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玩遊戲會想吐?深入解析遊戲動暈症的成因與實用解方

欸,你是不是也曾有過這種經驗?玩著玩著一款熱愛的遊戲,突然間卻覺得胃裡翻江倒海,頭暈目眩,甚至噁心想吐?明明畫面刺激又好玩,但身體卻發出了強烈的抗議訊號,讓你想繼續玩都沒辦法,這種感覺真的超級掃興又疑惑,究竟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難道是我身體太虛弱,不適合玩遊戲嗎?別擔心,你絕不孤單,這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生理現象,我們通常稱它為「遊戲動暈症」(Game Motion Sickness),而它會讓你覺得想吐,其實背後藏著一些你可能意想不到的科學原理喔。

快速解答:為什麼玩遊戲會想吐?

簡單來說,玩遊戲會想吐,主要就是因為我們大腦接收到了「感官衝突」的訊息。當你在玩遊戲,尤其是那些以第一人稱視角呈現、畫面快速變動的遊戲時,你的眼睛(視覺系統)會告訴大腦:「哇!我們正在快速移動!正在跑!正在轉彎!」但同時,你的內耳前庭系統(平衡系統)卻告訴大腦:「等等,我的身體明明坐在椅子上,根本沒有移動啊!」這種視覺與平衡感知的訊息不一致,讓大腦無法有效協調,進而觸發了一種保護機制,類似於誤食毒物時的反應,於是身體就開始出現噁心、頭暈等不適症狀,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暈眩」或「動暈症」啦。

深入剖析:遊戲動暈症的科學原理與成因

感官衝突的根源:大腦的「誤解」

我們的身體是個非常精密的系統,為了讓我們能在複雜的環境中保持平衡與方向感,大腦會不斷整合來自多個感官的資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 視覺系統: 眼睛捕捉到的畫面變化,例如景物快速掠過、視角旋轉等。
  • 前庭系統: 位於內耳,負責感知頭部的位置、運動(加速度)和重力,就像是身體內建的GPS和陀螺儀。
  • 本體感覺系統: 來自肌肉、關節和皮膚的訊息,告訴大腦身體各部位的相對位置和運動狀態。

當你在玩遊戲時,特別是那些高速移動或自由視角的3D遊戲,你的眼睛看到了遊戲角色在快速奔跑、跳躍、或是乘坐載具極速前進,畫面上的景物也隨著移動而快速變化。此時,你的視覺系統會向大腦發出「我在移動」的信號。然而,你的身體實際上卻是靜止不動的,內耳的前庭系統並沒有感受到相應的物理移動或加速度,它傳遞給大腦的訊息是「我沒有移動」。這種「眼睛看到在動,身體卻沒動」的資訊矛盾,讓大腦產生了混淆。大腦為了保護你,有時會將這種感官衝突誤認為是中毒的徵兆,因為在野外中毒時,視覺和平衡感也可能出現異常,於是就啟動了噁心嘔吐的保護機制,試圖將「有毒物質」排出體外。這就是為什麼你會感到噁心想吐的深層原因。

哪些遊戲元素是誘發動暈症的「幫兇」?

並非所有遊戲都會讓人想吐,有些特定的遊戲設計或環境因素,特別容易成為動暈症的導火線。我根據我多年的遊戲經驗以及對玩家社群的觀察,整理出以下幾個常見的元兇:

第一人稱視角(FPS)遊戲

這類遊戲由於完全模擬玩家的視角,沉浸感極強,但也最容易引起動暈症。想像一下,你扮演的角色在遊戲裡狂奔、跳躍、快速轉身射擊,而你的螢幕畫面也隨之劇烈晃動,甚至還帶有「頭部擺動」的效果(模擬角色走路時頭部自然晃動),但你人卻穩穩坐在椅子上,這種視覺與實際運動的高度反差,最容易讓人吃不消。我個人的經驗是,玩《決勝時刻》系列,如果遊戲內把頭部擺動關閉,不適感會大大降低。

虛擬實境(VR)遊戲

VR遊戲的沉浸感是前所未有的,它透過頭戴顯示器完全佔據你的視野,讓大腦幾乎無法區分現實與虛擬。正因為太過真實,VR遊戲引發動暈症的機率也更高,且症狀可能更劇烈。當VR畫面中的你在空中飛翔或快速移動,但身體卻紋絲不動時,大腦的「信任危機」會瞬間爆棚。尤其如果VR裝置有「延遲」(Latency)問題,也就是你轉頭後畫面沒有立刻跟上,那種卡頓或不同步的感覺更是致命的。

