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是什麼:深入解析香港反送中運動的關鍵轉捩點與深遠影響

什麼是「612」?為何它如此重要?

當提及「612」這個數字組合時,對於關心香港情勢的人來說,它絕非僅僅是一個普通的日期,而是指涉一個在香港歷史上,特別是在反送中運動中極具標誌性、爭議性且深具影響力的日子——2019年6月12日

這一天,香港爆發了大規模的示威活動與警民衝突,不僅標誌著反送中運動從和平示威走向激烈對抗的轉捩點,也深刻地改變了香港社會的走向和國際社會對香港的認知。本文將深入探討「612是什麼」這個問題,並解析其背後的歷史背景、事件經過、重大意義以及對香港社會的長遠影響。

612事件的背景:反送中修例

要理解「612是什麼」,首先必須回溯到事件發生的背景。2019年初,香港特區政府提出《2019年逃犯及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法例(修訂)條例草案》(簡稱「送中條例」或「修訂草案」)。這項修例旨在允許香港將涉嫌犯罪的人士引渡至中國大陸、澳門和台灣等香港未簽訂引渡協議的司法管轄區。

此草案一經提出,立即在香港社會引起軒然大波。許多人權組織、法律界人士、商界以及普通市民深感憂慮,擔憂修例將嚴重侵蝕香港的司法獨立性,破壞「一國兩制」原則,並使在港人士,包括外國商人及遊客,面臨被引渡到法治不透明、人權保障缺乏的中國大陸受審的風險。這種擔憂最終演變為廣泛的抗議聲浪。

在修例引發的巨大爭議下,香港市民於2019年6月9日舉行了首次百萬人規模的反修例遊行,要求政府撤回條例。然而,特區政府對民意充耳不聞,堅持將於6月12日在立法會恢復二讀辯論該草案。

2019年6月12日當天發生了什麼?

正是政府的這種強硬態度,催生了2019年6月12日的大規模行動。面對政府堅持二讀,大量市民響應號召,自發前往金鐘政府總部、立法會大樓一帶集結,目的是阻止或延遲立法會對修例草案的審議。當天,數以萬計的示威者佔據了金鐘主要幹道,包括添馬公園、龍和道、夏慤道等,造成交通癱瘓,試圖以此癱瘓立法會運作。

「這一天,香港市中心的天橋下、馬路中,站滿了身穿黑衣的年輕人,他們在陽光下,在雨水中,只為一個共同的訴求:撤回惡法。」

隨著集結人數不斷增加,警方與示威者之間的緊張氣氛急劇升溫。下午約3時,警方開始採取清場行動,對示威者發射了大量催淚彈、布袋彈和橡膠子彈,並出動水砲車。這是自2014年雨傘運動以來,香港警方首次在市區大規模使用武力對付示威者。衝突持續數小時,導致大量示威者受傷,部分人士更因警方武力而遭受嚴重傷害。

事後,香港警方將「612事件」定性為「暴動」,並拘捕了多名示威者。這一「暴動」定性引發了社會的巨大反彈,許多市民和法律界人士認為警方過度使用武力,且對示威者的行為定性過重,指控警方以「暴動」之名合理化其暴力行為。

612事件的重大意義與影響

「612」事件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它對香港反送中運動及整個社會產生了多方面的深遠影響:

  • 運動性質的轉捩點: 612事件前,反送中運動以和平遊行集會為主。612之後,由於警方採取的高壓武力清場,促使運動性質發生轉變,部分示威者開始採取更激進的抗爭方式,以回應警方的武力。這也導致了隨後幾個月「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與「勇武」(具行動力、抗爭性)抗爭模式的並存與互動。
  • 警民關係的破裂: 612事件中警方的武力使用,讓許多市民對警隊的信任徹底瓦解,催生了「黑警」的稱謂。警民關係的破裂成為香港社會的一道深刻裂痕,至今仍難以修復。
  • 催生更廣泛的訴求: 儘管政府暫緩修例,但612事件的暴力清場激發了更廣泛的民怨。運動的訴求從最初的「撤回修例」擴展為「五大訴求,缺一不可」,包括撤回修例、撤回暴動定性、不追究示威者、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以及實行真雙普選。
  • 國際社會的關注: 612事件的血腥畫面透過國際媒體傳遍全球,引起國際社會對香港人權狀況和「一國兩制」前景的廣泛關注。多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紛紛發表聲明,敦促香港政府克制,並呼籲尊重港人示威權利。
  • 法律層面的影響:「暴動」定性: 警方將612定性為「暴動」,意味著參與者一旦被控暴動罪成,將面臨最高10年的監禁。這不僅帶來了沉重的法律後果,也成為了政府與示威者之間爭議的焦點之一。

「612人道支援基金」的成立及其角色

在612事件之後,由於大量示威者因參與抗議而被捕、受傷或面臨法律訴訟,香港社會自發成立了「612人道支援基金」(全稱為「反送中受傷被捕者人道支援基金」)。這個基金旨在為在反送中運動中受傷、被捕、或在其他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士,提供法律、醫療、心理輔導及其他緊急人道支援。

