茼蒿怎麼種才能又肥又嫩?家庭陽台輕鬆種植與照護全攻略

前陣子,我的一個朋友小陳,興沖沖地想在自家陽台種點菜,結果試了好幾種,不是長不大就是被蟲吃光光,搞得他有點灰心喪志。有一天他問我:「欸,有沒有那種超級好種,又不太需要費心的蔬菜啊?」我毫不猶豫地告訴他:「當然有啊!茼蒿絕對是你的首選!」真的,要說到茼蒿怎麼種,它可真是居家種菜的入門款,不僅栽培容易,收成也快,而且那個獨特的清香,無論是煮火鍋還是清炒,都是餐桌上的美味擔當!

那麼,到底茼蒿怎麼種才能長得好呢?簡單來說,茼蒿的種植核心就是把握好涼爽氣候、充足陽光、排水良好的土壤以及適度的水分與養分供應。它是一種對環境適應力很強的蔬菜,只要掌握幾個關鍵步驟,即使是園藝新手也能輕鬆種出滿滿一盆翠綠的茼蒿喔!

為什麼要自己種茼蒿?

你或許會問,菜市場買茼蒿多方便啊,為什麼要花時間自己種呢?哎呀,這其中的樂趣和好處可多了!

  • 新鮮度爆表: 想想看,從自己種的盆栽裡,隨時都能剪下最新鮮的茼蒿,那種從產地到餐桌零距離的體驗,是外面買不到的!剛摘下的茼蒿,葉片翠綠飽滿,水分充足,炒起來或煮湯,口感絕對不是冰櫃裡放幾天的能比的。
  • 安心無毒: 自己種的菜,肥料、農藥都能全程掌握,尤其現在大家都很注重食安問題,能確保餐桌上的蔬菜是無毒、有機的,那種安心感是無價的。我個人是偏好使用有機肥,避免任何化學殘留,這樣吃起來更放心,也更健康。
  • 成就感滿滿: 看著一顆顆小小的種子,經過你的照護,慢慢發芽,長出嫩葉,最後變成一大叢青翠的茼蒿,那種生命力從無到有、茁壯成長的過程,真的會讓人非常有成就感!特別是當家人稱讚你種的菜好吃時,心裡那股滿足感,嘿,簡直是無法言喻!
  • 美化居家: 綠油油的茼蒿盆栽,放在陽台或窗邊,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呢!它們不僅能點綴你的生活空間,還能讓你每天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有時候工作累了,看看這些充滿生機的植物,心情也會跟著好起來。

茼蒿的黃金種植期與品種選擇

想要種好茼蒿,首先得知道什麼時候是它最喜歡的季節,以及有哪些品種可以挑選。這可是成功的一半呢!

茼蒿的黃金種植期

茼蒿是一種典型的「喜涼」蔬菜。它最喜歡涼爽的氣候,不太耐熱,也不太耐寒。所以在台灣,最適合茼蒿種植的季節通常是:

  • 秋天: 大約在國曆9月到11月。這個時候氣溫開始下降,但還不到嚴冬,非常適合茼蒿發芽和生長,也是它生長速度最快、品質最好的時期。
  • 冬天: 國曆12月到隔年2月。雖然有些品種耐寒,但冬天低溫還是會讓生長速度變慢。不過只要不是長時間的極端低溫(例如寒流來襲,氣溫低於5°C),它還是能穩穩地生長。
  • 早春: 國曆2月底到3月。隨著氣溫逐漸回升,又還沒有進入夏季高溫,這也是一個不錯的播種時機。不過一旦氣溫持續升高,茼蒿就容易「抽苔」開花,葉片會變得粗硬,影響口感。

夏天就真的不建議種茼蒿了,因為高溫會讓它直接抽花苔,根本來不及長葉子給你吃,就算長出來的葉子也會又小又硬,口感很差,還特別容易有病蟲害問題,得不償失啊。

茼蒿的品種選擇

市面上常見的茼蒿品種主要分為兩種,雖然對新手來說差別不大,但了解一下還是很有意思的:

