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夜會有第三季嗎:深度解析影視劇未來走向與觀眾期待

「將夜會有第三季嗎?」這個問題,相信所有曾經沉浸在寧缺與桑桑故事裡的觀眾,都不只一次在心中迴盪。就像我一個朋友,每次提到《將夜》這部劇,總是意猶未盡地問我:「欸,你說《將夜》到底還會不會有第三季啊?我覺得故事還沒說完耶!」這種迫切的期待感,其實也正是廣大粉絲的心聲。

然而,很遺憾地告訴大家,就目前所掌握的資訊來看,《將夜》要推出第三季的可能性,確實是相當渺茫的。 自從第二季於2020年播出結束後,至今已過了數年,官方從未釋出任何關於第三季製作的正式消息。在競爭激烈且更新迭代極快的中國影視市場,一部劇集若遲遲沒有續作動態,通常也就意味著其續訂的機率微乎其微了。

為何「將夜」第三季如此難產?核心問題剖析

要深度探究《將夜》第三季為何遲遲未能面世,我們必須從多個面向來剖析,這不僅僅是單一因素就能決定的,而是製作方、演員、市場等多重考量下的結果。

第一:主角陣容的巨大變動——換角風波的影響深遠

談到《將夜》第二季,最為人詬病、也對劇集影響最大的,莫過於男主角寧缺的換角。第一季由陳飛宇飾演的寧缺,以其少年感和對角色內核的精準把握,深受觀眾喜愛。他的表演為這個角色注入了靈魂,讓許多粉絲入戲至深。然而,到了第二季,寧缺一角卻換成了王鶴棣飾演。

這種核心角色的更換,對於一部續集劇集來說,簡直是致命的打擊。觀眾對第一季的寧缺已經有了情感上的連結和既定印象,突然換人,會產生強烈的「出戲感」。儘管王鶴棣也很努力詮釋,但先入為主的觀念,加上表演風格的差異,使得不少觀眾難以接受。對於粉絲來說,他們追的往往不只是故事,更是那個角色和演員所共同塑造的記憶。當這個連結斷裂時,觀看體驗和熱情自然大打折扣。

試想,如果《將夜》真的要拍第三季,製作方將面臨一個兩難的局面:

  • 若想延續第二季陣容: 王鶴棣當時雖接演了寧缺,但他現在的發展勢頭非常猛烈,已晉升為頂流演員。他的檔期和片酬都將是天文數字,要協調他與其他主要演員如宋伊人(桑桑)的檔期,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大牌演員的行程表通常排得滿滿當當,除非有極其強大的意願和足夠的資源,否則很難將所有原班人馬再次聚集。
  • 若再次換角: 如果第三季又再度更換寧缺的演員,那無疑是對觀眾耐心的又一次挑戰。經過兩季的不同演員,觀眾對角色的認同感將會徹底崩潰,更難以投入劇情。這種頻繁換角的做法,在影視行業中幾乎是自斷生路。

我個人覺得,這個換角問題,是阻礙第三季最大的絆腳石。因為主角是劇集的靈魂,一旦靈魂不穩,整個架構都會搖搖欲墜。

第二:高昂的製作成本與市場回報考量

《將夜》這類型的玄幻史詩劇,從場景搭建、特效製作、服裝道具到演員陣容,每一項都是巨大的開銷。其精美的畫面和宏大的世界觀,正是靠著真金白銀堆砌出來的。

製作一部奇幻劇集的成本,通常遠高於現代劇或一般古裝劇。這不僅僅是演員片酬,更包含了:

  • 複雜的特效(CGI): 奇幻劇的打鬥場面、法術特效、異獸形象等,都需要大量的電腦特效製作,這是極燒錢的部分。
  • 實景搭建與佈置: 為了呈現小說中描繪的宏偉建築、奇幻地貌,劇組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搭建專屬場景或進行大規模佈置。
  • 服裝與道具: 精緻考究的古裝、獨特的武器道具,也需要大量的設計與製作成本。
  • 龐大的演職員團隊: 大型劇組需要更多的技術人員、群眾演員,人力成本同樣不容小覷。

第二季在製作上雖也維持了高水準,但在口碑和播放量上,卻未能完全複製第一季的輝煌。這導致了一個關鍵問題:製作方在評估是否要投入數億甚至數十億的資金製作第三季時,會非常謹慎地考量預期的市場回報。如果投資巨大,但預期收益(包括廣告、會員收入、版權銷售等)不理想,那麼從商業角度來看,續訂的風險就太高了。

說白了,影視製作終歸是門生意。在沒有足夠信心能回收成本並賺取利潤的情況下,即使有再多的故事可說,也可能被擱置。

第三:原著小說的改編進度與劇情延展性

《將夜》系列影集是改編自貓膩的同名網路小說。這部小說的世界觀龐大,情節跌宕起伏,人物眾多。第一季和第二季已經改編了小說的很大一部分劇情。據我所知,第二季的劇情已經推進到桑桑的「昊天」身份揭露,以及寧缺護衛桑桑、對抗天下眾生的部分。

