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怎麼養?新手到老手都適用的寵物蜘蛛飼養指南

你是不是也曾被朋友問過:「欸,你說說看,蜘蛛怎麼養啊?」「那種很大隻、毛茸茸的蜘蛛,真的可以當寵物嗎?」嘿,如果你對這些問題感到好奇,甚至也曾動念想養一隻另類的「八腳萌友」,那我跟你說,你來對地方了!從我的經驗來看,飼養寵物蜘蛛,特別是捕鳥蛛(Tarantula),其實遠比很多人想像的要容易,也更令人著迷呢!

快速答案: 飼養蜘蛛的核心要素,其實就是為牠們提供一個安全、穩定且模擬原生環境的家。這主要包括一個合適尺寸與通風良好的飼養箱,鋪上適當厚度的底材,提供水源躲藏處,並穩定控制溫度和濕度。食物方面,牠們主要以昆蟲為食。只要掌握這些基本原則,你就能給你的蜘蛛一個舒適的生活空間囉!

引言:從好奇到專業,我的養蛛之路

還記得好幾年前,我剛接觸到寵物蜘蛛的時候,身邊的朋友都嚇壞了!「哇賽,養蜘蛛?你怎麼敢啊!」「牠們會咬人嗎?」「會不會到處亂跑啊?」面對這些疑問,我總是笑笑地說,你們想像中的蜘蛛跟實際上的寵物蜘蛛,可是差了十萬八千里呢!其實,這就跟我當初的好奇心一樣,一開始總覺得神秘又有點可怕,但深入了解後才發現,牠們是多麼獨特且低維護的寵物。

我個人覺得,飼養蜘蛛真是一段充滿探索和學習的旅程。牠們不像貓狗那樣需要互動,但牠們的行為模式、捕食方式,以及那令人驚嘆的蛻皮過程,都讓我深深著迷。很多時候,你只需要靜靜地觀察牠們,就能從中獲得一種說不出的樂趣。而且,跟養其他寵物相比,蜘蛛真的超級安靜,又不太佔空間,對於生活空間有限的朋友來說,真是一大福音。

為何選擇蜘蛛作為寵物?牠們的魅力與考量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要養蜘蛛呢?牠們又不能像狗狗一樣撒嬌,也不能像貓咪一樣呼嚕呼嚕。這當然囉!但蜘蛛自有牠們獨特的魅力,同時也有一些你必須考量的點。身為一個資深蜘蛛飼主,我來幫你分析一下:

寵物蜘蛛的優點:

  • 安靜無聲: 牠們不會叫、不會吵,連活動的聲音都微乎其微,非常適合住在公寓或不喜歡吵雜的你。
  • 不佔空間: 飼養箱的大小依品種而異,但普遍來說,就算大型的捕鳥蛛,一個標準的爬蟲箱也綽綽有餘,比養貓狗省空間多了。
  • 花費較低: 除了初期購買飼養箱和蜘蛛的費用,後續的食物和底材開銷都相對較少,可以說是非常經濟實惠的寵物。
  • 壽命長: 許多雌性捕鳥蛛的壽命可達10-30年,有些甚至更久,這代表你若細心照護,牠們可以陪伴你很久很久。
  • 觀賞性高: 不同種類的蜘蛛擁有截然不同的色彩、花紋和體態,牠們捕食、挖掘、蛻皮的過程都充滿了自然界的奧秘,非常值得細細觀賞。
  • 對過敏者友善: 對於對貓狗毛髮過敏的人來說,蜘蛛幾乎不會引起過敏反應,是個不錯的替代選擇。

飼養前的考量:

  • 缺乏互動性: 如果你期待寵物會跟你玩、跟你撒嬌,那蜘蛛可能就不適合你囉。牠們主要是觀賞型寵物。
  • 需要精確的環境控制: 溫濕度是關鍵!不同品種有不同的需求,這需要你花心思去研究和維持。
  • 可能引起他人恐懼: 蜘蛛畢竟還是很多人害怕的生物,如果你家裡有對蜘蛛恐懼的成員或常有訪客,可能要先溝通好。
  • 毒性考量: 雖然寵物捕鳥蛛的毒性普遍不高,通常類似蜜蜂叮咬,不會致命,但仍可能引起疼痛、紅腫。有些品種還會踢出刺激性毛髮,對皮膚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這點務必注意。

選擇你的第一隻「八腳萌友」:新手友善品種推薦

如果你決定要踏入蜘蛛飼養的世界,那麼選對第一隻蜘蛛就很重要了!我的建議是,從那些性情溫馴、適應力強、生長速度適中的品種開始,這樣比較不會有挫折感喔。以下列出幾個我常推薦給新手的品種:

新手入門捕鳥蛛推薦品種:

這些品種普遍性情穩定,對環境變化的容忍度較高,且外觀也很討喜:

  • 智利紅玫瑰 (Grammostola rosea / porteri): 毫無疑問的經典入門款!牠們性情溫馴,動作緩慢,對濕度的要求不高,非常耐餓,即使你偶爾忘了餵食也不太要緊。不過,牠們生長速度較慢,而且有時會有較長的「絕食期」,新手可能會比較擔心。
  • 巴西黑 (Grammostola pulchra): 如果說紅玫瑰是入門經典,巴西黑就是許多資深玩家心中的「夢幻入門款」。牠們全身烏黑發亮,性格超級溫和,幾乎不踢毛,也不會主動攻擊。缺點嘛,就是幼體價格相對較高,而且生長速度也偏慢。
  • 墨西哥紅膝頭 (Brachypelma hamorii) / 墨西哥紅腳 (Brachypelma smithi): 這兩種都以牠們鮮豔的色彩和溫馴的性情聞名,是外貌協會的首選!牠們活動緩慢,踢毛行為也相對較少。飼養難度低,是個很棒的選擇。
  • 哥斯大黎加斑馬腳 (Aphonopelma seemanni): 牠們的特徵是身上有美麗的白色斑紋,生長速度比上述幾種快一些。雖然有些個體會比較活潑,但整體來說也算是溫馴且耐受度高的品種,而且牠們特別喜歡挖洞,提供厚底材會讓牠們很有安全感。

我的個人經驗談: 在選擇第一隻蜘蛛時,除了品種特性,我也會建議新手盡量選擇幼體(juvenile)或亞成體(sub-adult)。雖然幼體比較脆弱,但從幼體開始養,你能完整體驗牠的成長與多次蛻皮,那種成就感真的無法言喻!而且,幼體通常價格較低,適合預算有限的朋友。至於公母,如果你希望牠陪伴你久一點,那雌性絕對是首選,因為雌性壽命遠遠長於雄性。

打造蜘蛛的「豪宅」:飼養箱與環境佈置

一個好的家是蜘蛛健康的基礎!所以,在接牠們回家之前,一定要先準備好牠的飼養箱。這就像為牠打造一個專屬的「豪宅」一樣,細節可不能馬虎!

飼養箱的選擇:

  • 材質: 最常見的是塑膠整理箱玻璃爬蟲箱壓克力箱
    • 塑膠整理箱: 經濟實惠,輕便。但需要自己鑽孔增加通風。適合新手入門。
    • 玻璃爬蟲箱: 美觀,透光性好,通風設計通常也更專業。但較重,價格也較高。
    • 壓克力箱: 輕巧,透光性佳,但容易刮傷,價格介於兩者之間。
  • 尺寸: 這就關係到你的蜘蛛是「底棲型」還是「樹棲型」了!
    • 底棲型蜘蛛(如大部分捕鳥蛛): 需要較大的底面積,高度則不需要太高。通常箱子的高度建議不要超過蜘蛛腿展的1.5倍,因為太高蜘蛛如果跌落容易受傷甚至死亡。幼蛛則需要很小的盒子,像藥罐、昆蟲盒等。
    • 樹棲型蜘蛛(如綠寶石樹棲蛛): 則需要較高的垂直空間,底面積可以相對小一些。
  • 通風: 無論哪種箱子,通風絕對是重中之重!足夠的通風可以防止飼養箱內部濕氣過高,減少黴菌和細菌滋生的機會。側向通風孔和頂部通風網都是非常好的設計。切記,千萬不要把蜘蛛放在完全密閉的空間裡!

底材的選擇與鋪設:

底材不僅能保持濕度,也是蜘蛛挖洞、隱蔽的地方,非常重要!

  • 種類: 最常用且推薦的是椰纖土(Coco Fiber),它保濕性好,不易發霉。泥炭土和無菌培養土也是不錯的選擇。絕對不要用會釋放有害物質或有化學殘留的土!
  • 厚度:
    • 底棲型蜘蛛: 牠們天生愛挖洞!所以底材要鋪得非常厚,通常建議是蜘蛛體高(不含腳)的1.5到2倍,甚至更厚,讓牠們有足夠的空間挖掘屬於自己的「地下豪宅」。
    • 樹棲型蜘蛛: 底材只需少量鋪設,主要用於維持濕度,厚度約2-5公分即可。
  • 清潔與更換: 定期檢查底材是否有異味、黴菌或蟎蟲。如果發現問題,應立即更換。我個人是建議至少每半年到一年徹底更換一次,或者視情況而定。

躲藏處:

蜘蛛需要一個安全、私密的空間來隱藏自己,尤其是在蛻皮期。務必提供一個!

