鍍金幾u:深度解析微米級鍍金厚度與其應用奧秘

Table of Contents

鍍金幾u:深度解析微米級鍍金厚度與其應用奧秘

欸,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樣,曾經在跟產品設計師或是供應商討論規格的時候,被一個「鍍金幾u」的問題給搞得霧煞煞?「這個連接器喔,客戶要求鍍金至少要3u」、「那個板子走線,需要做到50u喔!」當下心裡總是OS:這「u」到底是什麼啦?多一點少一點差在哪?會不會影響很大啊?別緊張,今天這篇文章就是要來幫大家解惑,讓你一次搞懂這「鍍金幾u」背後的所有眉角!

什麼是「鍍金幾u」?微觀世界的厚度哲學,快速搞懂!

簡潔明瞭地說,當我們提到「鍍金幾u」,這個「u」指的就是鍍金層的厚度單位。最常見的有兩種表示方式:

  1. 微英吋 (microinch, µin):這是業界非常常用的單位,尤其在電子連接器領域,你常聽到的「3u」、「6u」、「30u」等等,大多就是指微英吋。
  2. 微米 (micron, µm):另一個常見單位,1 微米等於 0.001 毫米。

這兩個單位之間可以換算,大概是:1 微英吋 (µin) 約等於 0.0254 微米 (µm)。所以,當供應商跟你說「3u」,通常指的是 3 微英吋,換算過來大約就是 0.0762 微米。是不是很薄?沒錯,我們談論的鍍金層,往往就是這樣在頭髮絲直徑數十分之一甚至數百分之一的微觀世界裡運作的喔!

為什麼我們要特別強調這個「金」?因為金屬金(Au)在電子產品中扮演著無可取代的角色。它有超棒的導電性、抗氧化性、耐腐蝕性,而且在極端環境下也能保持化學穩定,不會生鏽或變質,這對需要穩定訊號傳輸和長壽命的電子零件來說,簡直就是夢幻逸品嘛!不過,金是貴金屬,價格不斐,所以要鍍多厚,可就成了工程師和採購之間的一場精算大戰了。

不同「u」值背後的應用場景與奧秘:厚度決定命運

說到鍍金厚度,可不是隨便喊喊就好,每一種厚度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最佳應用場景。這就好比你買衣服,夏天穿薄襯衫,冬天穿厚外套,都要對應到不同的需求。下面我整理了一些常見的鍍金厚度,讓你一看就懂:

3u (約 75微英吋 / 1.9微米):經濟實惠的首選

這是很多產品為了成本考量會選擇的入門級鍍金厚度。它能提供基本的防氧化和導電性能,適用於:

  • 低插拔次數的連接器: 例如,內部線路板上的排針、排母,這些通常安裝一次就不會頻繁插拔的地方。
  • 非關鍵訊號傳輸: 對於訊號完整性要求不是特別高的場合。
  • 一次性或短壽命產品: 例如某些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內部連接。

我的經驗是,如果預算有限,又不需要承受太多摩擦損耗,3u是個不錯的起點。但如果你想讓產品更耐用,可能就要再往上加點厚度了。

6u (約 150微英吋 / 3.8微米):平衡性能與成本的甜蜜點

6u的鍍金厚度在成本與性能之間找到了很好的平衡點。它比3u更耐用,又不像30u那麼昂貴,所以應用範圍非常廣泛:

  • 一般消費性電子產品: 像是手機、平板內部的多數連接器。
  • 中等插拔次數的介面: USB、HDMI 等介面,雖然不是每天插拔幾十次,但也需要一定的耐用性。
  • 輕工業級應用: 對於穩定性有一定要求,但又沒到極端環境的設備。

我覺得6u是個很「安全」的選擇,許多產品在沒有特殊要求的情況下,選用這個厚度通常不會出錯。

10u (約 250微英吋 / 6.35微米):高階消費性與輕工業級

這個厚度在耐磨性和抗腐蝕性上有了顯著提升,適合對可靠性有更高要求的應用:

  • 高階消費電子產品: 尤其是那些強調長壽命、穩定性的產品。
  • 某些醫療設備的內部連接: 醫療設備通常對可靠性要求很高。
  • 網路通訊設備: 需要長期穩定運作的伺服器、路由器等。

