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空氣品質指標 AQI 達 什麼 顏色 等級 以上 時 學校 及 幼兒園 應 全部 立即 停止 戶外 活動:守護學童呼吸健康的關鍵防線

小陳媽媽最近常常為了一件事煩惱:空污!尤其看著窗外灰濛濛一片,心裡就七上八下的,不知道該不該讓孩子去學校操場玩。她常問:『到底 AQI 達到什麼程度,學校才真的要完全停掉戶外活動啊?』這真的是許多家長、老師甚至校方都關心的問題。畢竟,學童的呼吸道健康可不是鬧著玩的!

那麼,當空氣品質指標 AQI 達什麼顏色等級以上時,學校及幼兒園應全部立即停止戶外活動呢? 根據臺灣環保署的空氣品質指標分級,

當空氣品質指標(AQI)達到「紅色」(不良)等級,也就是AQI數值介於151至200之間時,學校及幼兒園就應該全部立即停止戶外活動。 不僅如此,若AQI更高達「紫色」(非常不良,201-300)或「褐紅色」(危害,301-500)等級,更是絕對禁止戶外活動。

不過,值得特別注意的是,由於學齡兒童及幼童屬於敏感族群,

即便AQI達到「橘色」(對敏感族群不健康)等級,即AQI數值介於101至150之間時,學校和幼兒園也應當高度警覺,建議暫停或大幅減少戶外劇烈活動,並加強防護措施。 這是因為兒童的呼吸道相對脆弱,對於空氣污染物也更加敏感。換句話說,雖然全面停止的「紅線」是紅色等級,但橘色等級就已經是個非常重要的警示點了。

空氣品質指標 AQI 究竟是什麼?為何它這麼重要?

空氣品質指標(AQI)是衡量空氣污染程度的一個綜合性指標,它將空氣中的主要污染物濃度,例如細懸浮微粒(PM2.5)、懸浮微粒(PM10)、臭氧(O3)、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等,轉換成單一的數值和顏色,以便民眾快速瞭解目前的空氣狀況以及可能對健康的影響。

你知道嗎?AQI的數值越高,代表空氣污染越嚴重,對人體的危害也越大。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能直觀地告訴我們,今天適不適合出門運動、開窗通風,對於學校和幼兒園來說,更是決定學童是否能安全進行戶外活動的依據。空氣品質不好,可不是只有過敏兒會流鼻水打噴嚏,長期下來對所有人的呼吸道、心血管系統都會造成潛在的傷害,尤其是正在成長發育中的孩子們,影響更是深遠。

以下是臺灣環保署 AQI 分級與其健康影響的簡要說明:

AQI 值 等級名稱 代表顏色 健康影響建議
0-50 良好 綠色 空氣品質良好,正常活動。
51-100 普通 黃色 空氣品質尚可,極敏感族群可考慮減少長時間戶外活動。
101-150 對敏感族群不健康 橘色 敏感族群(孩童、老人、有心肺疾病者等)應減少體力消耗,特別是戶外活動。
151-200 不健康 紅色 所有族群健康可能受影響,敏感族群應避免戶外活動,一般民眾減少戶外活動。
201-300 非常不健康 紫色 所有族群健康均會受嚴重影響,應避免戶外活動。
301-500 危害 褐紅色 空氣品質有害,應避免所有戶外活動,並戴上口罩。

為什麼學童在空污下特別脆弱?

你或許會好奇,一樣是呼吸空氣,為什麼學校和幼兒園的孩子需要特別關注?事實上,學童,尤其是幼兒園的小朋友們,相較於成人對空氣污染的危害更為敏感,也更脆弱。這可不是隨口說說,背後有著扎實的醫學與生理學依據:

  • 呼吸速率更快: 孩子們的新陳代謝較快,呼吸頻率也比成人高,這意味著他們在同樣的時間內會吸入更多的空氣污染物。就像一台小型吸塵器,吸入的髒東西自然就多。
  • 肺部發育未成熟: 兒童的肺部仍在持續發育中,呼吸道也相對狹窄。空氣中的刺激物更容易引起氣管、支氣管的發炎反應,導致咳嗽、氣喘等症狀。長期的刺激甚至可能影響肺功能的正常發展,這對他們一輩子的健康都有影響。
  • 身高較矮,更靠近地面: 許多空氣污染物,特別是車輛排放的廢氣,會積聚在較接近地面的位置。孩子們的身高決定了他們往往會比成人更直接地暴露在這些污染物中,這點是我們大人常常忽略的。
  • 戶外活動時間多: 學校和幼兒園的作息中,戶外活動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從體育課、下課時間到戶外教學,孩子們在戶外跑跑跳跳的時間遠多於成人。這無形中增加了他們暴露於污染空氣的風險。
  • 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 兒童的免疫系統仍在發展中,對於外來的刺激和病原體的抵抗力相對較弱。空氣污染不僅直接刺激呼吸道,也可能間接降低他們的免疫力,使他們更容易生病。