不穩定的幀率(Frame Rate)

幀率,也就是每秒顯示的畫面張數。如果遊戲運行時幀率不穩定,忽高忽低,或是過低(例如低於30fps),畫面看起來就會卡頓、不流暢,像是播放幻燈片一樣。這種斷斷續續的視覺資訊會讓大腦難以預測畫面變化,進而加劇感官衝突。想像一下你看了一部每秒只有幾張圖的動畫片,是不是眼睛會特別疲勞,更容易感到不適?高幀率(例如60fps或120fps以上)的流暢畫面,能讓大腦更自然地處理視覺資訊,大大降低暈眩感。

視野範圍(FOV)設定不當

視野範圍(Field of View, FOV)指的是你在遊戲畫面中能看到的廣度。對於第一人稱遊戲來說,FOV的設定非常關鍵。如果FOV太窄,畫面會感覺像透過潛望鏡在看東西,視野受限,會讓空間感變得壓迫,加劇不適。如果FOV太寬,畫面邊緣的扭曲變形又可能造成「魚眼」效果,也可能讓部分人感到眩暈。找到適合自己的FOV值,對緩解暈眩非常有幫助。

快速鏡頭移動與加速減速

遊戲中突如其來的鏡頭晃動、視角快速拉近拉遠,或是角色突然加速、急停,都會對大腦造成巨大的衝擊。有些遊戲為了營造刺激感,會刻意加入大量的螢幕震動效果(Screen Shake),像是爆炸時畫面劇烈抖動,或是角色受到攻擊時螢幕上下跳動,這些都可能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特定畫面效果

  • 運動模糊(Motion Blur): 為了模擬現實中物體快速移動時的模糊效果,有些遊戲會開啟運動模糊。但對於敏感的玩家來說,這反而會讓畫面變得不清晰,增加大腦判讀的負擔,進而導致不適。
  • 景深(Depth of Field): 景深效果可以讓畫面更有層次感,但如果過度使用或設定不當,可能導致背景模糊、前景清晰的反差過大,讓眼睛難以聚焦,也可能引發不適。
  • 粒子效果與光影: 過於絢爛或閃爍的粒子效果,以及過於強烈或變化的光影,都可能對眼睛造成刺激,進而影響整體舒適度。

我自己就曾有過這樣的經歷,早期玩一些較舊的FPS遊戲時,因為當時電腦硬體不夠力,幀率經常掉到30以下,加上遊戲預設的FOV很窄,沒玩多久就開始冒冷汗、想吐。後來升級了電腦,並調整了遊戲設定,才發現原來這些細節對遊戲體驗影響這麼大,真的是學到了寶貴的一課啊!

從根源解決:如何有效緩解與預防遊戲動暈症?

既然我們已經了解了遊戲動暈症的成因,那麼解決方案也就八九不離十啦!下面我將從遊戲內設定、外部環境和個人生理調適三個面向,提供一些非常實用且經過驗證的建議,希望能幫助你擺脫暈眩困擾,盡情享受遊戲的樂趣!

調整遊戲內設定:治標更治本!

這部分是解決遊戲動暈症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畢竟問題的根源就在於遊戲呈現方式與你感官的衝突嘛!

  1. 優先提高幀率(Frame Rate):

    這是最最最重要的一點!如果你的電腦或遊戲主機性能允許,務必將遊戲畫面設定調到能夠穩定運行60fps或更高。越高的幀率,畫面轉換越流暢,大腦處理起來越輕鬆。如果電腦硬體不夠力,可以考慮降低遊戲畫質設定,以犧牲畫面細節來換取更高的幀率,這絕對是值得的。我真心覺得,寧願畫面糊一點,也比玩到暈吐來得好啊!

