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水庫誰蓋的?一探這座百年基業的幕後英雄與艱辛歷程

你或許也曾好奇,當你打開水龍頭,那清澈的自來水究竟從何而來?特別是在大台北地區,人們常常會聽到「翡翠水庫」這個名字。但翡翠水庫誰蓋的?這座對數百萬居民至關重要的水利工程,背後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艱辛與智慧?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深入探索這座宏偉水庫的建造始末,揭開那些默默付出的幕後英雄們的故事。

Table of Contents

翡翠水庫的誕生:一個迫切的需求與政府的決心

首先,就讓我們直接來解答這個核心問題:翡翠水庫究竟是誰蓋的呢?

翡翠水庫的興建,並非單一機構或個人能獨力完成的壯舉。它是一項由中華民國政府主導,主要由臺北市政府與臺灣省政府共同出資、規劃與監督,並動員國內外頂尖工程團隊、學術機構及無數基層勞工,歷經多年努力才得以完成的國家級重大基礎建設。其中,最關鍵的統籌與執行單位,莫過於專為此工程成立的「翡翠水庫興建委員會」

說起翡翠水庫的緣起,時間要拉回上個世紀的七〇年代。那時候的大台北地區,經濟快速發展,人口爆炸性成長,原本依賴的士林新山水庫、陽明山山仔腳水源、直潭壩等水源設施,早就已經不堪負荷。每逢枯水期,限水措施總是讓人們叫苦連天,生活品質大受影響,也嚴重限制了都市的進一步發展。我的爺爺奶奶那一輩就常跟我說,以前夏天水龍頭流出的是黃泥水,甚至好幾天沒水用,生活多不方便啊!

在這樣的水資源危機下,政府當局深知,若不從根本解決問題,大台北的未來將會寸步難行。於是,興建一座大型、穩定的新水源,成為當時刻不容緩的國家級任務。這不是一件輕輕鬆鬆就能拍板定案的小事,它關乎著數百萬人的生存命脈,因此從選址、規劃到資金籌措,每一步都得經過嚴謹的評估和深思熟慮。

幕後推手:誰是真正的「起造者」?

要深入了解翡翠水庫是誰蓋的,我們必須認識其背後的主要推動力量和執行架構。

臺北市政府與臺灣省政府:政策與資金的雙引擎

翡翠水庫雖然主要供應台北市的民生用水,但其巨大的規模與複雜性,遠非單一地方政府所能承擔。因此,臺北市政府與當時的臺灣省政府(在精省前是重要的省級行政單位)聯手,成為這項工程最主要的決策者與資金提供者。他們肩負著:

  • 政策制定與核准:從最初的興建構想,到選址報告、環境評估、工程設計等,都需要兩級政府的層層審批與支持。
  • 經費籌措與預算編列:這是一項耗資巨大的工程,需要龐大的公共預算支持。兩政府部門共同協調,確保工程資金到位。
  • 人才與資源整合:動員各級政府部門的專業人員,並協調相關資源,為工程提供必要支援。

可以說,沒有這兩大政府機構的鼎力支持與合作,翡翠水庫根本不可能從藍圖變成現實。

翡翠水庫興建委員會:統籌與執行核心

為了更有效率地推動這個超級大案,政府特別成立了「翡翠水庫興建委員會」。這個委員會可以說是整個工程的「大腦與心臟」,它匯集了當時國內最頂尖的工程師、地質學家、水利專家、環保學者等各領域的精英。其主要職責包括:

  • 總體規劃與設計監審:負責審核所有工程的詳細設計圖、施工方案,確保工程品質與安全。
  • 工程發包與管理:監督工程標案的招標、評選,以及後續的施工進度與品質管理。
  • 跨部門協調:協調與環保、土地徵收、移民安置、交通運輸等相關部門的合作,解決工程中遇到的各種複雜問題。
  • 技術引進與創新:引進國際先進的水庫工程技術,並結合台灣當地的地理環境進行創新應用。

我的指導教授曾參與過一些水利工程的顧問工作,他說像這樣的大型委員會,成員們常常為了工程細節爭論不休,但最終目標都是為了追求最高的品質和安全性。這種集體智慧的結晶,才是工程成功的關鍵。

