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非核家園後 各項發電的占比為何:台灣能源轉型的願景與挑戰
台灣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能源轉型,其中「2025非核家園」政策扮演了關鍵角色。隨著核能機組逐步除役,外界對於台灣未來的電力供應結構,特別是各項發電方式的佔比,充滿了好奇與關注。本文將深入探討2025年台灣非核家園目標達成後,各項主要發電來源的預期占比,以及其背後的能源政策規劃、挑戰與展望。
Table of Contents
2025非核家園的意涵與目標
「非核家園」是台灣政府長期以來的重要能源政策目標,旨在逐步減少並最終停止核能發電。2025年被設定為達成此目標的關鍵時間點,屆時所有現役的核能機組預計將屆滿運轉年限並陸續除役。這項政策的推動,不僅是基於能源安全與環境永續的考量,更牽動著台灣整體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
非核家園並非單純地關閉核電廠,而是需要一個全面的能源替代與轉型策略。這包括:
- 增加再生能源發電佔比: 大幅提升太陽光電、離岸風力等綠色能源的裝置容量。
- 優化火力發電結構: 降低燃煤發電比重,轉向相對潔淨的天然氣發電。
- 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推動節能、儲能技術,建構智慧電網。
- 確保電力供應穩定: 在轉型過程中維持供電穩定與彈性。
2025年台灣發電結構的預期占比(政府規劃)
根據台灣政府在能源轉型白皮書與相關能源政策規劃中所提出的目標,2025年台灣的電力結構將呈現顯著變化。以下是各項發電來源的預期占比概況:
能源轉型「黃金交叉」:火力、再生能源與核能的消長
依據台灣經濟部能源署及台電公司公布的最新數據與目標,2025年台灣發電結構的規劃目標為:
- 天然氣發電:約50%
- 再生能源發電:約20%
- 燃煤發電:約27%
- 其他(抽蓄水力、其他):約3%
- 核能發電:0% (在2025年計畫除役完畢)
註:這些比例為政府規劃目標,實際執行狀況可能會因國際燃料價格、再生能源發展進度、電網建置挑戰等因素而略有浮動。
接下來,我們將對這些主要發電來源進行詳細分析:
天然氣發電:能源轉型的過渡主力
在2025年的發電結構中,天然氣發電將扮演舉足輕重的主力角色,預計佔比達到約50%。這主要是因為天然氣發電相較於燃煤發電,具有以下優勢:
- 較低碳排放: 天然氣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燃煤的一半。
- 空污物較少: 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空氣污染物排放量遠低於燃煤。
- 調度彈性高: 天然氣機組啟停速度快,有利於配合間歇性再生能源的發電特性,提供電力系統的穩定性。
然而,高度仰賴天然氣也帶來了挑戰:
- 進口依賴性高: 台灣天然氣幾乎全數仰賴進口,易受國際情勢及價格波動影響,關乎能源安全。
- 儲存與接收設施: 需要擴建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及儲存槽,涉及土地取得與民眾接受度等議題。
再生能源發電:台灣能源的未來基石
再生能源的發展是台灣能源轉型的核心,2025年的目標佔比為20%,相較於過去有大幅成長。政府主要發展的再生能源類型包括:
太陽光電(Solar PV):
- 地面型與屋頂型: 積極推動太陽能電廠的建置,特別是在不利耕作地、魚電共生、鹽業用地及建築物屋頂等。
- 挑戰: 土地取得、饋線建置、日夜發電差異導致的併網穩定性問題。
離岸風力發電(Offshore Wind):
- 發展潛力巨大: 台灣海峽擁有全球優良風場,發展離岸風電是實現再生能源目標的重要途徑。
- 挑戰: 資本密集、技術複雜、施工期長、海域生態影響、人才與產業鏈建立。
水力發電、地熱與生質能:
- 水力: 台灣既有水力發電廠多已開發,新增潛力有限,主要作為尖峰負載支援。
- 地熱與生質能: 潛力較小,但持續推動技術開發與示範案場,作為補充能源。
再生能源的共同挑戰在於其間歇性與不穩定性,這需要更完善的電網基礎設施、儲能系統以及智慧電網技術來配合,以確保供電穩定。
燃煤發電:逐步減量與緊急備用
儘管台灣積極推動能源轉型,2025年燃煤發電仍將佔據約27%的比重。這顯示了在轉型過渡期中,燃煤發電作為基載電力和穩定電網的重要角色。
- 穩定基載: 燃煤電廠發電穩定性高,仍是台灣電力系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逐步減量: 政府規劃長期目標是持續降低燃煤比重,最終朝向更低的比例。
