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為什麼這麼容易淹水?深入解析南台灣水患的複合成因與挑戰

高雄為什麼這麼容易淹水?深入解析南台灣水患的複合成因與挑戰

高雄,作為台灣南部的經濟重鎮與國際港都,其繁華與活力令人稱羨。然而,每逢颱風季節或強降雨來襲,市區部分地區往往難逃淹水的命運,『高雄為什麼這麼容易淹水?』這個問題,不僅是當地居民的切身之痛,更是廣大民眾對這座城市水患治理的共同疑問。本文將深入剖析高雄市容易淹水的複合性原因,從地理、氣候、城鄉發展及水利建設等多重面向,為您揭開這背後的真相,並探討高雄市在治水方面所面臨的挑戰與努力。

一、地勢低窪的地理特性:天然的脆弱點

高雄市的地理位置,是其容易淹水最根本且無法改變的因素。

  • 沖積平原與感潮區:高雄市區大部分位於高屏溪、愛河、後勁溪等主要河川所形成的沖積扇平原上。這些平原的地勢普遍低窪,坡度平緩,尤其是沿海及河口地區,許多地方的海拔甚至低於或接近海平面。這種地形特性使得降雨後的地表逕流排水緩慢,極易積水。此外,多條河川匯入台灣海峽,使河口段成為感潮區,也就是說,河川水位會受到海洋潮汐的影響,進一步阻礙了內陸排水。
  • 海岸線的影響:高雄是座港灣城市,海岸線蜿蜒。當大潮(尤其是滿潮)與強降雨同時發生時,海水會對河川的出海口產生「頂托作用」,阻礙河水順利排入大海,導致河道水位上升,淹沒沿岸低窪地區。

二、極端氣候事件頻繁:超乎負荷的挑戰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遷加劇,使得降雨型態產生巨大變化,高雄首當其衝。

  • 瞬間強降雨:過去常見的長時間小雨已逐漸被短延時、高強度的瞬間暴雨取代。例如,每小時降雨量超過80毫米,甚至100毫米以上的「短延時強降雨」,已成為高雄汛期屢見不鮮的現象。這類降雨量在極短時間內急遽累積,遠超出既有排水系統的設計標準與負荷能力,即使是最完善的排水設施也難以即時宣洩。
  • 颱風與西南氣流:高雄位處熱帶與亞熱帶交界,每年夏季與秋季深受颱風影響。颱風不僅帶來龐大雨量,其引發的西南氣流更常造成持續性、範圍廣泛的劇烈降雨,特別容易集中在迎風面的高雄山區與平原地區。這些持續性的降雨累積,使得土壤飽和、河川水位暴漲,進而引發大規模淹水。
  • 海平面上升的潛在威脅:雖然影響較為長期,但全球暖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對於低窪的沿海城市如高雄,將使其未來的淹水風險進一步增高,特別是對於潮位與暴潮的影響將更加顯著。

三、快速都市化與排水系統的挑戰:人為與建設的考驗

高雄的城市發展歷史,也與其淹水問題息息相關。

  • 地表硬化與逕流增加:高雄從農業社會快速轉型為現代都市,大量的農田、濕地被開發為建築、道路、工廠等,導致地表被鋼筋水泥、柏油路面等不透水鋪面覆蓋。這使得雨水無法滲入地下,變成全部在地表徑流,增加了排水系統的負擔,加速了雨水匯集的速度與量體。過去的天然滯洪空間(如農地、草地)逐漸消失,雨水失去了緩衝與滲透的機會。
  • 老舊排水系統的負荷:高雄市區的排水箱涵與雨水下水道,部分興建於數十年前,其設計標準多半是依循當時的降雨強度(例如,可能只針對25年或50年重現期降雨設計)。面對現今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極端降雨,這些舊有的排水系統在口徑與容量上都顯得力不從心。管線老化、淤積,甚至有部分管線因地層下陷或施工不當而變形,都會降低排水效率。
  • 滯洪池與抽水站的侷限:為了改善淹水問題,高雄市政府近年來積極興建滯洪池,如寶業里滯洪池、典寶溪滯洪池群等,並佈建了多座抽水站。滯洪池旨在暫時儲存過多的雨水,減輕下游負擔;抽水站則透過馬達強制排水。這些設施在特定範圍內確實發揮了作用,但其容量與抽排能力仍有上限,當降雨量遠超預期,或多處同時淹水時,仍可能不敷使用。此外,抽水站的運作也需要穩定電力供應。
  • 非法傾倒與管線堵塞:部分民眾缺乏公德心,將垃圾、建築廢棄物等非法傾倒至排水溝或下水道中,造成管線堵塞,嚴重影響排水功能,加劇淹水情況。