  • 種類: 可以是半截椰殼樹皮陶盆、甚至是一小段PVC水管。重點是讓蜘蛛有地方可以鑽進去,感到安全。
  • 數量: 至少提供一個,如果飼養箱夠大,提供多個不同形狀的躲藏處也無妨。

水盆:

提供乾淨的水源對蜘蛛的健康至關重要,尤其是對於維持濕度和幫助蛻皮。

  • 尺寸: 選擇小而淺的水盆,例如瓶蓋、小碟子。這樣可以避免幼蛛或體弱的蜘蛛不小心溺水。
  • 防止溺水: 可以在水盆裡放幾顆小石頭或陶瓷珠,讓蜘蛛萬一不小心掉進去也能有支撐點爬出來。
  • 水質: 提供乾淨的飲用水,自來水靜置一天去除氯氣後即可使用,或使用過濾水。每天檢查水盆是否有水。

裝飾:

適當的裝飾可以美化飼養箱,也能提供蜘蛛更多的攀爬或探索空間。

  • 可添加人造植物枯木塑膠製的洞穴等。但要確保所有裝飾品都無毒、無尖銳邊緣,並且固定穩妥,避免倒塌壓傷蜘蛛。

我的小撇步: 在佈置飼養箱時,我習慣在箱子側邊或底部黏上一個溫度計和濕度計,這樣就能隨時監控環境參數,確保蜘蛛生活在最舒適的狀態。

「蛛」事大吉:餵食篇

餵食是養蜘蛛最有趣也最令人期待的環節之一!看著牠們捕食的瞬間,真的會讓人讚嘆大自然的奇妙。不過,餵食可不是亂餵一通就好,正確的食物種類和頻率,對蜘蛛的健康至關重要喔!

食物種類:

蜘蛛主要以活體昆蟲為食,這能激發牠們的捕食本能。

  • 主食推薦:
    • 蟋蟀: 最常見的食物,營養均衡,容易取得。但需要注意它們有時會攻擊蜘蛛,尤其是在蛻皮期。
    • 麵包蟲 (Mealworms): 經濟實惠,但外殼較硬,營養價值稍遜於蟋蟀。建議餵食前先將頭部壓扁,避免牠們鑽入蜘蛛體內。
    • 杜比亞蟑螂 (Dubia Roaches): 被許多飼主認為是最佳選擇!營養豐富,生命力強,不易死亡,也不會跳動或爬牆,比較好處理。
    • 大麥蟲 (Superworms): 比麵包蟲大,營養價值也不錯,外殼也比較硬,同樣建議壓頭再餵。
  • 輔助/偶爾餵食:
    • 蠶寶寶: 質地柔軟,營養豐富,適合幼蛛或剛蛻皮的蜘蛛。
    • 乳鼠 (Pinky Mice): 僅限大型成年蜘蛛偶爾餵食。乳鼠營養過剩,且體型大,消化困難,頻繁餵食會導致蜘蛛肥胖,甚至引起健康問題。除非有特殊需求,否則不建議經常餵食。
  • 絕對禁忌:
    • 野外捕捉的昆蟲!這些昆蟲可能攜帶農藥殘留、寄生蟲或疾病,對你的蜘蛛是致命的威脅。
    • 體型過大的食物:食物的體型最好不要超過蜘蛛腹部的大小,以免蜘蛛在捕食過程中受傷。

餵食頻率:

這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會根據蜘蛛的年齡、大小、種類和牠們的食慾來調整。一個重要的判斷依據就是看牠們的腹部大小

  • 幼蛛 (Spiderlings): 活力旺盛,生長快速,通常每2-3天餵食一次。
  • 亞成體 (Juvenile/Sub-adult): 生長速度趨緩,每週一次即可。
  • 成體 (Adult): 消化較慢,食慾也沒那麼頻繁,通常每1-2週餵食一次,甚至每月一次都可能。

判斷依據:

  • 腹部圓潤飽滿: 表示蜘蛛已經吃飽,不需要餵食。牠們可以很久不吃東西,千萬不要擔心而強行餵食。
  • 腹部扁平或縮小: 表示蜘蛛可能餓了,可以考慮餵食。
  • 蛻皮前絕食: 這是最常見的「不吃」原因,下面會詳細說明。

餵食方法:

使用長柄的餵食夾來夾取活體食物,輕輕地放入飼養箱內。觀察蜘蛛是否捕食。如果蜘蛛沒有立刻反應,可以將食物靠近牠的洞口或牠常待的地方。

重要提醒:

  • 餵食後立即移走未吃完或已死的食物殘骸!尤其是蟋蟀或蟑螂,如果牠們在箱內死去,很容易滋生細菌、黴菌,甚至引來蟎蟲,對蜘蛛健康非常不利。
  • 如果蜘蛛在蛻皮前絕食,請務必將所有活體食物移走!活體昆蟲可能會在蜘蛛蛻皮最脆弱的時候攻擊牠,導致蜘蛛死亡。

我的小觀察: 有些蜘蛛會比較「挑食」,或是對某些種類的昆蟲比較有反應。我會多方嘗試,找出我的蜘蛛最喜歡吃哪種,這樣餵食過程會更順利。

環境參數是關鍵:溫濕度的精準控制

溫濕度是蜘蛛飼養中最重要,也最容易出問題的環節!不同的蜘蛛種類對溫濕度的要求有很大的差異,所以了解你所養蜘蛛的原生環境是非常重要的。錯誤的溫濕度會讓蜘蛛生病,甚至影響牠們的蛻皮,嚴重時可能致命。

溫度控制:

  • 理想範圍: 大多數寵物捕鳥蛛適宜的環境溫度在攝氏22-28度(華氏72-82度)之間。這是一個比較廣泛的建議,具體還是要看品種。例如,來自乾燥地區的蜘蛛,可能更偏好25度左右;而雨林品種則需要相對高的溫度。
  • 加熱方式:
    • 加熱墊 (Heat Mat): 最常見的加熱方式。務必將加熱墊貼在飼養箱的側邊,而不是底部!蜘蛛會鑽入地下躲避高溫,如果加熱墊在底部,牠們會無處可逃,導致脫水甚至死亡。同時,必須搭配溫控器使用,精確控制溫度,避免過熱。
    • 室內加溫: 如果你家冬天夠冷,直接使用室內暖氣或電暖器來維持室溫,也是一個不錯且均勻的加熱方式。
    • 加熱燈: 不太建議。加熱燈會產生光線,蜘蛛是夜行性動物,光線會干擾牠們的作息。此外,加熱燈也容易使箱內濕度快速下降。
  • 監測: 飼養箱內一定要放置溫度計,隨時監測溫度,確保維持在適宜的範圍。
  • 避免直射陽光: 絕對不要把蜘蛛箱放在陽光直射的地方!溫室效應會讓箱內溫度飆升,瞬間殺死你的蜘蛛。

濕度控制:

濕度對於蜘蛛,尤其是捕鳥蛛的蛻皮過程至關重要!

  • 理想範圍: 這取決於蜘蛛的原生地。
    • 底棲型蜘蛛(如大部分捕鳥蛛): 來自雨林地區的品種(如紅毛、巴西黑)需要較高濕度,通常在60-80%之間。來自乾燥地區的品種(如紅玫瑰)則相對低,約50-60%就足夠。
    • 樹棲型蜘蛛: 通常也需要較高濕度,因為牠們生活在樹冠層,空氣濕度較高。
  • 維持方式:
    • 噴水: 使用噴霧瓶每天或每隔一天向飼養箱內部分底材噴水。注意不要直接噴灑在蜘蛛身上。噴水的頻率和量要根據實際濕度計的讀數和底材的乾燥速度來調整。
    • 大型水盆: 放置一個較大的水盆可以增加箱內的蒸發面積,有助於提高整體濕度。
    • 加濕器: 對於需要極高濕度或環境特別乾燥的區域,可以考慮在房間內使用加濕器。
  • 監測: 飼養箱內務必放置濕度計。精確監控濕度,是避免過濕或過乾的關鍵。
  • 過濕或過乾的風險:
    • 過濕: 會導致黴菌、細菌滋生,甚至引發蟎蟲問題,嚴重時可能導致蜘蛛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疾病。保持良好通風是避免過濕的關鍵。
    • 過乾: 最主要的問題是會導致蜘蛛蛻皮困難,輕則部分肢體殘缺,重則直接在蛻皮過程中卡殼死亡。這是我個人最不想發生的情況。

我的心得: 我會根據不同季節調整溫濕度策略。夏天可能只需要噴水和保持通風;冬天則需要加熱墊和更頻繁的噴水。觀察你的蜘蛛也很重要,如果牠一直待在水盆旁邊,可能是濕度不夠;如果牠一直爬在箱子頂端躲避底材,可能是底材太濕了。

蛻變的藝術:蜘蛛的蛻皮過程與照護

蛻皮(molting)是蜘蛛成長的必經之路,也是牠們最脆弱的時候!這就好比牠們脫下舊衣服,換上更大更亮麗的新衣服一樣。了解蛻皮的徵兆並給予適當的照護,是每個蜘蛛飼主的重要課題。