國內外專業團隊的合作:智慧與技術的結晶

翡翠水庫的興建,也仰賴眾多國內外專業團隊的緊密合作,才能將宏偉的藍圖化為堅實的實體。這包括:

  • 工程顧問公司:他們負責提出專業的工程可行性評估、初步設計,並在施工期間提供技術諮詢。例如,當時有聘請國際知名的工程顧問公司提供專業意見,確保工程設計符合國際標準。
  • 地質探勘團隊:在水庫選址和壩基設計前,必須進行大量且精準的地質探勘,了解當地的岩層結構、斷層分布,這是確保大壩穩固的基石。這個階段的專業團隊,真的要像偵探一樣,把地底下的秘密都找出來。
  • 設計單位:依據地質探勘結果和水文資料,進行大壩、溢洪道、導水隧道等各項結構的詳細設計。這需要極高的專業知識,特別是在考慮台灣多地震的特性下,抗震設計更是重中之重。
  • 施工廠商:最終的建造者,他們將設計圖付諸實現。這通常會由多家大型營造廠共同承攬,動用大量的機械設備與人力,日以繼夜地進行開挖、混凝土澆築、鋼筋綁紮等高強度作業。

可以這麼說,翡翠水庫的「蓋者」,是一群集體智慧的化身,是政府的決心、專家學者的智慧、以及無數基層工人汗水的結晶。

擘劃藍圖:從紙上作業到實地勘察

建造一座水庫,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需要極其嚴謹的前期規劃和深入的勘察,這些都是決定水庫成敗的關鍵環節。翡翠水庫的建造歷程,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選址的考量:大自然的挑戰與工程師的智慧

在決定興建水庫後,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在哪裡蓋」的問題。這可不是隨便找個地方就好,選址的背後牽涉到錯綜複雜的考量:

  1. 集水區條件:必須有足夠大的集水區,才能確保有穩定的水源供給。翡翠水庫選址於北勢溪中游,就是看中了北勢溪流域豐富的雨量和較少的開發。
  2. 地形與地質:這點至關重要!水庫大壩需要堅固的壩基,因此地質必須穩定,不能有活動斷層通過,也不能有太破碎的岩層。翡翠水庫位於雪山山脈的尾端,當時工程師們就對當地的地質進行了大量的鑽探與分析,確保大壩能穩穩地紮根。我聽說光是地質鑽探的鑽孔,就深入地下數百公尺,比好幾棟大樓還深呢!
  3. 淹沒區範圍:水庫一旦建成蓄水,部分土地將被淹沒。選址時必須將對當地居民、農田、生態的影響降到最低。這涉及到土地徵收、居民安置等社會議題,往往是最棘手的部分。
  4. 環境影響:要評估水庫興建對周邊生態環境、動植物、水文氣候可能造成的長期影響。這在當時來說,已經是非常進步的環保觀念了。
  5. 接近用水需求區:水庫蓋好是為了供水,當然要考慮輸送的便利性與成本,最好能靠近主要用水區。翡翠水庫距離大台北地區不算太遠,輸水管線的佈設相對可行。

據說,當時光是選址就評估了多個方案,包括基隆河上游、新店溪上游等地,最終才拍板定案在北勢溪,可見其過程之嚴謹與複雜。

前期地質鑽探與水文調查:讀懂大自然的語言

一旦選定了大致的區位,接下來就是更精密的「偵探工作」:

  • 地質鑽探:用專業的鑽探設備,深入地底取出岩心,分析岩石的種類、強度、節理狀況、地下水位等。這些數據是設計大壩厚度、基礎處理方案的唯一依據。這項工作既耗時又耗力,常常要在深山裡架設設備,面對各種崎嶇地形。
  • 水文氣象調查:長時間(數年甚至數十年)觀測當地的降雨量、蒸發量、河川流量、氣溫等數據,用來預估水庫的進水量、出水量,以及推算水庫的有效容量和防洪能力。這些都是科學且客觀的依據,而非憑空想像。

我曾看過當年地質鑽探的紀錄片,工程師們在荒山野嶺中搭起簡易工寮,與蚊蟲、潮濕為伍,就為了鑽出那寶貴的岩心。這種對科學數據的堅持,真的令人非常敬佩!

