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蛋要加水嗎:掌握黃金比例,成就滑嫩蒸蛋的秘訣全攻略
Table of Contents
蒸蛋要加水嗎?快速解答:是的,絕對要加水!
你是不是也常在想,究竟蒸蛋要不要加水啊?小編的朋友小明前陣子就遇到了這個困擾。他興高采烈地做了蒸蛋,結果端出來的卻是粗糙又硬梆梆,甚至還有大大小小氣孔的「月球表面蒸蛋」,讓他好是沮喪!他跑來問我:「欸,蒸蛋要加水嗎?我聽說加水會稀釋掉蛋味耶?」我一聽就知道,他肯定沒搞懂蒸蛋的精髓。
在這裡,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是的,蒸蛋絕對要加水!而且,這「水」可不是隨便加加就好,它可是做出滑嫩如絲、入口即化蒸蛋的關鍵秘密呢!沒有水的稀釋和輔助,蛋液在受熱後會快速凝固,質地就會變得粗硬,還會因為內部空氣來不及排出而形成難看的蜂窩狀氣孔。想吃到古溜古溜的蒸蛋,加水是萬萬不能省略的步驟喔!
蒸蛋為何要加水?這是門大學問!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加了水,蛋就能變得那麼滑嫩呢?這背後其實有些簡單的科學原理喔。我們吃的蛋,主要成分就是蛋白質。當蛋白質遇到熱,它會開始「變性」,從液體變成固體。想像一下煎蛋,蛋液一下子就凝固了對不對?這是因為它直接受熱,蛋白質快速收縮。
蒸蛋也是一樣的道理,但我們希望它凝固得緩慢、溫和。這時候,水就扮演了超級重要的角色啦!
- 稀釋蛋白質濃度: 加入水後,蛋液中的蛋白質濃度會被稀釋。這樣一來,蛋白質在受熱時就不會那麼快速且劇烈地凝固收縮,而是能緩慢、溫和地交織成網狀結構,形成細緻的質地。這就好比棉花糖,如果純粹是糖,加熱會很硬,但加入空氣和水後,就變得柔軟了。
- 緩衝熱能傳導: 水有很好的熱容量,它能幫助緩衝熱量對蛋液的衝擊。當蛋液混合了水之後,熱量會先被水吸收,然後再慢慢地傳遞給蛋白質。這種溫和的加熱方式,能讓蛋液內部受熱均勻,避免局部過熱導致蛋白質過度凝固,形成粗糙或蜂窩狀的組織。
- 增加嫩滑口感: 說到底,我們加水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蒸蛋「嫩」!水份在蛋液中形成了更廣闊的空間,讓凝固後的蛋白質網絡間充滿了濕潤的水分子,這就是蒸蛋入口後那種「古溜」、「滑嫩」的來源。如果水份不足,蛋體就會變得乾硬,吃起來噎喉,失去蒸蛋的魅力。
所以說啦,蒸蛋加水可不是為了稀釋味道,而是為了讓它的質地更臻完美。我的經驗是,只要掌握好水的比例,蛋的香氣絕對不會跑掉,反而能襯托出蛋的鮮甜,口感更是大大提升呢!
水與蛋的黃金比例:滑嫩的關鍵秘密
那麼,蒸蛋要加多少水才是對的呢?這就像做糕點一樣,比例不對,風味口感就會差很多。坊間流傳著各式各樣的蒸蛋比例,但我個人的經驗和許多烹飪高手的共識是,蛋與水的黃金比例大約落在 1:1.5 到 1:2 之間。這個範圍,可以讓你做出絕大多數人喜歡的滑嫩口感。
讓我們來具體量化一下吧!通常一顆中等大小的雞蛋(約 50-60 克,不含殼),我會建議這樣搭配:
- 基礎滑嫩比例(1:1.5): 假設一顆蛋約 50 克,你就需要加入 75 毫升的水。這個比例做出來的蒸蛋,質地會比較扎實,但依然保有滑嫩感,適合喜歡有點口感的朋友。
- 極致滑嫩比例(1:1.8): 如果你追求的是那種一碰就顫、入口即化的布丁口感,那麼一顆蛋約 50 克,可以嘗試加入 90 毫升的水。這個比例做出來的蒸蛋會更水潤、更柔軟,是許多老饕的最愛。
- 超級古溜比例(1:2): 對於追求極限滑嫩感的朋友,一顆蛋約 50 克,可以大膽地加入 100 毫升的水。但這個比例需要更精準的蒸煮技巧,不然很容易變成「蛋花湯」喔!新手剛開始可能比較難掌握。
量化小撇步: 如果家裡沒有量杯,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用蛋殼來量。打好蛋之後,保留一半的蛋殼,裝滿水,大概裝 2.5 到 3 個蛋殼份量的水,就是一個不錯的比例囉!這是一個很實用的小技巧,尤其是在外出遊玩或不方便使用量具時,特別好用。
我個人經驗是,第一次嘗試時,可以先從 1:1.5 的比例開始,慢慢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口感。另外,如果你會在蒸蛋裡加入其他食材(像是蝦仁、蛤蜊、肉末等),這些食材本身也會釋放水分,所以在加水時可以稍微減少一點點,或將其他食材視為一部分的水分來源,這樣才能確保最終的口感不會太稀。
加什麼水最適合?冷水、溫水、高湯各有巧妙!