  2. 調整視野範圍(Field of View, FOV):

    在遊戲設定中找到FOV選項,通常以角度(°)表示。

    • 太窄的FOV: 會讓你感覺像被困在一個小盒子裡,視野壓迫感強,容易引起不適。
    • 太寬的FOV: 可能會讓畫面邊緣出現扭曲,產生「魚眼」效果,部分人也會因此感到眩暈。

    一般來說,第一人稱遊戲的建議FOV範圍在90°到110°之間,但這真的非常個人化。我的建議是從遊戲預設值開始,每次調整5-10度,玩一下感受看看,直到找到最舒服的那個點。有些遊戲甚至會提供「實際FOV」和「渲染FOV」的區別,可以多方嘗試。

  3. 關閉或降低特定視覺效果:
    • 運動模糊(Motion Blur): 立即關閉!這絕對是引發暈眩的頭號戰犯之一。雖然它能模擬真實世界快速移動的模糊感,但對遊戲來說,只會讓畫面變得模糊不清,讓你的眼睛更費力去辨識細節。
    • 景深(Depth of Field): 如果你不喜歡那種背景模糊的效果,或是覺得它讓畫面不夠銳利,也可以選擇關閉。
    • 鏡頭晃動(Camera Shake/Screen Shake): 玩FPS遊戲時,關閉角色跑步時的「頭部擺動」(Head Bob)或爆炸時的「螢幕震動」(Screen Shake),能大大減少不適感。這能讓你的視野保持相對穩定。
  4. 啟用靜態準星或固定元素:

    有些遊戲允許你在畫面中央顯示一個靜態準星或其他的固定UI元素。這個固定點可以為你的眼睛提供一個穩定的視覺參考,即使周圍的畫面在快速移動,你的大腦也能透過這個點來維持方向感,減少感官衝突。

  5. VR遊戲的特殊考量:
    • 選擇傳送(Teleportation)移動模式: 許多VR遊戲會提供「傳送」和「自由移動」兩種模式。如果你容易暈,請優先選擇傳送模式,它能讓你瞬間移動,避免了連續移動帶來的暈眩感。
    • 正確調整瞳距(IPD): VR頭顯的瞳距(Interpupillary Distance, 瞳孔間距離)必須與你的眼睛距離匹配,否則畫面會失焦或模糊,更容易引發不適。務必仔細按照說明調整。
    • 保持VR環境通風: 悶熱的環境會加劇不適。有些玩家甚至會在VR時打開電風扇,模擬遊戲中移動時的「風感」,這也能幫助大腦建立更一致的感官輸入。

改善遊戲環境:營造舒適的玩樂空間

除了遊戲內部設定,你玩遊戲的外部環境其實也會對身體的反應產生影響喔!

  1. 保持室內通風涼爽:

    悶熱、不通風的環境會讓身體更容易感到不適,甚至引發噁心。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溫度適中,能讓你感覺更舒適。

  2. 保持適當的螢幕距離與光線:
    • 螢幕距離: 不要離螢幕太近,尤其是在玩大尺寸螢幕或電視時。適當的距離能讓你的視野更開闊,減少壓迫感。
    • 環境光線: 避免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下玩遊戲,讓螢幕成為唯一的光源。這會讓眼睛過於疲勞,也會讓感官衝突更加明顯。可以打開室內燈,讓環境保持一定亮度,但不要有眩光反射在螢幕上。
  3. 避免邊玩邊吃或邊看手機:

    在玩遊戲的同時,如果還邊吃東西(尤其是油膩或刺激性食物),或是邊低頭看手機,會讓身體的感官系統更加混亂,更容易誘發不適。專心玩遊戲,要吃喝等休息時再說吧!

個人生理調適:傾聽身體的聲音

最後,也是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學會傾聽自己的身體,並進行適當的生理調適。

  1. 循序漸進,逐漸適應:

    如果你是遊戲動暈症的初犯,不要一開始就挑戰長時間的遊戲。從短時間(例如15-30分鐘)開始,當你感到輕微不適時就立刻休息,然後逐漸增加遊戲時間。大腦有很強的適應能力,透過重複的、短暫的刺激,它會慢慢學會如何處理這些「假性」的移動訊息,進而減輕反應。這就像是暈車的人多坐幾次車,或是暈船的人多出幾次海,身體會慢慢習慣的道理一樣。

  2. 適時休息,看向遠方:

    當你感到一絲絲不適時,立刻暫停遊戲,起身走動走動,看看遠方的風景(窗外或房間的另一端),讓眼睛從近距離的、快速變化的螢幕中解脫出來,重新調整視覺焦點。深呼吸幾下,喝點水,閉上眼睛休息一下也很有幫助。

  3. 保持充足睡眠與良好飲食:

    當身體疲勞、睡眠不足或血糖過低時,人對外界刺激的敏感度會增加,更容易感到不適。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均衡飲食,讓身體處於最佳狀態,自然抵抗力也會比較好。

  4. 善用輔助品:薑類食品或暈車藥:
    • 薑類: 薑在傳統醫學中就有緩解噁心、嘔吐的功效。可以嘗試喝薑茶、吃薑糖或薑餅,有些市售的口含錠也有含薑的成分,可以在遊戲前或遊戲中嘗試。
    • 暈車藥: 如果你的動暈症非常嚴重,影響到正常生活,在玩遊戲前遵照醫囑服用暈車藥也是一個選擇。但請注意藥物的副作用(例如嗜睡),並在安全的前提下使用。
  5. 使用防暈眼鏡/藍光眼鏡:

    雖然效果因人而異,市面上有些聲稱能防暈的眼鏡,或是具備抗藍光功能的眼鏡,或許也能提供一些額外的幫助。但它們並非萬靈丹,主要的解決方案還是來自於上述的設定調整和生理適應。

我曾有個朋友,對FPS遊戲又愛又恨,因為他每次玩都會吐。後來我教他把遊戲裡頭部擺動關掉,把FOV調高,結果他玩了兩小時竟然都沒暈!他驚訝地說:「欸,我以前還以為是我天生就不適合玩這種遊戲,沒想到只是幾個設定的問題!」所以說,很多時候問題都出在細節上,只要對症下藥,就能重新找回玩遊戲的樂趣。

常見相關問題與專業解答

問題一:為什麼以前玩遊戲不會吐,現在玩反而會?

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問題,其實原因蠻多的,而且很可能不是你身體變差了喔!

首先,可能是遊戲類型或技術的變化。早期許多遊戲是2D的,或是3D遊戲的畫面沒那麼逼真,移動方式也比較簡單。但現在的遊戲,尤其是主流的3A大作,追求極致的沉浸感和真實感,畫面精細、場景廣闊、角色動作流暢且複雜,視角變動也更自由快速。VR遊戲更是將這種沉浸感推到極致,感官衝突自然也更容易發生。

其次,年齡增長也可能是一個因素。雖然動暈症好發於兒童和青少年,但成年後,由於我們的內耳平衡系統和視覺處理能力會有所變化,對於某些特定的動態刺激,有時候反而會變得更敏感,這也是有可能的。再來就是現代螢幕的尺寸越來越大,解析度越來越高,當你用大螢幕玩沉浸感強的遊戲時,你的整個視野幾乎都被遊戲畫面佔據,這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會讓大腦更難區分虛擬與現實,感官衝突也因此加劇。

最後,別忘了身體狀態。如果你最近睡眠不足、壓力大、身體疲勞,或是剛吃飽喝足(特別是油膩、辛辣的食物),這些都可能讓你的身體對暈眩更為敏感。所以,很多時候並不是你變弱了,而是遊戲更「強」了,或者你的身體剛好不在最佳狀態啦。

問題二:只有玩特定遊戲才會暈,這是正常的嗎?

非常正常!這絕對是個普遍的現象。這恰恰印證了我們前面提到的,不同的遊戲有著截然不同的設計參數和畫面呈現方式,這些都會直接影響你是否會感到暈眩。

舉例來說,你可能玩《英雄聯盟》或《Dota 2》這類上帝視角(俯視角)的MOBA遊戲完全沒事,因為它們的視角是固定的,畫面沒有劇烈的晃動或快速的3D移動。但一玩《戰地風雲》或《賽博朋克2077》這種第一人稱的射擊或RPG遊戲,沒多久就開始頭暈。這是因為後者有著大量的快速視角轉動、奔跑、跳躍,以及可能存在的頭部擺動和運動模糊等效果,這些都是誘發動暈症的關鍵因子。

此外,遊戲的幀率優化、視野範圍的預設值、甚至美術風格和色彩調性,都可能影響你的體驗。有些遊戲即使是第三人稱視角,如果鏡頭過於跟手、晃動頻繁,或是移動速度過快,一樣可能讓你感到不適。所以,如果你只對某些特定類型的遊戲感到暈眩,那完全是正常的生理反應,這也為我們找出解決方案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問題三:玩遊戲想吐是不是代表我不適合玩遊戲?

不!絕對不是!如果你因為玩遊戲會想吐就覺得自己不適合玩遊戲,那真是太可惜了!這就像暈車的人就此放棄搭車一樣,根本沒必要嘛!