工程設計的挑戰與創新

收集了所有數據後,就進入了工程師們展現智慧的環節——設計!

  • 大壩結構選擇:這是水庫的心臟。當時評估了重力壩、拱壩等多種方案。最終,翡翠水庫選擇了雙向變厚度拱壩的設計。為什麼呢?因為拱壩結構能夠將水壓傳遞到兩岸的山壁上,對於像翡翠水庫這樣兩岸山谷堅固的地形,可以更有效率地承受巨大的水壓,減少混凝土用量,同時也能抵抗地震力。這在當時是相當先進且精密的設計。
  • 溢洪道設計:這是水庫安全的生命線,在颱風豪雨來臨時,能將多餘的水安全排出,避免大壩潰決。翡翠水庫採用了非溢流式混凝土拱壩,並在側邊設計了廊道式的無閘門自由溢流口,這是一種簡潔又安全的設計,可以避免機械故障的問題。
  • 導水隧道與取水口:如何從水庫取水,再送到淨水廠,這需要精密的導水隧道系統。同時,取水口的高度設計也很有學問,要考慮不同季節的水位變化,確保隨時都能取得最優質的原水。

每一張設計圖,每一個計算公式,都凝結了無數工程師的心血。他們必須預想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確保水庫在未來數十年甚至百年都能安全運行。

艱鉅的施工歷程:汗水與智慧的結晶

從規劃藍圖到實際建造,這中間隔著的,是無數的汗水、智慧與堅毅。翡翠水庫的施工,就是一場與時間、自然環境和技術難題賽跑的漫長戰役。

開挖與基腳處理:打下穩固的根基

建造一座數百公尺高的大壩,第一步就是要將河床上的泥沙、軟土全部挖除,直到露出堅硬的岩盤,這就是所謂的「開挖壩基」。

  • 巨大土方量:想像一下,把一個山谷的泥土和石頭全部挖掉,那土方量有多驚人!大量的炸藥爆破、重型機具的進駐,將一塊塊巨石運走,才能清理出足夠的空間。
  • 地質缺陷處理:即使選定了堅硬的地質,岩盤上仍可能存在裂縫或斷層。工程師們會採用「灌漿」技術,將水泥漿或化學漿液高壓注入岩盤裂縫中,使其固結,堵住滲漏通道,強化壩基的穩定性和止水效果。這就像給大壩打上無數根看不見的「地樁」,確保它紋絲不動。

我聽長輩說,那時候工地日夜趕工,巨大的挖掘機具在山谷裡轟鳴,整個山谷彷彿都在震動。這些最基礎的工作,卻是最考驗工程師經驗和技術的環節。

大壩的建造技術:拱壩的選擇與優勢

翡翠水庫的主體——大壩,採用的是「雙向變厚度拱壩」設計,這在當時是相當先進且具挑戰性的技術。為何選擇拱壩?

  • 結構力學優勢:拱壩的弧形結構能夠將水庫中巨大的水壓力,巧妙地分散並傳遞到兩側堅固的山壁上,而不是單純承受重量。這使得它在相同水壓下,比重力壩所需混凝土量更少,更具經濟效益。
  • 抗震能力:台灣位於地震帶,抗震是所有大型建築必須考量的因素。拱壩的弧形結構在地震發生時,能有效抵抗橫向的剪力,具有較好的抗震性能。
  • 精準的混凝土澆築:拱壩的施工需要極其精密的混凝土配比和澆築技術。為了控制混凝土在凝固時產生的熱量,避免龜裂,施工單位會採用分層、分塊澆築,並在混凝土中埋設冷卻水管,讓水流帶走熱量,確保混凝土的品質與強度。這每一塊混凝土都是有編號的,可以追溯其生產日期和品質檢測結果。

那時候的工程師,每天都要面對成千上萬噸的混凝土,確保每一道工序都符合標準。那種對細節的執著,簡直就像在雕塑一件巨大的藝術品!