然而,燃煤發電帶來的環境壓力是顯而易見的:
- 高碳排放: 燃煤是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之一,與台灣的減碳目標背道而馳。
- 空氣污染: 燃燒過程產生PM2.5、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空氣污染物,影響民眾健康。
因此,在確保供電穩定的前提下,如何加速淘汰老舊機組、引入潔淨燃煤技術(如超超臨界機組)並搭配碳捕獲技術,將是重要的課題。
核能發電:2025年規劃目標為零
根據非核家園政策,2025年台灣核能發電的目標佔比為0%。這意味著所有核能機組將按計畫除役,核能將不再是台灣電力供應的一部分。這項決定在台灣社會內部仍有不同意見,但政府的政策方向明確。
- 除役挑戰: 核電廠的除役過程複雜且耗時,包括核燃料棒的移除、廠房拆除、廢棄物處理等,涉及安全與成本問題。
- 核廢料處理: 最終核廢料的處置方案仍是社會關注的焦點。
其他發電與能源效率提升
約3%的其他發電主要包括抽蓄水力發電以及少部分其他零星發電。抽蓄水力扮演著平衡電網、支援尖峰負載的重要角色,其原理是利用離峰電力將水抽至上池,尖峰時再放水發電,是一種大型的「天然電池」。
除了發電結構的調整,能源效率提升與需求面管理也是能源轉型不可或缺的一環。透過推動產業節能、住宅家電汰換、智慧電網建置等措施,減少總體用電需求,才能有效減輕發電端壓力。
台灣能源轉型的挑戰與未來展望
達成2025非核家園目標,並非終點,而是台灣能源轉型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未來的挑戰依然艱鉅:
- 電網韌性與穩定: 大量再生能源併網需要更強健、智慧化的電網系統,以應對其間歇性。
- 儲能技術發展: 搭配再生能源,大規模儲能設備的建置將是確保供電品質的關鍵。
- 國際燃料價格波動: 高度依賴進口天然氣,將持續面臨國際能源價格變動的風險。
- 公眾溝通與社會接受度: 無論是離岸風電、太陽光電的設置,或是輸配電設施的興建,都需要與在地居民充分溝通,取得社會共識。
- 2050淨零排放目標: 2025年只是第一步,台灣已宣示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這意味著燃煤發電將需更大程度退場,再生能源和新型潔淨能源技術(如氫能)將需要進一步發展。
總體而言,台灣在2025年非核家園後的發電結構,將呈現天然氣、再生能源與燃煤「三足鼎立」的局面,並逐步朝向以再生能源為主體的未來邁進。這是一個充滿挑戰但也充滿機遇的轉型過程,需要政府、企業與全民共同努力,才能打造一個永續、安全、具韌性的能源未來。
常見問題(FAQ)
Q1:為何台灣要推動非核家園政策?
A1: 台灣推動非核家園政策主要基於多重考量,包括核能安全疑慮(尤其在經歷日本福島核災後)、核廢料最終處置的挑戰、以及配合全球發展再生能源、降低碳排放的趨勢,以實現能源多元化和環境永續的目標。
Q2:2025年核能發電占比真的會是零嗎?
A2: 根據政府規劃,2025年所有現役核能機組將陸續屆期除役,因此理論上2025年底的核能發電佔比目標為零。但在實際執行上,若因故延遲或有部分機組在該年部分時間仍在運轉,則當年度總體數據可能略高於零,但長期目標仍是完全除役。
Q3: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會導致電價上漲嗎?
A3: 再生能源初期建置成本較高,且需要配套的電網升級和儲能系統,這可能在短期內對電價構成一定壓力。然而,長期來看,再生能源一旦建置完成,其發電成本幾乎為零(無燃料費),且不受國際燃料價格波動影響,有助於穩定電價並降低能源進口風險。政府也透過相關補貼和獎勵措施,平衡電價與能源轉型的成本。
Q4:台灣的電力供應在非核家園後會穩定嗎?
A4: 電力供應穩定性是非核家園政策推動過程中最重要的考量之一。政府規劃透過「增氣(天然氣)、展綠(再生能源)、減煤(燃煤)、非核」的策略,並搭配強化電網韌性、發展儲能系統、推動需量反應及智慧電網等多元措施,來確保在核能退場後,電力供應仍能維持穩定可靠。
Q5:政府還有哪些措施來確保能源穩定?
A5: 除了主要發電結構的調整,政府還致力於:
- 能源效率提升: 推動工業、商業和住商部門的節能措施,降低總體電力需求。
- 儲能系統建置: 大規模部署電池儲能系統,以平滑再生能源的間歇性,並作為備用容量。
- 智慧電網: 發展更智慧化的電力調度與管理系統,提升電網彈性和韌性。
- 需量反應與用戶參與: 鼓勵用戶在尖峰時段減少用電,或參與電力調度,增加系統彈性。
- 多元能源研究: 持續探索氫能、地熱、海洋能等前瞻能源技術的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