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可以參加什麼比賽?探索多元賽事,發掘潛力與未來機會!
「哎呀,學長,你看看我!每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感覺人生好無聊喔。聽說參加比賽對申請大學很有幫助,可是我完全不知道高中生可以參加什麼比賽耶?學校老師也沒說得很清楚,網路上資訊又好多好雜,我整個茫然了啦!」小華在圖書館裡,一臉困擾地向我抱怨著。看著他焦慮的表情,我知道這不只是他一個人的問題,許多高中生,甚至他們的家長,對於高中階段的各種競賽機會,往往都感到一頭霧水,不知道該從何下手,更別說怎麼去挑選適合自己的了。
別擔心,如果你也和小華一樣,對高中階段的各種比賽充滿疑惑,那麼你來對地方囉!這篇文章就是要來好好為大家解答:究竟高中生們有哪些精彩的比賽可以參加呢?其實選擇真的超級多樣化,從學術類的數理語文競賽,到展現創意的科展、小論文,再到結合興趣的藝文、體育、科技與志工服務等各種類型,甚至還有機會站上國際舞台!這些競賽不僅能豐富你的學習歷程檔案,更能實實在在地提升你的能力,幫助你探索自我、規劃未來喔!
Table of Contents
高中生多元競賽類型概覽:你的潛力在哪裡?
對高中生來說,參與競賽的價值遠超過得獎本身。它是一種探索自我、鍛鍊能力、累積經驗的絕佳方式。那麼,到底有哪些主要類型的比賽是高中生可以考慮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學術型競賽:深耕知識的擂台
這類比賽通常與學校課程內容緊密相關,旨在檢驗學生在特定學科領域的深度理解和應用能力。它們是展現學術實力的重要舞台,尤其受到頂尖大學的青睞。
各學科能力競賽
這大概是大家最常聽到的類型了,涵蓋了高中所有主要科目,像是:
- 數學競賽: 例如全國高中數學能力競賽、各大學舉辦的數學邀請賽。這類比賽往往考驗的不僅是課本知識,更多的是邏輯推理、問題解決的創意與深度。題目可能非常靈活,需要學生跳脫傳統框架思考,甚至引入大學預備知識來解題。平時多做挑戰題、參加數學社團、甚至組讀書會討論難題,都會是很好的準備方式喔。
- 自然科學競賽: 包含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等,最知名的就是各學科的奧林匹亞初選、複選、全國決賽。這些比賽的深度和廣度都遠超高中課綱,往往需要學生自主學習大學程度的知識,並能將理論應用於實驗分析或複雜問題。參加科學營隊、實驗室實習、閱讀相關科普期刊都是提升實力的好管道。
- 資訊科學競賽: 像是全國高中程式設計競賽 (NCPSC)、高中生資訊學科能力測驗 (APCS) 等。這不僅是考驗你的程式語言能力,更是考驗演算法、資料結構以及邏輯思維的極限。許多高中都有資訊社團,或者你可以參加線上程式解題平台(如LeetCode、Codeforces)來練習,累積實戰經驗。
- 語文競賽: 包含國語文(作文、演講、朗讀)、英語文(演講、辯論、作文)以及台語、客語、原住民語等語種的競賽。這些比賽除了考驗語言能力,更注重思辨能力、表達技巧和文化素養。平時多閱讀、多寫作、多聽說練習,甚至參加辯論社、廣播社等,都能大大提升你的語文實力呢。
專題製作與研究型競賽
這類比賽更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研究設計與實作能力,也是學習歷程檔案中最能展現個人獨特性的部分。
-
全國科學展覽 (科展): 這絕對是高中階段最具代表性的研究型競賽之一。不只是自然科學,它涵蓋了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數學、資訊、工程、醫學、農業等多元領域。
參與科展的具體步驟:
- 選擇主題: 從日常觀察、閱讀、甚至新聞事件中發掘有興趣的問題。主題要具體、可行,且有研究價值。比如,你可以觀察到某種植物在特定環境下生長特別好,然後想探討背後的原因。
- 文獻回顧: 查閱相關書籍、期刊論文、網路資料,了解前人研究成果,找出你的研究空白點。這一步非常重要,可以避免重複研究,也能激發新的想法。
- 研究設計: 擬定實驗計畫、問卷調查、數據收集方法等。要確保研究方法科學、嚴謹,實驗變因控制得當。
- 實驗與數據分析: 實際進行實驗、收集數據,並運用統計工具進行分析。這一步考驗的是細心和耐心。
- 撰寫研究報告: 結構清晰、邏輯嚴謹地呈現你的研究動機、方法、結果與討論。學習如何有效地圖表化數據,並清晰解釋你的發現。
- 製作展板與口頭報告: 簡潔有力地呈現研究成果,並練習如何在有限時間內,清晰、自信地向評審說明你的專題。
我的經驗是,科展的過程雖然辛苦,但絕對是最寶貴的學習經驗。它讓你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探索」,學會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這正是大學與未來職場最看重的能力!