導水隧道與溢洪道工程:水路與安全的通道

除了大壩本身,導水隧道和溢洪道也是水庫工程的兩大關鍵部分。

  • 導水隧道:這是將水庫原水送往淨水廠的地下生命線。隧道的開挖同樣艱辛,需要穿越堅硬的山體。在開挖過程中,除了要面對岩石崩塌的風險,也可能遇到地下水滲漏,施工環境非常惡劣。
  • 溢洪道:這是水庫的「安全閥」,在洪水來臨時,必須能快速且安全地將多餘水量排出,避免大壩受到衝擊。翡翠水庫的溢洪道設計精巧,無閘門的設計減少了機械故障的風險,讓水能夠自然溢流,達到防洪的效果。

我曾經參觀過一些水利工程,光是看到那些巨大的隧道和溢洪道,就已經能感受到工程的宏偉。想想看,在數十年前的技術條件下完成這些,更是難能可貴。

機電設備的安裝與啟用

水庫不只是一個巨大的混凝土結構,它還需要一套複雜的機電系統來運作,包括:

  • 水庫監測系統:監測水庫的水位、水質、壩體的應力、變形等各種數據,確保水庫的安全運行。
  • 取水與輸水泵浦:將原水從水庫抽送至淨水廠,需要強大的泵浦設備。
  • 發電系統:翡翠水庫也設有小型水力發電設施,利用水流的落差發電,為水庫本身的運作提供電力。

這些精密的設備,都是確保水庫能夠順暢、高效運作的重要環節。

施工期間遇到的挑戰:與大自然的搏鬥

翡翠水庫的施工並非一帆風順,工程團隊面臨著多重挑戰:

  • 天氣因素:台灣多颱風、多雨,特別是水庫位於山區,豪雨常導致山區道路中斷、河水暴漲,嚴重影響施工進度與人員安全。
  • 地質變異:雖然前期有詳細鑽探,但地下地質總是充滿變數。施工中可能會遇到未預期的軟弱地層、地下水湧出等問題,都需要工程師們臨機應變,調整施工方案。
  • 運輸與後勤:將大量建材、設備運送到深山中的工區,本身就是一大考驗。需要修建臨時道路、橋樑,確保物資供應順暢。
  • 勞工安全與健康:大型工程的施工現場充滿危險,高空作業、爆破、重型機具操作等都對勞工的安全構成威脅。確保工人的生命安全與健康,是施工單位必須時刻放在心上的責任。

據統計,翡翠水庫的興建,動員了數千名工人,歷時七年。這些工人們在惡劣的環境下,憑著一股毅力,一點一滴地把這座水庫給堆砌起來。他們的付出,絕對是這項工程最感人的篇章。

耗費資源:時間、金錢與人力投入

翡翠水庫的建成,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勝利,更是國家資源投入的巨大成果。

龐大的建設經費來源與預算

這麼宏偉的工程,當然需要天文數字般的經費。翡翠水庫的總工程經費,最初預估約為新台幣98億元(根據當時的幣值,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最終實際花費也相去不遠。這筆錢主要來自:

  • 中央政府與省政府預算:作為國家級的重要建設,中央政府和當時的臺灣省政府都撥出了大量經費。
  • 臺北市政府自籌款:作為主要受益方,臺北市政府也承擔了相當一部分的經費。
  • 國際貸款與合作:大型公共建設有時也會尋求國際金融機構的貸款協助,以減輕國內財政壓力。

這些錢,每一分都花在了刀刃上,從前期的規劃、地質探勘,到建材採購、機械租用、工人薪資、環境保護、移民安置等,方方面面都需要精打細算。

漫長的施工期程

從1979年正式動工,到1987年完工啟用,翡翠水庫的興建歷時整整八年(施工期約七年,加上前期規劃則更長)。這八年,對於參與其中的工程師和工人來說,是漫長而艱辛的。他們必須忍受與家人分隔兩地,在偏遠的山區工地上奮鬥,面對惡劣的天氣和繁重的工作。這也考驗著政府的決心和持續投入資源的能力。

