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G碼是什麼?深度解析長照2.0服務的關鍵密碼與申請流程

「媽,你說那個長照的G碼是什麼啊?我們家是不是需要申請這個?」前幾天,我一位朋友小陳焦急地問我。他母親最近身體狀況大不如前,需要更多的居家照顧,但他對複雜的長照服務申請流程和那些專業術語感到一頭霧水。其實,許多家庭都和小陳一樣,面對家中長輩的照護需求時,都會對「長照G碼」這個詞感到陌生又好奇。究竟這個G碼是什麼?它為什麼在長照2.0服務中扮演著如此關鍵的角色呢?

簡單來說,長照G碼(G-code)是台灣長照2.0服務體系中的一套標準化代碼系統。它就像是長照服務的「身分證字號」,用來精確定義每項服務的內容、頻率、計價單位和給付標準。從居家照顧到喘息服務,從復健治療到交通接送,每一樣服務都有專屬的G碼。這套系統的存在,讓長照服務的申請、提供和核銷變得有章可循,確保了服務的透明度、公平性,也讓政府能夠更有效率地分配有限的長照資源,真的是長照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秘密武器」喔!

長照G碼的誕生與重要性:服務標準化的里程碑

在長照2.0推行之前,台灣的長照服務可以說是有點「各自為政」,不同單位提供的服務內容、計費方式可能都有些差異,導致民眾在申請時容易產生困惑,政府在核銷與監督上也面臨挑戰。為了改善這種狀況,並讓長照服務更能貼近民眾需求、更有效率地運作,政府引入了長照G碼。

我覺得,G碼的誕生,就像是為原本混亂的長照市場建立了一套共通的「語言」。透過這套標準化的編碼,無論是照管專員在評估個案需求、擬定照顧計畫時,還是服務單位在提供服務、申請費用時,大家都能用同一套標準來溝通與執行。這樣一來,服務內容就更加明確,也更容易確保品質。對我們這些需要申請服務的家庭來說,雖然一開始可能會覺得G碼有點專業,但它其實是讓我們能清楚知道「我們申請到了什麼服務」的重要依據,也保障了我們的權益呢。

G碼的結構與分類:拆解長照服務的骨架

長照G碼的設計其實很有邏輯性,通常是以「G」開頭,後面接兩位數字或更多位數字,代表不同的服務項目。這些數字不只是隨機排列,它們背後都代表著具體的服務內容和計價單位。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長照2.0服務中常見的G碼分類吧!了解這些,你就能對長照服務有個大致的輪廓囉。

長照2.0的服務項目非常多元,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大類:

  • G0系列:身體照顧服務

    這類服務主要針對個案的身體清潔、進食、服藥、肢體關節活動、拍背翻身等日常身體照顧需求。像是協助洗澡(G01)、餵食(G02)、更換尿布(G03)等等,都是屬於這個G0系列。這是居家服務中最常被使用到的項目之一,也是照顧負荷最重的部分喔。

  • G1系列:日常生活照顧服務

    主要是協助個案處理日常生活中較為輕度的活動,例如家務服務、陪伴服務、代購或代辦等。像是打掃個案臥室及浴室(G10)、準備餐食(G11)、陪同外出或就醫(G12)等等。這些服務能大大減輕家庭照顧者的負擔,讓他們有喘息的機會。

  • G2系列:居家服務

    這是一個較大的分類,通常包含G0和G1系列中的各項細目,由居家服務員到府提供。它是長照2.0中最核心的服務項目之一。當我們談到「居家服務」,很多時候指的就是這些由G0、G1細項組成的綜合性到宅服務啦。

  • G3系列:交通接送服務

    專門提供給失能者往返醫療院所、復健場所或長照服務機構的交通接送服務。有時候家裡沒有車,或者長輩行動不便,G3服務真的幫了大忙!但要注意的是,它有里程和次數的限制喔。

  • G4系列: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

    提供輪椅、助行器、氣墊床等輔具租借或購買的補助,以及協助改善居家環境,例如加裝扶手、改善衛浴設備等。這對於提升失能者的生活品質和獨立性至關重要,也是避免跌倒等意外的重要環節呢。

