和癱瘓,為南方爭取到某種喘息或反擊的機會。

  • 個人信仰與極端主義:

    布斯長期受到南方極端主義思想的影響,他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在為「正確的」事業而戰,甚至將自己比作古羅馬共和國刺殺凱撒的布魯圖斯,堅信自己是個「自由戰士」。

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

不僅僅是獨狼行動:共謀集團

是的,刺殺林肯總統並非布斯單獨行動,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涉及多名共謀者。他們的目標不僅是林肯,還有其他聯邦高官,企圖一舉摧毀美國政府的核心。

陰謀集團的主要目標

  • 亞伯拉罕·林肯總統:由約翰·威爾克斯·布斯親自刺殺。
  • 安德魯·詹森(Andrew Johnson)副總統:由喬治·阿澤羅德(George Atzerodt)負責刺殺。
  • 威廉·H·西華德(William H. Seward)國務卿:由路易斯·鮑威爾(Lewis Powell)負責刺殺。

主要共謀者及其角色

  1. 路易斯·鮑威爾(Lewis Powell):

    他是刺殺國務卿西華德的執行者。鮑威爾闖入西華德家中,用刀瘋狂刺傷了西華德本人、他的兒子、女兒和一名護士。儘管西華德受傷嚴重,但由於他頸部剛做過手術,佩戴了頸托,意外地保護了他免於致命傷,最終倖存。

  2. 喬治·阿澤羅德(George Atzerodt):

    他被指派刺殺副總統安德魯·詹森。然而,阿澤羅德在關鍵時刻膽怯,最終沒有執行任務,只是喝了一夜的酒,然後逃跑。

  3. 大衛·赫羅德(David Herold):

    他負責協助布斯和鮑威爾逃離華盛頓特區。他與布斯一起逃亡,並在逃亡過程中為布斯提供幫助和醫療支持。

  4. 瑪麗·薩拉特(Mary Surratt):

    她經營一家寄宿公寓,該公寓成為布斯及其共謀者會面和策劃陰謀的重要場所。儘管對她參與陰謀的具體深度存在爭議,但她被軍事法庭判定為共謀者,並因提供幫助和庇護而被定罪。

這場陰謀的目的是讓美國政府在短時間內失去領導核心,從而在南北戰爭結束後為南方邦聯製造混亂和機會。然而,除了林肯總統被成功刺殺外,其他刺殺行動均告失敗。

刺客與共謀者的下場

布斯的末路

在刺殺林肯後,約翰·威爾克斯·布斯與大衛·赫羅德一同逃離華盛頓特區,成為全國通緝犯。聯邦政府發布了史上最大規模的追捕行動。

  • 逃亡路線: 他們穿越馬里蘭州,最終在維吉尼亞州的一個農場穀倉中被追兵發現。
  • 最終結局: 1865年4月26日,聯邦部隊包圍了他們藏身的穀倉。布斯拒絕投降。當穀倉被點燃後,一名名叫托馬斯·科貝特(Thomas “Boston” Corbett)的聯邦士兵透過木板間的縫隙向布斯開槍,擊中其頸部。布斯在數小時後死亡,他死前最後一句話據說是他看著自己的手,痛苦地說:「無用,無用」(”Useless, useless.”),感嘆自己為南方所做的犧牲最終徒勞無功。

共謀者的審判與處決

刺殺林肯的共謀者也受到了嚴厲的懲罰。

  • 在軍事法庭的審判下,路易斯·鮑威爾、喬治·阿澤羅德、大衛·赫羅德和瑪麗·薩拉特於1865年7月7日被判處絞刑並執行。瑪麗·薩拉特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被聯邦政府處決的女性,她的案件至今仍有爭議。
  • 其他共謀者被判處監禁,有些是終身監禁。

林肯遇刺對美國歷史的深遠影響

國家哀悼與重建時期的轉變

林肯總統的遇刺給整個美國帶來了巨大的震驚、悲痛和混亂。

  • 國家精神上的創傷:

    林肯被全國人民視為戰爭的英雄和民族的救贖者,他的去世讓剛經歷漫長血腥內戰的國家陷入了巨大的悲痛和失落。他的葬禮列車穿越數個州,數百萬美國人沿途瞻仰,表達哀悼。

  • 重建政策的轉變:

    林肯總統主張對戰敗的南方採取「不帶惡意」的溫和重建政策,旨在快速彌合國家創傷。然而,他的繼任者安德魯·詹森總統雖然也試圖延續這一方針,但因其自身政治手腕不足以及與國會中激進共和黨的長期衝突,導致重建時期充滿了政治鬥爭、社會動盪和更為嚴厲的政策(如軍事佔領南方)。這使得南北方的和解進程變得更為艱難和漫長。

  • 加劇北方對南方的敵意:

    刺殺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北方對南方的敵意,許多北方人將布斯的行為歸咎於南方整體。這也促使激進共和黨在國會中獲得更多支持,推動對南方更為懲罰性的措施。

  • 總統安全措施的加強:

    林肯遇刺案促使美國政府開始認真審視並加強對總統及其他高級官員的安全保護措施,儘管美國特勤局直到1901年麥金利總統遇刺後才被正式賦予總統保護的職責。

常見問題(FAQ)

  • Q1: 為何約翰·威爾克斯·布斯選擇在劇院刺殺林肯?

    布斯作為一名著名的演員,對福特劇院的內部構造和日常運作方式非常熟悉。他知道如何潛入總統包廂,也了解劇情的節奏。他選擇在劇中一個能引發觀眾大笑的高潮時刻開槍,以利用人群的噪音和混亂來掩蓋槍聲,並為其逃跑爭取寶貴的時間。

  • Q2: 林肯總統中槍後立即死亡了嗎?

    沒有。林肯總統在被擊中頭部後立即失去知覺,被迅速送往街對面的威廉·彼得森(William Petersen)住所進行緊急搶救。他在昏迷中堅持了數小時,最終於1865年4月15日早上7點22分宣告不治,距離槍擊發生約九小時。

  • Q3: 刺殺林肯的陰謀團體最初的計劃是什麼?

    布斯最初的計劃並非直接刺殺林肯,而是綁架總統,將其作為交換邦聯戰俘的籌碼,以期扭轉南北戰爭的局面。然而,隨著南北戰爭的結束,特別是李將軍投降後,綁架計劃變得不可行,布斯才將其升級為刺殺三位主要聯邦官員的更大規模陰謀。

  • Q4: 瑪麗·薩拉特為何會被處決?她是否真的參與了陰謀?

    瑪麗·薩拉特的寄宿公寓是布斯及其共謀者頻繁會面和策劃陰謀的地點,她被認為提供了幫助和庇護。儘管對她參與陰謀的具體深度和知情程度一直存在爭議,但軍事法庭最終判定她有罪,並將她判處絞刑。她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被聯邦政府處決的女性,此判決至今仍引起歷史學家的討論。

  • Q5: 林肯總統遇刺後,美國的重建時期發生了什麼變化?

    林肯總統主張對南方採取較為溫和與寬容的重建政策,以期盡快彌合國家裂痕。然而,他的繼任者安德魯·詹森總統在政治手腕上不如林肯,且與國會中的激進共和黨長期對立,導致林肯的溫和重建計劃未能順利實施。激進共和黨在國會掌握主導權後,推行了更為嚴厲的重建政策,包括對南方實行軍事佔領,並對前邦聯州施加更嚴格的政治條件,這使得重建時期充滿了衝突和困難,也加劇了南北方的隔閡。

總結:歷史的警示與反思

亞伯拉罕·林肯總統的刺殺案,是美國歷史上一個無法磨滅的悲劇。它不僅奪走了一位偉大總統的生命,也改變了美國的歷史進程。這起事件深刻揭示了政治極端主義的危險,以及戰爭結束後社會傷口癒合的複雜性。林肯的遇刺,使得美國在最關鍵的時期失去了一位擁有卓越領導力和寬廣胸襟的領袖,也讓後世對「如果林肯仍在,歷史會如何?」留下了無限的想像和深思。這段歷史永遠提醒著我們,維護社會和平、促進國家團結的道路,從未平坦。

誰殺了林肯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