我聽過一些工程師分享,在一些比較嚴苛的消費性產品測試中,10u會比6u表現得更好,尤其是在溫濕度變化較大的環境下。

30u (約 750微英吋 / 19微米):工業級與高頻連接的標準

來到30u這個級別,已經是屬於高可靠度、高耐用性的範疇了。這類厚度能夠承受較高的插拔次數,並且在惡劣環境下保持穩定:

  • 重工業設備: 工廠自動化、機器人手臂、戶外監控設備等,需要經受長時間震動、溫濕度變化的挑戰。
  • 汽車電子: 汽車內部許多連接器都要求高耐用和抗震動,30u甚至更高是常態。
  • 高頻訊號傳輸: 在高速數據傳輸中,鍍金層的厚度會影響訊號阻抗,30u通常能提供較好的訊號完整性。
  • 長期儲存: 需要長時間不使用但仍要保持良好接觸的應用。

可以說,如果你在設計的產品會經常被插拔,或者用在比較「硬核」的環境,30u絕對是值得投資的選擇。

50u (約 1250微英吋 / 31.75微米):軍規與航太的極致要求

50u,這已經是鍍金厚度中的頂級配置了,通常只有在極端嚴苛的環境下才會用到。它的成本當然也最高,但相對帶來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也是無與倫比的:

  • 軍事與航太應用: 飛機、衛星、導彈等,對可靠性、壽命和環境適應性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
  • 深海探測設備: 在高壓、高鹽分、低溫的深海環境中,鍍金層必須能提供最堅固的保護。
  • 關鍵醫療維生系統: 任何一點故障都可能危及生命的設備。

這種厚度對我們一般消費性電子產品來說,可能有點「殺雞用牛刀」的感覺,但對於那些不能出錯的應用,它是唯一解。

為了讓大家更清楚,我特別整理了一個表格,快速比較這些常見的鍍金厚度及其應用:

鍍金厚度 (微英吋 / 微米) 典型應用 耐用性/可靠性 成本考量
3u (75µin / 1.9µm) 內部連接器、低插拔次數、非關鍵訊號 基礎 經濟
6u (150µin / 3.8µm) 消費性電子、中等插拔次數、一般介面 良好 中等偏低
10u (250µin / 6.35µm) 高階消費性、輕工業級、網路通訊 較好 中等
30u (750µin / 19µm) 工業級、汽車電子、高頻傳輸、高插拔次數 優異 中等偏高
50u (1250µin / 31.75µm) 軍規、航太、深海、關鍵醫療 極致 最高

鍍金厚度選擇的四大關鍵要素:不只是花錢,更是科學

挑選鍍金厚度可不是憑感覺喔,背後有一套嚴謹的工程考量。綜合以下幾個關鍵因素,才能做出最明智的決策:

成本預算:金錢的重量,厚度的考量

金價嘛,每天都在波動,大家都知道金子很貴。鍍金層越厚,使用的金量就越多,成本自然也就越高。所以,在設計初期,就必須精確評估產品的成本目標,並在滿足性能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優化鍍金厚度。有時候,多個幾微英吋,整批訂單下來的成本差異就非常驚人了。

產品壽命與耐磨性:插拔次數的考驗

你的產品會被使用者頻繁插拔嗎?或者會暴露在有摩擦、震動的環境中嗎?如果是,那鍍金層的耐磨性就非常重要了。例如,手機的充電埠、USB Type-C 接口,每天可能被插拔好幾次,如果鍍金層不夠厚,很快就會磨損,導致接觸不良。而主機板上一次性連接的排針,對耐磨性要求就沒那麼高,相對薄的鍍金層就夠用了。

導電性與訊號完整性:高速時代的精確需求

雖然金的導電性很好,但對於極高頻的訊號傳輸來說,鍍金層的厚度、均勻性以及底層金屬的影響,都會對訊號完整性產生微小的差異。特別是在GHz級別的應用中,任何一點不連續或阻抗不匹配都可能導致訊號衰減或失真。雖然通常更厚的金層能提供更穩定的接觸電阻,但在某些極高頻應用中,過厚的金層反而可能因為集膚效應(Skin Effect)導致訊號損失,所以這需要精密的設計與計算。