-
全國高中職小論文競賽: 這項競賽鼓勵高中生針對特定議題進行獨立研究與寫作。範圍非常廣泛,從人文社會、自然科學、應用科學到藝術等,幾乎所有學科都能成為小論文的題材。
小論文準備要點:
- 選定題目: 選擇自己有熱情、有獨到見解的議題,並確保資料可得性。
- 資料蒐集與閱讀: 廣泛蒐集第一手與第二手資料,並學會辨識資料的可靠性與有效性。
- 架構建立: 確立論文的基本架構,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探討、研究方法、研究結果、討論與結論等。
- 嚴謹寫作: 語言清晰、邏輯嚴密,避免錯別字和語法錯誤。
- 引用規範: 嚴格遵守學術引用規範(如APA、MLA等),標明資料來源,避免抄襲。
- 反覆修改: 寫完初稿後,請老師或同學協助審閱,並根據回饋進行修改。
小論文的訓練,對未來上大學寫報告、做研究有莫大的幫助。它讓你提前體驗大學學術寫作的模式,培養批判性思維和資料分析能力。
科技與創新競賽:玩轉未來趨勢
對於對科技充滿好奇、喜歡動手實作、熱衷解決問題的同學來說,這類競賽簡直就是為你們量身打造的舞台。
-
機器人競賽: 像是FIRST Robotics Competition (FRC)、VEX Robotics Competition、RoboCup Junior等。這些比賽通常要求隊伍設計、建造、程式設計自己的機器人,讓它完成特定任務。
這類比賽不僅考驗機械組裝、電子電路、程式設計能力,更重要的是團隊合作、溝通協調、問題解決的應變能力。我的看法是,機器人競賽能讓你把書本上的物理、數學、電腦科學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實作成果,這種成就感是無可比擬的!
-
資訊應用與程式設計: 除了前面提到的學科能力競賽,還有許多針對應用層面的競賽,例如:
- App開發競賽: 鼓勵學生發想、設計並實作手機應用程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或滿足特定需求。
- 網頁設計競賽: 考驗學生網頁前端與後端技術,以及使用者體驗設計。
- 資料科學與人工智慧競賽: 近年來興起的熱門領域,有些比賽會提供真實數據集,讓學生運用程式分析,找出模式或建立預測模型。
- 創客競賽: 結合3D列印、物聯網(IoT)、雷射切割等技術,鼓勵學生將創意發想轉化為具體的產品原型。這類比賽往往沒有固定框架,非常鼓勵跨領域的合作和創新。
藝文與設計競賽:展現美學與創意的光芒
如果你對藝術、文化、美學有獨特見解,或是有特殊才藝,那麼藝文類競賽絕對是你的主場!
- 音樂類: 全國學生音樂比賽(鋼琴、小提琴、聲樂、管弦樂等)、詞曲創作比賽、歌唱比賽。這些比賽考驗的不僅是技藝,更是對音樂的理解、情感的表達。
- 美術類: 全國學生美展(繪畫、雕塑、設計、漫畫等)、攝影比賽、書法比賽。這是展現個人風格、美學觀點、以及手繪或數位工具應用能力的絕佳機會。
- 戲劇與舞蹈: 校園戲劇節、全國學生舞蹈比賽。這類競賽強調肢體表達、團隊默契、角色詮釋以及舞台魅力。
- 設計類: 海報設計、文創商品設計、服裝設計、建築設計等。這類比賽通常會結合特定主題,要求參賽者將創意融入實用性、美觀性與市場潛力。
我個人認為,藝文類競賽非常能培養一個人的美感與想像力,而且很多時候,這些軟實力反而會成為你未來在其他領域脫穎而出的關鍵呢!
