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流浪狗:深入剖析流浪犬問題的成因與解決之道

欸,你可曾在大街小巷,或是在偏僻的鄉間小路,偶然遇見過那些眼神有些徬徨、身形略顯瘦削的毛小孩?牠們可能小心翼翼地穿梭在車陣旁,或是怯生生地躲在騎樓下,獨自覓食、獨自徘徊。每當看到這些「浪浪」,我們心裡總不免會浮現一個大大的問號:「為什麼會有流浪狗啊?」

簡單來說,流浪狗之所以存在,最核心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飼主的「棄養」**是最大宗,很多人因為各種理由不再飼養;其次是**寵物不慎「走失」**,卻因缺乏晶片或積極協尋而成了無主犬;再來就是**未經妥善管理的「繁殖」**,導致過多幼犬出生,無法找到合適的家;最後,整個社會在**「犬隻管理」和「生命教育」層面仍有不足**,這些結構性問題也讓流浪犬問題難以根絕。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複雜且令人心疼的社會現象。

深究流浪狗問題:問題的核心在於「人」

要探討為什麼有流浪狗,我們得先從「人」這個根本原因說起。絕大多數的流浪狗,其實都是人類行為的直接或間接結果。牠們不是天生就該流浪,而是被環境、被選擇、被遺棄,才被迫走上街頭的。

衝動與不負責任的「棄養潮」

「棄養」絕對是造成流浪狗數量居高不下的主因。有時看到新聞報導,真的讓人很難過,怎麼會有人把毛小孩當成一時的玩物,養一陣子就不要了呢?這背後其實有很多原因,我們來細數一下:

  • 一時衝動與新鮮感退卻: 很多人可能因為覺得幼犬很可愛、很療癒,或是跟風看到朋友養就買了或領養了。結果呢?幼犬長大後不如預期,或者發現飼養需要付出巨大的時間、金錢和精力,於是新鮮感一過,就萌生了棄養的念頭。想想看,這根本是把生命當成一件會過期的商品啊!
  • 經濟壓力與環境變遷: 有些飼主可能是因為家裡經濟狀況出了問題,沒辦法負擔毛小孩的伙食費、醫療費;或是因為搬家、出國、結婚生子等等生活型態改變,新環境不允許養寵物,就選擇讓狗狗自生自滅。雖然聽起來有苦衷,但生命就這樣被拋棄,總是讓人無法接受。
  • 犬隻行為問題與疾病: 狗狗可能會有亂叫、破壞家具、大小便失禁等行為問題,或是罹患了需要長期照護的慢性病,甚至得了癌症,龐大的醫療費用讓一些飼主望之卻步。這時候,有些人就會選擇「放生」,把問題丟給社會。可是,這些行為問題往往是缺乏正確教導和陪伴的結果,而疾病更是身為飼主本該承擔的責任啊!
  • 長輩反對與家庭衝突: 有些年輕人偷養寵物,結果被家裡長輩發現強烈反對;或是家庭成員間對飼養觀念不合,長期累積的矛盾最終導致狗狗被送走或遺棄。

這些棄養案例,每一個都代表著一個生命從有家變成無家的悲劇。想想看,一隻本來在溫暖家裡撒嬌的狗狗,一夕之間被丟到陌生街頭,牠們怎麼會不害怕、不迷茫呢?

不慎走失,從此回不了家

除了惡意棄養,狗狗走失也是流浪犬的另一個重要來源。很多飼主其實很愛牠們的毛小孩,但一個不小心、一個疏忽,可能就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 未植入晶片或資料未更新: 這是最常見的問題。狗狗走失後,如果沒有晶片,或是晶片裡的飼主資料沒有及時更新,那麼即使被好心人撿到送去收容所或動物醫院,也無法辨識飼主身分,自然就難以回家了。晶片就像狗狗的身份證,真的很重要啊!
  • 門窗未關緊、未繫牽繩: 很多狗狗天性活潑好奇,一個不留神,可能就從沒關好的大門溜出去了,或是外出散步時,飼主圖方便沒有繫牽繩,狗狗一受驚嚇或聞到感興趣的味道,跑出去就再也找不到了。我家附近的公園就常看到沒繫牽繩的狗狗,每次都為牠們捏把冷汗。
  • 驚嚇或意外事件: 像是過年期間的鞭炮聲、颱風天、地震等等突發狀況,都可能讓狗狗受到驚嚇,慌亂中脫離飼主,從此流落街頭。

