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速照相兩邊都會拍嗎?深入解析固定式、區間與移動式測速的奧秘與執法細節
Table of Contents
測速照相兩邊都會拍嗎?答案揭曉!
你是不是也曾經開車或騎車的時候,突然瞄到路邊那根「神秘的柱子」——也就是測速照相機,心裡不禁會冒出一個問號:「欸,這測速照相機啊,它到底是只拍車頭還是車屁股?還是說,它其實是兩邊都會拍啊?」這個問題,說真的,我身邊很多朋友都問過,感覺就像是個都市傳說一樣,大家眾說紛紜。今天,我就來幫大家徹底解開這個謎團!
首先,讓我直接給出最精確的答案:測速照相機是不是「兩邊都會拍」,這其實要看它是哪一種測速照相機,以及它的設置方式喔!
-
傳統固定式測速照相機: 大部分會以拍攝車尾為主,也就是俗稱的「拍屁股」。這是因為在車輛經過測速點後拍攝,比較不會產生逆光或車燈炫光,能更清楚拍到車牌,避免影響駕駛視線,也確保照片舉證的清晰度。
-
區間測速系統: 這種可是真的「兩邊都會拍」喔!它會在測量區間的入口和出口各設置一台攝影機,分別記錄車輛進入和離開的時間,並透過車牌辨識系統,計算出車輛在這段區間內的平均速度。所以,它會同時捕捉到你的車頭(入口)和車尾(出口)的影像資訊。
-
移動式測速照相機: 這種通常是由員警手持雷射槍或架設在三腳架上,可以彈性調整拍攝方向。所以,它既可以瞄準迎面而來的車頭,也能鎖定駛離的車尾,完全取決於當時的執法需求和路況。
-
闖紅燈兼具測速功能照相機: 這類相機主要是為了取締闖紅燈,通常會拍攝車輛通過停止線後的車頭影像,以證明車輛在紅燈時進入路口。如果同時具備測速功能,也可能會在車輛完全駛入路口後再補拍車尾,但主要目的仍是闖紅燈。
所以,並不是所有測速照相機都是「兩邊都會拍」的。不同的科技和執法目的,會決定它們的拍攝策略。接下來,我們就來好好聊聊這些測速照相的「黑科技」吧!
深入解析台灣常見測速照相類型與執法原理
在台灣,你遇到的測速照相機種類可不少呢!除了大家最熟悉的固定式測速外,近年來區間測速和移動式測速的科技執法也越來越普及。要理解它們怎麼拍、拍哪裡,就得先了解它們各自的運作原理。
固定式測速照相:路邊最常見的「天眼」
這種就是路邊最常看到的那種箱子型、桿子型的測速照相機啦!它們通常設置在交通事故熱點或是容易超速的路段,目的就是提醒駕駛人要遵守速限。它的執法原理主要有幾種:
1. 感應線圈式
- 原理揭秘: 你有沒有注意過,有些測速照相機前方柏油路面會看到幾條像是切割過的線條?那些就是「感應線圈」。當車輛經過這些線圈時,會改變線圈的電磁場,系統就會記錄下車輛通過第一個線圈和第二個線圈的時間差。知道線圈間的距離,再除以時間差,就能精準算出你的車速了!
- 拍攝角度: 為了避免車燈眩光影響影像清晰度,以及讓照片中的車牌更容易辨識,感應線圈式的固定測速照相機,幾乎都是拍攝車輛的後方,也就是「車屁股」。這樣一來,車牌、車種、車身顏色等資訊都能一清二楚地被記錄下來。而且,夜晚拍攝時也會輔以閃光燈,讓影像更清楚。
2. 雷達或雷射式
- 原理揭秘: 這種測速照相機則是透過發射雷達波或雷射光束,打到移動的車輛上,再根據反射波的頻率變化(都卜勒效應)或反射光束的時間差,來計算車速。這種方式反應速度快,偵測範圍也比較廣。
- 拍攝角度: 雷達或雷射式的固定測速照相,雖然理論上可以捕捉車頭或車尾,但在實際執法上,多數仍會選擇拍攝車尾。原因跟感應線圈式差不多,就是為了確保影像品質和車牌辨識度。而且,這樣也能避免突然的閃光讓駕駛人受到驚嚇,減少潛在的行車危險。
我的觀察: 我發現啊,台灣的固定式測速照相機,為了兼顧執法效果跟駕駛人的感受,真的都蠻傾向拍車尾的。畢竟,誰也不希望開車開到一半,突然被一道強光閃到眼睛吧?這也是一種人性化的考量啦!