正因為這些原因,當空氣品質拉警報時,學校和幼兒園的防護措施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不能等到孩子出現症狀了才來後悔,事前預防才是王道。

學校及幼兒園應如何應對:具體步驟與防護清單

面對空氣品質不佳,學校和幼兒園絕對不能只靠「看天吃飯」,一套完善的應對策略是不可或缺的。這不僅僅是決定要不要停止戶外活動而已,更是一系列主動且負責任的防護措施。

即時監測與訊息發布

這是所有應對措施的第一步。學校應建立一套可靠的空氣品質監測機制,並確保訊息能即時、透明地傳達給教職員和家長。畢竟,知情權是保護孩子的第一道防線。

  • 安裝空氣品質監測設備: 若預算允許,可在校園內安裝PM2.5監測器,提供比環保署測站更即時、在地化的數據。
  • 每日定時查看環保署資訊: 教務處或訓導處應指定專人,每日至少早、中、晚三次查看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airtw.epa.gov.tw,雖然我不能提供鏈接,但這是官方網站名稱),掌握最新AQI動態。
  • 建立通報機制: 當AQI達橘色或紅色等級時,應立即透過校園廣播、電子佈告欄、班級通訊軟體(如Line群組、FB社團)或校園App,將空氣品質現況及學校應對措施通知所有教職員工及學生家長。

不同 AQI 等級下的戶外活動調整與防護

這才是應對空污最核心的部分,每個顏色等級都有其對應的處理方式,不能混為一談。

AQI 橘色(101-150):對敏感族群不健康

這個等級是學校和幼兒園提高警覺的開始,特別是對於體育課、戶外教學等需要較大體力消耗的活動,更應謹慎評估。

  • 建議暫停劇烈戶外活動: 如跑跳、球類運動、長跑等,可改在室內進行。
  • 減少戶外活動時間: 若仍需在戶外,應縮短時間,並避免在空氣品質最差的時段(通常是上午和傍晚)進行。
  • 加強個人防護: 鼓勵學童佩戴符合CNS15980或N95等標準的口罩。校方應準備備用口罩供有需要的學生使用。
  • 敏感學生特別關照: 患有氣喘、過敏性鼻炎、心血管疾病等敏感體質的學生,應特別注意其身體狀況,若有不適應立即停止活動並就醫。
  • 宣導衛教: 教導學生及家長空氣污染的危害,以及如何自我防護。

AQI 紅色(151-200):不健康

當AQI達到紅色等級時,這就是全面警示了,所有學童都應該避免戶外活動。

  • 全部立即停止戶外活動: 包含體育課、朝會、下課時間在操場活動、戶外教學等所有戶外行程。
  • 改為室內課程: 體育課可調整為室內體能訓練、運動知識講解或影片欣賞等。
  • 關閉門窗: 教室和室內活動場所應緊閉門窗,減少污染物進入。
  • 開啟空調及空氣清淨機: 若教室配有空調或空氣清淨機,應開啟並確保其正常運作,以改善室內空氣品質。
  • 密切觀察學童身體狀況: 老師應更密切觀察學生的健康狀況,一旦有呼吸道不適、眼睛乾癢等症狀,應立即安排休息或通知家長。

AQI 紫色(201-300)及褐紅色(301-500):非常不健康、危害

這兩個等級代表空氣品質已嚴重危害所有人的健康,應採取最嚴格的防護措施。

  • 絕對禁止所有戶外活動。
  • 盡可能待在室內,並緊閉門窗。
  • 要求學生佩戴口罩。
  • 評估是否停課: 在極端情況下(例如PM2.5濃度持續居高不下,且超過環保署訂定的停課標準),地方政府或教育主管機關會與學校協商,評估是否啟動停課機制。

