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叫艋舺:探索台北古老城區命名的歷史淵源與文化意涵
Table of Contents
為什麼叫艋舺:探索台北古老城區命名的歷史淵源與文化意涵
台北市的萬華區,舊稱「艋舺」,這個充滿歷史韻味與故事的名字,至今仍被許多人津津樂道,甚至在流行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究竟「艋舺」這個名稱是如何誕生的?它背後又承載著台灣北部發展的哪些重要篇章?本文將深入探討艋舺之名的起源、演變及其深遠的文化歷史意涵。
艋舺之名從何而來?深入探究其歷史根源
要理解「艋舺」的由來,我們必須將時間回溯到數百年前,回到漢人尚未大量移入台灣的時代,那時,台灣是原住民族群的家園。艋舺這個地名,正是源自於原住民族語。
平埔族凱達格蘭語的遺澤:從「Moungar」到「艋舺」
「艋舺」這個名稱,最早是平埔族群凱達格蘭族(Ketagalan)對於此地的稱呼,在他們的語言中,稱此地為「Moungar」。這個詞彙的確切意義,學者們多半認為是指「獨木舟」、「小船」或「番舟」的意思。這與艋舺的地理位置有著密切的關係。
- 地理位置的關鍵性: 艋舺地區位處於淡水河與新店溪、大漢溪(當時稱為大嵙崁溪)匯流的「大溪口」,河道寬闊且水深足以停泊船隻。對於原住民族而言,這裡是一個重要的水陸交通節點,也是他們划著獨木舟進行漁獵、交易和遷徙的中心。因此,用「小船」來命名此地,可謂貼切至極。
- 水上活動頻繁: 在漢人尚未大規模進入前,凱達格蘭族在此區域進行著頻繁的獨木舟活動,無論是捕魚、運輸物資,或是與其他部落進行物物交換,獨木舟都是他們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Moungar」作為對一個充滿船隻往來的渡口或港口的指稱,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這個地區的名稱。
清朝漢人墾拓與地名漢化:從音譯到意義的轉變
隨著清朝時期漢人(主要是泉州人)大量渡海來台墾拓,他們開始與原住民族接觸,並逐漸將原住民族的口頭地名進行「漢化」。「Moungar」這個發音,被漢人以讀音相近的漢字「艋舺」來音譯記錄。然而,這並非單純的音譯,漢字的選擇也巧妙地呼應了這個地區的特性。
- 「艋」與「舺」的意義:
- 「艋」:這個字在中文裡即有「小船」、「漁船」之意,例如「龍舟競渡」中的「龍舟」也常被稱為「龍艋」。
- 「舺」:這個字則是指船的兩側、船舷,或引申為船隻停靠的碼頭、泊位。
將這兩個字合用,不僅保留了原住民語的發音近似,更強化了此地作為一個「舟船雲集、碼頭林立」的河港聚落的意象。這也反映了漢人來到此地後,對其作為商業港口功能的認知與重視。
- 商業中心的形成: 在清朝康熙末年到乾隆年間,艋舺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逐漸發展成為淡水河內陸最重要的物資集散與轉運中心。來自大陸的貨物在此卸載,台灣內部的米、茶葉、樟腦、煤炭等物資則從此處運出。這個地名不僅是音譯,更是對其繁榮商業港口地位的精準描繪。
「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輝煌歲月:地名的歷史地位
「艋舺」這個名稱,不僅僅是一個地名,它更代表著台灣清代史上的一段輝煌歲月。廣為流傳的俗諺:
「一府二鹿三艋舺」
這句話深刻地反映了清朝時期台灣南北商業發展的重心。「一府」指的是台南府城(台灣府,今台南市),是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二鹿」是指彰化鹿港,是中部重要的貿易港口;而「三艋舺」則毫不意外地指的就是北部的艋舺。這句俗諺不僅彰顯了艋舺在台灣經濟史上的重要地位,也讓「艋舺」這個名字與其昔日的繁榮緊密相連,成為台北早期發展的代名詞。
艋舺與萬華:地名變遷的緣由
儘管「艋舺」深植人心,但如今台北市的行政區劃上,這個區域被稱為「萬華區」。這兩個名稱之間有何關聯?這又是一個地名演變的歷史縮影。
日治時期的地名整合與新命名:從「Manka」到「Banka」再到「萬華」
在日治時期,日本政府推行一系列的行政區劃改革。原本以閩南語發音的「艋舺」(Báng-kah),在日語中被讀作「Manka」。後來,為了行政管理的便利與統治的需要,日本人於1920年(大正9年)對全台灣的地名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
- 音義兼顧的轉變: 日本人將「Manka」這個發音,音譯並重新賦予了新的漢字地名:「萬華」(Banka)。「萬華」這個名字,取其「萬年繁華」或「繁華萬象」之意,寓意著此地未來將持續繁榮昌盛,帶有美好的祝願。
- 現代行政區的奠定: 隨著中華民國政府來台,承襲了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原艋舺地區便正式被劃定為台北市的「萬華區」,沿用至今。因此,從行政區劃上來說,「萬華」是這個地區的官方名稱。
「艋舺」的文化符號與情感連結:為何名稱依然被傳頌?