區間測速:科技執法的里程碑,真正的「全程監控」
區間測速,這可是近年來討論度最高的測速方式了!它不再是單點測速,而是給你一段路程,讓你不能在中間超速。這套系統的原理,可以說是真正的「全程監控」!
- 原理揭秘: 區間測速系統會在一段設定好的路段「入口」和「出口」各設置一組攝影機(或稱偵測設備)。當你的車輛通過入口時,攝影機會自動讀取你的車牌號碼,並記錄下進入的時間;當你通過出口時,系統會再次辨識你的車牌,並記錄離開時間。然後,透過這段區間的長度(這是固定值)除以你的行駛時間(出口時間減去入口時間),就能算出你在這段區間內的「平均速度」。如果這個平均速度超過了該路段的速限,那不好意思,罰單就準備寄到你家了。
- 拍攝角度: 這邊就是重點了!因為區間測速需要精準地在入口和出口都辨識車牌,所以它會在入口端拍攝你的車頭(通常包含駕駛艙或至少車牌),在出口端再拍攝你的車尾(主要為了車牌辨識)。也就是說,區間測速系統,真的是「兩邊都會拍」!它需要完整的影像鏈才能完成平均速度的計算與舉證。有時候,甚至會輔以其他角度的攝影機,確保車牌辨識率。
- 科技細節: 區間測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AI車牌辨識技術」。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晴天還是雨天,先進的影像辨識技術都能高效率、高準確度地辨識車輛資訊。這也是它比傳統固定測速更難「鑽漏洞」的原因。
我的經驗談: 記得有一次我經過某個快速道路的區間測速路段,我發現我的導航很聰明地會顯示我目前的區間平均速度。這對駕駛人來說是很棒的功能,因為你可以即時調整自己的速度,確保不要超速。這也說明了,區間測速的目的並不是要「抓你」,而是要「提醒你」,透過拉長測速區間來改變駕駛行為,提升整體道路安全。像我就覺得這樣很好,畢竟安全回家最重要。
移動式測速照相:神出鬼沒的「隱形殺手」
移動式測速照相,就是那種由員警攜帶或架設在路邊、測速三腳架上的測速設備。它的最大特色就是「機動性強」,往往讓駕駛人防不勝防。
- 原理揭秘: 移動式測速主要使用「雷射槍(Lidar)」或「雷達槍(Radar)」。員警會瞄準目標車輛發射雷射或雷達波,這些波束在碰到車輛後會反射回來,透過計算發射與接收的時間差或頻率變化,就能即時測算出車輛的速度。
- 拍攝角度: 這就要看員警的執法角度了!因為是人工操作,員警可以選擇在車輛迎面駛來時瞄準車頭進行測速和拍照,也可以在車輛駛離時瞄準車尾。通常,為了拍攝到清晰的車牌照片作為罰單舉證,員警會選擇最有利的拍攝角度。有些雷射槍甚至會內建攝影功能,在測速的同時自動拍照存證。
- 執法特點: 移動式測速通常會出現在一些固定式測速照相較少、但超速情況嚴重的路段,或是特定節慶、連假期間的交通熱點。由於它們隱蔽性高、位置不固定,對駕駛人來說確實是個考驗。
我的觀察: 我個人覺得,移動式測速的存在,就是告訴我們,不管有沒有測速照相,都應該遵守速限。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路口會不會突然冒出一個三腳架!這也算是對駕駛人的一種「全面警示」吧。
闖紅燈兼具測速功能照相機:路口安全守護者
這類照相機主要安裝在繁忙的交叉路口,不僅抓闖紅燈,有些還會順便抓超速,可謂是「一機多用」。
- 原理揭秘: 它們通常是透過路面感應線圈或影像分析技術來判斷車輛是否在紅燈時越過停止線。一旦偵測到闖紅燈行為,就會自動觸發拍攝。如果具備測速功能,通常會搭配雷達或影像分析,在車輛通過偵測區時計算其速度。
- 拍攝角度: 為了證明車輛在紅燈時「闖入路口」,這類相機通常會優先拍攝車輛的車頭(前輪壓過停止線),清楚呈現車輛位置與紅燈號誌。如果兼具測速功能,也可能在車輛完全駛入路口後再捕捉車尾影像,以確保車牌清晰度,作為超速的輔助證據。所以,它主要還是以闖紅燈的車頭照片為主,測速為輔。
測速照相背後的科技細節:它不只是個箱子!