  • G5系列:專業服務

    這類服務由專業醫事人員提供,如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護理師、營養師等。包含居家護理(G51)、居家復健(G52)、營養照護評估(G53)等。這些專業人員的介入,能針對個案的特定健康問題提供更精準的照護。我個人覺得,這部分真的很重要,因為很多時候長輩不是只有生活照顧需求,更需要專業醫療的介入來延緩失能。

  • G6系列:喘息服務

    這是提供給家庭照顧者的「救命繩」!當主要照顧者需要休息、外出或處理事務時,可以申請喘息服務,讓專業人員暫時代替照顧,分為居家喘息、機構喘息等。這對於避免照顧者過勞,維持家庭和諧,真的太重要了!很多時候,照顧者才是最需要被照顧的人啊。

  • G7系列:日間照顧服務

    提供失能者白天在日間照顧中心接受照顧、復健、文康活動等服務,晚上回家。就像是長輩的「幼兒園」一樣,可以維持社交,延緩失能。

  • G8系列:家庭托顧服務

    將失能者送到經過核准的家庭托顧者家中,由托顧者提供照顧服務。這對於不適合機構或日照,又需要日間照護的個案來說,是很溫馨的選擇。

  • G9系列:營養照護服務

    由營養師到府評估個案的營養狀況,提供飲食建議和調整。對於許多有慢性病或咀嚼吞嚥困難的長輩,營養師的專業指導可以大大改善他們的健康狀況。

  • G10系列:居家醫療服務

    由醫師或護理師到府提供醫療照護,減少個案頻繁往返醫院的奔波。這對於行動不便或臥床的長輩來說,是非常便利且人性化的服務。

每個G碼服務項目都有其特定的「給付點數」,這些點數就是計算服務費用的基礎。例如,洗澡可能就是多少點,準備餐食又是多少點。這些點數的總和,再根據政府規定的每點單價,就能算出服務的總費用囉。

長照G碼如何計費?個案負擔與政府補助

大家最關心的,當然就是錢的問題啦!長照G碼不僅是服務的代碼,更是費用的核算基準。台灣的長照2.0服務是政府高度補助的,民眾只需要負擔一定比例的自付額。這個自付額的比例,會根據個案的家庭經濟狀況分為三個級別:

  • 一般戶: 個案自付比例約為16%。
  • 中低收入戶: 個案自付比例約為5%。
  • 低收入戶: 個案自付比例為0%,完全由政府負擔。

每個月,政府會根據個案的失能等級(CMS等級)核定一個服務「額度」,這個額度就是你可以申請的G碼服務點數上限。舉例來說,一位失能等級為CMS 4級的個案,每月可能有約18,600點的額度。在這個額度內,你可以選擇多種G碼服務組合,政府會依照上述比例進行補助。

我提供一個簡化的表格,讓大家更清楚不同服務類型的自付額比例:

服務類別 一般戶自付比例 中低收入戶自付比例 低收入戶自付比例
居家服務 (G0/G1/G2) 16% 5% 0%
專業服務 (G5) 16% 5% 0%
喘息服務 (G6) 16% 5% 0%
交通接送服務 (G3) 27% 9% 0%
日間照顧/家庭托顧 (G7/G8) 16% 5% 0%

註:上述比例為一般性原則,實際自付額可能因政策調整或特殊服務項目而略有差異,仍應以各縣市照管中心公告為準。

每次聽到這些補助政策,我心裡都覺得很感恩。台灣的長照制度確實是在盡力為民眾減輕負擔,讓更多有需求的家庭能夠負擔得起必要的照顧服務。不過,即便有補助,長照的花費仍舊是個不小的數字,所以,精打細算並充分利用每個月的額度,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申請長照服務的具體步驟:從需求到G碼落地

了解了G碼是什麼,接下來最關鍵的就是要怎麼申請,才能讓這些G碼服務「落地」到我們家中呢?這個過程其實並不複雜,但需要一些耐心和步驟。我把它整理成幾個清晰的步驟,讓大家有個概念:

  1. 步驟一:提出申請

    誰可以申請?

    基本上,只要是設籍並實際居住於台灣,且符合長照服務對象條件的民眾(例如:65歲以上失能老人、55歲以上失能原住民、50歲以上失智症者、失能身心障礙者等),都可以申請。通常是由本人、家屬(例如小陳為母親申請),或是里長、醫療院所等單位協助提出。

    申請管道有哪些?