加水,看似簡單,但加什麼樣的水,也是有講究的喔!不同的水溫和液體種類,都會對蒸蛋的風味和質地產生細微的影響。我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1. 冷水:最安全、最穩定
這是最常見也最推薦的方式,特別是對於新手來說。使用冷水混合蛋液,可以讓蛋液受熱更均勻,蛋白質凝固得更緩慢,這樣做出來的蒸蛋表面會比較光滑,內部也比較不容易出現氣孔。
- 優點: 操作簡單,失敗率低,蒸蛋質地穩定。
- 缺點: 對於某些人來說,可能會覺得蛋味稍微淡一些,或者在冬天蛋液與水混合時,需要多一點時間攪拌均勻。
2. 溫水(約40-50°C):加速溶解、提升風味
有些資深的大廚會建議用溫水。溫水可以幫助蛋液中的蛋白質和脂肪更好地分散,讓蛋液與水混合得更均勻,同時也能稍微加速蛋液受熱。但要注意,水溫絕對不能太高,不然蛋液會立刻變成蛋花湯!
- 優點: 蛋液與水混合更快更均勻,能提升蛋的細緻度。有人認為溫水更能激發蛋的鮮味。
- 缺點: 溫度難以控制,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蛋液提前凝固,造成蒸蛋質地不佳。對新手來說,風險較高。我建議,如果你想嘗試溫水,務必用手觸摸,感覺溫暖但不燙手即可。
3. 高湯(雞高湯、柴魚高湯等):風味升級,層次豐富
如果你想讓蒸蛋的味道更上一層樓,用高湯代替水絕對是個聰明的選擇!無論是清甜的雞高湯,還是充滿海味的柴魚高湯,都能為蒸蛋增添豐富的層次感和鮮味,讓你的蒸蛋從家常菜搖身一變成為宴客料理。
- 優點: 味道濃郁,香氣撲鼻,極大提升蒸蛋的風味。
- 缺點: 準備高湯較費時,成本也較高。同時,高湯本身帶有鹹度,調味時需要注意減少鹽的用量,以免過鹹。
我的經驗談: 在家裡,我最常使用溫冷開水。一來方便,二來穩定。但如果家裡有熬煮的高湯,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拿來做蒸蛋。那種高湯的鮮甜與蛋香交織在一起的滋味,真的是簡單卻又銷魂,讓人一口接一口停不下來呢!如果想要味道更豐富,也可以加一點點的日式醬油,或是少許的米酒,都能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蒸蛋的完美步驟:從打蛋到出鍋,手把手教學!
了解了原理和比例,接下來就是實際操作啦!別看蒸蛋好像很簡單,裡頭的「眉眉角角」可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喔。我來一步步教你,保證你也能做出光滑細緻的完美蒸蛋!