現在的測速照相,可不是以前那種只會「喀嚓」一下的傻瓜相機了,裡面可是藏著不少高科技的呢!
影像辨識與車牌自動讀取(ANPR)
這是所有現代測速系統的核心技術之一。無論是固定式還是區間測速,都需要精準地辨識車牌。系統會透過複雜的演算法,從拍攝到的影像中自動提取車牌資訊,包含車種、顏色、車牌號碼等。這個技術的精進,讓執法效率大大提升,也減少了人工判讀的錯誤率。像我聽說,現在的ANPR系統在辨識率上,甚至可以達到95%以上,真的很厲害!
紅外線輔助照明
夜間或光線不足時,測速照相怎麼還能拍得那麼清楚?這就要歸功於紅外線輔助照明了。它能發出人眼看不到的光線,在黑暗中為攝影機提供充足的照明,讓車牌和車輛細節依然清晰可見。而且,由於不是可見光,駕駛人也比較不會感覺到刺眼或被干擾。
數據整合與雲端管理
現代的測速照相系統,已經不再是單點獨立作業了。所有的測速數據、影像資訊都會即時傳輸到中央系統進行整合、分析和管理。這也讓交通管理單位能更有效地分析交通數據、評估道路安全狀況,甚至用於交通流量預測,這可是以前很難想像的呢!
收到罰單怎麼辦?我的觀點與申訴建議
講了這麼多測速照相的原理和科技,最終的目的還是希望大家能安全駕駛,不要收到罰單啦!但萬一真的不小心收到了,也別太慌張,以下是一些我的觀點和申訴建議:
先冷靜確認罰單資訊
收到罰單的第一時間,先不要急著生氣或抱怨,仔細看看罰單上的資訊:
- 違規地點: 跟你當時行駛的路段吻合嗎?
- 違規時間: 仔細回想一下,那天那個時段你是不是真的有經過那個地點?
- 車號與車種: 確定是你的車輛沒錯嗎?(雖然機率很低,但偶爾也是有辨識錯誤的案例)
- 舉發單位: 是哪個警察單位舉發的?
- 違規事實: 是超速?闖紅燈?還是其他項目?
- 舉證照片: 罰單上通常會附上照片,看看照片是否清晰可辨,車牌是否完整,照片中的車速顯示是否清楚。
我的看法: 我覺得啊,罰單上的照片是關鍵。如果照片模糊到連車牌都看不清楚,或是根本沒拍到你的車,那肯定是有問題的。但如果是清清楚楚地拍到你的車、你的車牌,還顯示了超速數據,那通常就…難以翻案了。
申訴流程怎麼走?
如果你確認罰單有疑慮,或是照片證據不足,當然可以提出申訴。以下是一個大致的流程:
-
收集證據: 如果你覺得自己沒有違規,或罰單有誤,請盡可能收集有利於你的證據。例如行車記錄器影像、時間戳記、或任何能證明你當時行駛狀況的資料。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檢視罰單上的舉證照片。
-
填寫申訴書: 到交通事件裁決所的網站下載申訴書,或直接到監理站、裁決所臨櫃辦理。申訴書上要清楚寫明你的車號、罰單號碼、申訴理由以及你的聯絡方式。
-
提出申訴: 將填寫好的申訴書以及相關證據資料(如照片、影本等)提交給原舉發單位或裁決所。可以選擇郵寄或親自送件。
-
等待結果: 裁決所會審核你的申訴,並可能請原舉發單位提供更詳細的資料。審核時間約需1至3個月不等。申訴結果會以書面通知你。
-
不服再提出訴願: 如果對申訴結果還是不滿意,可以在收到裁決書後30天內,向主管機關提出訴願。
我的建議: 申訴是你的權利,但也要理性評估。如果證據確鑿,只是自己一時不注意超速了,那乖乖繳款可能是最省時省力的方法。畢竟,申訴也是要花時間和心力的。但如果真的有不合理的地方,那就一定要爭取自己的權益!