蛻皮徵兆:

在蛻皮前,蜘蛛會有一些明顯的行為和生理變化:

  • 食慾不振甚至絕食: 這是最常見的徵兆之一。蜘蛛在蛻皮前幾週甚至幾個月(尤其對於成體),會完全停止進食。
  • 行動遲緩,不愛活動: 牠們會變得非常懶散,很少移動,或只是緩慢地在箱內徘徊。
  • 腹部發黑或發亮: 對於捕鳥蛛來說,腹部末端的毛髮可能會脫落,露出下面發黑或發亮的皮膚。這是新外骨骼正在形成的表現。有些品種的腹部也會變得特別圓潤飽滿。
  • 在箱內結一層密網: 許多底棲型蜘蛛在蛻皮前會結一層厚厚的「蛻皮網」,然後躺平在上面。這是牠們為自己搭建的一個私人、安全的蛻皮空間。
  • 躺平或倒立: 當上述所有徵兆都出現,並且蜘蛛倒立或側躺在網上不動時,就表示牠即將開始蛻皮了!

蛻皮期注意事項:

當你發現蜘蛛有蛻皮徵兆時,以下幾點務必牢記在心:

  1. 保持高濕度!這是關鍵中的關鍵!適宜的濕度可以軟化舊的外骨骼,讓蜘蛛更容易脫離。如果濕度不足,蜘蛛很可能會卡在舊皮裡,導致殘疾甚至死亡。
  2. 絕對不要打擾蜘蛛!不要敲擊飼養箱,不要打開箱子觀看,更不要試圖觸碰牠。牠們在蛻皮過程中非常脆弱,任何干擾都可能讓牠們受到驚嚇或中斷蛻皮,導致嚴重後果。
  3. 移除所有活體食物!這一點我在餵食篇已經強調過。活體昆蟲(尤其是蟋蟀或蟑螂)可能會在蜘蛛蛻皮時,趁牠們最虛弱無力反擊的時候攻擊牠,導致重傷或死亡。
  4. 耐心等待: 蛻皮過程可能持續數小時到一天不等,蛻皮完成後,蜘蛛的新外骨骼是柔軟的,需要時間來硬化。這個過程通常需要數天到一週,甚至更久(對於大型蜘蛛)。在這段時間內,蜘蛛仍然非常脆弱,不要餵食,也不要打擾。
  5. 何時餵食: 等到蜘蛛的新外骨骼完全硬化後(你會看到牠的顏色變得更鮮豔,動作也恢復正常),通常是一週左右,再開始嘗試少量餵食。

我的心聲: 每當我的蜘蛛進入蛻皮期,我都會感到既興奮又緊張。興奮的是牠又長大了,緊張的是深怕哪個環節出錯。我常跟新手說:「養蜘蛛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尤其在牠們蛻皮的時候,真的要學會放手,讓牠們自己完成這個奇妙的生命過程。

蛻皮後的小彩蛋:

你會發現一個完整的舊皮留在飼養箱裡!這對我們飼主來說可是個寶貝!你可以小心翼翼地取出它,把它壓平,就可以保存下來,記錄蜘蛛的成長。而且,經驗豐富的飼主還可以透過觀察舊皮的生殖器部位,來判斷蜘蛛的性別喔!

小心翼翼的互動:關於寵物蜘蛛的把玩

很多新手在養蜘蛛前會問:「蜘蛛可以拿在手上玩嗎?」老實說,我普遍不建議頻繁把玩你的寵物蜘蛛,特別是對於新手來說。

是否建議把玩?

從蜘蛛的角度來看,牠們不需要人類的把玩來獲得「幸福感」。蜘蛛是高度警戒且依賴本能的生物,任何將牠們從飼養箱中取出的行為,對牠們來說都是一種巨大的壓力和潛在的危險

把玩的風險:

  • 對蜘蛛的風險:
    • 跌落受傷: 這是最常見且致命的風險。蜘蛛的外骨骼雖然堅硬,但如果從高處跌落,腹部可能會破裂,導致體液流失而死亡。這也是為什麼我前面強調底棲蜘蛛的飼養箱不宜過高。
    • 壓力: 離開牠熟悉的環境,暴露在開放空間,會讓蜘蛛感到極度焦慮和不安。
    • 內部器官損傷: 錯誤的抓握方式或過度擠壓可能導致其脆弱的內部器官受損。
  • 對飼主的風險:
    • 被咬: 雖然寵物捕鳥蛛的毒性普遍不高,多數情況下類似蜜蜂叮咬,會引起局部紅腫、疼痛、麻痺、發熱等症狀,但仍會非常不舒服。極少數人可能有較嚴重的過敏反應。
    • 踢毛 (Urticating Hairs): 許多捕鳥蛛(特別是新大陸品種,也就是美洲品種)在感到威脅時,會用後腿摩擦腹部,將帶有倒鉤的刺激性毛髮踢向威脅物。這些毛髮一旦接觸到皮膚,會引起劇烈瘙癢、紅疹;如果進入眼睛或呼吸道,則會引起更嚴重的過敏和不適,需要及時就醫。