「612基金」的成立,是香港公民社會展現團結和互助精神的具體體現。它在一段時間內為大量受助者提供了及時且關鍵的幫助,成為運動中不可或缺的支援力量。然而,在《港區國安法》實施後,該基金面臨巨大的政治壓力,其多名信託人(包括天主教香港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大律師吳靄儀等知名人士)被捕,最終基金被迫於2021年停止運作,其存續也成為香港公民社會空間不斷萎縮的一個悲劇性縮影。

「612」對香港社會的長遠影響

時至今日,「612」這個日期依然是香港社會記憶中的一個痛點,也是一道難以癒合的傷疤。它的影響遠超事件本身,深入到香港社會的方方面面:

  • 政治環境的劇變: 612事件後,香港的政治環境急劇收緊,政府對異議聲音的容忍度大幅降低。隨後實施的《港區國安法》,進一步壓縮了香港的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和集會自由,許多民主派人士被捕或流亡。
  • 身份認同的強化: 經歷了612及後續事件,許多香港人對「香港人」身份的認同感更加強烈,對香港獨特文化和價值的捍衛意識也更為堅定。
  • 社會創傷與撕裂: 612事件帶來的社會創傷是巨大的,警民衝突、親友間政見不合導致的關係破裂等,都使香港社會陷入深刻的撕裂。許多年輕人因此感到沮喪、無力,甚至選擇離開香港。
  • 國際關係的重塑: 612事件讓國際社會更清晰地看到香港的真實狀況,促使多個國家調整對港政策,例如美國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英國推出BNO簽證計劃等,以回應香港自由受損的局面。

結論:612——香港歷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頁

總而言之,「612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遠不止於一個簡單的日期。它代表著香港反送中運動中一個極為關鍵的轉捩點,一次警民關係徹底破裂的悲劇,也是香港市民為爭取自由和民主付出沉重代價的象徵。

「612事件」不僅揭示了香港政府與民意之間的巨大鴻溝,也暴露了「一國兩制」實踐中面臨的深層次挑戰。它永遠銘刻在香港人的集體記憶中,提醒著這座城市曾經為捍衛核心價值所經歷的陣痛與犧牲。儘管香港的自由空間日漸緊縮,但612所代表的抗爭精神和對公義的追求,將繼續影響著香港的未來,並為世界各地關注人權和民主的人們提供一個深刻的案例。

常見問題(FAQ)

為何「612」被視為香港反送中運動的轉捩點?

「612」被視為轉捩點,是因為在這一天,香港警方首次在反送中運動中大規模使用武力,包括催淚彈、布袋彈和橡膠子彈,對付示威者。這導致運動從此前的和平遊行轉變為激烈的警民衝突,深刻影響了運動的走向和策略,並徹底破壞了警民關係,使得「五大訴求」等更廣泛的訴求浮出水面。

如何理解香港政府對「612事件」的「暴動」定性?

香港政府將「612事件」定性為「暴動」,意指當時的集結活動是帶有暴力性質的「暴動」,這使得參與者一旦被起訴「暴動罪」並罪成,將面臨嚴峻的法律後果,包括長期監禁。然而,這一單方定性遭到許多市民、法律界和國際社會的質疑,他們認為這是政府對和平示威的過度武力鎮壓和對事件的政治化操作,旨在壓制異議。

為何會成立「612人道支援基金」?其主要功能為何?

「612人道支援基金」的成立,是為了應對612事件及後續反送中運動中,大量示威者因參與抗議活動而遭受的法律、醫療、心理和經濟上的困境。其主要功能是為這些受傷、被捕或面臨起訴的人士提供法律支援(如律師費)、醫療費用、心理輔導以及其他緊急援助,以減輕他們因參與社會運動而承受的個人壓力。

「612」事件對香港的國際形象產生了什麼影響?

「612」事件讓國際社會首次清晰地目睹了香港警方對大規模示威的武力鎮壓,以及香港「一國兩制」原則面臨的挑戰。這導致國際社會對香港人權狀況和自由程度的關注大幅提升,許多國家政府和國際組織對此表達了擔憂和譴責,促使一些國家調整了對港政策,例如通過相關人權法案或提供香港居民移民途徑,對香港的國際形象產生了深遠的負面影響。

香港民眾如何銘記「612」這一天?

「612」對許多香港民眾來說,是痛苦且難以忘懷的一天。它被銘記為香港自由受損、警民關係破裂的標誌性事件。許多人會透過社交媒體回顧當天情景、參與相關紀念活動(儘管現在受到嚴格限制),或在日常生活中持續關注和聲援因「612」事件及後續運動而受影響的人士。它也成為提醒港人,要珍惜和捍衛香港來之不易的自由與法治的警示。

612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