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得菌血症:菌血症的成因、高風險族群與預防之道
Table of Contents
為什麼會得菌血症:菌血症的成因、高風險族群與預防之道
菌血症(Bacteremia)是指細菌進入血液循環系統的狀態。這聽起來可能有些駭人,但實際上,我們體內的細菌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偶然進入血液,例如刷牙時牙齦出血,微量的細菌就可能短暫地進入血流。然而,當細菌的數量過多,或是人體的免疫系統無法有效清除這些入侵者時,菌血症就可能發展成嚴重的感染,甚至引發敗血症(Sepsis)或敗血性休克(Septic Shock),危及生命。那麼,究竟是哪些因素導致我們罹患菌血症呢?這篇文章將深入探討菌血症的成因、高風險族群以及有效的預防策略。
菌血症的定義與嚴重性
在深入探討「為什麼會得菌血症」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其基本定義。菌血症,顧名思義,即血液中存在細菌。血液在正常情況下應是無菌的。一旦細菌突破身體的防線,進入血液中,就形成了菌血症。
菌血症本身可能不具明顯症狀,或是症狀輕微、短暫。但它是一個重要的警訊,表示體內的某處可能存在感染源,且細菌已經有能力擴散到全身。如果不及時處理,這些細菌可能會在血流中大量繁殖,釋放毒素,導致全身性的發炎反應,這就是敗血症。敗血症會進一步損害器官功能,甚至引發休克,造成多重器官衰竭,死亡率極高。因此,理解菌血症的成因對於預防其惡化至關重要。
菌血症發生的主要途徑:細菌如何入侵血流?
要理解為什麼會得菌血症,首先要明白細菌如何從體外的環境或體內其他部位,成功地入侵到原本無菌的血液循環中。這通常涉及兩個關鍵因素:存在感染源和免疫系統的防線被突破。
感染源的入侵
細菌並非無中生有地出現在血液中,它們必然來自於某個感染源。這些感染源可以是身體內部原有的細菌(如腸道細菌、皮膚細菌),也可能是來自外部環境的病原體。
- 體內局部感染擴散:這是最常見的途徑。例如,當身體某個部位發生了局部感染,如肺炎、泌尿道感染、蜂窩性組織炎、膽囊炎、腹膜炎等,如果這些感染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細菌就可能從感染部位溢出,進入周圍的淋巴系統,最終隨淋巴液匯入血液循環。
- 皮膚黏膜屏障受損:皮膚和黏膜是我們身體的第一道防線,它們能夠有效阻擋細菌入侵。然而,當這些屏障因外傷、燒傷、手術傷口、注射、靜脈導管置入、褥瘡等原因而受損時,細菌就能趁虛而入,直接從受損處進入血液。
- 侵入性醫療處置:許多醫療行為,如導尿管置入、氣管內插管、內視鏡檢查、牙科手術、血液透析等,都可能在操作過程中導致細菌進入血流。這也是醫院內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導致菌血症的重要原因。
免疫系統的防線被突破
即使細菌進入血流,健康的免疫系統通常也能迅速識別並清除這些入侵者,使其不至於發展成嚴重的菌血症。然而,當免疫系統功能低下或不堪負荷時,就無法有效抵禦細菌的入侵和繁殖。
- 免疫功能受損:對於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即使是微量的細菌入侵,也可能導致嚴重的菌血症。這包括癌症患者、接受化療或放射治療的病人、器官移植後服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愛滋病患、糖尿病控制不佳者、以及年長者和嬰幼兒等。
- 細菌量過大或毒性強:即使免疫系統健康,如果一次性有大量細菌入侵血液,或者入侵的細菌毒性特別強(如某些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免疫系統也可能難以應對,導致菌血症的發生。
細菌入侵血流的常見來源與感染類型
了解了細菌入侵的途徑後,我們進一步探究哪些常見的感染類型或情況,最容易導致菌血症。這些是「為什麼會得菌血症」的具體答案:
泌尿道感染 (UTI)
- 解釋:這是引起菌血症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尤其是老年人或長期臥床、需要導尿管的患者。當泌尿道感染(如膀胱炎、腎盂腎炎)沒有得到及時或充分治療時,細菌(最常見的是大腸桿菌)可以從尿道逆行而上,到達腎臟,並最終通過腎臟的血管系統進入血液。