體育類競賽:揮灑汗水,鍛鍊意志
對於熱愛運動、享受挑戰體能極限的同學來說,體育競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這不僅能保持健康,更能培養堅韌的意志與團隊精神。
- 校際、縣市、全國性比賽: 田徑、籃球、排球、足球、羽球、桌球、游泳、網球、武術等各種項目。
- 特殊體育項目: 像是圍棋、象棋、電競(雖然電競的定義還有爭議,但其競技性和策略性日益受到認可)。
體育競賽培養的不僅是技巧,更是運動家精神、挫折復原力以及團隊合作的核心素養。那些在球場上共同奮戰的經驗,往往比課堂知識更能烙印在記憶裡,成為你人生寶貴的資產。
志工與社會服務競賽:發揮影響力,關懷社會
這類競賽強調學生對社會議題的關注、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公民參與的熱情。它們不再是單純的學術或才藝比拼,而是鼓勵你用所學所長,為社會帶來正向改變。
- 公益提案競賽: 鼓勵學生針對某個社會問題(如環保、弱勢關懷、偏鄉教育等)提出創新解決方案,並設計執行計畫。
- SDGs(永續發展目標)相關競賽: 許多競賽會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為主題,鼓勵學生思考如何在環境、社會、經濟三個面向做出貢獻。
- 志工服務成果發表: 有些競賽會讓學生分享參與志工服務的經驗與成果,評估其影響力與啟發性。
參與這類競賽,不僅能讓你更了解社會脈動,培養同理心,更能提升企劃、執行、溝通、募資等多元能力,對於未來無論是進入大學或職場,都是極為寶貴的經歷。
國際性競賽:拓展視野,與世界接軌
如果你夠優秀、夠有企圖心,不妨挑戰一些國際性的比賽,這些舞台將讓你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學生交流,大幅拓展你的國際視野。
- 國際奧林匹亞競賽: 各學科的國際奧林匹亞(IMO, IPhO, IChO, IBO, IOI等),是各學科領域的最高殿堂,通常需要通過層層國內選拔才能代表台灣參賽。
- 國際科學展覽: 例如ISEF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ir),被譽為青少年科學奧運,台灣學生也常有傑出表現。
- 國際辯論賽、模擬聯合國 (MUN): 這些競賽考驗英語溝通、批判性思維、國際事務知識和談判技巧。
- 其他國際性科技/設計/藝術競賽: 許多國際組織或企業也會舉辦針對青少年的比賽,例如Google Science Fair、FLL (FIRST LEGO League) 等。
我的觀察是,參加國際性比賽,不僅能讓你在履歷上添上亮眼的一筆,更重要的是,它能讓你親身體驗跨文化的交流,培養全球公民的素養,這絕對是未來社會不可或缺的能力。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高中生比賽:六點建議
面對這麼多選擇,你可能會感到眼花撩亂,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別慌!以下幾點實用建議,希望能幫助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舞台:
盤點興趣與熱情:你的「內在驅動力」是什麼?
