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全長幾公裡:深度探索越南國土的獨特魅力與地理奧秘

啊哈!有沒有過這樣一個瞬間,當您攤開世界地圖,或是準備規劃一趟越南深度之旅時,突然腦海中跳出一個問題:「欸,這個像字母『S』的國家,它全長到底有幾公裡啊?」這問題看似簡單,但背後可藏著不少關於越南這塊土地的獨特故事和地理奧秘呢!

來,別急,我馬上給您一個最直接、最精確的答案:從北到南,越南國土的直線距離大約是 1,650 公裡左右,但若以其蜿蜒的海岸線計算,那可就長達約 3,260 公裡了(還不包含島嶼喔!)。這兩個數字,是不是瞬間讓您對越南的「長」有了更具體的概念了呢?接下來,就讓我帶您一起深入探討這個迷人的國度,究竟為何會如此「修長」吧!

深入剖析:越南「長」的定義與多樣性

當我們談論一個國家的「長度」,其實可以有好多種不同的解讀方式。對越南而言,這種多樣性更是顯而易見,也正是它魅力的一部分。

北到南的陸地距離:穿越時空的旅程

想像一下,從最北邊的中國邊界,也就是河江省的 Đồng Văn 高原,一路向南,跨越千山萬水,最終抵達最南端金甌省的 Mũi Cà Mau 角。這條筆直的空中距離大約就是 1,650 公裡。但說真的,這只是地圖上的一條直線,實際的陸路旅行可要比這長得多、也複雜得多!

  • 地理坐標:

    • 最北端:約北緯 23°22′,位於河江省(Hà Giang)
    • 最南端:約北緯 8°34′,位於金甌省(Cà Mau)

    這超過 14 度的緯度跨度,就已經暗示了南北氣候和風土人情會有多大的差異了。

  • 實際體驗: 如果您曾嘗試從河內搭火車或巴士一路南下到胡志明市,您會發現這趟旅程絕不是一兩天就能搞定的。蜿蜒的山路、密集的城鎮、以及那如同巨龍身軀般扭動的國道,都讓實際行車距離遠超過直線測量。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說越南全長幾公裡時,除了冰冷的數字,更要考量實際的地理感受。

蜿蜒的海岸線:海洋的擁抱與饋贈

前面提到,越南的海岸線足足有 3,260 公裡長,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想想看,它幾乎比很多國家的陸地邊界還要長。這條漫長的海岸線,不僅僅是地理上的特徵,更是越南人民賴以生存、發展經濟,甚至抵禦外敵的重要屏障。

  • 經濟命脈: 豐富的漁業資源讓越南成為全球主要的漁產品出口國之一。沿海地區的港口,如海防、峴港、胡志明市等,是國際貿易的重要樞紐。這些港口連接了世界,也推動了越南經濟的騰飛。
  • 旅遊天堂: 從北部的下龍灣、中部的峴港、會安、芽莊,到南部的富國島,一連串令人驚嘆的海灘、奇岩怪石和熱帶島嶼,吸引著全球無數遊客。這條海岸線簡直就是大自然賜予越南最珍貴的禮物,為其帶來無盡的觀光財。
  • 戰略地位: 面向廣闊的南海(越南稱東海),這條海岸線也賦予了越南重要的地緣戰略意義。歷史上,越南曾多次利用其漫長的海岸線進行海上貿易與防禦,而現代,它在區域乃至全球海洋安全中都扮演著關鍵角色。

最窄處與最寬處:國土形狀的戲劇性

越南國土的「S」形狀,也意味著它的寬度是極不均勻的。在某些地方,它寬得像個擁抱,而在另一些地方,卻又窄得像一條纖細的腰帶。這種戲劇性的變化,也深深影響了越南的發展。

  • 最窄的地方: 位於中部廣平省(Quảng Bình)的動海市(Đồng Hới)附近,距離寮國邊界僅僅只有大約 50 公裡!是的,您沒聽錯,就這麼一點點寬。這裡幾乎就是一條狹長的走廊,連接了南北。想想看,從太平洋岸到寮國邊境,開車可能還不用一個小時,是不是很有趣?這個地理特點也解釋了為什麼越南中部地區會特別重視東西向的交通連接。
  • 最寬的地方: 則位於北部,橫跨越南與寮國、中國的邊界,最寬處可達約 600 公裡。這裡擁有複雜的山區地形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區也相對較寬廣,地勢平坦,是重要的農業區。