步驟一:輕柔打蛋液,避免過度攪拌
- 準備材料: 雞蛋數顆、冷開水或高湯、鹽少許、以及你喜歡的配料(如蔥花、蝦仁等)。
- 打蛋: 將雞蛋打入一個大碗中。用筷子或打蛋器,以「劃圓」的方式輕輕攪拌,讓蛋黃和蛋白完全混合均勻即可。切記不要用力或快速攪打,這樣會產生過多氣泡,這是蒸蛋不光滑、有氣孔的元兇之一! 我們要的是綿密的蛋液,而不是像打發蛋白那樣的膨鬆感。
步驟二:精準水蛋融合,調味到位
- 加入「水」: 根據前面提到的黃金比例(蛋:水 = 1:1.5 到 1:2),量取適量的冷開水或高湯,慢慢倒入打好的蛋液中。
- 輕柔混合: 繼續用筷子或打蛋器,以同樣輕柔的方式,將水和蛋液攪拌均勻。攪拌時,盡量讓蛋液與水充分混合,但仍要避免產生太多氣泡。
- 調味: 加入少許鹽巴或一小匙日式醬油調味。我通常會先加一點點,蒸熟後再根據個人喜好淋上醬油。這樣比較不會失手。
步驟三:關鍵過濾,告別氣孔
- 過濾蛋液: 這是做出光滑蒸蛋的「秘密武器」!將混合好的蛋液,透過篩網(越細越好,麵粉篩、濾網都可以)過濾至少一次,最好是兩次。
- 去除雜質與氣泡: 過濾的目的是去除蛋液中未完全打散的蛋白、雜質,以及在攪拌過程中產生的細小氣泡。你會發現過濾後的蛋液會變得非常細緻滑順。
步驟四:掌握蒸煮技巧,火候是王道
- 選擇容器: 將過濾好的蛋液倒入你準備好的蒸碗中。容器最好選用底部較寬、深度適中的陶瓷碗或玻璃碗。
- 準備蒸鍋: 在蒸鍋中加入適量的水,大火燒開。水滾後轉中小火。請注意,蒸蛋絕對不能用大火!大火是造成蜂窩狀氣孔的罪魁禍首!
- 加蓋蒸煮: 將裝有蛋液的碗放入蒸鍋。非常重要的一步:在蒸碗上蓋一個盤子,或者用保鮮膜(要扎幾個小孔透氣)蓋住碗口。 這樣可以防止蒸鍋內的水蒸氣滴落在蛋液表面,形成水泡,也能讓受熱更均勻。
- 蒸煮時間: 轉為中小火後,開始計時。一般來說,蒸煮時間約為 8-12 分鐘,具體時間會根據蛋液的份量和容器的深度而異。如果蛋液較深,時間會長一點。
步驟五:判斷熟度,完美出鍋
- 觀察: 在蒸煮過程中,可以透過鍋蓋觀察蒸蛋的狀態。如果鍋蓋是不透明的,可以等到預設時間到了再開蓋檢查。
- 測試熟度: 用竹籤或牙籤輕輕插入蒸蛋中央,如果沒有液體流出,就代表熟了。也可以輕輕晃動碗,如果蛋體只有輕微晃動,中間沒有明顯液體晃動感,就表示大功告成啦!
- 出鍋: 小心翼翼地將蒸好的蛋取出。可以趁熱撒上蔥花、淋上醬油或香油,美味的滑嫩蒸蛋就完成囉!
我的小撇步是,如果你用電鍋蒸,外鍋加一杯水(約 180ml)。電鍋跳起來後,不要立刻開蓋,讓餘溫悶個 3-5 分鐘,這樣蒸蛋的熱氣會更均勻散布,吃起來會更嫩,也不容易有氣孔喔!
蒸蛋常見的疑難雜症與解決之道
做蒸蛋的路上,難免會遇到一些小挫折,但別擔心!我來幫你分析一下常見問題,並提供解決方案,讓你下次不再踩雷!
