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知道寶寶乳糖不耐新手爸媽必讀:辨識、原因與處理對策

怎麼知道寶寶乳糖不耐?從常見症狀、診斷到照護全面解析

新手爸媽在照顧新生兒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挑戰,其中寶寶的腸胃不適往往最讓父母心疼與擔憂。當寶寶出現腹瀉、脹氣、哭鬧不安等症狀時,許多父母會疑惑:「

怎麼知道寶寶乳糖不耐?」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乳糖不耐症與牛奶蛋白過敏的症狀有時相似,但處理方式卻大相逕庭。本文將深入探討如何辨識寶寶乳糖不耐的跡象、其潛在原因、專業診斷方法,以及爸媽可以採取的照護措施,幫助您更了解寶寶的狀況,給予最合適的照顧。

初步判斷:寶寶乳糖不耐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乳糖不耐症主要是因為寶寶體內缺乏乳糖酶(Lactase),無法有效分解乳糖所導致。當未被分解的乳糖進入大腸,會被細菌發酵,進而產生一系列消化道不適。以下是寶寶乳糖不耐最常見且典型的症狀,爸媽在觀察時可特別留意:

1. 消化道症狀:

  • 腹瀉(水樣、酸臭、泡沫狀便便):這是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寶寶的糞便會變得稀水、量多,顏色可能偏綠,且常帶有明顯的酸臭味,有時甚至能看到泡沫。這是因為乳糖發酵產生氣體和酸性物質,刺激腸道蠕動加快,導致水分不易被吸收。
  • 腹脹與脹氣:寶寶的肚子可能看起來鼓鼓的、摸起來硬硬的。未消化的乳糖在腸道中發酵會產生大量氣體(如氫氣、二氧化碳),導致腹脹,讓寶寶感到不適。
  • 頻繁排氣(放屁):由於腸道內氣體增加,寶寶會比平常更頻繁地放屁,且氣味可能偏酸或臭。
  • 腸絞痛(難以安撫的哭鬧):脹氣和腸道痙攣會引起寶寶腹部劇烈疼痛,表現為間歇性、突發性的尖叫式哭鬧,寶寶可能會弓起背部、雙腿蜷縮,哭鬧時間長且難以安撫,尤其在餵奶後數小時內更明顯。
  • 紅屁股(尿布疹):酸性糞便對寶寶的臀部皮膚具有刺激性。反覆的酸性排便會導致臀部皮膚發紅、破損,形成嚴重的尿布疹。
  • 嘔吐或溢奶:部分寶寶可能會因為腸胃不適而有輕微的嘔吐或溢奶現象,但通常不若牛奶蛋白過敏般劇烈或頻繁。

2. 非消化道症狀:

  • 食慾不振或拒奶:由於腸胃不適,寶寶可能會對進食感到排斥,奶量下降。
  • 體重增加緩慢甚至停滯:長期消化吸收不良,會導致寶寶無法從食物中獲得足夠的營養,影響正常的生長發育。
  • 煩躁不安、睡眠品質差:持續的腹部不適會讓寶寶感到焦躁,影響其睡眠品質。

重要提醒:上述症狀的出現頻率和嚴重程度因寶寶而異,且許多腸胃問題的症狀可能重疊。因此,單憑一兩個症狀很難確診。爸媽應詳細記錄寶寶的飲食內容、症狀發生時間、頻率和嚴重程度,作為就醫時的重要參考。

怎麼區分寶寶乳糖不耐與牛奶蛋白過敏?

這是許多父母最大的疑問,因為兩者症狀可能相似,但成因與處理方式完全不同。

  • 乳糖不耐(Lactose Intolerance)

    • 成因:消化系統問題,缺乏分解乳糖的酵素(乳糖酶)。
    • 反應物:乳糖(一種糖分)。
    • 症狀類型:主要局限於消化道症狀(腹瀉、脹氣、腹痛、屁多、紅屁股等),通常不會引起皮膚紅疹、呼吸道症狀或全身性過敏反應。
    • 發生時間:通常在攝取含乳糖食物後數小時內發生。
  • 牛奶蛋白過敏(Cow’s Milk Protein Allergy, CMPA)

    • 成因:免疫系統問題,免疫系統將牛奶中的蛋白質(如酪蛋白、乳清蛋白)誤認為有害物質而發動攻擊。
    • 反應物:牛奶中的蛋白質。
    • 症狀類型:症狀更廣泛且可能更嚴重,除了消化道症狀(嘔吐、腹瀉帶血絲、便秘)外,還可能包括:
      • 皮膚症狀:濕疹、蕁麻疹、皮膚紅腫搔癢。
      • 呼吸道症狀:流鼻水、咳嗽、氣喘、呼吸急促。
      • 全身性反應:生長遲緩、極少數情況下可能發生過敏性休克。
    • 發生時間:可能在攝取牛奶蛋白後立即發生,或延遲數小時至數天出現。

