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構會生鏽嗎?深度解析鋼結構鏽蝕的原因、預防與維護策略
你或許也曾經在路上、工地,甚至是家裡附近的鐵皮屋或鋼骨結構建築上,看到鋼材表面出現一片片橘紅色的斑點,心頭不禁一緊:「哎呀,這鋼構會生鏽嗎?會不會影響安全啊?」這可不是個小問題喔!事實上,這個疑問點出了鋼結構工程中最核心也最關鍵的一環——防蝕。快速且精確地回答您的疑問:是的,鋼構會生鏽。只要有氧氣、水份(甚至只是空氣中的濕氣)的存在,鋼材就一定會發生鏽蝕反應。但請別擔心!現代工程技術已經發展出許多行之有效的策略來預防和控制鏽蝕,確保鋼結構的耐用與安全。
身為一個在鋼結構領域打滾多年的專業人士,我經常碰到業主或民眾提出類似的擔憂。今天,我就來跟大家深入聊聊,這個看似簡單卻又充滿學問的「鋼構生鏽」議題。我們會從鏽蝕的原理講起,一路談到影響鏽蝕的種種因素、各種五花八門的防蝕策略,以及在日常維護保養上該怎麼做。相信讀完這篇文章,您會對鋼結構的「防鏽大作戰」有更全面、更專業的認識!
Table of Contents
鋼構為什麼會生鏽?深入理解鏽蝕的科學原理
首先,我們得搞清楚,這個讓鋼鐵「變臉」的鏽蝕反應,到底是什麼一回事?簡單來說,鋼鐵生鏽其實是一種化學反應,更精確地說,它是一種電化學腐蝕現象。當鋼材(主要成分是鐵)接觸到水和氧氣時,就會發生反應,生成我們所看到的紅色物質,也就是「鐵鏽」,它的化學式通常寫作 Fe₂O₃·nH₂O(氧化鐵水合物)。
這個過程可不是單純的「鐵碰到水就鏽」,它其實涉及到一個小小的「電池」作用:
- 陽極反應(Anodic Reaction):鋼材中的鐵原子失去電子,變成鐵離子 (Fe²⁺)。這就好像鐵在「犧牲」自己,變成離子溶入水中。
- 陰極反應(Cathodic Reaction):水中的氧氣與電子和水反應,形成氫氧根離子 (OH⁻)。電子是從陽極的鐵原子那裡來的。
- 電解質:水,尤其是含有鹽分或其他雜質的水,就是這個「電池」的電解質,它幫助電子和離子在不同的區域之間傳導。
- 最終產物:鐵離子和氫氧根離子進一步結合,最終形成水合氧化鐵,也就是我們肉眼可見的鐵鏽。
這整個過程聽起來很複雜,但核心概念就是:有水、有氧,再加上鋼鐵,鏽蝕就會發生。
鏽蝕對鋼結構的危害有哪些?
你可能會問,生鏽就生鏽啊,有什麼大不了的?喔不,這問題可大了!鏽蝕對鋼結構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絕對不能輕忽:
- 降低承載力與結構安全:鐵鏽的體積會比原來的鋼材大很多,而且質地疏鬆,幾乎沒有強度。當鋼材不斷鏽蝕,有效截面積就會減少,鋼材變薄,承載能力自然下降,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結構倒塌,這是最致命的危險。
- 影響美觀:紅褐色的鏽斑會讓原本堅實的鋼結構顯得斑駁陳舊,大大影響建築物的外觀品質。
- 產生應力集中:鏽蝕會使得鋼材表面變得凹凸不平,形成應力集中點,在負載下更容易發生疲勞破壞。
- 維護成本增加:一旦鏽蝕發生,後續的除鏽、重新塗裝等維護保養工作將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與金錢。如果不及早處理,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成本也會直線上升。
哪些因素會加速鋼構鏽蝕?不可忽視的環境殺手
雖然鋼材碰到水和氧氣就會鏽,但實際環境中的許多因素,卻會大大加速這個過程。了解這些「加速器」,我們才能更好地對症下藥,擬定防鏽策略:
- 濕度與水份:這是最直接的影響因子。潮濕的環境、雨水、凝結水、海水飛濺,任何與水份的長時間接觸都會加速鏽蝕。特別是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環境濕度普遍偏高,對鋼結構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
- 鹽分:鹽,尤其是氯化鈉(海鹽),是鏽蝕的超級催化劑!它能大幅增加水的導電性,讓電化學反應進行得更迅速。這也是為什麼沿海地區的鋼結構鏽蝕速度會比內陸地區快得多,我曾經看過海邊的鋼構,在短短幾年內就出現嚴重的鏽蝕,讓我印象深刻。
- 空氣污染物:工業區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溶於雨水後形成酸雨,會顯著加速鋼材的腐蝕。這些酸性物質會破壞鋼材表面的鈍化層,讓鏽蝕更容易發生。
- 溫度:一般來說,溫度升高會加速化學反應,鏽蝕也不例外。高溫高濕的環境是鏽蝕的溫床。
- 酸鹼值 (pH值):鋼材在pH值介於4到9之間最容易鏽蝕。酸性或強鹼性環境都可能加速腐蝕,但機制不同。
- 異質金屬接觸 (電偶腐蝕):當兩種不同電位的金屬(例如鋼鐵和銅)在潮濕環境中直接接觸時,電位較低的金屬會作為陽極,加速腐蝕。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電偶腐蝕」,在工程設計上需要特別留意,例如不鏽鋼螺絲鎖在碳鋼構件上,如果環境潮濕,碳鋼容易加速鏽蝕。
- 設計不良:結構設計上如果存在積水、不易乾燥的區域(如凹槽、夾縫),或是有難以清潔維護的死角,都可能成為鏽蝕的溫床。我常說,好的防鏽,從設計階段就開始了!
- 表面處理不當:在進行防鏽塗裝前,如果鋼材表面沒有徹底清潔、除鏽,或是有油污、水漬,都會嚴重影響塗料的附著力與防護效果,導致塗層失效,加速鏽蝕。
鋼構如何有效防鏽?多層次的防護策略是關鍵!
既然我們知道鋼構會生鏽,也了解了各種加速鏽蝕的因素,那麼,該怎麼做才能有效防鏽呢?答案是:多層次、系統性的防護策略!沒有單一的「萬靈丹」,通常需要結合多種方法來達到最佳的防護效果。
策略一:塗料保護 (Protective Coatings)
這是最常見也最廣泛使用的防鏽方法。透過在鋼材表面塗佈一層或多層防護塗料,將鋼材與外界的氧氣、水份隔絕開來。但這可不是隨便塗塗就好,學問可大了!
1. 塗料的種類與特性:
- 底漆 (Primer):通常含有防鏽顏料(如鋅粉、磷酸鋅),能對鋼材提供主動防鏽保護,同時提供與鋼材良好的附著力。常見的有環氧樹脂底漆、鋅粉底漆等。
- 中塗漆 (Intermediate Coat):增加塗層厚度,提高防護性能,並可能提供更好的耐候性或機械強度。
- 面漆 (Topcoat):作為最外層,主要功能是抵抗日曬雨淋、紫外線、化學腐蝕等環境侵蝕,並提供美觀的色彩。常用的有聚氨酯面漆、氟碳漆等,這些漆的耐候性都非常棒。
2. 塗裝前的表面處理:防鏽成敗的基石
我一定要強調,表面處理的好壞,幾乎決定了整個塗裝系統的成敗!再好的塗料,如果底層沒處理好,一樣會脫落、失效。常見的表面處理步驟包括:
- 除鏽:這是最關鍵的一步。常用的方法有:
- 噴砂處理 (Sand Blasting):利用高速噴射砂粒衝擊鋼材表面,徹底清除鏽蝕、舊漆和雜質,同時在表面形成粗糙度,增加塗料的附著力。這是目前公認效果最好的除鏽方式,我個人也最推薦。
- 動力工具除鏽:使用砂輪機、鋼絲刷等電動工具清除鏽蝕,適合局部除鏽。
- 手工除鏽:使用刮刀、鋼絲刷等手動工具,適合輕度鏽蝕或難以觸及的區域。
- 清潔:除鏽後必須清除表面殘留的灰塵、油脂和污垢。通常會用壓縮空氣吹淨,必要時可使用溶劑擦拭。
- 粗糙度檢查:確保表面達到塗料所需的粗糙度要求,這對於塗料的機械錨定非常重要。
3. 塗裝工藝與品質控制:
塗料的選擇和表面處理固然重要,但正確的塗裝工藝也功不可沒:
- 環境條件:塗裝時的溫度、濕度、風速等都必須符合塗料產品的要求,避免在下雨或濕度過高的環境下施工。
- 塗裝厚度:每一層塗料的厚度都必須達到設計標準,過薄會影響防護效果,過厚則可能導致龜裂。
- 塗裝間隔:不同層塗料之間需要適當的乾燥時間,確保層間附著力。
- 質量檢測:塗裝完成後,會使用測厚儀、附著力測試儀等工具進行檢測,確保塗裝品質。
策略二:熱浸鍍鋅 (Hot-Dip Galvanizing)
熱浸鍍鋅是另一種非常有效的防鏽方法,尤其是在惡劣環境下。它在鋼材表面形成一層緻密的鋅層,透過兩種機制提供保護:
- 屏障保護:鋅層本身就是一道物理屏障,將鋼材與腐蝕介質隔絕。
- 犧牲陽極保護 (Sacrificial Protection):這是熱浸鍍鋅最獨特也最厲害的地方!由於鋅的電位比鐵低,當鋅層破損時,周圍的鋅會優先腐蝕,犧牲自己來保護下方的鋼材不鏽蝕,直到鋅層完全消耗殆盡為止。這就像是給鋼材買了一份「保險」。
熱浸鍍鋅的優點:
- 優異的耐腐蝕性:特別是在潮濕、鹽霧環境下表現極佳。
- 長效保護:鋅層壽命長,一般可達數十年,減少後續維護成本。
- 全面覆蓋:鍍鋅液能滲透到鋼構件的每一個角落,包括內部、邊角,提供無死角的保護。
- 耐刮擦:鋅層與鋼材形成冶金結合,不易脫落。
熱浸鍍鋅的缺點:
- 尺寸限制:受到鍍鋅槽尺寸的限制,大型構件可能無法一次性鍍鋅。
- 高溫變形風險:鋼材在高溫鋅液中浸泡,可能會有熱變形風險,尤其對於薄板或複雜結構。
- 外觀不易上色:鍍鋅層表面光滑,如果需要上色,需要特殊的底漆處理。
策略三:不鏽鋼 (Stainless Steel)
這就厲害了!不鏽鋼本身就是一種合金,它含有高比例的鉻(至少10.5%),透過鉻與氧氣反應,在鋼材表面形成一層極薄、肉眼不可見但非常緻密的「鈍化膜」(主要成分是氧化鉻)。這層鈍化膜具有自我修復能力,能有效阻止鏽蝕發生。因此,不鏽鋼被譽為「不會生鏽的鋼」。
不鏽鋼的優點:
- 卓越的耐腐蝕性:在許多環境下幾乎不會生鏽,特別是高鉻或添加了鎳、鉬等合金元素的不鏽鋼(如316不鏽鋼),耐蝕性更佳。
- 美觀:表面光澤,無需額外塗裝,可直接用於建築裝飾。
- 維護成本低:由於極少生鏽,因此後續維護成本非常低。
不鏽鋼的缺點:
- 成本高昂:相較於碳鋼,不鏽鋼的材料成本高出數倍甚至十數倍,這也是它未能廣泛應用於所有鋼結構工程的主要原因。
- 加工困難:強度較高,加工成型相對困難。
- 仍有可能「生鏽」:儘管被稱為「不鏽鋼」,但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如高濃度氯離子、強酸),或表面受到物理損傷導致鈍化膜無法修復時,仍然可能發生局部腐蝕(點蝕或縫隙腐蝕)。所以我常說,沒有絕對不鏽的鋼,只有相對耐鏽的材料。
策略四:陰極防蝕 (Cathodic Protection)
陰極防蝕是一種利用電化學原理來保護金屬的技術,通常用於地下管線、碼頭設施、橋墩水下部分等長期處於潮濕或水中的鋼結構。其基本原理是將被保護的金屬結構變成電化學反應中的「陰極」,從而阻止腐蝕反應。
陰極防蝕的兩種主要方法:
- 犧牲陽極法:將電位更低的金屬(如鎂、鋅、鋁合金)與被保護的鋼結構連接。這些「犧牲陽極」會優先腐蝕,釋放出電子,流向鋼結構,使其成為陰極而受到保護。當犧牲陽極消耗殆盡時,需要定期更換。
- 外加電流法:透過外接直流電源,將電流強制導向被保護的鋼結構,使其維持在負電位,阻止腐蝕。這種方法需要有穩定的電源供應,並定期監測調整。
陰極防蝕的技術含量較高,需要專業的設計和監測。對於大型、關鍵性的水下鋼結構,它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長期防護方案。
策略五:良好的結構設計與細部處理
防鏽不僅是材料和塗料的事,好的結構設計本身就是一道防線!