1. 表面不光滑,有氣孔或坑洞
-
原因分析:
- 攪拌蛋液時產生過多氣泡。
- 沒有過濾蛋液。
- 蒸煮時火太大。
- 蒸鍋內的水蒸氣滴落在蛋液表面。
-
解決之道:
- 輕柔攪拌: 打蛋液時速度放慢,不要打出大量泡沫。
- 務必過濾: 至少過濾一次,最好兩次,徹底去除氣泡和雜質。
- 中小火慢蒸: 這是鐵律!絕對不能用大火。
- 加蓋防滴水: 在蒸碗上蓋個盤子或包保鮮膜,避免水滴破壞表面。
2. 內部有蜂窩狀,質地粗糙
-
原因分析:
- 火候過大,蛋液受熱過快。
- 蒸煮時間過長,導致蛋白質過度凝固。
- 蛋液與水的比例不對,水加太少。
-
解決之道:
- 精準控火: 全程使用中小火。
- 精準控時: 根據份量調整蒸煮時間,切勿過長。
- 調整比例: 確保水與蛋的比例在 1:1.5 到 1:2 之間。
3. 蛋水分離,上面是蛋,下面是水
-
原因分析:
- 蛋液和水的混合不均勻。
- 使用的水溫度太高,導致蛋液部分凝固。
- 蒸煮時間過長或火候過大,將蛋液中的水分「擠壓」出來。
-
解決之道:
- 充分攪拌: 確保蛋液和水完全融合,沒有分離。
- 使用冷水或溫水: 避免使用熱水。
- 溫和蒸煮: 保持中小火,控制好時間。
4. 蒸不熟,中心還是液態
-
原因分析:
- 蒸煮時間不足。
- 火候太小。
- 蛋液份量太多,容器太深,熱氣無法充分滲透。
-
解決之道:
- 延長時間: 輕輕晃動或用竹籤測試,如果中心還流動,就再蒸 1-2 分鐘。
- 調整火候: 確保中小火的熱度足夠。
- 選擇合適容器: 避免使用過於深窄的碗。
這些都是我在廚房裡摸索多年的經驗,希望可以幫助大家少走彎路,每次都能做出完美的蒸蛋!
我的蒸蛋心得分享:這些眉角讓你更上一層樓!
蒸蛋不只是技巧,更是一門藝術。除了上述的標準步驟,我還有一些獨門的「眉角」,可以讓你的蒸蛋更上一層樓,吃起來不只滑嫩,還帶有個人風格!
1. 容器的選擇:材質與深度有影響
我發現,用陶瓷碗蒸出來的蛋,比用不鏽鋼碗或玻璃碗效果更好。陶瓷導熱比較緩慢均勻,可以讓蛋液溫和凝固,減少氣孔產生。碗的形狀也建議選擇底部較寬、深度不要太深的,這樣受熱面積大,蒸煮時間可以縮短,也更容易熟透。
2. 加料的時機與種類:風味多元的秘訣
蒸蛋除了原味,加入配料會讓它更美味!
- 液態配料: 如果要加醬油、香油等,我建議是在蒸好出鍋後再淋上。這樣可以避免醬油在蒸煮過程中沉澱到底部,影響整體顏色和鹹度分佈。
-
固態配料:
- 肉末、蝦仁: 這些需要煮熟的食材,可以在蛋液過濾後,輕輕地放入蛋液中。但要避免放太多,會影響蛋的凝固。
- 蛤蜊: 如果是加蛤蜊,可以先把蛤蜊稍微蒸到半開,把湯汁倒入蛋液中一起混合,蛤蜊肉等蛋液蒸到半熟時再放上去,這樣蛤蜊肉才不會縮得太小太老,鮮味也會融入蛋液。
- 蔥花: 蔥花最好是在蒸好出鍋後再撒上,保持鮮綠色澤和香氣。如果在蒸之前就加入,蔥花會變黃,影響賣相。
3. 電鍋與瓦斯爐蒸蛋的差異:選擇最適合你的方式
我個人覺得,電鍋是做蒸蛋的神器!操作簡單,溫度穩定,失敗率非常低。
- 電鍋: 外鍋加一杯水(約180ml),蓋上鍋蓋(在碗上蓋盤子,電鍋蓋不用留縫)。等電鍋跳起來後,不要急著開蓋,讓它繼續悶個 3-5 分鐘。這個「悶」的動作很重要,可以讓蒸蛋內部更均勻受熱,質地更細膩。
- 瓦斯爐: 如果是瓦斯爐,就比較需要技術。水滾後一定要轉中小火,鍋蓋要留一點小縫(或不要完全密合),讓多餘的蒸氣排出,防止溫度過高。全程都要注意火候,避免大滾。
無論用哪種方式,耐心和細心都是成功的關鍵。我做蒸蛋都是抱著一種實驗的精神,每次都會微調一點點,從中找到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完美配方!
蒸蛋要加水嗎?常見問題大哉問(FAQ)
你可能還有許多關於蒸蛋的疑問,沒關係,我把大家最常問的問題都整理出來,一次幫你解答清楚!
Q1: 為什麼我的蒸蛋會有蜂窩狀?