這是最最重要的一步!想想看,什麼事情讓你覺得時間過得飛快,讓你願意花額外的時間去鑽研?是對數學難題的破解?是對文學作品的解讀?是程式碼在螢幕上跑起來的成就感?還是揮灑畫筆時的自由?當你的興趣與比賽主題結合時,你會更有動力去投入,去克服困難。不要為了升學而勉強自己去參加不喜歡的比賽,這樣不僅過程痛苦,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評估能力與潛力:了解自己的起點
誠實地評估自己目前在特定領域的能力基礎。你可能對某個領域充滿興趣,但目前能力還不足以應付高階比賽。這時候,你可以選擇門檻較低的入門級比賽,或者先專注於基礎知識的學習與技能的培養。同時,也要思考自己的潛力,你願意投入多少時間和精力去提升自己?許多能力是可以透過後天努力培養出來的。
考慮時間與資源:現實層面的考量
高中生活本來就忙碌,課業、社團、補習等等,時間分配是一大挑戰。一個大型比賽的準備週期可能長達數月甚至一年,這會佔用你大量的課後時間。評估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投入,並確保不會嚴重影響到課業。此外,有些比賽可能需要一定的經濟投入(例如材料費、交通費、培訓費),也要考量家庭是否能提供這些資源。
了解比賽性質與要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在決定報名之前,務必仔細閱讀比賽的官方說明、規則、評分標準和過往的得獎作品。了解比賽的難度、評審偏好,以及需要準備的內容。有些比賽注重個人能力,有些則強調團隊合作;有些需要大量實驗,有些則著重理論分析。越了解比賽,就越能精準地準備。
設定明確目標:你參賽是為了什麼?
你是為了累積學習歷程檔案?為了挑戰自我?為了學習新知?為了擴展人脈?還是純粹想試試水溫?明確的目標會讓你更有方向感,也能幫助你在遇到挫折時堅持下去。舉例來說,如果你的目標是透過比賽申請特殊選才,那麼你就應該選擇能展現你特定專長的、含金量高的競賽。
尋求師長或學長姐的建議:借鑒他人的經驗
你的學校老師,尤其是各科目的老師,他們通常對各種比賽的資訊很了解,也能根據你的狀況給予專業建議。此外,校內的學長姐如果曾經參與過類似的比賽,他們的實戰經驗會非常寶貴,可以分享準備技巧、注意事項,甚至提供心理支持。不要害怕開口請教,這些過來人的經驗能讓你少走許多冤枉路。
我的心得是:高中生參加比賽,最怕的就是「人云亦云」,看到別人參加什麼就跟著去,結果發現自己不喜歡,白白浪費時間和精力。最好的方式,永遠是從「自己」出發,問問自己:我喜歡什麼?我擅長什麼?我希望透過比賽獲得什麼?找到答案後,再一步步去探索與實踐,這樣才能真正享受比賽的過程,並獲得實質的成長。
參與高中生比賽的獨特價值與長期效益:不只是得獎,更是成長
很多人可能會把比賽的價值等同於「得獎」,認為沒得獎就是白忙一場。其實不然!參與競賽所帶來的收穫,遠比獎狀和獎金來得豐富且深遠,這些效益將伴隨你走向大學乃至未來人生。
升學加分:累積亮眼的學習歷程檔案
在台灣,大學招生已經不再只是看學測分數了。學習歷程檔案在升學中的重要性越來越高。參與比賽的經驗,無論得獎與否,都能成為你學習歷程檔案中「多元學習表現」和「成果作品」的亮點。它能向大學教授證明你具備:
- 特定領域的熱情與專長: 展現你對該學科的深度探索和投入。
- 自主學習能力: 為了比賽而進行的額外學習與研究。
- 解決問題的能力: 面對挑戰時的應變與創新。
- 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 尤其在團體賽中,這些能力會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 堅韌與抗壓性: 準備比賽的過程往往充滿挑戰,這也是一種成長。
透過特殊選才、繁星推薦、個人申請等入學管道,比賽經驗都能成為你脫穎而出的關鍵。特別是特殊選才,很多大學系所會明確列出特定競賽的獲獎者為招生對象。
能力提升:鍛鍊核心素養
這絕對是參與比賽最實質、最深遠的收穫!比賽的過程,就像是一個濃縮版的專案計畫,能讓你多方面提升關鍵能力:
- 解決問題與批判思考: 比賽往往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逼迫你思考、分析並找出解決方案。