  1. 大葉茼蒿(板葉茼蒿): 葉片寬大、肥厚,葉緣鋸齒較淺,顏色通常比較淺綠。這種品種生長速度快,產量高,是市場上最常見的茼蒿。它的口感比較軟嫩,帶有比較清淡的茼蒿香氣。如果你是追求大豐收、喜歡葉菜吃起來軟糯一點的,選它準沒錯。
  2. 小葉茼蒿(細葉茼蒿): 葉片較小,呈羽狀深裂,葉緣鋸齒明顯,顏色通常比較深綠。小葉茼蒿的生長速度相對較慢,產量也略低於大葉品種,但它的香氣非常濃郁,口感也比較有嚼勁。很多講究風味的老饕,都會偏愛小葉茼蒿那股獨特的「茼蒿味」。如果你喜歡味道重一點的,想體驗那種獨特的茼蒿風味,小葉茼蒿會是你的好選擇。

我通常會兩種都試試看,因為它們的風味和口感各有千秋,家裡煮火鍋或清炒時,交替使用也很有趣呢!

從零開始:茼蒿的種植步驟詳解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步一步來學習,到底茼蒿怎麼種才能讓它從一粒小種子變成一盆綠油油的美味蔬菜吧!

準備工作:土壤與容器選擇

這一步是茼蒿栽培的基礎,打好基礎,後面才能事半功倍喔!

土壤:疏鬆、肥沃、排水佳的培養土

茼蒿對土壤的要求不高,但絕對不能忽略,因為土壤是植物生長的根本。它最喜歡的是:

  • 疏鬆透氣: 這是最重要的!土壤如果太過黏重,根系容易呼吸不暢,導致爛根。所以,一定要選擇疏鬆的土壤,讓根系能自在伸展。
  • 肥沃: 茼蒿生長速度快,對養分的需求也蠻大的。因此,富含有機質的肥沃土壤能提供它充足的養分。
  • 排水良好: 雖然茼蒿需要水分,但卻非常怕積水。積水會導致根部腐爛,甚至整株死亡。

我的建議配方: 我通常會用市售的「培養土」混合一些「蛭石」或「珍珠石」來增加排水性和透氣性,比例大約是培養土8份,蛭石或珍珠石2份。如果家裡有廚餘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也可以少量加入,比例大約是10:1,這樣能讓土壤更肥沃,為茼蒿提供充足的啟動養分。當然,市面上也有專為葉菜設計的培養土,直接用那種也行,簡單又方便!

容器:深度與排水孔是關鍵

種茼蒿的容器其實很彈性,花盆、保麗龍箱、廢棄的塑膠箱,甚至飲料瓶DIY的容器都可以,只要注意以下兩點:

  • 足夠的深度: 雖然茼蒿的根系不深,但至少也要有15-20公分的深度,這樣能確保根系有足夠的生長空間,也比較能保持土壤水分穩定。太淺的盆子水份蒸發快,容易造成植物缺水。
  • 良好的排水孔: 這點超級重要!無論用什麼容器,底部一定要有排水孔,而且要夠多夠大,確保多餘的水分能順利排出,避免積水爛根。如果用保麗龍箱,我會用鑽子或剪刀在底部多戳幾個洞。

育苗與播種:兩種方法任你選

茼蒿的種子比較小,可以選擇直接播種或育苗移栽。兩種方法我都試過,各有優缺點,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選擇。

方法一:直播(直接播種)