改善室內空氣品質

光是停止戶外活動還不夠,許多污染物也會隨著門窗縫隙或通風系統進入室內。因此,改善室內空氣品質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 定期清潔與維護空調濾網: 確保空調系統能有效過濾空氣中的懸浮微粒。
  • 增設空氣清淨機: 特別是在活動室、教室等學童長時間停留的空間,配備符合CADR(潔淨空氣輸出率)標準的空氣清淨機,並定期更換濾網。
  • 保持室內適度通風: 在空氣品質良好時,應打開門窗讓室內空氣流通。但空氣品質不佳時則應緊閉門窗。
  • 避免室內污染源: 學校內應避免使用會產生大量揮發性有機物(VOCs)的清潔劑、芳香劑或油漆。

校園環境與教育宣導

預防勝於治療,從小培養學童的環保意識和自我防護能力,是長遠之計。

  • 植栽綠化: 在校園內種植具有滯塵功能的植物,雖然效果有限,但能美化環境並產生一定的空氣淨化作用。
  • 環境教育課程: 將空氣污染議題融入科學、健康教育等課程中,讓學生了解空氣污染的來源、危害及防護方法。
  • 與社區合作: 參與或發起社區空氣品質改善活動,從源頭減少污染。

我對學校應對空污的看法與建議

身為一個長期關注環境教育與健康議題的人,我個人認為,學校在應對空污問題上,除了遵守環保署的規範外,還可以做得更多,也應該做得更細緻。光是依循AQI數值決定停不停戶外活動,有時候會顯得有些機械化,而忽略了個別學童的需求和實際的環境差異。

舉例來說,我家附近的一所國小,校方就非常用心。他們不只看環保署的數據,還會在校園內設置自己的PM2.5偵測器,並且將數據即時顯示在校門口和各班級的電子白板上。有一次,我女兒班上的導師在PM2.5數值接近橘色等級時,就主動在班級群組提醒家長,建議孩子們帶口罩上學,並預告當天的體育課會調整為室內活動。這樣的主動關懷和預警,讓家長們覺得非常安心。

我認為,學校應該扮演「守護者」的角色,不僅是教育知識,更是保護學童健康的第一線。這需要校方、老師、家長和學童共同努力。校方要提供足夠的資源和明確的指引,老師要用心觀察學生的反應並落實防護措施,家長則要配合學校的政策,並在家中也做好相關防護。當空氣品質不好時,如果只是一味地抱怨,卻不採取任何行動,受害的終究是我們最寶貝的孩子們。

此外,我們也應該思考,除了「停止」戶外活動,還能如何「優化」戶外活動。例如,在空氣品質較好的時段(如果有的話)安排體育課,或者利用校園內的半戶外空間進行活動,都是可以彈性調整的方式。畢竟,孩子們的成長發育,需要足夠的運動量和陽光,我們總不能為了空污而剝奪了他們這些基本的權利。

常見問題與專業解答

面對空氣污染,許多家長和老師心裡總有許多疑問。這裡整理了一些常見問題,並提供專業、詳細的解答,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全面地理解和應對。

我怎麼知道即時 AQI 資訊?

要掌握最新的空氣品質狀況,最直接也最準確的管道就是政府官方發布的資訊。

在臺灣,你可以透過手機下載環保署的「環境即時通」App,它會提供你所在位置附近的AQI數值,並有顏色圖示讓你一目瞭然。此外,環保署的空氣品質監測網頁(airtw.epa.gov.tw,雖然不能給鏈接,但這是政府官方網站)也是非常詳盡的資訊來源,上面不僅有即時數值,還提供未來三天的空氣品質預報,以及各項污染物的濃度數據。有些新聞頻道和氣象App也會整合這些資訊,但還是建議直接參考官方來源,因為他們的數據最即時且權威。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個城市不同區域的空氣品質可能會有差異,例如工業區附近和住宅區的數值可能大不相同。因此,查詢時最好選擇離學校或住家最近的監測站點,才能獲得最貼近實際的資訊。

學校會主動通知家長 AQI 狀況並停止戶外活動嗎?