- 團隊合作與溝通表達: 尤其是團體賽,你需要學習如何與隊友分工合作、協調意見、有效溝通,並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 時間管理與抗壓性: 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大量準備工作,並在比賽壓力下發揮最佳水準,這些都是寶貴的鍛鍊。
- 研究與分析能力: 無論是學術型比賽還是科展,都需要大量的資料蒐集、整理、分析與歸納。
- 創新與創造力: 許多比賽鼓勵學生提出獨特的見解或創新的解決方案。
視野拓展:看見更廣闊的世界
參與比賽能讓你:
- 接觸不同領域: 有些比賽是跨領域的,能讓你學習到更多元的知識。
- 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比賽中,你會遇到許多和你一樣對特定領域充滿熱情的同學,甚至來自不同學校、不同縣市。這些朋友會成為你學習路上的良師益友。
- 開拓人脈: 比賽過程中,你可能會接觸到相關領域的教授、業界專家,甚至國際級的學者,這些都可能成為你未來學習或職涯發展的寶貴資源。
自我探索與肯定:找到興趣,建立自信
在比賽中,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對某個領域有超乎預期的熱情和天賦,這有助於你更清晰地規劃未來的學習方向。而當你完成一個比賽,無論結果如何,都是對自己努力和付出的肯定,這會大大提升你的自信心。即使遭遇挫敗,從中學習並重新站起來的經驗,更是寶貴的成長。
累積實戰經驗:為未來做好準備
比賽的過程往往模擬了真實世界的挑戰,例如專案管理、解決問題、團隊協作、公開演說等。這些實戰經驗能讓你更早地了解未來大學學習或職場可能面臨的狀況,為你的升學和職涯做好更充分的準備。
高中生準備比賽的實用建議:贏在起跑點
選好了比賽,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準備階段了!以下是一些經過實踐檢驗的實用建議,希望能幫助你事半功倍:
提早規劃:打有準備的仗
不要等到比賽前才臨時抱佛腳!仔細研究比賽的報名時間、截止日期、比賽規則、評分標準等細節。越早開始規劃,你就有越充裕的時間來準備、練習和修正。為自己設定一個詳細的時程表,並嚴格執行。
組成團隊:凝聚力量,發揮綜效
如果是團體賽,選擇合適的隊友至關重要。理想的團隊成員應該是:
- 互補性強: 各自擅長的領域不同,能夠互相支援。
- 責任感強: 願意為團隊付出,不輕易放棄。
- 溝通順暢: 能夠有效表達意見,也能傾聽和接納不同的想法。
在團隊合作中,分工要明確,定期開會討論進度、解決問題,並確保每個人都對最終目標有清晰的認識。
擬定策略:明確目標,循序漸進
針對比賽的特點,制定詳細的準備策略。例如,如果是程式設計比賽,你需要大量練習演算法題目;如果是演講比賽,你需要不斷練習發音、語氣和台風。將大的目標拆解成小的、可執行的步驟,一步步推進。同時也要預留彈性,以應對突發狀況。
尋找指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不要單打獨鬥!主動尋求學校老師、補習班老師、校外專業人士或學長姐的指導。他們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能為你提供寶貴的建議、指引方向,並在遇到困難時給予協助。一個好的指導者不僅能傳授知識,更能給你心理上的支持。
大量練習:熟能生巧,精益求精
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比賽,大量的練習都是成功的關鍵。對於學術競賽,要多做模擬試題、歷屆試題;對於實作型比賽,要反覆測試、修正原型;對於表演型比賽,要不斷排練、彩排。從錯誤中學習,不斷改進,直到熟練掌握。
調整心態:享受過程,超越自我
比賽的結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在過程中的學習與成長。保持積極的心態,將每一次挑戰都視為提升自己的機會。即使沒有得獎,你所付出的努力、學到的知識、結識的朋友,以及克服困難的經驗,都將成為你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記住,比賽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而不是為了擊敗他人。
高中生參與比賽常見相關問題與解答
了解了這麼多,你可能還會有其他的疑問。沒關係,這裡整理了一些高中生常問的問題,並提供詳細的解答!
高中生參加比賽對申請大學真的有幫助嗎?