動員的專業人士與基層工人數量

翡翠水庫的興建,可說是當時台灣工程界的一大盛事。它動員了:

  • 數百名頂尖工程師與專業人士:包括水利工程師、土木工程師、地質學家、環保專家、測量技師等,他們是工程的「大腦」。
  • 數千名基層勞工:他們是工程的「手腳」,從開挖、搬運、鋼筋綁紮、混凝土澆築,到機械操作,他們是最直接將藍圖轉化為現實的人。他們的汗水和勞動,是水庫得以矗立的基石。

這項工程也培養了台灣一大批優秀的水利和土木工程人才,他們的經驗和技術,在後來的許多大型公共建設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翡翠水庫的里程碑:啟用與影響

1987年,翡翠水庫正式完工啟用,那一刻的喜悅與成就感,相信所有參與其中的人都能深刻體會。這不僅僅是一個工程的結束,更是大台北地區水資源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正式啟用時間與對大台北地區民生用水的貢獻

翡翠水庫在1987年6月竣工,同年正式開始蓄水供應民生用水。它的啟用,徹底扭轉了大台北地區長期以來的缺水困境。

  • 穩定供水:翡翠水庫擁有高達3.3億立方公尺的有效蓄水量,成為台灣第二大水庫。它與直潭壩、新店溪青潭堰等取水設施聯合運作,能提供大台北地區每日數百萬噸的原水,即使在枯水期也能確保穩定的供水。
  • 水質優良:翡翠水庫位於水源保護區內,集水區受到嚴格的保護,沒有工業污染,水質非常純淨。這也是為什麼台北的自來水相對較好喝的原因之一。
  • 免除限水夢魘:自翡翠水庫啟用以來,大台北地區因水源不足而實施大規模限水的次數大大減少,幾乎徹底告別了過去頻繁限水的夢魘,保障了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工商業的穩定發展。

我記得小時候長輩們提起翡翠水庫,語氣中都帶著感激。他們說,有了水庫,家裡洗澡、洗衣服都不用再省水了,那種安心感是無價的。

生態保育與環境回饋

翡翠水庫的興建,在環保意識日益高漲的背景下,也特別注重生態保育。它不僅僅是一個供水設施,更是一個重要的自然生態園區。

  • 水源保護區:水庫周邊劃設了廣大的水源保護區,嚴格限制開發與污染,保護了北勢溪流域的原始生態。
  • 生物多樣性:由於保護區的設立,這裡成為了許多特有種動植物的棲息地,例如台灣特有種的魚類和鳥類。水庫本身也成為了鳥類遷徙的重要中繼站。
  • 環境教育:翡翠水庫管理單位也積極推動環境教育,讓民眾了解水資源的重要性以及水庫的運作原理,提升全民的環保意識。

這種在大型工程建設中,同時兼顧環境保護的理念,在當時可以說是相當有遠見的。

永續經營的重要性

水庫的價值,不僅在於它的建造,更在於其長期的管理與永續經營。翡翠水庫管理單位必須持續監測水質、水量,維護大壩結構安全,並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確保這座「百年基業」能夠世世代代地造福大台北地區的居民。

我的觀察與見解:一個工程人的視角

作為一個對工程充滿熱情的人,每次談到像翡翠水庫這樣的大型基礎建設,我的內心總是充滿敬佩。

對台灣工程技術的肯定

翡翠水庫的建成,是台灣工程技術實力的一次集中展現。在那個年代,沒有現在這麼多先進的電腦模擬和自動化設備,一切都仰賴工程師的經驗、手繪圖紙、精密計算和現場監控。能夠在如此複雜的地形和多變的氣候下,完成一座世界級的拱壩,這絕對是台灣工程界的一大驕傲。它證明了台灣的工程師們不僅有能力,更有解決問題的智慧和堅持不懈的精神。

大型基礎建設的意義

翡翠水庫讓我深刻體會到,大型基礎建設的意義,遠不止於眼前的經濟效益或解決當下的問題。它更是國家長遠發展的基石,是社會穩定運行的保障,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希望。一座水庫,可能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收回成本,但它帶來的生活品質提升、產業發展機會、以及對抗天災的韌性,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