抗腐蝕能力:環境挑戰下的保護傘

產品會用在潮濕、高溫、有化學氣體的環境嗎?例如戶外設備、船用電子產品,或是暴露在工業廢氣中的設備,這些環境對金屬的腐蝕性都非常強。金雖然不容易氧化,但如果鍍金層有孔隙,底層的金屬(通常是鎳或銅)就可能被腐蝕,進而影響接觸性能。所以,在惡劣環境下,更厚的鍍金層能提供更佳的防護,減少孔隙率。

焊接性與連接穩定性:看不見的細節

你或許會想,鍍金這麼薄,對焊接會有什麼影響?其實影響不小喔!特別是對於一些需要進行「金線邦定」(Wire Bonding)的晶片或組件,鍍金層的厚度、純度及平整度都直接影響邦定的成功率和可靠性。如果金層太薄,邦定時可能直接接觸到下面的鎳層,影響邦定強度;如果金層不均勻,也會造成邦定良率下降。此外,過厚的金層在某些特定焊接工藝下,也可能因為金脆(Gold Embrittlement)的風險而影響焊點可靠性,這又是另一個層面的專業知識了。

鍍金製程中的「眉角」:不只是數字,更是工藝

光知道要鍍「幾u」還不夠,整個鍍金的製程其實充滿了技術含量。這就像蓋房子,不只設計圖要好,施工品質更是關鍵。一個好的鍍金層,必須經過以下幾個重要的步驟:

前處理:萬丈高樓平地起

這一步是整個鍍金成功的基礎。無論是連接器端子還是PCB板的表面,都必須經過徹底的清潔、脫脂、酸洗等步驟,把表面的油污、氧化層、雜質通通去除乾淨。如果前處理沒做好,電鍍液就無法均勻附著,鍍出來的金層就會有氣泡、粗糙、附著力差等問題,就算厚度達標也沒用。可以說,「前處理做得好,鍍金層沒煩惱」!

底層電鍍:鎳層,金銅之間的「守門員」

在大多數的鍍金應用中,特別是當底材是銅(如PCB走線、連接器端子)的時候,通常都會在金層底下先鍍一層鎳。這層鎳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 阻擋銅金互擴散: 如果沒有鎳層,銅原子會在高溫下擴散到金層表面,形成氧化銅,影響導電性和焊接性。鎳層就像一道防火牆,有效阻止這種原子級的「偷跑」。
  • 提高硬度與耐磨性: 純金相對比較軟,鎳層的硬度比金高,可以提供機械支撐,提升整個鍍金層的耐磨表現。
  • 改善附著力: 鎳層與銅、金都有良好的附著力,能讓金層更牢固地附著在底材上。

所以,你聽到的「ENIG」(Electroless Nickel Immersion Gold,化學鎳金)製程,就是其中一種先鍍鎳再鍍金的方式,可見鎳層的重要性。

金層電鍍:精準控制的藝術

這才是真正的「鍍金」步驟。根據不同的要求,電鍍廠會使用不同的金鹽溶液(例如氰化金鉀)和電鍍方式(如硬金、軟金、閃金)。在這個過程中,電流密度、電鍍時間、溶液溫度、pH值等參數都必須精準控制。這些參數決定了鍍金層的厚度、純度、結晶結構,甚至會影響鍍層的硬度和光澤。我們所要求的「幾u」,就是在這個環節裡被精確「堆疊」出來的。

後處理:最後的細節把關

鍍完金之後,還需要經過清洗、乾燥等步驟,確保金層表面沒有殘留的化學物質,並且避免二次污染。有時候還會進行一些後處理,比如加熱處理,以改善鍍層的性能。

如何確保「鍍金幾u」達標?檢測方法的專業撇步

你可能會問,鍍金層這麼薄,要怎麼量測才能確定真的有達到我們要求的「幾u」呢?這可不是用尺量量就能搞定的喔!業界有幾種很專業的檢測方法:

X射線螢光法 (X-ray Fluorescence, XRF):非破壞性檢測的王者

這是我最常用也最推薦的方法之一。XRF儀器會發射X光照射鍍金層,金原子被激發後會放出特有的螢光。儀器透過分析這些螢光的能量和強度,就能精準地計算出鍍金層的厚度,而且完全不會破壞樣品!它的優點是速度快、非接觸、精準度高,非常適合產線上的快速抽檢和品管。