是的,絕對有幫助! 在台灣,大學入學管道日益多元化,學測分數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學習歷程檔案的推行,更是讓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多元表現,成為大學審查的重點項目。比賽經驗在其中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
首先,透過「特殊選才」管道,許多大學科系會直接要求或優先錄取在特定學科、藝文、體育或資訊競賽中表現優異的學生,甚至可以直接免學測。這對於有明確特殊專長且在該領域頂尖的同學來說,是進入理想大學的捷徑。
其次,在「個人申請」中,大學校系在審查學習歷程檔案時,會非常看重你在「多元學習表現」和「成果作品」中的呈現。你參加的每一次比賽,無論是學術科展、小論文、語文競賽、科技競賽,甚至是社團舉辦的校內比賽,都可以被記錄在學習歷程檔案中,並附上相關佐證資料(如獎狀、參賽證明、作品集、心得反思等)。這些資料能讓大學教授更全面地了解你的興趣、潛力、自主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投入程度,這遠比冰冷的考試分數更能展現你的獨特性和未來發展潛力。教授們喜歡看到學生不只是會讀書,還會主動探索、積極參與、並且勇於挑戰。
最後,即使是「繁星推薦」,雖然主要看學業成績,但你累積的比賽經驗,在面試環節或未來進入大學後的學習中,也能讓你更快適應、找到方向。總之,比賽提供了一個展現你「非學業能力」的平台,幫助你在眾多申請者中脫穎而出。
參加比賽會不會影響課業?我該如何平衡?
這確實是許多高中生和家長最擔心的問題,也是一個需要謹慎處理的平衡藝術。答案是:會影響,但影響程度取決於你如何管理。
要有效平衡,你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 優先順序的排定: 清楚知道哪些是你的核心課業,哪些是你可以彈性調整的比賽準備時間。學業是基礎,比賽是加分,兩者不可偏廢。
- 精準的時間管理: 制定詳細的學習和準備計畫,善用零碎時間。例如,通勤時可以背單字,下課十分鐘可以快速複習。用行事曆或待辦事項清單來管理所有任務,並確實執行。
- 選擇性參與: 不要貪多嚼不爛。在眾多比賽中,選擇1-2個你最有興趣、最有把握、且對你升學目標最有幫助的競賽投入。過多的比賽可能會讓你身心俱疲,反而兩頭空。
- 尋求支援: 如果你感到壓力太大,一定要及時向老師、家長或同學求助。請老師協助你調整學習進度,或是跟隊友溝通分擔任務。學校的輔導老師也能提供時間管理的建議。
- 善用資源: 比賽準備不一定要完全靠自己,可以善用學校社團、課後輔導、線上學習資源等,提高學習效率。有時候,跟同學一起準備,互相督促和討論,也能減輕個人負擔。
記住,成功的平衡不是犧牲其中一邊,而是找到兩者之間和諧共存的方式,讓比賽成為課業的助力,而非阻力。
沒得獎是不是就沒意義了?
絕對不是! 這是許多學生常有的迷思,但其實「參與」本身就充滿了價值。
首先,得獎與否只是比賽的一個結果,它並不能完全定義你所付出的努力和學習到的東西。在準備比賽的過程中,你所培養的能力、累積的經驗,才是真正屬於你、且無法被他人奪走的寶貴資產。例如,你可能為了科展學習了新的實驗技巧、為了程式設計比賽理解了更複雜的演算法、為了辯論賽學會了更有效的溝通策略。這些能力的提升是實實在在的,並不會因為有沒有得獎而消失。
其次,比賽是個極好的學習機會。即使失敗,你也能從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了解哪些地方需要改進。每次的挫折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它讓你學會面對失敗、調整策略,並培養抗壓性與韌性。這種「從錯誤中學習」的能力,對於未來的人生道路來說,比任何獎項都來得重要。
此外,比賽也是結交志同道合朋友的平台。無論輸贏,你都能和隊友或競爭對手共同經歷一段時光,這些人脈和情誼,在未來或許會成為你生活和事業上的助力。
最後,即使是「沒有得獎」的參賽經驗,寫在學習歷程檔案中,依然可以展現你的積極性、探索精神和投入程度。只要你能清楚地說明你從中學習到了什麼、克服了哪些困難、有什麼收穫和反思,大學教授依然會給予肯定。得獎是錦上添花,參與才是雪中送炭。
我對很多領域都感興趣,該怎麼選?