蜂窩狀的蒸蛋,通常是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
首先,火候太大是頭號戰犯!當蒸鍋裡的火太猛,蛋液受熱過快,蛋白質會瞬間快速凝固收縮,導致內部的水分變成水蒸氣,來不及排出就會形成氣孔。想像一下你把氣球灌滿水,用力一捏,水就會從縫隙噴出來,蜂窩狀就是蛋液被「捏」出來的結果。
其次,蛋液沒有充分過濾也是原因之一。如果蛋液中還有沒打散的蛋白顆粒,或者攪拌時產生了大量氣泡,這些都會在受熱時膨脹,形成不均勻的氣孔。
最後,加水比例不對也可能導致。如果水加太少,蛋液濃度過高,蛋白質凝固時就更容易形成粗糙的組織。所以啦,要避免蜂窩狀,記得小火慢蒸、仔細過濾、黃金比例,三者缺一不可喔!
Q2: 加水時要用冷水還是溫水?
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但大多數情況下,我會推薦你使用冷開水。原因很簡單,冷水最穩定、最安全,失敗率最低。它能讓蛋液在蒸煮過程中緩慢升溫,均勻凝固,做出光滑細緻的蒸蛋。
如果你是進階玩家,也可以嘗試用溫水,大約是 40-50°C,摸起來微溫不燙手的程度。溫水的好處是能讓蛋液和水更快、更均勻地融合,據說也能讓蒸蛋的質地更細膩。但使用溫水時要特別小心,溫度一旦過高,蛋液就會立刻變成蛋花,前功盡棄喔!對於新手來說,還是從冷水開始,熟練後再挑戰溫水會比較好。
Q3: 蒸蛋要蒸多久才好?
蒸蛋的時間真的沒有固定公式,它會受到幾個因素的影響:
- 蛋液的份量和深度: 蛋液越多、容器越深,蒸煮時間就越長。
- 容器的材質: 陶瓷碗導熱較慢,可能比玻璃碗或金屬碗需要更多時間。
- 火候大小: 小火肯定比中火慢,但成品會更細緻。
以一般家庭常用的中等大小飯碗(約 200-250ml 蛋液)來說,使用中小火,通常需要 8 到 12 分鐘。如果你是用電鍋,外鍋加一杯水(約 180ml),跳起來後再悶 3-5 分鐘,效果會很好。判斷熟度最可靠的方法是,用牙籤輕輕插入蒸蛋中央,如果沒有液體流出,表示熟了。如果還有點晃動,再蒸個 1-2 分鐘,再檢查一次就好。
Q4: 蒸蛋的黃金比例真的是1:1.5嗎?可以調整嗎?
「蛋:水 = 1:1.5」這個比例可以說是蒸蛋界的一個經典黃金比例,它能做出大部分人都能接受且覺得好吃的滑嫩口感。但,烹飪嘛,本來就是一件充滿個人風格的事情,所以當然可以調整!
如果你喜歡口感更扎實、蛋味更濃郁的蒸蛋,可以稍微減少水的比例,例如調整到 1:1.2 或 1:1.3。但如果水份過少,蒸蛋質地可能會偏硬,甚至容易有蜂窩。
相反地,如果你是「古溜古溜」口感的死忠粉絲,追求像布丁一樣滑嫩到不需要咀嚼的蒸蛋,那麼可以將水的比例提高到 1:1.8 甚至 1:2。但請注意,水份越多,蒸煮的技巧要求就越高,火候和時間都要更精準,不然很容易變成「蛋花湯」喔!我的建議是,從 1:1.5 或 1:1.8 開始嘗試,慢慢找到最符合自己喜好的完美比例。
Q5: 我可以用牛奶或豆漿代替水嗎?
當然可以!而且用牛奶或豆漿來做蒸蛋,會帶來非常獨特的風味和更醇厚的口感,這也是一種很棒的創新做法。很多人稱之為「牛奶蒸蛋」或「豆漿蒸蛋」。
- 牛奶蒸蛋: 使用牛奶代替水,做出來的蒸蛋會帶有淡淡的奶香味,口感更加滑順細緻,非常適合小朋友或喜歡奶製品的朋友。它會讓蒸蛋的顏色稍微偏白一點。
- 豆漿蒸蛋: 用無糖豆漿來做,蒸蛋會多一份豆香,口感同樣滑嫩,而且營養價值更高,對於不愛喝豆漿或想變換口味的人來說,是很不錯的選擇。如果你用的是有糖豆漿,調味時就要注意減少鹽的用量喔!