金相切片法 (Cross-section):顯微鏡下的真實剖面

如果XRF測量結果有疑慮,或者需要觀察鍍層的微觀結構、底層鎳層的厚度、孔隙率等等,金相切片就是最直接的方法了。這種方法是破壞性的,需要將樣品切割、研磨、拋光,然後在顯微鏡下觀察鍍層的截面。雖然費時費力,但它能提供最直觀、最全面的鍍層資訊,是仲裁分析時的終極手段。

渦流法 (Eddy Current):針對導電基材的輔助方法

這種方法利用渦流探頭感應鍍層厚度,適用於非鐵磁性導電基材上的非導電或導電鍍層。雖然在鍍金層的應用上不如XRF廣泛和精確,但在某些特定場景下,也可以作為一種快速檢測的工具。不過它對基材的影響較大,需要校準。

摩擦測試 (Wear Test):模擬實際使用情境

除了測量靜態厚度,很多產品還會進行動態的摩擦測試,模擬產品在使用過程中的插拔磨損。例如,連接器會用專門的插拔測試機,以一定的速度和力量進行數百甚至數千次的插拔,然後觀察鍍金層的磨損情況和接觸電阻的變化。這種測試更能反映鍍金層在實際應用中的耐用性。

我的觀察與建議:選擇適合的,而不是最厚的

在我多年的經驗裡,我發現許多人會有一個迷思:「鍍金越厚越好」。但其實這不完全正確喔!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過厚的鍍金層不僅會大幅增加成本,在某些特定應用中,還可能帶來不必要的困擾,例如:

  • 金脆: 在焊接過程中,如果金層厚度超過一定比例(通常是錫鉛焊料中金含量超過3%),就可能與焊料形成脆性金屬間化合物,導致焊點變脆,可靠性下降。
  • 不必要的浪費: 如果一個只需要插拔幾次的連接器,卻用了50u的鍍金,那不就跟用黃金打造水龍頭一樣,實用性提升有限,但成本卻高得嚇人。
  • 製程控制難度: 鍍越厚的金層,對電鍍工藝的穩定性要求越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現層厚不均、表面粗糙等問題。

所以,我給大家的建議是:永遠選擇「適合的」鍍金厚度,而不是「最厚的」。要做到這一點,你需要:

  1. 充分了解產品的應用環境: 它會暴露在什麼樣的溫度、濕度、化學環境?會不會有震動、衝擊?
  2. 精確評估產品的預期壽命和插拔次數: 這是決定耐磨性的關鍵指標。
  3. 與供應商密切溝通: 電鍍廠會根據他們的專業知識和設備能力,提供最佳的鍍金方案。
  4. 參考業界標準: 像IPC(美國電子電路互連和封裝協會)這類的權威機構,都有針對不同應用提供建議的鍍金標準,例如IPC-A-600 和 IPC-6012 等,都會對表面處理層的品質和厚度有詳細規範。這些標準是很好的參考依據,可以讓你的產品設計更有依據,也更容易和國際接軌。

總之,鍍金幾u,這個看似簡單的數字,背後卻蘊含著豐富的工程學問和成本考量。希望透過這篇文章,你對它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下次再聽到這個詞,就不會再一頭霧水啦!

常見問題與深度解答

Q1: 鍍金厚度越厚就一定越好嗎?

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迷思,但答案其實是「不一定」。從技術角度來看,雖然較厚的鍍金層通常能提供更好的耐磨性、抗腐蝕能力和更穩定的接觸電阻,進而提高產品的可靠性和壽命,但這並非絕對真理。

首先,成本是個大問題。金是貴金屬,鍍層越厚,成本就越高。如果產品的應用場景和預期壽命根本不需要這麼厚的鍍金層,那麼追求「越厚越好」就成了不必要的浪費。就像你買一台家用車,沒必要非得去追求坦克車的裝甲厚度一樣。

其次,過厚的鍍金層在某些特定製程中反而可能帶來負面影響。例如,在需要進行「金線邦定」(Wire Bonding)的製程中,如果金層太厚,可能會增加金屬間化合物的形成,導致邦定連接的脆性,進而降低可靠性。在某些焊接應用中,過厚的金層也可能在焊點中產生過多的金-錫合金,造成「金脆」現象,使得焊點強度下降,容易斷裂。此外,在高速訊號傳輸應用中,雖然金的導電性極佳,但電鍍層的厚度均勻性和表面平整度對於阻抗匹配和訊號完整性至關重要,過厚的鍍層若控制不佳,也可能帶來訊號衰減的風險。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根據產品的具體應用需求(如插拔次數、環境嚴苛程度、訊號速度、預期壽命和成本預算),選擇一個「最佳」或「最適合」的鍍金厚度,而不是盲目追求「最厚」。

Q2: 鍍金層的鎳底層有什麼作用?可以省略嗎?