走失的狗狗,如果沒有遇到貴人相助,很快就會學會在街頭求生,慢慢地,牠們就成了我們口中的「流浪狗」。那種從有愛到孤單的轉變,想想都讓人心疼。

未經管理的繁殖,生生不息的惡性循環

你知道嗎?除了棄養和走失,另一個讓流浪狗問題雪上加霜的原因,就是「不負責任的繁殖」。這就像一個沒有止盡的循環,讓流浪犬的數量不斷增加。

  • 家庭繁殖與非法繁殖場: 很多人覺得讓狗狗生一胎沒關係,可以體驗生命的美好,或覺得幼犬很可愛、很好送人。但實際上,幼犬出生後要找到負責任的飼主並不容易,很多人送出去後就不再追蹤,也無法保證新的飼主會好好照顧牠們。更糟糕的是那些地下繁殖場,為了利益大量繁殖,不顧犬隻的健康和福利,將沒有賣出的幼犬或淘汰的種犬隨意丟棄,直接製造了大量的流浪狗。
  • 未絕育犬隻的自由繁殖: 街頭的流浪狗本身也會互相繁殖,一隻母狗一年可以生兩胎,每胎平均5-8隻幼犬,這些幼犬長大後又會繼續繁殖。這繁殖速度之快,簡直是等比級數成長啊!這也是為什麼政府和動保團體一直大力推廣「絕育」的原因,因為這是從源頭有效控制流浪犬數量最直接的辦法。

這種不受控的繁殖,讓原本就已經飽和的收容所更加不堪重負,也讓街頭的流浪狗越來越多,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不僅是個人行為:系統性與社會層面的挑戰

除了上述的個人行為,流浪狗問題其實也反映出整個社會在犬隻管理和生命教育上,仍存在著結構性的挑戰。這不是單靠幾個好心人就能解決的,需要政府、民間、乃至於每個人共同努力。

法規的健全與執行力

台灣有《動物保護法》,也規定了犬隻晶片植入、絕育等等。但問題來了,法規再好,如果執行力不足,那也只是形同虛設。

  • 晶片植入率與登記更新: 雖然法令要求家犬要植入晶片,但實際的植入率和資料更新率仍有進步空間。很多人可能植了晶片,但換電話、搬家卻沒有更新資料,導致狗狗走失後,晶片也發揮不了作用。
  • 絕育率推廣不足: 政府雖然有絕育補助,但宣導和推廣的力道還不夠,很多飼主沒有絕育的觀念,或是覺得絕育對狗狗不好,導致許多家庭犬也能輕易繁殖。
  • 棄養罰則的落實: 棄養是違法的,但要實際抓到棄養者並處罰,難度很高。即便抓到了,罰款相對於對生命的傷害來說,似乎也顯得輕微,難以達到嚇阻作用。這真的需要相關單位更積極的作為,讓那些不負責任的行為得到應有的懲罰。

收容所的困境與負擔

自從台灣推行「零撲殺」政策後,公立收容所面臨的壓力真的是前所未有。

  • 空間與人力不足: 零撲殺政策雖然立意良善,但如果沒有配套措施,大量湧入的流浪犬很容易讓收容所爆滿。想像一下,一個有限的空間裡塞滿了幾百隻狗狗,牠們的居住環境、飲食、醫療、清潔,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維護。很多收容所的工作人員其實都已經是超負荷運作了。
  • 長期收容的挑戰: 很多流浪犬因為年紀大、有疾病、或是有行為問題,很難被領養出去,只能長期住在收容所。這樣一來,收容所就變成了一個「終老」的地方,而非中途之家。這對於狗狗的身心健康也是一種考驗,牠們渴望家庭、渴望被愛。

