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意思深入剖析:曹操《短歌行》的千古名句與其深刻內涵
Table of Contents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意思】深度解析:探究曹操《短歌行》中蘊含的千古智慧與人生哲思
在浩瀚的中文詩詞海洋中,有許多流傳千古的經典名句,它們不僅承載著歷史的記憶,更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其中,「明明如月,何時可掇」這句詩詞,憑藉其優美的意境和豐富的內涵,成為許多人探討與引用的對象。許多搜尋「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意思」的讀者,都希望能夠更深入地了解這句詩的字面意義、背後的情感、以及它所傳達的時代精神。
本文將帶您一步步拆解這句詩的奧秘,從其出處、字面意思、深層寓意,到其在歷史與現代語境中的應用,希望能為您提供一個全面而詳盡的解答。
一、詩句出處:曹操《短歌行》的背景與時代精神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這句充滿詩意的問句,出自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操的代表作《短歌行》。這首詩是曹操在一次宴會上,面對美酒佳餚,感嘆人生苦短、賢才難求,渴望羅致天下英才為己所用而創作的。
《短歌行》全詩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開篇,奠定了整首詩悲涼而又積極進取的基調。它反映了曹操在亂世中既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又對時間流逝、賢才難得的深深憂慮。
二、字面解讀:「明明如月」與「何時可掇」
要理解這句詩的深層含義,首先需要從字面上對其進行精確的解讀:
-
明明如月:
「明明」:形容詞,指明亮、皎潔。在此強調月光之皎潔、清晰、顯而易見。
「如月」:像月亮一樣。月亮自古以來便是高懸天際、遙不可及、光芒萬丈的象徵。因此,「明明如月」字面意思是:
「那(賢才、理想、美好事物)就像皎潔的月亮一樣,清晰地呈現在眼前。」
它描繪了一種美好、高潔、令人嚮往卻又帶有距離感的意象。
-
何時可掇:
「何時」:疑問詞,意為「什麼時候」。
「可」:可以、能夠。
「掇」:動詞,原意為拾取、採取、採摘。在這裡引申為羅致、收攬、得到。因此,「何時可掇」字面意思是:
「什麼時候才能夠將它(賢才、理想、美好事物)採擷、收為己有?」
這是一個充滿期盼、疑問,甚至帶有無奈的反問。
綜合來看,這句詩的字面意思即為:「(那些美好的賢才或高遠的理想)就像明亮的月亮高懸天空,什麼時候才能將他們(或它)採擷下來,為我所用呢?」
三、深層意涵:曹操的情感投射與哲學思考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這句話的深層意義遠超其字面本身,它承載了曹操複雜的情感與深刻的哲思:
-
對賢才的極度渴求:
在《短歌行》中,月亮最主要、也最被廣泛認同的象徵是「天下賢才」。曹操身處亂世,深知要建立霸業、統一北方,僅憑一己之力難以實現,必須依賴眾多賢能之士的輔佐。這些賢才就像明月一樣,光芒萬丈、高潔難攀,令他既欣賞又渴望。「何時可掇」便是他對賢才「求之不得」的焦慮與無奈,表達了求賢若渴的迫切心情。
這種渴求,從後續詩句「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中可見一斑。他希望自己能像明月一樣吸引賢才,但又擔心賢才最終沒有歸宿,未能為己所用。
-
對高遠理想的追求與現實的無奈:
除了賢才,月亮也可以象徵曹操畢生追求的宏偉理想——統一中原、平定天下。這個理想如同明月般高遠、美好,但要實現它卻困難重重。「何時可掇」便成了對理想何時才能實現的詰問。這其中既有雄心壯志,也夾雜著現實的阻礙、時間的流逝所帶來的焦慮與無力感。
-
對美好事物難以把握的嘆息:
更廣泛地看,這句話也體現了人類面對一切美好、珍貴卻又難以掌握的事物時,所產生的普遍情感。它可能是逝去的青春、難以挽留的時光、錯過的緣分,甚至是生命本身。月亮的高懸和無法觸及,恰如許多人生的遺憾和無力感。
-
憂國憂民的深沉情懷:
作為一代梟雄,曹操的詩歌常常具有慷慨悲涼的氣質。這句詩不僅關乎個人的抱負,也暗含了他對國家動盪、百姓流離的憂慮。他希望通過羅致賢才來安定天下,但這個過程充滿未知,因此發出「何時可掇」的嘆息,流露出深沉的憂患意識。
四、歷史與現代語境中的應用與意義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這句話因其豐富的內涵和深沉的情感,在歷史上被廣泛引用,並在現代語境中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
歷史上的傳承:
這句話奠定了曹操《短歌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成為「建安風骨」的重要代表。後世文人墨客在表達求賢若渴、壯志難酬、或對美好事物遙不可及的感慨時,常會引用或化用此句,足見其影響深遠。
-
現代生活中的共鳴:
在當代社會,這句話依然能引起許多人的共鳴。當我們面對以下情境時,或許會不自覺地想起這句詩:
- 追求理想: 面對一個看似遙不可及的職業目標、學術成就或個人夢想時。
- 情感寄託: 錯過一份真摯的情感,或面對一份難以實現的愛戀時。
- 人才招募: 企業或組織在尋找頂尖人才,卻苦於難以招攬時。
- 人生感悟: 感嘆時光飛逝,許多美好事物轉瞬即逝,難以把握時。
它代表了一種普遍的人性體驗:對美好事物的嚮往,以及對其難以實現或把握的無奈與悵惘。
五、總結:一句詩的千層內涵
總而言之,「明明如月,何時可掇」不僅是曹操《短歌行》中的一句詩,更是凝結了他求賢若渴、壯志難酬、以及對人生無常深沉思考的結晶。它以明月為喻,將無形之「才」或「理想」具象化,再以「掇」的動作表達獲取之困難,既有對美好之物的欣賞,更有對無法完全掌握的遺憾。
這句詩跨越了時代的洪流,至今仍能觸動我們內心深處對理想的追尋、對人才的渴望、以及對生命中一切美好卻又稍縱即逝的感嘆。它提醒我們,人生總有許多像明月般皎潔卻難以觸及的事物,而我們唯一能做的,或許就是持續追尋,同時學會接受那份求而不得的淡然。
常見問題(FAQ)
Q1: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中的「掇」字是什麼意思?
A1: 「掇」字在這裡的意思是拾取、採取、採摘。在詩中,它引申為收攬、羅致,特別是指招攬天下賢才、將其收為己用。
Q2: 為何曹操會寫下「明明如月,何時可掇」這句詩?
A2: 曹操身處三國亂世,有統一天下的雄心。他深知要成就霸業,必須有大量賢能之士輔佐。這句詩表達了他對賢才的極度渴求,以及對賢才難以招攬、時間流逝的焦慮與無奈,是他求賢若渴心境的真實寫照。
Q3: 這句話在現代生活中還有哪些應用情境?
A3: 在現代,這句話可用於表達對任何美好、高遠但難以實現或掌握的事物的嚮往與無奈。例如,對遙不可及的夢想、錯失的機會、難以維繫的感情、或企業尋找頂尖人才時的困境等,都能引用此句來表達類似的心境。
Q4: 這句詩是表達積極還是消極的情緒?
A4: 這句詩的意義是複雜且多層次的。它既包含了曹操積極進取、渴望羅致賢才以實現抱負的雄心,也隱含了對時間流逝、賢才難得、理想難以完全實現的無奈與感傷。因此,可以說它兼具了積極的渴望與一絲絲消極的嘆息,是一種複雜而深刻的情緒表達。
Q5: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反映了曹操怎樣的心境?
A5: 這句話反映了曹操雄才大略卻又深沉多慮的心境。他既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邁,也流露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悲涼。他渴望招攬賢才為己所用,但又對賢才難求、人生短暫的現實感到憂慮與無奈,是其求賢若渴、壯志難酬、且帶有哲思色彩的複雜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