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發現CRISPR的科學家是哪一國人追溯基因編輯革命的起源與關鍵貢獻者
當我們談論CRISPR基因編輯技術,許多人會立即聯想到其驚人的應用潛力,從疾病治療到農業改良,CRISPR已經徹底改變了生物醫學研究的格局。然而,要追溯CRISPR的最初起源,我們必須回到數十年前,並將目光投向一位日本科學家——石野義和(Yoshizumi Ishino)教授。
Table of Contents
揭開CRISPR起源:日本科學家的先驅觀察
是的,最先在科學文獻中發現並記錄下後來被稱為CRISPR序列的,正是來自日本的科學家石野義和教授。他在1987年首次發表了一項研究,描述了在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基因組中發現的特殊重複序列。
石野義和教授與他的開創性發現
在1980年代末期,石野義和教授當時還是一名年輕的研究員,在日本大阪大學(Osaka University)工作。他與同事們正在研究大腸桿菌中一個名為iap(inhibitor of alkaline phosphatase)的基因。在對這個基因及其周圍區域進行DNA測序時,他們無意中發現了一段極為不尋常的DNA序列。
這段序列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由五個幾乎完全相同的29個鹼基對(base pair)的重複單元組成,這些重複單元之間則夾雜著不相關的、長度約為32個鹼基對的「間隔序列」(spacer sequences)。他們將這一發現記錄在1987年發表於《Journal of Bacteriology》的論文中,並在1989年的一篇後續論文中做了更詳細的描述。當時,他們稱這些為「奇怪的重複序列」(peculiar repeated sequences),並沒有理解其背後的生物學意義,也沒有預料到這將是基因編輯時代的序幕。
「我們發現了這些不尋常的重複序列,它們彼此之間由非重複的序列分隔開。當時我們不知道它們是做什麼用的,但它們看起來非常奇特。」
—— 石野義和教授
儘管石野教授的團隊當時未能揭示這些序列的功能,但他們對這些重複序列的精確記錄和發表,無疑是CRISPR故事中至關重要的第一章。這是人類第一次有意識地記錄下這種獨特的基因組結構。
從「奇怪重複序列」到「基因編輯利器」的演變
從石野教授最初的發現到CRISPR技術成為全球矚目的基因編輯工具,經歷了數十年的研究累積和多位科學家的接力貢獻。這條路徑充滿了好奇、意外和突破:
西班牙團隊的「CRISPR」命名與免疫連結
在石野教授發現這些序列多年後,西班牙阿利坎特大學(University of Alicante)的法蘭西斯科·莫希卡(Francisco Mojica)教授及其團隊,在研究古菌(archaea)的基因組時,也獨立地發現了類似的重複序列。他們注意到這些重複序列不僅存在於大腸桿菌中,還廣泛分佈於其他細菌與古菌裡,且序列結構驚人地相似。莫希卡教授在2001年將這些重複序列命名為CRISPR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這個名稱至今仍在使用。更重要的是,莫希卡教授在2005年提出了一個開創性的假說:這些CRISPR序列可能與細菌的適應性免疫系統有關,能幫助細菌識別並抵抗外來病毒入侵。
法國與荷蘭團隊的早期貢獻
幾乎在同一時期,法國科學家 Gilles Vergnaud 和 Christophe Pourcel 也對這些重複序列進行了詳細研究,並將它們用於細菌基因分型。荷蘭的羅蘭德·揚森(Ruud Jansen)等人也注意到這些重複序列與細菌對噬菌體的抗性有關,進一步支持了CRISPR的免疫功能假說。
丹尼斯克公司與細菌免疫力的實證
在莫希卡提出假說後,來自美國丹尼斯克公司(DuPont Danisco,現為杜邦公司)的菲利普·霍爾瓦特(Philippe Horvath)和羅多爾夫·巴朗古(Rodolphe Barrangou)及其團隊在2007年發表了突破性研究。他們通過實驗證實,細菌確實利用CRISPR系統來抵抗病毒感染,並且間隔序列的內容來源於入侵病毒的DNA。這項工作首次提供了CRISPR作為細菌免疫系統的直接實驗證據,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細菌如何抵抗病毒的理解。