呼吸道感染 (如肺炎)
- 解釋:嚴重的細菌性肺炎,特別是吸入性肺炎或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細菌(如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氏肺炎桿菌等)可能突破肺部的屏障,進入肺部的微血管,隨血液循環散播至全身。
消化道感染 (如膽道感染、腹腔感染)
-
解釋:
膽道感染 (膽囊炎、膽管炎)
膽道系統的感染(通常由腸道細菌引起)是導致菌血症的重要原因。當膽汁引流不暢或膽道結石引起阻塞時,細菌會在膽道內大量繁殖,進而進入肝臟的門靜脈系統,最終進入全身循環。
腹腔感染 (盲腸炎穿孔、憩室炎、腸穿孔、腹膜炎)
當胃腸道或腹腔內的器官發生穿孔、感染或壞死時,大量的細菌會洩漏到腹腔內,引起嚴重的腹膜炎。這些細菌可以透過腹膜的血管網,或在腹腔內形成膿瘍後,進一步進入血液。
皮膚及軟組織感染 (如蜂窩性組織炎、褥瘡)
- 解釋:皮膚是身體最外層的防線。當皮膚出現嚴重破損(如大面積燒傷、深度創傷、長期臥床引起的褥瘡)或感染(如嚴重的蜂窩性組織炎、膿瘍)時,細菌(特別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鏈球菌)可以直接從受損的皮膚或軟組織處進入血液循環。
導管相關感染 (中心靜脈導管、尿管、洗腎廔管)
- 解釋:這是醫院內菌血症的常見原因。長期置放的醫療導管,如中心靜脈導管(用於靜脈注射、輸液、測壓)、周邊靜脈導管、導尿管、腹膜透析導管等,由於它們直接穿透皮膚進入體內,為細菌提供了一條直接進入血液的「高速公路」。如果導管周圍的皮膚護理不當、導管被污染或導管本身被細菌定植,細菌就很容易沿著導管外壁或內腔進入血液。
侵入性醫療處置
- 解釋:除了導管置入,其他侵入性操作,如手術、牙科治療(拔牙、牙周手術)、內視鏡檢查(胃鏡、大腸鏡伴隨息肉切除)、膀胱鏡檢查等,都可能在操作過程中短暫地將細菌帶入血液。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個體中,這些短暫的菌血症通常會被迅速清除,但在高風險族群中則可能引發嚴重感染。
口腔感染
- 解釋:嚴重的牙周病、牙髓炎或口腔內膿瘍,其細菌(厭氧菌居多)可以透過受損的口腔黏膜或感染部位,進入血液循環。這在心臟瓣膜疾病患者中尤其需要警惕,因為這些細菌可能引起感染性心內膜炎。
哪些人是菌血症的高風險族群?
除了上述的感染來源,人體自身的狀態對是否會發展成菌血症也起著決定性作用。以下是菌血症的高風險族群:
免疫力低下者
這是最主要的風險因素。免疫系統負責識別和清除入侵的病原體。當免疫系統功能受損時,身體就無法有效對抗細菌。
- 癌症患者:特別是正在接受化療或放射治療的患者,骨髓功能受抑制,導致白血球(尤其是嗜中性球)數量減少,抵抗力大幅下降。
- 器官移植接受者:需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以防止器官排斥,但也抑制了身體的免疫反應。
- 愛滋病患:病毒直接攻擊免疫細胞,導致免疫缺陷。
- 長期使用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藥物者。
- 患有自體免疫疾病者。
慢性病患
某些慢性疾病會間接影響免疫功能或增加感染風險。
-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會損害白血球功能、影響血液循環,並增加感染的發生率和嚴重性。
- 慢性腎臟病或洗腎患者:腎功能不佳會影響免疫系統,且洗腎過程中的導管置入本身就是感染風險。
- 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肝臟功能受損會影響免疫蛋白的合成和毒素的清除,導致免疫力下降。
- 心臟病患者:特別是有瓣膜疾病的患者,易發展為感染性心內膜炎。
年長者與嬰幼兒
生命兩端的族群,其免疫系統相對脆弱。
- 年長者:免疫系統功能隨年齡增長而逐漸衰退(免疫老化),對感染的反應遲緩,且常合併多種慢性病。
- 嬰幼兒:特別是新生兒和早產兒,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對病原體的抵抗力較弱。
接受侵入性醫療處置者
前面已經提及,所有涉及身體屏障穿透的醫療行為都會增加風險。