玩遊戲會想吐只是一種身體對感官衝突的正常生理反應,它並不是你身體脆弱的表現,更不是你不適合玩遊戲的標誌。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許多資深玩家也曾有過類似的困擾,只是他們可能透過調整遊戲設定、改善遊玩習慣,或者隨著時間身體逐漸適應,才得以克服。

請記住,大腦是具有很強可塑性的。只要你採取我們前面提到的各種策略,例如調整遊戲內的FOV、關閉運動模糊、保持高幀率、適時休息,並循序漸進地讓自己適應,大多數人都能夠顯著減輕甚至完全消除遊戲動暈症。這是一個學習與適應的過程,給你的身體一點時間,它會慢慢學會如何處理這些「假性」的運動信號。所以,別輕易放棄你對遊戲的熱愛,透過正確的方法,你絕對可以享受遊戲的樂趣!

問題四:小孩玩遊戲也會暈嗎?他們的反應跟大人一樣嗎?

會的,而且小孩玩遊戲更容易感到暈眩,他們的反應可能比大人更為敏感和直接。

兒童的前庭系統(內耳平衡系統)和視覺處理能力都還在發育中,對於感官訊息的整合協調能力相對不成熟。當他們接觸到畫面快速移動、視角劇烈變化的3D遊戲時,大腦更容易出現感官衝突,進而引發動暈症。他們可能不像大人那樣會清楚表達「我頭暈、我想吐」,而是會出現其他跡象,例如臉色發白、冒冷汗、揉眼睛、失去興趣、變得暴躁或疲倦、或是乾脆不玩了。家長需要特別留意這些細微的變化。

因此,對於孩子來說,限制遊戲時間、選擇適合他們年齡和生理發展的遊戲類型(避免過於刺激的第一人稱遊戲)、確保遊戲環境舒適(適當光線、螢幕距離),以及鼓勵他們適時休息、看向遠方,這些都變得尤為重要。讓孩子在享受遊戲樂趣的同時,也能保護他們的健康,是我們作為大人的責任。

問題五:除了想吐,還有哪些症狀是遊戲動暈症?

遊戲動暈症的症狀其實蠻廣泛的,噁心想吐只是其中最明顯、最讓人難受的一個。除了噁心之外,常見的症狀還包括:

  • 頭痛或頭暈: 這是最普遍的伴隨症狀,感覺整個頭沉沉的,失去平衡感。
  • 出汗或臉色發白: 這是身體面對不適時的自主神經反應,類似於暈車時的狀況。
  • 疲倦、嗜睡: 大腦為了處理混亂的感官訊息,會消耗大量的能量,導致身體感到非常疲勞。
  • 失去平衡感: 即使停止遊戲,有些人可能還會感覺到輕微的搖晃或不穩定感,俗稱「離船感」。
  • 眼睛疲勞: 長時間盯著快速變化的螢幕,會讓眼睛感到乾澀、痠痛,加劇整體的不適。
  • 方向感錯亂: 有時會感覺到周圍的空間在旋轉,或對方向的判斷出現短暫的混淆。
  • 打冷顫: 部分人會感覺到一陣陣的寒意或發冷。

如果出現這些症狀,最好的辦法就是立刻停止遊戲,休息一下,呼吸新鮮空氣,並嘗試前面提到的緩解方法。記住,身體發出的訊號,就是要你停下來休息啦!

總結:享受遊戲,從了解身體開始

遊戲動暈症雖然讓人不舒服,但它並不是什麼嚴重的疾病,也不是無藥可救的問題。透過這篇文章的深入解析,相信你已經明白了,會想吐並非你身體虛弱,而是大腦在面對感官衝突時的正常反應。更重要的是,我們也提供了許多實用且有效的方法,無論是調整遊戲設定、改善遊玩環境,還是透過個人的生理調適,都能幫助你大幅減輕甚至徹底擺脫這種不適感。

所以,別再讓「想吐」成為你享受遊戲樂趣的絆腳石了!下次當你感到一絲不適時,試著回想這些建議,動手調整一下設定,或是讓自己適時休息一下。學會傾聽身體的聲音,並給予它適當的回應,你就能更自在、更開心地沉浸在遊戲的奇妙世界裡啦!祝你遊戲愉快,不再暈眩!

為什麼玩遊戲會想吐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