- 避免積水區:設計時應避免產生凹槽、縫隙等容易積水、積灰塵的區域,確保雨水能順暢排出。
- 保持通風乾燥:確保結構有良好的通風,讓水份能快速蒸發,降低濕度。
- 減少異質金屬接觸:在設計上儘量避免兩種電位差異大的金屬直接接觸,若無法避免,應使用絕緣墊片或塗料進行隔離。
- 易於檢查與維護:設計時應考慮到未來檢查和維護的便利性,例如預留維修通道、檢查口,讓防鏽塗料的重新塗裝或陽極的更換更容易進行。
鋼構鏽蝕的檢查與維護保養:延長壽命的關鍵
即使做了再完善的防鏽措施,鋼結構的壽命也不是無限的。定期的檢查和適時的維護保養,是確保鋼結構長期安全運行的不二法門。這就像人要定期健康檢查一樣,才能及早發現問題,及早治療!
1. 定期目視檢查:
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我會建議業主或相關管理人員,至少每年進行一次全面的目視檢查,特別是在惡劣氣候事件(如颱風、地震)後更要仔細檢查。
- 檢查塗層狀況:是否有龜裂、起泡、剝落、褪色等現象?這些都是塗層失效的早期徵兆。
- 觀察鏽蝕點:是否有紅褐色鏽斑出現?特別是螺栓接合處、焊接縫、邊角、排水孔附近等易鏽蝕部位。
- 檢查積水情況:結構設計上是否有積水、不易乾燥的區域?
- 異質金屬接觸點:檢查這些接點是否有加速腐蝕的現象。
2. 鏽蝕程度評估:
如果發現鏽蝕,需要評估其嚴重程度。這通常可以根據鏽蝕的面積、深度以及是否已經影響到鋼材的有效截面來判斷。輕微的表面鏽蝕可能只需要簡單的清潔和補漆,但嚴重的鏽蝕可能就需要更徹底的除鏽、甚至更換構件。
通常會參考一些國際標準來評估鏽蝕等級,例如ISO 4628或SSPC視覺標準,這些標準提供了不同鏽蝕程度的圖片,幫助判斷。
3. 維護保養策略:
根據檢查結果和鏽蝕程度,採取不同的維護措施:
- 輕微鏽蝕或塗層損傷:
- 局部除鏽與補漆 (Spot Repair):針對小範圍的鏽蝕點或塗層破損處,進行局部清潔、除鏽(通常是動力工具或手工除鏽),然後重新塗佈底漆、中塗漆和面漆。
- 清潔與保養:定期清潔結構表面,去除灰塵、鳥糞、植物生長物等可能積聚水份或酸性物質的雜物。
- 中度鏽蝕或廣泛塗層失效:
- 全面除鏽與重新塗裝:如果大面積的塗層失效或出現中度鏽蝕,可能需要對整個區域進行全面的噴砂除鏽,然後重新塗佈完整的防鏽塗料系統。這是一項大工程,但卻是確保結構長期安全的必要投資。
- 嚴重鏽蝕或結構損傷:
- 專業評估與結構修復:如果鏽蝕已經嚴重到影響鋼材的有效截面或結構承載力,就必須請專業的結構技師進行評估,可能需要對受損構件進行加固、補焊、甚至更換。這時候,費用和複雜度都會大大增加。
我的經驗是,「預防勝於治療」這句話在鋼結構防鏽上再貼切不過了!初期的良好防護投資,加上定期的檢查和輕微的維護,能大幅延長鋼結構的壽命,省下未來龐大的修繕費用,也確保了居住和使用的安全。
我的觀點與建議:鋼構防鏽是個系統工程
總結來說,鋼構會不會生鏽?答案是肯定的,它一定會。但能不能有效防鏽?答案也是肯定的,而且方法很多。關鍵在於,我們必須將鋼構防鏽視為一個「系統工程」,從設計之初就納入考量,而不是等到鏽蝕發生才亡羊補牢。
我常跟我的客戶說:「防鏽就像蓋房子,地基沒打好,再漂亮的房子也住不久。鋼構的地基,就是它從設計、材料選擇、表面處理、塗裝施工到後續維護的每一個環節。」
我的建議是:
- 重視初期投入:不要為了省一時的錢,而選擇低成本但防護效果差的防鏽方案。好的防鏽系統可能初期成本較高,但從長期的維護成本和結構安全來看,絕對是划算的投資。
- 選擇合適的防護方案:根據鋼結構所處的環境(是室內、室外?沿海、內陸?工業區?),選擇最適合的防鏽塗料系統或鍍鋅方案。這需要專業判斷。
- 嚴格控制施工品質:再好的材料和設計,如果施工不確實,一切都白搭。務必確保表面處理到位,塗裝厚度符合規範,並在適當的環境下施工。
- 建立定期維護機制:這點非常重要!結構完工後,不是一勞永逸。應建立一套定期的檢查和維護計畫,及早發現問題並處理,防患於未然。
鋼構建築之所以能屹立不搖,撐起我們現代化的城市天際線,背後正是仰賴著一套嚴謹而完善的防鏽技術。了解它、重視它,我們才能讓這些鋼鐵巨人發揮它最大的價值與壽命。
常見相關問題與專業解答
Q1:鋼構生鏽了還能用嗎?我看到一些老建築生鏽也很久了,好像沒事?