無論是牛奶還是豆漿,它們都可以像水一樣,稀釋蛋液中的蛋白質,幫助形成細膩的質地。比例上可以參考水蛋比例,大約是 1:1.5 到 1:2,你可以依據個人喜好來調整,試試看不同的風味組合,會很有趣!
Q6: 蒸蛋一定要過濾嗎?不過濾會怎樣?
蒸蛋「強烈建議」要過濾!如果不過濾,對蒸蛋的口感和外觀會有明顯的影響。
首先,蛋液中通常會有未完全打散的蛋白塊,這些蛋白塊在蒸熟後會變成比較粗糙的顆粒,讓蒸蛋吃起來不夠綿密滑順。想像一下,你做豆花卻吃到顆粒的感覺,是不是就不夠完美了?
其次,在攪拌蛋液的過程中,即便你已經很小心了,還是會產生一些細小的氣泡。這些氣泡如果沒有經過過濾去除,它們在蒸煮時會膨脹,最終在蒸蛋表面形成難看的小孔洞,就是我們前面說的「月球表面」。
所以說,過濾這個步驟,雖然多了一點點工序,但卻是決定蒸蛋能否「變身」成古溜滑嫩、表面光滑如鏡的關鍵。為了那一口細緻的口感和漂亮的賣相,我真心建議你不要省略這個步驟喔!
Q7: 蒸蛋可以加什麼配料?
蒸蛋的包容性很強,幾乎任何你喜歡的食材,都可以成為它的好夥伴,讓蒸蛋的風味更加豐富多元!以下是一些常見且廣受好評的配料:
-
海鮮類:
- 蝦仁: 新鮮蝦仁切丁或整隻放入,帶來 Q 彈口感和鮮甜海味。
- 蛤蜊: 將吐沙後的蛤蜊鋪在蛋液上一起蒸,蛤蜊的鮮汁會融入蛋液,味道更鮮美。
- 干貝: 小干貝或干貝絲,能極大提升蒸蛋的鮮味層次。
-
肉類:
- 肉末: 可以是豬肉末或雞肉末,事先用醬油、麻油醃製過,增加風味和口感。
- 香菇丁: 香菇的香氣與蛋液非常搭配,可以增加豐富的口感。
-
蔬菜類:
- 蔥花: 蒸好後撒上,提味增色。
- 玉米粒: 增加甜味和色彩,小朋友會很喜歡。
- 豌豆: 也是增加顏色和口感的好選擇。
-
其他:
- 日式醬油: 蒸好後淋上少許,增添鹹香風味。
- 麻油: 淋上一點點麻油,香氣四溢。
- 魚板、蟹肉棒: 增加日式風味和視覺豐富度。
我的建議是,如果是需要煮熟的固體配料(如肉末、蝦仁),可以在蛋液過濾後再輕輕放入。如果是蔬菜類,像蔥花這種,最好是蒸好後再撒上,可以保持它們的顏色和新鮮度。不過,配料也不要加太多,以免喧賓奪主,影響蒸蛋本身的滑嫩口感和蛋香喔!
總結:蒸蛋要加水嗎?答案是肯定的!
看到這裡,我想你心裡已經很清楚,蒸蛋要不要加水這個問題,答案是絕對肯定,而且是必須的!這可不是一道簡單的選擇題,而是成就一道美味蒸蛋的黃金法則。從蛋液與水的黃金比例,到溫和的蒸煮火候,每一個小細節都影響著最終的口感。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眉眉角角」,卻是讓你的蒸蛋從「粗硬有孔」變身「滑嫩如布丁」的關鍵。
所以啦,下次你在廚房準備蒸蛋時,請務必記得我這些分享。不要害怕加水,更別擔心會稀釋蛋味,只要你掌握好蛋與水的完美比例、細心過濾、控制好火候,你也能輕鬆做出那份讓人魂牽夢縈、入口即化的滑嫩蒸蛋。相信我,當你第一次嚐到自己做出來的完美蒸蛋時,那份成就感和美味,絕對會讓你覺得一切努力都值得!動手試試看吧,你一定會愛上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