公民動物福利教育的缺口

最後,但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整個社會對於動物福利和生命教育的重視程度還不夠。

  • 缺乏正確飼養觀念: 很多人不了解犬隻的品種特性、行為習性、所需的運動量和社交需求。以為養狗就是給牠吃喝拉撒,卻沒有意識到狗狗也需要陪伴、訓練和正確的社會化。當狗狗的行為不符預期時,就容易產生問題,進而引發棄養。
  • 對生命尊重的欠缺: 這是最根本的。如果社會大眾都能從心底尊重每一個生命,把動物看作是家庭的一份子,而不是一個可以隨意拋棄的物件,那麼很多流浪狗的問題或許就能從源頭得到解決。

我個人在參與一些動保活動時,就深深體會到,很多時候問題不是出在惡意,而是出在「無知」和「方便」。如果大家都能多一點點知識、多一點點責任心,這些浪浪們或許就能少一點點苦難。

我觀察到的一些現象與省思

作為一個關心流浪動物議題的普通民眾,我常常會想,是不是我們對於「飼養寵物」這件事,還有很多不切實際的想像?

「養一隻狗狗,不只是多一個陪伴,更是多一份責任。」

這句話聽起來老生常談,但真正做到的人,或許還不到一半。

我發現,許多人對於狗狗的行為判斷存在盲點。例如,幼犬時期很活潑好動,甚至有點調皮搗蛋,這其實是牠們探索世界、建立界線的正常過程。但有些飼主卻覺得「狗狗不乖」,就開始打罵,甚至覺得「教不會」就想放棄。其實,很多時候是飼主缺乏了耐心和正確的訓練方法,而不是狗狗本身有問題。

又或者,社會上對於「品種犬」的盲目追求,也間接造成了問題。許多人為了追求特定的品種、外型,不惜高價購買,卻不了解這些犬隻背後可能存在基因缺陷、遺傳疾病,或是需要特殊照顧。當這些問題浮現時,卻又因為無法承擔而選擇棄養,這真是本末倒置啊!相比之下,許多米克斯(混種犬)其實健康又聰明,而且個性溫和,只是缺乏一個被看見的機會。

這些現象都讓我思考,我們是不是該重新審視自己對待生命的方式,以及在消費主義下,我們是否也將動物「商品化」了呢?

解決流浪狗問題,我們能做些什麼?

面對如此複雜的流浪狗問題,沒有單一的特效藥,但我們可以從幾個層面共同努力,從根本上減少流浪犬的數量:

  • 從源頭管理:推廣絕育與晶片植入:
    • 絕育: 這是最有效、最人道地控制流浪犬數量的方法。無論是家犬還是流浪犬,透過絕育可以避免非預期的繁殖,減少不必要的生命誕生。政府應加大絕育補助宣傳與執行力度,並鼓勵家戶為寵物絕育。
    • 晶片植入與登記: 強制並檢查家犬的晶片植入率,同時簡化晶片資料更新流程,確保每隻狗狗都有可追溯的身份,萬一走失也能提高找回的機率。
  • 提倡「認養代替購買」,支持中途之家:
    • 鼓勵民眾領養流浪動物,給予牠們第二次機會。這不僅能減少繁殖需求,也能減輕收容所的負擔。
    • 支持各地的動物中途之家或動保團體,他們是收容和照顧浪浪的重要力量。您可以透過捐款、擔任志工,或甚至成為中途家庭,直接幫助這些需要愛的毛小孩。
  • 加強飼主責任教育與動物福利宣導:
    • 從學校教育到社區宣導,普及正確的動物飼養知識,讓大眾了解養寵物是「一輩子的承諾」。
    • 宣導如何評估自身能力是否適合養寵物、如何解決狗狗的行為問題、如何提供適當的醫療照顧等,從根本上避免因無知而棄養。
    • 提高民眾對《動物保護法》的認知,鼓勵檢舉不法繁殖和棄養行為。
  • 政府部門應更積極作為:
    • 強化動保法執法力度,對惡意棄養者處以更嚴厲的懲罰,並落實追蹤。
    • 投入更多資源改善公立收容所的環境和醫療條件,並增加專業獸醫和照護人員。
    • 與民間動保團體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共同推動絕育、認養和教育計畫。

這真的是一個需要全民共同參與的議題。從選擇養寵物的那一刻起,就請務必三思而後行,因為你手中握著的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牠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都將與你息息相關。只有當我們每個人都願意負起責任,付出愛心,流浪狗的問題才能真正得到緩解。

常見相關問題與解答

流浪狗會帶來什麼問題?