這是最省事的方法,特別適合懶人或大規模種植。但缺點是發芽率不確定,可能會有空缺。

  1. 整地: 將準備好的土壤裝入容器中,輕輕壓平,讓表面平整。
  2. 播種: 茼蒿種子不需要特別浸泡。你可以選擇撒播(把種子均勻撒在土表,比較適合大面積)或條播(在土表劃出淺溝,把種子排成一列)。對於家庭小面積種植,我通常會用點播撒播
    • 點播: 用手指或小棒子在土表戳出約0.5公分深的小洞,每個洞放2-3顆種子,洞與洞之間距離約5-10公分。這樣的好處是出苗後不需要太多間拔,方便管理。
    • 撒播: 將種子均勻撒在土表,種子之間稍微保持一點距離,不要過於密集。撒完後,輕輕覆蓋約0.5公分厚的薄土(或蛭石、培養土),再用噴霧器把水噴濕。切記,不要覆土太厚,否則種子很難發芽喔!
  3. 澆水: 播種後,用細霧狀的噴水壺把土壤表面噴濕,保持濕潤。剛播種時水流太強會把種子沖走。
  4. 等待發芽: 一般來說,在溫度適宜(約15-20°C)的情況下,茼蒿種子大概3-7天就能陸續發芽了。這段時間要保持土壤濕潤,但不能積水。

方法二:育苗移栽

這種方法稍微費事一點,但可以提高發芽率和幼苗的存活率,讓你的茼蒿種植更有保障。

  1. 育苗: 準備育苗盤或小盆,放入育苗專用土。將茼蒿種子均勻撒在土表,覆蓋薄土,用噴霧器澆濕。放置在溫暖、光線充足的地方,保持土壤濕潤。
  2. 間苗: 當幼苗長出2-3片真葉時,如果苗太密集,就要進行間苗,拔掉弱小、生長不良的幼苗,讓強壯的幼苗有足夠的生長空間。間苗時要輕輕的,避免傷到留下的小苗。
  3. 移栽: 當幼苗長到約5-8公分高,大約有4-5片真葉時,就可以準備移栽到大的種植容器中了。
    • 在主容器中挖好小洞,間距約10-15公分(視品種大小而定,大葉茼蒿間距可以大一點)。
    • 小心地將育苗盤中的幼苗連同根部的土一起取出,不要傷到根系。
    • 將幼苗放入挖好的洞中,輕輕覆土壓實。
    • 移栽後馬上澆透水,幫助幼苗適應新環境,這也叫做「定根水」。

我個人比較喜歡直播,因為茼蒿生長快,直播雖然初期管理會需要間苗,但整體來說還是比較省工。不過如果你想確保每一顆種子都物盡其用,育苗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光照:陽光的魔力

茼蒿是一種非常喜歡陽光的植物,充足的光照是它健康成長、葉片肥厚、香氣濃郁的關鍵。

  • 光照需求: 每天至少需要4-6小時的直接陽光,半日照到全日照的環境最理想。如果光照不足,茼蒿會徒長,就是莖部會拉長,葉片變小變薄,顏色變淡,而且香氣會大打折扣,吃起來就沒那麼美味了。
  • 擺放位置: 盡量將種植茼蒿的盆栽放在陽台、窗邊或庭院中陽光最充足的位置。冬天陽光較弱,可以考慮將盆栽移到光線更好的地方。

雖然它喜歡陽光,但要留意,如果是夏季的烈日,有時還是需要適當遮陰,避免葉片曬傷。不過,由於我們前面說了,夏季本來就不是茼蒿種植的合適季節,所以一般情況下不太需要擔心這個問題啦。

水分管理:濕潤但不積水

水分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但對茼蒿來說,給水「適量」比「多」更重要!

  • 保持土壤濕潤: 茼蒿喜歡濕潤的土壤環境,但不是潮濕或積水。土壤乾燥會導致葉片枯黃、生長停滯。所以,當你看到土壤表面乾燥時,就該澆水了。
  • 澆水時機: 觀察土壤是判斷澆水時機的最佳方法。你可以用手指插入土壤約1-2公分,感覺到乾燥了,就可以澆水。或者觀察盆栽的重量,變輕了就代表水份不足。
  • 澆水方法: 澆水要一次澆透,直到盆底有水流出。但切記不要讓盆底積水。如果托盤裡有水,一定要倒掉。建議在早上或傍晚澆水,避免在中午烈日下澆水,以免水分蒸發過快或對植物造成熱衝擊。
  • 冬天與夏天: 冬天氣溫低,水分蒸發慢,澆水頻率可以降低。夏天(雖然不建議種),如果非要種,則需要增加澆水頻率,保持土壤濕潤。