這種寬度上的巨大差異,使得越南的地理景觀、氣候分佈、甚至人口密度都呈現出豐富的多元性,也為我們理解這個國家提供了更多元的視角。

塑造越南「S」型國土的地理因素

越南之所以會擁有這般獨特的「S」形狀,並非偶然,而是數百萬年來地球板塊運動、河流沖積和氣候變遷共同作用的結果。這背後可是一部精彩的地球地理史詩!

板塊運動與長山山脈:國土的脊樑

越南國土的骨架,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西側那條綿延不絕的長山山脈(Dãy Trường Sơn)所塑造的。這條山脈是印支板塊與其他構造板塊長期擠壓碰撞的產物。它從北方的寮國與越南邊界一路延伸到南部,成為越南與寮國、部分柬埔寨的天然分界線,也像是越南這條巨龍的堅實脊樑。

  • 地質構造: 長山山脈的地勢崎嶇、山峰連綿,許多山脈海拔超過 1,500 公尺,最高峰 Ngoc Linh 更是接近 2,600 公尺。這些山脈阻擋了來自西方的季風,影響了越南中部的氣候模式。
  • 戰略意義: 歷史上,長山山脈不僅是自然屏障,更是越南抵抗外敵的重要基地,例如在越戰時期,著名的「胡志明小徑」就巧妙地利用了山脈的掩護,成為物資和兵力運輸的生命線。

湄公河三角洲與紅河三角洲:兩大生命之源

如果說長山山脈是越南的脊樑,那麼北部的紅河三角洲和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就是這個國家的兩顆璀璨明珠,也是最肥沃、人口最密集的地區。

  • 紅河三角洲(Red River Delta): 位於北部,由紅河及其支流沖積形成。這裡土地肥沃,是越南稻米生產的重鎮,也是河內等主要城市的所在地。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紅河三角洲一直是越南文明的搖籃,也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 湄公河三角洲(Mekong River Delta): 位於南部,是湄公河入海前分叉形成的大型沖積平原。這裡水網密佈,被譽為「越南的米倉」,盛產稻米、水果和水產。湄公河三角洲地勢極低,與海洋緊密相連,也面臨著海平面上升帶來的挑戰。

這兩大三角洲的形成和發展,共同形塑了越南的南北兩端,並在中間由長山山脈與狹窄的沿海平原連接起來,形成了獨特的「S」形。可以說,河流與山脈的相互作用,是描繪越南國土輪廓的關鍵筆觸。

越南長度對其社會、文化與經濟的深遠影響

越南這條「修長」的國土形狀,絕不僅僅是地圖上的一條線,它在歷史的長河中,深刻地影響了越南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化傳承,乃至於國家的發展軌跡。

氣候多樣性:從熱帶到亞熱帶的微妙轉變

由於北南跨度大,越南的氣候呈現出顯著的多樣性,這讓每一次的越南之旅都像是一場氣候體驗的探險。

  • 北部: 具有明顯的四季變化,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會較為濕冷,甚至在山區會出現霜凍,夏季則濕熱多雨。春天百花齊放,秋天涼爽宜人,各有風情。
  • 中部: 氣候過渡帶,受長山山脈的影響,東西部差異大。沿海地區夏季乾燥炎熱,偶爾會有颱風侵襲。冬季雖不似北部那般寒冷,但也有涼意。
  • 南部: 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常年溫暖如夏,只有乾季和雨季之分。這也是為什麼胡志明市總是那麼生機勃勃,花果豐盛。

這種氣候的多樣性,不僅影響了農業生產的作物種類(北部種植冬季作物,南部則全年可種水稻),也塑造了不同地區人民的生活習慣、建築風格,甚至是飲食偏好。

文化與方言的豐富性:南北差異的形成

地理上的分隔,自然而然地造就了文化上的獨特性。越南雖然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但北、中、南部的文化和方言差異卻非常明顯,這也是我個人覺得最有趣的地方!