流浪狗問題可不是只有牠們自己可憐而已喔,其實對整個社會和環境都會產生不少影響。

首先,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流浪狗如果沒有定期驅蟲、打疫苗,很可能會成為疾病傳播的潛在來源,像是狂犬病雖然台灣控制得不錯,但畢竟還是個隱憂;跳蚤、壁蝨等寄生蟲也可能透過流浪狗傳播到環境中,影響人畜健康。牠們的排泄物隨意在路邊、公園堆積,也會造成環境髒亂和衛生問題。

其次是交通與安全問題。流浪狗在路上亂竄,有時會造成交通意外,對牠們自己或駕駛人都很危險。有些流浪狗因為長期遭受人類傷害或驚嚇,可能會對人產生恐懼或攻擊性,偶爾也會發生民眾被追逐、咬傷的事件,造成社會大眾對流浪犬的負面觀感與恐懼。

再來,對於生態環境也有影響。野外的流浪犬如果數量過多,可能會對野生動物造成威脅,例如追捕或捕食小型野生動物,破壞當地的生態平衡。還有,牠們的數量一旦失控,收容所也無法負荷,最終會導致更多狗在街頭流浪,形成惡性循環。

我在路上遇到流浪狗怎麼辦?

如果在路上遇到流浪狗,先別急著靠近或驅趕,可以參考以下步驟:

  1. 保持安全距離,觀察狀況: 首先要確保自己和狗狗的安全。不要直接伸手去摸牠,也不要做出讓牠覺得有威脅的動作,像是一直盯著牠看或是突然衝向牠。先觀察狗狗的行為,是害怕、攻擊性強、還是只是單純地覓食?
  2. 評估狗狗的狀態: 看看狗狗有沒有受傷、生病,或是看起來很虛弱。如果狗狗有明顯的傷勢或疾病,那牠可能需要緊急救援。
  3. 聯繫相關單位:
    • **如果狗狗看起來健康,只是在附近遊蕩:** 可以先觀察一陣子,牠可能只是走失了,或是在附近有固定餵養人。如果擔心,可以拍照記錄牠的特徵和位置,上網查詢附近是否有尋狗啟事,或是在社群媒體的「寵物走失協尋」社團發文。
    • **如果狗狗受傷、生病或行為異常(如攻擊性):** 請立即撥打各縣市的動物保護專線(通常是1999市民專線轉接)或聯繫當地的動物保護處(防疫處),請求協助。不要貿然自行處理,以免被咬傷。
    • **如果看起來是飢餓或友善:** 在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提供一些食物和水。但切記,餵食後請保持環境清潔,不要讓食物殘渣留在原地,以免吸引更多流浪動物或害蟲。長期定點餵食也可能導致狗狗群聚,引發當地居民反彈,所以還是以幫助牠找到合適的去處為優先。
  4. 切勿任意帶回: 在不確定狗狗狀況前,不要輕易將牠帶回家,尤其是如果家中有其他寵物或小孩。帶回後也請盡快帶去動物醫院檢查是否有晶片,並進行健康檢查。

領養流浪狗需要注意哪些事?