- 長期住院患者:長期處於醫院環境,暴露於多重抗藥性細菌的風險增加。
- 手術後患者:手術創傷和麻醉會暫時抑制免疫功能。
- 長期使用導管(如尿管、靜脈導管)的患者。
營養不良者
- 缺乏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會影響免疫細胞的生成和功能,使身體更易受到感染。
濫用藥物或酒精者
- 長期酒精濫用會損害肝臟功能和免疫系統。靜脈注射毒品者,因共用針頭和不潔注射導致直接將細菌注入血流的風險極高。
菌血症的預防之道
既然我們已經詳細了解了「為什麼會得菌血症」的各種原因,那麼針對這些原因採取預防措施,就能大幅降低罹患菌血症的風險。
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 勤洗手:這是最簡單也最有效的預防感染方法。特別是在接觸食物前、上廁所後、接觸病患或動物後。
- 保持皮膚完整性:避免皮膚破損。若有傷口,應立即清潔消毒並妥善包紮,避免感染。注意足部護理,尤其是糖尿病患者。
- 注意口腔衛生:定期刷牙、使用牙線,並定期進行牙科檢查和治療,處理牙周病、蛀牙等問題。
妥善處理身體感染
- 及早治療局部感染:任何身體部位的感染症狀,如發燒、紅腫熱痛、排尿疼痛、咳嗽有痰等,都應及早就醫,遵從醫囑完成抗生素療程,避免感染擴散。
- 控制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應嚴格控制血糖;慢性肝腎疾病患者應定期追蹤和治療,以維持最佳的身體機能和免疫力。
謹慎接受醫療處置
- 詢問必要性:對於侵入性醫療處置(如導管置入、手術),可與醫師討論其必要性與潛在風險。
- 遵守醫護人員指導:若需置放導管,務必遵從醫護人員的導管照護指示,保持導管周圍清潔乾燥,觀察有無感染跡象。
- 避免不必要抗生素使用:濫用抗生素可能導致細菌產生抗藥性,使得未來一旦發生菌血症,治療將更加困難。
增強自身免疫力
- 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
- 適度運動:有助於提升整體免疫功能。
- 充足睡眠:確保身體有足夠的休息,修復和維持免疫系統功能。
- 疫苗接種:根據醫師建議接種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可以預防相關感染,從而降低發展成菌血症的風險。
常見問題 (FAQ)
為何菌血症如此危險?
菌血症的危險性在於,血液是人體循環系統,細菌一旦進入血液,可以迅速播散到全身任何器官,引發全身性發炎反應症候群(SIRS),進而發展為敗血症。敗血症可能導致重要器官(如腎臟、肺臟、心臟)功能損害甚至衰竭,並進一步惡化為敗血性休克,造成血壓驟降、組織灌流不足,最終導致多重器官衰竭和死亡。因此,菌血症是敗血症的前兆,必須及早發現與治療。
菌血症與敗血症有何不同?
菌血症僅指血液中有細菌存在。它可能是短暫且無症狀的,也可能引起症狀。而敗血症則是當菌血症或其他感染引發全身性的嚴重發炎反應,導致器官功能障礙時的臨床綜合症。換句話說,所有的敗血症患者幾乎都有菌血症,但並非所有菌血症都會進展為敗血症。敗血症的嚴重程度遠高於單純的菌血症。
如何診斷菌血症?
診斷菌血症的主要方法是抽血培養(Blood Culture)。醫師會從病患身上抽取血液樣本,送至實驗室進行細菌培養。如果血液樣本中生長出細菌,則可確診為菌血症。同時,醫師也會評估病患的臨床症狀(如發燒、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血壓下降等)以及其他檢驗報告(如白血球計數、C反應蛋白等發炎指標),以判斷是否存在敗血症的跡象。
如何降低家庭成員或照護對象罹患菌血症的風險?
若家中有慢性病患、年長者或免疫力低下者,可採取以下措施降低菌血症風險:維持良好的個人衛生(勤洗手、勤換衣物);確保傷口清潔乾燥,並及時處理任何感染跡象;鼓勵規律作息與均衡營養以維持免疫力;若有長期導管置放,務必遵從醫護人員的導管護理指導;按時服用慢性病藥物,控制好原有的基礎疾病;並定期帶其進行健康檢查,及早發現並處理潛在感染源。
總而言之,菌血症的發生並非偶然,它往往是身體某處感染未能有效控制,加上免疫力下降的結果。透過了解其成因、識別高風險族群,並採取積極的預防措施,我們能有效地降低菌血症的發生率,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