    • 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 這是最直接、最方便的方式,直接跟專線人員說明需求,他們會協助轉介到你所在地的長期照顧管理中心。
    • 線上申請: 現在衛福部也有提供線上申請的管道,對於習慣網路操作的朋友來說很方便。
    • 親洽或郵寄: 直接到各縣市的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照管中心)辦理。
  2. 步驟二:照管專員到宅評估

    當你提出申請後,你所在縣市的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會指派一位照管專員與你聯繫,並約定時間到你家中進行評估。這一步驟是整個申請流程中「最關鍵」的一環!

    評估什麼?

    照管專員會詳細評估個案的「失能程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CMS等級(Care Management System,照顧管理系統)。這會透過一系列的量表和觀察,評估個案在日常生活活動(ADLs)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IADLs)方面的能力,例如吃飯、洗澡、穿衣、如廁、外出、打電話等。評估結果會分為CMS 1到CMS 8級,等級越高代表失能程度越嚴重,可獲得的政府補助額度也越高。同時,專員也會了解個案的健康狀況、家庭支持系統、居住環境等。

    我的經驗談:

    記得我幫家裡長輩申請時,照管專員來家裡評估了將近一個小時,問得非常詳細。他們不只是在「打勾勾」,而是在真正了解長輩的需求和家裡的狀況。我覺得這時候,家屬一定要誠實且詳細地說明長輩的真實情況,不要為了想多獲得服務而誇大,也不要因為怕麻煩而隱瞞,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到後續照顧計畫的適切性與G碼的配置。

  3. 步驟三:擬定照顧計畫

    評估完成後,照管專員會根據評估結果,並與個案及家屬共同討論,擬定一份「照顧計畫」。這份計畫會明確列出個案需要哪些長照服務項目、服務的頻率、每次服務的時間長度,以及最重要的──對應的長照G碼和點數

    例如,如果長輩需要每天協助洗澡,那麼照顧計畫中可能就會出現「G01協助身體清潔」,並註明頻率為「每日一次」,每次服務的點數。這份計畫還會標明政府補助的點數和家屬需要自付的點數。這就像是為長輩量身打造的一份「服務菜單」和「費用清單」啦。

  4. 步驟四:連結服務資源

    當照顧計畫確定後,照管專員就會協助你,將個案轉介給你選定或推薦的長照服務單位(例如居家服務單位、日照中心、交通接送單位等)。這些單位會依據照顧計畫中的G碼和服務內容,來安排人力和提供服務。

  5. 步驟五:服務提供與核銷

    服務單位會依據照顧計畫提供服務。每次服務後,服務人員通常會請家屬簽名確認,作為服務紀錄。服務單位會定期向政府申報服務紀錄和G碼點數,政府核定後,會將補助款撥給服務單位,而家屬則會收到繳納自付額的帳單。

整個過程聽起來好像有點繁瑣,但其實照管專員會一路引導協助,所以大家不用太擔心。我的建議是,把照管專員當成你的長照「導師」,有任何疑問就儘管提出來,他們都會耐心解答的。

長照G碼如何確保服務品質與透明度?

你可能會想,G碼就是一串數字,它跟服務品質有什麼關係呢?其實,G碼在確保服務品質和透明度方面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 標準化服務內容: 每個G碼都對應著明確的服務內容和操作規範。這樣可以避免不同單位提供服務時出現太大的差異,確保了服務的「基本盤」品質。例如,G01「協助身體清潔」的服務內容,基本上各單位都必須依循一定的標準來執行。
  • 透明化計價與核銷: G碼讓每項服務都有了固定的點數和計價標準。服務單位必須依照實際提供的G碼服務來申報費用,民眾也可以根據照顧計畫上的G碼和點數,核對服務單位提供的帳單。這種透明度,大大降低了亂收費或服務內容不清的疑慮。
  • 便於監督與管理: 對於政府主管機關來說,G碼是重要的管理工具。他們可以透過核對G碼的申報數據,了解各服務單位的服務量、服務項目分佈,甚至可以追蹤特定G碼服務的品質。這對於政府進行資源配置和政策調整,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持。
  • 保障個案權益: 當服務內容被G碼明確定義後,個案和家屬就能清楚知道自己應享有的服務項目是什麼。如果服務單位沒有按照照顧計畫提供服務,或是服務內容與G碼定義不符,家屬就可以有所依據地提出申訴,保障自己的權益。