這真是個幸福的煩惱啊!興趣廣泛代表你的潛力無限。面對多元興趣,你可以這樣做:
- 先嘗試門檻較低的活動: 如果你對很多領域都好奇,但不確定自己會不會真正喜歡或擅長,可以先從一些門檻較低、時間投入較少的活動開始。例如,參加學校社團的體驗課程、聽一場相關主題的講座、或是閱讀相關的入門書籍,這些都能幫助你初步了解該領域,而不需要立刻投入一場大型比賽。
- 探索跨領域的可能: 很多比賽其實是跨領域的,例如,如果你對藝術和科技都感興趣,可以考慮結合兩者的「創客競賽」或「數位藝術創作」;如果你對社會議題和語文表達都感興趣,可以考慮「公益提案」或「辯論賽」。這類比賽能讓你同時發揮多個專長。
- 問自己「更深層的喜歡」: 當你有多個興趣時,試著問自己:哪一個領域讓你願意投入更多時間去鑽研?哪一個領域的學習讓你感到特別滿足和興奮?哪個領域的挑戰讓你更有成就感?從「喜歡」到「熱情」的轉變,會讓你更清楚自己的優先選擇。
- 分階段或分年級參與: 高中三年,你有足夠的時間去探索。可以一年專注於某一個類型的比賽,隔年再嘗試不同的類型。這樣既能深入體驗,也不會一次性給自己太大壓力。例如,高一參加學科能力競賽,高二投入科展或小論文,高三則可以集中精力在升學準備上。
重要的是,不要害怕嘗試和犯錯,每個嘗試都是對自己的更深層認識,最終會引導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
如果學校沒有相關社團或資源怎麼辦?
學校資源不足確實是一個挑戰,但這絕不能成為你放棄參與比賽的理由!現在的學習資源非常豐富,你可以透過多種方式彌補學校的不足:
- 自組團隊或找尋志同道合的夥伴: 如果學校沒有相關社團,你可以主動號召對同一領域有興趣的同學,組成一個非正式的學習小組或比賽團隊。大家互相學習、討論,共同準備,這本身就是一種很棒的學習體驗。
- 善用線上資源: 網路上有海量的免費或付費學習資源,例如:
- 線上課程: Coursera, edX, Udemy 等平台有許多大學或專業機構提供的課程,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學習。
- 專業論壇或社群: 加入相關的線上社群(例如程式設計社群、科學論壇),可以在上面提問、交流、獲取最新資訊。
- YouTube 教學影片: 許多知識和技能都能在 YouTube 上找到高品質的教學影片。
- 尋求校外資源:
- 補習班或專業培訓機構: 某些專業領域(如程式設計、機器人、語文等)有專門的補習班或培訓機構提供課程或比賽輔導。
- 大學舉辦的營隊或工作坊: 許多大學會在寒暑假舉辦針對高中生的營隊,這些營隊通常會涵蓋某些學術或科技領域的基礎知識與實作,有些甚至會邀請知名學者分享經驗,是很好的學習和體驗機會。
- 圖書館或地方學習中心: 許多公共圖書館或社區學習中心會提供相關書籍、資料,甚至舉辦講座或工作坊。
- 主動向老師請益: 即使學校沒有專門的社團或課程,但各科老師通常都具備專業知識。你可以主動向有興趣的老師請教,表達你想參加某項比賽的意願,請他們提供指導或推薦外部資源。很多老師都非常樂意看到學生主動積極學習。
記住,學習資源永遠存在,只要你有心,就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
親愛的高中同學們,讀到這裡,是不是對「高中生可以參加什麼比賽」這個問題有了更清晰的答案,也對未來的可能性充滿了期待呢?別再讓「不知道」成為你停滯不前的理由囉!
參與高中階段的各種競賽,不只是一張獎狀、一個加分機會這麼簡單,它更是你探索未知、磨練心智、拓展視野的絕佳旅程。你將在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團隊合作、解決問題,這些軟實力將比任何一次考試分數都更為重要,也更為持久。不論結果如何,每一次的嘗試、每一次的付出,都將成為你學習歷程檔案中最精彩的篇章,也是你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所以,勇敢地走出舒適圈吧!去尋找那個讓你心跳加速的比賽,去投入你的熱情與努力。你會發現,在這些挑戰中,你不僅僅是在追求一個勝利,更是在成就一個更好的自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