A1:這要看生鏽的程度和位置。輕微的表面鏽蝕通常不會立即影響結構安全,但它是一個警訊,表示防護層可能已經失效。 如果不加以處理,鏽蝕會持續向內部發展,逐漸減少鋼材的有效截面積,進而影響其承載能力。您看到的那些「好像沒事」的老建築,很可能是其原始設計有較大的安全餘裕,或是鏽蝕還未達到關鍵程度,但這絕對不代表可以輕忽。
如果鏽蝕已經深入鋼材內部,導致鋼板變薄,或是關鍵受力構件(如樑、柱)出現大面積、深度的鏽蝕,那麼其承載能力肯定已經受到影響,存在潛在的安全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必須立即請專業的結構技師進行評估,判斷是否需要進行補強或更換構件。 延遲處理只會讓問題更嚴重,維修成本更高,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的災害。所以,看到生鏽,即使是輕微的,都應該啟動檢查和維護流程。
Q2:防鏽漆多久要重塗一次?有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表?
A2:防鏽漆的重塗週期沒有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固定時間表,它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 主要包括:
- 塗料系統的種類與品質: 高品質的重防腐塗料系統(例如環氧富鋅底漆+環氧中塗+氟碳面漆)壽命肯定比一般的油漆長很多。好的塗料系統設計壽命可能在15-25年甚至更久。
- 所處環境的腐蝕性: 在乾燥、清潔的室內環境,塗層壽命自然長;而在潮濕、高鹽度、高污染的沿海或工業區,塗層的損耗速度就會快得多,重塗週期可能大幅縮短到5-10年。
- 施工品質: 良好的表面處理和嚴格的塗裝工藝,能確保塗層的附著力和完整性,延長其使用壽命。反之,偷工減料或施工不當,塗層可能幾年內就失效。
- 日常維護與檢查: 定期的清潔和對局部破損的及時修補,可以有效延長整體塗層的壽命。
因此,建議應根據具體情況和塗料供應商的建議,制定一個客製化的維護計畫。 一般來說,對於室外鋼結構,普遍建議在塗層出現明顯老化、龜裂、粉化或小面積鏽蝕跡象時,就應該考慮進行維護性重塗,而不是等到大面積鏽蝕發生才行動。最重要的是定期檢查,依據檢查結果來決定重塗時機。
Q3:熱浸鍍鋅鋼材會生鏽嗎?不是說很耐用嗎?
A3:是的,熱浸鍍鋅鋼材也會生鏽,但它的抗鏽蝕能力遠遠優於未經處理的碳鋼。 熱浸鍍鋅的原理是利用鋅層來保護鋼材,主要透過屏障保護和犧牲陽極保護兩種機制。這使得鍍鋅鋼材在許多環境下能夠抵抗腐蝕數十年。
然而,鋅層並非永不磨損。 隨著時間的推移,鋅層會緩慢地被腐蝕,提供犧牲保護。一旦鋅層完全消耗殆盡,或者受到嚴重的機械損傷,導致鋼材直接暴露在環境中,那麼鋼材本身就會開始生鏽。此外,在某些極端環境下,例如強酸或強鹼、或是長期處於高濃度氯離子的環境中,鋅層本身的腐蝕速度也會加速。所以,雖然熱浸鍍鋅非常耐用,但仍建議定期檢查,特別是看有沒有大面積的刮傷或磨損導致鋼材露出。
Q4:不鏽鋼就一定不會生鏽嗎?感覺很多地方都用不鏽鋼,應該很安全吧?