安全把玩技巧(如果你非要嘗試):

如果你實在忍不住想讓蜘蛛爬上手,請務必遵循以下原則,將風險降到最低:

  • 選擇溫馴的品種: 僅限那些以性情溫和著稱的品種,例如智利紅玫瑰、巴西黑等。
  • 在低處進行: 把玩時,請讓蜘蛛在地面或矮桌上進行,即使不小心跌落,也能降低受傷的風險。
  • 動作輕柔緩慢: 永遠以蜘蛛的速度移動。用手掌或手臂作為牠的「墊腳石」,讓牠自願爬上來,而不是強行抓取。
  • 預判牠的移動: 留意蜘蛛的肢體語言,如果牠弓起前腿或表現出攻擊性,就不要再嘗試了。
  • 戴手套或保護措施: 雖然手套不能防咬,但至少可以減少皮膚直接接觸刺激性毛髮。事後務必徹底洗手。
  • 健康狀況: 確保蜘蛛處於完全健康的狀態,沒有蛻皮徵兆,也不是剛蛻皮。

我的個人觀點: 我個人很少把玩我的蜘蛛。我認為蜘蛛是觀賞性寵物,牠們的行為模式和美麗外觀,透過玻璃箱觀察就已經足夠令人滿足。靜靜地欣賞牠們在自己舒適的環境中生活,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樂趣,這也同時確保了牠們的安全與健康。畢竟,我們飼主的責任,就是提供牠們最好的照顧,而不是去滿足我們想「摸」牠們的慾望。

常見疾病與預防

雖然蜘蛛相較於其他寵物,罹患疾病的機率較低,但如果環境不當或照護疏忽,還是會出現一些健康問題。預防永遠勝於治療,了解常見問題並做好預防,是每個飼主的必修課!

常見的健康問題:

  • 脫水: 這是最常見的問題之一。當環境過於乾燥,或長時間沒有提供水源時,蜘蛛可能會脫水。徵兆包括步態不穩、腹部萎縮嚴重、精神萎靡。
  • 黴菌/細菌感染: 環境過於潮濕、通風不良、食物殘渣未及時清理,都容易導致黴菌或細菌滋生。這些病原體可能攻擊蜘蛛的呼吸道、皮膚或消化系統。徵兆可能包括身上出現異常斑點、行為異常、呼吸困難等。
  • 寄生蟲(蟎蟲): 蟎蟲是蜘蛛飼養者的噩夢之一。牠們通常會因為底材過濕、通風不良或引入帶有蟎蟲的底材/食物而出現。蟎蟲會吸食蜘蛛體液,造成蜘蛛虛弱,甚至死亡。你會看到飼養箱內出現許多微小的白色或紅色點狀物在移動。
  • 蛻皮困難/卡殼: 這通常是濕度不足導致的。蜘蛛無法順利脫離舊皮,部分肢體可能卡住,導致殘缺甚至死亡。這是飼養蜘蛛最令人心痛的時刻。
  • 壓迫傷/跌落傷: 飼養箱過小、裝飾物尖銳、或從高處跌落,都可能導致蜘蛛身體受損,特別是腹部破裂,那是致命的傷害。
  • 營養不良/肥胖: 食物種類單一或餵食頻率不當可能導致營養不良。而過度餵食,特別是餵食過多高脂肪的乳鼠,會導致蜘蛛肥胖,增加健康風險。

預防勝於治療:

事實上,大部分的蜘蛛疾病都是可以透過良好的飼養管理來避免的!