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雖然水庫改變了自然環境,但翡翠水庫的例子也告訴我們,大型工程並非不能與自然共存。透過嚴謹的環境評估、水源保護區的劃設、生態監測與教育,人類的建設行為也能最大程度地減少對自然的衝擊,甚至創造出新的生態平衡。這也是現代工程師在規劃任何大型項目時,必須時刻銘記在心的責任。

每次開車經過翡翠水庫,看到那碧綠的湖水和雄偉的大壩,我都會想起那些默默付出的工程師和工人們。他們的汗水與智慧,化成了這片清澈的湖水,滋養著大台北地區的數百萬生命,這份貢獻,真的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常見相關問題與解答

翡翠水庫的容量有多大?

翡翠水庫的總蓄水容量約為4億60萬立方公尺,而其有效蓄水容量則約為3億3,250萬立方公尺。這個數字是什麼概念呢?它相當於將近10個日月潭的蓄水量!這巨大的水量,足以提供大台北地區長達數百天的民生用水,即使在枯水期也能維持穩定的供水,是台灣非常重要的水資源設施之一。

這個龐大的蓄水量,也是翡翠水庫之所以能夠成為大台北地區主要水源的關鍵。它確保了在降雨量較少的時候,我們依然有足夠的水可以使用,大大提升了區域供水的穩定性和抗旱能力。因此,當氣象預報有颱風來襲或連續降雨時,翡翠水庫的水位和蓄水量都會受到高度關注,因為它直接關係到未來一段時間的用水狀況。

翡翠水庫位於哪裡?

翡翠水庫位於臺灣新北市坪林區與石碇區交界處,確切來說,是坐落在北勢溪中游,屬於淡水河水系的一部分。它周圍環繞著層層疊疊的青山,地處群山環抱的集水區內。

這個地理位置的選擇非常重要。北勢溪流域屬於雪山山脈的北側,迎風面降雨量豐沛,為水庫提供了充足的天然水源。同時,水庫區域的自然環境保持得相當好,沒有工業區或其他大型開發,這也保證了水質的純淨。雖然它位處山區,但距離大台北都會區的輸送距離相對合理,便於原水的輸送。

翡翠水庫主要是供應哪些區域的用水?

翡翠水庫主要是供應大台北都會區的民生用水和部分工業用水。這包括了臺北市全區,以及新北市的永和、中和、板橋、三重、新莊、蘆洲、汐止等大部分行政區。

可以說,大台北地區將近六百萬人口的日常飲用水,都與翡翠水庫息息相關。它與直潭壩、新店溪青潭堰共同構成了一個龐大的供水系統,確保整個大台北地區的用水無虞。因此,翡翠水庫的水情狀況,對於大台北地區居民的生活影響是極為直接和深遠的。

翡翠水庫的興建對當地生態有什麼影響?

任何大型水利工程,不可避免地都會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翡翠水庫也不例外,但其在規劃和管理上,也盡力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並採取了積極的保護措施:

初期影響:

  1. 棲地改變:水庫蓄水後,原有的北勢溪河谷生態系統被淹沒,一些原本生活在溪流中的動植物失去了棲地。
  2. 動物遷徙路線受阻:大壩的阻隔,可能會影響一些魚類或其他動物的遷徙路線。

長期與正面影響(透過管理與保育):

  1. 水源保護區:水庫周邊劃設了廣大的「翡翠水庫水源特定區」,對區內的開發活動進行嚴格管制,禁止工業污染,並限制農業活動。這反而使得周邊的森林、溪流生態得到了更好的保護。
  2. 生物多樣性提升:由於長期的保護,水庫庫區及周邊山林成為了許多物種的庇護所,鳥類、哺乳類、兩棲爬蟲類及特有種魚類(如台灣馬口魚等)在這裡繁衍。水庫本身也形成了新的水域生態系統。
  3. 環境教育:翡翠水庫管理局積極推動環境教育,讓民眾認識水資源的重要性及生態保育的價值,間接提升了整個社會的環保意識。

總體而言,翡翠水庫在平衡工程建設與生態保護方面,做了許多努力。雖然無法完全避免影響,但在嚴格的管理下,它也成為了台灣重要的生態保育區域之一。

翡翠水庫為什麼採用拱壩設計?