恭喜你願意給浪浪一個家!領養流浪狗是一件很棒的事,但也有一些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才能確保你和牠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1. 評估自身條件與家庭狀況:
    • **經濟能力:** 狗狗的伙食費、預防針、驅蟲、晶片、醫療費(看病、絕育)都是長期且不可避免的開銷。
    • **時間與精力:** 狗狗需要陪伴、散步、訓練和玩耍。你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照顧牠?
    • **居住環境:** 你的居住空間是否足夠?房東是否同意養寵物?家人是否都同意且願意共同承擔責任?
    • **未來規劃:** 是否有長期出差、搬家、結婚生子等可能變動,這些變動會影響到狗狗的照護嗎?
  2. 了解狗狗的背景與特性:
    • **個性與行為:** 向收容所或中途之家詢問狗狗的性格、牠與人和其他動物的互動模式。有些浪浪可能曾有不好的經歷,會比較膽小或敏感,需要更多耐心和時間去適應。
    • **健康狀況:** 詢問狗狗是否有做過健康檢查、絕育、疫苗、驅蟲等。有些狗狗可能有舊傷或慢性病,需要長期照護。
    • **品種與體型:** 了解狗狗的品種特性(即使是米克斯也能參考主要犬種特徵)和未來可能的體型大小、活動量需求,確保這些都能符合你的生活方式。
  3. 準備好居家環境: 在狗狗來家裡之前,先將居家環境打理好。例如,收好危險物品、電線、化學藥劑;準備好食盆、水盆、睡窩、玩具、牽繩、項圈等基本用品。
  4. 耐心與愛心: 很多流浪狗剛到新家會需要一段時間適應,可能會出現一些行為問題,如焦慮、破壞、亂大小便等。這時候需要飼主極大的耐心和愛心,給予正確的引導和訓練,而不是責罵或放棄。如果遇到無法解決的行為問題,可以尋求專業訓犬師的協助。

狗狗走失了該怎麼找?

狗狗走失了,飼主一定心急如焚。這時候保持冷靜,把握黃金時間,並善用各種資源,才能大大提高找回的機率:

  1. 黃金48小時: 狗狗走失後的48小時是協尋的黃金時期。越早展開行動,成功找回的機率越高。
  2. 立即行動,擴大搜尋範圍:
    • **原地呼喚搜尋:** 在狗狗走失的最後一個地點開始,不斷呼喚牠的名字,繞著周遭仔細搜尋。狗狗可能因為害怕而躲在附近。
    • **散發氣味:** 帶上狗狗喜歡的玩具、牠的墊子或你穿過的衣服,在走失地點附近留下牠熟悉的氣味,或放在你家門口,讓狗狗循著氣味回家。
    • **製作尋狗啟事:** 製作清晰的尋狗啟事,上面包含:狗狗的清晰照片、品種、毛色、體型、性別、姓名、走失地點、走失時間,以及你的聯絡方式,並註明是否有晶片。可以考慮提供懸賞金。
    • **張貼與發送:** 將尋狗啟事張貼在走失地點附近的獸醫院、寵物店、公園、社區布告欄、超商、菜市場等顯眼處。發送給附近的鄰居、里長、清潔人員、郵差、外送員,請他們幫忙留意。
  3. 善用網路社群力量:
    • **臉書社團:** 立即在各大「寵物走失協尋」、「地方社團」(如各縣市、各區社團)發文,並附上清晰照片和詳細資訊。請親友幫忙分享。
    • **LINE社群:** 加入相關的寵物社群或鄰里群組,發布尋狗消息。
    • **寵物資訊平台:** 許多網站和APP專門提供寵物走失協尋服務,可以多多利用。
  4. 聯繫相關單位:
    • **動物醫院:** 聯繫走失地點附近的動物醫院,詢問是否有狗狗被送去。
    • **當地動保處或收容所:** 定期致電或親自前往當地的動物保護處或公立收容所,詢問是否有符合描述的狗狗被捕捉或收容。即使有晶片,也務必親自前往確認,因為有時狗狗的外觀和晶片資料的描述可能存在落差。
    • **清潔隊:** 有些狗狗不幸發生意外,可能會被清潔隊處理,也可以聯繫詢問。
  5. 保持希望,持續協尋: 有些狗狗走失了很久才被找到。不要輕易放棄,持續發布消息、擴大搜尋範圍,總有一天能把牠找回來。

為什麼有流浪狗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