雖然有些症狀重疊,但牛奶蛋白過敏通常會涉及免疫系統反應(如皮膚濕疹、呼吸道問題),而乳糖不耐則僅限於消化道不適。若寶寶出現皮膚紅疹、喘鳴聲或糞便帶血絲等非消化道症狀,應高度懷疑是牛奶蛋白過敏。

寶寶乳糖不耐的類型與潛在原因

寶寶乳糖不耐可分為幾種類型,了解其原因有助於精準判斷與應對:

1. 原發性乳糖不耐(先天性乳糖酶缺乏)

這是最罕見且嚴重的類型。寶寶從出生起就幾乎無法產生乳糖酶,導致一出生餵食母乳或配方奶(均含乳糖)就會出現嚴重腹瀉、脫水等症狀。這種情況需要立即使用特殊無乳糖配方奶。然而,這種基因缺陷在台灣非常罕見。

2. 發展性乳糖不耐

主要發生在早產兒身上。由於早產兒的腸道發育尚未完全成熟,乳糖酶的活性不足,因此可能暫時無法有效消化乳糖。隨著寶寶月齡增長、腸道逐漸發育成熟,這種情況通常會自然改善。

3. 續發性乳糖不耐(後天性乳糖酶缺乏)

這是寶寶乳糖不耐症中最常見的類型。當寶寶的腸道黏膜受到損傷時,乳糖酶的分泌會暫時減少,例如:

  • 急性腸胃炎:這是最常見的誘因。病毒或細菌感染導致腸道發炎,破壞了產生乳糖酶的絨毛細胞。即使感染康復,乳糖酶的恢復也需要一段時間。
  • 慢性腸道疾病:如乳糜瀉、克隆氏症等,長期影響腸道健康。
  • 某些藥物影響:例如長期使用抗生素可能改變腸道菌叢,間接影響乳糖消化。
  • 食物過敏引起腸道損傷:雖然與牛奶蛋白過敏不同,但若對其他食物過敏導致腸道發炎,也可能引起繼發性乳糖不耐。

續發性乳糖不耐通常是暫時性的,一旦腸道黏膜修復,乳糖酶的活性就會逐漸恢復。

專業醫師怎麼知道寶寶乳糖不耐?診斷方法揭秘

如果爸媽懷疑寶寶有乳糖不耐的狀況,務必尋求小兒科醫師的專業診斷。醫師會透過以下方式進行評估與確認:

1. 詳細病史詢問與身體檢查

醫師會仔細詢問寶寶的飲食狀況(母乳或配方奶種類)、症狀(發生時間、頻率、嚴重程度)、家族史,並進行身體檢查,觀察寶寶的生長曲線、腹部狀況等。

2. 飲食排除與挑戰試驗(排除法)

這是最直接且常用於診斷續發性乳糖不耐的方法。醫師會建議暫時將寶寶的飲食調整為低乳糖或無乳糖配方奶(如果餵食配方奶),或在母乳餵養的基礎上,觀察寶寶症狀是否改善。通常在轉換飲食後2週內,如果症狀顯著緩解,即可高度懷疑乳糖不耐。之後在醫師指導下,可能會再少量引入含乳糖食物,觀察症狀是否復發來確認。

3. 糞便酸鹼度檢測

未被消化的乳糖在腸道發酵會產生乳酸和短鏈脂肪酸,使得糞便的pH值降低(小於5.5)。收集寶寶的糞便樣本進行檢測,若pH值偏低,結合臨床症狀,可支持乳糖不耐的診斷。

4. 糞便還原物質測試

此測試能檢測糞便中未吸收的糖分。當乳糖無法被分解吸收時,會出現在糞便中,還原物質測試呈陽性反應,也可用於輔助診斷。

5. 呼氣氫氣測試 (Hydrogen Breath Test)

這是檢測乳糖不耐的黃金標準,但對於嬰幼兒而言較不常規使用,因為需要寶寶配合空腹並吹氣。原理是未分解的乳糖在大腸中被細菌發酵會產生氫氣,氫氣會被吸收進入血液,再通過肺部排出,通過測量呼氣中的氫氣濃度來判斷。對於較大的兒童和成人更適用。

6. 腸道切片檢查 (Lactase Biopsy)

這是最精確的診斷方法,直接測量腸道黏膜中的乳糖酶活性。然而,這是一種侵入性檢查(需要透過內視鏡取樣),通常只在其他診斷方式無法明確判斷,或懷疑有原發性乳糖不耐等特殊情況時才會考慮。

懷疑寶寶乳糖不耐時,爸媽可以怎麼做?