鍍金層底下的鎳底層扮演著極其關鍵的角色,可以說在大多數應用中,它是不可或缺的。通常情況下,鎳底層是不能隨意省略的。

鎳底層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幾點:

  1. 防止銅金互擴散: 大多數電路板或連接器的基材是銅,金和銅在一定溫度下會發生原子級的相互擴散。如果直接在銅上鍍金,銅原子會逐漸擴散到金層表面,形成氧化銅,這會導致接觸電阻升高、導電性下降,甚至影響焊接和邦定的可靠性。鎳層就是一道有效的擴散阻擋層,能阻止銅原子遷移到金層。
  2. 提高鍍層的硬度和耐磨性: 純金本身是一種比較軟的金屬,容易磨損。在金層下方鍍一層比金硬的鎳層,可以為金層提供機械支撐,顯著提高整個複合鍍層的硬度和耐磨性。這對於需要頻繁插拔的連接器尤為重要,能有效延長產品壽命。
  3. 改善附著力: 鎳層與底層銅材以及上層金層都具有良好的附著力,有助於確保整個鍍層系統的穩定性和牢固性。
  4. 提供腐蝕防護: 鎳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抗腐蝕能力,能為底層銅材提供額外的保護,尤其是在鍍金層存在微孔隙時,鎳層可以減緩基材被腐蝕的速度。

儘管存在一些特殊的應用,例如某些高頻微波電路為了降低訊號損耗,會考慮直接在銅上鍍薄金(閃金),但在這些極端情況下,通常也會採用特殊的鍍金工藝來盡量減少銅金互擴散的影響,且這類產品往往對壽命和環境穩定性有不同的考量。對於大多數標準電子產品而言,鎳底層是確保鍍金層性能和可靠性的必要組成部分。

Q3: 除了「u」,還有其他表示鍍金厚度的單位嗎?

是的,除了文章中提到的「微英吋 (µin)」和「微米 (µm)」這兩個最常見的單位外,有時候你可能會在不同的文件或地區看到其他表示鍍金厚度的單位,雖然它們可能不如微英吋和微米那樣在電子產業中普及,但了解一下也無妨。

一些不太常見但可能出現的單位包括:

  1. 毫米 (mm) 或公釐: 這是國際單位制中的長度單位,1 毫米等於 1000 微米。雖然鍍金層通常不會有毫米那麼厚,但在描述非常厚的金屬鍍層時,理論上也可以使用。不過對於幾u的鍍金層來說,用毫米來表示會出現很多小數點,非常不直觀。
  2. 英寸 (inch): 這是英制長度單位,1 英寸等於 1000 密耳 (mil),而 1 密耳等於 1000 微英吋。所以 1 英寸等於 1,000,000 微英吋。用英寸來表示鍍金厚度同樣很不方便,因為數字會非常小,通常只會用在討論整體結構厚度,而非鍍層。
  3. 密耳 (mil): 密耳是千分之一英寸,即 0.001 英寸。1 密耳等於 25.4 微米或 1000 微英吋。在某些傳統產業或較舊的文獻中,密耳也可能被用來表示鍍層厚度,但對於鍍金這種極薄的層,同樣不太常用。不過在PCB板厚、線寬線距的描述中,密耳是很常用的單位。

總體來說,在電子製造和連接器產業中,最主流且最精確表達鍍金厚度的單位依然是「微英吋 (µin)」和「微米 (µm)」。因此,當你看到「鍍金幾u」時,幾乎可以肯定它指的是微英吋。了解這些單位之間的換算關係,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溝通技術規格。

Q4: 鍍金層的顏色深淺會影響性能嗎?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觀察點!有時候我們會看到鍍金層有深有淺,甚至帶點黃色、玫瑰金或淺白金的感覺。理論上,純金的顏色是固定的金黃色,顏色深淺本身不會直接影響其物理化學性能。然而,顏色的差異往往是鍍層成分或製程狀態的間接反映,而這些因素確實會影響性能。

造成鍍金層顏色差異的原因有很多:

  1. 合金成分: 為了改善純金的硬度或耐磨性,電鍍時通常會加入微量的其他金屬,形成「硬金」。例如,添加鈷(Co)或鎳(Ni)的硬金層,其顏色可能會比純金(軟金)略深或帶一點點偏紅或偏白。這些合金成分確實會影響鍍層的機械性能,例如硬度、耐磨性和內應力。
  2. 鍍層厚度: 極薄的鍍金層,尤其是那種只有幾奈米厚的「閃金」(flash gold),可能會透出底層金屬(如鎳)的顏色,看起來會比較淡或偏白。當鍍層達到一定厚度時,金的本色才會完全顯現。但達到一定厚度後,再增加厚度對肉眼看到的顏色影響就不大了。
  3. 表面粗糙度或結晶結構: 如果鍍金層表面非常粗糙或結晶結構不均勻,光線的反射會不同,肉眼看起來也可能產生顏色上的差異。而表面粗糙度當然會影響接觸電阻和耐磨性。
  4. 雜質或污染: 電鍍過程中如果電鍍液受到污染,或者後處理不徹底,殘留在金層表面的雜質也可能導致顏色異常,這通常意味著鍍層品質有問題,進而影響性能。
  5. 底層金屬的影響: 有時,由於鍍金層太薄或孔隙率高,底層金屬的顏色會輕微「透」出來,讓金層看起來沒那麼純粹。

所以,如果你發現鍍金層的顏色有明顯異常,那可能是一個警訊,表示鍍層的成分、厚度、表面狀況或製程控制可能存在問題。此時,就應該進一步透過XRF、金相切片等專業檢測手段來確認鍍層的實際品質和性能是否符合要求。正常情況下,合格的鍍金層顏色應該是均勻且符合其成分應有的金黃色調。

Q5: 在PCB製造中,鍍金主要用在哪裡?

在PCB(印刷電路板)製造中,鍍金的應用非常普遍,主要集中在那些對可靠性、導電性、耐磨性和抗氧化有高要求的關鍵區域。它絕對不是「隨便鍍鍍」這麼簡單,而是承擔著重要的功能性角色。

以下是PCB製造中鍍金的幾個主要應用場景:

  1. 連接器指(金手指): 這是PCB上最常見的鍍金區域。例如,電腦記憶體條、顯示卡、擴展卡插入主機板插槽的那一排「金手指」,就是經過鍍金處理的。這些金手指需要頻繁插拔,金層提供了優異的耐磨性、穩定的接觸電阻和抗氧化能力,確保了訊號的可靠傳輸和產品的長壽命。通常這裡會採用較厚的硬金鍍層(如30u、50u),以應對高插拔次數。
  2. 邦定區域(Bonding Pads): 對於需要進行金線邦定(Wire Bonding)的晶片或裸晶(bare die)封裝,PCB上對應的邦定焊盤會鍍上一層純金(通常是軟金,厚度可能從微米級到數個微米)。軟金層柔軟且純度高,非常適合進行超聲波或熱壓邦定,能形成穩固可靠的連接。
  3. 化學鎳金(ENIG): 這是一種非常普遍的PCB表面處理工藝。在需要焊接或邦定的焊盤上,先化學沉鎳,再浸鍍一層薄金(通常是3u~6u左右的軟金)。這種表面處理具有極佳的平整度,非常適合細間距(Fine Pitch)元件的焊接,同時也提供了良好的抗氧化性,方便元件儲存。薄金層在焊接時會被焊料溶解,實際主要由鎳層提供焊錫性。
  4. 電解金(硬金或軟金): 除了ENIG這種化學金,PCB還可能在特定區域進行電解金處理。例如,一些需要高頻接觸或特殊訊號傳輸的觸點,可能會進行局部電鍍硬金。而一些特殊的金屬-金屬接觸點,也會採用電解軟金以確保最佳導電性。電解金通常比化學金厚,可以達到更高的「u」值。
  5. 按鍵觸點(Keypad Contacts): 在一些需要彈性按壓的按鍵模組中,PCB上的觸點會鍍金,以確保按鍵的良好導電接觸和長壽命。

可以看到,PCB上的鍍金應用非常多元,從單純的防氧化、提升焊錫性,到承受高強度摩擦、確保高速訊號,甚至作為關鍵的邦定介面,金層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在PCB設計和製造中,選擇正確的鍍金類型和厚度,是確保產品性能和可靠性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