測速照相的真正意義:安全至上
說了這麼多,其實測速照相機存在的意義,並不是為了要「搶錢」或「找麻煩」。更深層的意義,是在於提升道路交通安全。透過速度管理,減少超速行為,進而降低交通事故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
你想想看,如果沒有這些測速照相,是不是很多人就會肆無忌憚地飆車?尤其是在學校、醫院或住宅區附近,超速對行人和其他用路人的威脅是很大的。所以,這些科技執法設備,其實扮演著「道路守護者」的角色。
作為駕駛人,我們應該把測速照相視為一個善意的提醒,而不是一個伺機而動的陷阱。遵守交通規則,特別是速限,不僅能保護自己,也能保護其他用路人的安全。畢竟,平安回家,才是我們每天出門最大的心願,你說是不是呢?
常見相關問題與專業詳細解答
Q1: 測速照相會拍機車嗎?機車超速也會被罰嗎?
當然會拍!而且機車超速一樣會被罰款喔!這是一個很常見的誤解,很多人以為測速照相只針對汽車,或是機車因為體積小、車牌位置特殊,比較不容易被拍到。但這完全是錯誤的觀念。
現代的測速照相系統,不管是固定式、區間測速還是移動式,都具備高精度的感測和影像辨識能力。這些系統不會因為你是兩輪或四輪而有所區別。只要你的車輛超速,感測器就會被觸發,攝影機就會拍下你的車牌作為證據。
特別是區間測速系統,在入口和出口都設有攝影機,並透過先進的車牌辨識技術(ANPR),能夠精準捕捉各種車輛的車牌,包括機車。即便是夜間,透過紅外線輔助照明,也能清晰辨識機車車牌。所以,機車騎士們真的不要心存僥倖,遵守速限一樣很重要!
Q2: 下雨天或晚上測速照相還有效嗎?會不會拍不清楚?
當然有效!而且現代的測速照相系統在設計之初就已經考慮到各種天氣和光線條件了,所以下雨天或晚上一樣能正常運作並清楚拍照。
針對夜間拍攝,前面我們有提到,測速照相機通常會配備閃光燈或紅外線輔助照明。閃光燈能在瞬間提供充足的光線,讓影像清晰;紅外線則能提供人眼不可見的光源,在不影響駕駛的情況下進行補光。這樣一來,即使在全黑的環境下,也能清楚地捕捉到車輛的輪廓和車牌號碼。
至於下雨天,雖然雨水可能會稍微影響影像清晰度,但現代攝影機的感光元件和影像處理技術都非常強大。它們能夠在雨水、霧氣等較差的能見度下,盡可能地優化影像品質。有些系統甚至會結合AI演算法,自動濾除雨滴或水氣造成的干擾,讓車牌資訊依然清晰可辨。所以,無論是晴天、雨天還是晚上,測速照相都能堅守崗位,精準執法。駕駛人真的不能因為天氣不佳就輕忽速限喔!
Q3: 測速照相有寬容值嗎?超速一點點會被拍嗎?
是的,台灣的測速照相確實存在一個「執法寬容值」!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很多駕駛人可能不清楚,但這不是讓你超速的藉口喔!
根據交通部頒布的「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對於一般道路的超速違規,通常會給予10公里/小時的寬容值。也就是說,如果速限是50公里/小時,你開到59公里/小時,通常是不會被開罰的;但如果你開到60公里/小時以上,那就可能被舉發了。在高速公路和快速道路上,這個寬容值也通常是10公里/小時。
不過,有幾點非常重要,你一定要知道:
- 寬容值不是法定速限: 10公里/小時是執法上的彈性,而不是你可以「合法超速」的額度。法定速限依然是路標上標示的數字。
- 特殊路段可能沒有寬容值或較低: 在一些特別敏感的路段,例如學校周邊、隧道內、特定易肇事路段,交通主管機關或執法單位可能會設定更嚴格的標準,甚至不給予寬容值。
- 儀器誤差考量: 寬容值的存在,主要是為了考量測速儀器本身的誤差,以及車輛儀表板的誤差,避免因為微小的誤差而導致爭議。
我的建議是:永遠以法定速限來駕駛,不要去挑戰那個寬容值。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在什麼樣的特殊情況下,那個寬容值會不會突然「消失」。保持安全速度,才是最保險的做法,也更能確保你和用路人的安全。
Q4: 收到罰單的照片不清楚可以申訴嗎?