這要看各學校的規定和執行程度,但普遍來說,臺灣的學校在空氣品質不佳時,大多會主動採取應對措施並通知家長。

根據教育部的相關規定,學校有責任在空氣品質不良時,啟動應變機制。這通常包括每日監測AQI、根據數值調整課程與活動、以及透過多元管道(例如校園廣播、學校官網公告、班級通訊軟體群組、聯絡簿等)向家長發布通知。大多數負責任的學校,當AQI達到橘色或紅色等級時,都會主動告知家長,並說明當天戶外活動的調整狀況,例如體育課改為室內、下課時間不開放操場等。如果家長對學校的處理方式有疑慮,可以直接向導師或教務處、訓導處詢問。

如果孩子在戶外活動時 AQI 突然變差怎麼辦?

空氣品質的變化有時是快速且難以預料的,尤其是在氣象條件不穩定的情況下,AQI可能在短時間內從普通快速飆升至不健康等級。

面對這種突發狀況,學校應建立一套緊急應變SOP。首先,負責戶外活動的老師應隨時關注即時AQI數據(例如透過手機App)。一旦發現AQI數值突然升高,接近或達到橘色以上,應立即停止所有戶外活動,並將學生帶回室內。回到室內後,應緊閉門窗,開啟空調或空氣清淨機。同時,校方應立即發布緊急通知,告知所有教職員和家長這一變化。對於敏感體質的學生,老師應特別留意他們的身體狀況,必要時安排休息並通知家長接回。

戴口罩有用嗎?應該戴哪種口罩?

在空氣品質不佳時戴口罩,確實能有效減少吸入空氣污染物,尤其是細懸浮微粒(PM2.5)。但口罩的選擇非常重要。

一般的醫療用口罩對於阻擋PM2.5的效果有限。若要有效防護PM2.5,應選擇具有PM2.5防護功能的口罩,例如符合臺灣CNS15980國家標準的防霾口罩,或是國際認證的N95、KN95、FFP2等等級的口罩。這類口罩的過濾效率較高,能有效阻擋空氣中的微細顆粒物。

不過,由於這些高防護口罩通常較厚,透氣性相對較差,對於正在發育的兒童來說,長時間佩戴可能會感到悶熱或呼吸不順,特別是在活動時。因此,學校和家長應教導孩子正確佩戴口罩的方法,並提醒他們若感到不適應立即告知。在選擇口罩時,也要考慮兒童的臉型大小,確保口罩能緊密貼合臉部,才能發揮最佳防護效果。

除了停止戶外活動,學校還能做什麼來保護學童?

停止戶外活動只是應對空污的「消極」措施,學校還可以有更多「積極」作為。

首先,強化室內空氣品質是重中之重。學校可以考慮在教室、圖書館、活動中心等學童長時間停留的空間加裝空氣清淨機,並確保定期更換濾網。同時,應教育學生在空氣品質不良時緊閉門窗,並避免在室內使用會產生刺激性氣體的清潔劑或化學用品。

其次,將空氣品質議題納入環境教育課程。透過生動活潑的方式,讓學生了解空氣污染的來源、危害以及如何從個人層面做好防護。例如,可以鼓勵學生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減少私人交通工具的使用,或參與校園綠化活動,從小培養環保意識和責任感。

再者,學校應與地方環保局、衛生局等單位建立良好溝通管道,定期參與相關的研討會和培訓,了解最新的空氣品質資訊和防護技術。甚至可以與社區合作,推動空氣品質改善計畫,從源頭減少污染排放。

幼兒園的標準和學校一樣嗎?

雖然原則上都是依據環保署的AQI分級,但幼兒園因為學童年齡更小、生理更脆弱,在實際執行上往往會採取更為嚴格和謹慎的標準。

幼兒園的幼童呼吸系統和免疫系統都比小學生更加不成熟,對空氣污染的耐受性更低。因此,許多幼兒園在AQI達到「橘色」等級時,就會非常明確地建議或要求停止所有戶外活動,而不會等到「紅色」等級才全面禁止。甚至有些幼兒園會設定更低的預警線,例如PM2.5超過某個特定數值(即使AQI還在黃色或綠色區間),就開始限制戶外時間。

此外,幼兒園在室內空氣品質的維護上,通常也會做得更為徹底,例如每間教室都配備空氣清淨機,並更頻繁地進行清潔和消毒。家長在選擇幼兒園時,也可以將其對空氣品質的應變措施納入考量,選擇一個對孩子健康保護更周全的園所。

當 空氣品質指標 AQI 達 什麼 顏色 等級 以上 時 學校 及 幼兒園 應 全部 立即 停止 戶外 活動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