所以說,雖然G碼看起來只是冷冰冰的數字,但它背後卻承載著確保長照服務專業性、透明度,以及保障受服務者權益的重大意義。我覺得,這就是一套將複雜的「人」的服務,透過「數據化」和「標準化」來提升整體效益的智慧喔。

長照G碼常見的挑戰與我的觀察

雖然長照G碼為台灣的長照服務帶來了許多進步,但在實際運作中,我也觀察到一些挑戰和值得思考的地方:

  • 服務人力不足: 這是台灣長照體系長期以來的痛點。即使G碼體系再完善,如果沒有足夠的照顧服務員、護理師等專業人力來執行這些G碼服務,那一切都只是紙上談兵。尤其在偏遠地區,人力短缺的問題更為嚴重,導致有些G碼服務雖然在計畫中,卻可能難以即時獲得。
  • 資訊不對等: 對於大多數民眾來說,G碼、CMS等級這些詞彙還是相對陌生。很多家庭在需要長照服務時,對於如何申請、G碼代表什麼、能獲得多少補助等資訊,都還是一知半解。這時候,照管專員的角色就更為重要,需要他們耐心地向民眾解釋說明。
  • 彈性不足的疑慮: 儘管G碼旨在標準化,但在現實中,每個失能個案的需求都是獨特的,並非都能完全符合G碼的標準框架。有時候,個案可能需要一些G碼沒有明確定義的「灰色地帶」服務,這時,照管專員的專業判斷和彈性處理就顯得非常重要,如何在標準化與個別化之間取得平衡,是個持續的課題。
  • 城鄉資源差距: 雖然長照2.0力求普及,但不可否認的是,都市與偏鄉在服務資源的豐富程度、服務單位的可近性等方面仍存在差距。這可能導致在某些地區,某些G碼服務的選擇性較少,或是需要等待較長時間。

我認為,這些挑戰並非G碼本身的缺陷,而是整個長照體系在發展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磨合期。如何持續優化G碼的設計、加強專業人力的培育、提升民眾對長照服務的認知、並縮小城鄉差距,將會是未來持續努力的方向。身為民眾,我們能做的就是主動了解、積極詢問,並善用1966專線等資源。

長照G碼常見相關問題

為了讓大家對長照G碼有更深入的了解,我整理了一些小陳和許多朋友都常問的問題,並提供詳細的解答:

Q1: G碼與CMS等級有什麼關係?

G碼和CMS等級是長照服務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們之間有著緊密的連結,可以說是「魚幫水,水幫魚」的關係。

首先,CMS等級(Care Management System,照顧管理系統等級)是政府用來評估個案失能程度的標準。當你申請長照服務後,照管專員會到府進行專業評估,根據個案在日常生活活動(如吃飯、洗澡、穿衣等)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如煮飯、洗衣、購物等)方面的能力,將失能程度分為CMS 1到CMS 8級。等級數字越高,代表失能程度越嚴重,個案對長照服務的需求也越高。

這個CMS等級,直接決定了個案每月可以獲得的「長照服務額度上限」。簡單來說,CMS等級越高,政府給予的每月服務點數額度就越多。例如,CMS 2級的個案每月可能只有一萬出頭的額度,而CMS 8級的個案則可能有三萬多點的額度。

長照G碼則是在這個額度範圍內,用來「具體選擇」和「定義」你要使用哪些服務項目。當照管專員根據你的CMS等級確定了服務額度後,接下來就會與你和家屬討論,根據個案的實際需求,從G碼清單中選擇適合的服務,並將這些G碼服務組合成一份完整的「照顧計畫」。

舉個例子:假設一位CMS 4級的長輩,他每月有18,600點的服務額度。照管專員會根據他的需求,可能幫他規劃每週3次G01(協助洗澡)、每週2次G11(備餐服務),加上每月一次的G52(居家復健)等等。這些被選定的G碼服務,它們的點數加總後,只要不超過18,600點的額度上限,政府就會依照比例進行補助。所以,CMS等級是決定「能用多少額度」,而G碼則是決定「額度用在哪裡、怎麼用」的關鍵。兩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了長照服務的骨架。

Q2: 如果我的需求不在G碼清單上怎麼辦?