四、綜合效應:多重因素的疊加

高雄的淹水問題,絕非單一因素造成,而是上述各項因素交互作用、疊加影響的結果。

「想像一下,低窪的盆地(地理),瞬間倒入一桶水(極端降雨),而且盆地的出口還被漲潮堵住(潮汐頂托),再加上盆地裡的排水管又細又舊(排水系統不足),有些地方還被垃圾堵塞了(人為因素)。這樣的複合情境,讓高雄的淹水問題變得格外複雜且難以徹底根治。」

五、高雄市的治水對策與未來展望

面對嚴峻的淹水挑戰,高雄市政府近年來投入大量資源,推動多項治水工程與策略:

  1. 增建滯洪池與抽水站:持續規劃興建更多滯洪池,擴大雨水儲存容量;更新及增設抽水站,提升排洪效率。
  2. 改善排水系統:進行老舊排水箱涵的清淤、修復與拓寬工程,提升下水道系統的通水能力。推動雨水下水道普查與建置智慧型排水系統,透過感測器監測水位,即時調度抽水設備。
  3. 推廣海綿城市概念:鼓勵透水鋪面、綠屋頂、雨水花園等低衝擊開發(LID)設計,增加都市地表的透水性,將雨水留在當地,減少地表逕流。
  4. 預警與應變機制:加強氣象預警、淹水潛勢區域發布、疏散撤離演練等防災應變措施,提升市民的防災意識與自助能力。
  5. 河川整治與堤防加固:針對愛河、後勁溪等主要河川進行整治、拓寬瓶頸段、加高護岸堤防等工程,提升河川防洪能力。

儘管高雄在治水方面已取得一定進展,但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更大挑戰,這仍是一場長期且艱鉅的戰役。除了政府的努力,市民的配合與共同參與,如不亂丟垃圾、支持透水設施的建置等,也將是打造韌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環。

常見問題(FAQ)

為何高雄的排水系統似乎總是不足以應付大雨?

高雄的排水系統之所以在面對大雨時顯得不足,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是其設計標準多為數十年前建立,難以應付現今高強度的瞬間暴雨;其次是快速都市化導致地表硬化,雨水徑流大量增加,超出原有管線負荷;最後是部分老舊管線淤積或損壞,降低了排水效率。這三者疊加,使得排水能力跟不上降雨速度。

高鐵左營站附近為何特別容易淹水?

高鐵左營站周邊區域,本身地勢相對低窪,且位於蓮池潭、半屏山等自然地形之間的窪地。當強降雨來襲時,周邊山區及都市的雨水會自然匯流至此。加上該區域在開發前即有部分滯洪功能,但在都市發展後,雖然有設置排水設施,但仍難以完全承擔瞬間暴增的雨量,導致積水難退。

居民可以如何協助減輕社區淹水問題?

居民可以透過多種方式協助減輕淹水:不亂丟垃圾,避免阻塞排水溝與下水道;在自家周邊種植綠色植物,增加土壤透水性;支持社區推動的透水鋪面、雨水花園等綠色基礎建設;以及在汛期時,隨時留意市府發布的防災資訊,並配合相關應變措施。

高雄近年來在治水方面有哪些顯著的改善?

高雄近年在治水方面有顯著改善,包括增建多座大型滯洪池,有效分散雨水逕流;更新與增設抽水站,提升強制排水能力;持續進行排水箱涵清淤與改善工程;並逐步引入智慧型水情監測系統,提升預警與應變效率。這些措施已使部分過往的易淹水點淹水頻率與深度有所降低。

氣候變遷對高雄未來的淹水風險有何影響?

氣候變遷對高雄未來的淹水風險影響巨大。它導致極端降雨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增加,使得現有防洪設施面臨更大挑戰。同時,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趨勢,將使高雄沿海地區的排水更加困難,漲潮頂托效應更頻繁且嚴重,進而增加沿海及低窪地區的淹水風險。這要求高雄必須持續提升防洪韌性,採取更具前瞻性的治水策略。

高雄為什麼這麼容易淹水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