我的經驗是,剛播種或幼苗期,用噴霧器澆水比較溫和,避免沖散種子或小苗。等到長大一點,就可以直接用蓮蓬頭水壺澆灌,確保水份能滲透到根部。

肥料施用:適時適量是關鍵

茼蒿生長速度快,所以對養分的需求量也比較大。適時適量的施肥,能讓它長得又快又好,葉片肥厚,香氣濃郁。

  • 基肥: 在播種或移栽前,可以在土壤中混入適量的有機基肥,例如腐熟的堆肥、雞糞肥或市售的有機粒肥。基肥的目的是為植物提供基礎養分,讓它在生長初期就有充足的能量。這些緩釋的肥料能慢慢釋放養分,為植物提供長期的滋養。
  • 追肥: 當茼蒿幼苗長出3-4片真葉後,就可以開始進行追肥了。追肥的目的是補充生長過程中消耗的養分,促進葉片生長。
    • 肥料選擇: 建議選擇氮肥含量較高的肥料,因為氮肥主要促進葉片生長。可以選擇液體有機肥(例如:稀釋後的廚餘酵素、液態海藻肥),或者將有機粒肥撒在盆邊,再覆蓋薄土並澆水。
    • 追肥頻率: 通常每7-10天追肥一次。但也要根據植物的生長狀況來調整。如果葉片顏色變淺、生長停滯,可能就是缺肥了,需要及時補充。
    • 施肥量: 薄肥勤施是原則!寧願少一點,也不要一次施太多,過多的肥料會導致「肥傷」,反而對植物有害。特別是液肥,一定要按照產品說明書稀釋後再使用。

我個人偏愛使用液態有機肥,因為它吸收快,效果明顯,而且施用起來也比較方便。不過,無論用什麼肥料,記得施肥後都要澆水,幫助養分溶解並滲透到土壤中。

病蟲害防治:預防勝於治療

雖然茼蒿相對比較好種,但還是會遇到一些惱人的病蟲害。不過別擔心,只要我們做好預防,並採取有機的防治方法,就能讓你的茼蒿植株健康成長,吃到安心的蔬菜!

常見病蟲害:

  • 蚜蟲: 這是最常見的害蟲之一,小小的綠色或黑色蟲子,通常聚集在葉片背面或嫩芽上,吸食植物汁液,導致葉片捲曲、變形。它們繁殖速度超快,一眼沒注意就一大片了!
  • 蝸牛/蛞蝓: 特別在潮濕的環境下,這些軟體動物會爬到葉片上啃食,留下黏液和不規則的洞。早上起來看到葉片被啃得稀巴爛,簡直會心痛啊!
  • 白粉病: 在通風不良或濕度過高的環境下容易發生。葉片表面會出現白色粉末狀的霉層,影響光合作用,導致葉片枯黃。

有機防治方法:

預防勝於治療!良好的環境管理是防止病蟲害的基礎。

  1. 環境管理:
    • 適當間距: 播種或移栽時,給予植物足夠的間距,確保通風良好,可以減少病害發生的機會。密不透風的環境最容易滋生病菌。
    • 清潔田園: 定期清除盆栽中的雜草和枯葉,這些都是害蟲和病菌的藏身之處。保持盆栽周圍的環境乾淨整潔。
    • 避免夜間澆水: 晚上澆水會讓土壤和葉片長時間保持濕潤,增加病菌滋生的風險。盡量在白天澆水,讓葉片有足夠的時間乾燥。
  2. 物理防治:
    • 手動抓除: 如果看到少量的蚜蟲或蝸牛,可以用手直接抓除。我通常會戴上手套,然後把它們丟到裝有肥皂水的瓶子裡。這方法雖然原始,但效果直接有效!
    • 水柱沖洗: 對付少量蚜蟲,可以用強力水柱沖洗葉片,將蚜蟲沖掉。但要小心,不要沖壞了植物。
    • 設置障礙: 對付蝸牛,可以在盆栽周圍撒一圈蛋殼碎,它們不喜歡銳利的表面,有一定阻擋作用。
  3. 生物防治/天然農藥:
    • 肥皂水: 針對蚜蟲等軟體害蟲,可以用稀釋後的肥皂水(約1:200比例)噴灑葉片正反面。肥皂水可以堵塞害蟲的呼吸孔,導致它們窒息。注意,要選用不含香精、漂白劑的天然肥皂。噴灑後大約半小時到一小時後,可以用清水沖洗葉片,避免肥皂殘留。
    • 苦楝油: 苦楝油是一種天然的植物萃取物,對多種害蟲都有驅避和抑制作用。按照產品說明稀釋後,定期噴灑在葉片上,可以預防和治療多種蟲害。它對人畜無害,是很棒的有機農藥替代品。
    • 辣椒水: 自製辣椒水(將辣椒泡水或煮水後稀釋)也可以驅趕害蟲。不過這種方法刺激性較強,使用時要小心,並先在小範圍測試,避免傷害植物。