儘管官方名稱已改為「萬華」,但在許多台灣人的口中,甚至在文學、影視作品中,「艋舺」這個舊稱依然被廣泛使用,甚至比「萬華」更具代表性。這有幾個原因:
- 歷史情感的傳承: 「艋舺」這個名字承載了數百年的歷史記憶,是台灣早期漢人開發史的重要見證。它代表著先民們開拓墾荒、奮鬥打拼的精神,這種歷史情感難以被新的名稱完全取代。
- 文化意象的鮮明性: 「艋舺」帶有濃厚的庶民文化、宮廟信仰、傳統市場和地方角頭文化等獨特意象,這些都是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特色。例如,龍山寺、剝皮寮、青草巷等標誌性地點,都與「艋舺」這個舊名緊密相連。
- 電影《艋舺》的推波助瀾: 2010年由鈕承澤導演的電影《艋舺》,以其深刻的劇情、鮮明的角色和對當地文化氛圍的呈現,成功地將「艋舺」這個名稱及其所代表的獨特文化推向了大眾,使其成為一個廣為人知的文化符號。電影的影響力,讓更多年輕一代認識並對這個舊名產生了連結。
電影《艋舺》對地名傳播的影響
不能不提的是,2010年上映的台灣電影《艋舺》,無疑為這個古老的地名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其在當代社會中重新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
- 重塑地名形象: 電影以1980年代的艋舺為背景,講述了當地幫派分子之間的愛恨情仇。它透過影像,生動地再現了艋舺當時的街區樣貌、風土人情以及特殊的社會氛圍。雖然電影情節帶有戲劇性,但其對艋舺歷史感、義氣與衝突並存的氛圍描繪,深深吸引了觀眾。
- 觸發文化認同: 該片不僅票房亮眼,更引發了社會對於艋舺地區歷史、文化和庶民生活的廣泛討論。許多人因為這部電影,開始對萬華區產生好奇,實地探訪剝皮寮老街、龍山寺等地,親身感受那份獨特的「艋舺味」。這使得「艋舺」不再僅僅是一個歷史名詞,而成為一個具有鮮明文化意涵的符號,連結著過去與現在。
- 推動觀光發展: 電影的成功也間接促進了萬華地區的觀光。許多電影取景地成為了熱門的打卡景點,吸引了國內外遊客前來朝聖,進一步鞏固了「艋舺」作為一個具有獨特魅力之地的形象。
結語:一個名字,一部活的歷史
從平埔族的「Moungar」到清朝漢人的「艋舺」,再到日治時期的「萬華」,這個地區的名字歷經變遷,每一個階段都承載著不同的歷史痕跡與文化意涵。今天的萬華區,雖然官方名稱是「萬華」,但「艋舺」這個名字,已然超越了行政區劃的範疇,成為一個代表著豐富歷史、深厚文化和獨特庶民精神的文化符號。
「為什麼叫艋舺?」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僅揭示了一個地名的語源學奧秘,更是一扇窺探台灣北部開發史、族群融合與商業繁榮的窗戶。它提醒著我們,每一個地名背後,都可能隱藏著一段值得被發掘和傳頌的故事。
常見問題解答 (FAQ)
以下是關於「艋舺」這個名稱的一些常見問題,希望能幫助您更深入了解這個地區的歷史與文化。
- Q1: 為何艋舺現在又被稱為萬華?
A1: 「艋舺」在日治時期(1920年)因行政區劃調整,日本人將其更名為「萬華」。新名稱「萬華」取其「萬年繁華」之意,寓意此地未來能持續繁榮。雖然行政區劃名稱已改為萬華,但「艋舺」作為舊稱和文化符號,仍被廣泛使用,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情感。
- Q2: 艋舺這個地名最早是由誰使用的?
A2: 艋舺這個地名最早是由居住在此地的平埔族群凱達格蘭族(Ketagalan)使用的。在他們的語言中,稱此地為「Moungar」,意指「獨木舟」或「小船」,因為這裡是船隻往來頻繁的渡口。
- Q3: 艋舺地名中的「艋」和「舺」各代表什麼意義?
A3: 「艋」字在中文中指「小船」或「漁船」;「舺」字則指「船的兩側」或引申為船隻停靠的碼頭、泊位。清朝漢人將原住民語「Moungar」音譯為「艋舺」,巧妙地選用這兩個漢字,不僅發音近似,更精確地描繪了此地作為一個「舟船雲集、碼頭林立」的河港聚落的特性。
- Q4: 艋舺在台灣歷史上扮演了什麼重要角色?
A4: 艋舺在清朝時期是台灣北部最重要的貿易港口和物資集散中心,與台南府城和彰化鹿港並列為當時台灣三大商業中心,素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它促進了台灣北部的開發,也是漢人移民的重要登陸點之一,見證了台灣早期經濟的繁榮。
- Q5: 如何理解電影《艋舺》對這個地名的影響?
A5: 2010年上映的電影《艋舺》以1980年代的艋舺為背景,生動呈現了當地獨特的庶民文化、幫派生態和歷史氛圍。這部電影不僅取得高票房,更成功地將「艋舺」這個舊名及其所代表的豐富文化意涵重新帶入大眾視野,引發了對該地區歷史和文化的廣泛討論與關注,使其成為一個鮮明的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