是的,如果罰單上的照片確實模糊不清,無法清楚辨識車牌、車輛或違規事實,你絕對有權利提出申訴!
根據行政程序法和相關法規,交通違規的舉發必須有明確的證據。而照片就是測速照相違規最重要的證據。一張有效的舉發照片,必須能夠清楚呈現以下資訊:
- 車牌號碼: 必須清晰可辨,不能模糊不清或有遮蔽。
- 車輛型號與顏色: 雖然不強制,但越清楚越能證明是你的車輛。
- 違規事實: 例如照片上應有超速的數據顯示,或闖紅燈時車輛超越停止線的明確位置。
- 時間與地點: 必須準確且與罰單資訊相符。
如果照片模糊到連你自己的車牌都看不清楚,或者根本無法判斷是你的車,那麼這張照片就不能作為有效證據。你可以依照前面提到的申訴流程,向監理機關提出申訴,並強調「舉證照片不符法定要件,無法明確證明違規事實」。裁決所會調閱原始照片進行比對,如果確認照片確實不符合舉證標準,你的申訴就有很高的成功機會。
不過,我也要提醒一下,有些時候我們覺得「不清楚」,但實際上電腦系統或執法人員還是能辨識。所以,在申訴前,最好仔細檢視,並準備好明確的理由,增加申訴成功的機率喔!
Q5: 區間測速是怎麼計算的,它真的準確嗎?
區間測速的計算方式其實很直觀,它的準確性在現代科技的輔助下,已經可以說是相當高了。
計算方式:
-
設定測量區間長度: 首先,這段區間測速的路段,其「實際總長度」是一個固定且經過精確測量的數值。例如:某段快速道路的區間測速起點到終點是10公里。
-
記錄入口時間: 當你的車輛通過區間測速的「入口」時,設置在該處的攝影機(通常配備車牌辨識系統)會自動讀取你的車牌號碼,並記錄下你進入該區間的精確時間點(例如:10:00:00.000)。
-
記錄出口時間: 同樣地,當你的車輛通過區間測速的「出口」時,另一組攝影機也會讀取你的車牌,並記錄下你離開該區間的精確時間點(例如:10:05:00.000)。
-
計算行駛時間: 系統會將「出口時間」減去「入口時間」,得出你的車輛通過這段區間所花費的總時間。以上述例子:10:05:00.000 – 10:00:00.000 = 5分鐘。
-
計算平均速度: 最後,系統會將「區間長度」除以「行駛時間」,得到你在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換算成單位後,假設路段長度為10公里,行駛時間為5分鐘(即1/12小時):
平均速度 = 10 公里 / (5/60 小時) = 10 公里 / (1/12 小時) = 120 公里/小時。
如果這段路段的速限是100公里/小時,而你計算出來的平均速度是120公里/小時,那麼你就超速了。
區間測速真的準確嗎?
是的,區間測速的準確性非常高。 它的設計原理和技術實踐都確保了其可靠性:
-
多重驗證: 相較於單點測速容易受到瞬時加速或減速的影響,區間測速是計算「平均速度」。這意味著,如果你在某一段加速,但在另一段減速,只要總平均速度沒有超標,就不會被罰。這種平均的概念,反而更能反映駕駛人在該路段的整體行為,也減少了單點誤差的影響。
-
精確的時間記錄: 現代的計時系統非常精準,可以達到毫秒級別的記錄,確保時間差的準確性。
-
車牌辨識技術: 高效率、高準確度的自動車牌辨識系統,確保了車輛身份的正確匹配,避免了誤判。
-
設備校準: 所有測速設備都會定期進行校準和檢定,以確保其測量的準確性符合法定標準。
-
抗干擾能力: 區間測速系統在設計上也會考慮到惡劣天氣(如下雨、起霧)和夜間的運作,透過各種光學和影像處理技術,確保在不同環境下的穩定性。
綜合來看,區間測速不僅技術上更為先進,其執法理念也更強調「速度管理」而非「抓超速」。它鼓勵駕駛人全程遵守速限,避免一時興起而超速,對於提升道路安全有顯著的效果。可以說,它是目前最公平且最具效益的測速執法方式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