A4:這個問題,我必須很明確地說:「不鏽鋼」並非「不鏽鐵」,它也會生鏽,只是在大多數環境下,它的耐腐蝕性遠遠優於普通碳鋼,因此我們稱其為「不鏽鋼」。 不鏽鋼之所以不鏽,是因為其合金成分中含有足夠的鉻,能在表面形成一層極薄、緻密且具有自我修復能力的「鈍化膜」(主要成分為氧化鉻)。這層膜隔絕了鋼材與外界腐蝕介質的接觸。
然而,在以下幾種情況下,不鏽鋼的鈍化膜可能會被破壞,導致它也「生鏽」:
- 氯離子環境: 高濃度氯離子(如海水、泳池水、工業鹽霧)是鈍化膜的頭號殺手,會導致不鏽鋼發生「點蝕」(Pitting Corrosion)或「縫隙腐蝕」(Crevice Corrosion),形成肉眼可見的鏽斑。304不鏽鋼對氯離子的抵抗力較差,而316不鏽鋼因含有鉬元素,耐氯離子腐蝕能力更強。
- 機械損傷: 表面刮傷或研磨處理不當,可能會破壞鈍化膜,如果環境不利於其修復,也可能導致局部生鏽。
- 異質金屬接觸: 如同碳鋼,不鏽鋼與電位差異大的金屬接觸,也可能發生電偶腐蝕,導致不鏽鋼或另一方加速腐蝕。
- 污染: 表面附著鐵屑、鐵粉等雜質,在潮濕環境下這些雜質會先鏽蝕,然後導致不鏽鋼表面也出現鏽跡。這在新建工程中常被誤認為不鏽鋼生鏽了,其實是外來的鐵污染。
所以,選擇不鏽鋼時,務必根據其所處的具體環境來選擇合適的牌號(例如沿海或化學環境應選用316或更高牌號的不鏽鋼),並注意其安裝和維護,才能真正發揮其「不鏽」的特性。
Q5:如何判斷鋼構鏽蝕的嚴重程度?我可以自己判斷嗎?
A5:初步的判斷可以自己進行目視檢查,但要精確判斷鏽蝕的嚴重程度,尤其是否影響到結構安全,通常需要專業人士來執行。
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初步判斷:
- 鏽蝕範圍與分佈: 是小面積點狀鏽蝕,還是大面積的片狀鏽蝕?是只在表面,還是已經深入鋼材內部?
- 鏽蝕深度: 輕微鏽蝕可能只是表面一層薄薄的紅鏽,用鋼絲刷或砂紙可以輕鬆刷掉,不影響鋼材實體。但如果鏽蝕已經形成凹坑,甚至肉眼可見鋼材變薄,這就比較嚴重了。
- 鏽蝕部位: 發生在非承重構件(如裝飾板)的鏽蝕,與發生在主要承重構件(如大樑、主柱)的鏽蝕,其影響程度是截然不同的。在焊接點、螺栓孔或邊角等應力集中區域的鏽蝕也需要特別關注。
- 鏽蝕伴隨現象: 鏽蝕是否伴隨塗層大面積剝落、鋼材表面變形、甚至出現裂紋等情況?這些都是嚴重的警訊。
專業的判斷則會更精確、更量化:
- 測量厚度: 使用超音波測厚儀來測量鏽蝕區域的鋼材實際厚度,與原始設計厚度進行比較,計算截面損失率。這是評估結構安全最關鍵的指標之一。
- 拍照記錄與圖面標註: 詳細記錄鏽蝕部位、範圍、照片,並在結構圖上標註,作為後續評估和維修的依據。
- 對比標準: 參考國際或國家標準(如ISO 4628、SSPC標準)中的鏽蝕等級,進行量化評估。
- 結構力學分析: 如果截面損失嚴重,結構技師會根據測量數據重新進行結構力學分析,評估剩餘承載力是否符合安全要求。
因此,如果您發現鋼構有較為嚴重的鏽蝕,或者對其安全有疑慮,強烈建議尋求專業的結構技師或腐蝕工程師進行現場勘查和評估,不要自行判斷,以免錯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