雖然小說本身篇幅很長,但影視改編往往會進行大量的精簡和濃縮。在第二季已經涵蓋了如此重要的核心衝突後,如果真的要拍第三季,製作團隊需要仔細評估:

  • 剩餘劇情量是否足以支撐一整季? 小說後半段雖然還有許多高潮和結局,但如何在影視化後保持張力,避免拖沓,需要高超的編劇功力。
  • 劇情主線是否仍能吸引觀眾? 隨著桑桑身份的揭露,故事的重心會有所轉移。是否能繼續保持原有的魅力和吸引力,是一個挑戰。
  • 改編難度與預算: 小說後期的戰鬥場面和概念可能更為宏大和抽象,影視化需要投入更多成本和精力去具象化。

當然,從純故事層面來說,貓膩的原著足以支撐好幾季的改編。但問題在於,影視改編並非簡單的照搬,而是要考量其視覺呈現的難度與成本效益。

第四:影視市場的快速變化與項目排程

中國的影視市場瞬息萬變,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劇集湧現。製作公司和影音平台(如騰訊視頻)通常都會有自己的項目儲備和排程。當一個項目在過去幾年都沒有動靜時,往往意味著資源已經被調配到其他新項目上。新的IP、新的故事、新的演員組合,可能更能抓住當下的市場熱點和觀眾口味。

製作方會綜合評估,是繼續投資一個已有口碑但面臨諸多續作挑戰的老IP,還是將資金和資源投入到新的、更有潛力的項目上。在這種商業決策下,老劇的續集往往會被擱置,除非其潛在收益遠超其他選擇。

我對「將夜」第三季的個人判斷與深層思考

依我看來,雖然粉絲們對《將夜》第三季的呼聲一直都在,甚至還有不少人在網路上發起聯署,但我認為,從客觀的產業現實和商業考量來看,它的可能性幾乎是微乎其微了。

這不是說故事不夠好,或是觀眾不夠愛,而是現實的骨感擺在那。 一部成功的續集,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主角不能換是其一,製作成本與預期效益的平衡是其二,製作公司對項目策略的調整是其三。

我能理解那種故事未完,意猶未盡的感覺。就像我們追《冰與火之歌》一樣,總希望它能一直拍下去。但影視作品終究是商品,它有其生命週期和商業邏輯。有時候,一個未盡的故事,反而會成為粉絲心中永遠的經典,留下更多想像空間。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看待:前兩季的《將夜》已經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宏大而精彩的玄幻世界。寧缺和桑桑的故事,無論是否完整改編,他們之間的羈絆、成長與對抗,都已經深深地烙印在觀眾心中。這份感動與記憶,才是最珍貴的收穫。

相關常見問題與專業解答

Q1:「將夜」第二季的劇情跟小說一樣嗎?它算是一個完整的結局嗎?

《將夜》第二季的劇情,基本上是緊跟著小說主線推進的,尤其是在寧缺護衛桑桑,以及桑桑昊天身份揭露並引發天下震動這條核心線上。它詳細呈現了寧缺如何在全天下追殺昊天(桑桑)的情況下,不惜一切代價守護她的過程,以及夫子登天、寧缺成長為守護者的情節。第二季確實涵蓋了小說中非常關鍵且高潮迭起的部分。

然而,如果以原著小說的完整度來看,第二季的結局並不算「完整」的結局。貓膩的原著小說篇幅極長,第二季結束時,還有許多後續情節,例如寧缺對抗光明神殿、與各大宗門的最終決戰、以及故事最終的走向和寧缺的歸宿等等,這些內容在影視劇中並未呈現。對於只看過劇集但沒讀過小說的觀眾來說,第二季的結局可能會留下一些懸念和開放感。但對於製作方來說,他們可能認為現有內容已經講述了一個階段性的故事,尤其在主角身份揭露和核心矛盾爆發後,已經是一個能讓觀眾接受的「結束點」了。

Q2:為什麼「將夜」第二季會換男主角?這對劇集影響大嗎?