以語言為例,雖然全國都使用越南語,但北部(河內)、中部(順化、峴港)和南部(胡志明市)的口音、詞彙和語法都有著顯著的不同。一個來自北方的河內人,可能需要花點時間才能完全理解南部口音的細微之處,反之亦然。這就像台灣的閩南語,北中南也有各自的腔調一樣,是不是很親切?

此外,飲食文化、節慶習俗、藝術形式,甚至是一些社會禮儀上,南北中也各有特色。北方的飲食清淡雅緻,中部的口味濃郁辛辣,南部的菜餚則融合了更多熱帶的甜酸風味。這些差異並非隔閡,反而是越南文化豐富多彩的生動證明。

經濟發展模式:沿海經濟與內陸挑戰

越南修長的國土,也使其經濟發展模式呈現出顯著的區域差異。

  • 沿海地區: 擁有天然港口優勢,是吸引外資、發展製造業和出口貿易的重心。例如,北部的河內與海防,南部的胡志明市與同奈省,都是經濟發展最為活躍的區域,形成了重要的經濟增長極。旅遊業也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
  • 內陸與山區: 則面臨著基礎設施薄弱、交通不便等挑戰,經濟發展相對緩慢。這些地區多以農業、林業或礦業為主,扶貧與發展平衡是政府面臨的重要課題。

這種發展的不均衡,使得越南在推動全國性經濟協調發展時,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和策略,確保各區域都能共享發展成果。

交通與基礎建設的挑戰

想想看,一個如此狹長的國家,要建立一套高效、便捷的交通網絡,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啊!這也是為什麼越南一直以來都在大力投資基礎建設。

  • 交通動脈: 越南最重要的交通動脈就是一號國道(National Route 1A),它幾乎貫穿了全國,是連接南北的主要陸路通道。除此之外,鐵路系統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提供了一種相對緩慢但富有風情的旅行方式。
  • 建設難度: 由於國土狹長、地形複雜(尤其是中部山脈與沿海地帶),修建高速公路、高鐵和機場的成本高昂,技術難度也大。例如,中部那段狹窄的地帶,如何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拓寬道路,一直是個考驗。

儘管如此,越南政府深知完善的基礎設施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石,因此近年來在基礎建設上的投入可謂不遺餘力,未來我們或許會看到更便捷的交通網絡串聯起這片土地。

歷史的足跡:越南長度與國家統一

越南的「長」不僅是地理現象,更是其歷史進程中不可磨滅的印記。這片土地上的分裂與統一,無不與其獨特的地理形狀息息相關。

從南北朝到統一的歷程

縱觀越南歷史,從古至今,北部與南部因地理隔閡而形成的文化差異,常常成為分裂勢力的溫床。例如,在黎朝之後的南北朝時期,北方的鄭氏和南方的阮氏,就以靈江(Sông Gianh)為界,長期對峙。中部那片狹窄的地帶,有時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近代,二戰後到越戰期間,北越與南越的分裂,更是這段「長」歷史的縮影。雖然意識形態是主要原因,但南北之間的地理、文化差異,也無疑加劇了分歧。最終,歷經浴血奮戰,越南才在 1975 年實現了全國統一,結束了長期的分裂。

地理屏障與文化融合

儘管地理上的「長」帶來過分裂,但也同時促進了獨特的文化融合。不同地區的人民在交流與互動中,逐漸形成了既有地域特色,又能認同共同民族身份的多元文化。

「越南的『S』形狀,不僅是地理的奇蹟,更是歷史的見證。每一次的分裂與統一,都讓這片土地上的文化更加豐富,也讓越南人民更加堅韌。」

這種不斷融合與演變的過程,使得越南文化既保有古老的傳統,又充滿了開放與創新的活力,這也是它如此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國土「長」所帶來的獨特優勢與挑戰

越南的「修長」身形,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既帶來了無數的優勢,也伴隨著不少獨特的挑戰。

優勢:

  • 豐富的生態多樣性: 跨越多個氣候帶和複雜地形,越南擁有令人驚嘆的生物多樣性。從北部的亞熱帶高山森林,到南部的熱帶雨林和紅樹林濕地,棲息著無數珍稀動植物。這對生態旅遊、生物研究和環境保護都具有極高價值。
  • 多樣的觀光資源: 上面已經提過了,長長的海岸線賦予了越南無數美麗的沙灘和海灣。再加上北部的高山梯田、中部的古都文化遺跡(如順化、會安)、南部的湄公河水鄉風情,使得越南的旅遊體驗極為豐富多元,無論您喜歡自然風光、歷史文化還是海島度假,都能找到心頭好。
  • 重要的地緣戰略位置: 越南位居東南亞的門戶,扼守南海關鍵航道,其長長的海岸線使其在區域甚至全球海權競爭中佔有重要地位。這也讓它在國際舞台上擁有了更多的發言權和影響力。

挑戰:

  • 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昂: 由於國土狹長,連接南北的交通、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需要跨越遙遠的距離和多變的地形,建設和維護成本都非常高。這對國家預算和工程技術都構成了不小的考驗。
  • 區域發展不均: 前面也提到了,沿海地區與內陸山區的發展存在明顯差異。如何平衡各區域的發展,縮小貧富差距,確保社會公平,是越南政府長期以來面臨的嚴峻挑戰。這也考驗著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政策制定智慧。
  • 國防與邊境管理: 漫長的陸地邊界(與中國、寮國、柬埔寨)和海岸線,使得邊境防禦和管理變得複雜。確保邊境安全、打擊走私和非法移民,是需要持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重要任務。

儘管挑戰重重,越南人民以其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勤勞智慧,不斷克服困難,讓這個「修長」的國家煥發出勃勃生機。這也是我一直很佩服越南的地方。

我的觀察與建議:如何理解越南的「長」

作為一個對東南亞文化和地理有著濃厚興趣的觀察者,我覺得理解越南的「長」,不僅僅是記住幾個數字,更重要的是去感受它帶來的影響,以及它如何塑造了這個國家的一切。

從旅人的角度看:規劃行程的考量

如果您想深度體驗越南,那麼這個「長度」就成為您規劃行程時最大的考量。我會建議您:

  1. 分區旅行: 不要妄想一次旅行就把北中南都玩透透!那樣只會變成走馬看花,身心俱疲。不如把行程分成北部(河內、下龍灣、沙壩)、中部(峴港、會安、順化)和南部(胡志明市、湄公河三角洲、富國島),每次選一個區域深度探索。
  2. 利用多種交通方式: 長距離移動可以考慮搭乘國內航班,省時省力。中短距離則可以嘗試臥鋪火車或巴士,不僅能欣賞沿途風光,還能感受當地人的生活節奏。在城市內,摩托車(尤其是計程摩托車 Grab Bike)和計程車(Grab Car)都是方便的選擇。
  3. 預留充足時間: 即使是搭飛機,從河內到胡志明市也需要約兩小時的飛行時間,加上機場往返市區和安檢等,半天時間就過去了。所以,行程上一定要預留足夠的移動時間,別讓趕路成為旅行的負擔。

親身走過,您會發現,即使同是越南,北部和南部的城市氛圍、人文風情、甚至是食物口味都截然不同,這正是「長度」帶來的魅力!

從投資者的角度看:區域市場的差異

對於有意到越南投資的朋友,這個「長度」同樣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越南並非一個單一均質的市場,而是由多個差異顯著的區域組成。

  • 勞動力分佈與成本: 南部地區(如胡志明市及其周邊省份)經濟發展較早,產業鏈相對完善,但勞動力成本也相對較高。北部地區(如河內、海防)近年來發展迅速,擁有較好的基礎設施和人才儲備。中部地區則可能在土地和勞動力成本上具有優勢,但基礎建設和供應鏈仍有待完善。
  • 消費者偏好: 南北部的消費者偏好、購買力、甚至對於品牌的接受度都有所不同。例如,南部的消費習慣可能更受西方文化影響,而北部則相對傳統。這要求投資者在制定市場策略時,必須進行細緻的區域化分析。
  • 物流與供應鏈: 國土狹長對物流成本和效率提出了挑戰。如何在不同區域之間建立高效的供應鏈網絡,減少運輸時間和成本,是企業必須克服的難題。沿海港口的選擇、內陸交通樞紐的佈局,都需仔細規劃。