  • 精準的溫濕度控制: 確保飼養箱內的溫度和濕度始終符合你所養蜘蛛的需求。定期檢查溫濕度計的讀數。
  • 良好的通風: 這是避免黴菌和蟎蟲的關鍵。足夠的空氣流通可以帶走多餘濕氣。
  • 清潔的環境: 定期清理飼養箱,移除所有食物殘渣、糞便。若發現異味或黴菌,立即進行徹底清潔。
  • 提供乾淨水源: 每天檢查水盆,確保有新鮮乾淨的水。
  • 多樣化且衛生的食物: 從可靠的來源購買活體昆蟲,確保食物本身是健康的。
  • 避免不必要的把玩: 減少蜘蛛的壓力,降低因跌落或錯誤抓握導致的意外。
  • 適當的飼養箱佈置: 確保躲藏處足夠,底材厚度合適,沒有尖銳或不穩固的裝飾物。

我的建議: 如果你發現蜘蛛出現異常,例如持續不吃不喝、行動異常、腹部有奇怪的斑點,或是發現箱內有蟎蟲,請務必先從環境檢查起。通常,調整溫濕度、加強通風、徹底清潔並更換底材,就能解決大部分問題。如果情況持續惡化,有經驗的爬蟲獸醫可以提供專業協助,不過專精蜘蛛的獸醫並不多見,有時社群內的資深玩家也能給予很好的建議。

日常清潔與維護:保持蜘蛛的健康家園

就像我們自己的家一樣,蜘蛛的飼養箱也需要定期打掃和維護,這樣才能確保牠們生活在一個乾淨、健康的環境中。這也是飼養責任很重要的一環喔!

日常維護清單:

  • 每天:
    • 檢查水盆: 確保水盆裡有乾淨的水,如果乾了要立刻補充。
    • 移除食物殘渣: 如果有蜘蛛沒有吃完的食物(例如蟋蟀的頭、蟑螂的殘骸),或者昆蟲已經死亡,務必用長夾將其移除,避免滋生細菌、黴菌或引來蟎蟲。
    • 檢查溫濕度: 快速掃一眼溫度計和濕度計,確保數值都在正常範圍內。
  • 每週/每月(視情況):
    • 擦拭箱壁: 用濕紙巾或濕布輕輕擦拭飼養箱的內外壁,清除蜘蛛留下的糞便或污漬。注意不要使用含有化學成分的清潔劑。
    • 檢查有無異味或黴菌: 打開箱子聞聞看是否有發霉的氣味。仔細檢查底材表面是否有白色或綠色的黴點。如果發現,可能需要局部清除或徹底更換底材。
    • 重新濕潤底材: 如果發現底材過於乾燥,可以局部噴水來維持濕度。
  • 每季/每年(或視情況):
    • 徹底清潔與更換底材: 這是比較大工程的清潔。將蜘蛛小心地轉移到另一個臨時容器中(確保安全蓋好!)。然後將舊底材全部倒掉,清洗飼養箱和所有裝飾物。清洗後徹底晾乾,再鋪上新的底材,並重新佈置。
      • 何時需要徹底更換底材? 當底材發出異味、出現大面積黴菌、或被蜘蛛的糞便和食物殘渣嚴重污染時。即使沒有這些問題,我也建議至少一年更換一次,確保環境的潔淨。

我個人的做法: 我會準備一套專門用於清潔蜘蛛箱的工具,例如長夾、小刮刀、噴霧瓶、專用的小刷子,並且這些工具只用來處理蜘蛛相關的清潔,避免與其他物品交叉污染。清潔時,我會盡量穿著長袖衣物和手套,避免不必要的接觸。對於我來說,清潔不僅是維護環境,也是一個近距離觀察蜘蛛的好機會。

常見問題 Q&A

在蜘蛛飼養的過程中,新手總會遇到一些疑問。我在社群裡也常被問到這些,現在就來一一解答吧!

Q1:蜘蛛能活多久?

A1:蜘蛛的壽命差異非常大,主要取決於種類性別

普遍來說,雌性蜘蛛的壽命遠遠長於雄性。例如,大多數寵物捕鳥蛛的雌性可以活10到30年,有些來自乾燥地區的品種甚至可以活更久,例如墨西哥紅膝頭的雌性甚至有活到30年以上的紀錄!這意味著,如果你養了一隻雌性捕鳥蛛,它很可能會陪伴你度過漫長的歲月。

雄性蜘蛛在性成熟後,壽命通常就非常短暫了,一般只有2到5年。牠們的主要任務是完成繁殖,之後身體機能會迅速衰退。這也是為什麼我總是建議新手如果想養久一點,最好選擇雌性。

Q2:蜘蛛會認主人嗎?

A2:很抱歉要打破你的幻想,答案是不會

蜘蛛是高度本能驅動的生物,牠們的行為模式主要由環境刺激和生存需求決定,不具備複雜的情感、認知能力,也不會像貓狗那樣產生對主人的依戀。牠們不會認識你,也不會對你表現出親近或忠誠。牠們只會把你的手或靠近的物體視為潛在的威脅、獵物或障礙物。所以,你不需要期望牠們會給你什麼回應,牠們的美和魅力在於牠們獨特的生命型態和行為模式。

Q3:蜘蛛咬人會怎樣?