基因編輯工具的誕生:Doudna, Charpentier, Zhang等
最終,在2012年,埃曼紐爾·沙爾龐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教授和珍妮佛·杜德納(Jennifer Doudna)教授,以及幾乎同時期的華裔科學家張鋒(Feng Zhang)教授及其團隊,基於前人對CRISPR系統的基礎性認識,成功地將CRISPR-Cas9系統開發成一種可編程的基因編輯工具。這兩組獨立的研究工作將CRISPR系統從一個純粹的細菌免疫機制轉變為一種強大、精準且易於操作的基因編輯工具,能夠在任何生物體內切割和編輯特定DNA序列,從而開啟了基因編輯的新時代。她們兩位也因此共同榮獲了202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石野教授發現的歷史地位與影響
石野義和教授的發現,是CRISPR故事的真正起點。儘管他最初並未意識到這些「奇怪重複序列」的全部潛力,但他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詳細的記錄,為後來的研究者們提供了關鍵的線索。可以說,沒有石野教授在1987年的好奇心和細緻入微的觀察,CRISPR的故事可能不會以我們今天所知的方式展開。
雖然他並未直接參與後續將CRISPR轉化為基因編輯工具的里程碑式工作,但他最初的細緻觀察為整個領域的發展提供了關鍵的線索和基礎。他的貢獻提醒我們,許多重大科學突破往往源於對看似微不足道或不解現象的最初發現。
結論:從一份好奇到一場革命
綜上所述,最先發現並記錄CRISPR序列的科學家是日本籍的石野義和教授。他的工作在1987年為CRISPR研究奠定了基礎,儘管當時其生物學功能尚不清楚。隨後,經過莫希卡教授的命名和免疫功能假說,以及巴朗古和霍爾瓦特的實驗證實,最終由杜德納、沙爾龐捷和張鋒等科學家將其開發為強大的基因編輯工具。
這段科學探索的歷史充分證明,科學發現往往始於看似微小、甚至不解的好奇心,並在全球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一步步揭開生命的奧秘,最終引領一場徹底改變人類未來的技術革命。
常見問題 (FAQ)
在這個部分,我們將針對CRISPR的最初發現和相關背景,提供一些常見問題的簡潔回答,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這一複雜但引人入勝的科學故事。
-
問:誰是第一個「命名」CRISPR的科學家?
答:將這些重複序列正式命名為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的是西班牙科學家法蘭西斯科·莫希卡(Francisco Mojica)教授,他在2001年完成了這一命名。
-
問:為何石野義和教授沒有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答:202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是頒發給將CRISPR-Cas9系統開發為「基因編輯工具」的科學家(珍妮佛·杜德納和埃曼紐爾·沙爾龐捷)。石野義和教授的貢獻在於「發現並記錄」了CRISPR序列的存在,是基礎性發現,而諾貝爾獎通常傾向於獎勵突破性的「應用或機制闡明」。
-
問:CRISPR系統最初在細菌中有什麼作用?
答:CRISPR系統最初被發現是細菌和古菌的適應性免疫系統。它能記錄下入侵病毒(噬菌體)的DNA片段作為「記憶」,並在再次遇到相同病毒時,利用這些記憶引導Cas蛋白精準切割並消滅病毒DNA。
-
問:石野教授最初是如何發現這些序列的?
答:石野教授及其團隊在研究大腸桿菌中一個名為iap的基因時,通過對DNA進行測序,偶然發現了這些與已知序列不同的、具有重複和間隔結構的異常DNA片段。
-
問:除了石野教授外,還有哪些科學家在早期CRISPR研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答:除了石野教授,法蘭西斯科·莫希卡(Francisco Mojica)對於命名CRISPR並提出其免疫功能假說至關重要;羅多爾夫·巴朗古(Rodolphe Barrangou)和菲利普·霍爾瓦特(Philippe Horvath)則通過實驗證實了CRISPR的免疫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