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式數學 幾年開始:台灣教育改革的里程碑與發展脈絡

關於「建構式數學 幾年開始」這個問題,許多關心台灣教育發展的人們都曾經或正在好奇。建構式數學在台灣的教育史中,無疑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教學改革,它在特定時期成為了數學教育的主流教學方法,並引發了廣泛的社會討論。要精確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深入了解其引入的背景、實施的時間點以及後續的發展。

建構式數學的理論基礎與核心精神

在探討建構式數學何時開始之前,首先要了解其背後的理論基礎。建構主義教育理論源於瑞士發展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 Piaget)和俄國心理學家列夫·維果茨基(Lev Vygotsky)等人的學說,其核心理念是:

  • 知識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而非被動接受的。 學生透過與環境互動、經驗歸納、以及與他人協商,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解。
  • 學習是一個探索與解決問題的過程。 強調學生親自操作、思考、發現,從做中學。
  • 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 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設計情境,提供鷹架,鼓勵學生表達想法。

在數學教育中,建構式教學提倡的是讓學生從具體情境、實作經驗中,自己去「建構」數學概念和原理,而不是單純地記憶公式或程序。例如,透過分物體來理解分數、透過測量來理解長度等。

台灣建構式數學的緣起:九年一貫課程改革

要追溯建構式數學在台灣的開始,我們必須聚焦於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的「九年一貫課程改革」。這次大規模的教育改革旨在整合國中小課程,並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其中,數學領域的教學方式,便是受到建構主義教育理念的深刻影響。

建構式數學在台灣的正式實施時間

台灣建構式數學的課程改革,實際上是隨著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而逐步推動的。教育部於
1998年 公告了「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然而,課程的實際教學實施則採分階段進行。

針對數學領域,建構式教學的理念和教材,從
2001學年度(即2001年9月開學)開始,在
國小一年級
國中七年級(國中一年級) 正式實施。

這意味著,在2001年入學的國小一年級新生和國中一年級新生,他們所接觸到的數學課程和教學方式,正是全面導入建構式理念的內容。隨後,課程逐年向上推動,直至2004學年度,九年一貫課程及其中的建構式數學教學理念便全面涵蓋了國小至國中所有年級的學生。

建構式數學在台灣的實施與特點

在推動建構式數學的初期,課程設計強調以下幾個方面:

  • 從具體到抽象: 讓學生透過實際操作(如數積木、分水果)來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
  • 多元解法: 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解決問題方法,並進行討論與分享。
  • 情境化教學: 將數學問題融入日常生活中,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實用性。
  • 探究與討論: 課堂上師生互動頻繁,學生間的合作學習與討論成為主要學習方式。
  • 減輕記憶負擔: 不再強調死記公式,而是鼓勵學生理解公式的由來。

當時的教科書也進行了大幅度的改版,以符合建構式教學的精神,例如減少練習題的數量,增加情境描述和引導性的問題。

社會的反響與調整:為何建構式數學不再是主流?

儘管建構式數學的理念在學術界受到肯定,但在台灣的實際推動過程中,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爭議。這些爭議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 學習成效問題: 部分家長和老師反映,學生的基本計算能力和數學基礎似乎下降,尤其在面臨升學考試時,這種「打底不穩」的焦慮感更為突出。
  • 教師適應困難: 長期習慣傳統教學方式的教師,對於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建構知識、設計開放式問題等,缺乏足夠的培訓和經驗,導致教學品質參差不齊。
  • 家長輔導困境: 由於教學方式與過去大相徑庭,許多家長難以理解孩子的學習內容,也無法有效輔導,進一步加劇了學生的學習困境。
  • 媒體與社會輿論: 媒體對建構式數學的負面報導頻傳,加之升學壓力的社會氛圍,使得「建構式數學」一詞逐漸與「數學差」、「不會計算」等負面標籤連結。

面對巨大的社會壓力與質疑,教育部對九年一貫課程進行了多次修訂和調整。具體而言:

  1. 2006年: 教育部發布修正後的數學課綱,開始強調「基礎能力」的重要性。
  2. 2008學年度起: 課程綱要的內容與比重有所調整,補強基礎能力的內容被重新加入,建構式教學的色彩逐漸淡化。數學教材的編寫也開始回歸,更注重基本運算、符號操作的練習。
  3. 22010年: 再次進行課程調整,使得數學教育在建構式理念與傳統基礎訓練之間取得平衡。

雖然「建構式數學」這個詞彙逐漸淡出,且其極端的實施方式不再被提倡,但其強調的「理解」、「主動學習」、「問題解決」、「從生活情境中學習」等核心理念,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台灣的數學教育,並被融入到後續的課綱(如108課綱)中。

建構式數學留下的遺產與對當前數學教育的影響

儘管建構式數學在台灣的實施經歷了一段曲折的歷程,但它並非一無是處。它迫使教育界反思傳統教學的弊端,推動了教師專業發展的變革,也啟發了對學生學習本質的深度思考。如今台灣的數學教育,已是融合各家之長,更注重平衡發展。

現行數學教育的目標,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建構主義的精髓,例如:

  • 強調素養導向,將數學知識應用於真實世界的問題解決。
  • 鼓勵學生主動探究合作學習
  • 重視數學概念的理解而非死記硬背。
  • 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溝通表達能力。

因此,我們可以說,建構式數學的引入,雖然在過程中伴隨著爭議與調整,但它確實是台灣教育發展史上的重要一頁,為後續的課程改革奠定了基礎,並持續影響著我們對數學教學的理解與實踐。

關鍵問答集(FAQ)

Q1: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學過建構式數學?

A1: 最直接的方式是判斷孩子的入學年份。如果孩子在2001學年度至2007學年度之間入學國小或國中,那麼他們在數學課上會接觸到較為強調建構式理念的教材和教學方法。您可以觀察他們的數學作業或課本,若教材內容強調情境導入、多元解法、操作活動,且計算練習量相對較少,則很可能經歷過建構式數學的洗禮。

Q2: 為何建構式數學會引發爭議?

A2: 建構式數學引發爭議的主因在於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其過於強調理解和探索,在初期實施時,可能導致學生基本運算能力訓練不足,或因教師準備不足、家長無法輔導等因素,造成部分學生學習成效不彰。此外,升學主義的社會壓力,也使得社會大眾對於「實驗性」的教學改革抱持疑慮。

Q3: 建構式數學的核心教學理念是什麼?

A3: 建構式數學的核心理念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它強調讓學生透過親身操作、探索、思考和討論,從具體情境中去理解和發現數學概念與原理,而不是被動地接收老師傳授的知識或死記公式。教師在此過程中扮演的是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

Q4: 目前台灣的數學教育還受建構式數學影響嗎?

A4: 是的,建構式數學的理念仍持續影響著台灣的數學教育,但已非當年單一且極端的推行方式。目前的數學課綱(如108課綱)已是融合了建構主義的「理解與探索」精神,並重新強化「基礎能力」訓練的平衡性設計。現在的教學更注重素養導向、問題解決、生活連結及多元思考,這些都是建構式理念的遺產。

建構式數學 幾年開始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