一旦懷疑寶寶有乳糖不耐的狀況,爸媽可以採取以下步驟,並務必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1. 詳實記錄寶寶的飲食與反應

建立一份詳細的日記,記錄寶寶每次餵奶的種類、份量、時間,以及每次排便的性質(稀軟、水樣、泡沫)、顏色、氣味,還有是否有脹氣、哭鬧、嘔吐等其他症狀的發生時間和持續長度。這些記錄對醫師的診斷非常有幫助。

2. 立即諮詢小兒科醫師或小兒腸胃科醫師

切勿自行診斷或隨意更換配方奶。專業醫師會根據寶寶的具體情況,進行評估並給出最合適的建議。若有需要,醫師可能會轉介至營養師進行飲食諮詢。

3. 飲食調整建議(在醫師指導下)

a. 母乳哺餵的寶寶:

  • 持續母乳哺餵:母乳對寶寶是最好的食物,即使是乳糖不耐,通常也不建議停止母乳。母乳中的乳糖酶含量低,但其益生質和抗體對腸道健康有益。
  • 調整哺乳方式

    • 完整排空一側乳房再換邊:母乳分為「前奶」和「後奶」。前奶乳糖含量較高,脂肪含量較低;後奶脂肪含量高,乳糖相對較少。若寶寶只喝到前奶就換邊,可能攝取過多乳糖而導致消化不適。讓寶寶吸吮一側乳房至完全排空,確保吸到富含脂肪的後奶,有助於減輕乳糖不耐的症狀。
    • 縮短餵食間隔,但增加單次吸吮時間:如果寶寶的症狀較輕微,可嘗試縮短餵食間隔,讓寶寶頻繁吸吮,減少單次攝入的乳糖量,同時確保能吃到後奶。
  • 乳糖酶補充劑:在醫師或藥師指導下,有些情況下可以在餵奶前給予寶寶口服乳糖酶滴劑,幫助分解母乳中的乳糖。

b. 配方奶哺餵的寶寶:

  • 更換為無乳糖配方奶:這是最直接有效的處理方式。市面上有專門為乳糖不耐寶寶設計的「無乳糖配方奶粉」。在醫師建議下,可暫時轉換使用,待寶寶腸道功能恢復後,再慢慢嘗試恢復正常配方奶。
  • 水解配方奶不等於無乳糖:請注意,水解配方奶(部分水解或完全水解)主要是針對牛奶蛋白過敏或消化不良的寶寶設計,它們可能仍然含有乳糖。務必確認產品標示為「無乳糖」才能有效。

4. 腸道修復與益生菌補充

對於續發性乳糖不耐的寶寶,除了飲食調整,也應給予腸道時間自我修復。在醫師建議下,適當補充益生菌有助於改善腸道菌叢平衡,促進腸道健康,間接幫助乳糖酶活性恢復。

5. 耐心與觀察

乳糖不耐症的改善需要時間,特別是續發性乳糖不耐,腸道恢復期可能需要數週。爸媽需要保持耐心,持續觀察寶寶的反應,並定期回診與醫師討論。

總之,當寶寶出現疑似乳糖不耐的症狀時,切勿驚慌,最重要的就是詳細記錄,並盡快尋求小兒科醫師的專業協助。透過正確的診斷和適當的飲食調整,大多數寶寶的乳糖不耐症都能得到良好控制,健康成長。

常見問題(FAQ)

Q1: 寶寶乳糖不耐會自己好嗎?

這要看乳糖不耐的類型。如果是「續發性乳糖不耐」(如腸胃炎後引起),大多數寶寶的腸道功能會隨著時間恢復,乳糖酶活性也會回升,因此通常會自己好轉。如果是「發展性乳糖不耐」(早產兒),隨著腸道發育成熟也會改善。但如果是極罕見的「原發性乳糖不耐」,則需要終身避免乳糖。

Q2: 如何知道寶寶的腹瀉是乳糖不耐引起的?

乳糖不耐引起的腹瀉通常具有水樣、量多、酸臭、泡沫狀,甚至可能導致紅屁股的特點。若腹瀉後寶寶出現腹脹、頻繁排氣、哭鬧不安等伴隨症狀,且在飲食調整為無乳糖後症狀顯著改善,則高度可能是乳糖不耐。但最終仍需由醫師透過糞便檢測等方式輔助診斷。

Q3: 為何母乳寶寶也會乳糖不耐?

母乳中含有豐富的乳糖,所以母乳寶寶也可能出現乳糖不耐。最常見的原因是「續發性乳糖不耐」,例如在病毒性腸胃炎後,腸道受損導致乳糖酶暫時性不足。此外,如果母乳寶寶頻繁只吃到「前奶」(乳糖含量較高),也可能因攝入過多乳糖而有類似乳糖不耐的症狀。

Q4: 如果懷疑寶寶乳糖不耐,可以自己更換配方奶嗎?

強烈不建議自行更換配方奶!由於乳糖不耐與牛奶蛋白過敏的症狀相似,但處理方式完全不同,自行更換可能會延誤正確診斷,甚至導致寶寶營養不足或症狀惡化。務必先諮詢小兒科醫師,讓醫師評估並給予專業的飲食建議。

怎麼知道寶寶乳糖不耐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