我會建議大家每天早上花幾分鐘巡視一下盆栽,看看有沒有異常,及早發現及早處理,就能把病蟲害問題控制在最小範圍內。

採收技巧:讓你越採收長越多

茼蒿採收也是一門學問喔!掌握好採收技巧,不僅能讓茼蒿的口感最佳,還能刺激它持續生長,讓你吃上好幾輪呢!

採收時機:

茼蒿的植株長到約15-20公分高,葉片肥厚、顏色翠綠時,就可以準備採收了。通常從播種到第一次採收,大約需要30-45天,這會因為季節和品種略有不同。

採收方法:

這裡有兩種主要的採收方式,各有優缺點,你可以根據需求選擇:

  1. 「摘心」或「採摘外葉」:
    • 方法: 用剪刀或手將茼蒿植株最外層、最大片的葉子一片一片地摘下來,或是將整個植株頂端的嫩芽(心)摘掉。
    • 優點: 這種方法能刺激茼蒿從莖部側邊或葉腋處長出新的側芽和葉片,讓你可以持續不斷地採收,就像是「吃到飽」一樣!而且,這樣能延長採收期,讓一盆茼蒿可以供應你更長時間的美味。這也是我最常用的方法,因為我喜歡源源不絕的菜源!
    • 注意事項: 採摘時要小心,不要傷到莖部的其他嫩芽。一次採收量不要超過植株的三分之一,避免植物受到太大壓力。
  2. 「整株採收」:
    • 方法: 當茼蒿植株長得非常茂盛時,你可以直接將整株從根部上方3-5公分處剪斷。
    • 優點: 一次性收穫量大,方便快捷。如果你需要一次性大量的茼蒿,例如要辦火鍋派對,這種方式很適合。
    • 注意事項: 雖然是整株採收,但只要留下根部和基部的1-2片小葉,它還是有可能從剩下的莖部重新長出新芽,進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採收!不過,第二次的收成量和品質通常會比第一次差一些。

無論採用哪種方法,採收後記得檢查土壤濕度,適當澆水,並考慮追施一次液肥,幫助茼蒿快速恢復生長,準備下一次的採收。這樣你的茼蒿就能一直保持在最佳狀態啦!

我的茼蒿種植心得與小撇步

種茼蒿這麼多年,累積了一些小心得,想跟你們分享一下,希望能讓你們的茼蒿栽培之路更順暢、更有趣!