所以說,來到越南,不能只把目光聚焦在某一個大城市,而是要從更宏觀的地理角度去理解這個充滿活力的市場,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機會。

從文化交流的角度看:理解地域特色

對於希望與越南人民進行文化交流的朋友們,深入理解這種地域差異,將會是您建立良好關係的關鍵。

  • 尊重當地習俗: 雖然都是越南人,但北方的禮儀可能偏向內斂含蓄,南方的表達則可能更加直接熱情。了解這些細微差異,能幫助您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
  • 欣賞多元文化: 不將某一個地區的文化視為「正宗」或「唯一」的越南文化。去品嚐北方的粉、中部的米線和南部的河粉,去聆聽不同口音的越南語,去感受不同地區人們的幽默感。這種開放的心態,會讓您的交流更加深入和有意義。

總之,越南全長幾公裡這個問題,引領我們進入了一場關於地理、歷史、文化與經濟的深度探索。這片「S」形的土地,承載著豐富多元的故事,等待著我們去細細品味、慢慢理解。

常見問題與深入解答

Q1: 越南最窄的地方在哪裡?多寬?

越南國土最窄的地方位於其中部,具體位置大約在廣平省(Quảng Bình)的動海市(Đồng Hới)附近。在這裡,越南的國土從海岸線向西延伸到寮國邊界,距離只有大約 50 公裡左右。

這個極度狹窄的地帶,使得越南中部地區成為一個地理上的「瓶頸」,對交通運輸和區域發展都帶來了獨特的影響。一方面,它使得東西向的貿易和人員流動相對便捷,因為從海岸到內陸腹地距離很短;另一方面,這種狹窄也限制了大型基礎設施的建設空間,並使得該地區在歷史上常常成為南北勢力爭奪的焦點,因為只要控制了這裡,就等於切斷了越南南北的聯繫。

Q2: 越南的海岸線有多長?為什麼這麼重要?

越南的海岸線長達約 3,260 公裡,而且這還不包含其擁有的數千個大小島嶼和群島的海岸線。這條漫長且彎曲的海岸線對越南來說,其重要性可謂是無可取代的。

首先,它賦予了越南豐富的海洋資源,包括廣闊的漁場、石油和天然氣儲藏。漁業是越南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沿海地區的漁民世代靠海為生。其次,眾多的深水港口,如海防、峴港、胡志明市等,是越南與世界各地進行貿易的重要門戶,促進了國際貿易和經濟發展。這些港口不僅連接了全球供應鏈,也吸引了大量外國投資,帶動了周邊地區的工業化進程。再者,美麗的沙灘和海灣使得沿海地區成為重要的旅遊目的地,如著名的下龍灣、芽莊、富國島,這些地方吸引了大量國內外遊客,為國家帶來可觀的旅遊收入。最後,從地緣政治角度看,越南的漫長海岸線使其在南海地區扮演著關鍵角色,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Q3: 越南的「S」形狀對其氣候有何影響?

越南獨特的「S」形狀和長度,使其氣候呈現出顯著的多樣性,這也是其地理上最引人入勝的特點之一。由於國土從北緯 23 度一直延伸到北緯 8 度,跨越了超過 14 個緯度,因此南北氣候差異非常大。

北部地區,特別是河內及其周邊,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有明顯的四季變化。冬季(約 12 月至 2 月)相對涼爽甚至濕冷,有時會低至 10 攝氏度左右,山區甚至可能出現霜凍;夏季(約 5 月至 9 月)則炎熱潮濕多雨。春季和秋季氣候宜人。而南部地區,以胡志明市為代表,則屬於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只有乾季(約 11 月至 4 月)和雨季(約 5 月至 10 月)之分,年溫差極小。中部地區則介於兩者之間,氣候具有過渡性,同時受長山山脈阻擋季風的影響,會出現「焚風」效應,夏季炎熱乾燥,而冬季則可能受到東北季風影響而降雨,甚至有颱風侵襲的風險。

這種氣候的多樣性直接影響了農業生產(北部可種植多種季節性作物,南部則全年可種水稻)、生活方式、建築風格,甚至是人們的飲食偏好,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Q4: 越南南北方的文化差異主要體現在哪裡?