《將夜》第二季換男主角,是由於多種複雜因素造成的。雖然官方從未給出明確的單一解釋,但根據行業慣例和當時的坊間傳聞,主要原因可能包括:

  1. 演員檔期衝突: 第一季男主角陳飛宇在《將夜》第一季播出後人氣急升,行程安排變得非常緊湊。當製作方決定籌拍第二季時,可能與他的其他工作檔期產生了不可調和的衝突,導致他無法按時回歸劇組。這在娛樂圈是常見現象,尤其是對於快速走紅的年輕演員。
  2. 片酬與合約問題: 隨著演員知名度的提升,其片酬自然水漲船高。製作方可能在第二季的預算限制下,無法滿足陳飛宇團隊的片酬要求,或是新的合約條款未能達成一致。
  3. 製作方策略調整: 有時製作方也可能基於戰略考量,希望引入新的演員帶來不同的新鮮感或話題度,儘管這通常風險較高。

這種換角,尤其是核心主角的更替,對劇集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且多半是負面的。具體體現在:

  • 觀眾接受度降低: 觀眾對第一季的演員已經產生了情感認同,突然更換會導致強烈的「出戲感」和不適應,直接影響觀劇體驗。
  • 口碑與熱度下滑: 換角往往會引發粉絲的反彈和爭議,導致劇集在社交媒體上的討論更多集中在換角本身,而非劇情質量。這可能進一步影響劇集的播放量和整體熱度。
  • 角色連貫性受損: 即使新演員努力詮釋,但每個演員的表演風格、氣質都不同,這會讓角色的連貫性受損,影響觀眾對角色成長的追蹤感。
  • 潛在的商業價值影響: 對於後續的周邊產品開發、廣告植入等方面,核心角色的不穩定性也可能影響其商業吸引力。

總的來說,換角是《將夜》第二季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也直接影響了其在觀眾心中的地位和續作的可能性。

Q3:貓膩的「將夜」小說結局是什麼?這對影視劇的完整性有什麼啟示?

貓膩的《將夜》小說結局是一個宏大而深刻的句點,遠比影視劇第二季所呈現的要豐富和完整。小說最終,寧缺經過一系列的磨練和戰鬥,不僅成為了夫子的傳人,更是與光明神殿和其背後真正的「昊天」進行了最終的決戰。他領悟了夫子留下的「小世界」理論,並最終開闢出自己的世界,與真正的「昊天」(那個高高在上、秩序的象徵)進行了史詩般的對抗。

小說的結局是寧缺與桑桑,以及他們所代表的「人」的力量,戰勝了絕對的秩序和神性。這不僅僅是力量的勝利,更是理念的勝利,是人類對抗命運、追求自由意志的表達。最終,寧缺和桑桑過上了屬於他們自己的生活,故事回歸到最初的溫情和樸實。

對於影視劇的完整性而言,小說的結局表明,劇版《將夜》如果未能拍到小說結尾,確實留下了巨大的遺憾和不完整感。小說所表達的核心思想——對抗天道、追求自我、人定勝天——在劇集中並沒有完全呈現。第二季雖然展現了寧缺守護桑桑的決心,但缺乏了更高層次的哲學思辨和最終的勝利。

這也意味著,如果真的沒有第三季,那麼《將夜》的影視改編只能算是一個「腰斬」或「階段性結束」,而非對原著精神的完整表達。這對於期待看到小說精髓的書粉來說,無疑是巨大的缺憾。

Q4:如果沒有第三季,「將夜」的影視改編作品算成功嗎?

如果《將夜》止步於第二季,從某些層面來看,它的影視改編可以說取得了部分的成功,但也留下了明顯的遺憾

成功之處在於:

  • 高品質的製作水準: 兩季《將夜》在視覺呈現上都堪稱精良,無論是場景、服化道,還是特效,都達到了當時國產玄幻劇的頂尖水準。它為觀眾呈現了一個具象化且極具東方美學的奇幻世界,這本身就是一大成就。
  • 第一季的口碑與人氣: 第一季憑藉忠於原著的精神、演員的精湛表現以及製作的用心,獲得了非常好的口碑和播放量,吸引了大量原著粉和劇粉,成功奠定了IP的影視化基礎。
  • 對原著精髓的把握(部分): 至少在人物塑造,尤其是寧缺和桑桑的關係,以及夫子、大師兄等配角的魅力上,劇集都做得相當不錯,抓住了原著中情感的核心。

遺憾之處在於:

  • 續集的「換角」影響: 第二季的換角風波,嚴重影響了劇集的整體口碑和觀眾的觀看體驗,使得它未能延續第一季的輝煌。這也直接導致了部分粉絲的流失。
  • 故事的未盡: 如前所述,劇集並未完整講述小說的全部內容,尤其是在哲學層面和最終的衝突解決上,留下了空白。這使得對於那些追求完整故事體驗的觀眾來說,會感到有所缺憾。
  • IP潛力未能完全釋放: 《將夜》作為貓膩的代表作之一,其IP潛力巨大。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將故事完整呈現,使得這個IP的影視價值沒有得到最大化的開發和延續。

綜合來看,《將夜》的影視改編是一部有亮點、有缺憾、在特定時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它證明了國產玄幻劇可以做出精良的品質,但在商業續訂和完整性呈現上,卻因種種原因未能盡如人意。它更像是一部「未完成的史詩」,在觀眾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記,但也留下了對「如果」的無限遐想。

將夜會有第三季嗎

Similar Posts