這是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長照G碼清單雖然涵蓋了目前台灣失能者最常見的各類照顧需求,但畢竟每個人的狀況都是獨一無二的,有時候確實會遇到一些G碼沒有明確定義的「特殊需求」或「客製化服務」。

當你覺得長輩的需求似乎不在目前的G碼清單上時,首先,請不要灰心或放棄!最正確的做法是:立即與你的照管專員溝通,詳細說明你的特殊需求。

照管專員是長照服務的專業人員,他們不僅熟悉G碼的內容,更重要的是,他們具備豐富的實務經驗和判斷力。他們可能會:

  1. 尋找替代或相近的G碼服務: 有些時候,雖然沒有完全吻合的G碼,但可能會有功能類似或可以調整的G碼來滿足你的需求。照管專員會運用他們的專業知識,看看是否有彈性調整的空間。
  2. 評估是否屬於長照範疇: 有些需求可能不完全屬於長照服務的範疇,例如一些醫療行為或純粹的陪伴活動。照管專員會協助你釐清,並判斷是否可以轉介到其他社會福利資源或醫療體系。
  3. 提供其他資源建議: 如果你的需求確實無法透過現有G碼滿足,但又非常必要,照管專員可能會提供其他非長照2.0體系內的資源資訊,例如民間自費服務、慈善機構的協助,或是地方政府其他的福利措施。他們就像是社會福利的活字典,可以給你很多意想不到的建議喔。
  4. 記錄並回報特殊案例: 你的特殊需求也可能成為政策改進的參考。照管專員有責任記錄並回報這些無法被現行G碼涵蓋的案例,這有助於主管機關未來評估是否需要增補G碼項目,讓長照服務更貼近民眾真實需求。

總之,遇到這種情況,千萬不要自己悶著頭想辦法,或以為沒救了。與照管專員保持開放和誠實的溝通,把他們當成你的夥伴,共同尋找解決方案,這是最有效率也最能保障自己權益的做法。畢竟,他們就是政府派來幫助我們解決長照問題的啊!

Q3: 長照G碼會不會很難理解?對一般民眾有什麼影響?

嘿,問到心坎裡了!老實說,第一次聽到「長照G碼」的時候,我也覺得這名字有點生硬,像是什麼高科技產品的代號,跟我們平常生活好像沒什麼關聯。對於不熟悉長照體系的民眾來說,確實可能會覺得這些G碼數字看起來很抽象,甚至有點「鴨子聽雷」的感覺,是不是很難理解呢?

但其實,如果你把它想像成一份「標準化的菜單」或「服務條碼」,就會覺得好懂多了!它不是要讓你去背誦每個G碼代表什麼,而是要讓你在申請和使用服務時,有個清晰的依據。對一般民眾的影響,我覺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讓服務內容更明確: 在G碼出現之前,可能你說要「居家照顧」,但究竟包含哪些服務內容,每個人理解都不太一樣。有了G碼,比如「G01協助洗澡」,它的服務範圍和標準就明確了。這對於我們家屬來說,可以清楚知道請了居服員來,他們會做什麼,避免了模糊不清的狀況。
  2. 保障消費權益: 因為每項G碼都有固定的點數和自付額比例,所以當你收到服務單位的帳單時,可以對照照顧計畫上的G碼項目和費用,核對是否相符。如果發現有出入,就可以提出疑問,保障自己的權益。就像我們去商店買東西,每樣商品都有條碼和價格,讓我們知道花了多少錢買了什麼東西一樣。
  3. 提升服務透明度: 以前可能有些灰色地帶,費用計算不夠透明。現在G碼讓計費標準化,減少了人為操作的空間,讓整個長照服務的計價變得更加公開透明,也提升了民眾對長照服務的信任度。
  4. 簡化申請流程(但需要專業協助): 雖然G碼看起來複雜,但它其實是簡化了後端管理和溝通的流程。對於我們民眾來說,我們不需要自己去研究哪個G碼最適合,因為會有專業的照管專員來幫忙評估、規劃和解釋。你只需要提出需求,剩下的複雜工作會由專業人士來協助完成。所以,最重要的影響是:你只要知道「有問題找1966或照管中心」就行了,他們會把G碼的細節幫你搞定!