越南雖然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但由於地理上的「長」和歷史上的南北分隔,其南北方在文化上形成了鮮明的差異,這也是它引人入勝的一面。這些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語言與口音: 這是最顯而易見的差異。雖然全國都說越南語,但北部(以河內為代表)、中部(以順化為代表)和南部(以胡志明市為代表)的口音、語調、語速甚至是一些詞彙都有很大的不同。北部口音通常被認為比較標準、清晰;南部口音則語速較快,聲調變化較為圓潤;中部口音則獨具特色,對外地人來說可能較難理解。這些差異就像台灣的國語、台語在不同縣市也有不同腔調一樣。

飲食習慣: 南北部的飲食風格差異很大。北部菜餚偏向清淡、精緻,著重食材的原味,常用魚露、檸檬汁等調味,例如著名的河粉(Phở)就是北部的代表。中部菜餚口味較重,偏愛辛辣和濃郁的香料,色彩也更鮮豔,如順化的牛肉米線(Bún bò Huế)。南部菜餚則融合了更多熱帶的甜酸風味,受到高棉和中國菜的影響,常使用椰奶、糖、羅勒等,味道豐富多變,如甜酸魚湯(Canh chua cá)。

性格與生活態度: 一般來說,北方人可能被認為較為傳統、含蓄,行事較為謹慎,注重禮節和群體意識。南方人則通常被認為比較開放、隨和、樂觀,生活節奏較快,商業氣息更濃,也更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當然,這只是一般性的刻板印象,實際個體差異很大。

傳統習俗與節慶: 儘管大部分傳統節日全國都會慶祝,但在一些具體的習俗、儀式細節上,南北方也可能存在差異。例如,婚喪嫁娶的儀式、祭祀祖先的方式等,都會帶有濃厚的地域特色。

這些文化差異共同構成了越南豐富多元的民族風情,使得這片土地充滿了探索不盡的魅力。

Q5: 越南的地理位置對其國際關係有何影響?

越南的地理位置,尤其是其狹長國土、漫長海岸線以及與多國接壤的特點,對其國際關係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使其在東南亞乃至全球地緣政治中都佔據著一個關鍵且複雜的位置。

地緣戰略的重要性: 越南位於中南半島東部,東臨南海(東海),扼守著重要的國際航道。這條航道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東亞與中東/歐洲之間貿易的生命線。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越南在維護地區安全、航行自由方面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也因此吸引了多個大國的關注。各方都希望在此區域擁有影響力,使得越南在外交上擁有一定的操作空間,但也可能使其捲入大國博弈。

與鄰國的關係: 越南與中國、寮國、柬埔寨三國接壤,這使得其與鄰國的關係始終是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與中國的關係尤其複雜,既有傳統的歷史文化淵源和經貿合作,也存在南海主權爭議和邊界劃分等敏感問題。與寮國和柬埔寨則保持著較為傳統和緊密的合作關係。這些陸地邊界上的互動,對邊境安全、貿易往來和區域穩定都至關重要。

對外貿易與投資: 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港口,為越南參與全球貿易提供了極大便利。作為一個高度依賴出口的經濟體,越南積極參與各類自由貿易協定(如 CPTPP、RCEP、EVFTA 等),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其地理位置使其成為連接東南亞與東北亞、乃至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環節,許多跨國企業選擇在越南設立生產基地,這也使其在全球經濟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

南海問題: 越南是南海主權爭議的主要當事國之一,其對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越南稱黃沙群島和長沙群島)擁有主權主張。這一問題是越南外交政策的核心議題之一,影響其與中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等國的關係,也使其積極尋求國際社會的支持,並與美國、日本、印度等域外國家加強合作,以平衡區域力量。

總體而言,越南的地理位置賦予了它獨特的優勢和挑戰,使其在國際舞台上必須採取靈活多邊的外交策略,既要維護國家主權和利益,又要努力融入國際社會,促進地區和平與繁榮。

越南全長幾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