翡翠水庫之所以選擇「雙向變厚度拱壩」的設計,是經過嚴謹的工程力學和地質條件評估後做出的最佳選擇,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 地質條件適合:
翡翠水庫位於北勢溪中游,兩岸山勢陡峭,且壩基岩盤堅固。拱壩的設計優勢在於,它能將水庫中巨大的水壓力,透過弧形結構有效地傳遞和分散到兩側堅硬的山壁上。如果兩岸山體不夠堅固,拱壩設計就不適用。

2. 結構力學效益:
相較於重力壩(依靠自身重量來抵擋水壓),拱壩的設計更為輕巧。在承受相同水壓的情況下,拱壩所需的混凝土量和工程造價會相對較低,更具經濟效益。這種「四兩撥千斤」的設計,體現了工程師的智慧。

3. 抗震能力優勢: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頻繁。拱壩的弧形結構在地震發生時,能夠更有效地抵抗橫向的剪力,減少大壩結構受損的風險。其彈性與韌性,讓它在面對地震力時表現更穩定。

4. 現代工程技術的應用:
在1970年代末期開始興建時,拱壩技術已相對成熟,可以透過精密的計算和施工控制來實現。翡翠水庫的設計,也引入了當時國際上先進的工程顧問技術。

綜合這些因素,拱壩不僅能確保大壩的穩固與安全,同時也能兼顧工程的經濟性和在台灣特殊地理環境下的適用性,這正是翡翠水庫選擇拱壩設計的關鍵原因。

興建翡翠水庫總共花了多少錢?

翡翠水庫的總工程經費,最初預估約為新台幣98億元。這個數字在當時的台灣,絕對是個天文數字,是一項巨大的國家級投資。這筆經費涵蓋了從前期的地質探勘、規劃設計、土地徵收、居民安置,到建材採購、工程施工、設備安裝、以及各項管理費用等等。

雖然具體的最終數字會有些微調整,但總體而言,這筆龐大的投入,體現了政府對解決大台北地區水資源問題的決心,以及對未來城市發展的長遠考量。這項投資不僅帶來了穩定的水源,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並為後續的大型公共工程累積了寶貴的經驗。

翡翠水庫還有哪些特別的功能?

除了提供大台北地區的民生用水之外,翡翠水庫還具有多項重要的功能:

1. 防洪功能:
翡翠水庫在颱風或豪雨期間,能夠攔截大量的洪峰水量,調節河川流量,減少下游新店溪沿岸地區遭受洪水的威脅。水庫透過精密的調度,可以將過量的水緩慢釋放,避免下游河道瞬間暴漲,保障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這點對於台灣這種多颱風的氣候來說,特別重要。

2. 水力發電:
翡翠水庫內部設有小型的水力發電設施。它利用從水庫出水到下游河道的水位落差,推動水輪機發電。雖然發電量相對較小,但可以為水庫本身的運作提供部分電力,也符合綠色能源的趨勢,將水資源的效益最大化。

3. 觀光與環境教育:
儘管翡翠水庫大部分區域不對外開放以保護水源,但其周邊地區和管理中心設有環境教育設施,提供導覽解說,讓民眾了解水庫的運作、水資源的重要性以及生態保育的知識。水庫壯麗的景觀也吸引了一些特定的觀光活動,例如環庫公路的眺望點,讓遊客能從遠處欣賞這座宏偉工程和碧綠湖水。

4. 生態保育與研究:
由於水庫集水區被劃設為水源保護區,這裡的生態環境得到了良好的維護,成為了許多特有動植物的棲息地,也是學者進行生態研究的重要基地。這種「無意插柳柳成蔭」的保育成果,也讓翡翠水庫擁有了額外的生態價值。

綜合來看,翡翠水庫不只是一座單純的供水設施,它更是一個集供水、防洪、發電、環保和教育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