所以,別被G碼的名字給嚇跑啦!它並不是要你成為長照專家,而是政府為了讓長照服務更普及、更透明、更有效率而建立的一套工具。身為民眾,我們只要知道它是一個保障我們權益、幫助我們獲得長照服務的「密碼」就行了,具體的細節交給專業的照管專員去處理,這樣就能輕鬆許多啦!

Q4: 長照服務的「點數」是如何換算成錢的?

這真的是大家最最關心的實質問題之一了,畢竟錢要怎麼算清楚,才能安心地使用服務嘛!長照服務的費用計算,確實是透過「點數」這個概念來進行的,而且它背後有一套明確的換算邏輯。

首先,我們要知道,長照2.0體系中的每一項G碼服務,都被賦予了特定的「給付點數」。這些點數是根據服務的複雜度、所需時間、人力成本等因素來設計的。例如,協助長輩洗一次澡(G01)可能會有一個固定的點數,而協助更換一次導尿管(G51)的點數又會不同,因為後者涉及專業護理技能。

這些點數如何換算成實際的金額呢?答案是:政府會公告一個每點的「單價」。目前,這個單價大致落在每點10元左右,但這個數字並非一成不變,它可能會因應政策調整、地區差異(例如都會區和偏鄉的單價可能略有不同)或服務類型的不同而有微調。不過,你可以先有個概念,就是「一點約莫等於十塊錢」這樣的想法。

有了點數和單價後,計算總費用的方式就很直接了:

總服務費用 = G碼服務的總點數 × 每點單價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 假設你的照顧計畫中,某個月需要2000點的居家服務(這可能是多個G碼服務點數的總和)。
  • 如果每點單價是10元。
  • 那麼,這個月的總服務費用就是:2000點 × 10元/點 = 20,000元。

接下來,就是政府補助和自付額的部分了。就像前面提過的,政府會根據你的家庭經濟狀況(一般戶、中低收入戶、低收入戶)來決定你的自付比例。

我們還是用上面的例子來說明:

  • 總服務費用是20,000元。
  • 如果你是一般戶:自付比例約為16%。

    你的自付額 = 20,000元 × 16% = 3,200元。
    政府補助 = 20,000元 – 3,200元 = 16,800元。

  • 如果你是中低收入戶:自付比例約為5%。

    你的自付額 = 20,000元 × 5% = 1,000元。
    政府補助 = 20,000元 – 1,000元 = 19,000元。

  • 如果你是低收入戶:自付比例為0%。

    你的自付額 = 0元。
    政府補助 = 20,000元。

所以,當你在收到帳單時,上面會有你當月使用的G碼服務總點數,然後你可以對照每點單價和你的自付比例,來確認費用是否正確。這樣一來,長照服務的費用計算就變得非常透明和清楚了,是不是安心許多呢?

結語:長照G碼,讓愛與專業同行

繞了一大圈,從「長照G碼是什麼」開始,我們一步步深入了解了這套看似複雜卻意義重大的代碼系統。它就像是台灣長照2.0服務的骨架和血液,確保了服務的標準化、透明化,也讓政府的資源能夠更有效率地被分配。對於我們這些需要長照服務的家庭來說,G碼不僅僅是冷冰冰的數字,它更是保障我們權益、讓長輩獲得適切照顧的重要憑證。

面對高齡化社會的浪潮,長照服務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多。雖然長照G碼體系在實際運作中仍面臨人力、資訊普及等挑戰,但我相信透過持續的優化和民眾的積極參與,這套系統會越來越完善。當家中有長照需求時,別再對G碼感到陌生或卻步了,勇敢地撥打1966專線,讓專業的照管專員成為你的得力助手。因為,G碼的背後,承載著無數家庭對愛的延續,以及專業照護的溫暖與力量。讓我們一起善用這些資源,為家中的長輩撐起一片安心的藍天吧!

長照g碼是什麼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