  • 輪作很重要: 雖然茼蒿好種,但長期在同一個盆栽裡種植同一種植物,會導致土壤養分耗盡,而且特定病蟲害也會累積。我通常會建議每季換種不同的蔬菜,例如這季種茼蒿,下一季就種小白菜或蘿蔔,這樣可以讓土壤有機會恢復,也能減少病蟲害問題。如果容器夠多,可以多準備幾個盆栽,輪流種植。
  • 土壤改良永不嫌多: 每次收成完畢,我都會把舊土翻鬆,並加入一些新的有機肥或堆肥,讓土壤重新充滿活力。這就像是植物的「補給站」,補充滿滿的能量,下一批種植的茼蒿才能長得頭好壯壯。
  • 觀察植株狀態: 種菜最有趣的地方,就是每天看著它們變化。茼蒿也是一樣,它們會「說話」喔!葉片顏色變淺可能是缺肥,葉子捲曲可能是缺水或有蟲,莖部徒長可能是光照不足。只要你多觀察,就能及早發現問題,及早處理,讓它們保持健康快樂的生長狀態。
  • 享受過程: 說真的,種茼蒿不只是一個技術活,更是一種生活樂趣。從播種到採收,每個階段都有它的美妙之處。別太糾結於一定要長得多完美,享受那個每天照顧、觀察、然後收穫的過程,那才是最棒的體驗!

總之呢,茼蒿怎麼種這個問題,答案並沒有那麼複雜,關鍵在於「用心」和「耐心」。只要你願意投入一點點時間,相信我,你一定能種出比菜市場買來更健康、更美味的茼蒿!而且,當你把親手種的茼蒿端上餐桌時,那份滿足感和成就感,絕對是金錢買不到的喔!趕快動手試試看吧!

常見問題與解答

關於茼蒿種植,大家可能還會有一些疑問。這裡我整理了一些常見問題,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這可愛的蔬菜!

茼蒿什麼時候種最適合?

這個問題問得太好了!茼蒿是一種典型的「喜涼」蔬菜,所以最適合它的種植季節,在台灣主要是秋天、冬天到早春。具體來說,從國曆9月一路種到隔年的3月,都是不錯的時機。

為什麼呢?因為茼蒿不耐熱。一旦氣溫升高到25°C以上,它就容易抽花苔、開花,葉片會變得又小又硬,口感大打折扣,而且病蟲害問題也會隨之而來。相反地,在涼爽的氣候下,它的葉片會長得特別肥厚、翠綠,香氣也更加濃郁。所以,如果你想吃到最鮮嫩、最美味的茼蒿,務必把握住秋冬這段「黃金種植期」喔!

茼蒿可以種在陽台嗎?

當然可以!而且我強烈推薦大家在陽台種茼蒿!陽台種菜簡直是現代都市人享受田園樂趣的最佳方式了。

茼蒿的根系不深,對生長空間的要求不高,所以非常適合盆栽種植。只要你的陽台有足夠的陽光(每天至少4-6小時的直射光),選擇合適的容器(前面提到的有深度和排水孔的),再搭配疏鬆肥沃的培養土,就能輕鬆在陽台種出滿滿的茼蒿。我自己家裡的陽台就是我的「小菜園」,茼蒿是常客。而且,陽台種植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比較容易監控病蟲害,發現了也能及時處理,相對比露地種植更好管理喔!

茼蒿多久可以採收?

茼蒿的生長速度算是蔬菜裡的「快手」了!從播種到第一次採收,通常只需要30到45天,一個多月就能吃到自己種的菜,是不是超有成就感?

不過,這個時間會因為你選擇的品種、氣候條件、以及你的管理方式而略有差異。如果是在溫暖涼爽的秋季,給予它充足的陽光和養分,可能30天就能開始陸續採摘。冬季因為氣溫較低,生長速度會慢一些,可能需要45天甚至更久。當植株長到約15-20公分高,葉片看起來肥厚飽滿時,就是最佳的採收時機了。記得,採用「摘心」或「採摘外葉」的方式,可以讓它持續生長,這樣就能讓你的茼蒿不斷地供應餐桌上的美味囉!

茼蒿種植有什麼秘訣?

要說茼蒿種植的秘訣嘛,其實就是把幾個關鍵點做到位,再多加一點點「愛心」和「耐心」啦!