A3:大部分寵物捕鳥蛛的毒性對於人類來說,通常類似於蜜蜂叮咬,並不會致命。

被咬後,常見的症狀包括:

  • 局部紅腫疼痛麻痺感,可能伴隨灼熱感。
  • 少數人可能會出現輕微發燒肌肉痙攣噁心等全身性反應。
  • 極少數對蜘蛛毒液過敏的人,可能會出現較嚴重的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休克等,這時必須立即就醫。

雖然多數情況下只是不適,但仍應避免被咬。被咬後,應清洗傷口,冰敷減輕腫脹,並密切觀察症狀。如果症狀惡化或出現過敏反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

Q4:如何分辨蜘蛛的公母?

A4:分辨蜘蛛的公母(性別鑑定)在幼體階段是比較困難的,需要一定的經驗和專業知識。常見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 觀察蛻皮後的舊皮: 這是最準確的方法之一。在蜘蛛蛻皮後,你可以小心取出牠的舊皮,檢查腹部下方靠近生殖器的地方。雌性蜘蛛在該位置會有一個明顯的「精囊」(spermathecae),形狀像兩個小突起,用於儲存精子。雄性則沒有。這通常需要放大鏡甚至顯微鏡才能看清楚,且舊皮必須完整無損。
  • 觀察成熟雄性的脛節鉤 (Tibial Hooks) 和足墊 (Embolus): 當雄性蜘蛛性成熟後,牠們的前兩對步足的脛節上會長出鉤狀結構,稱為脛節鉤,用於交配時固定雌性。同時,牠們的觸肢末端會膨大形成足墊,內含生殖器(embolus)。這些特徵在未成熟的雄性身上是不存在的。
  • 觀察體型差異: 成熟的雌性蜘蛛通常體型會比成熟雄性大,腹部更圓潤。而成熟雄性則通常體型較瘦長,腿也更長,且顏色可能更鮮豔。然而,在未成熟階段,僅憑體型判斷並不準確。
  • 腹部斑點法(非科學,僅供參考): 有些飼主會嘗試觀察幼蛛腹部下方是否有特定的深色斑點,來判斷性別。這是一種經驗法則,但準確性不高,不建議作為主要判斷依據。

對新手來說,性別鑑定初期會比較困難。你可以請有經驗的飼主或透過網路社群的照片來尋求協助。最好的方法還是透過觀察蛻皮後的舊皮。

Q5:蜘蛛不吃東西怎麼辦?

A5:蜘蛛長時間不吃東西是非常常見的現象,通常不是什麼大問題!牠們天生就能耐飢餓,成年蜘蛛甚至可以數月不進食。所以,當你發現蜘蛛不吃東西時,請先冷靜,不要恐慌,也不要強行餵食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原因和應對方式:

  • 即將蛻皮: 這是最主要且最常見的原因。蜘蛛在蛻皮前,會進入一個絕食期。這時候你應該立即將箱內所有活體食物移走,並確保濕度充足。詳情請參閱前文的「蛻皮篇」。
  • 環境不適: 檢查飼養箱的溫濕度是否在正確的範圍內。如果溫度過低或過高,濕度不對,蜘蛛會感到壓力,進而影響食慾。
  • 壓力: 剛換了新環境、被移動、或被過度打擾,都可能讓蜘蛛感到壓力而拒絕進食。給牠一些時間適應。
  • 消化不良/吃太飽: 蜘蛛可能只是剛吃飽不久,還在消化,所以不需要再進食。檢查牠的腹部,如果飽滿就不用擔心。有時餵食的食物過大,消化時間也會拉長。
  • 季節性因素: 有些蜘蛛在特定季節(如冬季)可能會降低新陳代謝,減少進食。
  • 挑食: 有些蜘蛛可能對某些食物種類不感興趣,你可以嘗試更換不同種類的昆蟲。
  • 疾病(極少見): 如果排除了以上所有可能,且蜘蛛還伴隨其他異常行為(如異常的活動模式、肢體殘缺、精神萎靡),才需要考慮是否生病,並尋求專業建議。

我的經驗是,只要環境參數正確,蜘蛛的腹部是飽滿的,牠們不吃東西幾週甚至幾個月,通常都是很正常的。保持耐心和觀察就好!

總之,飼養蜘蛛是一段充滿學習與耐心的旅程。牠們的魅力在於獨特、安靜,以及那份來自遠古生物的神秘感。只要你用心照護,為牠們提供一個穩定且舒適的環境,你的「八腳萌友」一定能健康快樂地陪伴你很久很久!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所有對「蜘蛛怎麼養」感到好奇的你,開啟一段精彩的養蛛體驗!

蜘蛛怎麼養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