第一,選擇好季節: 這真的最重要!在對的季節種對的菜,事半功倍。秋冬春初的涼爽天氣是茼蒿的「天堂」,避開炎熱的夏季,成功率會大大提高。

第二,土壤很關鍵: 雖然它不挑,但要長得肥美,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培養土絕對不能少。土壤健康,根系才能長得好,植物自然就強壯。

第三,陽光要充足: 茼蒿是個「陽光寶寶」,沒有足夠的陽光,它就會徒長、葉片薄、香氣淡。所以務必放在光線最好的位置。

第四,水分管理要得當: 保持土壤濕潤,但絕對不能積水。積水是茼蒿的「天敵」之一,很容易導致爛根。寧可稍微乾一點點,也不要過濕。

第五,薄肥勤施: 茼蒿生長快,對養分需求大,但又怕「肥傷」。所以,定期施用稀釋後的液態有機肥,少量多次,能讓它營養均衡,葉片肥厚翠綠。就像我們吃飯一樣,少吃多餐比暴飲暴食更健康嘛!

最後,多觀察多互動: 每天花點時間看看你的茼蒿,摸摸葉子、檢查一下土壤,你會發現它們其實會用各種方式「告訴」你它們的需求。多一點用心,就能成為種茼蒿的高手!

茼蒿葉子變黃是什麼原因?

當你發現茼蒿的葉子變黃,先別慌張,這通常是植物在向你發出求救訊號!導致葉子變黃的原因有很多,我們來一一分析:

1. 水分管理不當:

  • 澆水過多(最常見): 這是造成葉片變黃、甚至爛根的最主要原因。土壤長期過濕會導致根系缺氧,無法正常吸收養分,根部腐爛,葉片自然就變黃。尤其盆栽底部沒有排水孔,或排水孔堵塞,就更容易發生。
  • 澆水不足: 如果土壤長期乾燥,植物缺水,葉片也會因為缺水而發黃、枯萎,甚至變得脆硬。

處理方法: 檢查土壤濕度。如果是積水,立刻停止澆水,並將盆栽移到通風處,讓土壤乾燥。如果土壤是乾的,則需立即澆透水。建立規律的澆水習慣,每次澆水前都檢查土壤乾濕度。

2. 養分不足或過剩:

  • 缺氮肥: 茼蒿是一種葉菜,對氮肥的需求量很大。如果土壤中氮肥不足,老葉片會從尖端或葉緣開始變黃,然後逐漸蔓延到整個葉片,這是因為植物將老葉的氮素轉移到新葉上。
  • 肥料過量(肥傷): 如果一次性施肥太多,特別是化學肥料,會導致土壤溶液濃度過高,植物根系無法吸收水分,反而會從根部滲出,造成植物脫水,表現為葉片焦黃、枯萎。

處理方法: 如果是缺肥,則需追施氮肥含量較高的液態有機肥。如果是肥傷,則需要用大量清水沖洗盆土,將多餘的肥料鹽分排出,必要時可換掉表層土壤。

3. 光照不足:

茼蒿是喜陽植物,如果長期處於光線不足的環境,葉片會因為無法進行足夠的光合作用而變黃、變薄、甚至徒長。

處理方法: 將盆栽移到陽光充足、通風良好的地方,每天至少保證4-6小時的直射陽光。

4. 溫度不適:

茼蒿喜歡涼爽的環境。如果氣溫過高,它會生長不良,葉片可能會變黃,並快速抽苔開花。極端的低溫也可能導致葉片凍傷發黃。

處理方法: 盡量在合適的季節種植。如果夏季氣溫過高,可以考慮適當遮陰或放在較涼爽的半陰處。冬季寒流來襲時,則可以移入室內或覆蓋薄膜保溫。

5. 病蟲害侵擾:

某些病蟲害,如蚜蟲、紅蜘蛛(雖然茼蒿較少見),它們吸食葉片汁液,也會導致葉片變黃、捲曲、甚至枯萎。

處理方法: 仔細檢查葉片正反面,看是否有害蟲或病斑。一旦發現,根據害蟲類型進行有機防治,例如用肥皂水或苦楝油噴灑。

通常,茼蒿葉子變黃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水分管理不當,特別是澆水過多。所以,當你看到葉子發黃時,第一時間就去摸摸土壤,確認它的乾濕度吧!

茼蒿怎麼種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